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4 00:1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篇: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是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更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也是**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促进我镇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雁陈计划”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结合 镇自身的资源、产业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今后三年 镇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的奋斗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做大总量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力,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产业结构相配套、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体系,推动我镇服务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工作目标是:从2014年开始,为服务业增速启动阶段,逐步增加服务业企业在全镇企业中的比例,将二、三产进行分离,新上服务业3家;到2015年,为工业领跑、服务业增量提质阶段,服务业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内部结构更加优化,重点将三产与二产分离,争取到年底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达10家,服务业总值在2013年基础上再增长20%。到2016年,为二、三产业共同拉动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力争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我镇服务业产值达到总值的35%以上。实现每年服务业增长速度超出工业企业3到5个百分点。

三、发展重点

一是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汽车零部件生产工业园区建设将生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为制造业提供更高的生产率和附加值,为制造业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积极发展我镇旅游业。围绕丹江、淇河打造以漂流、垂钓为主的观光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我镇大坪村汽车零部件加工工业园区及“三淅”高速正在建设,并且将在我镇建设高速出口及高速服务区,这将成为我镇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利用这一区域优势,以“三淅”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进一步推动和提升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的发展;

四、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鼓励充分竞争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和就业需求;五是探索发展社区服务业。随着我镇“城乡一体化”推进,我镇已建成的前营、夏湾二个社区也将会得到进一步壮大,最终形成两个大型社区服务中心,我镇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也必将随之跟进。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和建成,我镇的第三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建议措施

(一)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服务企业创名创优。在大力规划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制定出相关优惠的政策,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使该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壮大。

(二)加快服务行业产业化调整,在政策和措施上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提高服务业总量的同时,注重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政策和措施上适当扶持。对符合我镇鼓励发展的优质服务业大项目,在建设立项、土地使用及办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企业管理。积极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将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对企业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逐步向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转移。引导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入行业协会,发挥其自律作用。

(四)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创新。政府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五)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在努力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投入的同时,要把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放在突出的地位,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服务业项目作好引导服务工作。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及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充实和调整,实现规划、引资、建设同步发展。

(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各有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改善投资软环境,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环境,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主体竞争,形成社会各方面相互交叉、优势互补的第三产业新局面。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根据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和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发挥好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介纽带作用的基础。

镇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3日

第二篇: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明确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展望到2020年。

一、现状趋势

(一)基本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发展,我省服务业各个方面已有较大进展,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总量初具规模。2000年来我省服务业总体上呈加快发展态势。2000—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比同期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首位。到2007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646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407%;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15万元,居各省区首位。

2结构逐步优化。行业集中度较高,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支柱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港口运输、专业市场、旅游等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开始加速,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3布局日趋合理。服务业向中心城市、三大产业带集聚,杭宁温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已达55%以上,杭州等城市已基本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型。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和新型专业市场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城市服务业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

4地位明显提升。2007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比2000年提高13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01—2007年全省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比重由574%提高到631%,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从290%提高到332%,2007年在全省全社会新增就业中服务业比重已达442%,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是,对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我省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有待破解的问题和障碍: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服务业尚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企业服务外包意识还比较淡薄;服务业市场准入障碍依然较多,有的领域还处在垄断状态,服务业的创业环境需要改善;服务业管理比较分散,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状况并存,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有待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要,尤其是高端人才十分紧缺,人才引进制约因素较多。

(二)发展趋势。

1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今后五年,我省进入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居民收入提高将促进消费性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产业分工深化,工业转型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及服务外包步伐逐步加快,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越来越大的需求空间。

2资源环境约束倒逼服务业发展。我省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服务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对提升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不仅有助于服务业自身发展,也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巨大压力。

3国际服务业转移带来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服务业国际投资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为我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难得机遇。同时,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要求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省服务业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省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顺应发展趋势,实施“两创”总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选择。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两创”总战略要求,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导向,坚持产业互动、城乡联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服务业需求将不断高涨、日益多元,推进服务业发展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服务业市场环境,促进服务业供需互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服务领域改革深度和开放程度相对不足,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创新制度供给、公平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开放环境。

鼓励创新发展。当今世界新经济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要获得服务领域的先发优势,需鼓励创新发展,引导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中培育新增长点,挖掘新利润源,在创新中求生存、求拓展、求提升。

突出发展重点。根据我省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下一步服务业发展以港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由加工环节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推文化大省建设。同时继续抓好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以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互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之间存在共生互动关系。需充分利用我省相对扎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产业集群比较发达、共性需求大的优势,引导服务业与制造业及农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布局。服务业向城市集聚或依托城市是一般规律。需遵循客观规律,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业综合功能,创建县域服务业特色优势。同时,坚持以城带乡,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二)到2012年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应服务业加速发展态势,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改变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状况。

1扩大总量。引导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期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6万亿元(按2007年价格)以上,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00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同期GDP年均增速按9%计)左右,进一步缩小服务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差距。

2优化结构。引导推进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会展、商务和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商贸、旅游和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行业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培育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企业。

3完善布局。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到2012年,杭宁温三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58%、53%和54%左右,其他城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促进服务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增强中小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创新体制。引导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创建包括融资、用地和税费政策以及财政体制等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切实提高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三)2020年展望。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浙江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和国际货运枢纽,金融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和繁荣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强省,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

三、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数字传媒等创新性、示范性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发展,突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商务会展和批发分销等支撑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提质,突出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突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据此,今后五年我省拟重点发展以下10大服务行业:

(一)现代商贸业。以“三体系一工程”为核心,推进现代商贸业建设。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规划建设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中心、商贸物流配送中心,构筑通畅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餐饮服务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流通企业培育、项目投入和品牌建设力度,提升我省商贸流通业综合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我省金融现代化水平。推动对外金融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等,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积极完善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打造银行业的“浙银品牌”、证券业的“浙江板块”、保险业的“浙江亮点”、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和杭州、宁波两大区域性金融集聚地,增强金融要素集聚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

(三)现代物流业。以杭州、宁波—舟山、温州、金华—义乌四大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强港航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重点建设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空港物流中心以及金华—义乌、衢州等一批“内陆港”。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加强干支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和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重大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培育发展保税物流,支持发展钢材、纺织、粮食、化工、医药、汽车等专业物流,促进都市配送物流发展。突破行业界限和地区限制,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加强物流标准制订和推广,加快物流信息化,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力度,推进大通关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四)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挥我省软件业开发能力较强、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等优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品牌企业群、优势产业链培育,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软件外包与出口,不断提高我省软件业的研发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化程度,促使我省软件外包业务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发展数据库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等信息内容服务业。积极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成“数字浙江”,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

(五)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等服务业。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科技研发主体,做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提升我省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和高效运营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发展科技招投标、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繁荣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专利代理服务业和专利技术交易服务业发展。

(六)商务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制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加大培育力度,扶持发展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代理等行业。加大优秀企业或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互动融合,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积极提升我省商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七)旅游业。围绕全省“三带十区”旅游发展格局,依托优势旅游区和度假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形成杭州休闲度假、宁波港城商埠、温州山水风情、舟山海洋佛教、绍兴古越文化、浙中商贸文化、浙北古镇运河、浙西南生态休闲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做精做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海洋旅游,引导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支持发展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有序发展邮轮游艇、国际会议等高端旅游,完善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全国及国际旅游推介,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培育优秀旅游企业和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能力和自助游服务体系,率先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八)文化服务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促进文化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强文化与创意结合,扶持发展创意设计、文艺创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演艺、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文化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原创作品研发,扶持发展新兴文化服务业形态,形成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规模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推进竞技体育向实体化、职业化转型,发展体育经济。加强省外、国外文化市场开拓,扩大版权和出版物出口,引进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扶持一批跨国文化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我省文化服务业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九)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建立以廉租房、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倡导“绿色建筑”,强化建筑节能,提高住宅产业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十)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业规划,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便利店、家政、邮政、托幼、养老、医疗、教育、文娱、维修、保安、再生资源回收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同时,顺应国际经济竞争重点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态势,加快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发挥人才优势,积极承接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杭州、宁波等服务外包基地。发挥市场优势,鼓励设立境外采购、分销、物流等机构,延伸商标品牌、批发零售、仓储售后等增值服务,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国际贸易话语权。支持国际工程投标、承包,打响“浙江建筑”品牌。坚持港航并举,培育国际海运企业,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扶持专利和专有技术对外许可、技术咨询服务,逐步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出口转变。

此外,以城乡社区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水平;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保障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加强市政和环保服务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的建设与经营,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进公共服务业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

四、城乡布局

(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

杭州。突出发展旅游、金融、科教、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物流、会展等优势行业,加快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民营经济总部、长三角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中心,不断增强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

宁波。构建以国际贸易为龙头,港口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为引领,商贸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港口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商贸会展城市。

温州。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港口物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区域性外贸口岸、商贸会展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和金融创新示范区,逐步发展成为浙南闽东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

浙中城市群。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品牌会展、现代物流等优势行业,加快建设国际性商贸会展城市和浙中区域性物流枢纽,发展古婺文化、东阳横店影视、义乌购物等特色旅游,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

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城市服务业发展也要强化优势,增量提质,增强对市域服务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各个城市要把满足市域服务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消费性需求,又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挖掘特色,发挥优势,积极培育具有跨市域意义的特色服务业。

(二)大力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

1增强县城和中心镇服务功能。以县城和省级中心镇为重点,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着力增强服务功能,使县城和中心镇服务业成为联系城乡的重要平台。面向当地城乡居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商贸、金融、商务、信息、文化、房地产、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扩大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加强发展面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行业,扩大向农村地区的服务延伸作用。

2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顺应我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需要,依托集聚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金融、科技、信息、物流、培训、会展、商务和公共服务等组成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发展重点和发展时序。既要立足集群,又要跳出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培育建设一批跨区联动、产业互动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求发展,带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3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县域经济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要在满足县域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在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县(市),规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和总部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在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优势的县(市),完善综合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各种特色旅游;在港口资源条件优越的县(市),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布局,发展港口物流业。服务业特色鲜明又相对发达的县(市),要率先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的转型。

(三)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

1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计划生育等事业,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建立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3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逐步提高农村商业网点覆盖面、商品统一配送率和商店服务水平,形成完善的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符合当地实情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一批重点农资流通企业,推进农资经营网点建设,逐步提高农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1深化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今后一个时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社会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有条件的城市要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全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整合省服务业工作协调会议和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建立统一的省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3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改变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割和交叉管理状况,加强服务业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形成既有部门分工、又有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部门和市、县服务业工作绩效及发展状况的考核评价。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组建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支持服务业商会、行业协会发展,完善行业服务和自律机制。

(二)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1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降低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进一步放宽创新性、示范性服务业企业准入前置条件,进一步简化服务业企业注册审批手续,切实做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准入方面一视同仁。

2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分离。

3扩大开放合作。按照WTO框架协议承诺,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浙江投资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加快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加强CEPA框架下浙港澳台服务业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重点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探索合作途径,进一步增强合作的紧密度,在合作中拓展我省服务业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体制的导向作用,鼓励地方发展服务业,优化市县收入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继续安排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并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主要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各地也要作出相应安排,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2实施税费优惠。切实抓好现行服务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要研究探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地方税费实施优惠倾斜的办法。加快推进对服务企业收费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和行政性收费,要及时废除或作出修改。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逐步实现与工业同价并轨。

3提供融资、用地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服务企业开展业务。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

(四)进一步明确服务业的工作抓手。

1抓一批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的典型。生产制造企业要深化专业分工,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产业链的服务环节,逐步向以研发和营销为主的现代企业转型。对于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条件尚不具备的企业,要积极推进服务环节业务外包,引导形成一批为其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2抓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企业。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等新经济业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各类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服务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

3抓一批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做好服务业项目库建设,在前期工作上下深功夫,加大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使服务业成为下一轮投资新热点。编制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支持高端服务业项目和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切实抓好用地保障,并在投融资、用水用电等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高水平发展。

4抓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规模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微型CBD,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在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规划建设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物流园区或新型专业市场,强化功能整合及有序延伸;在IT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整合软件企业、高校和相关研发机构,培育建设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在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较发达城市,培育建设创意产业园,促进文化服务业加快发展。

5抓一批服务业品牌。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促进集团化发展。加强名牌产品、商标、商号、老字号等认定与复检。加强品牌市场、品牌旅游、品牌会展建设,培育知名商业中心、特色街区。加强服务业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

6抓一批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努力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物流业“区港联动”试点。积极开展各类省级服务业创新试点,重点抓好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试点、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试点、探索性创新性服务业项目试点等等,充分发挥对全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2加强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服务业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研究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改善用人、留人环境。

第三篇: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全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xx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总体经济规模

“十五”期间,我区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x%,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从事服务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XX年的xxxx%提高到XX年的xxxx%,这充分表明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xx辖区内从事服务业活动的单位xxxx个,从业人员xxxx人,其中市直、xx县、龙城区工商、税务管户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我区从事服务业活动单位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XX年实现总产值xxxx万元,营业收入xxxx万元,增加值xxxx万元,实缴税金xxxx万元,资产总计xxxx万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均有较大发展。

2、主要行业基本情况

(1)批零贸易业

到目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我区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开放、高效、畅通的市场体系。现具有区域特色的步行商业街xx条,全封闭市场xx座,露天市场xx座,集贸市场xx座,批发零售单位xx个,从业人员达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2)餐饮业

由于我区位于xx城区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此行业发展较快、较为繁荣。形成了大酒店、风味店、快餐店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餐饮服务体系。现有餐饮服务单位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实现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3)社会服务业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也得到不断拓宽。全区现有文化娱乐、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社会服务业单位xx个,从业人员近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金xx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4)交通运输业

随着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网络建设的顺畅和现代物流的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全区现有交通运输业户达到xx户,从业人员达xx人,年可实现税收xx余万元。(注:此行业税费由市里统征统管)

(5)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业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全区现有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企业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6)其它各行业

均有不同程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也显示出了巨大潜力。

3、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看,仍较落后。服务业经济总量仍低于省内一些先进县(市)区水平。造成我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技术水平低,民间资本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中,从而使传统行业企业间竞争激烈。行业门类不齐全,新兴领域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过小。投资水平的降低也直接导致多数行业增长方式粗放。

(2)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行业上看,新兴行业的发展快于传统业的发展。但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区域上看,各街道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同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小企业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

(3)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经营思想僵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既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4)xx位于市中心城区这一地理位置,xx县、龙城区及直等有关部门争相跨区域征缴税费,职能交叉、体制不顺,造成管理混乱,税费流失。更不利于综合协调和宏观规划管理。

二、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三产立区”的工作理念,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张发展总量,拓宽发展领域,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力,全力把我区打造成为xx服务业核心区。

2、产业定位

在“xxx”期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xx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使之成为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

3、发展重点

结合xx处于全市中心城区这一特点和优势,“xxx”我区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

立足市区、服务xx、辐射辽西,以确立现代流通体制和构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建设以新华广场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珠江广场、文化广场、中山广场商业副中心为支撑,以步行街等xx条特色商业街为框架,以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流通秩序规范大商贸格局。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新型营业态的流通方式,推进传统商贸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以信息咨询、社区服务、高新科技、休闲旅游等为主导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1、总体目标

到2013年末,总收入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增加值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xx人,年均增长xx%。

2、主要行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1)商贸流通业:

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要求,进一步适应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以龙山步行商业街为龙头建设xx条以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电子产品销售、装饰材料经营为主题的各具特色商业一条街,逐步打造区域名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区发展趋势,在凤凰组团、北大街商贸区、和珠江广场以南区域建设xx个专业市场,在市区繁华地带和主要居民社区建立大型商场或超市。形成以核心商业区、各广场的副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为主的点、线、面结合的市区商业网络。

全面加强对乡镇集贸市场的指导和规划。结合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省政府开展的“城乡万店“工程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力争五年内在全区培育出标准乡镇店xx个、标准村屯店60个。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通过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发展连锁经营、推进物流配送、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现代流通体系。到xx年末力争全区连锁经营年销售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左右。新发展城镇连锁店铺xx个(其中社区连锁店铺xx个,农村连锁店铺xx个);重点培育xx个商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总额xx万元,社会物流成本下降xx个百分点;发展电子商务企业xx家,居民持卡消费额和网上交易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

通过现代经营方式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改造和提升,到2013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

(2)社会服务业:

社会服务业包括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要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业的购物、服务、休闲三大功能。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等社区服务。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多功能的连锁超市、药房、便利店、餐饮店和家居用品维修店。到XX年末全区实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20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市级示范社区xx个;到2013年,全部社区均要达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标准,达到市级示范社区xx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国家级示范社区xx个。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业的比重达到xx%。

信息服务业要依托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和区位优势建立结构合理、手段先进的为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运行服务的信息、咨询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脑通讯器材销售、软件制作、网络服务、辅助设计、信息咨询等信息业。拓展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和社会信用等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到XX年末全区党政机关要争取实现部分业务网络化办公。2013年末前完成“五一电子特色街”和“滨河电子一条街”的建设。

本着“服务全市”的理念,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资产评估、市场研究、广告策划、以及法律、公证、代理、会计、审计等中介、咨询服务。鼓励和引导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建设成经济服务、人才交流、法律服务等中介集群。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强化行业自律。到2013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法制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3)房地产业:

要立足于我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城市扩容提质的契机,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注重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大力发展商工贸房地产项目和房屋装修项目。积极加入到凤凰组团、燕都组团、北大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中去。在搞好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好xx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使得更多的布局和格局更合理的商业网点得到充分的利用。“xxx”期间力争完成8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开发建设面积xx万平方米,安置居民xx户。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开发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使其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点基础产业。我区处于中心城区和全市交通中枢,客货交通运输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对xx余辆人力车的管理,要在积极向市里进一步争取政策的同时,加大在全省物流业建设大背景下的xx交通业的发展建设。“xxx”期间全区新铺油路里程达到xx公里,实现村村、乡村、乡镇之间的油路畅通。

精心打造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一契机,发挥朝柴、朝重、xx电源等大、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市区及我区处于全市商业中心、交通中枢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全省物流结点城市的作用,大力发展物流业。到2013年末充分利用xx火车站和重型西厂区的设施建成以机械产品和居民生活消费品配送为主的xx个大型物流中心。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适度超前于全区服务业发展速度,其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区服务业有较大的拉动,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旅游、餐饮业

重点开发、整合、利用凤凰山风景区、桃花山景区、xx南北塔、佑顺寺、关帝庙等历史、人文景观和长宝梨花、孙家湾大枣等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围绕城市旅游的观光、餐饮、娱乐和休闲功能加快旅馆、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行业的发展,并拓展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文旅结合,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商旅互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餐饮服务在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不同档次的风味店、快餐城、大酒店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风味料理和吸收各种系,丰富饮食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品味和收入阶层的需要。加大风味小吃街、滨河烧烤街和凌河餐饮大街的建设力度。到2013年要实现就业岗位xx个,使之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

(5)其他各行业

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满足群众需要的文教服务体系。鼓励以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教育培训、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产业进入市场。加快培育文化代理、文化经纪等中介组织,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探索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到2013年末逐步实现产业化。

金融、保险业要不断适应xx经济加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搞活金融市场。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完善金卡工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务。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担保体系,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逐步完善保险业的社保机制。

农业服务业要以农业精品化为目标,积极在长宝、他拉皋、桃花吐、孙家湾乡镇和八里堡、中山、榆树林、八宝等村开展以禽畜饲养、花卉栽培和果蔬种植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业。

四、主要政策措施

1、加快步伐,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

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总量扩张上。一是造就全新的市场主体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扩张服务业民营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二是与“城中村”改造“城出口”建设及北大街改造相结合,逐步形成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三是“面向大辽西,建设大市场”,建设好各类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规模集聚效应发展服务业。四是坚持“集聚发展压缩空间,集约发展节约空间”的原则,加大楼宇经济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空间利用率,资源收益率,要素集聚力和区域辐射力,真正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2、拓宽领域、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

以现有的第三产业规模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第三产业各层次、各行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充分考虑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重点从规模、品牌和科技三个角度出发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现代物流业、计算机软件业等新兴行业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扶持,促其快速发展。

3、内引外联,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都要对民营经济开放,逐步形成准入宽松、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重点在信息中介、文教卫生、城市旅游等领域寻求突破。提高外贸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4、差别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从当前的区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兴服务业。“xxx”期间,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科技等行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中心城市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在第二产业有序退出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现代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适宜规模经营的行业,引导其扩大规模,实现资本集中,提高经济效益。

5、加大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对重大项目,要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增强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内生动力。对成长较快、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项目给予适当扶持和激励。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使服务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6、加强服务,积极改善发展环境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吸引和政策驱动。把改发展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本着“符合实际、切实管用、最大从优”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特点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发展服务业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用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和务实作风营造良好环境。努力为经营者排忧解难,对有牵动力的项目可以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办理。

7、真抓实干,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

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的管理和服务。各街道、各部门要成立相关组织,明确任务,密切配合,以部门、街道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手段,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服务网络。健全考核统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各行业各部门的服务业发展信息,确保服务业工作的整体推进。

8、加强管理、强化属地化区域经济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市里及xx县、xx区的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跨区征管,造成辖区内服务业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无序,甚至使国家资源浪费,遭受损失。基于此,我区要在向市里争取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工商、税务、物价等属地化行政管理职能。以促进区域内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xx商业和粮食局

第四篇:滨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滨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滨城区服务业发展局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率先崛起、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潜力所在和重要基础,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更好的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07亿元,年均增长23%。“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09%,较“十五”末提高5.45个百分点,为我区第一产业的加强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2、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房地产、旅游、信息、通讯、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产生。

3、特色街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先后培育建成省级服务业园区1处,市级服务业园区5处,特色专业街7条,大型专业市场5处,大型超市8处,改造提升渤海七路中心商业街规模档次,挂牌命名渤海十路特色餐饮、黄河二路电动车、渤海五路汽车贸易、渤海六路美食街,带动了汽车销售、地方名优小吃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增强了服务业集聚效应,改变了服务业布局分散的状况,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4、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8.89亿元,服务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供给能力明显提高,逐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服务。

(二)制约因素

全区服务业发展已经步入了投入加大、升级加快、后劲增强的良性发展轨道,但与发达地区、先进城区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还是产业贡献,都存在很大差距:

1、规模总量不大。缺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服务产业,缺乏有辐射带动力、承载力强的集聚区、特色园区和龙头骨干企业。

2、结构不合理。现代新兴服务业比重较小,尤其是物流、研发、营销、咨询、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中介和社区服务等生活公共服务业也发育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规划定位不高。发展定位不够清晰,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商圈布局比较分散,部分业态竞争相对激烈,部分新建大型商业设施布局对交通、环境考虑不够周全。

4、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行业开放度较低,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发展环境仍不宽松,政策落实难、难落实的问题相当突出。

(三)潜在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臵。滨城区位于黄河下游,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是滨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鲁北地区物流集散地。滨城区处于渤海湾的地理轴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天津滨海新区两大经济区的的结合部,环渤海经济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的叠加地带。在山东省“一体两翼”区域规划中占据重要位臵,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2、便捷的交通优势。滨城区是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境内有三座大桥、两座浮桥跨越黄河。220、205国道,滨博高速、滨大高速、济青高速、荣乌高速、津汕高速、滨德高速,滨港铁路、胶济铁路和即将建成的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距北京、天津、青岛、济南3小时以内路程半径,物资流通便捷。

3、宽阔的空间优势。西区崛起,东区建设步伐加快,老城区改造效果显现,城区建设为滨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载体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蓬勃发展的西区面积200万平方米,日新月异的东区诸多大项目纷纷上马;老城区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资源的功能臵换也势在必行。

4、优良的政策环境。国家、省、市正加速服务业对外开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资和民资参与发展服务业。省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服务业,并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意见,市委、市政府和我区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区委、区政府“1241”总体工作部署,立足建设“黄三角”中心城市中心商务区定位,转变发展观念,优化资源配臵,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经济的主攻方向,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楼宇总部等现代服务业业态,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共赢。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定位、任务目标、政策措施,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新兴领域,进一步做大规模、调优结构、做足特色,突出抓好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形成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加速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四大载体”建设,全力打造“五大板块”、“十大园区”,完善政策和投资环境,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努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城市经济新格局,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生态宜居区、城市文化繁荣区、现代商贸物流区。

(二)主要目标

——服务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2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230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至2015年累计完成2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5%以上。“十二五”末三产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

——服务业就业人数显著增加。“十二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万人,到2015年达到2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58%,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使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步拓宽,产业素质不断增强;城市服务业全面快速增长,农村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健全,服务功能设施完善,运作机制规范,现代化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三、“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突出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四大载体”建设为平台,围绕建设黄河三角洲中心商务区总体目标,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推进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

(一)空间布局

依据市场资源优势和产业前景,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高档住宅、休闲观光、物流配送、商务金融,形成五个功能区。

1、中部重点发展中心商务区。以渤海七路为中轴线,西起渤海十路东至渤海五路,南起黄河一路,北至黄河十路,培植发展商务金融区。逐步提升现有渤海国际、银座商城、潍坊中百、大润发、王府井商贸城等一批旗舰店规模档次;逐年培植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商贸企业5家,争创“省级服务名牌”2个;大力提升金融服务业,在东营商业银行、恒丰银行成功入驻的基础上,推动齐商银行、招商银行落户开业,完成农信社改革任务,组建区农村商业银行,逐年引进股份制银行1家,发展典当、担保等金融机构9家,进一步提升渤海七路中心商业街的招商聚商能力。

2、西部重点发展高档住宅生活区。以市西、彭李办事处为主体,西起渤海十八路东至渤海十路,南起长江三路北至黄河十六路,打造高档住宅生活区。推进阳光政务小区、绿都花园、德坤华府、安康花园、完成张八棍、亚药刘、棒槌孙等旧村改造项目,引进富尔玛、家乐福、沃尔玛、银座等大型超市商场,招商建设以生活资料为主的市西物流园区,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园,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3、东部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群。以北办、市东、梁才为主体,西起渤海五路东至东外环,南起南外环北至北外环,打造大型专业市场群。全力推进东区重点专业市场建设,提升改造传统型商贸服务业,推进豪德光彩贸易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东海国际新天地、洋货大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运营进度;力促京博城市综合体、黄河三角洲创业城等项目尽快开工;争取国际家纺交易城、银座商城成功落户入驻,提升全区家纺市场档次;改造提升鲁北蔬菜批发市场、新兴市场、滨州纺织品、义和石材、北镇大集等一批大型市场;集中整合东区汽车4S店,规划建设鲁北汽车交易市场。

4、南部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带。以市西、市中、梁才为主体,沿黄河滩涂一带,重点发展以城郊型观光农业、生态采摘、自耕园及沿黄旅游为主,抓好市西休闲小街、创业就业园建设,开辟梁才大高黄金梨、草莓采摘,做强做大“采摘节”;积极配合“三蒲”景区开发,推进黄河楼及蒲湖周边开发建设,加快黄河温泉度假村建设。

5、北部重点发展仓储物流陆港。以秦皇台、梁才、市东为主体,加快总投资100亿元的陆港物流园区规划,力争早日招商建设;完善东城物流园区布局,完成铁路货场、银河物流、鑫盛鑫煤炭等物流项目建设,对东王钢材、滨州汽车城、滨岭商贸园加快整合扩容。

(二)产业结构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通过品牌引领、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黄河三角洲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

1、优先发展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以德大、黄大、滨港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滨城区东城现代陆港物流、滨州工业物流两大物流园区;培植一批物流骨干企业。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设立滨城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鼓励发展信托、租赁、典当、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科学引导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信息服务业:实施社会信息化系列工程,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综合服务信息、劳动力就业、社区服务、托老服务、数字城管、城市运行监测、一卡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校园信息等社会信息化服务工程建设。逐步推行“三网融合”,畅通信息传播渠道。

2、改造提升四大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业: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建成都市旅游、人文古迹风景、沿黄生态观光旅游三大旅游风景区。到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5亿元。商贸餐饮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商业零售点和商业街,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实行餐饮企业的分层次管理,规划建设集餐饮、休闲、演艺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重点开发“一区”,即东城现代商务区,改造提升“两路”,即:以渤海七路、渤海十路为轴线的中心商务金融区。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商业地产开发,科学发展楼宇经济;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科学安排高中低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比例,搞好拆迁安臵房、农民多层公寓和创业人才公寓等专项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引进著名房地产中介企业,加快住在产业现代化。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保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鼓励创办社区服务业实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

3、培育发展两大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发展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传媒、工艺品设计、文学作品、绘画等创意产业,扶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会展业:积极承办国内会议,发展以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继续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培育会展业得知名品牌。

(三)重点园区

1、商务金融园区:以市中办事处为主体,沿渤海七路主轴,黄河二路至黄河八路,渤海八路至渤海六路为主要范围,重点发展大型商场超市、金融证券、星级酒店等业态,抓好黄金国际大厦、清怡国际、新悦国际等项目建设,促进渤海国际、王府井商贸城加快招商,引进齐商银行、招商银行,兴建旅游产品、温州名购购物街。

2、大型专业市场园区:以北办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渤海一路到渤海六路,黄河一路至黄河八路为主要范围,促进新兴市场、姜家副食品、六街蔬菜、滨州纺织品等存量市场改造提升,引导海得汽配、海虹商贸城、金茂商都、环亚一家、洋货大市场等新建市场招商运营。

3、餐饮娱乐园区:以彭李、市西办事处为主体,渤海八路至十二路,黄河二路至八路为主要范围,建设东方文化商业街、学生用品街等专业街,做强做大华夏一品特色餐饮集聚区。抓好东方商都、滨州中关村、龙腾数码等重点项目。

4、东城物流园区:以市东、梁才办事处为主体,沿铁路和东外环线两侧,抓好豪德光彩贸易广场、东海国际新天地、义乌国际商贸城大型市场项目和银河物流、海华物流等物流项目建设。

5、三河湖休闲度假园区:围绕三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核心区面积2500亩分为文化体验区、水上娱乐区、餐饮服务区、观光农业区四个区域,建设温泉酒店、百果园、笔架山、水上生态餐厅等项目,宣传推介“森林公园”品牌,打造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6、杜氏文化园区:以滨北办事处南街为主体,依托杜氏故宅开发总体规划,完成杜受田居住院落、后花园、大同客栈等一期建设,加快二期10000平方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AAA及旅游风景区。

7、黄河文化绿色观光园区:以市西、市中、梁才办事处为主体,结合生态农业开发,抓好休闲小街创业生态园、黄河生态园、“三蒲”开发、明清一条街、亲母亲河观光园、黄金梨采摘园等重点项目,打造沿黄生态农业绿色长廊。

8、中海风景游览园区:以彭李办事处为主体,建设中海东部水系景观,引进水幕电影、音乐喷泉、高尔夫练习场及景区服务中心。推进滨州市“三馆一院”、“一馆三中心”、御景园等项目建设。

9、东城现代商务园区:以市东、梁才办事处为主体,沿白鹭湖周边规划建设写字楼、星级酒店等商务设施。兴建金博商厦和金博酒店项目,抓好香格里拉.水岸绿城、白鹭湖大酒店、东区客运中心、火车客运站广场等建设,繁荣发展现代商务园区。

10、汽车贸易园区:以市东、滨北办事处为主体,沿205和220国道两侧培育汽车贸易园区,抓好市东汽车商贸城、滨岭商贸园、铂焱汽车商贸城以及汽车4S店集聚整合。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政策倾斜

强化服务意识,由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对涉及服务业发展项目的立项登记备案、规划、土地审批、工商登记等,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实行政务公开、网上审批,对重大项目优先进入“绿色通道”,并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加快研究制订滨城区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的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点项目,建立服务业大项目储备库。

(二)规划引导,扶优扶强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业“专职专责”、“一业一责”的原则,完善金融、商业网点、旅游、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专业规划。要按照“分工合作,功能互补,适当错位”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编制服务业发展的各类分规划,尽快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服务业企业享受与制造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进一步扶强扶优,大力推进跨行、跨业、跨区域的大集团、大企业的组建,鼓励服务类企业做强做大。对服务业行业扶持资金,由分散变为集中,实行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同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支持。

(三)技术创新,提档升级

鼓励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参照制造业技改贴息的政策,对优势明显的传统服务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给予贷款贴息。开辟投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募集社会资金。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的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改造、改组方式,促进服务业由粗放型的外延扩张向集约型的内在素质的提高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重引进一批重点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通过改造提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全面提高我区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档次。

(四)品牌引领,人才支撑

加快服务业专业化、品牌化提升步伐,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支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服务业企业争创名牌。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会展策划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加强岗位职业培训,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建立培训机构,健全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实行职业技术岗位的技能竞赛与定级。

(五)完善统计,健全决策体系

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充实统计力量,如实地反映服务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建立定期服务业结构体系、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的评价通报制度,促进现代化服务业向纵深加速推进。

第五篇: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

为切实加快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根据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鲁信产网字〔2006〕17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青发〔2008〕4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已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咨询业的高度融合,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发展信息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信息服务业以建设“数字青岛”、服务“数字奥运”为重点,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初具规模,建成了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业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不断扩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截止2008年,我市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为30119人,本完成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00亿元,实现增加值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发展成效显著。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比较先进的信息基础网络,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网络功能建设,延伸网络覆盖范围,光缆总里程达30万芯公里;按照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帆联要求建设的WLAN无线网络满足了奥帆赛各类人员的无线上网需求,受到广泛好评。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以国家试点为契机,建成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初步建成了面向政府应用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成了国家示范工程“奥帆赛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网”。

(三)电子政务全国领先。经过多年建设完善,建成了纵向到镇和社区、横向到市属各单位的全市机关城域网络系统和“851”电子政务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即:8个平台、5个中心、1套目录),初步形成了全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共享基础平台,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电子商务日趋活跃。全市20多家大型超市、商场在全国率先实施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业务,占总数的42%;通过典型示范与推介,选择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培育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五)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突出。金卡工程建设、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口岸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建成以“青岛农经网”和“金农工程”为核心内容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线电视数字化初步探索出具有青岛特色的新模式。

(六)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显著。主要工业行业及大型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内部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自动控制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电子信息应用倍增计划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

针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快速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充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和,将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对各类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全社会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业务素质。

目前,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规模软件产业薄弱,内部产业链构建尚未完成;对信息服务业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制约依然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融资、税收、价格政策和市场规范等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业的宣传力度不足。为此,各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我市信息服务业做

大做强。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坚持“市场需求主导、政府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布局、突出优势特色”的方针,继续壮大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业,扶持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的环境,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构筑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实现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目标。以建设“数字青岛”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初步建成区域性信息服务业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商贸、信息中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2年,信息服务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增加值达到105亿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80万户。

同时,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鼓励、扶持条件较好的企业采取联合、合资合作、加大投入、拓展新业务等多种手段发展壮大;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制与环境基本形成;逐步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体系和资源开放共享良性机制,分批建成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公益型数据库与面向市场的商用型数据库,使数据库的容量、覆盖面和更新频率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

三、发展重点

(一)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

大力发展基于通信、广电和卫星通信等传输业务的增值服务,推进下一代互联网(NGN)、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数字集群通信网等网络建设,推动3G网络环境下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积极推动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络建设,努力打造“宽带无线城市”。形成面向各行各业、进入千家万户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高速公路,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通信网络。

(二)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1.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公共、行业、企业等领域信息化的需求,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区域性公共信息库;整合全市的网络资源和安全认证、容灾备份系统,建立城市数据中心,推进地理、人口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积极引进并扶持本地动漫产业发展,向社会各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2.整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化综合便民服务系统开放式信息平台的功能,扩大服务系统进社区的覆盖区域,扩大使用信息化便民综合服务系统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利用有线电视的网络覆盖优势,搭建行业信息数据库,建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化信息发布平台。

3.加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开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鼓励各行业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宏观决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服务。

4.继续实施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通过继续推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增加共享部门,扩大应用范围,强化我市税源监管体系。

5.完善“诚信青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各类联合征信系统,逐步完善各类信用数据库,建立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保障和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我市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其他信息传输与交换中的安全保障问题,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三)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业

1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与支持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和安全服务、数字认证等工作进展。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国外订单,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外包,突出发展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业务,推进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化,重点开拓日本、韩国市场,突破欧美市场。依托各软件园区,发展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利用国际通信光缆汇接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各类呼叫中心(Call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信息技术支持、IT资讯专业服务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拓展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空间,努力打造呼叫服务中心城市,争创国家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2大力推动软件业发展。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基于构件的中间件、开发工具等方面,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用软件技术和产品改造传统产业。

3深入研究我市软件园区布局和整合问题。加强统一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软件质量保证体系、软件工程中心、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专项技术实验室等。充分发挥青岛软件园海外服务中心、评测服务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优势和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优势,为全市软件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促进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积极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品牌。

利用我市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并充分发挥工交产业基础雄厚、信息家电制造业发达的优势,逐步将青岛软件园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园区,使其成为软件成果研发转化基地、软件生产加工基地、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产品出口基地和展示青岛软件产业形象、进行国际交流的窗口。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在物流、通信、金融、教育、数字娱乐、房地产、外贸、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普及。到2012年,发展10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形成10家以上经营收入超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有效带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各相关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

1.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以我市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依托,推进家电、石油化工、医药、机械、纺织、粮食、食品、汽车等行业综合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积极推动大型百货商场、连锁经营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积极发展旅游、房产、金融、人才信息、远程教育等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2.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我市作为连接一圈(环渤海经济圈)、一带(沿黄经济技术协作带)、三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华中经济区)枢纽的区域优势,以新亚欧大陆桥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青岛市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带动我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3.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以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匙安全体系、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为基础的物理信息体系,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运营。鼓励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中小企业集群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货物运输、加工贸易、商贸流通等互连互通和国际、国内物流信息网络化,推动符合现代要求的城市物流信息化。

4.继续推进我市“电子政务一证通”工程。规范数字认证中心,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广普及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及电子供货系统的应用,围绕生产线管理、物流仓储管理、港口集装箱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管理、动物养殖管理等方面抓好国家金卡工程RFID城市试点工作,推动我市RFID产业链的形成。

(五)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

1.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有网络、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

2.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延伸到社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社区安全等各方面的应用,加强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终端建设,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信息系统,构建统一的三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抓好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推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重组,促进传统工业的振兴和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支持物流、家电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橡胶、机械汽车等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在政策与配套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科技、经贸、信息产业等部门要积极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申请国家、省、市的信息化项目支持资金,助力两化融合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身获取外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全市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推动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协调推进全市信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强化监管,完善服务。加强对信息服务业市场的监管,完善监管政策,规范竞争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对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政企互动、分工合作、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

(三)保障运行,协同推进。按照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处室和责任人,建立日常工作定期督查制度,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逐步建立制度化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统计体系,实施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形成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宣传推介,落实政策。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供信息服务业课题研究分析与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基本调查和专题报告;提供各类咨询、宣传推介、培训、招商引资等服务。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落实促进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与鼓励政策,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本规划作为我市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信息服务业各级规划及其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时补充与调整。

下载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镇服务业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四) 规划的期限中期规划2006—2010......

    萧山区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萧山区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本规划根据《杭州市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

    滨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滨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率先崛起、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潜力所在和重要基础,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社会就业、改......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四) 规划的期限中期规划2006—2010......

    某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急剧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四) 规划的期限中期规划2006—2010......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四)规划的期限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

    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 (一)《电子签名法》配套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二)电子认证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三)电子认证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四)电子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