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高中历史试卷17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4·山东文综·T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题指南】本题依托春秋时期的教育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
解答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甄别史实表述与选项的准确对应。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兴办私学的影响,涉及的是教育,联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与题干表述直接对应的是A。教育的普及没有触及宗法制与分封制,因此B、C与题干无关。当时与诸侯争霸需要最直接的应该是军事,D排除。
2.(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解答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强调君主的权威与作用。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3.(2014·海南单科·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D.实行严刑峻法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错误。
4.(2014·江苏单科·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引文的理解。
【解析】选B。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因此A错误。C、D与题意无关。
5.(2014·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变迁与发展,涉及传统文化观念。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私拿亲子财物无罪”。法律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与伦理道德不同,它讲理不讲情,一旦讲情,就说明法律受到了伦理观念的影响。
【解析】选D。儒家伦理强调“尊尊、亲亲”,这些观念或原则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秦律规定“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说明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亲亲”观念。而晋律又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说明“亲亲”观念得到强化,故选D。私拿养子和亲子的财物属于其权利受到侵犯的问题,而不是权利相同,故A不正确。“血缘亲情逐渐淡化”和“宗族利益受到保护”在材料中并
未体现,故B、C不正确。
6.(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
解答关键:认识古代中国儒学的地位。
【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宗教的兴亡不是由皇帝的好恶决定的,故A不正确。题干材料仅涉及“儒道释”三教比较,未能反映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故B不正确。佛教的社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不正确。
7.(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思想家的人性论。
【解析】选D。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8.(2014·广东文综·T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解答关键是理解宋明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选A。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官学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的私塾老师“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见当时“四书”受到重视,结合明清时代特征,理学是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正确。B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弃儒从商”题干没有涉及,D《红楼梦》不是反映宋代生活。
9.(2014·北京文综·T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历史影响。解答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其不同的时代特征。
【解析】第(3)题应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学习外来文化的历史背景、学习外来文化的内容及由此产生的历史影响。
(3)参考答案要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篇: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2014级绵阳一诊历史科试卷分析
一,表扬(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历史前()名:
2.需要加把劲的(努力就能做好!)
一、试题质量
第一,从考试题型方面看,本次命题主要设有俩种常规题型,分别是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判断;材料分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述能力等;从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运用、对比、评价等,题型的设置依据传统,与高考接轨,比较合理。
第二,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选择题此类题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二是坚持与高考热点接轨,注重对诸如政治文明史等观点的考查。
第三,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一定难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对考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考试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考生得分不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大多选择题失分较多,问答题难度不大,导致出现高分扎堆,但贫富差距明显的状况。
其原因从学生角度看,一是考生平时对历史学科所花时间太少,学生精力有限,导致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基本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应用水平尚待提高;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比如:宗法制与分封制.,罗马共和国与 罗马帝国,元朝的建立等。二是考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佳使得考生只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把握而缺乏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考生理解,分析问题过于片面,不深刻;三是考生考试能力尚待提高,审题往往出现重大失误。如:“根据材料一,评述西汉盐铁官营政策”,大多数学生没依据材料作答,导致失分严重。
从老师角度看,一是老师讲授速度较快,学生的适应不足,消化不够,二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包办式的灌输较多,学生自我体会独立思考较少;三是老师选题资料贫乏,有局限性,平时训练题质量不高。
三、整改措施
针对出现的问题,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精备课为前提,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预习复习及独立思考,讲授新课时循循善诱,避免“满堂灌”,每个星期至少留一节课或一个自习时间给学生自主安排历史学习。
第二,老师授课须主重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每一章或几章上完后须作知识体系的梳理,平时讲新课时亦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对比,让学生具备全球史观,具备更广阔的眼界及更全面深刻的思维。
第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的指导,抓住每一次讲解试题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在诸如审题等方面学生能力的提高加以强化,另外,印发一些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方面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第四,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内各老师知识及经验的交流创造条件,加强与本地或外地其它兄弟学校的交流,争取学校支持,在学术交流,资料更新及完善,教学和改进等方面能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本级教师将一如既往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苦练内功,取长补短,争取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2013年11月6日
第三篇: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1月德州期末历史试题(26.3)分析
本次考试的26题3一问,内容包括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部分,现对其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一、试题质量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难度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内容上看,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针对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文艺复兴知识点的考查,重点突出。
第二,从考试题型方面看,材料分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述能力等;题型的设置依据传统,与高考接轨,比较合理。
第三,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难度但不很大,高分段学生不少,但不得分者也不少。6分的满分,全市平均3.38分。其中0分卷1784份;1分623卷份;2分卷822份;3分卷1022份;4分卷1724份;5分卷4364份;6分卷几乎没有,总体情况可以,难易适中。
二、个别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一是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尚可,但落实有差距,错别字百出,(萌芽)蒙牙,萌牙等。
二是考生学习方法,考试能力不佳。
1、理解能力,比如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考查,换种说法或以材料形式出现就理解不了
2、概括能力,材料最后一句话几乎概括不出来。
从老师角度看,落实情况到位不够,概括能力训练少些,尤其是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训练的还少。
夏津一中高二历史备课组
2014-1-25
第四篇: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二、试卷讲评应把握的三个环节
1.要认真做好试卷讲评课的准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评前,除认真独立做完试卷每一题这非常基础的第一步外,第二步要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以此来确定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记载得分较低的题目及学生的典型错误,选择题题要记下典型错误选项,文字题要记录典型错误概念﹑不当表述﹑容易遗漏的答题角度﹑知识点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其出错原因;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见性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肯定。最后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认真备好讲评课案。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讲清近年出题趋势,既要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还要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备好课,对症下药,才能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2.要重视和优化讲评过程。讲评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多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对优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对差生要用进步的眼光纵向看,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
讲评时要注重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讲评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说出本题所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然后分析命题思路是什么;如何答题,解题的突破口在哪,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干扰因素是什么;为何出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评时,教师还应做到多角度设问,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正确答案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讲评时要注重与课本紧密联系。讲评时,教师要选择与本单元或本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引申出其他类似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教师讲评的不仅仅是题目本身,而是该题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内容,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得到深刻的理解。这样做,不仅能启发学生正确答题,巩固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讲评后要重视内容的消化。为了巩固讲评结果,讲评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讲评内容。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清理自己的失分点,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典型错题建到自己的错题集中,以便随时查阅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试卷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的再次出现。讲评后,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做好笔记,为下次考试命题做好准备。
三、试卷讲评应突出的四个关键
试卷讲评关键是讲、评、练﹑思。教师通过试卷分析,找准讲什么,评什么,练什么。讲历史概念、解题规律、方法、技巧系统归类,然后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所以,教师要讲错因生成、讲解题思路、讲处理问题的方法、讲本质;教师要评命题意图、评学生错因、评考察的知识点;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布置学生写好考后反思小结。小结内容包括考试的准备情况、答题情况、得分情况、出错的主要原因﹑总结讲评后的启示等。出错原因包含知识遗忘、审题、书面表达、数据处理、有效提取、知识迁移、解题速度及非智力因素(怯场、畏难、马虎大意等)。启示包括解题方法和技巧,语言怎样表述规范准确精炼等。
一节优秀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温基础知识,也能找到解决自己知识漏洞的方法、技巧,更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多变的高考形势。那么,究竟怎样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三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讲评之前要认真细致的分析每位学生的试卷,对基本的情况做详细的汇总。选择题可以通过微机阅卷认真分析正答率,弄清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失分情况,并集中看清做错的同学究竟选择哪个答案,以此来确定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非选择题要认真仔细的研究每位同学的试卷,做到全批全改,然后分析高分同学之所以得高分的原因,还存在哪些问题;低分同学得低分的原因,又有那些闪光点;哪些又是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只有做到如此细致的分析,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有所收获,才能真正达到试卷讲评课的良好效果。
2.在认真分析考试情况之后总结归类。哪一类型的题需要重点讲评,讲评时需要通过对这类题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总结解题技巧,在以后的考试中应对自如。例如,选择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怎样解答原因型选择题?如何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又该如何思考?排除法怎样运用自如?该怎样审题等等。而非选题可以就如何审题?如何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如何规范作答?等。只有时时总结,形成规律,才能够通过试卷讲评切实提高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历史试卷讲评课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讲评课有讲有评,讲究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试卷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对试题对答案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讲评课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进步较快的学生给大力的表扬,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对于成绩稍差的同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不抛弃、不放弃,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的进步。
4.重视思路的讲解、知识的拓展和作答的规范性。提到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怎样分析问题或者从哪里入手来解答问题。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笔者侧重以下思路:
(1)读问题,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问题中如果是依据材料作答就从材料中找答案;如果是依据教材作答,答案一定在教材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2)读材料,细到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要一句一句的细读,读出句与句、段与段、材料与材料、材料与教材甚至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3)作答案,讲究规范多得分。要求学生做到字迹清楚工整、答案层次分明(最好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用历史的语言说话、看分值给要点、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观点的运用。有的同学说答的挺好,都写上了,但最后仍然得不到高分,细分析原因就在答题不规范,不用学科语言说话。
对于知识的拓展也是奖评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延伸,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或新问题解决中去。只有这样的讲评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5.教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成绩出来以后,并非都如教师所愿,千万不能大发雷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会是学生产生迷惑,动摇其学习的劲头。好的试卷可以作为范例给与表扬(如思路清晰、解题规范、思维灵活等),也可以让同学自己介绍介绍经验;问题较大的试卷教师要耐心帮助其改正,使其知道以后怎么做。对他们的错误答案也要辩证的来分析,肯定合理的成分,并和他们一起修正错误答案,要让他们在赞扬声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愉快,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消除压抑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6.讲评后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和个别辅导。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所以每次试卷讲评之后,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做好记录,建立错误档案,并注明原因及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出类似的错误。同时,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可以设计应针对性的习题加以巩固,或者在下次考试中,增加知识点的再现率,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如果是个别问题,课上无法关注,课后可以给与个别辅导,强化讲评效果,全面提高成绩。
7.历史试卷的讲评应该讲究艺术性。笔者认为讲评课的艺术性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快与慢的艺术,即哪些问题应该讲的快些,哪些问题应该放慢速度;先与后的艺术,即哪些题应该放在前面重点讲,哪些放在后面不作为重点讲;讲与评的艺术,即对于学生的试卷如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后如何进行具体细致的讲解,同时指出问题在哪儿,为什么出现问题;讲与练的艺术,即讲解完具体的题型之后如何进行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讲评与拓展的艺术,即如何在讲评中有效地拓展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思辨与阅读的艺术,即讲评中如何通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对问题多方面思辨,拓展思维的空间。
总之,试卷讲评课有很多讲究之处,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草草结束,仅限于把答案公布给学生,这样,既达不到考试的目的,对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启迪,白白浪费了时间。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试卷讲评课的功效。
第五篇:河北省普通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河北省普通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卷I共8页为选择题,卷II共4页为非选择题。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卷I(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考生可将现行普通高中教科书带入考场,带入的教科书上允许写有文字,但严禁夹带纸条,其它任何资料不得带入考场。
2.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小题1分,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波及到的省份是 ..A.广东、广西
B.湖南、湖北 C.河南、河北
D.内幕、新疆 3.对《天朝田亩制度》评述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由于军事斗争环境恶化,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4.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维护清朝统治
C.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D.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5.下列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和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全国各地兴起
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 C.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国商人开办的船坞和工厂里,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了 D.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6.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组织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的事件发生在 A.17世纪六十年代
B.19世纪四十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四十年代 7.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践活动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运动 8.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其根源在于 A.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民用工业
B.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矛盾激化 D.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
9.“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的规定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二十一条”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沙皇俄国
11.一战前后,对中华民族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著名实业家不包括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荣德生
D.曾国藩 12.下列属于前期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是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提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14.2005年是黄埔军校建立
A.八十周年
B.八十一年 C.九十周年
D.一百周年 15.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的是 A.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B.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 16.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B.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C.北伐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D.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7.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指 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B.革命果实被蒋介石窃取
C.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8.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9.“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以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0.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红军开始长征 B.遵义会议 C.长征的胜利
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 A.重庆
B.延安 C.西柏坡
D.北平
23.下列不属于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是 A.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B.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C.推行奴化教育 D.发动皖南事变
24.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D.建立农业合作社 25.重庆谈判签署了
A.《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B.《和平建国纲领》 C.《双十协定》
D.《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26.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是指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解放军占领南京
27.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意味着 A.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C.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D.西藏步入了社会主义
28.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生的原因是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逐步导致了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C.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重大损失 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9.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复苏的局面,其原因是 ①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②积极进行解放干部工作
③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
④进行二月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
30.使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 A.进行民主改革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是列强惯用的伎俩。回答31~33题。
31.割占中国香港岛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瑷珲条约》 32.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皇俄国 33.《辛丑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A.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B.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完全确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不懈奋斗。回答34~36题。34.有关《资政新篇》叙述正确的是 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B.反映了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C.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5.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救亡图存 C.促进中国人民觉醒
D.维护清朝统治 36.中共从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得出的新认识有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③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④必须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不动摇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
从实际出发,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我党取得军事胜利的宝贵经验。回答37~38题。37.抗日根据地民兵在反“扫荡”中创造出的游击战术有 ①地雷战
②地道战 ③麻雀战
④破袭战
38.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外线”是指 A.解放区
B.国民党统治区
C.南京
D.延安
改革开放后,中共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答39~40题。39.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将土地公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C.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0.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卷II(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II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卷II时,将答案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41题13分,42题12分,43题12分,44题13分,共50分)4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7月30日,各省革命志士70余人齐集东京,召开预备会议,决定建立新的革命组织。会议还决定,以“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入会誓词和革命宗旨。
材料二
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材料三
全会一致认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
了必须完整地、正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以上均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哪两个党派的政治纲领或指导思想?(4分)
(2)上述纲领或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6分)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4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欺诈,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梦想。然而,弱国无外交,欧美列强在和会上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于是,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I〕(岳麓书社)
材料二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I〕(岳麓书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4分)
(2)据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内涵。(6分)
(3)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继承“五四”精神?(2分)
43.中国近代史上除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外,还出现过哪些心得经济形式?(10分)其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哪种经济形式?(2分)
44.一百六十多年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请回答:
(1)1844年美国专使顾盛向美国政府报告说:“······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的更宽阔。”美国“将这个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凭借的是什么条约?(2分)
(2)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推行了怎样的基本政策?(2分)其目的是什么?(2分)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有何影响?(3分)
(4)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抗局面,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