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

时间:2019-05-13 14:4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作为研究物质的开端,主要包括人类生命活动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制法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去探索物质的奥妙,进一步体会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物质。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共包括四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物质,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研究以及空气的重要用途;第二部分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水的组成,净化及水污染和它的防治措施,这四部分内容看似独立成节,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其中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同时空气的污染、水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科学研究和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四、学法建议

1、注重知识的积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区别,通过类比掌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性质。

2、加强参与意识,亲自参加试验活动,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方面的联系,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心爱心专心-1-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沪教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大好基础所必需的。本章学习将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上章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我们讲学习:分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人们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制造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78年我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试验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成功了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对学生引进爱国教育的素材。在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学完后,可让学生查阅商品(如药品、洗涤剂、化学试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弄清其成分,含量或纯度,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用。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核能发电)、原子弹的爆炸以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将在科学领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学法建议

学习中为更好掌握新课标要求,应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2、以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

3、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且与原子有一定联系,所以可运用概念的辩证来理解,即用列表

或提纲式进行分析对比。

4、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可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如比喻法、列表法、归纳法以及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用心爱心专心-1-

第三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版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身边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 ? 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体积„„)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状态、形状、大小„„)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5.它的变化跟火柴燃烧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个快速、剧烈,一个缓慢、柔和)

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屋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岩石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公路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

7.小结: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怎样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动手使物质发生变化。3.汇报实验情况。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四、小结延伸

小结:有些物体只是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体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纸杯--压扁

冰块—水:形态变化

火柴—碳 铁钉—锈:产生新物质

(人为)

(自然)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一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一沪教版

件www.xiexiebang.com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复习---问题---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建立结晶的概念。

2、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重难点:

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习

引入新课

混合物分离方法

应用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什么叫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设置疑问: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

提示:物质溶解在水中,必变什么条件能使物质析出来?

追问:改变温度,方法正确,但应选取用什么样的溶液更为有利,更合适呢?

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

追问:是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物质形成的溶液呢?

归纳总结此方法的适用范围

介绍----另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抛出结晶的定义、包含的范围

海水晒盐

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节课重点展示出来

知识再现

回忆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结果

思考、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方案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P2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总结

阅读教材P22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入新课。

与前一节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知识的逆向思维的体现。

学生一定能联系到降低温度。

介绍蒸发结晶的方法以及它的适用范围,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对应的记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交流中有收获。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结晶

.晶体与结晶

(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教案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总复习)兴化市唐刘学校 仇加华 教材分析: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及其类别和微粒构成,认识盐和食盐的区别。

2.掌握cl-的检验方法,会设计实验除去、检验氯化钠中的可溶性杂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设计实验进行除去、检验杂质的探究,体会具体除杂操作过程中加入“过量”试剂的做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复习,让学生从探究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真正地发挥。

2.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cl-的检验、会设计方案除去、检验氯化钠中的可溶性杂质。教学难点:会设计方案除去氯化钠中的可溶性杂质。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看,学生日常生活中对食盐并不陌生,知道食盐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氯离子的检验等基础知识,但如何除去食盐中一些可溶性的杂质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不太熟悉,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先将问题简化,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操作实验。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让学生体会具体除杂操作过程中加入“过量”试剂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标签破损的nacl溶液、agno3溶液、稀hno3、nacl(mgcl2)溶液、naoh溶液、nacl样品的溶液、na2co3溶液、无色酚酞试液、ph试纸、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等。

教学流程图: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是“五味之首”。出示一包“淮牌精制食用盐”(海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其包装袋的正面和背面。

【提出问题】这包“淮牌精制食用盐”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包食盐是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其中还含有碘酸钾等物质。

【创设情境】提到碘酸钾,我们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由于受日本大地震后核泄露的影响,国内出现了抢购加碘食盐的现象,试问吃碘盐能否防护核辐射?

【多媒体展示,拓展视野】有消息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护核辐射,亦有人担心日本核事故把海水弄脏没盐吃,其实这根本毫无必要。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监测室主任徐政强认为抢购食盐非常荒谬,“核辐射对于海水的影响,仅限于距离非常近的区域,日本核电厂泄漏的核辐射想把这么大的太平洋水搞脏根本不可能。必要时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碘化钾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千克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

【提出问题】要提供100毫克的碘,至少需要食用这种食盐多少千克?

【学生回答】至少需要食用这种食盐3.33千克,这么多的食盐人一下子是无法吃下去的,所以食用碘盐不能防护核辐射。

【教师过渡】既然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那么氯化钠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哪类物质,它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答】氯化钠属于盐,盐是由金属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有na+和cl-。

【创设情境】食盐和盐是不是一回事?

【交流讨论,师生小结】盐是一类物质,是化合物,而食盐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食盐能吃,而盐不一定能吃,有的盐还有毒,如亚硝酸钠(nano2)、重金属盐等。

【提出问题】氯化钠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学生回答】nacl + agno3 == agcl↓+ nano3,其中agcl是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像这样的白色沉淀还有baso4。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请你猜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可能是nacl、nano3、naoh、na2co3、na2so4等。

【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它是否是nacl溶液?

【思考交流,学生回答】取样,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如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稀hno3,白色沉淀不溶解,说明含有cl-,即是nacl溶液。

【学生操作,得出结论】这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液体是nacl溶液。

【教师过渡】在第6章我们已经学过海水晒盐,其原理是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日光、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的盐我们把它叫“粗盐”。毫无疑问,粗盐是一种混合物。经过分析,粗盐中主要含氯化钠,另外还含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

【学生概括】粗盐中的杂质: 泥沙(不溶性的杂质)

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

【教师讲解】粗盐中的氯化钠含量不是非常高,所以一般不能用于食用和工业生产,需要除去其中的杂质。我们首先想一想: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的杂质?

【学生回答】把粗盐溶解,再过滤。

【教师过渡】那用什么方法可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的杂质?今天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如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mgcl2,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呢?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除杂质时,一般都是加入“适量”的某种试剂与杂质反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适量”。要把杂质完全彻底地除去,需要加过量的试剂。但过量的试剂剩余下来又成为了新的杂质,这时应该如何处理呢?请同学们先交流讨论一下,再来设计方案。并把讨论的方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实验步骤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本步骤的目的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交流方案,进行小结】 实验步骤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本步骤的目的(1)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2)取上述步骤得到的滤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3)将上述溶液蒸发结晶。

2naoh+mgcl2 == 2nacl + mg(oh)2↓ naoh + hcl= =nacl + h2o 完全除去杂质中的mgcl2溶液 除去过量的naoh溶液

除去稀盐酸,得到nacl固体。

【教师评价】略

【学生操作】向nacl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

【教师提问】你加的naoh溶液过量了吗?怎么验证?。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生小结】方法一:取上层清液再滴naoh溶液看是否产生沉淀,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或足量;方法二: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方法三:可以取滤液,测ph值,若ph>7,说明naoh有剩余等等。

【学生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判断你所加入的试剂是否过量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小结】借助于指示剂、用ph试纸测ph值、取滤液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你加入的试剂,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

【继续探究】实验桌上有一瓶氯化钠样品的溶液,估计该样品可能还含有少量的杂质cacl2和mgcl2。你会设计方案验证以上推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方案】

1.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滴入数滴naoh溶液(检验有没有mgcl2)。

2.再取样品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数滴na2co3溶液(检验有没有cacl2)。

【教师评价】略

【学生操作,得出结论】实验证明:这瓶氯化钠样品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mgcl2和cacl2。

【师生总结】通过本节复习课,我们学会了:

1.cl-的检验:agno3溶液和稀hno3

2.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将可溶性杂质转变为沉淀,如将mgcl2转化为mg(oh)2沉淀,将na2co3转化为caco3沉淀。

作业设计:

1.如何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na2so4溶液,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方案设计: 实验步骤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本步骤的目的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

一、cl-的检验--agno3溶液和稀hno3

二、除杂

二、验证杂质 效果及反思:

本节复习课从整体来讲,效果很好。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精制淮牌食盐一袋,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这样的创设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个课堂以问题入手,且环环相扣,体现了问题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尤其是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联系上加碘食盐,这样的嫁接将原本平淡的化学知识现实化和真实化,充分体现了化学的真实性,同时也激活了化学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在引导学生探究时,首先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投影出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液体,请学生猜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溶液?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它是不是nacl溶液?这样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根据阴离子的不同猜想出很多的可能性,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之间还在合作、补充,更难能可贵的是,讨论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当场做实验,让实验现象“讲话”,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尽力搜索自己的知识仓库的同时也提升了操作能力,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合作、探究理念,与此相应的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讨论时吃碘盐能否防护核辐射时,仇老师并没有直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而是通过一段信息的阅读巧妙将其解决,这样的处理,回避了知识的直接传授,创造了学生阅读信息,提取信息,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讨论判定naoh 是否过量时,抓住细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提方案,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随后的一些操作细节,都给予适当的纠正和提醒,并作了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这些细节的关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发散能力。

诚然,这一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容量略大,部分学生可能理解有困难;学生的问题回答过于机械,一生一答,可以让学生回答多种方案,这样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可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又如,在验证naoh 是否过量时,直接用ph试纸来测定,严密吗?还值得商榷。另外,教师所提问题也要尽可能明确,如“问我们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总感困难,不知从何说起。

总之,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以课标理念为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载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XX教育化学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学生:年级:日期: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教学目标考点分析1.熟练......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整理小结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整理小结 一.化合反应 1.镁带燃烧: 2Mg + O2 ==== 2MgO 2.铁丝燃烧及生锈:3Fe + 2O2 ==== Fe3O4 ;4Fe + 3O2 ===== 2Fe2O3(缓慢氧化) 3.铜丝加热及生锈: 2C......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9上教案 第一章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doc §1、2化学研究什么.doc §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doc §1、4第一章复习.doc 第2章 §2、1由多......

    九年级化学金属与金属矿物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金属与金属矿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共5则范文)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

    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二课时导学案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掌握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准确掌握有关......

    九年级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案 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内容,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热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