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对未成年人的培养和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实施培养和教育的黄金阶段。未成年人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确立远大志向抱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十分重要。鉴于此,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谈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主要表现在:
(一)轻“德”的观念严重。古人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现在的一些家长和学校却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面发展;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二)教育网络存在缺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学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顾不上管;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各种违法违纪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以及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色情口袋书等,成为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家庭教育封闭隔绝。许多家长爱用“两重面孔,双重人格”言传身教。让孩子努力上进,自己却得过且过、懒散无比;让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却不懂谦逊、恶语伤人;让孩子心平气和、尽职尽责,自己却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让孩子与人为善、淡泊处世,自己却蛮不讲理、大打出手。其次一些家长生怕不谙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管教多、疏导少,说教多、实践少,“不许”太多,“允许”太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封闭式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与社会隔绝。
(五)学校教育脱离实际。一是道德教育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抽象的内容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二是道德教育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而是把未成年人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忽视德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存在着未成年人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六)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目前社会上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俱佳的书籍等精神食粮十分匮乏,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多家长苦于没有好的书籍给孩子阅读。广播电视栏目的设置注重适应成年人的口味,忽视了未成年人的需要。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必须从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冷静正视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才能全面把握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一)从国际环境上看,改革开放让国外的先进文化与腐朽思潮一齐涌入国门,“苍蝇”的涌入是不争的事实,加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图谋颠覆中国,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以吃、穿、住、行、说各种文化和物质的载体、信息,无孔不入地渗透着西方文化和刻意输送给中国的腐朽文化思潮,使得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国人眼花缭乱,甚至是盲目追求和争相效仿。庸俗低级的腐朽文化,对分辨能力极低的未成年人构成了严重的腐蚀。
(二)从传统观念来看,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读书做官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文武贵,都是读书人”等观念一直根深蒂固的影响至今,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未成年人为之奋斗的重要价值取向,引导着未成年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管东西南北事,缺乏“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才的意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普遍形成了重“智”轻“德”错误思想,从而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从 社会现实来看,各级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营造、管理不到位,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图书、音像市场的打击治理不利,在管理上混同与对成年人的管理。一些公益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不够,缺乏适合未成年人个性成长的人文关怀和特殊关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匮乏,真正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文化精品很少。
(四)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能力好,培训提高的可塑性强,给予什么样的环境、施于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易于接受他们面前的一切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他们涉猎心态强,普遍追求新奇、好玩、时尚,不是与理性地看问题,而是跟着感觉走。未成年人心理稚嫩,缺乏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有时不分良莠,容易被引诱上当受骗甚至走上邪路。
三、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才能逐步见成效。
一是要始终坚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二是要建立健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分工,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制定部门责任和岗位责任。应当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建立起“市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要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和整顿,认真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以及所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营造适宜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例如如何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
〈一〉、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二〉、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三〉、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四〉、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四是要重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重点抓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在学校,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在社会,围绕开展“五小”实践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倡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让未成年人自主设计活动,开展“送温暖”、“志愿者服务”“手拉手帮扶”、“敬老助残”等公益性活动。在家庭,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家庭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当好家庭的“小帮手”,重点开展了“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系列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五是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宣传栏、广播喇叭等多种形式,认真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精神,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开设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专栏,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出未成年人教育的内容,以真正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不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违法犯罪行为,予以监督和暴光,弘扬和营造社会正气,倡导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新风。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必须综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工作,树立人人都成为未成年人道德榜样的思想,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净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必要、更有责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将来更好的为国服务。我校结合校情,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一、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欲教学生,先正师德。教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观念、育人水平以及他们本身所掌握的育人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及其成败,因此,我校首先广泛开展了“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师”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师德演讲,把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宣传到全体教师中去,让老师们学习、借鉴,让学生感知教师崇高师德,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言行,锤练品质,陶冶情操。其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后,学校加大了德育工作领导力度,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全文学习了《纲要》、《意见》,开展了讨论,制定我校的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了《未成年保护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新颁《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材料。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全校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观念进一步更新,方法不断改进、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明显,一批执教有方,育人有术的德育工作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与壮大。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要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我们的做法有两点,一是制定并落实了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做人、做事方面的引导,把教师执教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情况作为推荐优质课、评价教学能力、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开展寓德育教育到各科教学中的研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色,每个教研组都要定期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讨论,每周二的业务学习时间,由学校进行统一指导,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予以指导解决。每月的班主任例会汇报各班级上一月的德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布置下一月的工作。
三、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通过听、写、看、讲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和学习新守则活动,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中进行创新实践,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台阶。
一是在听、写、看、讲中进行传统教育。听,组织学生听传统故事。学校先后以故事会的形式讲革命故事。看,组织学生看《闪闪红星》、《小兵张嘎》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写,组织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讲,注重抓好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开展“雷锋在身边”,“少先队志愿者”行动,以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民族美德。
二是在“行”中开展诚信教育。学校注重在诚信教育上下功夫。以“不说谎话”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先后开展了“诚实守信”主题班、队会10余节,指导学生撰写“诚信”征文100余篇。同时,开展了“无考试作弊、无作业抄袭”活动,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已深入学生心中。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的实施,诚信氛围已经形成,诚实守信的风尚逐渐深入学生心中。
三是在“学、背、做”中开展讲守则活动。多年来,学校一直把《中学生守则》学、背、做活动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新《守则》颁布以来,学校在组织教师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学、背、做”活动,将新守则内容张贴于每个教室,要求学生处处以《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结合《守则》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了学生规范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站”,通过播出爱国主义、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等方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好理论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广泛开展读优秀书刊,看优秀电影、电视,唱优秀歌曲,做优秀小公民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注重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作为一所学校,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特别是有些特殊学生,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教育措施,一是对品行较差学生采取集中教育、个别谈话、真情感动等办法进行帮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吃上了“小灶”,进步较大。二是对“学困生”采取了多作鼓励、单独辅导、区别作业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减轻了学习压力,使他们在学习上找到了自信心。三是对单亲生、孤儿学生,采取多给机会、消除阴影、爱心帮助、心理矫正、申请课本、杂费减免等方法,使他们感受到班级和学校温暖,防止了他们自暴自弃,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六、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
未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深知,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为争取主动,不辱“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一使命,我们主动争取了家庭、社会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一是与家长配合,广泛宣传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先后给家长印发学习材料1000余份,每学期召开专题家长会,学校领导对家长就《思想教育、人人有则》、《孩子品行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专题进行了报告、培训和辅导,家长们对此较为满意。
二是与职能部门配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社会化。学校每年都要邀请配备的法制校长做法制报告2次,与交警部门配合,为孩子们讲授交通安全常识。这样,使学生逐渐知法、懂法、守法。
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勇于创新,全面推进,努力把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的更好,取得更大实效,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一)、忠于祖国、建设家乡是青少年思想意识的主流。青少年自觉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期盼在家乡的建设发展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勇于竞争、勤于学习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要特征。在改革大潮的挑战和考验面前,青少年崇尚知识、公平竞争观念普遍强化,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强烈和迫切。
(三)、成就自我、服务社会成为青少年的主流价值取向。
(四)、遵守公德、热心公益在青少年中蔚为风尚。青少年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但对参与公益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充满热情。
在看到变化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一些青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还缺乏一致性,青少年受诸多社会因素和消极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
取巧的思想;比较注重当前利益,精明有余而坚韧不足。现在的青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在道德建设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当代青年对责任、平等、公正、自立、纪律等基本道德规范都很认同,道德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自律性不够强,比较缺乏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道德逆反行为。
(三)、在机制建设上,家庭、学校、社会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家庭、社会青少年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方法、目的上的差异。
(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
(五)、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也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常常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喜欢批判。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青少年逐
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潜在的增加了青少年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质的追求。有些青少年互相攀比,比吃喝玩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
(二)、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四)、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五)、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知识较少,方法简单,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实施“家庭育苗”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抓起。要充分发挥家庭作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实施“校园教育”工程。要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少先队工作,把他们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布局,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深化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会同教育部门重点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实施“环境净化”工程。建议各社会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建立起长效机制,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镇府在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德育基地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
(四)、实施“爱心呼唤”工程。加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看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失足未成年人、问题未成年人,弱势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对后进、失足未成年人制定具体的帮教转化措施,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加强教育和引导。(白泥乡)
第四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写写帮推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标是“重智力轻德育”。存在着教育制度上的偏颇。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9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富价值的唯一期望和要求。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提到了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孩子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从家长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自己家的孩子“品德好但学习不好”的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去衡量,人的发展应是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而不是片面、畸形、被动、单一的;教育也必须尊重人的内在成长规律,根据人的客观实际条件对多方面进行施教,因人而异塑造开发多方面的潜能和智慧;人接受不同教育内容的能力和悟性也是有差异的,把所有人都框定在同一价值体系内,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是不科学、不现实的,是对未成年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限制,是对其个性的束缚甚至是扼杀,更不利于培养未来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重智力轻德育”,是教育目标上的偏颇,是教育理念上的扭曲。
(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是学校独担,存在着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承担的网络缺失。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而现实中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教育效果不好。学校是主抓文化知识教育的,非“拿分”的小科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校顾不上管;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不重视、未形成合力没人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网络缺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被忽视。
(三)对未成年人提供的社会环境不佳,存在着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因素,遍布市区街头巷尾的各种违法违纪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渲染色情、颓废有害的色情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成为严重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家长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对开网吧赚黑心钱的老板恨之入骨。这些混乱无序违法违纪的经营行为,人为破坏了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心灵侵蚀。
(四)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失误,存在着因婚姻家庭变故致使其犯罪的恶果。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母亲是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因婚姻家庭变故,家庭不和谐、不稳定,家庭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效果不好,导致未成年人走向街头、流浪乞讨、最终犯罪的比例较大。通过调查得知:青少年犯罪中有60--70%是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16岁左右的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90%。父母离婚、孩子缺少来自父母双亲的亲情;被家庭遗弃的孤儿得不到应有的引导、教
育和关爱;外来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居住环境不好甚至是居无定所,辍学流浪街头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直接诱因。
(五)对未成年人的良好精神食粮供给不足,存在着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不能统一的缺憾。目前社会上适宜未成年人的书籍等精神食粮不多,很多家长苦于没有好的书籍给孩子阅读。新闻出版工作者也苦于市场化运作的难度,适合未成年人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集一身的读物少,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相反,一些充斥于马路书摊的带有明显色情的读物、鬼怪故事等的书籍却是满眼皆是;打开诸多的电脑网络,色情音、像、文字更是不堪入目,成年人看了也会受害,对猎奇而没有“慎独”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害程度就更深了。
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并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才能逐步见实效。具体应采取以下解决的对策: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二是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全面强化关爱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在提高全体公民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各相关组织和部门,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并进行沟通和衔接,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要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和整顿,认真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以及所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营造适宜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三是要重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一)以学校为龙头,发挥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一把手负责制,把德育内容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范畴,加强师德建设考核评估,创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学校。同时,实行中小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资料室、微机室等教育资源,在寒暑假期间向未成年人开放,发挥了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外,建立班主任家访制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引导和纠正。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大力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家长抓起,组织开展“10万家长重进课堂”活动,在全市各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依托互联网建立了“网络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倡导家长为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表率;广泛开展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内容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三)以社区为平台,延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精心搭
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推进社会教育社区化。真正通过整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学校要认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课,并注意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学和做是否统一,在评选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工作中,要切实加以引导,转变以往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评选方式,确立全面健康的评优导向和原则。在家庭中,家长要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通过丰富健康的点滴言行举止,和孩子一起逐步确立智育、德育并举、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各级妇联组织从培训广大女性、提高母亲素质入手,以家庭、社区为切入点,以农村为重点,对未成年人的祖母、母亲和准母亲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家庭教育咨询研究机构和家长学校的阵地优势,对广大家长进行咨询、培训、指导,教育广大家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并实实在在地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做出样子来。我们通过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等多种活动教育家长,从而间接地熏陶影响未成年人,达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合格家长、合格未成年人的目的。
四是强化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情氛围,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各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要认真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以各种栏目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媒体上重头推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内容,以真正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知晓率。
同时,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不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违法犯罪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新闻批评,从而营造社会正气,倡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新风。
第五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央、省、市先后出台了有关文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空前重视。各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开辟了不少新途径,创新了不少新载体,设计了不少的新方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向上、思想健康、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广大未成年思想道德的主流。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仍存在不少问题,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迷恋网吧、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全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因为方法不当或关系不顺等原因,对未成年人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存在程度不同的缺位,相互配合不力甚至断档脱节,是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社会缺位。一是就业岗位缺少。未成年人流入社会,农村的主要外出打工,城镇的大都无所事事。由于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明确归属,这部分未成年人缺乏管理,容易误入歧途。二是精神营养缺乏。市场上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未成年人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三是成才导向缺乏。文艺作品对未成年人成才成长中的先进典型宣传较少,而以提高阅读收视率为目的,或多或少宣扬社会阴暗面的书刊影视作品充斥市场。加之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观念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四是综合管理缺陷。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差,社会闲散青年进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滋事生非、抢劫诈骗、盗窃等情况时有发生。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查处不力,未成年人涉足不健康场所的现象屡见不鲜。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缺乏,孩子周末、假期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
第二,家庭缺位。一是管理欠缺。一些父母忙于个体经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干什么,家长不清楚,孩子处于失控状态。一些家庭因婚姻变故或家庭不和谐,孩子无人管理,导致未成年人逃学辍学,为所欲为,甚至走向犯罪。二是方法不当。一方面,部分家长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不良嗜好和习惯,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拉孩子凑数打麻将、打扑克,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津津乐道地宣扬金钱的魅力,抒发对权力的崇拜,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形成了贪图享乐的恶习。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不会管教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和缺乏责任感、不讲社会公德等不良品质。有的不能根据孩子的现实条件,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一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急于求成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甚至棍棒相加,形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的病态心理。三是责任缺乏。主要是一些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缺乏了解,对孩子课余生活缺少监控和管教,形成了课余德育管理的盲点。
第三、学校缺位。一是评价体系缺陷。客观上,高考刚性的智力竞争决定着未成年人的前途命运和学校的形象及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存在着重考试成绩,轻德育工作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教师和学校无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一些教师甚至视成绩差或有劣迹的问题学生为拖班级教学质量后腿的“包袱”,对后进生的教育缺乏耐心,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转化效果。二是硬件缺乏。部分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硬件建设管理跟不上,在教育中不能较好地发挥阵地作用,未成年人教育缺乏必要载体。三是部分教师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教师只尽教书的义务,缺乏育人的责任,不注意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动态;有的教师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学生中存在的违纪现象,过问少、管教不力甚至放任自流。有的教师无视规定,忙于做家教补课,只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注意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三个环节各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而且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统筹协调,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工作机制。而在实际工作中,三个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制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形成合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
第一,方正确引导。引导未成年人注重德育养成。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把德育教育纳入对学校工作的考核,纳入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考评,纳入学生评优、升学考核指标序列,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强化未成年人德育养成先进典型的宣传。学校在每学期召开德育教育大会,宣传未成年人德育典型,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家庭和社会都应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自觉摒弃不良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媒体及文艺作品都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力戒对未成年人产生各种负面影响。
第二,净化育人环境。一是整治娱乐场所。对网吧、录象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进行专项整治,严格经营制度,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入内、超时营业的,坚决予以取缔,并持之以恒地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整治成果。二是强化对电视传媒的管理。优化媒体播放节目,禁止播放带有黑社会性质、婚外恋和其他不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视剧、动画片等。丰富少儿栏目的节目内容,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精彩的优秀少儿节目吸引青少年。三是整治学校及周围环境。学校要尽快启动计算机网络工程,提高运行水平,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做到学生上网不出校园。政法部门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综合集中治理,对滋扰学校学生的人和事从严查处,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根据有关法律给予刑事处分。对学校周围摊点、书店、网吧等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
第三,全面整合力量。一是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民政、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着眼贫困、病残等弱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多方提供入学资助、技术培训支持和就业服务。政法、教育等部门互相配合做好失足未成人、问题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聘请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整合、协调,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维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切实抓好家长学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和素养的提高,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户的重要内容。二是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实现三结合。教育部门要想方设法促进学校发挥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发挥好与社会、家庭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沟通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联系制度,使学生在校外处于有效监管之下,避免出现盲区。同时,要坚持定期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未成年人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强化工作措施。定期不定期召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投入,要重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快建设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馆要设立未成年人读书学习区,更新图书,全面对未成年人开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避免过早流入社会。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让所有需要住宿的学生都能入住学校。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责任考核考评体系,对责任单位、部门的工作情况定期评估通报,奖优罚劣。严肃查处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不作为行为。对拒不履行职责或工作不到位引发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对当事人从严从重处罚、处理。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8-07-11 14:45
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全面掌握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我们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是比较好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在公民道德建设大环境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得到广泛认可,网吧治理等初见成效,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行为均有显著提高。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个人发展。未成年人非常关注个人的发展,他们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未成年人自我评价较好,敢于维护个人的权利。同时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85%以上的未成年人希望获得大专以上的学历。
2、平等意识增强。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他们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教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和平相处,要求和同伴有相同的参与集体生活的机会。平等意识已经深入每个未成年人的心灵。
3、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未成年人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比较关注,他们或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投身于其中,他们渴望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4、具有探求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未成年人热爱学习,对书本仍然有相当的兴趣。他们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如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做实验、用电脑和读课外书等。
5、乐于参加少先队或共青团活动。有98%的少年儿童希望加入少先队,87%的初中学生希望加入共青团;相当多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
但是,综合多种情况,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小心眼、自私、任性、狂妄、霸道等性格问题和不善交际、自我封闭、紧张焦虑、忧郁消沉等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在的未成年人普遍感到不快乐,关键是自由支配时间少,教育内容多,课业负担重,缺少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不够。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较大,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外界的要求、期待、规定或威胁让他们疲惫不堪。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压力,如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成就忧虑、同伴交往及其他源于自身而无法说清的矛盾,特别是在面临升学、早恋等实际问题时,缺少适新应变的处理能力。
2、校园师生间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抗挫能力差,师生间沟通交流障碍越来越大。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谈,怕老师说自己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下降了批评自己,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请家长来学校。对老师的批评和管理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不愿主动接近老师,自己有什么想法、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宁愿找同学、找朋友,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请教,请老师帮忙。
3、未成年人行为出轨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逃课。有的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计后果,喜欢闹事,推崇暴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有的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有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到网吧玩的现象。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唯我是从,同学或小朋友间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
4、思想道德与物质生活失衡。调查显示,当前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处于较好水平,手头不断零花钱的孩子占一半以上。然而,其对价值的认同度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对诚实守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竟有73%的被访未成年人认为“只要能办成事都无所谓”。
5、审美取向热衷感官刺激。部分未成年人特别是一些流入社会的未成年人,裤子挖洞,奇装异服,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调查中很多家长反映,在孩子们的业余爱好中,看动画片、玩游戏是他们的最爱。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这些正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不感兴趣。
二、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欠和不足。综合调查的各种情况,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不良家庭教育是产生“问题未成年人”的“前奏”。当孩子出现品行上的偏差,甚至成为难以管教的“问题未成年人”时,大多数的家长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绝大多数的教师也认为产生“问题学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管理不到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疏于管理。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难以照顾,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孩子占了近40%,寄养在亲戚家中,缺乏父母关爱。当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伙伴相聚时,由于各种挫折带来的失落感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得到慰藉,他们很容易混在一起,进而不良习性相互感染。二是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由于“父母双亡”、“父母感情不好”、“父母离异”、“父母再婚”而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三是家长管教方法不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之后,有的家长并没有认真反省自身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孩子回家后依然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对待他,平时娇惯放纵,助长了孩子贪图享乐思想和为所欲为等行为方式的形成;犯错误时就对其棍棒相加,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后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四是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有的父母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存有诸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与坏人交往,担心孩子寻衅滋事,不允许孩子与外界联系,严格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在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下。这种“犯人式”的管理,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丝毫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五是向孩子排泄不良情绪。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孩子回家后,依然不能摆脱自身的不良情绪,把孩子当作发泄的对象,唠叨、诅咒成了家常便饭。使孩子承受太多的不良刺激,而得不到积极帮助和鼓励,心灰意冷,“破罐破摔”。
2、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被访未成年人反映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经常出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中小学生“辍学”,有一半以上是和父母责备有关。
3、学业不好是未成年人“辍学”的基本原因。调查显示,有60%的闲散于社会上的未成年人,是在初中毕业前、甚至在小学时离开学校的。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旷课逃学——离开学校——闲散于社会,是多数孩子“辍学”的基本轨迹。在“辍学”后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中,上学期间曾经有旷课、逃学经历的高达90%。这些旷课、逃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差或者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在上学期间 “没有”或“很少”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学习不好的孩子缺少在集体中表现自己的机会,回到家里更少不了父母的责罚、打骂,进而加剧了旷课逃学的不良行为。这些学业失败的孩子,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尤其是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许多人有着学业失败、心理压抑、家庭不幸福等相同的遭遇和感受,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哥们义气便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的团伙中强烈的认同感给了他们畸形的自信和自尊,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未成年人抢劫、斗殴等往往都是结伙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4、不良文化场所是滋生“问题未成年人”的“温床”。文化娱乐场所,是家庭、学校之外未成年人闲暇活动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可以学习一些在家庭、学校中学不到的社会知识。但是这些地方人员复杂,一些活动内容不健康,甚至成为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温床”。这里可以诱发违法犯罪动机。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之所以违反国家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目的是为了赚钱,他们不可能让未成年人无偿在这里玩。而未成年人没有可靠、稳定的经济来源,当他们没钱消费的时候,便通过偷、骗、抢等不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是不良交往的主要场所。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容易藏污纳垢之地,来往此处的未成年人大部分是闲散少年,他们是有相似经历、共同兴趣、共同语言的人,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交互感染,也难免在彼此交往中发生冲突,直接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5、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是造成未成年人多种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当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普遍存在偏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主要看考分、看升学率。为了安全和怕出问题,不敢带学生走出校门,社会实践、传统教育、郊游、踏青等活动不敢开展。二是歧视差生。在分数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一些教师只围着“尖子生”打转,而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帮助,使之成为学习和思想道德“双差”生。有的对“差生”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操之过急,效果不佳。三是校园治安较乱。有的学校不注意校园治安管理,教师只尽上课的义务,不注意学生动态。对学生无故旷课调查了解不够细致,导致学生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来往,社会上的不良分子随意进入校园骚扰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大量初中毕业生过早地流入社会。由于高中招生少的制约,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多数初中毕业生无法继续上学又无法就业,只好在社会上混。对社会、对学校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策建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深入学习和借鉴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作思路。要在创新上着眼,在求实上着力。创新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新内容,努力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是:
1、抓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和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开辟专题栏目,跟踪宣传报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通过典型宣传,扩大新闻效应,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要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集中做好对上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阅报栏、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形成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2、抓重点环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教育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注重培育“四有”新人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育人准则。改变过去单纯以考分、升学率评估办学好坏的做法,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优化教师队伍。要面对全体学生,特别关注“特困生”和“差生”,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人格,不歧视、不侮辱“差生”。要根据独生子女抗挫折不强,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的实际,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小发明、小制作、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远离恶习、远离网吧、远离“黄、赌、毒”。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尽量让更多的初中生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减少过早流入社会未成年人数量。在家庭教育方面,妇联在牵头做好家庭教育的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形成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以“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深入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传播与实践活动。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扩大家庭教育宣传阵地,把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宣传到家庭、教育到家长。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实现“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提高。社会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对特殊群体从生活、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与关怀,使之能健康成长。整合社区资源,突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3、抓阵地建设,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提高水平,为未成年人参观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县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加强对现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使用和管理,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文化馆、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和校外教育设施,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增加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节假日要全天开放。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活动阵地,广泛开展艺术、书法、计算机培训及各种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满足未成年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要求。
4、抓载体活动,增强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实效。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根据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及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从一日常规和言行举止入手,抓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生活的实际做起,把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起来,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加深对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融入到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中去。
5、抓综合治理,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大对游戏厅、歌厅、舞厅、网吧和音像市场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认真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通过实施监控、上网实名制等措施,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对社会网吧实行总量控制,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或违法行为严重的非法网吧。对违反规定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出售和传播黄赌毒制品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依法严厉查处。
6、抓组织领导,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任务明确的责任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完成本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要从本部门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强化保证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密切配合牵头部门抓好有关具体工作,共同推进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三是建立稳定巩固的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本着重在参与、面向多数的原则,重点抓好少先队、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关工委组织建设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形成上下齐抓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