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同家庭、学校、社会关系的研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同家庭、学校、社会关系的研究
内容摘要
探讨、研究和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和帮助青少年的重要举措。此次研究是从共青团组织参与和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闵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进而上溯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背景和原因,寻找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闵行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渗透到我们的各工作领域当中。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如何在为青少年服务的过程中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把共青团事业融入到国家的强盛、党的宏伟目标、青年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努力实现共青团工作创新与发展的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造成了当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也是其中之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如何探讨、研究和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和帮助青少年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我们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此次研究从共青团组织参与和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视角出发,旨在通过对闵行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研究,进而上溯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背景和原因,寻找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本市户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例变化不大,而来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2002年受理的审查起诉案件中,涉案的未成年人共有69人,其中来沪未成年人占53.6%;2003年涉案未成年人共82人,来沪未成年人占74.4%;2004年涉案未成年人143人,来沪未成年人占80.4%。同时被判处实刑的比例也比较高,其中2001年至2005年3月,我区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94人,其中212人被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监禁刑,比例高达53.8%。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调查发现,我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具有较为相似的体验:一是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半数以上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很少或从未受过老师表扬,这些数字都远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造成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我们调查的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了90%;二是多数有多年的行为不良习惯,尤其是14岁前后为高发年龄段;三是交友倾向于讲哥们义气,择友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四是犯罪前多数已处于家庭、学校、社区监督无力的状态,在学校期间经常逃学旷课,来自单亲家庭的居多。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以下四类违法犯罪特点。
1、突发随意型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心理上、生理上都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很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复杂,极不稳定。精力旺盛,好动,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易偏激、任性,为所欲为,稍有诱因,一触即发。犯罪动机简单,一般没有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寻求刺激。
2、侵犯财产型违法犯罪
从犯罪类型看,侵犯财产型犯罪占绝大多数,受社会上一部分富裕起来人的“潇洒”消费的影响,部分未成年人产生了强烈的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渠道不能满足欲望时,往往通过盗窃、抢劫等来获取。在受访者中,涉及侵犯财产类犯罪的占80%以上,主要有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和诈骗等。
3、聚集共同型违法犯罪
团伙犯罪不容忽视,在受访者中,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占88%,其中5人的团伙犯罪也占到20%。在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中,已经有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视中封建行会的活动形式,诸如磕头、拜把子等。聚集共同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往往需要通过结伙,互相壮胆,互相挑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从而具有聚集共同的特点。
4、反复多次型违法犯罪
调查显示,多次犯罪比例也较高,有3次以上违法犯罪经历的未成年人达40%以上,其中有部分未成年人系缓刑期间重新犯罪。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们的案例分析和走访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私欲膨胀、厌学、交友不慎,江湖义气、法律知识欠缺等,但这仅仅是一件事物的内因,而外部环境却影响其向哪一方面转变。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决定其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也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
1、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和家庭教育方法失当是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是家庭结构残缺。调查发现,离异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情绪、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明显不如健全家庭的未成年人,可见家庭结构残缺对未成年人成长有许多不利因素,家庭残缺程度与未成年人发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二是成员关系恶化。这里的家庭成员关系一方面是指父母关系,同时也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和睦,对子女具有向心力,子女在家里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慰藉、有安全感,就会远离犯罪;反之就会逃离家庭,到社会上去寻求支持和认同,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难免会走上犯罪之路。
三是内部气氛恶劣。有的家庭内部气氛不良,家长本身素质不高,由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家庭的这种不良恶劣倾向特别对于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而又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来说是致命的负面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高。
四是管教方式不当。往往父母单方面要求子女过多,却又未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又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打骂的简单方式强求子女服从,却又未能很好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却又不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只懂权威式发号施令,却又未能给予自主的空间等等。这种溺爱放任和粗暴打骂的管教方式成为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调查显示,14-18岁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家长放任自流、养而不教或放弃教育的占15%,溺爱、娇宠、纵容的占20%,采取吊打、捆绑、禁闭等简单粗暴教育方法的占17%,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包庇的占7%。在另一项调查中,子女因做错事惧怕父母打骂而经常不回家的占30%,偶尔不回家的则占54%。
2、学校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虽然上海的基础教育相对发达,高等教育入学率较高,同时正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依然有市场。
一是德育工作方式滞后。当前,在运用科学的方法于传统的德育工作方面,比如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德育科研如何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网络时代的德育、“管”与“导”的关系问题等等,都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有详细规定,但由于师资(专兼职)的配备编制和业务水平等未能同步跟进,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二是指导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方法单一。学校在同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关心学习成绩多一些,对家庭教育中发生的问题过多责怪家长而缺少联系研究共同配合解决等。学校对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也不够,不能很好地同社区取得联系,从而对于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是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有效教育手段和管理措施。部分学校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有效教育手段和管理措施,这部分学生往往存在着长期逃学和逃夜的现象,由于学校师资力量限制,或者没有很好的同家庭和社区取得有效沟通,长期的逃学和逃夜势必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使之回到课堂的信心和决心就更小,进而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不断凸显,各种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对于处于从身体到心理都在不断成熟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讲,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不可小视。
一是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迷惘与困惑。由于当前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期,社会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时未成年人对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的判断、理解和取向难免会陷入迷惘和困惑的境地,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有的未成年人将在其中难以自拔。
二是社会行为的失范。例如学校里不断强调学生行为规范,但社会上不少行业和地方未能同步强调行业规范和道德教育,结果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严重存在,都加剧了未成年人在其社会化的进程中的无所适从和迷失方向。
三是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脱节、分歧、冲突甚至相悖,影响了社会的权威作用,在颓废、不安、无助和彷徨中,我们的未成年人陷入混乱的泥沼,造成一部分未成年人无法无天、崇拜黑社会老大、崇尚暴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未成年人是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外界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好的环境和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向好的一方面发展;但不好的环境,或者没有良好的教育,甚至是反面教育,则会促使未成年人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调查发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多或少同家庭缺位、学校的放任和社会的忽视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因此要降低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例,首先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其次要共同合力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理解和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任务,加强调研,提出对策,共同致力于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健全家庭职能,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就其职能而言,不仅是稳定情绪的场所,而且兼有教育引导、经济支持、娱乐、示范、管理等职能,健全这些职能,不仅能给子女最低限度的情感满足和给予必要的社会化教育,同时也能促成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
1、健全的家庭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第一环境,一个孩子既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健全的家庭并不仅指家庭成员形式上的完整,而是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有责任感,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2、有效的沟通
家长作为第一启蒙老师,要切实抓好子女的教育,父母与孩子间经常沟通,不仅能消除和缓解孩子的危险情绪,还能使父母了解孩子基本物质需要,同时满足其发展需要,在此期间,未成年人易受一些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特别要注意引导,一味放纵或过于苛刻,往往适得其反,父母要言传身教,帮助其克服不正当愿望。
3、家庭角色的合理分工
由于家庭成员相对地位不同,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承担着相应的责任,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正确发挥孩子的家庭作用,增强其自豪感和责任感,由此折射给社会以良好的适应和协调能力。
4、家教方法适当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二)促进学校因材施教,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因其具有非强制性、自律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要特别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行为偏差生”身上,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兴趣,激励其内心希望和追求,让他们在追求中完善自我;特别是不能因学生顽劣而将其置之不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显性或隐性的流失,预防其走上犯罪道路。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我们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高尚的人,尤其应注意抓好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和教育,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是终生受益的。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学生懂法,教师必须先学法,要想使学生做好人,教师必须先做好人,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这就必须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3、抓好学校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在学校不仅要搞好课堂法制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未成年人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三)用好青少年社工力量,建立健全联校社工制度
随着阳光青少年事务社工站逐渐成熟和青少年社工队伍的成长和稳定,我们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社工的作用,除做好本市户籍的社区未成年人的工作外,还要对外地来沪的社区未成年人加大工作力度。闵行区现有户籍人口78万,外来人口79万,因此,如何做好外来社区未成年人的管理工作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外来社区未成年人具有生活条件差,结团成伙现象普遍等情况,而且对本地社区的未成年人也有影响作用。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外来社区未成年人的情况,并同相关的职能部门共同携手,共同推进工作。同时,要加强同民工子弟学校德育教导的联系,及时了解外来失学未成年人的第一手信息。
青少年社工的工作对象不仅仅限于16-25岁的社区青少年,而且要提前介入在校学生当中的行为偏差者,以加强我区未成年人的帮助、教育、挽救力度,拓展预防犯罪工作外延,切实做好预防犯罪工作与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制度衔接。为此,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口前移,探索和建立联校社工制度。团区委、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青少年社工和各中、小学将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教育工作中的专业化特点,进一步融合地方教育资源,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不断深化社会工作的内涵。青少年社工通过联校社工制度这一工作平台,担当家庭、学校、社区的信息枢纽,利用专业化优势,为工作对象提供服务,帮助行为偏差学生树立自信,有效巩固和强化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机制。
(四)施行高危人群心理矫治,注重健康活动开展
所谓高危人群是指未成年人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如小偷小摸),或者他生活的环境中已经产生了一些会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危险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这些行为或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其产生更为严重的其他行为。由于属于高危人群的未成年人本身已经出现了一些先兆性问题,对他们采取预防性矫治,尤其是分类进行心理矫治要比教育矫治、劳动矫治、管理矫治更为有效。因为心理矫治是根据高危人的个性特征和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完善有缺陷的人格,从根本上预防他们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破裂、家庭成员间关系对立、缺乏家庭责任感,形成自私、多疑、好斗、专横等病态人格,对其他人不友好不信任,行为易产生敌意和攻击性,对他们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并在受监督的场合让他们适当发泄攻击欲,同时要对他们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增加其压力感,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而一些讲究哥们义气,奉行“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畸形友谊观的少年,听不进父母、老师的规劝,拒绝接受主体社会规范,对他们的最佳矫治方法就是隔绝其与不良少年或违法犯罪团伙的联系,让他们与正常少年为伍,利用他们对群体的忠诚,开展团体性有益活动,并给予表扬、鼓励,培养其正义感。对那些已实施过违法甚至较轻微犯罪行为的少年,则可利用其害怕坐牢等内在心理,用“适度恐惧”去修正其偏激行为,促使其主动放弃犯罪动机和意念,从而抑制犯罪行为。
(五)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联动机制,发挥未成年人观护体系作用
由于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呈现出许多特点,刑罚对他们的身心影响较成年人更为深刻,一旦受到刑罚制裁,不仅会影响其后续行为及态度,甚至影响其一生命运,因此,非刑罚处置效果明显优于刑罚处罚。但调查显示,近两年来我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被判处实刑的比例较高,同时,还有一部分在缓刑期间重新犯罪的,这都需要我们对这一未成年人群体加强帮扶和帮教。
为此,我们鉴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结合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征,开展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轻刑化处置的探索,建立健全我区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联动机制。我区的青少年社工与区检察院未检科合作开展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诉前考察制度”方案,发挥未成年人观护体系作用,实施下来效果很好。继而我们要探讨同区法院少年庭和区公安分局有关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帮助教育的试点工作。这样可以有利于减轻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其抵触情绪,消除其同社会的对立情绪,同时还避免了因入狱而造成的交叉感染,对少年犯再社会化及教育改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成功转化和回归,并可预防其重新犯罪。
第二篇: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班夏大胜
内容提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指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从未成年人的主体外因和内因两个大方面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重点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外因,一是社会环境,即当前社会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不良的结伴交友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二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单亲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即学校在教育方式上在的偏差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最后,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如何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优化家庭环境,加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论述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指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也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成因对策
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并且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如何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上升的趋势,是摆在我们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犯罪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和喜欢结伴而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作案具有团伙性。大量案例表明,他们往往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纠集在一起,依仗人多势众,胆大妄为。如贾某某等10人抢劫、故意伤害案,他们持棍棒、钢管、砖块多次抢劫、殴打出租车司机和行人。
作案动机盲目、随意。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不够成熟,多数人犯罪是出于“爱面子”“哥们儿义气”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逞强思想。如未成年人沈某某与同学聚会时,因琐事和苏某某发生争吵,沈某某认为自己在女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于是和苏某某厮打起来。在回家途中,沈某某购买了一把尖刀,持刀猛刺苏某某数刀,致苏某某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犯罪手段残忍化。由于受一些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残忍。如一起未成年人共同抢劫案。因见一青年身上带有钱财,便生抢劫之念,十几名未成年人纠集在一起挟持这名青年到西宁市一拆迁工地,用刀砍伤这名青年后抢得九十多元钱,为灭口,竟将被害人活埋。
犯罪性质严重化。一些未成年人胆大妄为,犯罪不考虑后果,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马某等6名未成年人伙同其他罪犯共21人,经常集体出动,持砍刀在西宁、格尔木及兰州等地连续抢劫作案三十余起,多数被害人被砍成重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他们的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一)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除家庭、学校之外的各种客观环境。大至整个社会,小至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无不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当前社会上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对未成年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封建主义“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残余影响,致使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索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刑事案件,特别是大要案大幅度上升,治安形势相当严竣。所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给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其次,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和严重不足,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却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大街小巷都是形形色色的网吧、电子游戏机室、录像放映室、歌舞厅、台球室等,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活动场所很少,很多城市甚至没有,导致未成年人群没处活动,闲暇时间大都看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闲逛、泡网吧。事实上,许多未成年人正是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没有经济来源而去偷、去抢,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沉溺于网吧而违法犯罪的案件屡见报端。
再次,结交不良的友伴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品德、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
处的交往环境有关,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一批积极向上、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和朋友,就会走上正路。反之,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了一批不三不
四、品行不端的伙伴,他们就会“臭味相投”,自发地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小社会环境”或“反社会性质小群体”,致使占主导的心理发展轨迹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也是犯罪方式呈现集团化的主要原因。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最直接影响孩子的小环境,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少犯罪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家庭教育不当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一味地娇惯、溺爱,养成子女的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种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有的家长姑息迁就、护短,养成了孩子逞强、好斗、骄狂的心理。这种心理容易失去理智,以致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有的家长自身存在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生观导致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教育方式、方法又失之于简单,因此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家长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种错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一旦有了错误,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造成感情对立,有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支持,有的被坏人利用,拉入团伙而走上犯罪,或者从家长身上学会使用暴力,欺悔弱小。有的家长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其次,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品质好坏,行为作风,直接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品行不端,行为不规,有偷、抢、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则为孩子提供不良的榜样,使其模仿学习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庭不和,经常为琐事吵闹,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的心情中,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同时性格也变得粗暴、冷酷,导致未成年人做事不计后果。
再次,单亲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部分家庭关系复杂,夫妻离异致使原有家庭破裂,部分青少年无法得到正常的爱护和家庭教育,造成思想孤僻、性格凶残等人格缺陷,其性格、道德观念极易受到不良干扰而形成扭曲变态心理,为后天的犯罪扎下了祸根。
3、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首先,学校在执行教育方针上有偏差,重智育轻德育,教书育人脱节。近年来一些学校,忽视未成人的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不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只教书不育人。一些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人,甚至出现打骂体罚的现象,一切学校政治教育内容僵化,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政治教
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由于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未成年人更容易被社会上消极因素影响、腐蚀,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再加上课堂教学方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校内活动单调,或根本没有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这些极易导致成年人对学校生活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产生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拒学、逃学,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校为了“先进”、“荣誉”和职称、奖金,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班级分重点、非重点班级,分快班、慢班,把学生分“优等生”、“劣等生”,学校把重点放在少数“尖子”、“苗子”身上,把“双差生”放在一起,这样更易于相互“感染”,结成不良群体。有些学校把“双差生”采取卸“包袱”的做法,用劝退、动员转学等手段,使他们流向社会而辍学。这些辍学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后备军”,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流失生中45%左右有过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主要表现为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教师与家长缺乏经常沟通。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做法非但不能为未成年人所接受,甚至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进而走上邪路。
(二)主体因素。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重视,各部门配合的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犯罪行为对个人、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及其应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其遵纪守法和防止犯罪的强烈意识。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又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教育要注意四个一致原则,即父母协调一致,言行要一致,家庭和学校教育要一致,对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互相尊重,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多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并与他们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友谊桥梁。
学校是未成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站,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被誉为未成年人的第二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中的重要驿站。学校教育要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未成年人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教育,强化学校管理,构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开展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教育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青春卫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进行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教育。未成年人的生理状态正处于发育生长到逐渐成熟的时期,生理知识普及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因为性知识处于朦胧状态的未成年人有可能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心理而实施犯罪行为,用回避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应在生理教育中辅以性知识和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做人的尊严。最后,对于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这一通常忽视的环节,应引起必要的关注,在形势日益复杂多样的今天,培养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来自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断积累的知识,具备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的心理状态,对防止行为扭曲是十分必要的,对未成年人中具有变态人格负有教育责任的学校不能视而不见的,应对其行为及时矫正,调整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社会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哪一种方式来预防、控制、减少的。要从实际出发,彻底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教育的重点,三方面要相互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要立足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挽救、改造是国家的一贯政策,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审判中,人民法院设立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少年法庭,立足准确、适当地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在处罚未成年人犯时,务必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凡属初犯、从犯、偶犯的应分别视不同情况给予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未成年人犯罪,从有利于教育的目的出发应多判缓刑。同时,在审判实践中,要坚持寓教于审,审教结合的方法。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及时疏导、教育、矫治,不仅能使他们正确认识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自己所造成的危害,知罪、悔罪,而且能引导他们走上人生道路的正常轨道,为预防重新犯罪,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司法部门要与工、青、妇、宣传、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违法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取得地区性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公民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从而建立广泛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采取广泛的社会性措施,消除少年犯罪的原因,减少少年犯罪的机会,对重新回到社会的失足者,不冷漠不歧视,安排就业,给予生活出
路,热情关心他们。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和改造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有关社区服务的处罚方式。如美国,对于罪行较轻的、初次涉足犯罪的少年,使其成为被告,让其亲身体会违法后尊严的丧失,从而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使其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可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可通过社区服务作为处罚,这种处罚方式对犯罪的少年不实任何形式禁闭,而是把他们放在社区内一种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服役,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服役的同时,可以照常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从而没有那种被关在监狱的自卑感,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他们恢复正常的人格,给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预防和消除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和预防,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应大力整顿音像制品、报刊市场,强化对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淫秽图片等文化毒品的查禁工作,要严禁这类文化毒品的进口、出版、销售和出租,另外也要对某些文化作品中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灵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有所限制,规定网吧经营人员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予以监督,不准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点击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或玩不健康的游戏;禁止电台、电视台等公众媒体播放对未成年人身心有害的节目;媒体在制作新闻时,应以事实为根据,不搞有偿新闻,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国家突出贡献的人身上或真人真事上,舆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旗帜鲜明,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分析真善美和假恶丑。
总之,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全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一定能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热情帮助,切实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避免未成年人犯罪,为和协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资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篇: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
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函调证明材料介绍信
我单位同志是贵单位同志之
因同志在我单位工作表现很好、思想进步、要求参加党的组织,现系我支部培养发展对象。为纯洁党的组织,对本人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情况需要进行调查了解,请给予大力支持。
请将同志的家庭政历情况按下列提纲写一份证明材料尽快寄给我们为盼。
此致
敬礼!
中共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年月日
附调查提纲:
1、该同志的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现任职务、政治面貌。
2、有无政历问题,结论情况,现实表现。
3、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有无政历问题,结论情况。
4、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中是否有问题。
5、在1989年政治**中的表现。
6、对“法轮功”的认识与表现。
除上述以外,若有新的问题也请函告我们。
关于同志入党问题的政历证明
说明:请写出该同志直系亲属的政历证明材料(主要包括该同志的父亲,母亲等)
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第四篇: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班会目标
1.明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让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2、让每一个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二、实施过程
1.问题导入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00年到2012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这些数据无不证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正在日益加重,另外出现频率最多的犯罪案件依次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欧、故意杀人等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如何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案例分析
案例
(一)哥们义气型
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他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但他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他方猛醒。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父母对他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家里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陈风提起自己与女朋友方欣因种种原因发生了矛盾,关系不断恶化。陈风越说越气,甚至要求曲哲帮他出口恶气,将方欣教训一下。曲哲为了哥们义气便答应帮忙。第二天,他们约好时间,把方欣骗到一间没人住的小破屋内。到了那里,方欣感觉到有点不对劲,拔腿要走。陈风追上去将她摔倒在地,俩人便在地上扭打起来。曲哲吓得茫然不知所措,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此时陈风瞪着发红的眼睛,气急败坏地冲他喊:“哥们儿快点”,曲哲身不由己地跑了过去,不顾方欣苦苦哀求,残忍的将其杀害了。一个无辜少女就这样惨死在他们的手中„„
这个材料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案例
(二)网络诱惑型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如果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
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2012年的某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进网吧玩游戏。但父母不给
1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诈钱。一天,他在学校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诈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这个材料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案例
(三)交友不当型
杜某十四岁,成绩一直很好,2012年暑假,他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某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某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到了8月26日,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
这个材料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案例
(四)口角冲动型
2013年5月,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和石羊塘派出所联手出击快速反应,侦破一起现行命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阳勇华(男,1996年7月生,在校学生,17岁),使这起因小纠纷引发的在校学生互相斗殴命案成功告破。
5月26日中午,石羊塘镇某学校学生贺军吃完中饭后,返回教室,走到三楼板梯时,不经意的将饭盒内一些水泼向楼下,刚好溅在二楼板梯间的阳勇华身上,阳勇华便到三楼找贺军理论,两人发生纠纷,当时被贺军扇了一记耳光,后被贺军同学廖东升(男,1995年12月生,初三年级学生)等人劝开。阳勇华见自己衣服也被弄脏,又吃了眼前亏,心里忿忿不平。
当天晚上8时许,第二节晚自习下课,阳勇华刚好碰见贺军,他用饭盒盛了一盒水泼在贺军身上,以报白天之仇。贺军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两人又开始打斗起来,后被围观的学生劝开。当晚9时许,第三节晚自习下课时,贺军纠集同班同学廖东升等6人在学校操场处等待阳勇华,准备好好教训他。当廖东升发现阳勇华过来时,便冲过去,将想逃跑的阳勇华抓住,其他几人冲过来将阳勇华围住,对阳勇华拳打脚踢。阳勇华被打得蹲在地上。这时,突然一声惨叫,廖东升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胸部出血,已经死亡。经法医鉴定,死者廖东升系被锐器刺中心脏死亡。犯罪嫌疑人阳勇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这个材料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3.总结升华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联系实际
“哥们义气”、“口角之争”、“交友不当”、“网络诱惑”一个个惨痛的教训令人深省,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你有没有过类似的错误呢?从他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据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归纳如下:
l、好奇心理的驱使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盲从意识的作祟
在一些团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严重性,面只是盲目跟随其他成员做事,人云亦云,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爱慕虚荣的攀比
近年来,由于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些都极大地助长了贪污受贿的心理,一旦瞅准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侵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4、逆反心理的促使
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腐朽思想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等生的做法,许多青少年都“不堪忍受”,有的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蓄意报复的躁动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对于挑衅和伤害总想着要“讨个说法”的心理,决不肯轻易放过别人,总想着只有一报还~报,心理才平衡,才“不吃亏”,这些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的提高。
6、寻求刺激的诱惑
现代的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及其空虚,总想这点刺激来增加自己生活的乐趣;令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极大的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从上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来看,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在他们心灵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一方面是要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另~方面,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以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希望卧龙学子每个人都有高远的志向,文明的道德修养,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在校做
个优秀的中学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四、教师寄语
同学们,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只有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法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同学们,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大错误。要想不犯大错误,就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拒绝。
最后,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第五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近年来,世界各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愈来愈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据报道,美国每年有5000名以上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英国也是呈上升趋势(2001年6月23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晚间新闻报道》)。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逐渐抬头,并趋于暴力型、智力型、低龄化发展势态。
对于地
处三峡库区腹心的XX,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0X年1至6月全区公安机关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XXX名,其中未成年人XXX名,占抓获总数的15.6%;200X年1至6月全区公发机关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XXXX名,其中未成年人XXX名,占抓获总数的16.7%,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4%。200X年1至6月抓获的XXX名未成年人中,不满14周岁的XX人,14至15岁的XX人,16至17岁的XX人;200X年1至6月抓获的XXX名未成年人中,不满14周岁的XX人,14至15周岁的XX人,16至17周岁的XX人,分别增长了44.4%、247.6%、33.3%。
由此可见,如何研究探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出现的特点、发展的趋势,从中找到其对症下药的良策,对维护三峡库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安定,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以至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试谈一些自己眼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见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未成年人的概念及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之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是系统而健全的专门研究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也是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依据。我国的《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劳动法》等也都有相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如《宪法》第46条、49条,《刑法》第17条、49条,《民法》第11条、12条、16条,《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等都对未成年人做了较全面的保护性规定。可见,未成年人在我国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因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并进而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前途以至整个人类的未来。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什么叫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的有关构成违法犯罪的三个要件(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的违法性;行为的应受刑法惩罚法)可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定义为:18周岁以下的具有危害社会并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违法行为人。
从各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来看,未成年人产生违法犯罪的原因除未成年人本身的身心特征外,还涉及到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环境因素。
(一)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一个细胞,是孕育人类成长的摇篮。它是人出生后最初也是最直接的环境,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处在父母襁褓中,受着这个家庭经济、政治、思想、人际关系的影响。家庭关系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获得人生最早最直接的社会体验,也获得这一家庭所反映的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特有的社会阶层,职业特性,为以后的人格发展埋下的根基。家庭中对孩子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情感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矛盾越少,越和睦,其他诸如住房、生活条件差,子女生活在和睦的环境里,许多不足可因父母的美好感情和受护而填补;反之,孩子生活在无穷的争吵和粗暴的恶劣环境中,不仅因此易形成孤僻、易怒、粗野等乖戾性格,而且由于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也不少。家庭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家人对孩子的教育无力、无时、无能三种情况。
1、无力,也就是家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精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的格局,正走向靠竞争求发展、求生存的市场经济时代。其中一部分高投入、低产出的企业相继破产或被兼并,很多工人自然下岗。这就使一部分人成天为了生计而劳顿,没有能力和更多的精力来照顾、教育孩子,让其放任自流,由于他们心理、生理的不成熟,使其很容易步入歧途。
2、无时,也就是家中父母对孩子没有时间来教育他们。三峡工程的库区淹没涉及重庆、湖北的21个区县,工程建成后最终将动迁120万人口,而万州区又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淹没将涉及31个乡镇、街办,370家工矿企业,1134个单位,房屋687.3万平方米,最终动迁移民28万人。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人成天都在为生存环境而思索、奔波,无
暇顾及子女的成长教育,从而也致使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放松了管教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无能,也就是家中父母无能力照顾教育孩子。这主要是哪些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缺陷,致使孩子的教育管理失控,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孩子不仅精神得不到慰籍,思想得不到教育,往往温饱也无法保证,也使一部分未成年人流落街
头沾染上恶习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过度对他们娇宠溺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明知是不合理的要求也容忍满足。一味迁就,既使是违反道德,甚而是违背法律的事也不闻不问。甚至包庇纵容,为其开脱撑腰,逐渐养成自私任性,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放荡不羁的习性,一切唯我独尊。唯我所需,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由于家庭教育职能上的缺陷,从而也造成一些未成年逐渐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还有一种就是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这是溺爱娇惯的反面,也是我国旧社会“黄金棍子出好人”的延续,是家长不懂教育心理学管教无能的表现。这种管教方法的结果极其容易走向极端:一种是孩子变得胆小如鼠,谨小慎微,长大后缺乏独立生活和敢作敢为的精神;一种是孩子强烈反抗,轻则出逃,重则对打,以至后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原因。学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精神文明之花的摇蓝,是社会复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不仅取决于社会诸条件的发展、受到社会诸条件的制约,也返过来促进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学校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完成,其影响力仅次于家庭。在学校里,未成年人与教师是上下的纵的人际关系,与同学是左右的横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可以学到和掌握到在家庭里不能学到和掌握的内容,可以从中逐渐体验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及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人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也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多数都是在校学习成绩差,不听老师的教导,从而老师们也放弃了对他们的严格教育,学生则自暴自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个原因来自私立学校的出现,使学校日趋商业化,原来好一点的学校都逐渐“私立化”了,高昂的费用使穷人家的孩子就只好望尘莫及。大家有一个“共识”:一般而言,名牌学校生源素质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成才的可能性大,反之则无法成才。从而使一部份人认为自己读的是差学校,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于是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一些家长也有类似看法,也就不想去严格要求孩子,也造成一些学生堕落。
一些不正规的社会办学,学校只想到把学生的钱收到手就行,更本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又是各类武术学校,他们很少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注重了“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个好的就业门路,于是大部分学生都流向社会,一旦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自持学了几天武术,就天不怕、地不怕,有的更是胆大妄为,心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原因。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可以喻为一个“大染缸”,它将世界染得形形色色,未成年人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也就肯定会左右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方的一些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也会不断浸入。因为未成年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就难免会被那些腐朽思想所侵蚀。纵观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宣扬暴力的电视、电影、录像、电子游戏等;
各类黄色淫秽书刊、录像;
各种社会不良风气;
管制刀具的泛滥;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既是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需要。早在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将执行两个文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相提并论。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报告中又将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作为了我国安邦治国长足发展的重要方略。这样也就进一步把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提到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战略高度上来了,同时也就将预防、治理以及有效地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提到了科学的高度。《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年义务制教育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颁布实施,为我们指明了研究、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向。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是我们探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对策的总要求。既然家庭、学校、社会是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应在家庭、学校、社会建立起三道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线,以构成一个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体系。让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达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佳效果。
(一)家庭防线。它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可利用家庭成员与未成年人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及时发现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在初期对他们加以指导、教育、保护以及限制其行为继续发生,或者通过有关部门配合进行共同娇正,此时应是预防的最佳时机。
(二)学校防线。这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二道防线。这就是利用老师和同学与他们相处的关系来发现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果知道后就及时采取指导、教育、关怀与限制的办法,也将收到好的预防效果。因为初发行为是较易矫正的,而他们也愿意听老师和要好同学的话的。
(三)社会防线。这是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第三道防线。它是最大的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因为未成年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时,总是背着亲人、老师和同学,但无法避开社会大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就及时告知家人、学校或有关部门,让其实施教育,定将收到好的预防效果。这就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
我认为可采取下列具体措施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要把未成人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件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来抓。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都非常重视,都肯定了未成年人这一代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毛泽东同志把未成年人比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十年改革的经验时说:“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些伟人和领导人的论述,无一不是肯定了对未成年人这一代教育的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这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各类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各法制部门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落实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其做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有法可依。各教育部门要抓好教育战线的领导管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未成年人在校的健康成长和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他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增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抓好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管理,特别是校园周边秩序的管理,从而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采取形势多样,适合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向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学校坚持由专业老师上法制课,从思想上解决未成年人的守法观念,同时也使他们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
3、突出重点,建立和完善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工作机制。社会各部门要针对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的特点,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转化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完善教育、挽救工作机制。一是要完善落实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落实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帮教工作。各级综合治理部门具体负责辖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组织落实。各街道、居委会和居民群众要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小组,负责对辖区未成年开展帮助教育,并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转化率作为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发挥青年先锋队的作用,采取“志愿者行动”、“结对子”和“多帮一”等形式,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之中;公安机关要发挥在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对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综治办的领导下,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逐个落实帮教力量,帮教措施,把转化率作为考核管段民警和派出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落到实处。二是公安、教育部门要联合办好工读学校。工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中具有特殊功能,社会客观需要。在当前形势下,要改革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工读教育要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相配套,按照学历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把转化率作为教育的方向和目标,重点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努力提高工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工读学校由教委和公安部门共同负责教育和管理工作,实行集中住宿,封闭管理。财政部门要确保工读学校教育经费的落实。
4、政法部门要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政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破和审判,要本着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要立足教育感化,落实监护管教;对严重违法犯罪,特别是屡教不改的,要严格依法处理,该劳教的劳教,该判刑的判刑,从根本上杜绝屡抓屡放,恶性循环的问题。对指使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的要追查到度,从严惩处。同时,对查获的外来盲流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民政部门要切实落实收容遣返工作防止其长期游荡社会,重新犯罪,危害治安。
5、及早建立“工读学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三峡库区不建立一所“工读学校”已不能适应教育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需要。“工读学校”建立后,对那些难已帮教,正规学校又无法管教,家庭父母又管不了的,就将其送进封闭式的“工读学校”,迫使他们学文化、学法律、学技能,直至成为一名社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