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朗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议朗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山州富宁县花甲乡中心学校初中部
龙庆锋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大力提倡语文课堂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把自己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特别是朗读教学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
正文:
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朗
朗的读书声,师生埋头于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美的潜质荡然无存。读书而不开口是农村初中学生的通病。朗读,作为现代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已被遗忘。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朗读。对于朗读的意义、作
用有精辟的见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等待。而且对朗读的要求、方法积累了丰富-1-的经验,如朱熹的“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功就不得不归功于朗读的运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正确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借鉴。
一、朗读能渗透理解文意,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朗读是以强调眼、脑、口、耳同时活动,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为特点。朗读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人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课文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可以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立体化,从而能提高学习课文的效果。
二、朗读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爱憎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便是文章。因此,文章里就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通过正确的朗读,就能把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褒贬与爱憎读将出来,从而也能更准确地把文章的主题思想。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严义。”(《白氏长庆集》)苏轼指出:“三分七分读耳。”朱自清也指出:“非高声朗读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国文教学》)以此可知,通过朗读,可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要思想读出来。
三、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能把我们引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得到美的熏陶。
农村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这些优秀的文章,无论是选词排句,还是抑扬顿挫,都要通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深思熟虑后才形成的。我们通过读这些文章,不仅知其义,晓其理,还走进美的世界,享受美感的愉悦。古人云:“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现
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反复朗读,能使学生审美的情感油然而生,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
四、朗读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古人云:“朗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持之以恒的朗读课文,口语自然不断得到训练,日久天长,在语言上、写作上,就会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和技巧所“感染”。从而,说出来的话,就会更通顺流畅、表情达意;写出来的文章,也更情真意切,中心突出。如同叶圣陶老先生所述:“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的,通过朗读,可以把课文里有价值的东西化为己有,提高学生的说些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朗读在新课程标准下合理运用,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最终目的就是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学会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精神,并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内在的生命本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
总之,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各位同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呐喊语文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遗忘“朗读”这个关键的语文学习环节。让我们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吧,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岸,读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读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读吧,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读出语文的美来。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
社〈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小山主编)
4、《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教师进修高等
师范本科教材>王尚文主编)
5、《语文学科研究动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朱绍禹主编)
第二篇: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郭元菊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5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这些都说明了在语文的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朗读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激发学习兴趣。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扩大知识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历史。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吸取和掌握知识,同时,朗读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们常说的“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是有道理的。人的思维要靠语言来发展,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朗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朗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二)朗读能使学生品味文学语言、进入情境,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朗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我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萧瑟的秋景、孤独的农家、阴冷的西风,从而体会词人悲怆的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就能设身处地的领悟异乡游子对故乡梦牵魂绕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思想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朗读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己的水平。听别人读,取长补短,为自己朗读作准备。自己诵读,当然要竭尽全力。所以上课时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既保证了课堂纪律,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五)朗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课上,老师经常成为一言堂堂主,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效率不高。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分角色朗读,需要相互协作,配合默契,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感染学生。有时还需要事先商量好,甚至还需要排练,在无意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二)根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藤野先生》、《海燕》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出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其次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文章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读出作者当时的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还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并且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以朗读为主,辅以适度的讲解,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
朗读作为学习汉字最直接的方式,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之一。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激情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认识的汉字本来就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将知识点、重点、难点强行灌注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学中常常读得少甚至是不读,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题,学生也会越来越不敢朗读课文直至不热爱朗读课文,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那什么是朗读呢?在现代汉语中对朗读的解释是:“朗”指声音清晰响亮,“读”是依字去念,朗读即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字读出来。为了鼓励学生热爱朗读,在低段时我课上范读课文,课下面对主动到我这里读书的孩子们都打百分给予鼓励。渐渐地在课上,学生也由安静的听转变成后来的小声跟读,在?n下学生都喜欢拿书到我跟前读课文签字。甚至有一回在课下,我听到一个孩子坐在位置上骄傲地给同桌说他语文书上的百分比同桌多好几个呢!琅琅的书声开始萦绕在教室里、操场上,一股热爱读书的热浪正在洗涤着学生的心灵。
二、朗读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目标的要求,又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手段。山东密云一所中学的高中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校长发现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课上讲解得过细过多,于是建议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但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非常不认可校长的做法,为了改变教师的观念,在高中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校长请了校外的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也来做试卷,结果,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成绩均高于此次考试高中一年级的平均分。究其原因,两位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非常喜爱读书,阅读量都非常大。后来,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观念,给学生课上课下充分的朗读时间,一年之后,这个年级的语文成绩也相应提高了不少。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以朗读为主,辅以适度的讲解,会使学生对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充分朗读怎么与适度讲解结合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然后在朗读的过程中适度给予点拨,让学生随着朗读时声音高低、快慢以及语气轻重的变化展开想象,充分体悟课文中角色,慢慢感受到文章中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白鹅》一课,在分析白鹅的叫声特点是什么时,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到叫声特点是: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但是怎样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白鹅叫嚣时的立体形象呢?在请学生起来读这段时,我没有过多的点拨启发,只是对学生朗读评价到:“这只鹅一点不厉害。”学生又一次读起来,这次他根据我的评价对“音调严肃郑重”和“厉声喝斥”进行重读,我又评价说:“这只鹅还是一点不厉害。”学生再读这段时不仅重读“音调严肃”和“厉声呵斥”,而且读这段时语速加快了。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角色,一只凶恶的白鹅形象跃然学生的面前,这种感受是我讲解和分析不能立刻达到的。
三、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从小在一片人文的土壤和环境中,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滋润,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逐渐提升。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最终成为诗人或是作家,可是任何一项工作都会用到能读会写,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就如同一个故事里讲到:两个人一起去公园的荷花池边散步,望着满池塘碧绿的荷叶,一个可能会随口说出: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另一个人可能只会羡慕不已。两个人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色,对于热爱读书与不爱读书的人而言,言语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所以说,深厚文化经典的积淀可以带来动听悦耳的音色,表达出规范纯正的语音,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日常生活品质,人们也会更乐于跟热爱朗读的人交往。会读自然愿意把所思所想付诸于笔端,我经常利用班里的自习课,进行课外读物的展示。学生从最初的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他们自己读过的故事,慢慢地学生在周记里记述自己读书经历的人多了,也更加详细有条理起来,在后来的全国个性化作文大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也有的学生读了一些书后却说不出写不出,朗读时不认真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朗读不是一件能急功近利的事,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学生对于文字的驾驭和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静待花开,学生总会做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情自笔下书。
语文教学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朗读,主动思考,以促进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做到四者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提高,中华文化之美、汉字之美,也会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编辑 赵飞飞
第四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分诗七分吟”,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领略诗境。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可以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下觑的:
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
第二,朗读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朗读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
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还记得徐世荣先生说:“朗读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教学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二是通过朗读,辅助语文教学。朗读能打开‘听、说、读、写’四项要求的大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以贯之’的作用”。
这学期,我用九年级的诗歌单元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来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上的设想与设计。
《我爱这土地》朗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
【教学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题。
难点:探究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艾青的相关常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名家诵读音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爱这土地》,如果要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应该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爱的对象,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的是主语,应该怎么读?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题目,重音不一样,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重音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艾青的脚步,一起来感受他对祖国的爱。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注意字音和重音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尝试读出情感
3、结合屏幕提示齐读课文。(幻灯片展示)
(三)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诗人深爱的是一片怎样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为什么艾青用这些修饰语来形容土地,这首诗创作于什么时代?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有什么特殊含义?
3、除了土地这个意象外还出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点播
(预设(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换成悲哀好吗?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与悲哀的情感类似,这个词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悲愤)
(2)是什么人激怒了?被谁激怒?这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
(3)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奋起反抗,你说这样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达?说说这个词象征什么?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愤-赞美-对光明的向往))
4、男生读这几句并读出感情
5、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是借助什么形象来体现的?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女生齐读这几句
过渡:第一节中,诗人化为小鸟的形象歌唱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土地上抗争的人民,歌唱中华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泪水来歌唱,大家说说为什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低沉)诗中说“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悲愤、激动、对未来充满希望)泪水背后充斥着什么样的感情――爱得深沉
(四)听读,聆听名家朗读
(五)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小组合作展示朗读成果
(六)作业的设计: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的实际,你会唱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以“朗读”为活动线索的一次教学尝试。
基于这样的设想,导入时直接采用读题目导入,一方面直入正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题目的过程中体会重音在朗读时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重音并尝试读出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在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来重点研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通过品读这个环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读名家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最后让学生个性演读,诠释自己对诗歌最真切的感受。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这次朗读教学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仅仅有这样的一堂朗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应将朗读真真实实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巨大作用。
第五篇: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疆奇台一中
桑伟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走进了重分析轻感知的极端,所以我们要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表现 【正文】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偏重在读。
——夏丐尊
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是重感知轻分析,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注重对文学“分析”的倚重:文学教学的内容少不了作者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分析,艺术特色分析。文学分析成为影响至今的一种课堂范式。我们又一度走进了重分析轻感知的极端。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高中大都在敢课,两年要上完三年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文本的阅读,更别说朗读了。最近听课颇有收获,但也感受到了一些缺憾。一位教师上王勃的《滕王阁序》,教学过程流畅,为题设计明确,这堂课的重点在于赏析2、3段写景的句子。她也一遍一遍的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来赏析“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分析的也不错,如此美的段落却只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实在缺少了些美感。由此我想呼吁各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是朗读。
清末阅读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不能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他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朗读表现在小说中。小说篇幅较长,在课堂上通篇朗读已不再现实,所以我在授课时选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不是通过朗读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性格;也不能很好得理解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对上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对下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第二、朗读表现在戏剧中。我们知道,戏剧的语言与小说不同,它简洁生动,不仅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以凸显人物形象,展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戏剧语言中的潜台词的运用,还能帮助读者理解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因此,培养学生鉴赏戏剧语言的能力也成了重点和难点。既然戏剧的语言如此重要,那么我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例如我在教授《雷雨》这篇课文时,第一堂课,我就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会播放这篇课文的配音,让学生仔细听,看配音中是怎样朗读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语言的,然后,再让同学诵读,通过对比,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好,哪些地方没有读出主人公的心理。这样多读、多念,同学们眼前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渐渐地明晰起来,对这篇课文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电影《雷雨》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形象了,对人物的语言也有了更好的把握。我们上完戏剧单元,还组织了一次戏剧表演大赛,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不仅对所学的课文感受更深了,还了解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第三、朗读表现在诗词中。朗读是诗歌传播的很好的形式,更是诗歌学习的初步和主要途径。朗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例如,学生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当我介绍李清照写作的该词的背景时,学生势必对词人后半生命运多舛寄以同情,带着这种感伤,再多读几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李清照营造的“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中,自主地染上了伤感的愁绪。这远比教师那无病呻吟的陈述更具效果。还有在赏析杜甫的《登高》时,学生初读时,对这首诗的基调把握就是“悲”通过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学生再次朗读时就不仅仅是“悲”了,而是能准确的表现出“悲壮”的情怀了。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如果仅仅是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高中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我们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现出文学语言就是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