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服务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无论是从内部结构的均衡还是国际比较来看都存在许多问题。20世纪 70年代开始, 各国都开始重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 特别是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忽视服务业的发展, 导致我国的服务业存在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国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严重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加,国内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与日俱增。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整体竞争力不强,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世界服务贸易额不断增加, 并且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服务业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
一、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 各国或各地区间进行综合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系统能力。就服务业而言,其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时, 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增加值的系统能力。一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一国金融服务、科技、教育、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当前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多项指标都比较落后, 下面仅就金融服务和教育两个指标进行分析:.金融服务业。由于长期受政府保护, 我国金融服务发展十分缓慢, 国内金融服务体系落后, 法律制度不健全,各种违规操作屡见不鲜, 国内银行的服务意识较差, 各银行的经营业绩不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从而制约了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入世之后, 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国内金融企业将会遇到国外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外资银行有着世界一流的管理方法和一整套风险评估手段, 使之具有较强竞争力。国内的商业银行或多或少的与政府有着特殊的联系, 因而银行的经营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其经营目标也逐渐脱离了市场经济的利润目标。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积极向国外商业银行学习,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我们可以吸收非国有资本的进入, 股权的分散才可以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防止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 大胆地进行金融创新。其次, 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只有具备了完善合理的金融体系,我国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才能增强。.在教育方面,国内整体竞争力也不强,结果造成了国内人力资源的素质较低。一方面,国内教育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沿海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传统教育繁荣,职业教育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在沿海地区,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 而内地员工的素质则较低。此外,还造成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而一些专业性的技术工人却十分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 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的教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教学的工具十分简单, 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还没有普遍推广。教学思维还是以
第二篇: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好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社区自治机制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各社区组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2、社区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为改变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年和**年开展了两轮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其中第二轮共建创建活动还在进行当中。通过政府、社会、帮扶(驻区)单位、社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长期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如吉州区已有一栋面积达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中心开办了35项业务,形成了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全区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全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全区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区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4、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政府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政府、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以救助、劳动保障、就业、安全、计生、卫生、文化、环保、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和以养老、托幼、家政、助残、帮困、小型商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全市613家托幼机构提供托幼服务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家政服务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办机构提供服务31000多人次。
5、服务机构出现专业化和品牌化。**区引进和培育了“万众和”,“精诚”等企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万众和”集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社区终端物流配送、社区文化传播于一体,开发服务项目200多个,创立了“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834个,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多次视察和报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
然我市的社区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通过共驻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大部分社区包括办公、服务用房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社区缺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办公和服务条件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
变,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还比较弱。
2、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服务业的界定不够明晰,社区居民在单位制逐渐解体,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活力不强。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人们对社区服务业存在择业观念上的偏见。目前仍旧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服务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区服务业许多岗位闲置无人干,而下岗人员又纷纷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既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就业面的扩大。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使社区服务业的开拓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3、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我市的社区服务业布局零散,服务面窄,层次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4、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我市从事经营性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都是无其它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是失业人员加入到服务队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服务技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社区为载体发展便民服务、家政、保健、休闲、娱乐的社区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区服务业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从各地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业,又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区分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对策
1、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①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市)、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积极探索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③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
④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要健全社区警务、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 “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⑤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⑥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2、加强社区非公益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①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市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②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大力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③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区、街道(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问题。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市、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5、加快社区服务业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6、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市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市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通过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十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十五”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原有的国有、集体一统天下演化成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快速发展局面。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到2005年底,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登记企业805.7万户,包括:国有集体等内资企业35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26万户,私营企业430万户。此外,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登记个体工商户2463.9万户。个体私营企业在数量上构成了我国各类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成倍高于全国经济增速,非公经济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5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例。由于统计口径变化1,“十五”期间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概况应分为前两年和后3年。2002年全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企业单位数为172805户,与2000年154902户相比增长了11.22%;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59%(详见表1)。
表12002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工企业主要指标比“九五”末
增长
资源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增长率据其计算。
“十五”后3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继续稳健高速发展。就企业数量而言,呈现出“马鞍型”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全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企业数量为19.42万户,2004年为27.33万户,2005年为26.38万户。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多数还是直线上升的,这说明企业平均规模有所扩大,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详见表2)。
表2“十五”后3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有国中小工企业主要指标一览
表
资源来源:1.2003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工交司;2.2004年数据转摘自《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信息快报》之八;3.2005年数据摘自《中国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信息快报》,2005年12月,国家统计局工交司。
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着三大矛盾:第一是宏观管理不协调的矛盾;第二是地区之间的“外部性”矛盾;第三是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与市场激烈竞争需要提高素质的矛盾。
从第一个方面看,中国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宏观管理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强化的表现就是不同的管理部门的存在和权力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载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的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3现在的问题是,县以上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主管中小企业的部门正在逐步统一,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厅),而中央单位“多龙治水”的局面依然存在。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中小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于统筹使用相关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更快发展。
就第二方面矛盾而言,所谓“外部性”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资源不合理地被发达国家或地区使用所造成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力资源由落后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所造成的“边缘化”现象。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到东部打工,客观上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由此所形成的“外部性”问题也很严重。一方面这些劳动力的成长费用都出自中西部,而东部地区没有负担费用,却能够使用,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也都记在东部的帐上;另一方面这些人即使在东部打工多年也还算外地人,临时的,得不到培训与提高,连子女上学都得不到安排,长此以往遗留问题不能解决,后患无穷。
关于第三方面。中国中小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低下,只能以低成本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种状况应采取措施尽快扭转,否则企业竞争能力难以很快提高,将弱化发展后劲,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2.加速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为了更快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针对以上3大矛盾,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议成立国务院直属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有的国家国会有中小企业委员会。而像中国这样急需要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却没有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如果及时设立这样一个部门,对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产生有利影响。
第二,要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中西部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安排好长期在东部打工者群体。特别是长期在东部务工经商的群体,要安排好对他们的培训,以提高文化知识技术水平。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子女入学问题。有突出贡献的要在职称评定、受奖等方面一视同仁。同时要解决好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要使他们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
第三,国家应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进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譬如,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基金,实行税前还贷,资助引进先进设备等。为了快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战略咨询,凡这样做了的各级政府机构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还可以组织退休工程师、老教授等担任志愿者,无偿地为中小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服务等。
第四,从实际出发,对东中西部实行分类指导。根据中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针对各自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促进发展措施。总的来说,东部的重点措施应放在结构调整上,中西部应优化环境。东部结构调整重点应包括: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市场结构调整,重点开发国际市场;三是组织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化协作;四是技术结构调整,改造生产技术设备,采用新工艺,创造专利知识产权;五是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创造知名品牌;六是资本结构调整,改革家族和国有独资企业资本结构,发展股份制企业。中西部优化环境的重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要杜绝乱收费;二是降低进入门槛,使千家万户都有条件创办企业,特别要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季节性的生产、传统手工制作型生产等都可以开展,形成铺天盖地、遍地开花的局面,不设任何限制,能办什么企业就办什么企业,微型企业可以不登记,也可以不收税费,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办理。
第五,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各级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都应当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特别是规划中的措施,要从实际出发,能办
什么事就规划什么事,规划了的事就一定去做;规划措施要具体可行,避免一般性号召。在这方面要利用社会服务系统,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都可以委托咨询机构做。
第六,大力培养人才。人才缺乏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就人才成长而言,实践的锻炼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国际上中小企业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将从事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到普通教育,开办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学院;大量开办中等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学校,培养高级技术操作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十分重视业余培训,很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中央一级的政府辅导委员会,由财政出资开展中小企业各种人才的业余培训。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但力度不大,蜻蜓点水对更快地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作用不大。人才资源丰富是中国的最大财富,有了好的经济体制,加之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丰富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如原子核似地裂变,发出更大的能量,这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22期)
第四篇: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叶立生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程,从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总量、内部结构、项目投资和集聚区培育等方面,深入分析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和建议。关键词:服务业;淮安市;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趋势,全国各省市相继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当前,淮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淮安市加速经济发展、加大产业调整、加快结构优化的战略性选择。
一、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淮安市服务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服务业的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一)总量快速扩张,贡献不断增大
近年来淮安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自2002年以后,更是步入快车道,增速逐年加大,均快于同期GDP增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4%,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8亿元,是2006年的2.3倍;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7.8%,比2006年的34.1%增加3.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幅度同时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完成“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目标的地级市。同时,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4.2%,比2006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推进淮安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全市服务业经营主体17.0万户,注册资本899.5亿元,分别占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总户数的84.5%、总注册资本的66.8%,共吸纳从业人员12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服务业正逐步成为淮安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完成服务业税收78.35亿元,同比增长48.7%,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38.3%,特别是占地税税收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3.2%,服务业已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行业门类齐全,结构逐步优化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发展,淮安服务业门类已经较为齐全,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动漫制作、总部经济、节会展览等新兴服务业业态相继涌现,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不断完善,淮安市业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服务业处于总量平稳增长、比重相对下降的态势,新兴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内部结构逐
1步优化。2010年,淮安市传统服务业领域内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下降4.1和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9.5%,新兴服务业领域内的金融、科技、通信、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1.1、0.3、0.5、1.5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加大,项目质量提升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共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4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4%,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是2006年的3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比2006年提高
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投资项目的规模不断变大,2010年淮安市共实施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380个,总投资额达13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万达广场、中央新亚国际广场、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在内的10亿元以上经营性三产项目27个。目前,在淮安投资的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有南京联创、金鹰国际、红星集团等30家左右,全国服务业百强企业有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上海绿地等20家左右,沃尔玛、家乐福、伊藤忠物流、力宝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在淮安布点,淮安服务业项目的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形象也不断改善。
(四)集聚效应明显,辐射能力增强
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为降低成本,同一类型或相关类型的服务业业态出现向特定区域集聚的趋势,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淮安市经认定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9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5个,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淮通物流园、清浦阳光新城分别被授予省级产品交易市场类、科技服务类、物流类和现代商务类集聚区。目前,4家省级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1240多个,解决就业1.7万人,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辐射范围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汇集金鹰、国美等68家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集聚度位列苏北五市中心城区之首;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区孵化的企业100多家,其中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拥有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0多项,各类知识产权100多件;2010年新获批的省级现代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清浦阳光新城也已汇聚了恒大名都、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现代联合新城邦、苏宁睿城等超10亿元的服务业项目10多个。
二、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淮安服务业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相对落后。淮安市服务业总量长期位列全省倒数第三,不仅同苏南苏中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同苏北的徐州和盐城相比也差距甚大。从占GDP比重看,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增速与工业发展相比偏慢。“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为17.8%,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5.4%,低于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4.1%,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5%,低于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偏大,新兴服务业起点低、规模小,为生产配套的服务业落后。2010年,淮安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左右,服务
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达到62%。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有待突破,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发展不够,信息产业起步较晚,服务外包、知识密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
(四)服务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目前,淮安市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行业布局空间引导性不够,各地项目建设自成一体,遍地开花,布局散乱,重复建设、同质发展、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商业网点的布局边缘密度不足,物流园区布点交叉、集聚力弱,住宅建设的开发空间上过于分散,公共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特别是产品交易市场类项目,仅淮安市市区的建材家具市场,已建成和在建的就有20余家,在建的小商品市场项目也有3至4个。
(五)服务业档次偏低。淮安服务业缺少高水平、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的旅游、会展、休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传统娱乐型服务业硬件设施严重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商务接待能力不足,酒店服务对象单一,至今全市酒店无一家提供西餐服务。
(六)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淮安大部分服务业企业都是外来的,本地大企业太少,且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足,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总部经济发展不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服务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缺乏,缺少现代服务业品牌产品。商贸流通领域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93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平均营业面积仅1400平方米,200多家法律服务、广告、职业中介等其他商务服务业企业全部年营业收入不到10亿元,全市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行列。
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政策导向带来的机遇。近年来,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制订出台更为得力的优惠政策,这些既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城市化扩张带来的机遇。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化进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今后五年,淮安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到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50万;对外大通道建设力度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三是消费拉动带来的机遇。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80元和7233元,“十二五”时期还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花钱买服务、买休闲、买健康成为时尚。大力开发满足老百姓急需的服务产品,必将带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点。
三、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政策制定,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已出台政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淮安市自身实际,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针对具体行业,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积极扶持软件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鼓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引导服务业产业合理布局、错位竞争、集聚发展。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
度,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实效。
(二)构建公平、诚信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一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构建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进信用体系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三要构建开放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民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一是抓现有服务业企业培育。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借鉴工业经济的成功做法,把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继续下大力气培植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重点抓骨干企业,抓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特别是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企业,力争实现省服务业百强企业零突破。二是抓服务业企业引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落户淮安,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分支机构,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全力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一是抓项目进度。对定下来的项目,要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新建项目重抓开工率,开工项目重抓资金到位率和竣工率,正在拆迁的项目重抓清场率,确保当年项目按期或提前竣工、分项目每月有形象进度。二是抓项目质量。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项目调研,形成一批对服务业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储备项目,特别要在投资超2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所有服务业重大项目,特别是商贸商务项目,要坚持走高手规划、大家设计、富家开发之路,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组织施工,使每一个项目既符合城市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
(五)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已获批的4家省级和1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集聚区内办公和生活环境,积极搭建金融、信息、研发和仓储平台,提升集聚区内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各集聚区自身的资源特色,制定适合产业集聚的优惠扶持政策,增强集聚区的吸引力,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来吸引同类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打造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营的发展载体,尽快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不断提升辐射能力。
(六)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高端人才来淮发展或创业;二是开展引智活动,每年举办服务业人才专场招聘会,重点引进物流、信息、商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市各类院校教育资源,与服务业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打造高素质的服务业一线人才队伍;四是组织服务培训,从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服务标准等多方面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经营水平、人员素质、服务质量。
(七)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一要加强服务意识,政府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密切配合,尽心尽力地服务企业的事情做细做实,共同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二要提升服务能力,淮安市各地各部门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争取最大限度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三要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
参考文献:
[1]姚华荣.江苏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现代经济探讨,2005(9).[2]张言彩.淮安市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贡献的实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3).[3]叶立生.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9(01).
第五篇: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1927年由美国南方公司首创,其后,发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在移植到日本后得到飞速发展,又在台湾和泰国被加以推广,其特点被发挥到极致。日本伊藤洋华堂在1973年与美国签订特许协议,至今拥有8600余家7—11门店,年销售额2万亿日元。目前7—11在20多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便利店得以在激烈的商业零售业态中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台湾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密集度相当高。居民出行购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步行,会更多地考虑便利的因素。同样原因,在国内各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便利店也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作为继大卖场及超市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兴的零售业态,24小时连锁便利店前景广阔。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
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
一、我国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地标准店铺,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上海连锁便利店由于店址选择密集、商品结构雷同,近一年来开出的24小时便利店大多面临着经营的窘境。投资之初,不少便利店原打算企业后三年进入盈利期,而现在,且不说盈利,就连生计维持也成了问题。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1.商品缺乏特色。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各大便利店公司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由于价格上不具备优势,毛利率上不去自然就会亏损。美国及日本便利店的毛利率高达38%以上,而国内便利店仅20%左右,究其原因,国外的便利店就胜在有自己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的特色商品。近两年由于同业竞争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彼此的无效内耗,我国的便利毛利率在市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甚至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2.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便利店的价值在于向顾客提供了“便利”这样一种商品,目前我国的便利店在与其他业
态竞争中,时间的便利性、商品的便利性、距离的便利性、交易的便利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使得在与超市的竞争中不具有优势。便利店只有系统化提供“多功能”便利服务,才能增强市民的消费意识,促成良性循环。
3.对特许加盟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加盟店铺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日本96 %的特许加盟和80%以上的业种转型店比例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在这方面的差距巨大。从上海便利店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公司没有发展加盟店,一小部分公司发展了加盟店,但比重都没有超过35%。便利店公司快速发展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其投资回报要等待大量新店铺逐渐成熟、营业额提升。这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上海许多便利店公司新店铺的比重超过了50%,要想在短期内盈利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总部对特许加盟店铺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业务指导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诸如指导时间难以保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解决问题缓慢等问题。
4.缺乏政策支持。虽然各地的便利店一直在便民的配套服务上下功夫,但由于一些地方的政策限制,使它们在提供的服务种类上大打折扣。如引进代缴水电费、代办银行卡等项目在不少地方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核准,使便利店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二、便利店的应对策略
便利店要想尽快摆脱目前的窘境,必须重视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创造出大型超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1.便利店要大力发展加盟店。便利店在全世界的成功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发展加盟店。发展加盟店的方式,可借鉴上海可的便利店公司的经验,大力发展委托加盟店(职工内部加盟),委托加盟方式是用直营店的方式发展店铺,用加盟方式实施店铺的经营。这种加盟方式既可以保持在与对手的店铺发展的竞争中不落后,又可以保证加盟机制在内部适时地运行。
2.正确选择顾客。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是催动零售业态变革的两大主因。每一种零售业态的发展都有固有的生存利基,有其特定的市场细分层。便利店也不例外。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店开始起步;当人均GDP跃至6000美元时,便利店便开始了充分的发展。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状况,便利店还处于市场导入期,但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便利店所赖以生存的市场利基已经形成。
由于便利店是传统超市的一种游离业态,目标顾客在需求上会有所重叠,便利店在价格竞争上的相对弱势要求便利店应尽量避免竞争业态的直面冲击,在同一目标顾客群的不同需求上截取细分层,以形成差异化相对竞争优势。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有两大族群:一类追求娱乐、享受、习惯“夜生活”,以12~25岁年轻人、单身一族、青年学生、夜间上班族为主;一类是迫于快节奏生活而习惯快速购物或急需购物,以职业妇女家庭、老年人群、旅途应急人群为主。根据便利店选址所在地域的不同,便利店目标顾客族群的选择是不同的。如在生活小区、学校、网吧、商务区,市场构成常以第一族群
为主,而在加油站、火车站等地区,便利店则常常会选择第二族群作为服务目标,企业应根据现有和潜在市场的构成状况,选择合适的目标顾客群或族群组合。
3.便利店要全面推行商品经营的品类管理。便利店的商品经营品种少、陈列牌面小、而周转要求快,这就要求在便利店的商品经营中全面推进品类管理。便利店应以所选择的目标顾客为导向,系统识别目标顾客的“特殊需求”和“一般需求”,以形成商品和服务上的精细化设置。便利店在商品满足目标顾客一般需求上,常选择速食、预煮食品和一些常用品,这些商品共同的特点是品质好、保鲜度、规格适量、品牌知名度高,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便利店要开发富有特色的专营产品,通过整合供应链促使供应商生产适应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与服务;要提高运用数据的能力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自有品牌产品的开发能力。便利店商品特色更多的是由这两类商品来体现的:一类是精细化延伸产品,如一些非处方药、礼品等;一类是区域目标顾客需求的主打品,如日本7—11便利店在日本九州所开设的“酒铺型”便利店,其主力商品酒的日销量约占20%,再如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的“汽车服务区”便利店,其经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也售卖一些驾车者旅途常用的香烟、刮胡刀、睡衣睡袋等。全面推行品类管理还必须在便利店企业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如在商品的经营上必须将商品采购、商品开发和商品促销独立出来,实行专业化管理,使之专门化,提高技术含量。
4.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便利店业态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所提供的服务。这种精细化的服务配置成为了便利店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最显著的特征。便利店的服务是集邮局、银行、办公室服务、冲印店、票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根据业内实践经验的总结,综合起来,其服务主要分为以下九类:(1)电讯相关服务:各类电话卡、手机充
值卡、补换SIM卡及提供手机充电等。(2)互联网相关服务:上网卡、游戏点数卡及网站点数卡等。(3)票务卡类服务:体育彩票、彩票投注卡、各类演唱会、展览会门票以及停车卡等。(4)代收报名服务:代办各类培训班的报名手续等。(5)送货上门服务:根据不同区域顾客需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6)订购礼品服务:代购考试教材、潮流用品、礼品等。(7)传统便民服务:出售报纸、杂志、邮票、复印、传真等。(8)缴费服务:利用柜台交易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及收缴服务。(9)家政服务:利用地缘优势,承办社区居民洗碗、洗衣、花草培植等家政服务。5.要大力开发便利店的网络资源。便利店店小但点多面广,应充分运用这一网络资源增强获利能力。便利店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平台,寻找实力雄厚的合作者来获取额外的利益。如将便利店店铺内的广告位统一出售给广告商,就可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由于便利店具有显著的连锁零售终端优势,其强大的分销配送和“最后一公里”及时传递功能开始日益受到各种如邮政和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商的青睐。因此,积极寻找网上销售的供应商与之合作,充当物流站点的功能,发展BtoC(企业对顾客)业务。便利店在这种与外界资源嫁接的战略合作中,就会在竞争资源上突显与各竞争对手的结构性差异,从而牢牢地获取因这种资源独占性所获得的利润。
6.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一要逐步提高服务项目的代理费标准。现有的服务项目代理费偏低,目前上海的便利店电讯卡的手续费是1.8%~2.4%,交通卡的手续费是1‰,公用事业费收取的手续费是1.25‰。政府应该准许便利店企业在这些服务项目
达到市场相当份额的时候,与这些垄断行业进行交涉提高服务项目的代理费收取标准。二要放宽对便利店服务项目的限制,拓宽服务范围。
在与其他业态的竞争中,便利店只有在经营与管理上拥有核心的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不仅主要表现在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还要有核心技术,尤其是商品经营技术、店铺营运技术、商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各项核心技术的再提高方面,制度建设和标准建设是突破口,而抓好制度与标准的落实与切实的执行又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