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大全
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01年是19件27人,2002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有5件7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2000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01年有所下降,占26%,2002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此外在盗窃犯罪中又以农业人口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不少青少年涌向城市,行无定址,居无定所,又经受不住物质享受的刺激,极易萌生犯罪动机,往往最终走向盗窃的犯罪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沉重的压力。
2、从犯罪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呈恶性发展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已远远超出了案犯的年龄、心理和行为常规。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在未成人中时有发生。
3、从犯罪方式上看,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特别是被胁迫或盲从的青少年,犯罪意识因此逐步形成和强化,不利于争取挽救。这类犯罪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这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中。
4、从犯罪年龄上看,越来越趋向于犯罪的低龄化,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暴力性犯罪,日趋向低龄化发展。有的甚至是刚达到抢劫、强奸这类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即刚满十四周岁。
5、文化结构趋向低层次,在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左右。正是由于他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误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自行创造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人财物大流动,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副作用,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特点,还抱着传统的防范措施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对策。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改革德育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有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放松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犯罪屡见不鲜。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执法机关应该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上法制课和道德教育,使他们不但知法、懂法、守法,也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2、改革学校德教方式,使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科学性;
3、加强班级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骨干、生活向导、业余活动的组织者。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管起来,组织起来,控制起来。充分发挥值班老师的作用,建立值班老师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教师要善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4、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程体系,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社区和村委会包社会青年。第二,研究犯罪心理特征,防患于未然。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还与其心理发展的畸形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制力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他们萌生了强烈的物质需要,消费意识和权力意识,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超前消费,很容易使青少年沉醉于病态的享乐之中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钱财,寻求刺激,在多种犯罪目的中,第一位是为金钱,第二位是为了朋友、义气,以下是为了报复、恶作剧和霸道。其犯罪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身上的特性,在它们歹念刚露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纠正青少年的扭曲心理,重塑其健康向上的人格。第三,加强立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保障。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对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颁布,使我国青少年犯
罪的立法与司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际社会青少年司法制度日趋完善的趋势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作为青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不系统、不具体、不协调。因此,需要我们首先要确立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其次,要将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从轻、减轻”处罚的原则具体化。此外,应尽可能以多种处罚办法替代监禁,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交叉感染。2002年六合法院在审理一起在校大学生盗窃案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考虑到该起案件的特殊性,其盗窃数额刚达到盗窃罪的起点,案发后已全部退赃,从挽救这名大学生的前途出发,采取寓教于审,在对他进行法制教育后对其免予刑事处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及观念与行为的偏差。所以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为此,1、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
2、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
3、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4、搞好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群众性的管理、防范体系,以增强社会控制力量,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时空空隙,从而达到预防的最终目的。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完全只依靠司法人员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制轨道,使司法预防为主转变为社会预防为主,全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让我们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减少和消除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01年是19件27人,2002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
有5件7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2000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01年有所下降,占26,2002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此外在盗窃犯罪中又以农业人口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不少青少年涌向城市,行无定址,居无定所,又经受不住物质享受的刺激,极易萌生犯罪动机,往往最终走向盗窃的犯罪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沉重的压力。
2、从犯罪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呈恶性发展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已远远超出了案犯的年龄、心理和行为常规。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在未成人中时有发生。
3、从犯罪方式上看,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特别是被胁迫或盲从的青少年,犯罪意识因此逐步形成和强化,不利于争取挽救。这类犯罪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这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中。
4、从犯罪年龄上看,越来越趋向于犯罪的低龄化,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暴力性犯罪,日趋向低龄化发展。有的甚至是刚达到抢劫、强奸这类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即刚满十四周岁。
5、文化结构趋向低层次,在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左右。正是由于他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误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自行创造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人财物大流动,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副作用,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特点,还抱着传统的防范措施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对策。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改革德育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有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放松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犯罪屡见不鲜。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执法机关应该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上法制课和道德教育,使他们不但知法、懂法、守法,也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2、改革学校德教方式,使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科学性;
3、加强班级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骨干、生活向导、业余活动的组织者。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管起来,组织起来,控制起来。充分发挥值班老师的作用,建立值班老师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教师要善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4、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程体系,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社区和村委会包社会青年。第二,研究犯罪心理特征,防患于未然。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还与其心理发展的畸形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制力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他们萌生了强烈的物质需要,消费意识和权力意识,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超前消费,很容易使青少年沉醉于病态的享乐之中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钱财,寻求刺激,在多种犯罪目的中,第一位是为金钱,第二位是为了朋友、义气,以下是为了报复、恶作剧和霸道。其犯罪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身上的特性,在它们歹念刚露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纠正青少年的扭曲心理,重塑其健康向上的人格。第三,加强立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保障。在长期的司法实
第三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效果。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及观念与行为的偏差。所以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为此,1、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
2、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
3、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4、搞好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群众性的管理、防范体系,以增强社会控制力量,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时空空隙,从而达到预防的最终目的。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完全只依靠司法人员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制轨道,使司法预防为主转变为社会预防为主,全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让我们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减少和消除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红豆杉刑事犯罪案件分析及对策
当前林区非法采伐等严重毁坏红豆杉
刑事犯罪案件分析及对策
陆旭华 李小峰 李闽莉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珍稀植物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全县林业生态资源,保障“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近日,资溪县检察院对该院2010年以来受理的全县非法采伐、毁坏等涉及红豆杉的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犯罪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
一、案件特点
2010年以来,该院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涉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及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等涉及红豆杉刑事案件10件25人,批捕24人。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案件呈逐年增加,渐趋多发态势。从该院受理的案件来看,2010年受理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及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等涉及红豆杉刑事案件1件2人,2011年受理2件4人,2012年1-8月受理7件19人。非法采伐、非法收购红豆杉案件渐趋多发。
(二)犯罪主体单一,且文化程度低。在该院受理的10起25人,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的被告人中,农民22人,占犯罪人数的88%,另外个体劳动者2人,下岗后从事竹木生意的工人1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1 作者单位:资溪县人民检察院
其中初中学历12人,小学学历12人,文盲1人。在年龄构成方面,主要以30-50岁的中青年人为主,有21人,占犯罪人数的84%。
(三)作案方式单一,多为结伙作案。从办理的案件看,作案方式多为一人集结,大家参与,一般三至五人,多则七至十人。如今年该院受理的犯罪嫌疑人叶甲、叶乙等人非法收购、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中,叶甲为收购红豆杉树蔸用于制作根雕收藏,找来叶丙等人合伙,雇佣叶丁、宋某某等人采伐及找来司机运输,整个案件共同犯罪嫌疑人达8人,包含了收购、采伐、运输整个环节。
(四)犯罪动机单调,存在明显的逐性利。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大多出于对红豆杉的高收藏价值、高获利价值或高额工资回报追求的心理。如该院今年受理的兰某某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中,兰某某等人非法采伐红豆杉一株,获利8万元。如叶丙、宋某某等人受每个树蔸3000元的高额砍伐工资和高额回报的诱惑,心里虽然害怕,但仍然实施了非法采伐犯罪。
(五)作案流程较为规律,存在相似性。犯罪嫌疑人大多采取白天上山踩点、采伐树木,采伐完后于晚上实施偷运的犯罪流程,大多有踩点、分工等较为缜密的作案计划。同时在作案时他们大都存在着认为山场偏僻,难以发现,难以查获的侥幸心理。
(六)发案方式相同,多为夜间被查获,案件存在发现难的困难。由于犯罪嫌疑人选择的作案地点多为红豆杉分布区内远离村庄的偏僻山场,加上一些村民的举报意识弱,造成采伐毁坏红豆杉发现难,很少有犯罪嫌疑人采伐过程中当场被查获的情况。该
院受理的10起案件中,有6件为犯罪嫌疑人在晚上将非法采伐的红豆杉偷运出县过程中,被森林公安机关主动设卡查获而发案,另有2件是查获后犯罪嫌疑人主动举报他人后发现的。
(七)外省外县人作案上升明显。今年该院受理的7件19人中,除李某某等3人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一案外,其余均为外地人作案,其中纠集人多为与资溪相邻近的福建、浙江人。如黄某系福建福州人,叶甲系浙江松阳人,他们在慕名得知资溪境内有红豆杉树后,为收购红豆杉,雇用在资溪境内山场上工作的熟识人为实施非法采伐犯罪并进行收购。
二、原因分析
(一)受经济利益驱动。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珍稀濒危物种且其木质细密、色泽艳丽、香气独特。近年,红豆杉备受市场追捧,身价不菲。而资溪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境内有较广泛的红豆杉分布区,受利益驱动,不少犯罪嫌疑人瞄准红豆杉实施犯罪。
(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大部分群众只有小学文化,他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法律的尊崇感、敬畏感没有完全建立。或虽然知道红豆杉不能随意采伐,但也有不少犯罪嫌疑人盗伐成功而获得丰厚暴利,故犯侥幸心理,把收购、盗伐红豆杉当做一条致富的快捷途径铤而走险。而一些当地村民对犯罪行为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对犯罪行为不敢管,害怕报复,不敢举报。
(三)监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当前林业生态监管机制为林业部门进行监管,镇(乡)村在林业采伐许可证发放等方面进行协助。监管最主要任务在于林业部门,由于当前农村山林大多已承包到
户,而林业管理部门受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少先天性不足影响,往往1-2人要管理整个乡镇山场,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部分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监管意识弱的情况,依赖林业部门的监管无法实现对林业生态的全面监管。
(四)对打击涉林犯罪的力度不够。由于存在发现难,造成一些犯罪无法及时侦破,得不到有力打击,也使一些群众对非法采伐、毁坏红豆杉等存在侥幸心理。同时,非法采伐、毁坏及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红豆杉犯罪大多处刑低,此类犯罪所负出的代价较低。职能机关部门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对非法采伐、毁坏红豆杉犯罪的打击预防协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没有形成更大的打击犯罪合力,办案效果没有达到最佳。
三、防范对策
(一)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要积极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媒体,重点宣传“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查处办理的非法采伐、收购、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典型案例,同时组织林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职能部门,深入乡镇基层对村民开展法制宣传,使守法意识深入民心,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林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及时举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积极构建起林业部门主管,镇(乡)村的协助监管的机制,建议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列入对乡镇的综治工作考评,增强镇(乡)村监管职责和义务,夯实林业监管的基层基础。对全县的红豆杉等珍稀特种开展调查,对直径20厘米以
上的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实行管护责任制,落实林业部门及镇(乡)村监管人员,对红豆杉木进行一对一监管。加强对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管及加大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的轮换力度,杜绝对砍伐林木不愿监管、不敢监管的现象。同时检察机关要加强对林业刑事犯罪后面的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发现林业主管人员、林业公安侦查人员渎职、失职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立案处理。
(三)加强对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法院、检察院、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等职能机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联席会、定期通报、共同分析办案形势等协作机制,对重点典型个案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打击,形成打击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合力,强化打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对犯罪行为做到及时侦查,及时破案,及时批捕,及时起诉,及时判决,做到稳、准、狠打击犯罪,以办案的快节奏保持对犯罪的震慑力。检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监督,保障侦查活动的正确进行。审判机关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针对采伐毁坏红豆杉犯罪的逐利性,在刑期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对犯罪罚金惩处力度,进一步增强对犯罪的震慑力。
第五篇:“后进生”特征分析及转化对策
“后进生”特征分析及转化对策
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
兰志鹏
“后进生”特征分析及转化对策
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 兰志鹏
“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自觉性缺乏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学习成绩差、操行差的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是良莠不齐,会出现“优生”和“差生”,往往“优生”受人重视,而“差生”被人冷落。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认真研究“差生”的主要表现,仔细分析“差生”的形成因素,在教育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促其转变,尽其所能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之责,对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对于“问题学生”而言,最简单的肯定,赞扬之言可难蕴含着最深奥的哲理,在适当的时机说出得体的称赞性的话语,能给予良性刺激,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功力,增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此外,激励还能培养“问题学生”具有成功的心得,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一种成功感,成长感,产生一种“我进步了”、“我能行”、“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了”等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心理主动发展趋势。
一、“后进生”的特征
“后进生”也称“问题学生”,在这儿不是指由于学生基础很差或智力发展障碍而造成成绩不良的学生,而是心于种种心理障碍,形成不良或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也差,主要原因是无心向学所致。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方面的特征
恐惧心理 表现为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惶惶不安,甚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害怕在公共场合受到老师批评。
压抑心理 因为自己各方面都不令人满意,在班级里地位低下,他们的爱好特长没有施展的机会,甚至到处“碰壁”,他们倍感痛苦,于是常常会从消极的角度发展自己的特长,并以反常手段寻求补偿。
自卑心理 表现为自暴自弃,做事缺乏动力,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少、批评多,没有出头之日,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说不上话,到处只能听到责怪和批评。
应付心理 主要表现为认识兴趣低下,对学习的社会义务感差,对于学习的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学习需要,没有形成一宣扬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力差,加上学校教育跟不上,家庭缺乏指导,学习屡遭挫折,从而形成了他们对学习及任何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逆反心理 自认为反正在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心中没有好印象,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索性破罐子破摔,与老师顶撞,对优生挖苦,对集体漠不关心,情绪上消极,行动上对立。
(二)情感与意志的特征
任性执拗在家里已习惯了任何愿望和要求都得到满足,他们对集体行为的规范理解差,只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集体的行为规范与他个人的愿望发生矛盾时,用固执性的方式来拒绝他应该做的事,有时还有意破坏纪律以示对抗。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兴奋过程与意志过程发展不平衡,高级情感发展较同龄人低,有的表现为道理上明白了要怎样做,但坏习惯多,控制不住自己;有的责任为害怕困难,对学习和工作缺乏坚持性;有的表现为言行不一致或有意撒谎以逃避惩罚等。
(三)人际关系特征
人际关系矛盾重重这些学习渴望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得到的却是家长、教师的严厉管教与限制;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希望人人能听取和重视自己的意见,但他们得到的却是很低的评价,甚至不屑一顾以及永远低下的地位;有时他有意无意违反了规范,因此影响了班级的集体荣誉,于是大家一致指责说:“又是你”。于是更加深了他们与老师、伙伴、集体之间的矛盾,大家都看作“害群之马”,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反正我是落后分子。
对周围人的态度不健康主要表现为对一些人产生敌对和冷淡的感情,如对家长、教师或其他要施加限制压力惩罚的人,在这些人面前装得“老老实实”,背后却另搞一套。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激励的策略
所谓激励,就是便受激者感奋的一种外界导向,它通过语言或事物触及人的某种需要,从而引起从头心理活动的一系列的反映,把人的潜在的尚未意识到的需要引发出来。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对而言,精神激励的作用更大、更持久。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尝试中,班主任要从增强自尊感,自信心着手,进而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等。
(一)重心理权益,保护自尊心
学生的心理权益有很多,如被接纳,理解和爱的权利,一个人活在群体中,总是希望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要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这些都有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学生”同样存着自尊心只是由于长期不良处境的结果,使它变得脆弱甚至扭曲而已,每当这些学生被成为众矢之的,在大庭广众数落不是的时候,我总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辩解,以此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李某成绩差,学习缺乏自觉性。一次习作课上,临结束时,学习委员大声告诉我,李某东张西望,一篇作文还未动笔,我不由怒火中烧,但随即平静下来,说道“李××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他一定是在周密构思,我相信他会交出一篇他满意的作文。”李某的脸微红了一下,第二天,我收到了他上交的作文,我的评语写道:这是我看到的佳作文之一,请继续努力。
(二)注意扬长避短,唤起自信心
素质教育极力提倡要尊重学生个性,要把教育回归活生生的人的教育,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它必然是真善美于假丑恶并存的世界。“问题学生”虽然有种种“问题”,但也有各自的闪光点,心理学研究声明:改变了人的自我观念,就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当一个人想变得更好时,他们缺点、错误自然而然就会改正,而很少能通过老师的教育改正缺点和错误,因此,我们老师的责任不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然后进行教育,而是挖掘他们的优点、长处,并加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知我观念。学生赵某,中途插班,据说以前是个“刺头”,科任教师都惧他三分。进班后我见他体格高壮,让他参加班级篮球队,每打一场比赛,我都对他加以表扬,他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后来还竞选上了班级体育委员。
(三)利用情境暗示,调动积极性
情境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师采用消极暗示强调学生的缺点,他会觉得自己很差,或者越来越差;反之,老师采用积极暗示强调学生的优点,他就觉得自己很好或越来越好。让“问题学生”每天记录一条自己的优点,用积极暗示唤醒他们心中的巨人,使学校生活变得对他们富有吸引力,从而变得爱学校,爱班集体,这是很重要的手段。……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表扬对一个来说可能是最大的转折,每天一条优点的记录的确使这些改进了许多,尽管在班集体总结或评议时,总有学生提出他们在这里都有做得还不好,取得的进步微不足道等等,但我始终肯定:只要有进步就好,并且不失时机热情赞赏他们点滴的成绩,一再强调这些小进步来之不易,凝聚着他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我们要学会用显微镜看他们身上的不足,用放大镜看他们身上的优点,相信他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做得更好人。
(四)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创造性
成功能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感觉,更能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一位专家曾说:“越是不能在正当方面显示的才能越是在歪门邪道中显示,应给予学生一个创造才能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帮助“问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