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维果影评

时间:2019-05-13 14:4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维果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维果影评》。

第一篇:让维果影评

遥想维果当年

—让.维果影片简评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05国贸系马小刚

内容摘要:

让.维果这个名字对于一般的电影观众尤其是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是很陌生的,因为他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在他短暂的29年的岁月中一共只有四部电影作品。然而仅仅这四部作品,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先驱之一。本文将从他留下的四部作品入手,一一分析让.维果电影的美学特点、独特的电影视角以及深沉的人文关怀。

关键字: 让.维果诗意现实主义

如今当人们虎饕狼餮般地沉浸在充斥着市场的各种大片、娱乐片甚至是肥皂剧的影片中时,恐怕早已忘记了对于电影本身的思考,他们的眼睛已经被模糊的看不清电影本身的形象。遥想历史的另一端,曾经有这样一位导演,他的名字叫让.维果(JEAN VIGO),他生活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当时的雷内.克莱尔同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两位先驱导演。他一生只有四部作品,但是在他仅有的这四部作品中,体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机智、幽默、尖锐但包含温情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短暂却充满了光辉、传奇、遗憾与无奈。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无声纪录片《尼斯印象》,影片伊始是以航拍镜头开场,展现了尼斯整个的城市全貌,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建筑物在孤行道路的围绕中层次合理的布局。然后化入到赌博桌上小铁耙正在把钱币分刮各处。之后又是航拍镜头,接着化入清洗路面的马路工人们正在辛勤工作的镜头,于是本片的基本格调和立足点已经显而易见。它以全新的视角、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上层社会萎靡奢华,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下层人民却衣不遮体褴褛不堪,形成鲜明对比。有了这个主题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摄影机抗上街头,去拍摄形形色色的“贵族”和“低贱的穷人”,再走进他们各自的娱乐场所,富人们打网球、玩赛车玩游艇,穷人们玩土豆。在广场上,贵妇们坐在椅子上故作风雅地摆弄着各种姿态,露出光滑优美的肢体来彰显她们的万种风情;贫民窟里妇女们围着一个大水池清洗衣物,一大群小青年在一起玩猜拳。她们勤劳质朴、团结而友爱。影片在画面构图上尤其是在拍摄建筑物的时候大胆地使用倾斜构图,线条的纵横交错使得整体美感增色不少,更有利于辅助表现主题。

影片的高潮当属富人们的舞会以及盛大的节日花车,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气势恢宏。围观的少女们激情奔放艳舞频起,经过盛大的狂欢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蓝天、大海、椰子树、众神雕像,然而还有穷人们的微笑,他们又开始辛勤努力的工作。

穷人和富人本来就是这个社会的两大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分别处于上下不同的社会地位,共同构成这个巨大的社会机体。他们不可或缺地共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他们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但又彼此不相往来,各自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富人们不曾感到罪恶,穷人们也不曾有太多抱怨,历史的车辙就在这样的状态中缓缓前行。

让.维果的第二部影片名为《法国游泳冠军塔尔斯》,这是一部只有十几分钟的小纪录片,影片由塔尔斯本人主演,示范并讲解了一些游泳的动作技巧与知识,影片都是在游泳池里拍摄,其中有很多的水下摄影,这为他后来在拍摄《L’ATALANTE》中水下梦幻般的镜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维果认识了他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努涅,他投资拍摄了维果的第一部半自传体的剧情长片《操行零分》。影片刚开始是这两个刚刚结束了假期生活的学生坐在返校的火车上,他们玩着各种小巧把戏,充满了机智、欢乐与创造性。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学校他们调皮、贪睡、偷食物,躲在厕所里共享一根烟,他们讨厌天天吃豆子。以侏儒校长为代表的教师们对学生严加看管,他们不容许孩子们有任何出轨的行为。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天天吃豆子。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正常而合理的,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对大人们失去了信任,他们不再相信大人们所说的话,因为在他们看来大人们所说的话都只不过是用来应付他们的谎言。大人们不清楚不了解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不了解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而只是一味的强加。好不容易有一个新来的叫于盖的老师能取得孩子们的信赖,但却遭到了侏儒校长的严词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终于做出了最后的爆发,他们要举起大旗,为“反对腐烂的旧书、锡杯和臭靴而战”。就在学校即将举行的年度仪式的前夜,他们“起义”了,他们在宿舍里大闹成一团,他们把枕头抛向空中,纷乱的绒毛的空中飞舞又纷纷而下,整个场面充满了浪漫与诗意,将影片的主旨推向了高潮。这也使得它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场景之一。

制片人努涅相信维果的才华,因此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他完全让维果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拍摄,因此才有了这部优秀的作品,然而影片并没有得到电影审查部门的认可,被予以禁映。这也使得努涅承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是他本人对此并无怨言并且始终坚信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

由于第一部剧情长片商业上的惨败,使得努涅已经没有能力再投资维果的下一部影片,他的朋友们也希望维果这次能拍一部“规矩”点的影片,至少在影片的审查中不要有任何的瑕疵。于是有了《L’ATALANTE》(因为关于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有很多个,笔者目前已经看到三个,包括《驳船阿塔郎特号》、《驳船阿塔兰特号》和《驳船亚特兰大号》,笔者对此也不确定那个译名更为准确,因此暂用其法文原名)这个剧本。这是维果的最后一部影片,虽然努涅自己没有能力投资,但他还是帮维果筹集到了资金,由当时的高蒙公司投资拍摄。影评讲述了年轻貌美的农村姑娘朱丽叶嫁给了驳船的船长让,他们一起登上驳船开始了漫长的旅行生活。船上一共四个人,除了新婚夫妇之外还有老水朱尔斯和一个叫拉斯普廷的年轻小伙计。由于朱丽叶刚来驳船,这这里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加上狭小的空间内本身的枯燥与乏味以及生活规律的错乱,再加上朱丽叶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使得驳船在停靠在巴黎河港的时候她开始按耐不住心头的蠢蠢欲动。在和丈夫上岸之后看见了美丽的大都市的热闹与繁华,年轻的小商贩更是对朱丽百般取悦,于是在一个晚上朱丽叶悄悄离开驳船毅然决然上岸去了。丈夫一气之下命令启航离开了巴黎,她们就这样分开了。期间两个人有不同的境遇,朱丽叶上岸之后一切都不顺心,遇到饥饿难忍的小偷抢走了她的包,工厂里满员也不再招收工人,她一个人空落落的徘徊在街头。而丈夫每天愁眉苦脸,相思之情使得他提不起精神、寝食难安。朱尔斯见状后上岸找到了朱丽叶并将她带了回来,两个人又重归于好。

电影的故事看似很简单,关于一个年轻船长的爱情故事。就像维果第一次拿到这个剧本时说这是给年轻人看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在众人的鼓励与劝说下,他却天才的将这个故事变得不平凡。其中对于两个人物的刻画笔者认为是最

为成功的。第一就是由迈克尔.西蒙担纲主演的老水手朱尔斯,在片场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工作强度的繁重,使得西蒙一度很忧郁甚至拒绝工作,但是剧中的他却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家伙。他脏兮兮的脸,一顶破毡帽歪歪斜斜地扣在头顶,一身黑乎乎油腻的衣服,屁股上的两坨大补丁格外显眼。他走起路来佝偻着腰,有时嘴里还不停地嘟嘟囔囔地说着些我们听不大清楚的话语,他喜欢猫、溺爱着它们,他性格温和但有时也会自嘲般地抱怨。他到过很多地方甚至是周有了世界,在他自己的船舱里保留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有大海贝、手摇小钟玲、发条音乐盒、破旧的留声机,有在加拉加斯发现的音乐指挥家摸样的小木偶、有在非洲打猎的象牙战利品,有日本的全手绘大折扇,还有西班牙的那瓦扎(一种类似道具的东西),这里简直成了陈列馆。他喜欢音乐,会拉手风琴,嘴里会唱世界各地的连歌词都听不清楚的民歌。他浑身上下全是奇形怪状的纹身,他还利用它们做着滑稽可笑的动作。他与女主角朱丽叶有两场对手戏更是精彩,可以说把朱尔斯这个人物形象演绎到了极致。两场戏都是在朱尔斯的船舱里,一次是朱丽叶要朱尔斯帮她用身体撑着裙子她要收拾下摆,另一场是朱尔斯向她一一展示他的小玩意以及纹身。两个演员的表演极其自然流畅,仿佛一条静静的美丽的小溪从眼前滑过。他们的动作、眼神以及有意无意表露出来的肢体语言配合着导演完美的场面调度,向观众展现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荧幕形象“活”了起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导演维果的一种不可能通过努力工作来得到的特质—天赋。他在这里的完美设计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让人感受到温情脉脉的一面,尤其是朱丽叶给朱尔斯梳头的一幕,看着朱尔斯这个平时不被人关心的人在受到如此关爱的时候我们并不为他感到幸福而是感到难过和悲凉。第二个人物形象当属由吉尔斯饰演的巴黎小商贩。他虽然出场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加起来估计也不过五分钟,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从片中看到他的处境不是很好,到处推销而且总是不会受到欢迎,人们嘲笑他,砸他的摊子,把他的东西扔的到处都是,但他并不气恼,还是很认真很热心的应付,对于他所倾心的朱丽叶更是百般取悦,即使是在让的面前也毫不遮掩,他积极而充满热情。他嘴里唱着五音不全的歌曲手里耍着各种的小把戏推销着自己丝巾、领带和长筒袜之类的小商品。他对于别人的挖苦、驱赶甚至是殴打全然不放在心上,他脸上永远绽开着笑容,因为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诗意而美好的,生活本身并没有太多可责怪的。

这最初本来只是一个很普通很简单的剧本,但是维果却让它变的与众不同,从场面调度来看,他总是让人物尽量的错落有致,虽然驳船上的空间极为有限,但是他依然使得演员来回自如,一点不感觉拥挤,横向运动和纵身运动巧妙结合,每个镜头的人物走场与镜头运动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该片的摄影师是查理斯.考夫曼,这位苏联的摄影师、迪加.维尔托夫的弟弟曾与维尔托夫合作完成了很多影片,其中包括著名的纪录片《带摄影机的人》。他与维果的合作也是完美和令人愉快的,他们共同完成了本片的拍摄,创造出了优美而诗意的画面,尤其是当让在驳船上因思念妻子而跳进水里的一系列水下镜头,更是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最直接的碰触,表现了主人公急切的心理与痛彻的思念之情。维果天才的创意,给影片带来了许多新的因素,比如片中的那些猫,上文中提及的那两个精彩场景以及影片结尾男女主人公重逢的时候,他没有设计成一般的亲吻,这样会使影片陷入俗套。而是找到一张能够掀翻的桌子,朱丽叶扑在让的怀里,让打翻桌子,两人抱着一起倒在地上然后热情的亲吻,一种美好和心结解开后带来的更大快乐立即飘散开来。

本片与1934年1月份拍摄完成,2月份维果就进山修养,因为他之前就患有

结核病,而且对于本片他倾注了太多精力,使得他已经精疲力尽没有办法再剪片子。最初版本于1934年4月由路易斯.夏旺斯最终剪辑完成,名为《L’ATALANTE》,其中乔伯特的配乐更是优美绵长,久久地回荡在驳船与港口之间那平静的雾蒙蒙的水面上。然而维果还没有看一眼影片就一病不起。高蒙公司对这个版本很不满意,认为它“令人困惑、语无伦次、过于荒谬、太长、太枯燥”,这就是他们对它的全部评价。于是他们对影片进行了大幅的修改,将片名改为当时很流行的一首歌曲的名称《驶过的驳船》,并用此歌曲替换了七处乔伯特的配乐,对内容更是大肆删减。对此当夏旺斯给躺在病床上的维果报告时,他只能悲叹自己的无能为力,不久之后,维果便阖然长逝,年仅29岁。

修改过的版本与1934年9月份上映,票房依然惨淡,仅仅三周时间就停止放映。1940年又重新发行这部影片,可是票房并不比第一次好。于是这部杰作就被封存起来,经历了战争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很多素材以及负片都已经遗失。1900年该公司重新认真修复了该片,换回来原来的片名和配乐,以求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2001年又进行了最后的复原,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版本,一部影片在经历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颠簸终于回到了最接近本来面目的面目。让.维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完美的,他把自己仅有的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他就像樱花一样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刻黯然陨落。然而这个比喻也是不恰当的,因为他的英年早逝对于当时的法国电影乃至是世界电影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要是他的生命允许的话,他一定还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事已如此,是无法改变的,后辈们一定要继先辈后尘,传承他们对于电影的开创精神和探索精神,不断地把新的元素带进电影艺术,使之不断丰富壮大、光彩夺目。

第二篇:维果茨基与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在发展心理学史上,他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之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与之暗合。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他人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教学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距。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进步,是学习该事物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作为教师,就是应该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限,抓住这一时期,帮助指导儿童,获得知识的收获,感受学习的快乐。

记得,在《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孩

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你要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必须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灵和个性差异,你才可能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知之深,才爱之切。

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见得会喜欢你所欣赏的人,你一定会喜欢赏识你的人。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跳得更高,摘到树上那成熟的桃子!

中班语言活动《小老鼠与西瓜》

一.设计意图

1、孩子在吃完半只西瓜后,不停的摆弄西瓜皮,还一个劲的问它可以做什么。这证明了孩子有较强的创造欲望,应该为孩子积极的提供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动手、动脑,结合童话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童话故事《小老鼠吃西瓜》正好适合这个设想。他通过老鼠种西瓜——想办法吃西瓜——请动物们喝西瓜汁的情节,塑造了个活泼有趣、热爱生活的老鼠形象,并证明了一个真理:爱劳动、爱动脑筋、爱同伴的人是快乐的,立志引导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创新。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童话故事结构,尝试在认识和想象的基础上,改编故事结尾,并用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

2、培养幼儿爱劳动、爱动脑筋和愿意与同伴分享劳动成果的好品德。

三.活动准备

1、课件《小老鼠种西瓜》

2、西瓜4个、车轮、风帆、橡皮泥、小木棍、彩色纸、浆糊、剪刀、刀、完整瓜皮、半圆瓜皮等。

四.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

a、老师以提问的方法引出故事名称,引起幼儿注意。b、讲述故事,边讲边播放课件。

c、提问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老鼠是怎样种西瓜的吗? 幼儿:撒种,浇水,除虫。

老师:他们是怎样吃西瓜的?

幼儿:用吸管喝西瓜汁

老师:小老鼠请了谁来吃西瓜?

幼儿:好多好多的小动物,有小猴子、小白兔、小乌龟、大象…… 老师:对,都是它的好朋友!

可是吃完了西瓜剩下了很多西瓜皮小老鼠不知道用它来做什么?那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西瓜皮可以做什么呀?

幼儿:可以做成小房子,还可以做小船,还有小帽子,好多好多!d、教师引导幼儿归纳:老鼠种西瓜——是爱劳动的老鼠,用吸管吸西瓜汁——是爱动脑筋的老鼠,免费供应西瓜制——是关心同伴的老鼠。

2、用西瓜皮做什么

a、向幼儿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鼓励幼儿想象和操作。b、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将幼儿分组进行活动。

c、教师知道幼儿用西瓜皮进行实物操作,做成动物,房屋等形状,注意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想象的发展。

3、想象讲述

在前阶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幼儿为故事想象一个新的结尾,将内容完整讲述。

a、教师提问:老鼠吃完的西瓜皮可以做什么?

b、引导幼儿编写完整的故事:假定小动物们一起做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请你帮他们想一下,然后编入故事。

五.延伸活动

学习表演《种西瓜》,感受体验老鼠劳动收获的乐趣。附:

春天到了,爱吃西瓜的小老鼠打算在院子里种西瓜,等待夏天结出大西瓜。它们每天都忙着播种、施肥、灌溉,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小老鼠终于收获了西瓜。看着丰收的果实,小老鼠心里乐开了花。

看着一个个的大西瓜,小老鼠心里犯了愁,应该怎么吃呢?思来想去,小老鼠觉得今年西瓜的水分特多,最好能先喝果汁,但是用什么喝呢?最后决定用吸管吸。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忘记其他的好朋友,于是便邀请小动物们

到家里来吃西瓜、喝西瓜汁,并向大家免费供应西瓜汁。可是西瓜吃了,汁也喝了,剩下了一大堆西瓜皮却不知怎么办好了!

第三篇:让子弹飞 影评

让子弹飞》的影评一直想写,可是写不出。一来是人家写的太好了,自己未免相形见绌;二来这部电影看一遍还真看不明白。毛主席说:红楼梦看三遍才有发言权,看够七次方可吹牛!这话同样可以套用在《让子弹飞》上。不过还是手痒,重复咀嚼了几个镜头后,想谈谈对大反派黄四郎及其原形的考证。

先问个问题: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没那么简单。他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张牧之和师爷谈心时说,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方神圣?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辛亥革命党里的老资格。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黄四郎说 “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话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20年前就是1900年。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查资料,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摆平,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而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凭什么说他们都在日本呆过?理由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先来(介错:“介错”,是出自日本历史上为切腹者来担当补刀行为之人的称谓,是指在日本切腹仪式中为切腹自杀者斩首,以让切腹者更快死亡,免除痛苦折磨。)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陌生。更别说在信息落后1920年,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有人讲这是姜文的日本文化情结,个人认为不确切。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你看黄四郎这个人不简单吧,他留过东洋,也留过西洋。懂洋文,国学功底也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肯定显然蹩脚;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那些设定就很恰当。片中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在鹅城里,他充当了“官府”的代言人。有人总结了一条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花姐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他坐的chair,也被别的man抗走了。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你和钱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绝对够说明问题。

人家说姜文的电影老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让子弹飞”本身这片名就值得玩味。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 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向谁?这就是姜文更大的目的所在。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还是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吧。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他怎么着挣钱?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如果说张麻子代表了姜文(这点从片中也有影射,比如六子被四爷手下胡万害死,而六子是麻子的养儿子,换言之,姜文的孩子——拍的六部电影,都给“胡万”之流给戕害了)那么黄四郎这个腐化的革命者到底影射了当今社会中的那股势力或具体地说那个人?

时下电影圈里,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电影里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答案揭晓:韩三平,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爷!与黄四郎相对的韩三爷!

在娱乐界,有三组大山不能碰,否则你就别在娱乐圈混了。一曰文化部,二曰广电局,三曰韩三平。记得有一次韩三平出席一个发布会,李连杰成龙见了他本来坐着都不得不给站起给他让座。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别是一千八百万(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张麻子把黄四郎和钱搁在了一起对比。这个答案就更明显了。什么能跟钱搁在一起呢?就是权。“鹅城”者,即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的意思。这个暗指啥大家当然都明白。然后我要说的是姜文全片中我认为最精彩的一点隐喻,就是他对权利的理解。黄四郎在电影里象征的就是权力。现实中他就是通过权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如韩三平等-----也可以说是咱们国家的一些与权力直接挂钩的垄断产业和一些以权谋私的官员,更可以说代表了咱们国家的权力机构。

片中高潮部分是张麻子掀起了人民战争。因为刚刚发生了埃及的骚乱,并以人民的胜利告终,所以我看着心中不禁热血沸腾。鼓动吧,风;闪耀吧,电,咆哮吧,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

从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半夜偷枪 ——以为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诉我们: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恐惧,就是施加给人民的畏惧!!对于人民来说,他们畏惧的根本不是黄四郎本人,而是他们脑海中的那个黄四郎!从现实出发,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我们都有一种恐惧,而实际上我们知道那到底是什么?!罗斯福说:其实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旦人们看到自己脑海中营造的那个“黄四郎”被打倒了,人民们一旦真正拿起枪冲向黄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权力那里去拿回自己的东西时。黄四郎家那个千疮百孔的铁门根本没有任何办法阻挡人民的力量!它在人民的洪流面前只是纸老虎!!还有后来的那个黄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马上转头跟着反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真的要推翻现在的权力,那么那些在维护当前权力的人比如什么城管呀、警察呀、保镖呀之类的,会马上跟我们站到一起,因为他们也是人民。这点跟开头的马拉火车有个呼应就是说权利这个火车跑的再快实际上都是马拉的,一旦没有了马,权力只能歇菜。所以片子尾声姜文说的话也就不难索解了,“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潜台词就是:权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了你们这些掌权者,这个社会上没有绝对的权力,这点对我很重要。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让子弹飞》是一部充满政治隐喻的片子,黄四郎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其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原型是当权派韩三平一流。通过电影姜文曲折地表达了对现有体制的不满,从艺术的高度批判了强权政治,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第四篇: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完全剧情解读,无象征比喻明喻暗喻YY,仅对剧情逻辑发展及其隐含内容进行解读。为网上收集资料兼自己推理整理所得。谢绝无脑直喷骂街,欢迎有理有据纠正补充。

张麻子盘查强奸的事情时,各人独白是很重要的提示。此时老二表明自己是同性恋,注定了其悲剧。有人奇怪为什么胡万被当做麻匪那晚,黄四郎没乘机做掉张麻子,注意看张麻子身后的人数,老二不在,并且张麻子已经威胁是否真要火拼?警告其已经做好了准备。

花姐的转变很生硬别且没有任何铺垫。其实花姐根本没有改变,纯粹博取信任。

3花姐给黄四郎的礼盒里面装的是两颗钻石,黄四郎一看就知道花姐已经搞定了汤师爷和老二和老三,于是便假装卖个人情给花姐放过老二和老三,本来他是带人来干掉他们的。4花姐搞定了老三却没有搞定老二,因为老二是同性恋。

5张麻子在给老二布置任务时汤师爷在旁偷听,导致张麻子率众弟兄出鹅城剿匪,兄弟们只有预先埋伏的老二死了,他们被偷袭却只有老七负轻伤。

汤师爷买的就是鹅城的官,试想假如买的是富饶的康城县长,区区一个青楼女子也能买得起?另一方面,师爷如果带着的是康城的,并且四郎把6张都给他,那么总共应该有7张,假如黄四郎留着一张(后面解释为什么留一张),那么应该是剩下六张;而师爷死的时候说只有五张,这是不可能的。说明汤师爷买的确实是鹅城的县长,而这张委任状没必要带出来了,黄四郎只给他5张。康城的县长是黄四郎买的六个县之一,用来引诱张麻子一伙走东边去山西康城的方向踩地雷,前面黄四郎说的第二步,就是给委任状。6黄四郎给假张麻子布置任务时有两套方案,甲方案不用说就是干掉了张麻子。而乙方案就是偷袭行动失败,师爷借假张麻子的口说自己的老婆孩子被杀回鹅城给黄四郎报信(其实老婆孩子都是假的,试想汤师爷到鹅城才多久,她老婆就找到从山西找到南方的鹅城来了?)。

7没有想到汤师爷和张麻子产生了感情,他没有回鹅城报信而是驾着装满银子的一辆马车往山西去了。汤师爷上策本应该是去告密,下策才是携款逃跑。因为不知道是否会存在类似地雷这样的埋伏。可以印证汤师爷对张麻子的感情。

8按情景,老汤应当要赶去山西赎回儿子,而假张麻子本来说东边东边,他也想活命他以为汤师爷会回鹅城告密,所以想把告密的责任推在师爷头上,没有想到师爷真的往东边去了,他又急的说不要往东因为有珍藏版的地雷在等着师爷,师爷被炸后他被真张麻子一枪打死,临死时候还说山西是在东边。

9师爷死后除了未说出那两个秘密,这也是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外,其实还有两个极其重要的信息。一个是对麻子说他被炸到树上的屁股兜里面有五张县令上任书,大家记得黄四郎说过他买了6个县令,那么第6个县在哪里?恭喜您答对了是在上海浦东,现在你知道黄四郎为什么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了吗?第二个信息是他劝张麻子不要回鹅城因为他认为张斗不过黄,因为他已经知道张得大部分兄弟已经被黄收买,回去就是死路一条。有些是完全被收买了,比如老三,而有些是动摇的中间派,比如老七。

2汤师爷的没有说完的第一个秘密是老二是他告密害死的,第二个秘密是他喜欢花姐,花姐是卧底

10师爷和黄四郎都低估了张麻子的智慧,黄四郎还等着郭旅长的军队,而张的兄弟还等着黄的出手,没有想到张用发动群众这一招就把黄搞定。

替身为什么会逃跑?在地牢里被铁链拴着,被人看着还能逃跑?不是,其实是在花姐打算把替身带回黄家的路上逃跑了。

为什么张麻子让老三去追?因为老三已经被收买了,只有让他去,才会抓活的。

为什么张麻子要守着黄家铁门?一是为了造成在战斗的假象,二是在等花姐和老三自己把替身送上门来。老三和花姐抓活的,并且只是堵,以老三的性格和枪法,完全可以打伤了更好抓。但是他们没有,因为黄四郎要活的和好的。

老三和花姐抓到替身,应该送回城里更靠谱,为什么会送到黄家铁门?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想送到黄家去。无奈张麻子带人堵着门,只好把人交给了张麻子。以二人的智商估计一时也没想到这个替身有什么用,正中了张麻子的下怀。黄家应该有暗门,但是黄四郎完全没有必要透露给老三和花姐,所以两人只能走正门。11张麻子虚假胜利后,老七飞跑过来问他喜欢花姐吗?又在他耳边嘀咕了一句话。紧接着又说别说是他说的。其实他告诉张麻子花姐是卧底,老三他们已被黄收买,老七这时候其实已经骑虎难下

老七为什么要告密?回想老七保护师爷的时候,他们所处位置没有发生过火拼。怎么就有人盯着他们的位置,老七一露面就被人爆头?当时其他人都有不在场证明,但老七不知道,他认为是兄弟中有人看不惯他的立场想置他于死地,并且认为这个人就是反叛心里最严重的老三。

12所以后来老三对张麻子说我要替二哥娶她,而张麻子答非所问的说老二啊老二。而老三以为张走神还提醒他说大哥我是老三。其实张心里明白(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桥段)他其实想说的是老二啊你死的好冤。所以才会一手拿枪指着头一手拿枪指着花姐和老三,但念兄弟情谊和对花姐的一丝好感就成全了他们。而且他问为什么要离开他,众人皆曰不轻松,维老七打马虎眼,老七还是向着张的。

13张麻子多聪明睿智的一个人,这时候他已经明白师爷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他又不愿是这个结果,所以才会骑着白马在铁路上亲自验证,虽然火车开的飞快他还是一眼认出了黄四郎,所以打马赶上。1黄四郎没有死,他打死了武智冲,穿着汤师爷的衣服出现在了火车上

13黄四郎明白郭旅长一来就会知道他吃里爬外,派人假扮张麻子盗取烟土,因为老百姓拿的钱太多了,超出黄四郎应得的那一份,虽然他是那个大腿。黄明白他的腿这回事真的断了,所以就和老三老四老五花姐他们去第六个县上任上海浦东县。

关于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他坐的chair,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黄四郎 汤师爷和县长夫人都没死 大胆分析第一部的剧情!首先先来理清下整部剧情的关键人物关系图。

先来整理下该剧几个重要关键人物!

张麻子(张牧之)黄四郎 汤师爷 县长夫人 花姐 老二 老三 武举人(及未出场的刘都统 幕后隐藏BOSS 最后预测第三部剧在说他)

接下来就是大概人物关系图

张麻子-汤师爷(彼此利用的关系)黄四郎-汤师爷(彼此利用的关系)

县长夫人-汤师爷-刘都统(刘手下的探子)黄四郎-刘都统(刘手下的傀儡)花姐-黄四郎(黄手下的密探)

老二老三-花姐(以前是老大张麻子的人 后被花姐收买叛变)武举人(刘手下的死忠)

好了 关键人物图的大概分析 就到这里

(声明下:该篇整文都只是本人对该剧的喜爱 说整理出来的个人分析 与电影本身及后续毫无关系!)

首先说黄四郎为什么没有死?大家看到最后黄四郎在碉楼上被武举人的埋下的炸弹所炸死

为什么我会说黄四郎没有死呢?

第一:大家请不要忘记 黄的死忠 武举人不可能这么容易的背叛 他只是在暗中监视的一个关键人物而已 第二:请注意武举人最后对押住的黄四郎的神情和打他的动作来看 完全就是掩人耳目的作用(还有既然那么大胆去骂县长也就是张麻子 后面又是那么的对张拍马屁 可谓是说一套做一套)

第三:注意当武举人走的时候 黄四郎很淡定的看着他的背影时 浅浅一笑 他为什么这么淡定?为什么会笑?因为这一步 完全在他的算盘内)

当黄四郎跟张牧之对话的时候 请注意当中一句影射性的话:你那么喜欢帽子 我家里还有“更好”的 我为什么要把更好的加上引号 这是因为 想黄这么心机深的人 替身不仅仅只有一个这么简单 有1就有2 这个更好的侧重在 他家里有更好的替身在里面)

所以当武举人去追黄的时候 黄早已经吩咐他 把炸弹埋伏在碉楼里面(武举人他自己身上会有炸弹么?谁给的他 张麻子?当然只有黄了)然后让替身站在碉楼上 叫张麻子的名字及丢帽子 故意引起张的注意 然后让张亲眼看见黄被武举人的炸弹炸死 误以为他真的被炸死了

所以我这里要说黄四郎根本没有死 他事先就说过 他要耍猴 而且一定要耍猴。汤师爷为什么没有死?他不是被黄埋伏的炸弹炸死了么?不然。

那个在树上的屁股显然不是汤的 人不可能在身体被截两半的情况下 说那么久的话来 汤对张麻子说:我骗了你两件事情

这里的第一件就是汤师爷骗张麻子说他一开始就是去康城 是骗张麻子 想把他引向鹅城的 事实上 汤本来就是去鹅城 骗张麻子只是想取得他的信任而已

第二件事情:汤没有说完的他(她)指的就是花姐 他估计没说完装死 只是想试探他 提醒他而已 看看他听后的反应 猜测张想到的是谁 当然以张的智慧 当然知道会是花姐

再最后花姐和老三去上海的火车上 估计大家都发现了火车的最后 汤师爷就站在尾截的火车上

最后说下县长夫人为什么没有死 她不是被胡万和他的手下的枪扫死了么?

不然 偷袭张麻子的事情 完全是汤师爷和黄串通好的事情 想暗杀张 所以黄看到当时喝的是烂醉如泥 想当张熟睡的时候 把县长夫人掉了个包(但是汤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张麻子早已发现了汤和黄 勾结和想要暗杀他的计谋)所以张麻子回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汤的房间而不是自己的房间 当事情败露的时候 汤看暗杀张不成 又怕黄四郎事后追究起来杀掉他 所以转而把中心慢慢转向张麻子 跑去县长夫人的房间 抱着假尸体痛苦 假装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那个汤后来举着枪的时候 就是想杀掉黄四郎 但是他怕是替身的原因迟迟没有杀

县长夫人没有死 会去哪里了呢?她去了刘都统那里汇报情况了 说明了事件的整个经过 刘看黄四郎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所以准备借张麻子的手 来杀掉黄四郎 分下花姐这个人物 她是黄手下最关键性的人物 可谓是美女间谍 游走在黄四郎与张麻子之间的女人 花姐利用自己的美色与实力 收服了张麻子身边的老二和老三

她在黄四郎派人来杀老二和老三的时候 故意上演了一部美女救英雄的戏码来蛊惑和收服他们2人的心(这里有人猜测花姐在送给黄四郎的盒子装的是钱 又有的人说是宝石 不然 这两者都不是 而是她在张麻子潜伏期间的重要情报 所以黄四郎才会不杀老二和老三 满意的离开了 最后黄的一句:你呀 快成小凤仙了 这句话是提醒她 谁才是她真正的主人 不要妄想叛变去投靠张麻子)

这里简单跟大家说下 宝石的真正流程:黄四郎-张麻子-汤师爷-汤的假老婆和假儿子-汤师爷-假张麻子(汤师爷和假张麻子是互利方 一个把宝石给假张麻子 一个让把黄四郎的计划告诉了汤)

花姐是个非常有心机的女人 拉拢了老二和老三 然后又利用老三杀了老二 因为老二和老三之间 她知道只能留一个人 而且是最忠心于她的人 权衡之下选择了老三

最后用老三把张麻子身边的人全部拉拢到自己身边 从老七这个人就完全可以看出 事先老七去探视张麻子是否喜欢花姐 到后面张问老七时 遮遮掩掩的神情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 张麻子那句:老二啊老二 很经典 他为什么故意在老三面前说老二的名字 他知道可怜的老二俨然成了老三和花姐的一个棋子 死得很可怜

(张麻子派老二去青石岭的时候 老三已经在暗地里告诉花姐 花姐从这里开始选择了老三 回去告诉了黄四郎 老三也是借此除掉了自己最大的隐患 没人跟他抢心爱的女人了

所以大家才会看到老二突然死在青石岭 死得这么突然 而且这计划出了张麻子和他的弟兄

根本没人知道 这说明他兄弟里面肯定出了内鬼:老二和老三 只不过老二成了最可悲的人物)

第一部的剧情就到这里简单的分析了 还请大家看完后 轻喷 勿拍砖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与讨论!

另外在最后预测下第三部的内容 听说后面要拍的是子弹3而不是子弹2

估计子弹3的剧情会发生在大上海那里

人物还是会在黄四郎 汤师爷 县长夫人 花姐及她俘虏的跟班和张麻子及最幕后的终极BOSS 盘踞在大上海的刘都统

故事大概会在张麻子想一探幕后的真正主指者 想救出自己那些被花姐蛊惑的弟兄们

他可能会孤身一人去上海智斗黄四郎 汤和县长夫人 花姐及BOSS刘都统

也可能在第3部里面出现张麻子新的兄弟们跟张 一起去跟那些大恶人周旋战斗

全文只是个人对于子弹的喜好说做出的分析和猜测 希望大家能喜欢和一起来讨论分析!

此贴也可以当个预测贴 当子弹2或者3上映的时候 我自己来挖坟

第五篇:让子弹飞 影评

让子弹飞,是什么意思?说全了,就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如何理解?我已经开枪了,你什么 都没有看到,不要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你就会看到结果 事实上,这部电影就是子弹,电影的上映,就代表了姜文已经开枪了,也许只是第一枪,也许还有第二第三枪。他想要击 中什么?他想要什么结果?现在你们看不明白,不要着急,就让子弹飞吧。事实上,这部电影中鲜明的对现实的影射,是任何一个对现实有所了解的人都很容易观察 到的。最直接的最明显的就是,县长买官,上任后再玩命捞钱。县长想的只是和当地恶霸同 流合污,欺压百姓,然后分赃而已。而故事就是从这个买官的县长开始的。而故事的发生地,为什么叫鹅城呢?虽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县城,不过象征的正是我们 的祖国啊。我们的版图是什么样子呢?是啊,我们常说它是一只雄鸡,不过,我想事实上它 并没有那么威风。与其说是雄鸡,不如说是肥大呆滞的一头蠢鹅吧。我们也正是生活在这样 一个鹅城之中。在这鹅城中,有县长,有恶霸,还有无数浑浑噩噩的百姓。而县长,恶霸,这些有钱人 靠什么发家呢?他们靠洗劫老百姓的财富发家。他们把老百姓当做廉价劳动力,贩卖到美国,挣得美元供自己挥霍。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我国高企的外汇储备,两房和美国债券的巨额亏损,已经无以为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这时,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在电影中有着无比强大实力和对穷苦大众慈悲的恻隐之心的 亦雄亦匪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也就是姜文所扮演的张麻子来到了这里。彻底打破的鹅城往日 的“和谐”。他感到奇怪,为什么我要赚钱,不去富人身上赚,却要在穷人身上赚?师爷告诉他,现 实就是这样的,依靠着的乡绅,富豪的支持,他这个县长才有油水捞,他所能欺负的也只有 老百姓而已,否则,他的位子也就不保了。师爷告诉他,县长从来是没有胆量去剿匪的,不 过却很有胆量以剿匪的名义来收钱。正如,从来没有胆量去降房价却有胆量以将房价的名义 来收税,从来没有胆量去抓贼,却有胆量以维护治安的名义去扫黄,从来没有胆量去挑战美 国,却有胆量以美国的量化宽松来解释国内的通货膨胀。不信邪的张麻子[姜]不想这样。师爷告诉他,要想赚钱,必须跪着。可是他想站着把钱 赚了。这其实是姜文的内心独白。姜文的电影多次被大陆禁映,因为他喜欢挑战权威,喜欢 叫板,可能有人告诉他,想赚钱,你就要认怂,就要妥协,就要装孙子,就要主旋律,可是 他在这里告诉所有人,我不跪着,我要站着把钱赚了。如何站着,也即是有尊严的,

把钱赚了,也即是维护自己的权益,电影告诉我们,枪和 醒木,就是有实力对抗,有合法的身份和地位。接着,姜文说,我要给所有人公平,有名无实的冤鼓,不能只是一个摆设,要让大家来 鸣冤,要给大家主持公道。这就好像上访制度一般,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却没有人有机会 通过它来洗刷冤屈。老百姓看到张麻子[姜] 的铁面无私,一起给他下跪。张麻子骂到,早他妈没有皇帝了,没有人值得你们下跪,我也不值得!他是想说,不要做奴才,不要给任何人下跪。人应该是平等的。看得出,对国人的无奈。张麻子[姜] 教育六子,有出息不是当官,也不是当匪,不是有钱,也不是有权,而是 读书,留洋,学知识,学文化,去了解莫扎特的音乐。这一段,看得出姜文对知识和艺术的 向往,对钱和权的鄙视。他希望人们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人类已经拥有的文明。

去真正陶冶自己的心灵,去追随自己的精神。接着,胡万在陷害六子的时候说,县长的儿子,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一碗的钱,这就是不 公平,我们要公平,要公平!虽然电影中的六子并没有以权谋私,不过现实中,我们不是恰 恰需要吃一碗粉给一碗钱的公平吗?而这看似简单的公平,离我们却最遥远。六子被诬陷,倍感冤屈,他的选择是切腹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好像那些被强拆被侵犯 的受害人选择自残来抗争一样。接下来,张麻子[姜] 和黄四爷正式展开了较量,张麻子抢 来富人的钱,发给穷人,这是一段浪漫主义的畅快淋漓的发泄,打破这世界的不公平,不合 理,不正义,让无耻的剥削者付出代价,让善良的劳动人民得到幸福。不过,也只能在电影 中得到短暂的宣泄罢了。在最后与黄四爷的决战中,张麻子[姜] 只有势单力薄的四个人,而黄四爷则有数百之众,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张麻子向民众发钱,可是第二天民众乖乖把钱交给了黄四爷。张麻子问 手下人为何?答曰,怕。张麻子说,怕之中有的是怒。我们要把这怒引出来。我想,这也就 是让子弹飞的真实意图所在。它要煽动要挑动的正是观众心中压抑的怒。这怒指向谁?我不 必多说。于是,第二天,他们不发钱,而发枪。给人民抵抗的力量。不过,人们依然无动 于衷。于是他们四人骑着马在空荡荡的广场上一遍遍呐喊,却没有回音。这里姜文想告诉我 们他的孤独和寂寞,颇类似鲁迅所说的呐喊。想唤起民众的觉醒,不过收获的只是凄凉。没 有人响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麻木冷漠忍耐受欺,这就是中国人。张麻子[姜] 说,他们只帮助赢了的人。于是他们四个人继

继续前往黄四爷的堡垒。某种势 力的大本营。他们四人势单力薄,形单影孤,面对的是黄四爷家门口的一扇大铁门。严丝合 缝,透露出威严和强大,将他们死死挡在门外。于是他们向这扇大门发起了疯狂的进攻。这扇大门象征了什么?也许是现行体制的壁 垒,也许只是最令姜文愤怒的审查制度的束缚。总之,它代表了权威,而这时,姜文肆意的 向这权威的大门发起进攻,它要在这大门上打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不过,最终却只打上了 省略号和问号,是说他感到无奈何无语吗? 而黄四爷,也即是高层人物,对于他们这种不自量力的进攻却颇有些不屑。显示出某阶 层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最终,靠着替身的帮助,他们终于发动了群众,暴怒的人群,降黄四爷的铁门冲的粉碎。人们肆意的宣泄,拿走一切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张麻子[姜] 问黄四爷,你重要,还是 钱重要?黄四爷说我重要。张麻子说,你再想想。黄四爷说,钱重要。张麻子说,你再想想。黄四爷说,那还是我重要。张麻子说:没有你,最重要。这里姜文想说的是,权重要,还是钱重要。他最终说的是,没有不受监督的、凌驾于人民 至上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全片凌乱而随意的向我们暗示了很多东西,影射了很多东西。除去这些,其他时间是姜 文的自由发挥。包括展示他的男人风采,不失时机的搞些冷幽默逗大家一笑,来尽情宣泄,体会造物主的无所不能。总之,这部片子是融合姜文的抗争,愤怒和呐喊于一体的显得 有些杂乱无章,浪漫主义,而又充满了随意和肆意的作品。我的感受就是,姜文想说的东西太多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他也有太多的不爽和愤怒了,他也太想唤醒出一些东西了。他开枪了,他需要时间,他要让子弹飞。最后,于姜文而 言,比起已经彻底沦为靠忽悠观众来骗取票房,诅纣为虐之流,他至少还想说些什么,还想

表达些什么,这也算难能可贵了吧。


下载让维果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维果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子弹飞》影评

    枪械时代的人文关怀 ----评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结构在2010年即将结束的时间里,《让子弹飞》横空出世。该影片凭借其优秀的内容和巨大的表现张力,赢得了极好的票房成绩。《......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101301317杨炜楠虽然《让子弹飞》一上映就很早去电影院看过,但是这次的艺术评论与欣赏课上放映的又让人回味了一番,让原来杂乱的观影思绪清晰了,看完后思想经......

    让子弹飞影评

    昨晚十二点,看的《让子弹飞》首映。很少有电影能让我这样冲动,幸好这部电影值得。看《让子弹飞》是酣畅淋漓的体验,整个电影院都在沸腾。每有给力台词出口,电影院里有人大叫:“牛......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专题讲座(二) 专题二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

    果维康维生素C饮料2014市场调研

    果维康维生素C饮料市场调研 第一部分:营销现状分析 一、营销现状分析 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碳酸饮料、运动饮料和功能饮料成为今夏的流行主角 。 碳酸饮料——现市场几乎由可口可......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

    《让子弹飞》经典影评推荐帖(★)

    让子弹飞,是什么意思?说全了,就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如何理解?我已经开枪了,你什么都没有看到,不要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你就会看到结果。给我时间。 事实上,这部电影就是子弹,电影的......

    让子弹飞影评(合集五篇)

    让子弹飞影评 随着《让子弹飞》上映以来,微博上已经形成了一片“交口称赞”的热闹景象。除了众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姜文的奇思妙想之外,影片鲜艳的服装造型以及和《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