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业发展工作安排意见
为发挥服务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4年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安排意见》(川办函〔2014〕53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2014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统领全年服
务业发展工作,深化对服务业规律性的认识,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效途径,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74亿元,增长10.5%以上,超过同期GDP增幅,占GDP的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超过30%;服务业税收突破37亿元,增长24%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促进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1.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着力打造商业中心、核心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推动中小型商业网点均衡布局。培育农村商贸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24小时便利店等现代经营模式,丰富商业业态。全年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30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亿元,增长13.5%以上,全面启动35个农贸市场、10个产地批发市场新(改)建工作。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扎实推进省级现代物流试点示范市建设,加大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壮大本土物流企业,支持主辅分离物流企业发展,积极申报A级物流企业。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构建以枣山园区为核心、临港及各区市县物流园区为支撑的“一极多点”物流发展格局。全年培育A级以上物流企业3户以上,第三方物流营业额实现增长15%以上。
3.加快发展旅游业。按照“一圈三带”格局(“一圈”,即以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为中心的广安城市旅游圈,“三带”,即渠江沿江生态度假旅游带、华蓥山旅游带、嘉陵江休闲旅游度假带),以红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为主线,进一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和“川渝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73.4亿元,力争实现200亿元;完成旅游项目投资32亿元,力争完成33.3亿元。
4.加快发展会展业。按照“主城为主、县城为辅”原则,因地制宜,争取主办一批中、省大型会展活动(论坛),提高广安影响力。支持市内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知名专业展会,构建多途径的营销网络。因地制宜开展节庆促销活动,积极举办广安车市联展、家装建材、名优特产等展会,力争将广安打造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会展城市。全年力争举办各类会展30场次以上,实现交易额15亿元以上,带动餐饮、广告等相关收入5亿元以上。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建设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中心。深入推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工程,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运营。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入驻“天虎云商”平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2%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36%以上,“天虎云商”平台入驻企业360户以上,各区市县规划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1个以上。
6.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有序发展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产业,完善推动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并存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健全规范物业管理体系。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25%、20%、30%以上。
7.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符合广安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年新增养老服务设施床位0.5万张。
8.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行业,推进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品牌服务、信用评估等咨询服务行业发展,发展商务写字楼、总部楼宇经济,增强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一批商务服务企业,带动商务、商贸、餐饮、娱乐、购物、创意设计、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1.引导集聚集群发展。广安经开区、枣山园区、协兴园区等要探索创新,吸引多元市场主体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多业支撑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力争申报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各区市县要规划建设现代服务
业聚集区,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2.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业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大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建立完善程序优化、服务高效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加快实施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大项目,确保新开工项目数、投资额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全
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50亿元,增速达35%以上。
3.培育大企业大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招大引强,做大做强,力争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32户以上。实施服务业品牌发展战略,创建一批知名服务业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地理标志商标、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绿色)产品等称号,力争获省级以上品牌5件以上。
4.提升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工程中心和各类实验室,搭建一批专业化服务平台。全力打造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建设运营。大力发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5.优化发展环境。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组织清理服务业准入方面政策规定,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创造非禁即入的宽松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秩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服务业审批事项。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制订机关后勤社会化服务管理标准。推动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严格落实宾馆饭店执行一般工商业用电、用水、用气同价的价格政策,降低服务业经营成本。
6.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引导主城区及县级城市转型发展服务业,推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实现产城一体发展。鼓励利用旧城改造区、棚户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支持中央商务区和现代商贸功能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性区域。
7.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贸易营销、设计策划、文化创意、咨询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鼓励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提高市场化水平。
8.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培育汽车消费、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积极参与“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三大市场拓展活动,扩大服务消费市场。加强产销对接、农超对接,推进鲜活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进市场,推进农村商业连锁和统一配送,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三)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厕、垃圾站、通信、学校、医院、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要素配置保障优先、专项资金支持优先、基础设施配套优先、重大项目布局优先的“四优先”支持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提升铁路通道运输能力,加快与周边重点区域和城市大能力货运通道、快速客运通道建设,推进城市内部交通路网建设,构建铁路、公路、水运“三位一体”的现代运输枢纽,为扩大服务业辐射半径提供保障。
3.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4G网络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应用,提高运行速度和质量。整合信息网资源,推动“三网融合”,推进“智慧广安”建设,启动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各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优化信息消费环境,拓展信息消费领域,提升通信运营商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统筹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目标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要逐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整合商贸流通、旅游、金融、文化产业等扶持资金,规范资金用途,提高使用效益,特别要在服务业综合改革的重要载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提高用地保障水平。对服务业项目可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依法供地。城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及旧城改造迁建整合的建设用地要优先规划发展服务业,并明确服务业用地最低比例。城市与产业园区间要合理安排生产性服务业用地。
(四)强化统计监测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建立政府、部门、行业相结合的统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新兴行业的统计监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消费、健康与养老服务统计分类及指标体系。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机制、门类季度统计调查制度,每季度召开运行监测分析会,注重统计监测及其成果运用。
(五)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中高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业专业教育,提高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比例。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开设分支机构,开展技能培训业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支持各类产业园区经当地政府批准后自建公租房性质的员工公寓。用好高层次人才管理基金,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强化人才奖励与保障制度,引进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二篇: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
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
汇报提纲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 八月二十日,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在临沂宾馆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交流经验,分析问题,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有力措施,推动我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晓主持会议,副市长刘彦祥、市长助理李兴军、市政府秘书长钱迎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沈孝生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还有,全市各县区人民政府、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产业区管委会的县区长、主任,分管副县区长、分管旅游的副县长、副主任,发改局局长,旅游局局长、服务业办公室主任,市直部门、大企业主要负责人等。会上,首先传达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兰山区、临沭县两个县区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人民银行两个市直部门作了典型发言,我县服务业会议材料在会上进行了书面交流。就当前和今后全市服务业的发展工作,张少军市长讲了四点意见: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
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各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服务业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60%以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既要正视差距、增强危机意识,又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切实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和着力点,确保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二是明确任务目标,加快培育具有临沂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服务业发展应适应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着眼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培育壮大市内现有服务业骨干企业与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并举,突出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信息、家庭服务等产业,积极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加快形成能够体现特色优势和科学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比较完备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抓好关键措施落实,扎实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抓重点、抓关键。要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工作着力点,下大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整体上水
平。重点抓好抓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抓好项目投入,增强服务业跨越发展后劲;抓好政策支持,营造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抓好城镇建设,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艰巨任务,必须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第一,要明确发展服务业的工作责任,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第二,要进一步健全发展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临沂市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第四,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二、我县贯彻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的意见
(一)为促进我县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精神,经过实地调研,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上级要求,我县出台了沂南县《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主要分四部分:
1、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符合上级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思路。服务业作为GDP的重要
组成部分,越发达,意味着创造财富的能力就越强。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和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才能逐步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差距。从我县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县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9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2亿元,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35.7%,服务业实现税收2.16亿元。但与周边兄弟县区相比,我县服务业增加值仅居全市第10位,占GDP的比重列全市第9位,服务业在总量、规模、结构、层次、投入和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服务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和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上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把全县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2、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活力、实力、魅力新沂南”的奋斗目标,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坚持产业互动、城乡联动、改革推动,积极实施“八四一六○”工程(即突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信息、商务服务、家政服务、农村服务八大重点产业,抓好服务业重点城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160亿元),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集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技术管理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2010年实现全县服务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8%,占GDP比重达到38%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24%,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落实税费优惠措施、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搞好建设用地保障和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等五个方面,制定了26条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设立正科级的县服务业办公室,负责服务业日常工作的规划、协调、调度和考核。各乡镇、经济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服务业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指导本辖区的服务业发展,做好服务业的调度和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尽快制定出台考核办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综合考核内容之中,提高考核占分比重,切实调动起各级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要认真清理、修订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企业举报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查处力度。
四是搞好指标统计。统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式,理顺统计渠道,强化统计力量,重点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瞒报、漏报等问题,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动态,为党委、政府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为加快服务业发展还出台了《沂南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职责分工方案》、《全县服务业发展情况调度工作制度》、调整充
实了沂南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二)召开全县服务业发展会议
全县服务业发展会议拟于月日在县行政中心101会议室召开。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县服务业发展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推动全县服务业跨越发展。界湖镇、青驼镇、旅游局、商贸办、人民银行、山东晨始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六个单位分别作典型发言。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常胜就沂南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取得成绩、存在困难、下一步发展思路等方面发表讲话。
第三篇:关于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意见 (送审稿)
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
(送审稿)
(2018年1月27日)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全面推进我县服务业转型发展,现就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省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5个3”计划,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三争”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夯实“三二一”产业结构基础,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10.5%;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目标。
1.创建三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原则,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创
全年目标任务。
5.实施“三名”工程战略计划。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整合资源与优化机制相结合,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扶优扶强政策导向,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战略计划,即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知名企业、创树一批具有规模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市场开拓力的知名企业家,着力推动我县服务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服务业升级计划,优化有效供给
1.提质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金融,推进组建金融公司,努力利用金融手段延伸、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切实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实体经济保障能力,着力培育发展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不断满足智能终端等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招工引匠”需要。加快提升科创服务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壮大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快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园区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南京大学低碳产业研究
展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广告服务、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和节庆展会等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开展旅游休闲提质升级行动,积极推广全域旅游新理念,加快月亮湾旅游度假区、八滩民俗酒香小镇、梨花小镇等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与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教育、生态农业等深度融合实现旅游市场供给由浅层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打响滨海生态旅游品牌,打造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二)突出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产业高地
1.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基础平台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级创建排行榜,突出对服务业集聚区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发展后劲、社会贡献指标的考量,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全面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层次和水平。着力打造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等级集聚区。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与等级创建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推动各集聚区成立高效独立的管理机构,履行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管理服务等职能,切实彰显集聚区在全县服务业创新发展中的主阵地地位。建立服务业集聚区统计直报制度,加强对等级创建集聚区动态监测和绩效考核,引导、支持和规范集聚区加快建设,着力营造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浓烈氛围,推动
药物流等领域,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培育库,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合资合作、投大靠强,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和聚变式增长。加快推进一批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支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扩大规模和壮大实力;鼓励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合同管理、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网络化扩张。
2.梯度培育,着力创建一批具有规模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滨海服务业品牌培育,开展服务业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引导服务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实施商标、商号、域名的同名注册,保持企业品牌与商号的一致性、整体性,提升企业品牌综合竞争力。开展服务业商标品牌评选活动,推动服务业聚集区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着力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和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能够展示“滨海服务”优质形象的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讲好“熏衣草花海”、“随耕文化”等滨海农业服务品牌故事,打造一批具有高质量标准和高品牌价值的样板企业;大力推进“月亮湾度假区”、“民俗酒香小镇”、“大套生态旅游”等集体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创意和审美品位,加强服务有形化和标准化,树立覆盖全县、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优质形象。
3.营造环境,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市场开拓力的知名企业
民生。
2.促进融合,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城市边缘、镇(区)扩展,实现“一核多极”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强化服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商联盟发展,推动银行、保险、邮政、通信等机构与农村各类服务主体深度合作。实施创意农业发展行动,加快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古黄河生态林场、四季年华农业公园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策划、设计、发展一批田园综合体和创意农业园区。发布县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评价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开展大批量定制服务,形成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制造+服务”新模式。依托智慧园区平台,以高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为抓手,加快环保、安监、消防、交通等九大云平台管理系统建设,建成国内先进、行业有影响力的行业云平台。
3.深化改革,努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抢抓国家和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健全服务业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探索服务业人才培养和招引模式,着力培养和招引在管理和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人才,加快建立服务业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吸
4.建立统计监测机制。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统计力度,改进小微服务企业抽样调查和数据采集,提高统计数据精准性,切实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向全行业延伸。强化服务业运行监测,健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加强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监测月度分析,建立季度、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编制服务业发展报告,记录服务业发展轨迹,提炼重大标志性事件,跟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5.严格考核考评机制。健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项目推进、龙头企业培育、服务业品牌创树等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和奖惩并举机制,着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坚持把服务业集聚区等级创建、服务业星级企业认定的结果,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业品牌创建的成效,运用到干部管理、评优评先、表彰奖励、政策支持上,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充分发挥好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附件:1.2018年服务业创新发展重点任务分解表
2.2018年全县服务业主要目标分解表
3.2018年全县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招商任务分解表 4.2018年全县重大服务业项目投资计划表
第四篇:2011工作安排意见
临人口字[2011]1号
关于印发《全市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计生办,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全县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安排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元月一日
全县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安排意见
为进一步做好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更加有效地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全县人口问题统筹解决,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县201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实干,确保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为“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主要目标是实现“三升一降”:全力推动合法生育率持续攀升,力争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管理服务水平大幅上升,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依法行政“两条底线”不出问题;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无违法行政和侵权案件发生;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回降,力争比上年下降1个比值。
三、工作重点
一是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村级计生专职主任和计生协会两支队伍建设、人员待遇落实、村规民约修订、村级计生管理机制创新等。
二是社区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主要包括社区计生队伍、网络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流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跨区协作,流入人口属地管理等。
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主要包括源头防控、医疗妇幼保健机构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规范、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治理等。
四是县乡服务站室和技术队伍建设。主要包括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的意见》,规范县乡服务站室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和技术服务队伍充实调整,提升服务水平等。
四、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坚持社会化舆论环境宣传与群众性思想教育相结合,动员系统内外资源,联合党校、宣传部、文广新局等单位和部门,构建全方位宣传教育格局。继续利用市县两级新闻媒体办好人口计生专题栏目。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宣传教育内容,探索计划生育文艺下乡的新途径,增强宣传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围绕出台“十二五”规
划、庆祝建党90周年,深入搞好基本国策、现行政策和人口形势宣传教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二是强化依法行政。逐级开展依法行政培训,强化执法人员法制意识和群众观念,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计划生育执法水平。依法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切实解决征收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合规等问题。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和搭车收费现象,既要做到依法行政不违法,又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法律手段开展工作,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行政“两条底线”不出问题。
三是强化利益导向。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实施意见,通过共同努力,确保各项利益导向政策落到实处。深入实施“生育关怀行动”,联合开展“双千帮扶计划”,在全县选取100个计生困难家庭进行项目帮扶,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的目标;搞好元旦、春节期间计生困难家庭走访慰问,做好2011独生子女困难大学生救助金发放工作和2011“技能扶贫计划”计生困难家庭子女考录工作。
四是强化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完善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协作,推动部门齐抓共管。市县两级成立由公安、工商、住建、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等部门组成的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流动人口清理清查,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跨区协作,与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的有关区(县、市)进行对接,设立计生工作联络处,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完善社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市政府《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将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城市社会管理、社区管理格局,加强部门协作,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社区、单位的计生管理责任,努力形成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全面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县级部门横向交流,省、市、县、乡纵向贯通的人口信息共享网络,提高人口统计质量和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村(居)民自治。继续加强村(居)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村(居)计生协会活力。指导各地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通过修订和落实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促进鼓励与制约并举、政府与集体互动、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的完善。继续实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百村示范和百村转化工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辐射效应。
六是强化典型带动。认真总结星级管理经验,探索两者之间有效衔接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村(居、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和计生专职主任“双星”管理,强化基层干部队伍责任,提升村(居)
自治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协调公安、卫生、药监、工商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于春、秋两季开展两次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行动。对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其他好的经验和做法,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和推广,带动全县整体工作上水平。
七是强化机关和队伍建设。健全和落实强化学习、实践锻炼、加强培训“三位一体”学习机制,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科学制定全县人口计生干部培训计划,搞好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药具管理、计生协会工作、科技管理、医学检验、技术服务、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操作、统计、新版WIS应用、政务信息等10期培训班。继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搞好“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和“请流动人口农民工评计生”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打造“阳光计生”。
八是强化督导考核。按照简便、易行的总体思路和减少人力、物力投入的原则,着力研究改进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导向功能,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执行情况日常抽查、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推动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第五篇:工作安排意见
楚雄州商务局关于~年
商务工作的意见
认真做好商务工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刺激消费增长,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经济工作思路和全国、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完成~年的商务工作任务,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商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以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城乡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促进消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力打造物流产业,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三绿工程”,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等商务工作的各项措施,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全州商贸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内贸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活跃。~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市的零售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县的零售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在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为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二是对外经贸实现新的突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3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倍。其中:进口591万美元,增长46.3%;出口57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倍。外商投资企业66户,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2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11万美元。签订对外劳务合同4份,输出劳务848人,劳务收入2620万元。
三是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按照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开展了“诚信楚雄”活动;以农资、食品、医药、成品油市场为重点,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7万人次,车辆1万台次,清查各类经营场所6万户,查处各类案件9500件,立案3739件,案值1317万元,罚没收入346万元,查补税款437万元,捣毁制假窝点216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27件42人。受理并处理了各类投诉1230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0多万元。流通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成品油市尝生猪屠宰、旧车交易、报废车回收和旧货市尝典当、拍卖、民爆经营、茧丝流通行业经营秩序更加规范。
总体看,~年的商贸经济运行呈现出市场繁荣,内外贸易兴旺,供应充足,物价基本稳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出口增长迅猛、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达428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5%,改变了农副产品占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二是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市场消费升级。农民人均纯收入6%的增幅使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城市20个百分点达32.4%,改变了城市增长高于农村的局面,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洋房、电器、摩托、汽车、移动电话逐步走进农民家庭。三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后劲增强。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2%,同比增长12.6%,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个百分点。一批重大商贸项目落户楚雄并开工建设,流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发展后劲增强。四是非公经济以20.9%增长速度和81.6%的消费品零售市场份额成为流通产业的主力。五是以汽车、住房、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消费热点稳定增长,商品市场增长超过餐饮市场5.6个百分点,商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1%,扣除物价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为13.9%,高于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
尽管~年的商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成品油等重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的同时,大部分消费品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二是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及受收入水平的制约,有效需求不足,开拓城乡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困难较大。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仍未得到改变。四是我州第三产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制约着我州消费水平升级。五是市场监测体系亟待完善。六是利用外资困难。七是对外经济合作除劳务输出初见成效外,对外投资及对外工程承包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各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充分认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认识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促进作用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刻理解商务工作的实质和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当前商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有力措施努力推进商贸经济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年商务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年全州商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统筹内外贸易和城乡市场发展为主线,围绕州委、州政府的经济工作总体思路,以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全方位开放为重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流通现代化;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尝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先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外贸进出口比上年增长20%;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成绩;城乡市场稳定、繁荣。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开拓城乡
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一要以培育农村市场为重点,着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发挥龙头企业和运销大户在流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合理布局,抓好集贸市尝批发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场建设,以投资促消费、以集市活流通;三要争取国家扶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发挥流通企业在繁荣农村市场和保障市场安全的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农村经营网点,把连锁店、综合超市、便民店和专业店延伸到县城和乡村,在楚雄、元谋两县乡、村建设药品、农资和食品为主的商品供应网;四要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继续鼓励和引导住房、通信产品消费,促进高档家电的升级换代和信息产品进入农村家庭,逐步引导汽车消费,积极培育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五是要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促进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增长;六是要指导工业生产企业,特别是烟草、食品、制药、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等重点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注重市场营销,提倡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市场,巩固并逐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七是要及时研究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落实有利于鼓励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引导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倡导健康、环保、可持续消费,发展消费信贷,加快消费升级步伐;八要利用“假日经济”商机,提升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引导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向商品和服务并重转移。
2、采取5项措施,扩大外贸出口
在继续抓好重点出口商品、重点出口企业、重点出口市场和重点出口县市四个重点的基础上。一是要认真培育外贸出口基地。花大力气将楚雄、禄丰等工业园区培育为我州的出口商品基地,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重点鼓励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力争将天然药品和生物化工、重化工产品培植成为出口增长新亮点。采取自营出口、州内代理出口等多种形式,大力组织松茸、中成药、柠檬酸等我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实现外贸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二是要继续加大原料进口力度。帮助四川德胜钢铁集团楚雄公司、云南开关厂等企业做好生产原料的进口工作。按属地原则完善进出口统计。三要继续执行好国家出口退税等各项贸易促进政策。加大对德胜钢铁、州进出口公司、南华云华公司、大姚兴达、楚雄宏桂、云南开关厂等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进行ISO9000认证、HACCp认证。继续用好西部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积极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抵押贷款”业务和“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缓解外贸企业营运资金困难。四要全面清理整顿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取得进出口经营权但没有经营实绩的企业,要加强调研,分类排队,找准企业进出口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制定经营方案,争取拥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创出实绩。五要在“放权、少管、优服务”上下工夫,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政策和人才服务。有针对性地举办外贸进出口业务培训,提高我州外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优化服务环境,大力“引进来”,积极“走出去”
一是将“优服务”贯彻始终,项目申报审批提前介入,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简化审批程序,实施系列便民措施。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帮助外资企业研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合法经营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营造稳定、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外来企业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二是要将服务贸易和公共事业作为我州利用外资的新领域,筛选重大项目,全面开放市场,按照相关法规,努力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能力,力争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家降低门槛、实施境外投资便利化的机遇。研究国家税收、信贷、保险、境外银企合作、人才培训等支持政策,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收集分析国外产业政策,参考商务部《对外投资国别产业指导目录》适时组织开展商务考察,指导我州建筑、建材、冶金、林业加工等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工程劳务承包和资源开发。
4、抓好载体建设,发展物流产业
争取省政府将禄丰—南华和元谋县,安楚、楚大公路,成昆、广大铁路沿线列入省级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的综合、专业市场,将楚雄建成面向滇中、滇西,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物流基地。一是要全力推进楚雄商业城、中国轻纺城楚雄轻纺市尝绿色食品物流中心、农资物流中心、彝人古镇商贸旅游项目及天人中学项目、禄丰恐龙文化城等主要商贸旅游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联系制度,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要充分认识市场招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高度重视市场招商工作,做到建设与招商同步,协助企业“东下沿海、西出东盟”开展市场招商,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商贸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培育完善市场体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已经第四年,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根据承诺,我国已全面开放零售业,除个别商品外,外资均可进入经营,商品分销经营的限制也将在明年取消。各县市及主管部门都要增强竞争意识,学习并熟悉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尽快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生产要素(人、财、物)、流通市场和服务市场体系,并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划(如大型商业设施网点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商业集团等途径,抓住分销领域过渡期的有限时间,扬长避短,增强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入世挑战。
6、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是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鼓励州内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大型商业、医药、农资、粮食、石油企业和生产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县(市)的连锁经营企业。二是要积极
探索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物流产业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商贸、交通、邮政企业现有的仓储、运输、营销网络,组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实现物流产业化;三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利用中国电子商务楚雄分中心的条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四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流通企业信息化、商务标准化工作,实现流通领域的标准化,提高流通过程的现代化程度,促进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五要认真贯彻《三绿工程实施纲要》,以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并提供经济快捷的商品流通渠道。
7、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认真履行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继续配合、督促、协调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虚开发票和偷逃骗税、洗钱、非法传销等关系人身、财产、公共安全的各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活动;以食品放心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土地市尝房地产市尝建筑建材市场和治理“四乱”等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诚信楚雄”系列活动。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实施28类食品准入认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尽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创造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8、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
一要继续按照“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方针,严格执行xx《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把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作为己任,抓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二要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管,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严格执行《楚雄州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严把加油站建设关,规范批发、零售流通秩序,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和国家税源不流失;三要加强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以及旧车交易市尝旧货交易市场和民爆经营等特种行业的监督管理,按《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密切与有关部门的配合,打击非法经营,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安全不出问题;四要严格执行《拍卖法》认真履行对拍卖企业和拍卖活动的管理监督职责,努力促进拍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五要加强对典当行业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扰乱信贷政策和金融秩序,确保经营安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9、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商贸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开展城市生活必须品和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茧丝绸行业的市场监测工作,完善进出口统计和外资统计报表制度、行业信息制度。努力拓展信息渠道,完善统计指标,健全监测网络,建立激励、信息置换、沟通协作机制,特别要做好省确定的14户重点调查企业的服务指导工作,为宏观调控和应急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强商贸经济运行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商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商贸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10、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对外开放
继续做好昆交会等对外展览组织工作,促进全州对外开放工作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我州民族节日发展会展经济,注重提升民族节日文化品味,逐步将禄丰恐龙节、楚雄火把节、元谋蔬菜节办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区域性会展。探索主办房地产、汽车、旅游商品、饮食文化等专业性特色会展的路子,全面促进消费增长及市场繁荣。
11、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商务管理能力
围绕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在商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观”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保先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职工的服务全局经济的能力、科学判断商务形势的能力、学习研究的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应对内外市场复杂局面的能力;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处分条例等廉政法规,强化廉政意识,教育与监督并重,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抓好政务公开工作,增加办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效率;深入基层、服务企业,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想出实招、干出实效;把全州商务部门建设成为能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商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服务型依法行政的部门。
二○○五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