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

时间:2019-05-13 14: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

第一篇: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

青年周末报社

《青年周末》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在网络与纸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青年周末》秉承北青人敢与时代争锋的精神,采取与网络融洽,以深度新闻为主导,努力打造适合现代网络人群需要的新型媒体。2007年工作回顾:

本报2007年出刊52期。

一、本报用当代青年视角,关注报道对网络人群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始终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未出现违反法律和新闻纪律的报道;

二、去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本报严格执行中宣部、市委宣传部有关指令,与党中央在宣传报道上保持高度一致。对负面报道坚持“总编辑”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各种可能影响正确舆论导向,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报道。全年无新闻事故发生;

三、本报编辑记者都非常年轻,执业年限短。对此,本报坚持对编辑记者进行正确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了各种新闻操作流程的规章

制度,并由报社领导专职管理该项工作。每周都会在全体采编人员大会上进行讲评,形成了制度。去年中,处理了三起违反新闻采编管理规定的事件;

四、本报是一份网络时代的新型媒体。办报中我们努力探索办报的新思路,特别强调与读者互动。本报去年尝试用各种方法与读者互动,全年组织各种形式读者互动58次,读者参与人数达到一万多人次。

本报新闻坚持实在采访,在网络上有良好反响。众多门户主动与本报联系洽谈,要求网上购买本报新闻;

五、本报在用人制度上努力探索求新。本报是北青传媒集团内首先采用公司化运作的新媒体。本报去年在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上下大力气,兼顾报社和编辑记者双方利益。首先从报社严格做到不做违法的事,同时要求聘用的编辑记者严格按法律履行责任和义务。

2007年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一年中,本报在办报中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本报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在传统媒体市场上立足未稳。原因在于目前报业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各种报刊杂志层出不穷,作为周报,竞争压力更大;

二、本报目前从业编辑记者中女性居多,已占本报90%以上。报业男女从业人员性别严重失衡。有人称:这是报业内分泌失调。客观地看,不利于本报的发展。

2008年工作思路:

一、严把政治关。这是报纸的生命之所在。本报今年制定了更严格的《采编人员岗位职责》,对采编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以及奖惩做了更细致的规定,使采编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二、2008年是奥运年。遵照北京团市委和北青报社的要求,本报也将加大对奥运的宣传报道。目前正在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

三、本报将进一步探索网络时代与网络媒体融合的方式,适应网络年轻一代的需要,更好地报道这一代人时尚的主流追求。

《青年周末》报社2008年1月14日

第二篇:《企业时报》的几点办报思路

《企业时报》的几点办报思路

行 政 部

2013,由我公司联合安全部创刊发行的《安全月报》运行一年来,在各位高层领导的支持下,安全部相关人员在办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把安全教育、产品介绍和检查督办、安全隐患整改等融为一体,对企业生产安全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对公司经营的产品做到对内、对外全方位的宣传,《安全月报》自发行以来,受到公司领导高度评价,政府监管部门也予以认可,各分公司及下属各站员工也广泛组织了学习,在实际工作当中也受益匪浅。2014年,公司决定将原《安全月报》扩版,由4版升级到8版,且月报增为半月刊,还是以安全内容为主(危化企业重点抓安全,因为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增加企业文化宣传、公司时事要闻、基层党支部、员工之音、健康之声、传统文化(《弟子规》和《道德经》等)、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安全与法和行业通讯等栏目,针对这些情况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企业时报》是为企业服务,发布企业高层决策信息、记录企业发生新闻事件、展示企业文化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的门户刊物。一份好的《企业时报》会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企业高大的形象,增加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对了解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文化以及更好地使职工领悟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提升职工执行力给予直接或间接有力的帮助。

《企业时报》主要刊登集团公司新闻、员工理论、学习指导、心

得感悟与文学作品,是企业的综合性门户刊物。它承载着企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人文精神,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记录和传承作用。已经成为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布企业资讯的重要媒介。

诚然,《企业时报》的受众面窄,发行量低,受众群多为企业职工及家属。这类人群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闲暇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获取资讯和知识,所以对报纸的要求不会很高,往往也不在乎《企业时报》办成什么样。

可正是因为这种“不在乎”,导致《企业时报》没有提升的空间,办不出企业的特色,更谈不上办一份好报纸。而企业的职工是真的不爱看报吗?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企业报上刊载的信息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事情,可能在报纸还没刊登出版之前,这些事已经为广大员工所熟知。所以报纸上直白的对事件的阐述,吸引不了这些员工读者的兴趣。而理论文章的刊登与他们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加之篇幅过长,从而导致这些员工读者们会直接“跳”过,不去阅读。而那些散文、随笔可能是员工读者阅读最多的内容,可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自己的心中感受和生活感悟,所以与读者产生不了太大的共鸣,读者们往往读完就罢,不会有太强烈的感受,更不用去谈回味文章、品读文章了。

怎样办出一份好报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人看来,办报的目的是吸引读者观看,通过报纸传达的信息,带给读者各种资讯,开阔读者视野,增加读者内涵修养。所以,如何吸引读者观看是关键所在,而这个关键,就是稿件的质量和来源。

报纸的出版不管是报社还是企业,其流程都大同小异,唯一区别的是稿件来源的渠道不同。因此,如何提高通讯员的新闻兴趣与文笔水平,就成了把握稿件质量的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提高通讯员的新闻兴趣?或者换一种说法,怎样培养通讯员的新闻意识?

本人认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通过系统的培训让通讯员明白什么是新闻。新闻,按照字面含义,新,词典释义为刚有的,刚经历到的,初始的;闻,词典释义为听、见的事情,消息;组合起来直读,新闻就是“新鲜的消息、见闻”。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对新闻定义作的诠释是“新闻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所以新闻的关键点,就在于发现身边的新鲜事,通过记录这些新鲜事起到有效的宣传。通讯员需要做的,就是要能够有意识的不断去发掘身边的新鲜事,并把它随时记录下来。

可是一个企业,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搞生产经营,不可能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所以,企业的新闻多是集中在报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上。

本人认为企业新闻可分为生产类新闻、经营类新闻、高层决策要闻三个大类。其中高层决策要闻,是对一个企业发展走向的重要目标指引,在《企业时报》当中是作为重中之重来报道的。生产类新闻以报道企业生产销售情况,报道生产一线的大干实况,一线工人的工作

事迹,还有企业、领导关怀、领导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等各类与生产有关的新闻。经营类新闻多为企业内部管理新闻,如制度的制定,企业的考核,各类会议的召开,与外单位的座谈、签署各类协议,还有企业领导的出访、考察,政府官员来企业参观视察、检查指导、对企业进行的考评、颁发各类荣誉等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通讯员可以捕捉的要点、企业新闻的写作对象,也是企业报刊登的主要内容。

还有企业文化宣传类的新闻,如集团公司为职工所做的各类培训,组织的各种活动,为职工创造的各种与文化有关的福利,譬如说添加体育设备、图书阅览室等丰富职工业余娱乐生活的设施;以及为有困难的职工排忧解难、慰问、扶持帮助等;还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如组织或参与各类型、各式样的捐助活动,如赈灾捐款,帮助地方政府发展城市建设,建立或设置各种便民设施等等能展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在社会、大众人群中的形象的活动或事件,都可以加以宣传报道。

通讯员在了解上述的新闻题材后就会发现,其实企业新闻就是每天发生在企业里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只要用心去查看周围,发现有意义的,重要的事,用笔去随时记录,就可以记录到很多新闻事件。把这些事件写成文字,通过《企业时报》对外发布,就成了新闻报道。

通过培养新闻意识,使通讯员懂得什么是新闻,对新闻形成特殊的敏感性,将新闻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随时去发现、捕捉新闻,将找寻新闻线索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会使通讯员自然而然地对新闻产生兴趣。

怎样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在谈这个问题前,先来说说新闻写作的规范。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一定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就是要求写作者要注意遵守新闻写作规范。

新闻写作,有其独特的格式和要求。从规范上来讲,写作新闻稿件的通讯员要遵守如下原则。

首先,要实事求是。就是要用事实说话,你所写的新闻必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际事情。万不可捏造与杜撰莫须有的事件。

其次,要有时效性。时效性,说的是一条新闻的价值。各类型的新闻,其新闻的时效性就是它自身的价值存在。每条新闻都有它的时效,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会失去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导致这条新闻的“失效”。保证播出的每一条新闻的时效性,是各大报社、新闻社的工作重点。而在企业,这种时效性的新闻相对较少。前面已经说过,企业新闻所记录的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生产类新闻、经营类新闻就是一个企业每天都在做,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对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其新闻价值就要偏低,自然时效性也不那么强。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企业新闻的时效性很差,为什么还要去写?

企业新闻的价值主要在于记录企业发展中的点点滴滴,通过一个时间段往回看以前的企业新闻,是了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些企业新闻的记录,就像回看历史,哪里走得平稳,哪里走的波折,一目了然。以史为鉴,会让一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修正,“走”的更加稳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新闻都不具有时效性。高层决策要闻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一旦有这样的新闻事件,通讯员们就应该提高新闻意识,仔细研究领导决策层的决策意图,写出相应的报道,《企业时报》也会加大篇幅和宣传力度,对其进行着重报道。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宣传类新闻,尤其是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提升企业在社会、大众人群中的形象的活动或事件,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再次,新闻要具有可读性。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抛开那些理论的东西,本人认为新闻的可读性就是“抓眼球”,就是要把新闻最亮点的东西通过标题、导语,直接引导读者产生看内容的欲望。那就要求通讯员必须要先学会抓新闻事件中的“发光点”,然后将这个发光点以最简洁的语言提炼成新闻的标题,导语。再将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详细情况用新闻语言交代清楚。什么是新闻的语言?简而言之,一篇新闻稿,如果写的拖沓冗长,记录事件的语言华而不实,自然会导致这起新闻事件在读者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反而是标题醒目、精炼措辞、生动语言、篇幅短小,能够带动起读者们的阅读兴趣。本人认为把上述的写作方法总结起来,所形成的特有的写作方式,就是新闻的语言。

所以,综上所述,通讯员如果想写好新闻稿件,就必须遵守新闻写作的规范,用新闻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新鲜的”,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稿件。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纵观古今中外,不论是普通写手还是文坛巨匠,他们对提高写作水平的认知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广知博览、构思立纲、仿写多练。

广知博览,就是多知多看。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一定要博览群书。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多渠道、多方面吸收各类知识,集众家之所长以为己用。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大文豪司马迁将其学习的一生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天下之遍,成一家之言。”就是说司马迁之所以可以写出《史记》,是他行路万里遍寻博览史籍史料,学习融会贯通后才写成一家之言《史记》的。由此可见,广知博览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手段。只有看的书多,吸收的资讯、涉及的领域广,写作的时候才会自然而然的有“神”。构思立纲,古人有云“成竹在胸”。意思是在画竹之前,心里就已经想好竹样。用在写作上,就是在写作之前把要写的题材先在心里构思出一个“轮廓”,将这个“轮廓”在纸上拟立一个写作大纲,然后按照所立大纲的顺序将文章写出。在构思的时候,一定要勤于思考。将事物的精粹,事件的精华提炼出来,拟立出的大纲也是围绕这个精华、精粹,在写作的时候才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游刃有余。仿写多练,顾名思义,就是“临摹”。“临摹”名家名篇,“临摹”名家风格,“临摹”名家写作方法、文章结构。学习写作的人,在没有形成自己的写作文法、写作风格前,多“临摹”大师们的作品,从中学习大师们的写作方式,用词,串句,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用之,创新之,将之收为己用,从

中汲取精髓,是很有裨益的。

谈到写作,不得不提到文章的思想性。一篇文章的精髓,就在于它传递着作者的思想。作者思想的凝炼,是与其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接触的人等等大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不过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作者不断地去学习,思考,领悟,反思,把眼光放开,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去审慎周围发生的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件,将自己的看法结合实际发生的事件,写成文章来传达自己想要阐述的思想。“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这句话是绝对没有错的。所以,通讯员们在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时,一定不能忘记锻炼自己的思维。通讯员在写作新闻报道时是不可以在稿件中加入自己思想的,因为新闻要讲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但好的通讯员,往往会在写作新闻稿件后,追写一篇新闻评论,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告诉读者,给读者以指引,使新闻具有导引作用,这是作者与读者做思想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讯员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再经过编辑的“优选”、修改后,把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稿件集中,交由主编进行编审。主编确定见报用的稿件后,将其交给画版人员画出版面,然后由排版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制作,刊登在《企业时报》上,与广大员工读者见面。一份报纸在稿件的“优中选优”之后,以什么形式,怎样的面目呈现到读者面前,这是画版人员与排版设计人员的工作。好的报纸版面设计会从宏观上给读者以视觉冲击,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所以,报纸的版面设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现在的报纸对于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当读者在不知道报纸所刊登内容时,更多的是从报纸所传达的视觉效果上来确定是否想要阅读。如果一份报纸图文并茂,视觉效果“上乘”,会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欲望。而一份文字密排,缺少设计元素的报纸,当读者拿到手里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会有一种自然地“反感”,不愿去了解所登内容的好坏。好的报纸既要栏目划分明确,也要有设计的时尚元素用以点缀报纸的版面,起到丰富报纸的观览效果。

好的报纸绝不仅仅是闭门造车。为了吸引读者对企业报的阅读兴趣,除了不断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提高稿件的质量,提升报纸的排版设计空间外,更应该从外界引用稿源来丰富自身报纸的内容和文化品位,用开放的办报理念,把《企业时报》从内部的自我宣传形式转变为宣传麻六集团的窗口,还可培养起职工们的阅读品位和文化素养,提升报纸的文化层次。

第三篇: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由于《知新报》远在澳门出版,清政府鞭长莫及,因此,有些言论之激烈甚至超过了《时务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三十家报刊先后面世,正如梁启超所言:“时务报后,澳门知新报继之,尔后一年间,沿海各都会,继轨而作者风起云涌,骤十余家,大率面目体裁悉仿时务,若惟恐不肖者然.”(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

海外流亡时期:《清议报》: 1898年10月16日梁启超抵达日本东京。12月23日,梁启超在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出版;该年冬,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陆续刊登在《清议报》上.《清议报》于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梁启超、麦孟华为主编,梁启超为第一撰稿人.每期30多页,约3万余字,发行40000份左右.梁启超在完成报刊主编工作之余,还先后在它上面发表了3013多篇政论文,数部专著,一些专栏作品和不少诗文,进行变法改革和宪政思想.《新民丛报》: 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综合性半月刊《新民丛报》,该报创刊初期,几乎所有的论文都出自于梁启超之手,其中《新民论》是最为有影响力的一篇.梁启超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该文章也成为《新民丛报》板报的指导思想.后来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竭力鼓吹“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新民从报》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实践中,进行国民启蒙,提倡改造国民素质.《新民丛报》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到宗教学术、小说文苑无所不包,东南西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这是梁启超一生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个刊物.内容之丰富、议论之深刻、编辑之认真、印刷之精美都是“中国报界前此所未有”.他自述:“别办《新民丛报》,稍从灌输常识入手,而受社会之欢迎,乃出意外.”《新民丛报》历时五年半,是梁启超一生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黄遵宪评价他的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时报》(1904.6.12,上海)是戊戌政变后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梁启超在该报酝酿期间,曾一度从海外秘密返沪,参与该报的筹备工作并明确宣布: “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发刊词和体例也都出于梁氏之手.初办时报刊的论说,大都由梁从日本横滨寄来.《政论》(1907年10月,月刊)梁启超创刊于日本东京的政闻社的机关报.该报以政论为主,大力呼吁速开国会,建议建立国会制度,实行地方自治.1910年2月,他又在上海创办《国风报》(旬刊),半数以上的稿件出自梁启超之手,每期稿件均有他在日本编订后寄往上海印刷发行,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该报大力宣传宪政理论知识,仍倡议速开国会,指导国会请愿运动的开展.由梁启超密友徐佛苏于1910年7月在北京创办的《国民公报》主要撰稿人仍为梁启超, “倡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之理由”.辛亥革命回国期间:《大中华》1915年1月,中华书局创办《大中华》杂志,聘请梁启超当总撰述.梁启超在《大中华》上发表揭露二十一条要求的文章,警告日本不得乘人之危,他的言论唤起了同胞正视日本的阴谋诡计.该刊发表了他

那篇著名的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标志着梁启超从“联袁拥袁”最终走向了“反袁讨袁”,吹响了护国运动的战斗号角.在护国运动时期,《时事新报》与梁启超关系密切,初创时主张保皇,后来又鼓吹立宪,民国成立后成为进步党的喉舌.五四时期:《晨报》:梁启超等进步党人1916年在北京创办《晨报》.该报以揭露军阀专制、官僚卖国为宗旨,并时常抨击执政的北洋政府.《晨报》最早披露了巴黎和会决定交付日本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在五四运动中,《晨报》对学生的爱国活动作了大量的集中的报道,充分发挥了新闻在爱国运动中的作用.1922年梁启超告别报坛后,企图从旧学中寻求救世良方,然而刚好和勃勃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背道而驰.梁启超的“新民文体”(梁启超早期独自办报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淋漓.(3)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这是他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之所在.他的文章也因此而具有了某种魔力,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就会被他说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梁启超认为,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为达到这种要求,梁启超要求其创办和主持的报纸做到:其一,“广译五洲近事”,使读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着井以议天地矣”;其二,“详录各省新政”,使读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其三,“博收交涉要案”,使读者“知国体不立,受人馒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其四,“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知一切实学源流径门,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褥然而自大矣”.这便是梁启超早期的“耳目喉舌”论,它以“去塞求通”为内涵,既强调闻的作用也强调言的作用,既强调上情下达也强调下情上达,还强调内外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关注的重点在于政治新闻,传播的目的在于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进行思想启蒙,宣传维新变法,使中国自强于世界.(2)第四种族

梁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曰:‘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

来监督政府.(3)报纸的功能

1902年10月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梁启超称道: “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梁启超赋予了“耳目喉舌”论以新的内涵: “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并提出为何,如何,由谁来监督和向导问题.(4)办好报纸的四项原则

一.宗旨定而高.“为报馆者,不可不以热情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梁启超认为,报纸贵在..“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要能传播新知,开人眼界,..“故思想不可以不新”;三.材料富而当.梁启超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5)健全舆论主张

他在《国风报叙例》和《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系统的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力量﹑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 “一曰常识”,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二曰真诚”,要以真诚的态度发表意见;“三曰直道”,必须不畏强权;“四曰公心”,不能怀有党派偏见;“五曰节制”,不要狂热炒作.(6)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和煽动.(7)在新闻文体和编辑方式上的贡献:时务文体和新民文体.新民丛报时期的编辑创新.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创造报刊新文体,推动政论写作的发展.2.写出了一批堪称中国史上重要文献的文章,形成自己的报刊思想.3.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是将中国近代政治报纸发展到顶峰的人物.

第四篇:做新闻的大稿思路

“大学生志愿者”大稿思路

主题:尽量参考南方周末去做,发掘出一个人,然后深入的了解他从进入大学到现在的志愿者活动,发觉其中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志愿者协会李响、赛扶团队的事迹

大概的思路:

1、采访李响,然后把她进入大学以后所有的志愿者经历问出来,然后写成一个叙事性的文章。主要的采访思路就是深入的了解到她从进入大学到现在的志愿者活动,采访出她所经历的成功与挫折或者失败。(文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2、了解赛扶团队,利用自己的优势。把赛扶团队的“失败”经历穿插在李响到的经历中。

3、查找有关资料,深入的了解中国大学成功或者失败的大学生志愿者案例,并且超找中国关于大学生的相关政策。

采访注意:尽量以谈话的形式展开。

采访李响问题:

1、请你详细地谈谈自己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青协?(报社团的时候都有那些经历?并且是什么使你最终选择了报青协?)

2、在你刚进入青协,你对它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大一

3、在你大一的时候你曾经参与过那些志愿者活动?请你详细地谈谈。

4、在大一的你们参与或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曾经遇到了那些困难?当时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例:在支教的时候,受支教的学校不愿意打乱他们的进度;在组织某一活动时,因为没有经费或者在申请教室方面遇到了困难;在组织某一活动时,你们是否付出很多努力后却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5、大一的时候你们的志愿者活动肯定也有很多成功的事情,那都有那些成功的事情?请你详细的谈谈。

大二

6、当时为什么选择留在了青协?这里有什么吸引你并最终使你留在了这里?

7、在大二时,你参与了组织一系列志愿者活动,这其中肯定有很多成功的事情,那请你详细地谈谈这么长时间里你都参与组织了那些活动?

8、在这么多活动里,有没有在组织一些活动时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困难都有哪些?但是是怎么克服的?

9、你们现在正在进行或者将要哪些志愿者活动,组织这些活动时遇到了哪些苦难?

采访赛扶团队的问题:主要抓住赛扶团队失败的经历(比如赛扶的“沃尔玛—助力女性”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赛扶团队去支教时一孩子告诉王轶伟的话)

然后超找关于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资料,他们曾经而且现在仍然工作在四川灾区。

第五篇:新闻单元教学思路

在“新闻”单元的视野中备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单元教学的构思:

本课属于教材中的新闻单元,有四篇课文: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定位为“特写”)

报告文学《包身工》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有多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先读其他几篇较容易理解的课文,复习、巩固新闻知识之后,熟悉了一般新闻的常规样式后,再来读本文。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属于新闻文体的“变式”。只有掌握了“常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变式”。还可以做此处理:让学生自己找一篇“标准”的新闻(或自认为不错的新闻);教师找一篇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或解放事件的1945年的新闻,与本文作对比。

如果不做任何铺垫和准备,如果没有单元意识,就本文读本文,很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意图的茫然。

作为单元教学的设计,单元内的一组文章都可以处理成新闻知识的例文。当然,本文也可以处理成定篇,但定篇的解读也一定少不了形式的鉴赏,没有新闻知识的准备,就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对本文的全面解读,很容易止于对内容的大概了解、对部分语句的揣摩而已,不足以教出定篇的味道。

课文教学,要突显文本自身的特点,不能把所有文章都教得千篇一律。就本文而言,我想抓住“新闻”二字做文章。这是因为:

一、课文本来就是新闻名作;

二、本文题目又自称“没有新闻”(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三、本文乍一看来,的确不“像”人们常见的新闻。课前的学生调研:

(1)学生在初中学过哪些新闻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有毛泽东的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他们对新闻有哪些了解?他们印象中的新闻是什么样子?

(2)学生对“奥斯维辛”有些什么了解?看过哪些二战集中营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初中教材中,也有这类的课文)语文知识的研究: 对于新闻,高中生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即“什么是新闻”与“怎样读新闻”)?(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

再退一步,先看看我们教师对新闻又有哪些认识?(教师的语文知识)新闻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真实、及时(时效性)、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形式上:比较短小、倒金字塔结构、五“w”要素„„ 怎样阅读新闻?

一般而言,阅读新闻不需要逐字逐句地鉴赏,只需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另外,要善于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批判性阅读;再深一层,是能领会新闻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或意识形态(比如:说了什么,不说什么,大说特说还是一略而过,乃至放在什么版面、什么时段)。这三点,也就是阅读新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但我们的教材中,很少有提供上述训练的合用的新闻作品。

本文,不适合在新闻的形式方面展开教学,也不适用于训练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所以,打算在新闻内容的三个特点展开。(1)真实。这一点没问题。

(2)及时。本文标题“没有新闻”,是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这里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本文记述的不是14年前的大屠杀事件,而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件,因为这是1959年的当下事件,所以并未失去新闻的“实效性”。——明确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内容的重心。

(3)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本文记述人们14年后参观集中营的情景,意图是让人们不要遗忘历史。所谓“没有新闻”,以及开头结尾的对比场景(最可怕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意义就在这里!——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不止于对法西斯的仇恨,更是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深思;使学生明白:优秀新闻永恒的生命,在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盲目地追新猎奇。教学重点:

始终抓住“新闻”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复习新闻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本文别具一格的特点,懂得新闻深层的价值(社会关怀)。教学难点:(1)怎样照顾学生与时代背景的隔膜,缩小心理距离?

(2)学生对含蓄文字的感悟鉴赏能力不足,对一些难句的理解和体会,需要不少时间和铺垫。

(3)这节课又不能上成德育课、历史课,怎样把内容理解、情感教育与新闻知识结合好? 教学目标:

1.赏析《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本文成为新闻史名篇的原因,受到反法西斯教育:增强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定篇)2.通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新闻的变式,懂得优秀新闻永恒的价值在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良知,以及对司空见惯现象的敏锐的感知与捕捉能力。(例文)

3.在研读过程中,继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1)品味语言文字,用心体会内涵;(2)鉴赏优秀作品,不仅理解内容,而且关注形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问题是带领学生有序而深入地研读课文的线索。一节课的流程顺畅、环节清晰而紧凑、重点突出、学生思维被激活,关键在问题的设计。如果要简化头绪,可设计两个问题:

1.本文是不是新闻?如果不是,为什么?如果是,它和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同时指向内容理解和形式把握。提问的目的: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

2.本文作为新闻史上的名篇,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力量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也同时指向内容与形式)教学基本环节:

1.导语(2分钟):我们从预习中得知了什么?提问学生(1分钟)。教师:了解了奥斯威辛;知道了这是新闻史的名篇。二战与集中营题材的作品很多,为什么这篇成为名作了呢?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导语的价值,一是拉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二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营造情境,激起阅读欲望。三是摸学情。

2.默读(3分钟):准备谈阅读感受,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是感到有味道、值得深入揣摩的语句。(如果发现学生预习不足,对课文不熟悉,就压缩时间)——除了自由发言,还要指名提问,关注后进生(任何人只要认真读,都会有感受,有问题)。

3.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概要板书。谁能回答问题就先回答。(10分钟)。

——以上环节(10—15分钟)的目的是:(1)让学生亲熟文本,培养用心读书的习惯,而不是让多媒体材料先声夺人。(2)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生的感受和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3)侧重文章内容的初步理解。(后面的环节,则要侧重形式的鉴赏)

4.学生如果读不出来含义,或者对文章的情感体会不深,不要紧,这很正常。阅读需要背景,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切。现在播放一段图片资料(3分钟),再来谈谈你对文本的理解。

第2次谈理解(2分钟)。共5分钟。

5.刚才是同学们提问,现在我提出问题: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这些问题如果在第一个环节已经被学生提及,就作为总结强化)——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是教师根据个人的阅读感受、解读思路与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如何处理好完成预设与随机生成的关系,真是一个教学难点!

问题一:题目叫“没有什么新闻”,文章乍一看也不像新闻,但从注释中我们又知道这是新闻名篇;那么,(1)作者说的“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含义?(2)你认为本文到底是不是一篇新闻?——此问题不好一下子解决,可以暂时悬置,通过下面的问题再一步步展开。(3)你认为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复习、巩固新闻知识)学生自由谈,教师最后明确:

内容方面:(1)真实;(2)及时;(3)有意义的事件。

形式方面:(1)突出事件,以叙述为主,很少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2)语言直白,很少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语句。内容方面:

新闻都是记事的,本文有没有事情?如果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些事被作者称为“没有什么新闻”,那他为什么又要写下来?

——明确:有,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出于一种非写不可的冲动。(1)真实。这一点没问题。

(2)及时。本文标题“没有新闻”,是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这里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本文记述的不是14年前的大屠杀事件,而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件,因为这是1959年的当下事件,所以并未失去新闻的“实效性”。——明确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内容的重心。

(3)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本文记述人们14年后参观集中营的情景,意图是让人们不要遗忘历史。所谓“没有新闻”,以及开头结尾的对比场景(最可怕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意义就在这里!——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不止于对法西斯的仇恨,更是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深思;使学生明白:优秀新闻永恒的生命,在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盲目地追新猎奇。形式方面:

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明确:突出参观者的主观感受,忽略具体的路线和客观的物件。

本文作为新闻的变式,其独特在于:没有突出事件的经过,而是突出印象和感受;

问题二:文章重点既然在感受,那就挑出描写参观者感受的句子,体会参观者的心情,再说说这些语句又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心情?

问题三:本文成为新闻名作,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发散性问题。比如:开头结尾的场景对比,比如标题的新颖夺目,比如文中营造的强烈反差)——此问题导向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鉴赏(开头结尾,雏菊花,姑娘的照片,祷告);归结到一点:新闻的永恒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于记者的社会良知!(普利策的引言之后,学生齐读第6段,烘托气氛)

6.最后5分钟:第3次谈感受和理解(递进到理性层面:本文的深入阅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课后作业:

《奥斯威辛》——新闻变式的赏析。

要求:500字。注意:结合“新闻”的文体特点来谈;可以和其他文本进行比较。教学反思:

在两个班试教,均没有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仅仅涉及作品内容和语句的理解,没来得及在“新闻”知识上展开讨论和提升。

对于学生的调研、学情的把握,我所疏忽的是:(1)学生对文本有无兴趣?特别是当我执着于追问本文是否新闻时,学生反应漠然,用本班老师的话说,就是“管它是不是新闻,爱是不是”。这再次启思: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教师预设的还是学生自然产生的?又怎样使教师理解的深度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思考兴趣?(2)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文本理解与感悟能力欠缺,也就是说对这样的作品“没有感觉”,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这时候,是教师径直抛出问题,还是想办法让学生谈感受?而他们连感受也无从谈起时,又怎么办?(3)用多媒体材料创设情境,的确能很快感染学生,但我又不想让音像材料先于文字,剥夺了直面文本的挑战。莫非,面对这样的文本、这样的学生,就必须让音像材料先行?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从课程目标、文本特点的角度考虑,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时间情况。比如本文,研究新闻的变式与价值,固然是深刻的;但学生的“前知识”基础薄弱——包括新闻知识的基础和文本感受能力的基础,课时又有限,是否应该简化我的教学目标呢?是否仅仅读懂本文,获得一些感受,就可以了呢?

学生的前知识基础薄弱。比如提问:新闻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新闻,大多数学生竟一片茫然,这也要反思在前几节课上,有关新闻的知识,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教师是已经明确告知学生了,但为什么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记住?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死记知识要点,而不是从生活中阅读报刊的经验出发,真正使他们理解新闻的特点),还是时间紧张,对这一知识只能蜻蜓点水,来不及深入领会?——这一现象,让我深入思考单元教学的问题。

课时紧张的普遍困境,使我又想起怀特海的名言:“所教的知识不在于多,但凡有所教,就一定要教活,教透彻。”目前,高中新课程的教材容量大,篇幅多,又都是精品,如果总是这样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可以设想一下:每单元重点教一两篇课文(甚至只能是一篇),其他的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给一节课,教师不讲,只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自主完成)。具体到《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大概一节课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的,所以必须用两节课。

下载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目标准确地定位关系到新闻专业发展的方向前途,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突出文经新闻专业的实践性特色,使学生具有获取知......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5篇模版]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

    新闻理论的大体答题思路

    新闻理论的大体答题思路 一定要结合事例,多举几个例子会为自己争取多一点的机会 一、解释题: 思路: 1.概念、提出背景、表现内容(宏观微观、正面反面、合理性和缺陷性)、特征 2.......

    工作总结和思路

    工作总结和思路 2010上半年,我物管办在镇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同事的齐心协力的奋斗下,按照镇政府的要求、部署、较好地完成了部门的职能工作,通过半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工......

    工作总结及思路

    工作总结及思路 2011年9月加入到销售部门至今也有四个多月时间了,回想起来时间过得还挺快的,从生产车间来到销售感觉两个工作模式有很大差异.不论是产品的专业知识还是管理......

    明年工作总结和思路

    三、明年的工作思路、目标及举措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增长点预测;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思路、目标和原则; 明年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坚持捏紧拳头,重点发力,重点突破,为......

    新闻工作总结

    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第一篇:200*年绝对是本市、乃至全国媒体、商家、读者、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关注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中,因为食品安全成为每一个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一......

    教案7 民生新闻的采访思路

    教案7 民生新闻的采访思路 授课时间:2009-10-30 授课班级:人文艺术系07级戏文1、2班 授课主题:民生新闻的采访思路 授课主要内容: 一, 民生新闻的发展之道 1,要抓住“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