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4:3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

第一篇: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

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

该调研是由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实地观察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中,运用非概率抽样,抽样总体是民政系统的130多所救助站,抽样框的选择综合了地理位置分布、救助站工作开展情况、站内未成年人的流动率等因素,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长沙、昆明、乌鲁木齐、成都、郑州9个城市。由于救助站内的未成年人流动性很大,无法采用严格的概率抽样,因此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所有在站的流浪未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形成本次调查的样本,总共调查流浪未成年人364名。

1.流浪未成年人的总体状况

(1)流浪未成年人的数量。由于流浪未成年人的不确定性以及统计标准不同,在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总体数量始终难以确定,而且相差悬殊。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司的有关官员根据目前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以及几个典型城市流浪未成年人与流动人口的比例规律,推算出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每年大约在100万左右。

另据2005年民政部统计,全国现有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30家,自2003年8月至2004年底,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23101人次,占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总人数的16.84%。

流浪未成年人的产生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因家庭问题严重而选择离家的;二是失去家庭监护而离家的,如孤儿、被遗弃未成年人、罪犯子女;三是外出打工没能找到工作或迷路而流浪的。从这三类情况的有关数据看,我国潜在的流浪未成年人数量会非常庞大,估计会有几百万人。

(2)流浪未成年人的地域分布及流向特点。从地域分布看,据民政部提供的数据,相对于各地人口基数而言,本地流出流浪未成年人比率较大的省份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吉林、安徽、贵州和河南,而我国西北、西南边疆及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以及东部及沿海地区流浪未成年人流出数量相对较少。相对于本地户籍人口规模而言,上海、吉林、广东、四川、天津、北京、湖南是流浪未成年人流入比例较高的城市。另外,四川、河南、安徽、湖南、山东居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流出和流入数量的前五位。

从流向特点看,一是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二是

向省会和周边省份流动。三是向大城市流动。流浪未成年人问题在一些大城市尤为突出,例如此次调研在民政部建议下选择的几个代表性城市:郑州、成都、广州、北京、上海、长沙、昆明、乌鲁木齐和大连。向大城市流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流浪未成年人往往是流入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市,流入交通枢纽的城市,流入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四是跨国流浪。本次调查发现,近年来在昆明、上海等城市出现了来自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国际流浪乞讨未成年人。

2.流浪未成年人的群体特征

(1)性别:大多数为男孩(79.8%)。

(2)年龄:多在12-16岁(77%),其中14岁是高峰(21.2%)。

(3)民族:以汉族为主,新疆维族流浪未成年人问题突出。

(4)地源:超过八成的人来自农村,近七成的人来自外地。

(5)学业:近九成的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的人没读完小学。

(6)身体:近四分之一的人有受伤痕迹或生理缺陷。

3.流浪未成年人的离家情况

(1)离家年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首次离家出走的高峰期。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的平均年龄是11.71岁,以12岁的比例最高(69%)。

(2)离家经历:半数以上的人有过两次以上离家出走的经历。

(3)离家时间:离家超过1年的人高达40%。

(4)离家后与家庭的联系:没联系过的人占59.2%,“经常想家”和“有时想家”的人占81.7%。

4.流浪未成年人的离家原因

流浪未成年人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推力和拉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贫困,是流浪未成年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调查显示,将自己离家的原因归结为“家庭贫困”的人占20.4%,归结为“想外出打工赚钱”的人占2

8.3%。在区域性贫困导致未成年人流浪的方面,以新疆、四川和河南最为明显。

(2)人口流动,是流浪未成年人问题出现的特定社会环境。流动未成年人和留守未成年人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城中转轨的一代,在生活、教育和就业方面都面临很大的问题,从而成为城市流浪未成年人的重要源头。调查显示,出自本地城市的流浪未成年人数量比较少,只占总数的15.3%;相比之下,来自外地的流浪未成年人数量非常之高,占到84.7%。

(3)家庭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离家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未成年人身心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流浪的家庭问题,可归结为两类:一是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等家庭变故的原因,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无法适应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的新环境,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最后选择离家出走;二是一些家庭尽管父母健全,但是关系不好,对未成年人造成身心伤害,从而致使其离家。调查显示,认为“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而且关系融洽的”人仅占22.4%,也就是说,大部分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都存在问题。家庭问题不管属于哪种情况,最后大多通过教育方式失当(占三至四成)和家庭暴力(占一至二成)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直接作用于未成年人,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离家流浪。

(4)学校及同伴对未成年人流浪行为的产生有间接影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习压力给未成年人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引发未成年人离家。调查显示,流浪未成年人在上学期间逃课逃学的情况比较普遍,逃课三次及以上的人就占到37.7%。二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调查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先是与不良同学交往,随后与家庭发生矛盾,选择离家出走,由此走上了流浪生活。另外,有些流浪未成年人开始的时候并不敢离家很远,并且离家后一段时间会自己回家;但是,如果还有其他的未成年人(例如同学)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长期流浪的情况。

(5)犯罪集团的拐骗。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人被犯罪集团引诱/拐骗而导致流浪的情况(8.2%),其在新疆地区尤为严重。

5.流浪未成年人的街头生活

(1)去向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流浪未成年人对于“离开家或家人的时候首先想到去哪里”,调查显示,完全盲目的“没有目的,去哪是哪”的人占23.7%;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但没有确定具体的去向的人占43.5%,其中15.9%“去能打工的地方”,13.7%“去好玩的地方”,13.9%“去城市”;有具体目标的人仅占30.6%,其中16.9%“去有熟人和朋友的地方”,5.9%“去亲戚家”,7.8%“去派出所”。

(2)交通方式:主要是购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调查显示,搭乘公共汽车的人占42.2%,搭乘客运火车的占31.2%,搭乘货运火车和汽车的占14%;流浪未成年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时,50.1%的人或者自己购买或者由别人帮忙购买车票,不买票混乘的占三成以上。

(3)生活伙伴:一半以上的人和其他人一起生活。流浪期间,“一个人独自生活”的占45%。

(4)住宿场所:公共场所到处栖身。调查显示,流浪期间,31.9%的人住过“车站、码头”,32.8%的人住过“路边空地、空房、下水道、地铁、涵洞、建筑工地”,39.7%的人住过“出租屋、旅馆”,34.5%的人住过“娱乐场所、录像厅、卡拉ok厅、游戏厅、网吧、公园”。

(5)生活来源:超过四成的人依靠正当手段谋生。调查显示,靠“打工赚钱”(包括发小广告、卖花、擦皮鞋)的人占41.4%,靠“偷、骗、抢劫”的占30.3%,靠“捡垃圾”的占26.6%,靠“乞讨”的占16.6%。值得关注的是,交互分析结果显示,“独自生活”的孩子靠“偷、骗、抢劫”为生的只有15.7%,而与“成年人一起生活”和与“流浪未成年人及成年人一起生活”的比例分别是47.9%和47.8%,说明流浪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成年人教唆有关。

(6)受害经历:一半以上的人有过受害遭遇。调查显示,经历过“被辱骂”、“被殴打”和“钱物被人抢走或偷走”的流浪未成年人,分别达到61.1%、51.6%和43.5%。

(7)不良习性:近四成的人有不良习惯和违法行为。调查显示,靠偷、骗、抢劫和贩毒、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谋生的人达到32.9%,有过其他不良行为的人也不在少数。调查中了解到,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为突出的是新疆籍未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据上海市公安部门介绍,新疆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占全部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的50%左右。其主要特点是成年人幕后操纵,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带有职业化色彩的犯罪集团,并且随着各地打击力度的变化情况流动作案。

(8)流浪感受:超过七成的人表示不喜欢街头流浪生活,表示喜欢的不足三成。调查显示,也有少数的人认为流浪生活的主要好处是“自由自在”(62.9%)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44.6%),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流浪生活的主要坏处是“不安全”。

6.流浪未成年人的受助情况

(1)街头受助:调查显示,半数多的流浪未成年人得到过社会爱心救助,其中得到过的具体帮助的人分别是“有人给吃的”占51.8%,“有人给钱”占4

5.7%,“有人送我去或帮忙联系救助机构”占44.7%,“有人给穿”的占35.7%,“有人送我回家或帮我联系家人”占30.5%,“有人给住的地方”占30.5%。另外,流浪未成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教我知识和本领”,占到48.1%。

(2)机构受助:调查显示,约三成的流浪未成年人被有关机构救助过两次以上,重复救助与反复救助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流浪未成年人是被动救助的(75.9%),救助中警察发挥了重要作用(占50.9%),主动找到救助机构的仅占20.3%;57%的人“喜欢”救助机构里的生活。

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有关救助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限制自由”和“生活枯燥”,目前政府救助机构基本上还是封闭式管理,活动场所有限,孩子们每天的活动都处于工作人员的监管之下。二是 “吃住条件不好”。很多孩子反映在救助站里吃不饱,吃不好,我们也发现,大部分救助站孩子的用餐标准低于工作人员的标准,在个别地方我们发现孩子们吃工作人员的剩饭。三是“受到体罚和责骂”、“受到同伴欺负”。目前救助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特别是对流浪未成年人内部的欺凌现象要加以重视和解决。四是“学不到知识技能”。目前仍有一些救助机构不具备教育功能,即使有一些可以开课的,也往往是非常规的间断性课程。从国际非机构化福利理念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需要对目前封闭式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新设计。

7.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及未来规划

(1)自我认识:多数正面肯定。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本次调查的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进行归类,出乎我们的预料,他们自身的感受并非很糟糕。调查显示,自认为是“积极向上型”的人在五成至近八成之间,自认为是“快乐型”的人超过六成,自认为是“自我生存型”的人也在五到六成之间;而自认为是“消极悲观型”的人也就二三成。

(2)未来打算:多数积极进取。调查显示,流浪未成年人辍学离家在外漂泊,经历了诸多的不良生活境遇;但当调查中问道“你将来打算做什么”时,我们听到的是绝大多数孩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回答“我想多学点知识”、“我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都在八成以上,有五至七成的人回答“我想多挣些钱给家里”、“我想在这个城市里安家”、“我想出去自己独立谋生”,持被动(不到三成)和消极(只有一成多)态度的人不多。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鞠青主持并完成的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流浪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团中央课题评审办公室供稿)

第二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总结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总结

根据自治区、XX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和地区《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案》要求,XXX积极开展了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主任由综治办主任兼任。及时召开动员会,对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结合XXX实际制定下发了《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各乡(镇)和成员单位也层层召开了动员会,并结合各自职责任务制定了工作方案,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自身建设,切实维护青少年权益。一是县委政法委加大对公、检、法、司“打拐”工作的协调,形成了“打拐”合力,杜绝了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并积极开展各项“打拐”工作,有效预防了拐骗操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发生,截止目前,我县未发生拐骗操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二是加大各乡(镇)、各单位联系协调力度,构筑起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民政及各乡(镇)、各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体制,建立“三方联席、定期例会”工作机制(村(社区)、家庭、民政部门),对于贫困失学且愿意上学的贫困少年儿童,联合辖区派出所和所在学校,形成“五位一体”帮扶机制。针对流浪儿

童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在全县组织开展“四无乡(镇)”(无未成年人流浪、无遗弃家庭成员、无因家庭暴力外出流浪、无安置后人员反复)创建活动,并纳入文明乡镇考评内容,从源头上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出现。三是县委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及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单位利用中心组学习、干部大会、政治学习的机会,重点对中央、自治区有关“打拐”会议讲话精神及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学习,并通过学习达到人人懂“打拐”政策、人人会“打拐”法律法规的氛围。

(三)加强基础建设,切实维护青少年权益。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对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力度,活动开展以来XXX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了XXX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配备了专职的工作人员和办公室,并划拨了充足的保障经费,基本实现了资金、人员、办公场所“三落实”。二是结合当前“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实践的活动,积极开展了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留守学生关爱、青年志愿者注册、流动团员登记等4项服务内容,规范事务处理流程,构建起了涵盖全县青少年的综合服务平台。

(四)健全工作体制,认真摸排查。根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构筑起公安、民政及各乡(镇)、各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体制,以保护为重点,以教育为根本全面开展工作,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进行摸底排查,对流浪未成年人登记造册,实行一人一档,逐一查明去向,逐一签订救助保护责任书,从而确保流浪未成年人不失管不失控,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真正做到了发现一个救助保护一个,对于那些能转化的就及时进行教育,从根本上转化一个。经过摸底,目前

XXX县共有外出未XXX84人(学生58人,人户分离26人)。未发现被拐骗及被他人操纵情况。自工作开展以来,XXX县在地区救助XXX接回一名18岁的在外流浪的未成年人,目前已安置其在县农办工作的哥哥家中。

(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一是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板报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打击活动中,参与到关心支持救助保护工作中,形成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公安局设立“防拐”咨询电话,为群众答疑解惑。结合“六五”普法和“法治进校园”工作,加大对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救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宣传力度,从源头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截至目前,全县法制副校长授课12余次,张贴标语500余条,悬挂横幅23条,广播电视滚动播放10多小时,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受教育学生达6900余人(次)。二是积极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法制建设、家庭科学育儿等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家长和孩子的法制素质。在暑假放假前夕组织开展了争创“平安暑假”活动,举办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生活常识等形式活泼的家长、青少年讲座15场次,受益家长、青少年11300人次。通过一系列活动,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源头消除和预防了未成年人流浪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三是深入开展“青春自护”活动。通过开展“社区未成年人远离毒品行动”、“青春红丝带”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的自护体验,推进青少年的自护教育。

(六)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确保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力。我县全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辍学学生责任制和报告制度,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够入学接受教育,对于辍学的学生组织人员进村入户进行调查,对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不力的学校和家长实行责任追究,有效的控制了辍学率。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管理力度,对影响校园学生活动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影响学生上课的施工单位进行教育,让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进行集中整治,努力给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规范电子游戏厅、网吧经营、文化市场和二手手机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截止目前,对网吧、文化及二手手机市场检查了25次,确保未成年人有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单位领导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开展还不够扎实。

2、个别领导干部不能及时安排、过问、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掌握不清。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健全完善救助保护工作机制。一是提高各乡(镇)、单位领导意识和责任意识主要领导要及时过问、安排救助保护工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救助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细化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同时,发挥社会及民间组织的作用,实行家庭、社区、学校联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二是定期召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领导小组联工作会议,分析形势,研究解决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对返家的流浪未成年

人,及时与其家人及所在村委会或社区联系沟通,了解生活状况,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四是针对流浪儿童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在全县组织开展“四无乡镇”(无未成年人流浪、无遗弃家庭成员、无因家庭暴力外出流浪、无安置后人员反复)创建活动,并纳入文明乡镇考评内容,从源头上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出现。

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乡(镇)治安联防队员、村治安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十户长等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及时发现和登记流入流出未成年人。通过亲属或派出所了解具体情况,建立登记台帐,摸排重点户(有流浪史)和特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计划,做到对未成年人情况底数清、情况明。开展预防工作试点,建立“三方联席、定期例会”工作机制(村(社区)、家庭、民政部门),对于贫困失学且愿意上学的贫困少年儿童,联合辖区派出所和所在学校,形成“五位一体”帮扶机制。

3、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在秋季开学期间,组织法制副校长进入校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救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源头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4、加强督查考核。县综治办不定期对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于督查出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确保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XXX县综治办 XXX 2011年9月19日

第三篇:关心关爱流浪未成年人

关心关爱流浪未成年人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正式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稳步推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解决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任务,让流浪未成年人有家可回、有学可上、有事可做、有病可医,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涉及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上下联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随着城乡低保、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孤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义务教育、扶贫开发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源头防控工作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地方各级政府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对工作不力、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严重的地区,要严肃追究该地区相关领导的责任。

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恤孤慈幼的传统美德,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流浪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汇报

齐河县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工作落实情况 8月19日,在收看了国家、省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县立即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和谐安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我县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坚持“完善机制、提升服务、源头预防、标本兼治”的目标,进一步钢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出台文件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完善出台了齐政发《齐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成立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卫生局、城管执法局、交通局、团县委、妇联、残联、铁路部门以及晏城街道办政府、铁北街道办政府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在晏城街道办社会福利中心内成立齐河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中心、齐河县人民医院为定点救治医院。

二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健全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财政、公安、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我县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意见,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议,认真分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逐一制定化解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及措施,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周到、优质、高效的救助保护服务,确保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网络管理机制。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难以做到全覆盖,只有建立部门、乡镇、村(居)委联动的管理网络,才能对流浪未成人予以更好的救助和保护。一是建立乡镇、村(居)委救助网络,做到救助不留死角。以乡镇民政办为主体,对乡镇、村、社区流浪未成年人予以救助和保护,充分调动村(居)委干部、村(居)民的积极性,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向乡镇民政办报告,乡镇民政办迅速给予救助,不能救助的及时送往救助管理站,并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信息台账,建立健全县城以救助管理站为主体、乡镇以民政所为主体的救助保护责任机制;二是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救助保护全覆盖。县救助管理站落实专人定期在县城及周边区域巡查,发现一起救助一起;三是发挥公安执勤亭、便民服务亭的作用,达到救助不留空挡。加强同公安、城管、环卫部门的协调、联系,利用公安执勤夜间

巡逻、城管执法、环卫清扫等时机,一旦发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人员及时赶往现场对其实施救助;四是主动联系、协调卫生部门,对生病的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医疗救助,确保流浪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四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救助管理人员的法规政策、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救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法规、政策的培训。以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主要内容,使全体救助管理人员进一步熟悉法规政策、科学合理运用,做到依法、依规、依政策救助;二是加强救助业务知识培训。在做好救助常规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重点强化对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培训力度,要求全体救助管理人员认真学习、认真钻研,采取聘请专家到站讲课和派员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准确揣测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行为状态,疏导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工作。积极加强同教育部门的协调、联系,对流浪未成年人中较为特殊的群体,聘请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或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行为的矫治工

作,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尽快消除心灵中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是建立生活保障机制。保障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科学的生活保障机制是减少或杜绝流浪未成年人流入社会的关键举措。一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结合区域流浪未成年人流入社会的现象和特点,按法规、政策将当地生活困难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分类施保,切实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对因灾、因病造成生活临时困难的家庭,给予医疗或临时生活救助,帮助困难家庭渡过生活困难期,从源头预防流浪未成年人的现象发生;二是建立生活救助保障机制。救助管理站切实履职尽责,对到站主动求助或送往救助站的流浪未成年人,依法依规、按政策给予救助,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食宿、教育、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对能提供家庭住址的及时护送回家,对实在不能提供家庭住址的安排寄养或到当地儿童福利院进行集中供养,切实保障了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建立部门协调的救助机制。积极协调公安、卫生、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对未成年人实施共同救助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卫生部门保证生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财政部门提供较为充裕的救助保障经费,同时,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对流浪未成年人给予救助保护,真正形成部门联动、人人参与的救助保护工作格局。

第五篇: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帮扶工作汇报

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帮扶工作汇报

根据《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我站积极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主要原因: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或死亡、遭受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或游玩,流落异乡;厌学或受网吧影响离家出走;受不法分子幕后操控而从事欺骗活动。

二、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加速,贫富差距加大,家庭问题凸显,流浪未成年人数量逐年增加。2013我站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80人次。解决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生存救助只是基础,以教促安才是关键,才是更深层次和更有效率的治本之策。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部建设 为了更好地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接收、管理和安臵工作,不断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根据《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设有未成年人男女宿舍(监护室)、电脑室、教室、图书阅览室、益智室、文体活动室、餐厅、洗漱室、淋浴室等。保证了受助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队伍建设,对岗位设臵进行了合理调整,于2013年4月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科(教育管理科)和社工科,依法保障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受助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关怀,提供饮食、住宿、返乡、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服务。

四、积极发挥社工职能、开展专业化救助保护 为了更好地帮助流浪未成年人融入社会,防止重复流浪,变“简单护送”为“回归安臵”。积极探索开展各项新型救助工作,目前已开展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与需求评估36例,在开展评估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合理的调整相关评估量表的设臵,使评估结果专业化、科学化,开展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回访38例,开展收集整理社工个案4列,此外为规范进站流浪未成年人替代教育,社工科组织编写了《受助未成年人入站教育课程》,《未成年人安全辅导教材》,《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青少年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等4门替代教育课程。通过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但在物质上帮助受助人员还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从而达到社工上的“助人自助“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受助儿童回归社会 为了帮助流浪乞讨儿童尽快适应救助站的生活,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我站制定了完善的救助保护工作程序。不仅在生活上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工作人员会经常运用社工方法,与儿童们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关系,通过集体读书、电脑娱乐、手工制作、体育锻炼等丰富活动增长受助儿童知识,帮助他们回归课堂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为帮助受助未成年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我站专门聘请省五台山医院的心理咨询师与受助儿童沟通交流,对部分养成陋习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未成年人开展行为矫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拓展方式,开展源头预防救助保护工作

我们与社区、学校以及扬州市关工委、扬州市妇联、扬州市团委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各项源头预防流浪活动,截止目前,我站已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校园行以及关爱未成年人社区行六次,“献爱心 助春蕾 防流浪 回校园”1次,为孩子们送去了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累计帮扶家庭贫困未成年人235人次,得到未成年人所在社区、学校以及孩子家长的 一致好评,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减少了问题未成年人因未得到家庭社会关爱而导致的流浪情况的发生。

七、搭建网络,形成社会化救助格局

完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开展救助服务工作进乡镇和社区,构建救助网络体系,我站与扬州市45家社区(村)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社区资源建立了社会救助点,将我们的救助范围辐射到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社区(村)的“基层优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能够第一时间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有效帮助。

在依托乡镇、社区建立社会救助点的同时,与扬州市汽车西站、扬州市劳务市场开展合作,在这些人流量大、外来人员多、易产生流浪问题的区域建立社会救助点,目前扬州市汽车西站救助点已挂牌开展救助服务,与扬州市劳务市场的建点商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预计在2014年年初能够挂牌开展救助服务。

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我们不断的摸索前进,发现还有很多的不足:

1、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充分运用社工知识指导实际教育、帮扶工作。

2、要加强与外界单位的沟通协调。

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和谐民政”的重要支撑,促 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扬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站将继续秉承“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兢兢业业地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扬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二○一四年三月十二日

下载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流浪未成年人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中学生上音视频网站首要是听音乐  最新发布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75%的人使用网......

    国办下发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意见

    国办下发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意见(全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8月18日11:1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8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加......

    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宜都市民政局关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近年来,我局通......

    流浪未成年人儿童保护中心工作总结

    流浪未成年人儿童保护 中心工作总结 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在 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 市团委大力支持和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

    XXXX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根据自治区、地区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和地区《阿克苏地区打击拐骗、操纵未成......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被列入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也是我国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

    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按照办事处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们对分管的 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社区总户数1083户,2884口人。现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

    浅谈中国流浪儿童问题

    浅谈中国流浪儿童问题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流浪儿童日益增多,他们的生存问题、受教育问题等等,是 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沿街乞讨的流浪儿童不仅与社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