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之重要性
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之重要性
工作单位:扶沟县柴岗乡柴岗小学
姓名:张雅丽
电话:***
时间:2014年4月10日
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之重要性
扶沟县柴岗乡柴岗小学张雅丽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教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
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
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014年4月10日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让朗读为课堂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2、《小学教学》2011年第四期
第三篇: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获嘉县亢村中心校丰乐屯小学
语文
崔彩丽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关键词:规范 理解 感悟 体味 入情入境 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语文具有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用普通话朗读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正确规范地朗读课文要做到发音标准,要吐字清晰,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强化识记字形,巩固字词,还可以把文章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祖父的园子》一文,女作家萧红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我们看到了各色的蝴蝶、蜻蜓、蚂蚱,有“胖乎乎”、“圆滚滚”的蜜蜂,还有“毛嘟嘟”的狗尾草,还可以看到“蓝悠悠”的天空„„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卷仿若浮现在眼前,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眼前事物的满心喜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了因为萧红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心灵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朗读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就像自己在说话一样自然,毫无滞涩的感觉。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凡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无一不重视朗读训练。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看了《幸福天堂》一文后,窦桂梅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和感受,多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的教学方式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一开始,窦老师就引领学生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在读诗中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近距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怜悯,触动学生的情感,进入情境之中。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解读不幸时,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渲染出小女孩的无助、弱小,通过朗读对奶奶的深情呼唤,再现了小女孩凄凉的境遇。其间,卓有成效的朗读是走进并再现文本的重要策略手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文本,从心灵上更贴近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不幸感同身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教学要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悟情,同时为课内外阅读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外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加强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其中,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是朗读的重点。“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晏子对楚王的第一次回击,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是„„不是”、“只有„„才”、“到底”等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促进学生感悟晏子语言的巧妙。晏子与楚王的第二次斗智更精彩,“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不仅要抓住晏子精彩的语言,感悟其语言的巧妙,而且要注意到晏子的表情也很生动,他“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对此心领神会,还从“只好”一词中感受到楚王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朗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人,朗读时指导学生做到情真意切、满含深情;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把握好语感。志愿军战士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反复地用呼唤的方式来表达,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朝鲜人民与中国志愿军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朗读过程中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它要求学生的眼、口、耳、脑协同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反复耐心地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想象、体会洪水的泛滥和老汉的威严、冷静。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些句子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样的描写,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和情况的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定会浮想联翩,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把朗读与思维融合在一起。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摸准了文章的脉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由此引出以“桥”作题目的内涵。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汉的敬仰,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朗读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朗读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各年级对朗读训练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加强对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必会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四期 主编:包南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18、19页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 主编:许月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2、53页
2009年4月23日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让学生读书。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早在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人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体会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强调“读”的重要性。现当代语言大师鲁迅、茅盾、巴金等在青少年时期硬背“古文观止”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更是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读“读”呢?
一、确立朗读的正确指导思想
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语言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朗读是与这个基础和核心密不可分的,它还是语文课的课堂特征之一,语文创新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大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课堂上倘只是教师的满堂讲析哪怕讲得天花乱坠:唾沫四溅,学生也无法理解那母子之情,也无法体会夫妻之爱,无法领悟丧母之哀,更不能明白其中的爱国情感。只有通过读,而且是放声地朗读,反复地朗读,它的韵味、情感、精妙之处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朗读的功率实在不可少。因此,树立正确的朗读指导思想十分重要的。
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妙处,提高他们朗读的兴趣
朗读的妙处主要有四点:
1.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
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作者表达的思想、以及抒发的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2.有助于听、写、说能力的培养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句法,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的语感渐渐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听、写、说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一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以排斥。
4.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朗读时,学生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不加字、不减字、不掉句、不错行,此为“眼到”;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调芬芳,此为“口到”;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此为“耳到”;记于心,依文赋情,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此为“心到”。这样,眼、耳、口、心并用,久而久之,一进入课堂、一接触课文朗读,学生就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注意力相应的也会高度集中。
三、朗读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大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摆在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位置,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总体时间上看,每学期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总时间量不得低于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阅读教学活动中每节课内朗读的时间,同样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学生朗读时间多了,耽误了教师分析点评的时间,其实学生吟诵朗读透彻了解课文,可以减少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分析,特别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初中语文课文第二册,短文两篇《敬畏生命》(张晓风)和《热爱生命》(蒙田)通过反复的朗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不析自明。相反,若只有教师的讲析,没有学生的反复朗读,是较难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此类课文朗读比分析更为重要。
四、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朗读氛围
氛围就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工作要有工作氛围,学习要有学习氛围,朗读也要有朗读氛围。只有在特定的氛围中,朗读训练才会有实施。营造朗读氛围的常用手段有:
1.利用录音机
对于有朗读录音磁带的课文,上课就可用录音机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初听―跟读一再听一再读,从而营造朗读氛围,掀起朗读高潮。
2.教师范读、领读
在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教师的范读,领读就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在班级营造朗读氛围。
3.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等优势。易于创设特定的环境。
4.成立朗读兴趣小组
由学生自愿报名,小组每一个月活动一次,在活动过程中,朗读小组将课外一些优秀文章在班级朗读或制成朗读磁带欣赏,既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课外知识。
总之,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读”上做文章,把“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用“读”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景必将是另一番天地。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学)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儿童的心田,就像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老师在上面画上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更像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儿童初步接触、理解并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而听、说、读、写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儿童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过程中,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听、说、读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加深理解,增强语感。教师在这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形成有感情朗读的自觉。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
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
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眼、口、耳、脑等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书面语言里所包含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融入自身的深刻感受和体会,这样就有一个对课文内容再加深理解,再创造的过程,这就是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形象的过程。
在老舍的《林海》一文中,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和生动地描述,写出
了原始森林独特的美,作者抓住了树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又通过岭的数量多、样式多和它的温柔来表现岭与众不同的特点,还有小溪,各色的鲜花、蝴蝶、草丛中的小红豆等景物的描写,既有动又有静,还有美丽的动人的色彩,使学生在学习文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不自然地就把自己融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视觉、思维、情感和声音都参与到朗读之中,培养了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二、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感知作品内涵的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是何等的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指导朗读有关父亲,儿子的段落,体会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而感受到在困难面前,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是亲情使父子坚信,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会在一起。而《钓鱼的启示》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钓鲈鱼的不易,我的心情由高兴——不理解——委屈——乞求的变化,以及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从而了解到是父亲严格的教育,才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拒绝诱惑,坚守道德。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同时也受到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的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三、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学习的角色,特别是语文课教学,教师单纯地说教,只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如果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主动地探索,再加上教师正确地引导,就会受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材中,对一些较浅显的文章,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反复地朗读,自然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学习课文《秋天的雨》和诗歌《听听,秋的声音》等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仔细体会,学生很容易地就会了解到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和香甜的味道,还有美妙动听的声音。学生在反复地读中的感悟,比老师单纯的说教会更深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朗读可以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因此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文章的结构美等也就在朗读中得到了真切的感受。不同的文章应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可以把我们带入不同的天地。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在《火烧云》一课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
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又如《春风吹》作为一首儿童诗,诗的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
容浅显。在教学中,可首先采用简笔画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柳绿、桃红、燕归、蛙醒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认清春天的特征,理解四个拟人句,然后重点指导朗读,找出四、六行末的韵脚(用·表示),让孩子读时把韵脚稍稍拖长。根据诗的内容划分成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再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形成了节奏鲜明的、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孩子们反复地吟诵,陶醉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中,陶醉在诗的优美旋律中。通过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变为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当然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
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