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要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规律,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深化改革,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改进学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针对未成年人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育。过去,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区分年龄层次、不考虑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的现象,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未成年人成长各阶段特点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入手,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切实把德育放在各类教育的首位,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分层次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学生应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
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德育以智育、体育、美育等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每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具有一定的道德涵义。学校不能就德育抓德育,而应把德育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改革,整体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防止德育的分散、割裂状态以及形式化、浅层化,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科教育和德育的一体化,强化学科渗透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照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德育主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未成年人的主
体地位。
开展互动教育,调动未成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未成年人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开放活跃,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较强。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自始至终都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未成年人处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不断增强教育效果,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既要充分体现未成年人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又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做到在服务中教育,在关心中引导。
关注突出问题,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确保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加剧,矛盾凸显,未成年人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持续性的冲击,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普遍智力发育较好,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同时,由于课业负担普遍过重,有的家庭经济负担也较重,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许多学生面临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是未成年人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人格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德育必须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卫生,积极向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关心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应针对当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的有效途径,大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自律能力、合作能力、面对挫折与承受压力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有健康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坚持实践育人,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的本质是实践。德育教育的过程是由知、情、意(信)、行等环节结合而成的,实践贯穿于各个环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实践育人。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课堂、两个阵地,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成为既有崇高理想又能脚踏实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因为这一代未成年人,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都将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完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更需要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未成年人的创业精神,作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未成年人增强创业勇气,提高创业意识,增长创业技能,勤于动手,大胆实践,不断创新。通过实践体验,把创业的意识和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虽然表现在未成年人身上,但根源在成人社会。社会是一本无字教科书,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未成年人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民族延续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爱护未成年人,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把优化社会软硬环境和搭建社区教育平台,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抓实、抓好。
坚持循序渐进,健全和强化家庭教育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道德水准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之中。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从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努力克服“大、空、远”等倾向,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坚持从小事做起,正确引导,循序渐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符合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采用未成年人能够理解的内容,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和内涵。要注重对未成年人进行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中小学校要全面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此作为经常性、基础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提高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树立法制观念,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从家庭教育入手,夯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未成年人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多方面的学习,日常生活则主要在家庭环境中。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多种形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们努力成为学习型家长,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现在的未成年人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型的新家庭结构正在形成,“隔代养育”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家庭中,承担教育责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社会有关部门,必须研究和总结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殊规律,学会和未成年人在情感、学习、生活乃至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平等沟通交流,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教育“复杂”的对象。此外,单亲家庭、残障家庭、困难家庭等的未成年人子女教育也十分薄弱,许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来自这些家庭。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正在逐步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流动儿童”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当分类研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好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二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XX-2011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和部署,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培养符合“四有”新人标准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要求;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首都青少年为目标;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工作出发点,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目标:落实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构建与首都教育相匹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标志为: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和氛围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教育功能,广泛吸收国内外有益教育经验,德育资源实现有效整合;依法管理,立足建设,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要努力打造五个平台,搞好四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坚持四重一突出。五个平台是:学科课程德育平台;德育课程教学平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行为规范教育平台;社会综合环境育人平台。四个结合是: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三个体系是:相互衔接的学校德育工作和评价体系;以广大教师、德育工作者队伍和领导体制为重点的组织领导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投入和保障体系。四重一突出是:重在建设;重在基础;重在创新;重在实效;突出特色。
一、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
全面实施《XX-2011年首都青少年学生“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以“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规则、志愿服务为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把“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构建北京“首善之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为营造奥运会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贡献。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落实“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在中小学校唱响国歌,把升旗仪式、唱响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围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和重点内容作为突破口,力求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年年有突破,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年年有进步。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让唱响国歌;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十个文明习惯伴随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塑造学生爱国自强、开放自信、热忱友好、奋发向上的时代品格。
倡导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中小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4.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我是世界中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培育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结合国际礼仪教育、外语学习,引导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提高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懂得个人行为具有的全球性意义,形成在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二、实施学校课程的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
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全部教学活动都是德育的实施过程。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是落实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的关键环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5.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做到全员育人
每位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身言行的道德影响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交流及跨学科研究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专业水平,促进学科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各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
每位教师都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入学、升学、青春期、成人期等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幼儿要注重道德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要注重基本言行的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中学生要注重爱祖国、爱首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坐标;职业学校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6.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全过程育人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美育、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落实每个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累计完成一个月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要求。
7.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
加强对德育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开发资源,研究解决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按照国家颁布的德育课程标准,加强德育课程建设,鼓励区县和学校立足校本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总结推广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首都特色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8.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9.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优势,支持团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统筹安排好团队活动时间。通过团队组织活动、中学生业余团校和高中生业余党校等途径,培养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0.建立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的研究与评价机制
积极开展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方式的研究,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的评价、监控、激励、反馈机制。力争每年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和案例交流活动。
三、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对学生品行、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层次影响和教育意义。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验和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功能的影响。
11.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
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理念铸造、行为反思,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核心价值观。重视校训、校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加强校风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学校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历史发展为基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校风。
12.创造具有学习型组织特征的学校氛围
创造师生主动学习、共同发展、有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学校氛围。校长努力成为师生相互沟通和思想交流的促进者,使学校的干部教师通过行为反思、问题发现等方法不断改善学校的德育实践,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13.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与文化资源建设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绿色校园环境。利用铭言、人物、故事、文物和景观布局、建筑装饰等,形成学校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爱国主义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运用网络、动漫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把网络、动漫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增加交流、培养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手段,提高对网络、动漫信息的是非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创建学校社区新型协作体制
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在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体制。
14.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
逐步试点建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由家长自荐或选举、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新型家长教师协会,增进家长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家长与教师的相互交流,让家长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管理,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活动。
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校长信箱、家访、联系簿、网络等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家庭教育研究会和其他有关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与咨询活动,为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服务。
15.创建学校社区协作机制
结合区域和学校、幼儿园特点,把学校教育、幼儿教育延伸到社区。鼓励区县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校、幼儿园与社区共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倡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校教师资源,选派教师走进社区担任辅导员,沟通学校、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联系。
16.关爱特殊背景的学生
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以及失学失管少年、流浪乞讨儿童情况的调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
17.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
加强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落实《北京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提高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利用法律手段自我保护的能力。
做好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情况报告制度。根据新形势、新特点,继续办好工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五、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德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是改进德育管理方式、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抓住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契机,提高德育工作应用信息化的能力,创造中小学健康、安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和尊重的网络虚拟环境。
18.建设中小学网络德育平台
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德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以为学生服务为主的网络德育平台。通过网上教育活动、游戏竞赛、名师指点、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德育辅导,创新德育方式。
增强信息技术课程在提高学生信息基本素养和网络道德意识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19.组织开发高质量德育软件
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开发一批德育软件资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开展数字德育实验,逐步建立德育工作网站或网页,丰富网上德育内容。
六、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改进和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2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育人能力
修订《北京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等内容并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大力表彰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
21.实施德育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选拔、提高工作。将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纳入干训、师训系列。在评特级教师、表彰优秀人民教师、学科带头人奖项中,德育教师、班主任要占有一定比例。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全市培养十名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德育工作专家、百名左右市级德育带头人、千名德育工作骨干。
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程,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中改善班主任待遇。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在有条件的区县组织班主任职级制试点,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
加强校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22.完善教师实施德育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考核其教学能力,还要考核其育人能力、考核完成德育任务的情况。将教师的师德表现、做学生德育工作的情况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发现先进思想、优秀典型,学习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师德精神和育人经验。
七、开发和利用首都德育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以新的德育资源观,整合、开发、利用首都特有的地域资源、人文资源、科技资源和新闻媒体资源,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3.发挥首都历史文化地域资源优势
将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首都的历史、地理、文物,大自然的山川、草木等,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事件、机构等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北京、爱祖国的教育。
24.发挥首都科技人文媒体资源优势
发挥北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信息、高科技企业密集的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创新。发挥大学团委、学生会、社团的优势,组织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中小学,开展“学长式”、“同伴式”教育活动等。
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离退休老教育工作者的优势,支持关工委组织“五老”报告团,聘请老同志担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外(社区)辅导员、失足青少年帮教员、学生社团指导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等。
第三篇:北京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
北京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和部署,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培养符合“四有”新人标准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要求;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首都青少年为目标;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工作出发点,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目标:落实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构建与首都教育相匹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标志为: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和氛围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教育功能,广泛吸收国内外有益教育经验,德育资源实现有效整合;依法管理,立足建设,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要努力打造五个平台,搞好四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坚持四重一突出。五个平台是:学科课程德育平台;德育课程教学平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行为规范教育平台;社会综合环境育人平台。四个结合是: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三个体系是:相互衔接的学校德育工作和评价体系;以广大教师、德育工作者队伍和领导体制为重点的组织领导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投入和保障体系。四重一突出是:重在建设;重在基础;重在创新;重在实效;突出特色。
一、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
全面实施《2005-2008年首都青少年学生“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以“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规则、志愿服务为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把“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构建北京“首善之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为营造奥运会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贡献。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落实“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在中小学校唱响国歌,把升旗仪式、唱响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围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和重点内容作为突破口,力求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年年有突破,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年年有进步。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让唱响国歌;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十个文明习惯伴随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3437075.doc
Page 1 of 7
3.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塑造学生爱国自强、开放自信、热忱友好、奋发向上的时代品格。
倡导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中小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4.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我是世界中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培育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结合国际礼仪教育、外语学习,引导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提高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懂得个人行为具有的全球性意义,形成在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二、实施学校课程的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
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全部教学活动都是德育的实施过程。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是落实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的关键环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5.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做到全员育人
每位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身言行的道德影响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交流及跨学科研究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专业水平,促进学科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各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
每位教师都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入学、升学、青春期、成人期等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幼儿要注重道德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要注重基本言行的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中学生要注重爱祖国、爱首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坐标;职业学校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6.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全过程育人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美育、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落实每个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累计完成一个月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要求。
7.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
加强对德育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开发资源,研究解决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采用学33437075.doc
Page 2 of 7 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按照国家颁布的德育课程标准,加强德育课程建设,鼓励区县和学校立足校本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总结推广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首都特色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8.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9.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优势,支持团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统筹安排好团队活动时间。通过团队组织活动、中学生业余团校和高中生业余党校等途径,培养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0.建立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的研究与评价机制
积极开展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方式的研究,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的评价、监控、激励、反馈机制。力争每年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和案例交流活动。
三、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对学生品行、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层次影响和教育意义。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验和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功能的影响。
11.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
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理念铸造、行为反思,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核心价值观。重视校训、校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加强校风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学校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历史发展为基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校风。
12.创造具有学习型组织特征的学校氛围
创造师生主动学习、共同发展、有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学校氛围。校长努力成为师生相互沟通和思想交流的促进者,使学校的干部教师通过行为反思、问题发现等方法不断改善学校的德育实践,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13.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与文化资源建设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绿色校园环境。利用铭言、人物、故事、文物和景观布局、建筑装饰等,形成学校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爱国主义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运用网络、动漫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把网络、动漫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增加交流、培养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手段,提高对网络、动漫信息的是非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3437075.doc
Page 3 of 7
四、创建学校社区新型协作体制
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在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体制。
14.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
逐步试点建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由家长自荐或选举、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新型家长教师协会,增进家长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家长与教师的相互交流,让家长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管理,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活动。
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校长信箱、家访、联系簿、网络等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家庭教育研究会和其他有关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与咨询活动,为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服务。
15.创建学校社区协作机制
结合区域和学校、幼儿园特点,把学校教育、幼儿教育延伸到社区。鼓励区县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校、幼儿园与社区共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倡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校教师资源,选派教师走进社区担任辅导员,沟通学校、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联系。
16.关爱特殊背景的学生
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以及失学失管少年、流浪乞讨儿童情况的调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
17.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
加强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落实《北京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提高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利用法律手段自我保护的能力。
做好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情况报告制度。根据新形势、新特点,继续办好工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五、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德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是改进德育管理方式、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抓住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契机,提高德育工作应用信息化的能力,创造中小学健康、安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和尊重的网络虚拟环境。
18.建设中小学网络德育平台
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德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以为学生服务为主的网络德育平台。通过网上教育活动、游戏竞赛、名师指点、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德育辅导,创新德育方式。
增强信息技术课程在提高学生信息基本素养和网络道德意识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33437075.doc
Page 4 of 7
19.组织开发高质量德育软件
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开发一批德育软件资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开展数字德育实验,逐步建立德育工作网站或网页,丰富网上德育内容。
六、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改进和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2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育人能力
修订《北京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等内容并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大力表彰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
21.实施德育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选拔、提高工作。将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纳入干训、师训系列。在评特级教师、表彰优秀人民教师、学科带头人奖项中,德育教师、班主任要占有一定比例。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全市培养十名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德育工作专家、百名左右市级德育带头人、千名德育工作骨干。
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程,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中改善班主任待遇。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在有条件的区县组织班主任职级制试点,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
加强校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22.完善教师实施德育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考核其教学能力,还要考核其育人能力、考核完成德育任务的情况。将教师的师德表现、做学生德育工作的情况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发现先进思想、优秀典型,学习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师德精神和育人经验。
七、开发和利用首都德育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以新的德育资源观,整合、开发、利用首都特有的地域资源、人文资源、科技资源和新闻媒体资源,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3.发挥首都历史文化地域资源优势
将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首都的历史、地理、文物,大自然的山川、草木等,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事件、机构等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北京、爱祖国的教育。
24.发挥首都科技人文媒体资源优势
33437075.doc
Page 5 of 7
发挥北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信息、高科技企业密集的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创新。发挥大学团委、学生会、社团的优势,组织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中小学,开展“学长式”、“同伴式”教育活动等。
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离退休老教育工作者的优势,支持关工委组织“五老”报告团,聘请老同志担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外(社区)辅导员、失足青少年帮教员、学生社团指导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等。
积极争取新闻单位、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综合治理、公安、司法等部门的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八、完善德育创新与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德育领导体制、研究体系、管理制度的创新,是落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要建设和完善有效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25.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型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市、区县教委都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主管主任专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系统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德育工作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德育工作。
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主体力量,家长、社区代表参加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
选派思想素质好、奉献精神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6.建设市、区县、学校三级德育研究网络
加强德育研究机构建设,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制定德育研究计划,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交流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研究质量与水平。
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把德育列为重要研究内容,开发校本德育资源。
加强国内、国际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广泛交流,适时举办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7.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德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建立德育创新成果奖评选制度,建立20个左右德育实验研究基地。总结教育成功案例,做好成功经验的传播工作,鼓励和支持富有实效的德育创新。
建立每三年一次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制度、表彰制度,每年一次的德育工作交流制度、工作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优秀学生的奖励和问题学生的教育、矫治、转化制度;逐步建立学生道德发展状态和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状况监控评估制度。成立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专家指导组,逐步形成专家指导、政府督导、制度完善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各区县也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制度。
市、区县、学校要在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学校建设、实施新的办学条件标准过程中,统筹考虑学校德育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建设市、区县学生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已有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要在事业发展经费中安排德育专项经费,用于德育基本建设、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德育研究、队伍培训、专题教育等项目需求。
33437075.doc
Page 6 of 7
33437075.doc Page 7 of 7
第四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和部署,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培养符合“四有”新人标准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要求;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首都青少年为目标;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工作出发点,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目标:落实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构建与首都教育相匹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标志为: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和氛围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教育功能,广泛吸收国内外有益教育经验,德育资源实现有效整合;依法管理,立足建设,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要努力打造五个平台,搞好四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坚持四重一突出。五个平台是:学科课程德育平台;德育课程教学平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行为规范教育平台;社会综合环境育人平台。四个结合是: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三个体系是:相互衔接的学校德育工作和评价体系;以广大教师、德育工作者队伍和领导体制为重点的组织领导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投入和保障体系。四重一突出是:重在建设;重在基础;重在创新;重在实效;突出特色。
一、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
全面实施《2005-2008年首都青少年学生“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以“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规则、志愿服务为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把“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构建北京“首善之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为营造奥运会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贡献。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落实“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在中小学校唱响国歌,把升旗仪式、唱响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围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和重点内容作为突破口,力求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年年有突破,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年年有进步。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让唱响国歌;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十个文明习惯伴随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塑造学生爱国自强、开放自信、热忱友好、奋发向上的时代品格。
倡导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中小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4.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我是世界中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培育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结合国际礼仪教育、外语学习,引导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提高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懂得个人行为具有的全球性意义,形成在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二、实施学校课程的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
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全部教学活动都是德育的实施过程。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是落实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的关键环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5.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做到全员育人
每位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身言行的道德影响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交流及跨学科研究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专业水平,促进学科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各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
每位教师都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入学、升学、青春期、成人期等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幼儿要注重道德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要注重基本言行的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中学生要注重爱祖国、爱首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坐标;职业学校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6.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全过程育人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美育、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落实每个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累计完成一个月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要求。
7.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
加强对德育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开发资源,研究解决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按照国家颁布的德育课程标准,加强德育课程建设,鼓励区县和学校立足校本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总结推广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首都特色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8.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9.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优势,支持团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统筹安排好团队活动时间。通过团队组织活动、中学生业余团校和高中生业余党校等途径,培养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0.建立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的研究与评价机制
积极开展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方式的研究,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德育功能有效实现的评价、监控、激励、反馈机制。力争每年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和案例交流活动。
三、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对学生品行、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层次影响和教育意义。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验和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功能的影响。
11.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
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理念铸造、行为反思,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核心价值观。重视校训、校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加强校风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学校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历史发展为基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校风。
12.创造具有学习型组织特征的学校氛围
创造师生主动学习、共同发展、有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学校氛围。校长努力成为师生相互沟通和思想交流的促进者,使学校的干部教师通过行为反思、问题发现等方法不断改善学校的德育实践,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13.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与文化资源建设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绿色校园环境。利用铭言、人物、故事、文物和景观布局、建筑装饰等,形成学校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爱国主义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运用网络、动漫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把网络、动漫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增加交流、培养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手段,提高对网络、动漫信息的是非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创建学校社区新型协作体制
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在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体制。
14.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
逐步试点建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由家长自荐或选举、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新型家长教师协会,增进家长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家长与教师的相互交流,让家长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管理,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活动。
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校长信箱、家访、联系簿、网络等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家庭教育研究会和其他有关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与咨询活动,为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服务。
15.创建学校社区协作机制
结合区域和学校、幼儿园特点,把学校教育、幼儿教育延伸到社区。鼓励区县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校、幼儿园与社区共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倡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校教师资源,选派教师走进社区担任辅导员,沟通学校、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联系。
16.关爱特殊背景的学生
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以及失学失管少年、流浪乞讨儿童情况的调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
17.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
加强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落实《北京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提高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利用法律手段自我保护的能力。
做好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情况报告制度。根据新形势、新特点,继续办好工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五、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德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是改进德育管理方式、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抓住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契机,提高德育工作应用信息化的能力,创造中小学健康、安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和尊重的网络虚拟环境。
18.建设中小学网络德育平台
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德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以为学生服务为主的网络德育平台。通过网上教育活动、游戏竞赛、名师指点、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德育辅导,创新德育方式。
增强信息技术课程在提高学生信息基本素养和网络道德意识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19.组织开发高质量德育软件
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开发一批德育软件资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开展数字德育实验,逐步建立德育工作网站或网页,丰富网上德育内容。
六、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改进和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2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育人能力
修订《北京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等内容并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大力表彰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
21.实施德育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选拔、提高工作。将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纳入干训、师训系列。在评特级教师、表彰优秀人民教师、学科带头人奖项中,德育教师、班主任要占有一定比例。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全市培养十名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德育工作专家、百名左右市级德育带头人、千名德育工作骨干。
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程,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中改善班主任待遇。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在有条件的区县组织班主任职级制试点,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
加强校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22.完善教师实施德育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考核其教学能力,还要考核其育人能力、考核完成德育任务的情况。将教师的师德表现、做学生德育工作的情况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发现先进思想、优秀典型,学习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师德精神和育人经验。
七、开发和利用首都德育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以新的德育资源观,整合、开发、利用首都特有的地域资源、人文资源、科技资源和新闻媒体资源,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3.发挥首都历史文化地域资源优势
将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首都的历史、地理、文物,大自然的山川、草木等,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事件、机构等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北京、爱祖国的教育。
24.发挥首都科技人文媒体资源优势
发挥北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信息、高科技企业密集的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创新。发挥大学团委、学生会、社团的优势,组织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中小学,开展“学长式”、“同伴式”教育活动等。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离退休老教育工作者的优势,支持关工委组织“五老”报告团,聘请老同志担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外(社区)辅导员、失
足青少年帮教员、学生社团指导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等。
积极争取新闻单位、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综合治理、公安、司法等部门的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八、完善德育创新与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德育领导体制、研究体系、管理制度的创新,是落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要建设和完善有效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25.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型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市、区县教委都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主管主任专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系统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德育工作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主体力量,家长、社区代表参加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
选派思想素质好、奉献精神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6.建设市、区县、学校三级德育研究网络
加强德育研究机构建设,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制定德育研究计划,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交流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研究质量与水平。
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把德育列为重要研究内容,开发校本德育资源。加强国内、国际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广泛交流,适时举办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7.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德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建立德育创新成果奖评选制度,建立20个左右德育实验研究基地。总结教育成功案例,做好成功经验的传播工作,鼓励和支持富有实效的德育创新。
建立每三年一次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制度、表彰制度,每年一次的德育工作交流制度、工作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优秀学生的奖励和问题学生的教育、矫治、转化制度;逐步建立学生道德发展状态和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状况监控评估制度。成立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专家指导组,逐步形成专家指导、政府督导、制度完善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各区县也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制度。
市、区县、学校要在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学校建设、实施新的办学条件标准过程中,统筹考虑学校德育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建设市、区县学生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已有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要在事业发展经费中安排德育专项经费,用于德育基本建设、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德育研究、队伍培训、专题教育等项目需求。
墨玉县二中
2005
第五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案例(2010年)
2010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案例
——后进生思想转化
我校2004届高129班有个学生叫陈某,个子很高。刚进入高一时,他不是上课不专心听讲,就是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作业不做,基础又差,对学习豪无兴趣,平时常出现打架闹事,跟家长和老师对抗,是教师心目中问题学生。针对这样情况,学校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开始一段时间收效甚微,逆反心理重,很难勾通,即使有时承认错误,行动上还是不改,给人感觉“朽木不可雕”。但学校无论这位同学犯什么错都没有放弃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进行教育引导,采取针对性措施,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端正思想,弄清问题原因。通过班主任了解,知道这位学生是因父母不合,又长期在外工作,得不到家庭关心和照管,经常上网,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青年。知道这种情况后,学校政教处多次找他谈话,讲清错误带来危害,要求他树立奋斗目标,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如一次中秋节这位同学一个人在家过节,班主任得知后,将这位同学带回家和家人一起过节,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经过长期帮助教育之后,这位同学有什么事经常告诉班
主任,做错了事还主动向老师认错。后来学校发现该同学对体育很感兴趣,而且有一定天赋,在学校举行的各种体育比赛中,班主任有意让他多参加,并动员他参加学校足球训练队,这样一来,这位同学象变了一个人一样,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种活动,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进步,2004年高考,被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录取。
以上只是我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基本反映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学校对后进生思想教育一个缩影。后进生教育转化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每届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后进生,我校也不例外。初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变化的过程,思想上会产生较大的变化,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一时糊涂会做出一些不正当举动,甚至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在这期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改掉这些不好习惯,就会滋长,扎下深根,以至以后很难改变。转化后进生思想工作,我们一定要遵循“尊重——亲近——感化——转化”的过程。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正确途径,就一定能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好,后进生也一定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瞧不起后进生,更不要放弃后进生,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以情动人,爱中有严
转化后进生与培养优等生同样重要。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所以教育过程中要从情感入手热爱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以自己亲切、和善的师德风范感染和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对后进生我们只要关心、爱护他们,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让后进生动情,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之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深入了解和分析后进生思想状况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产生生问题的原因。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他们身上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闪光点,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准入手的角度。要了解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经常家访,争取加家长支持配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要想对后进生进行有效的、有的放矢的教育,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在转化后进生时要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依靠家长的帮助来转化后进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个性,依靠家长的帮助,双管齐下,力争转化后进生。我校对班主任工作中有硬性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进行一定家访,组织家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学校政教处和家长委员会组织,定期举办家长培训。
四.适度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是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管理学生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手段,但实施奖罚时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过多的奖励和惩罚对后进生的转化都是不利的。一般来讲,后进生违纪行为较多,因此受惩罚的次数也比较多,但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为逃避惩罚带来的痛苦而学会说谎、欺骗,以此来保护自己,在行为上造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或者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这些对转化后进生都是不利的。若过多表扬,对他们的一点点好的表现就一味的表扬,而对他们的违纪行为置之不理,这样他们会形成一种绞辛心理,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总之,奖与罚关键在于尺度的掌握。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后进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旦有人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们的痛点,便会旧病复发,甚至变本加厉,此时如你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而撒手不管,那他们则会破罐破摔,终至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转化后进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外,还要正确认识后进生转化的过程,认清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容易反复的特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按可行的方法教育他们,相信他们终会让你满意。我校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在学校党政高度重视下,通过班主任努力和各任课教师积极配合下,工作有声有色,近几年无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开除过任何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