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电力彩虹品牌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供电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和社会服务型行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多年来,全市电力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深化优质服务,于2004年成功培育出全市第一个服务品牌——“电力彩虹”,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秉承服务宗旨
勇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一个总目标、两个率先、三个显著提高”的总体要求,走“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我市生产总值将增长15%,有望增长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增长12%。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为此,公司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于发电企业、服务于电力客户、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服务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供电服务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也是通过服务来认识供电企业的。公司从“播撒光明、提供动力、承载文明”的高度出发,找准供电服务定位,不断丰富“电力彩虹”内涵,集中体现了公司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始终按照“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超越客户期望”的服务理念,大力倡导“用心服务,强化承诺服务,优化规范服务,深化创新服务”,强化“换位思考”意识,把供电服务中百分之一的不到位作为客户百分之百的问题来解决,按照“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标准,严格兑现供电服务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健全组织完备、指挥顺畅、运转有序、反应灵活的服务体系,建立“用心服务”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工作重心向客户端前移,落实责任,实现企业增效、社会满意的目标。通过畅通电力彩虹服务热线、发放“彩虹条”、召开客户关系委员会等形式,密切与广大电力客户的联系,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供电服务,树立真诚、开放、努力遵循高尚道德标准、勇于承担责任、不断追求卓越的**供电公司形象。
坚持竞合共赢文化
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电力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多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合作伙伴的协调发展。竞争是发展的动力,合作是发展的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和谐企业过程中凝炼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独具电力特色的竞合共赢文化。即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共赢,与广大客户互利共赢,与员工发展共赢,与社会和谐共赢。公司以竞合共赢文化指导各项工作,大力加强内质外形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和客户认可,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竞合共赢文化的推广与实践,力争在竞合共赢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上下功夫,以此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是发挥“电力彩虹”服务品牌的人文感召作用,在公司和电力客户之间建立起诚信、互惠的纽带,积极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吸引既有客户、赢得潜在客户,培育忠实的电力消费群体;坚持有效沟通,让客户在享受高品质供电服务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电力彩虹”品牌的健康成长,促进消费理念成熟;以竞合共赢文化理念指导公司妥善处理市场格局的各方关系,树立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和谐发展的典范,规范供用电秩序,优化我市投资“软环境”;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将竞合共赢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责任感和压力感,立足本职,用心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就自我,最终实现供需双方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强化电网、团队、管理“三大支撑”
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
优质的服务,必须有坚强电网、一流管理、高素质团队作为支撑。在电网建设方面,公司将及时跟踪全市经济发展动态,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建设坚强电网。2006年已报批电网建设资金4亿元,用于建设220千伏变电站前于、利津等输变电工程,实现**地区五个县区全部拥有220千伏电网的目标。加快500千伏**变电站规划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电网技术等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启动“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企业管理方面,坚持推行精细化管理,注重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大服务”机制,将各项工
作任务细化、量化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做到机关为基层服务、生产基建为营销一线服务、营销一线为客户服务,千方百计满足客户需求;把客户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只要您一个电话,其余的工作由我们来做”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让客户满意;在提升队伍素质方面,深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把“爱心理念”、“平安理念”内化为开展优质服务的源动力,在结合上作文章、在创新上求特色、在实效上下功夫,奉献爱心,营造和谐,确保平安,促进发展。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营销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开展优质服务明星、星级员工等创建活动,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加强作风建设,培养勤勉敬业、勇于开拓、立说立行的营销队伍。按照“激励、沟通、持续改进”的原则,及时导入绩效管理,加强全员绩效考核,营造“岗位靠竞争、薪酬凭绩效”的良好氛围,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提供人才保证。通过不懈努力,让“电力彩虹”成为**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篇:打造电力彩虹品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供电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和社会服务型行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多年来,全市电力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深化优质服务,于2004年成功培育出全市第一个服务品牌——“电力彩虹”,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秉承服务宗旨
勇担经
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一个总目标、两个率先、三个显著提高”的总体要求,走“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我市生产总值将增长15,有望增长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增长12。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为此,公司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于发电企业、服务于电力客户、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服务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供电服务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也是通过服务来认识供电企业的。公司从“播撒光明、提供动力、承载文明”的高度出发,找准供电服务定位,不断丰富“电力彩虹”内涵,集中体现了公司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始终按照“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超越客户期望”的服务理念,大力倡导“用心服务,强化承诺服务,优化规范服务,深化创新服务”,强化“换位思考”意识,把供电服务中百分之一的不到位作为客户百分之百的问题来解决,按照“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标准,严格兑现供电服务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健全组织完备、指挥顺畅、运转有序、反应灵活的服务体系,建立“用心服务”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工作重心向客户端前移,落实责任,实现企业增效、社会满意的目标。通过畅通电力彩虹服务热线、发放“彩虹条”、召开客户关系委员会等形式,密切与广大电力客户的联系,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供电服务,树立真诚、开放、努力遵循高尚道德标准、勇于承担责任、不断追求卓越的**供电公司形象。
坚持竞合共赢文化
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电力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多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合作伙伴的协调发展。竞争是发展的动力,合作是发展的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和谐企业过程中凝炼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独具电力特色的竞合共赢文化。即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共赢,与广大客户互利共赢,与员工发展共赢,与社会和谐共赢。公司以竞合共赢文化指导各项工作,大力加强内质外形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和客户认可,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竞合共赢文化的推广与实践,力争在竞合共赢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上下功夫,以此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是发挥“电力彩虹”服务品牌的人文感召作用,在公司和电力客户之间建立起诚信、互惠的纽带,积极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吸引既有客户、赢得潜在客户,培育忠实的电力消费群体;坚持有效沟通,让客户在享受高品质供电服务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电力彩虹”品牌的健康成长,促进消费理念成熟;以竞合共赢文化理念指导公司妥善处理市场格局的各方关系,树立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和谐发展的典范,规范供用电秩序,优化我市投资“软环境”;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将竞合共赢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责任感和压力感,立足本职,用心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就自我,最终实现供需双方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强化电网、团队、管理“三大支撑”
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
优质的服务,必须有坚强电网、一流管理、高素质团队作为支撑。在电网建设方面,公司将及时跟踪全市经济发展动态,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建设坚强电网。2006年已报批电网建设资金4亿元,用于建设220千伏变电站前于、利津等输变电工程,实现**地区五个县区全部拥有220千伏电网的目标。加快500千伏**变电站规划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电网技术等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启动“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企业管理方面,坚持推行精细化管理,注重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大服务”机制,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做到机关为基层服务、生产基建为营销一线服务、营销一线为客户服务,千方百计满足客户需求;把客户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只要您一个电话,其余的工作由我们来做”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让
第三篇: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和谐,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经济才会兴旺发达,老百姓生活水平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增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才算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呢?对于我的理解,和谐美满的社会,冲满爱心的社会,拥有高尚道德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还是得靠群众去创造.人与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假如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勾心斗角,只为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利益,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社会如何会发展,经济如何会发展,例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帮助,尊老爱幼,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种环境下的社会.如何会不兴旺.所以说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才会提高,经济也随之兴旺发达,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提高.建设和谐的社会对国家,对人民都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会提高.所以说,只有建设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2013年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由承办单位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广东省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由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共同协办,在全体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11月29日至12月2日,已经全部完成了各项赛程,圆满结束。
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宣传和发动工作,本次机电一体化竞赛共吸引135名选手参加。其中职工组参赛选手33人,师生组34队共102名参赛选手,为历届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所有参赛选手普遍年龄集中在二十出头,爱拼搏、接受新技术能力高,都是来自各个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精英。在竞赛场上,沉着应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竞赛。经过三天的比拼,决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5名,“广东省技术能手”8名。职工组20人,师生组61人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晋升“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5人,技师职业资格22人,高级技师1人。另外还分别评出“优秀裁判员”14名,“优秀教练员”14名,“2013年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先进个人”25名和32个先进单位。
大赛的筹备期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张凤岐副厅长多次关心大赛进展情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清汲副会长作为指导单位给予支持和指导。省人社厅各部门、广东省科学院、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省机械行业协会、省食品和包装行业协会等领导和专家莅临现场观摩和指导,给予全体选手极大鼓舞。张凤岐副厅长对大赛工作再次提出寄望:“以此次全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打造广东技能竞赛品牌。”
这次竞赛,组委会以对接世界技能大赛为目标,积极主动、开拓创新,以世界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专业规范为技术标准,在提升竞赛质量,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年轻人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为培养更多的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本次大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方位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
在开展竞赛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促进竞赛工作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次竞赛基于“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提升国内竞赛质量”的主题,在原有技能竞赛规则基础上,引进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技术规则和办赛理念,在组织形式、技术标准等方面尝试创新。
1、组织形式:以往,国内竞赛习惯关起门来办,表面上看似维护了竞赛的严肃性,实际上却极大地降低了竞赛对职业推广的引领效应,同时也容易产生纷争。此次竞赛,科学地规范参观时间、路线,在提高参观效率的同时,让观众更多时间、更近距离地观看比赛,在过程中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职业的形式与内涵,感受技能竞赛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从事机电一体化职业,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由于赛场的开放,选手的竞赛过程全透明,优秀选手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评判结果的公正性也得到了社会的监督和认可。
2、参赛形式:为充分调动企业组织开展竞赛活动、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在竞赛形式上进行创新,设立团队赛和个人赛两种形式。团队赛以院校为单位,采取本院校老师带学生组成团队参加师生组竞赛;以行业、集团公司、企业为单位,采取本单位在职员工组团参加职工组竞赛。选手全部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在岗职工,中海油集团深圳分公司积极响应,从下属四个油田经过专项培训的42名选手中选拔推荐13名技艺精湛代表企业参赛。本次竞赛师生组形式与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两人一组的形式相仿,这种形式在竞赛中既能体现教师的总体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又能考核选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同时,因为优秀选手及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事业心强、开拓创新思维的教练团队,通过竞赛也为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广东集训队专家队伍选拔人才。
3、技术标准:竞赛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从考核单一技能向复合型和综合型转化,鼓励选手创新。选手必须能够完成综合型任务,而且要求选手具备一定的电气和机械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企业应用接轨,强调交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专业规范: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吸收世界赛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专业规范,提升技能竞赛内涵质量。将机电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体现在竞赛技术文件上。组委会参考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制定了本次竞赛的专业规范。为了引导我们的选手养成良好的规范,对规范的违规是按点扣分而不是按类扣分,杜绝投机取巧。得到选手与教练的一致赞同。
5、考核内容:师生组采用“可编程三级”、“可编程二级”和“机器人站”三台设备组合考核,这种组合对团队的分工和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团队中老师的工作安排能力、选手的编程和安装调试水平都必须出色才能取得好成绩。每个工位占地35平方米,选手根据大赛提供的设备和安装枱、电脑台的大小做好布局和摆设规划,连成一条完整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在自己的工位中完成比赛,增加了选手的场地规划能力和竞赛的灵活性。从成绩看突出理论和实操的总体掌握。
6、竞赛平台:通过不同渠道广泛收集世界技能大赛的各种资料,包括:技术文件、专业规范、工作任务书、评价标准、竞赛设备以及竞赛影像等,掌握了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竞赛规则、内容与形式、竞赛设备及技术特点等内容,为竞赛活动与世界技能大赛全方位对接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选用竞赛设备与世界技能大赛使用设备接近。本次竞赛再次引进工业机器人,与当今工业先进水平相接轨。竞赛设备由三台不同设备组成,从包含的知识结构内容、涉及的技能要点等多方面,体现出注重考核选手对多工作站的规划、安装、调试、编程、整线运行和优化的综合能力。
7、专家主导:本次竞赛从竞赛模式、命题方式、比赛内容、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要与世界技能竞赛接轨,进一步促进我省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制定,使人才培养与世界先进标准接轨、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
为此,专家组从机电一体化领域具有较高威望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人选中确定。在竞赛各项技术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成立竞赛技术工作组,由技术工作组牵头人组织专家制定选拔赛技术文件,并对技术文件制定、实施及结果集体负责。
(二)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技术普及
竞赛宣传发动工作得到各地级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行业协会、学会的大力支持,短期内共举行五场讲座暨竞赛动员大会,八场赛前培训班,并派出指导老师到各地指导选手训练,帮助参赛选手提高技能水平。在全省各地企业单位和职业院校中掀起一股爱技能、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潮。
六月中旬由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主办的关于“世界机电一体化胜任力模型及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标准”暨2013年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动员大会专题讲座共有来自广东省十多所不同职业院校的50多名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在中职院校中产生广泛影响。
七月中旬至八月在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举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二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三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三场暑期师资培训班,同时还邀请竞赛组委会技术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三个培训班每期15天共为期一个半月,参加人数达200余人,培训班指导老师帮助准备参加竞赛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训练。
十一月上旬,韶关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题为机电一体化世界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讲座,包括韶关市技师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韶关市粤北技工学校,韶关市第二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近40位骨干教师参加。在职工组方面,广东省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协会给予高度重视和配合,赛前做了大量宣传发动工作,发动旗下多个会员单位参与竞赛,并由行业协会部长亲自担任领队带领选手参加竞赛。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广泛动员会员单位职工学习,并选派18名精兵强将组成两支队伍参加竞赛活动。
(三)引入机电一体化胜任力模型,促进课程改革
在职业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问题日显突出。把世界技能竞赛的能力规范和胜任力模型引入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并依据此标准来培养学生,增强学生在职场的竞争能力,是提升目前课程改革效果,进一步缩小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竞赛期间,还专门举行了“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选手选拔标准及教学训练实践”研讨会,来自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类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生参与了研讨和交流。以期促进我省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世界先进标准接轨、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通过技能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带动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效果。
(四)全面加强规范管理,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公开
1、裁判队伍:本次竞赛裁判员队伍由第三方单位组建,全部具有国家裁判员资格且有丰富的裁判员执教经验,来自包括企业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裁判组分为:评分裁判、现场监察裁判、理论监考/改卷统分三个组别。每组裁判职责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我国刚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很多专家对世界技能大赛的组织和竞赛规则、技术标准等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在比赛前一个星期召开裁判员培训班,帮助裁判员了解世界技能大赛竞赛规则,深入分析本次竞赛的技术标准和评分细则,介绍竞赛设备,明确各人职责,保证了裁判员的执判水平。专业化、敬业奉献的专家团队体现了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
2、竞赛场地:竞赛承办单位由第三方的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东省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担任,在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举行。今年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参赛单位,参赛单位纷纷表示希望今后竞赛场地继续落户南海中心,由第三方组建,在第三方场地举办,体现竞赛组织和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二、行业与地方合作,打造机电一体化竞赛品牌
2010年,广东省举办了全省也是全国首次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同志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技能竞赛项目之一”;
2011年举办第二届广东省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于清笈副会长等5位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及考察。竞赛同时,西门子、ABB等世界知名企业进行PLC和机器人新技术展示,还邀请美国专家做机电一体化胜任力模型专题讲座,搭建了一个技能竞赛、技术展示、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全新技能竞赛综合平台。竞赛率先引入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做法,为推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2年,广东省为备战全国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拔赛,举办了全国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广东选拔赛。进入广东省集训队的两名选手经过层层比拼,最终代表中国国家队首次出征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取得排名第七名和获得优胜奖的好成绩,得到人社部的高度评价;
2013年9月,全国首届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落户广东省。竞赛活动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组织方式打破行业界限,创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竞赛模式。为广东省技能竞赛在全国率先走向世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广东省品牌打造成国家级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品牌。
三、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为竞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次竞赛范围广、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对竞赛的组织承办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承办单位,我们全体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为保证竞赛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分设仲裁组、专家组裁判组、赛务组、设备组、后勤保障组、会务组等多班人马配合执行竞赛工作。从宣传发动到技能培训,从竞赛安排到赛务工作的实施,从竞赛环境的电路、气路的布线和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的调试、检测到现场维护,从理论考试到实际操作,从工作人员到裁判员,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为赛项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整个竞赛活动实现“零投诉”。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凤岐在赛后给予高度评价:“竞赛过程中,强化基本技能与专业操作,注重质量控制,体现科技水平,结合生产实际,全面考核选手的职业综合能力。大赛展示了我省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深化了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行业人才的交流与技能的提升,增强了职业技能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做了积极的人才储备。”
四、寄语
本次竞赛依据世界技能大赛各项要求组织,以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输送优秀选手和教练为目标,通过竞赛增强各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对世界技能竞赛技术要求的了解,促进广东省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培养向科学、可持续趋势发展。
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将训练和竞赛中的经验和方法应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中,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应用于就业指导和师资培养中,更准确地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参照和指导。
通过竞赛活动,营造出一个“认识机电一体化、努力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争当机电一体化技能高手”的氛围,激发大家重视技能的热情。通过活动使大家感受到:赛场不但是优秀选手展现技能的竞技场,更是宣传高新技术的大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到掌握技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让更多优秀人才步入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行列,品味在成长为一名优秀技能人才的同时享受技能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这是技能大赛超越竞赛自身的魅力所在。
第五篇:街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
XX街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10年工作总结
(综治总结表彰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2010年,XX街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各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工作,通过一年来的艰苦努力,在维护辖区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法制宣传,普法依法治理,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只有社会稳定,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创建“平安浆洗”既是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2010年以来,街道从工作实际出发,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营造创建氛围、构建工作网络、完善协作机制。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加强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按照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与各社区、驻辖区各大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平安创建氛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街道将宣传发动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街道”创建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充分结合各项整治活动,有效地开展了宣传活动,全年共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共700余条幅,为“平安街道”创建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认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街道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分管维稳党工委副书记为主任的街道大调解协调中心;成立了以党工委副书记为主任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针对辖区少数名族多,维稳责任重的实际,制定了《XX街道关于对应对辖区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制定了辖区“大调解”工作计划,落实了街道、社区“大调解”公示栏、调解室等设施;健全并落实了“三三制”逐级调解制度。在“两会”、“3.14”、“世博会”、“亚运会”、“西博会”期间,严密防范和控制高危人员和信访重点人员以及各种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组织机构,对重点地区、治安乱点经查排查,因地制宜地适时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治理,先后共投入人员200余人次,车辆60余台次。2010年,XX辖区共发生多类矛盾纠纷129件,调解129件,调解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0%以上。这些纠纷涉及劳资、婚姻、财产继承、医患、房产、赡养等。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各级矛调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充
分,没有一件矛盾纠纷转为刑事案件,或转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主要做法是:
①快速反映,及时调处。只要获得纠纷发生的信息,街办和相关社区,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尤其是涉及人数多,影响大的纠纷,都按照街办制定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方案》来做出反映,快速处置。在具体化解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调动力量,维持现场秩序,以防现场混乱,矛盾升级,乃至成为群体性闹事事件。之后,及时介入,掌握情况,弄清矛盾纠纷性质及争议焦点所在,并保持上下左右沟通。其次是根据矛盾纠纷性质及其责任单位,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调处。②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作用。由于许多小矛盾纠纷,多为民间邻里纠纷,尽管每件纠纷影响不大,但若不及时调处,也有可能民转刑(纠纷转为刑事案件),而且,这类纠纷的数量相对较多,对这类民间纠纷的调处,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③慎重调处涉及藏族同胞的民间纠纷。由于本辖区在整个成都市藏胞最集中的区域,一年到头,常发生一些涉及藏胞的民间纠纷,对这类纠纷的调处,无论是街办还是社区,都有一个共识,即:慎重调处。一年来,尽管涉及藏胞的民间矛盾纠纷不多,但只要出现了这类纠纷,参与调处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都能站在维稳高度并顾及相关民族政策慎重调处,及时将矛盾化解在本辖区内,切实有效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二、以防为主,打防结合,进一步巩固平安创建工作新成果
一年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社区干部、社区民警深入小区院落,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工作,落实平安创建各项措施:制作宣传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增装防盗伞,增配消防器材,大力开展反邪警示教育文艺巡演活动,加强门卫值班,加大安保人员巡查力度,强化辖区专职综治队员的巡逻守候、设点警戒,配合干警严厉打击辖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派出所在治安防控方面主力军作用,通过加强流动高危人群管控、强化阵地控制、隐蔽力量建设、重点要害部位防控等工作,一手抓基层基础强化防控,一手抓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震慑犯罪份子,力保辖区长治久安。2010年1—12月份各类刑事案件立案件323件,其中盗窃汽车案19起;入室盗窃案55起;抢劫立案27起;抢夺立案41起;破案166件;打击处理101人;治安拘留131人,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二)大力开展普法学习,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了辖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的法制意识。圆满顺利地接受了市、区两级政府对“五五”普法工作的检查验收。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共开展了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及学习10次、160人次,无一人脱管、漏管现象发生。认真开展了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工作,基本完成了创建工作目标,为武侯区的创建增砖添瓦。
(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用工单位进行采集、录入,做到来者登记,去者注销,情况明、底子清。1-12月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共采集新增房屋信息923条,新增出租房屋669条,新增流动人口9230人,新增用工单位45条,维护房屋信息4439条,人口信息3959条,用工单位信息73条。
三、努力做好信访接待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0年以来,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包括上级转(交)办件45件,调处率达100%,回复率达100%。全年未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集访和群体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也未发生到省、市集体上访。发生到区上访需要及时劝返时,相关分管领导及科室都能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并有效劝返。凡上级批交(督办)件100%实行了领导包案,到期办结率达100%,办理材料上报及时规范。全年网上信访8件,对网上信访件,分管领导批办率达100%,处理严肃认真,回复谨慎,回复率100%。严格落实了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制。街道信访工作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办公条件与工作任务基本相适应。完成了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联网的安装和调试,加大了信访工作的投入。
四、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够有力,在全区范围内相对滞后;
2、基层群防组织建设还不够强,使群防群治工作难以切实有效开展;
3、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设不够深入,使辖区一些单位内的民间纠纷没有得到单位基层调解组织的及时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4、在抓治安防范、化解纠纷方面,街道、社区与驻辖区单位之间的相互沟通与
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
五、2011年工作思路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接再厉、狠抓落实,实施“一二三四”措施,即“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加强三项建设、健全四条制度”,将维稳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访和群众工作、司法行政工作、大调解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围绕建设“平安浆洗”,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奋斗目标。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法制和综合治理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三)加强三项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努力做到防范在先,止于未发。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挖掘和整合各方面的治安力量,减少防范空隙,压缩违法犯罪的空间,切实预防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三是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建立各种形式的防范队伍,开展治安巡逻,消除治安死角。
(四)健全四项制度。一是健全打防控制度。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和专项斗争,努力达到“整治一处、稳定一方”的效果。二是健全管理制度。突出重点区域,把治安防范的重点放在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突出重点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严防其违法犯罪。加强对刑释人员安置
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三是健全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及时表彰奖励;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失职、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四是健全信访逐级负责制度。抓好信访办理基础性工作,加大调处力度,提高息诉息访率,杜绝进京非正常上访和越级群访,加大对社区内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工作。
同志们,2010年已过去了,2011年已开始,在2011年里,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新的一年的工作目标,齐抓共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坚信,XX辖区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让我们携起手来,为XX辖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XX街道办事处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