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凉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
平凉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
本卷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
①甲骨文②司母戊鼎③《史记》④《资治通鉴》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开通丝绸之路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张骞出使西域C.玄奘天竺取经D.郑和下西洋
3.唐朝时一个气势恢宏的时代,生活在唐朝的人可以()
①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 ②诵读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③用曲辕犁耕地 ④到瓦子(瓦舍)里听评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下列属于雍正皇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行省制度B.废除丞相C.设立锦衣卫D.设立军机处
5.近代史上,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A.《天津条约》、《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马关条约》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7.图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行的反映中国经济建设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8.下列史实与伯利克里(图二)人物相关的是()
A.金字塔B.《汉莫拉比法典》
C.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D.布匿战争图一图二
9.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
A.凡尔登战役B.斯大林格列战役C.诺曼底登陆D.德国投降
10.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造成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危机,祸及全球,核能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核能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B.牛顿的万有引力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二、读图学史(共10分)
11.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孔子图2图3 伏尔泰图4
(1)图1人物创立了哪一学派?(1分)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分)
(2)图2是谁的作品?(1分)该作品创作于什么时期?(1分)反映的核心社会思潮是
什么?(1分)
(3)图3人物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4分)
(4)图4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哪一重大社会思想的诞生?(1分)
三、材料解析题(11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约规定:(1)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
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5)德
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瓜分。
材料二:“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
谋特别权力,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材料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渗入”。他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
其。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
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两个条约?(2分)分别是在哪两次国际会议上签署的?(2
分)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什么世界体系?(1分)
(2)依据材料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有什么标志性的意义?(1分)
(3)为了推行杜鲁门主义,美国在欧洲组建了哪个军事政治集团?(1分)苏联针锋相对的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1分)导致这一格局解体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如何?(1分)
四、简答题(共9分)
1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先后进行了哪三次大规模的战争?(3分)
(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2分)这次会议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2分)
第二篇:平凉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
平凉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
本卷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种植水稻,居住着干栏式房子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2、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下列史实与他无关的是()
A、灭六国,统一中国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创立中央集权制度D、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3、刘佳同学在历史博物馆看见了一张老地图,上面标有“甘肃行省”字样。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设立始于()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4、2010年5月,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博会,是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但是在清朝晚期,上海却是在敌人的炮火打击下被迫开放的,最先把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5、《申报》是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下列“新闻”可能被刊登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洪秀全金田起义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三大改造的完成7、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中,不属于大河流域的是()
A、金字塔B、楔形文字C、奴隶制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
8、被誉为“拉丁美洲解放者”的人是()
A、华盛顿B、圣马丁C、玻利瓦尔D、章西女王
9、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新的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的当代版。下列对罗斯福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美国摆脱了危机B、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C、核心措施是《国家工业复兴法》D、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0、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下列作品预期反映的现实不一致的一项是()
A、《美国的悲剧》与美国的生活方式B、《英雄交响曲》与拿破仑英雄业绩
C、《格尔尼卡》与法西斯暴行D、《天方夜谭》与古代印度社会。
二、读图学史(共6分)
1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图一图二 德军进攻波兰
请回答:(1)图1中英、法、俄、德、意、奥分别成立了哪两大军事集团?(2分)这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导致了那场战争的爆发?(1分)
(2)图2标志着哪场战争的全面爆发?(1)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战争最后胜利的标志是什么?(1分)
三、材料解析题(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164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凌晨就聚集起了上千位伦敦市民,他们等待这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查理一世。
材料二 “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材料三 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在这一事件中颁布了哪一重要文献?(1分)
(2)材料二中的“一场革命”开始标志的是什么?(1分)在这场革命中颁布的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政治特点的法律文献是什么?(1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年的历史事件?(1分)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的法律文件是什么?(1分)
四、综合探究题(第13题11分,第14题7分,共18分)
13、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2)南北朝时期,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哪次?(2分)
(3)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挽救封建统治而却掀起的自救运动是什么?(1分)运动前期和后期提出的口号分别是什么?(1分)
(4)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是什么?(1分)揭开该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5)1978年,中共在那次会议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此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
14、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1)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1分)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
(2)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1分)写出该运动的代表人物一名。(1分)
(3)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分)
(4)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2分)
第三篇:201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庄浪三中五模语文试卷分析
李彦明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和《2014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综合性,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卷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赋分恰当;题干规范、贴近生活实际;试题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际。在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了以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为基础的语言感受能力考查的力度,加大了教材间,教材与课外语文资源间联系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积累与运用”,为A卷第一大题,共30分。据样本统计平均得分19.76分,得分率为76%,失分较多的题是第6题与第7题。第6题是看图想象,介绍画面的内容,许多学生不会分析设计图,更不用说介绍其内容了。第7题是古诗文默写填,平均得分5.76分,得分率为72%。这是传统考点,实行新课程后,它依然会是中考试卷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从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诵读应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优美的篇章,特别是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的精粹语言,必须熟读成诵。熟读成诵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熏陶情感、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增强审美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提高人格品位、促进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话:“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名句名篇的默写,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落实。这道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错别字较多:如把“混”写成“浑”、“青”写成“清”等。②课文不熟悉,不会背,特别是《次北固山下》的词句默写,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空空如也。③审题不仔细,第(7)小题要求写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一问一接的句子,但有部分学生写出的却是不同诗词中的两句。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阅读。一般而言,一套试题中应含有两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其中一篇应为叙事类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另一篇可以是简单的议论文,也可以是科技作品。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也可以是小说。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简单的议论文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科技作品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根据样本分析平均得分12,得分率为0.6。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议论文体特点的生疏,找不准中心论点,概括也不全面;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混淆,有一部分同学把论证方法写成说明方法等;对整个的论证过程也不能把握;更不用说是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了。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关注各种文体的特点,多交给同学们积累答阅读的常识。
第三部分是作文,为A卷第三题,总分50分,平均得分36.5分,得分率为73.1%,与去年基本一致。“梦想”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而且这一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话题作文所带来的“虚构”现象。可以说,本道试题真正考查了学生写作核心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命题的有效度。由于试题的开放性,所以在本次考试中涌现了不少佳作,具体表现在:①内容丰富多彩,有“老师投来的信任的目光”、“患难中人们无私的救助”、“节假日家人团聚的晚餐”„„材料牵涉到生活、人生、社会、自然的诸多问题。②个别学生的文章立意较新,能以小见大,对“问题”有个性化的认识,能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与根源。③体裁多样,表现手法灵活,感情真挚,情文并茂。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①抄袭套用,“克隆”成风。表现在选材雷同,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大同小异,改造范文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不是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而是在移植他人的故事;②视野狭窄,题材平庸。大多表现学校生活,很少涉及到家庭和社会的,即使表现自己生活的,内容也极为平淡,生活感悟比较浅,有的甚至极为幼稚,“无我”、“无物”、“无悟”现象较严重;③非驴非马,文体不清。部分考生把“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当成取消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④追求新颖,本末倒置。部分考生为了追求独特的形式,章不成体,表现在有的文章所表现出的主题读后令人如罩一团雾水;有的文章采用“排比段” 的形式,形式虽然新颖,但内容空洞无物;⑤审题不细,文不对题。有些文章没有紧扣话题,更有甚者,随意选材,只有“生活”而没有“问题”。除上述情况之外,我们还发现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作文能力:如详略不当、条理不清、拟题不妥、语句不通等现象,甚至有些考生卷面涂改极其严重。
第四部分是现代文阅读中的第二篇,较之前一篇,这篇文艺性质的文章得分率高,关键是同学们对这种文章阅读有兴趣,能理清线索,比如13、14题,得
分率就高,连赏析语句也较前篇表达得体。这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是:注重情感。
第五部分是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要求,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基本要求。设题应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古诗阅读(欣赏)应以课内古典诗词为基本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次古诗文阅读试题为第18——23小题,共23分,两篇文言文一出自课内,一为对比阅读,较简单。第20题翻译题失分最为严重,得分率是0.33,主要原因是实词没有准确解释,特别是“鼓”、“再”等词错误较多,语句表达不流畅,不能做到“信”、“雅”、“达”的要求。第19题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错误较多,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意,同时也表明文言文学习存在的严重问题——死记硬背。此题的得分率是0.52,主要是学生不能读懂原文。23题让学生分析曹刿和吴起的形象,有些同学直接未做,或者张冠李戴,所答非所问。
第六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显然学生学习语文与生活不能想联系,比如活动三:要求写一自己喜欢的对联,好多同学难住了,想不起该写什么,乱七八糟的,让人啼笑皆非。再比如活动二,竟然分不清挽联与春联。
三、整改措施
1.注重“双基”,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例子”作用,依托课本,做好“阅读、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规划好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课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也是再创造的前提。目前存在的轻视课本的倾向非常危险,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举一”都做不到,何来“反三”?更谈不上“触类旁通”了。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做到“和谐高效”,注重“思维对话”,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基础”是个发展的概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抓好最基础的东西,诸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更要重视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字词句的积累、训练必须得到强化。
2.多读巧写善积累,少讲少考少做题
“多读”就是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首先,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要积极地去读,课本选介的经典篇章尤其要熟读;其次,要用好《阅读》(《自读课本》),充分发挥优质语文学习资源的作用;再次,要坚持大阅读活动,多读报刊杂志,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巧写”,就是巧于练笔、巧于写作。要教会学生写摘抄型、批注型、提纲型、感想型读书笔记,养成边读书、边记笔记的好习惯;作文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要结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规范的、成篇的作文练习,一月二次即可(不足部分可辅之以片段练习);每个学期,每位学生的作文,教师至少要全批全改二篇。“善积累”就是善于积累,一是方法,要随时随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二是数量,不能少了,但也不必太多;三是质量,要有所选择,树立精品意识。“少讲少考少做题”,就是要做到“精讲精练”,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做题和考试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这是共识。
(三)课内、课外结合,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杜绝“为考而教”的功利思想和做法,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用教材,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课本中的“小综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大综合”(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是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期教学目标,结合阅读教学,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进行规划和训练,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地成长。
同时,教师应推荐多样有趣的、富有探究性的素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教师还要创设多种条件,开设各种类型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语文素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筛选信息以及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手段,阅读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略读与浏览,将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有“得作文者得高分”之说。作文成败直接影响中考语文成绩的好坏。写作教学要有计划性和科学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平时要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写作指导。首先,作文教学要以阅读积累为基础,通过大量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弥补学生生活体验不足的缺陷。其次,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用“名家名篇”的示范、引路作用,让学生“先学后创”,在继承中创新。再次,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作文“法则”——卷面整洁、字迹规整、标点正确,分段合理,注重细节等。要加强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如审题选材立意的训练、写作技法的训练、书写规范训练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以自己的内心体验去审视生活,认识生活,用自己的独特感悟写出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有个性、有文采的作文。
第四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2、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7、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第五篇: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
一、题型
今年中考试题型和往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
二、试题特点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如选择题第5题,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给了宋朝的赵州桥、唐朝的金刚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元朝的《窦娥冤》。继续延续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建筑,有条形图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28题材料
一、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材料
二、总书记说“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4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24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当今政治格局、经济趋势、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等。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抓基础,高要求等。
日
刘晓伟
2015年10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