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流血的仕途》
我读《流血的仕途》
从宝贝的口中听到《流血的仕途》,然后又从她手中拿到《流血的仕途》,她一直都给我说什么李斯,也许由于我的接触面太过于狭小,竟然不知有此人,看了以后,新体历史小说的确新颖,但总觉得哪儿不舒服,可能文章里有些话语太过于露骨,就像缪毒那块儿,用古文写出来确实委婉,众多事情可以让人体会,可能是我的思想过于保守了。
说说李斯吧!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前,我只知道有个秦始皇,吕不韦也听过,不过李斯,还真没什么印象。现实不论从古到今,都是适者生存的规则,现在有点好处就是人的命大家都重视了,放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有时连死的权利都没有。李斯从社会低层一直都到人生巅峰,以前他在小县城的时候,一次无意间发现粮库里的老鼠又胖又大,而厕所里的老鼠特别瘦也特别脏,然后他将两种老鼠对调了一下,令他惊讶的是两种老鼠很快就像以前的时候来了个大调整。这个时候他想到自己的仕途,乃至自己的人生:“是居安,还是要千古留名”“一个人有怎样的成就就关键在于他能处在什么位置。”
他清醒了,但知识是匮乏的,到了荀子那儿,结交了韩非,记不清呆了是七年还是十一年了,看到李斯这样的崛起,未免心里也有一丝感慨。他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思考的问题——“究竟怎么活?”他为了以后能更好的走,独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一呆就是那么久,那种毅力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李斯学成之后,从吕不韦的门客到最后大秦的丞相,中间的路是何其坎坷、何其惊险,真所谓官场如战场,勾心斗角,伤痕累累,李斯是聪明的,每次都可以成功化解危机。他的思维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他总是让自己走或者别人走自己规划好的路,乃至通向死亡的大道。我想现代的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仁慈了,保守了,中性化了,我不怎么喜欢刑加平凡人,刑加无辜人。一个人犯罪了,死是罪有应得的,诛连就不怎么好了,反过来看现在就很好嘛。李斯成功地将太多的人送上了黄泉路,里面有叛贼,也有太多的无辜,为了历史的发展,相比这些死过的无辜人也会明白的。令我惊讶的是,李斯年老时的下场确实令人感慨,虽然他比不上秦始皇,但说他是中国统一的规划者,幕后人并不过分夸大其辞,一代伟人在死时含冤,最可悲的是诛连了几千人。秦二世也真是的,赵高再好也不过一奸臣,忠臣全让你给杀了,秦不灭难以服众。回顾李斯的一声,决定外出闯闯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风雨兼程四十年,他走过来了,他应该是可以满足的,活着的时候到达了人生的巅峰。现实中,我想揣摩心里、随机应变已被看做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能让你游刃有余的本事。社会真是一个大熔炉,棱角被磨平的时候也将是堕落思想的开端。
现在我们可以说,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挥霍青春,过上二三十年,那时我们也只能说“现实啊!你把我也挥霍了吧!”我知道自己的目标,虽然很大,可是我会一直努力,永不放弃。想起一句话,人生无尽头,奔跑无极限。
亲爱的,美好的生活等待着我们,李斯悲惨的结局告诫我们不管你有多大能耐,死神不高兴了,就可以随时将你带走。我们一起好好努力,好好珍惜,加油,我们一定行的。
2010.4.10
柳书
第二篇:读《流血的仕途》有感
读《流血的仕途》有感
徐洋
李斯,子通古,生于公元前284年,卒于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李斯本是一介布衣,二十多岁,已有妻儿。按照常理来说,他的人生轨迹已经基本确定,无非安安稳稳、平平静静终老一生而已。但由于他内心一直有着不甘,有着抱负,更兼有想法和能力,所以在一次偶然际遇下,终于下定决心抛弃可见平常的人生轨迹,毅然决然背井离乡,前往荀子门下求学,并与韩非同窗数年。学成后,他入秦谋仕,历经磨难,几经波折,终于得到了秦王的肯定和信任。他助秦王杀嫪毐、逐吕氏、灭六国、称始皇,自己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丞相之位。古往今来,从布衣走向丞相位置的不在少数,为何李斯可以称为千古一相?
从他一生的成就来说,就无愧为千古一相。首先,他辅佐的是中国第一位始皇帝,诸多政令都是由他策划安排、由他具体执行的,大秦王朝的建立与他的殚精竭虑密不可分,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始皇帝之称。其次,他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成为立国之本。再次,在秦王朝建立起来后,他还审时度势地主张统一了度量衡、书法文字、货币、车轨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一项又一项重要举措,惠及了中国千年民生大计。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李斯一生也有许多颇具争议的地方。首先,他亲自下令毒死了自己的恩人——韩非。韩非是他的知己,也是他的恩人,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是韩非赠金与他上路,是韩非帮他照顾妻小,是韩非帮助他得以面见吕相,进而取得伴随秦王的机会。如果杀死韩非是他本人的意思,那么这件事就显示了他妒才妒能、不知报恩、自私自利的本质,即使他成就再高,功劳再大,也枉为“千古一相”的美赞。其次,他“蛊惑”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秦记以外的史书,包括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焚烧掉,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毁之一旦,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再次,他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不会丢掉“男二号”的巅峰权力,在秦始皇殡天之后,与宦官赵高共谋篡改了遗诏,拥立胡亥为秦二世,赐死长公子扶苏及大将蒙恬,这一步昏棋,也给自己最终被诛灭三族埋下了苦果。
回眸李斯的一生,我也有几点感受和思考。
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李斯在上蔡思考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同时也明确了目标和步骤。他没有第一时间盲目地混入仕途,而是选择了再入学堂,再次深造。当他学有所成、坚信自己已经具备能够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雄才时,心如磐石,坚定地离开了荀子门下前往秦国。由于他是一介布衣,人微言轻,且又心高气傲,不希望通过“捷径”投入吕相府中,因此初到秦国后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得到了面见吕不韦的机会,有了人生第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面对朝廷重臣,两人身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他却能够侃侃而谈、面不改色,就是因为他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安邦定国。但在见到秦王前,他在相府志不得伸,未能得到重用,忍气吞声的又等待了三年。在这期间,即使遭遇低谷,即便无事可做,李斯仍不断寻求机会,从未放弃,也未气馁。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受外界环境的纷扰,不会受短暂逆境的纠缠。最终,他得到了与秦王一谈的机会,也最终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重用,一步步走上了成功。
其次,精彩的人生应该勇于拼搏,敢于突破。如果李斯甘于平淡,甘于寂寞,就不会有千古一相,也不会有诸如统一度量衡等丰功伟绩,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就算我不能证明我可以,那也要证明我不可以。”李斯就是一个一直想证明自己可以的那个人,也是一直在努力尝试,努力拼搏,努力创造的勇敢的人。我们这一代恰恰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如果你一直在思考而不付诸于行动,那就将一事无成,一无所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再次,人生一定要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读书的时候老师和旁人总是在这样说。我想,李斯就是这样有准备的人。没有求学的准备,就没有以后腾飞的资本;没有游说的准备,就没有以后权力的巅峰;没有忧患的准备,就没有以后几经浮沉而不倒。人,一生要走很多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也许就只在于他们多走对了一两步路,多说对了一两句话,多交对了一两个人而已。就像李斯,走对了离开上蔡到荀子先生处求学这一步,认识了韩非、吕不韦、秦王政等几个重要的人,第一次面对吕不韦和秦王政游说时抓住了时势的要害,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也正因为思虑在前,把握住了机会,他把甘罗推出去当了替死鬼,把嫪毐推出去做了挡箭牌,才使得自己无恙,秦王掌权。
最后,我认为李斯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和卓识。在秦王、吕不韦和嫪毐三方争斗中,他能够看清本质,明晰王会胜利,没有倒向吕不韦和嫪毐任何一方,只忠于秦王政,才最终一展抱负,得偿所愿。
第三篇: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流血的仕途
不知何时,也不知何地,偶然在手机所关注的微信订阅号看到一篇推送,其中提到了《流血的仕途》,还真是自己订阅的订阅号,推送的果然是我喜欢的东西。已不记得当时推送的文章是怎么描述这本书的,只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欣喜若狂,虽然书已泛黄!那段时间,我是每天需要半个小时的公交,来回两次,这样一个小时只要有座位我就开始看这本书,有时候下车我还爱不释手,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这本书——精彩!不止一次,我想象这部书拍成电视剧,我应该有多喜欢。
《流血的仕途》上下两册,我基本是前面一本半算是一口气看完,中间间隔两个月,又看完剩下的半本。正如作者坦言,这本书融入了一些想象,不得不夸赞作者的文笔确实入神,一些词句不禁让我觉得美!其中,一句“究竟,我们有多少情感遗忘在路上,有多少心绪丢弃于时光”,我抑制不住的分享到了朋友圈。当然书里有一些乱乱的不堪入目的情节,但或许就是当时咸阳宫内的真实写照。
回到书的主角,李斯,楚国一座小城上蔡郡的一个守粮仓的小文书,日子平凡,但也安稳,一家人本可以其乐融融,但李斯要证明自己可以,或者证明自己不可以,总之要一试。慢慢求学路,李斯拜师于荀卿荀老夫子,同窗于韩非韩国公子,或许已经决定了不同寻常。李斯学成之后初到咸阳,作者描述吕不韦门外那些求见之才学之人,我觉得还是挺心酸的,真是寒门难出贵子,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迹象依然存在。李斯进入吕不韦门下,为他献策嫪毐献于赵姬,此时应是太后。吕不韦推荐或说打发李斯进入蔡泽门下开始谋差事,并且是离秦王嬴政很近的距离,那次可以相见的机会,李斯内心的纠结、忐忑、兴奋、不安,太多情感交织,但李斯还是鼓足勇气面见。那个场景真的让我想象到了真实画面,李斯梦中的一席话,真的让嬴政豁然开朗,貌似大病初愈,李斯的梦想应了嬴政的雄心,雪中折梅的英俊少年心中燃烧熊熊烈火,意欲统一天下创建帝国,上蔡郡的小文书终于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意欲尽情歌唱扮演男二号。这次李斯与嬴政的会面,改变了李斯的命运,改变了嬴政的命运,更是改变了秦国,改变了天下。
接下来,李斯一步步,一天天,仕途有起有伏有跌有落,前前后后,吕不韦、嫪毐、成嬌,秦国政坛的风云变幻,李斯在发挥着不可测量的作用。李斯的一帆风顺显然是和嬴政分不开的,李斯想嬴政之所想、谋嬴政之所谋,与嬴政保持统一战线,与吕不韦、嫪毐、成嬌这三位不同的就是李斯从不想王位,只是扮演好自己的男二号,他所想的也是嬴政所想的是帝国是统一。归根结底,还是两个道理:一,格局与远见,对一个人来说,或者说对一个有梦想的人而言,太重要。这些或许与生俱来,或许受环境影响,或许是后天修炼,但是不论怎么来,有梦想的年轻人都应该有,有责任感的成功人士也应该有。我自己比较喜欢读读历史、看看人物传记,我觉得这些能够影响我的格局与思想,但愿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二,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别多想,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李斯比较明智的就是自己就是大臣,没有王族血脉,不妄想做帝王。其实我们在实际生活也是这样的,老板的儿子能力不如你,但位置比你高,这是正常的。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提升自己才是真的,因为有一天你可以跳槽到更大更好的企业。
李斯的《谏逐客令》成为了千古名作,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许许多多异国他乡在秦国谋生发展的人,更是拯救了未来的秦帝国。如果没有外客,秦国很难完成一统大业,当然外客占据秦国的朝堂,宗族亲室难免不满,这也是李斯一系列麻烦的原因之一。后来秦国出现了尉缭、姚贾、包括韩非,不管是敌是友,不管是同僚还是仇家,李斯都没有输,一步步走到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坐上了大秦帝国的丞相之位。但是李斯的焚书坑术(焚书坑儒)是一个不能掩饰的错误,或许对当时的朝廷对嬴政是有好处的。李斯辉煌地走到丞相,只能佩服其才华,也不得不感慨其时运,我觉得李斯自己也很感恩遇到了嬴政这般君主!嬴政的死亡以及尸体腐烂,给李斯带来的打击,就可以看出这两位不仅是君与臣,更是亦师亦友,相濡以沫,互相扶持。
很可惜,也很痛心,李斯和嬴政都到了老的一天,李斯不知是输给了卑鄙无耻的宦官赵高,还是输给了年迈只求安稳现状的自己。随着嬴政的死亡,继位之人到底是扶苏还是胡亥,嬴政遗诏扶苏,可是有什么用呢,皇帝的遗诏皇帝自己都不能掌握,掌握在太监手里,赵高说内容是啥那就是啥,可惜李斯手握重兵、深得民心,赵高也不得不与其商量。此时的李斯毫无疑问遵循嬴政遗诏拥立公子扶苏,但在赵高各种游说劝说之下,他还是考虑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考虑了子孙后代的福泽,但是他错看了胡亥,更错看了赵高。胡亥继位之后,大权都掌握在赵高手中,李斯基本被架空,赵高是十足的小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得失,丝毫不会考虑帝国的将来,哪怕陈胜吴广等各种起义叛乱,他还能谎报不足为患。胡亥只能配得上昏君,如果不是嬴政的儿子,没有这点王族血脉,只能是人渣,一个只顾自己享乐,丝毫不考虑朝堂不考虑国家不考虑子民的昏君,唯赵高所言极是。李斯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可是又能怨谁呢,又该怨谁呢,李斯自己也只能仰天长叹。
或许,人老了之后,就有太多放不下,不敢再去尝试,只求保住手里的,也不想过多,但就是怕失去,太怕。李斯也是人,正常人,在生命的最后,就犯了这一点,篡改了嬴政遗诏,拥立了公子胡亥,本想保住一家老小的荣华富贵,可谁曾料想眼睁睁看着左膀右臂挨个被斩除,蒙氏一族和两位冯姓谏臣接连遇难,最后以谋反罪名,自己被严刑拷打,一家满门抄斩。人真的很难永远保持绝对的清醒,很难永远坚持自己内心的忠诚,总是会有那么一些瞬间为某些利益而动摇心志,可是这一稍稍微微的动摇有可能就葬送了太多太多。李斯一生成功于不安现状的志向,得益于自己的才华、当时的局势、嬴政的知人善用,最后失败于年迈放不下的心态。李斯,我看了这两册书才认识他,当然他肯定不认识我了,我竟然不敢评价这个秦帝国的男二号,只能从这两册书,从这个历史人物的起起伏伏总结一点,思考一点,学习一点,成长一点„„
第四篇:《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流血的仕途》,它是一部以李斯及其仕途生涯为线索的历史文学小说。《流血的仕途》一书是由70后作家曹升以战国末期至秦统一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为依据,经过熔裁加工而成。它描述了秦国宰相李斯由一个上蔡看守粮仓库的小吏,到求学兰陵,并走向秦国进而在秦国政坛摸爬滚打,最后助赢政统一六国,缔造强大的秦帝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最终被赵高陷害致死。
书中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战国末期纷繁战争的残酷,更向人们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秦国政坛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场景。可以说,《流血的仕途》向读者展示一幅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流血的仕途》这本书主要是写一个才高八斗,辩才了得的李斯。同时也有傲视天下的始皇赢政,有才华横溢的韩非,有一代枭雄吕不韦,也有险刻小人赵高。这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人物让人看后都有不同的感慨。那就先来说说书中的这些人物吧。
本书的主人公李斯,他开始只是一个上蔡的看门小吏,或许命运之神安排他本是庸碌一生的,然而在看到几只老鼠后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改变了他人生轨道。于是他开始兰陵求学,追随学于旬老夫子,并同韩非同窗数载。学成之后,他把目标投向了秦国,来到秦国的李斯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在秦国摸爬滚打数十年,助赢政安内乱,平六国,定天下并走向仕途生涯的辉煌。不过可惜在书的末尾,也就是在赢政死后,李斯的仕途生涯也随之走下坡路,最终也被赵高所陷害,并被腰斩。
看完全局,回味李斯其人,不禁有些崇拜。论才华,他或许不如韩非;论权力,他不及六国之君;甚至有时我感觉他还有一些狠毒。但是。我还是比较佩服他,因为书中的他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无人能够征服,同时他还有着一种积级向上的心态,遇事能够做到处变不惊。
再谈谈赢政,年少的他鹰视虎步其气势可以压倒众生,李斯对其效忠了一生,书中的他,一幅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姿态,同时他那睥睨一却的眼神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仰视的冲动。但想到他老年时的求仙访道的荒唐行径,又不禁生出一些遗憾:为何如此人中之龙竞也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不过想来这就是所谓的英雄迟暮吧。
算了不说赢政了,说说吕不韦吧。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三国时的曹操的影子,同样是一代枭雄,虽说两人的结局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如此的相象。先说他偶遇到在齐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时,认为是奇货可居,随后他凭借着自身雄厚的财力助异人回到秦国并登上王位,当然他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力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并且在异人死后又是辅佐赢政成为秦王,从此总揽秦国朝政,让赢政也要叫他一声仲父,其威风可想而知。不过书中却又较风趣地穿插了他太后赵姬的一段让人不好辩其是非的恋情,书中说到,由于赵姬怀恨吕不韦的抛弃,在异人死后对吕不韦进行不断的羞辱,而吕不韦也不甚忍受赵姬,并在李斯的推动下把嫪毐推荐给了赵姬,从而又引出了嫪毐及其在赵姬的宠幸下的发迹,并在后来与吕不韦在朝堂上较量。同时书中也花了不少的笔墨去写吕嫪之间的明争暗斗,不过想来也是白费,不管他们怎么斗也只能是鹬蚌相争,而得利的只能是赢政这个渔翁。虽说最终吕不韦的下场是饮鸠而死让人感觉有些的悲凉,不过或许就应该是一代枭雄的结局吧,这样一想心情也就释然了。
话说韩非,其来头可不小,他是韩国公子若非其父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失败,他可能就已经是韩国的国君了。不过我们暂且放过这一层不说。韩非虽有些口吃,却并未影响其才华,年纪轻轻就已闻名于六国。这样的一代才子,在书中的他既是李斯的同窗知己也是李斯的偶像外加超越的对向。或许天才注定就是不幸的吧,韩非在早年由于各种原因不见用于韩王,可当在后来能够左右韩国的朝政时,韩国已是濒临灭亡了,更让人遗憾的是,在一阵炮火的攻击下也不得不被迫把韩非交给秦国,并在最终被秦王处死。
第五篇: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在遇到《流血的仕途》这本书之前,我对秦朝的兴衰不甚了解,只知道有个始皇帝叫赢政,他开天辟地的第一次统一中国,知道他焚书坑儒,死后埋在俪山脚下,后世对他的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成为暴戾昏君的代名词,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对于李斯,我也略知一二,帮助赢政一统天下,话同语,车同轨,设立郡县制并沿袭至今。在历史的星空里,李斯无非是最耀眼的一颗。
回顾李斯一生,睿智,进取,勇敢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毫不俚啬的汇聚到他一身,帮助他一<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lu.unjs.com/”>路劈荆斩棘,从上蔡的一介布衣,到位极人臣的丞相,读后感《流血的仕途读后感》。但是我们看到他光鲜的一面,却从未体会到,也永远体会不到他曾经面对的凶险境地。或许这就是书名《流血的仕途》的真正来历吧。
李斯的结局是凄惨的,是悲壮的,纵观历史长河,好像忠臣的结局总是这样,悄然的出世,然后救世于水火,最后悲壮的陨落。他的智慧在千年前无人匹敌,几世后的今天也无人超越,历史是个好客的主人,但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他之上,李斯之功,之才,也许正犯了上天的大忌,所以才在功成名就之后,含恨离去。
以上是我有感而生,不能算是观后感,其实想写的很多,想说也很多,但是由于急于查哨所以草草收笔,请看过此书的人为我写续,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