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有感
成功之道
——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有感
总是不想去触碰这不如人意的最后几章,这几章注定是历史的荒谬与悲剧,注定是嬴政万世伟业的崩塌,注定是李斯糊涂一时却身败名裂的悲哀。但历史如同人生一样,既没有如果的假设,也没有逃避的跳跃。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这不能左右的现实。然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便因此有了借鉴。历史使我们不曾参与便无权去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我们只有虚心思考来指引自己,在成功路上少走些许弯路。
读罢《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种对李斯的景仰之心油然而生,他执着了一生的梦想,成就了他——一个秦帝国政坛之上的二号人物,也毁灭了他——一个秦国乃至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屈打成招的无罪囚犯。
说他无罪其也有罪,其罪在于对梦想信念的过分执着,而忽略了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分析,诱使他背叛了他的王、他的国以及他的信仰,也最终造成了不朽的秦帝国与二世而亡的速朽秦国。真可谓帝国的悲哀:成也李斯,敗也李斯。然而,我们无权评判他是否真的有罪,因为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也没有像电影中的镜头回放。根本不可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更无可能去舍身处地地敢收到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情。
正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即使史官不依当朝者的思想秉笔直书,但他仍旧逃脱不掉他是人的客观事实。是人便有自己的主观
思维,多少都会将自己的个人好恶夹杂在史书之中,使我们后人无从考证其客观史实。就算科学家研发出了时间机器,能够带我们回到那段令人神往的《神话》历史,谁又敢保证不会因为我们的冒然造访而改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既不能复原,更不能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去评述。
那么我们就当是在听一段关于李斯的励志故事吧,细细地聆听讲故事人所想给我们传达的心声,从中去感悟我们真正需要学习与借鉴的成功之道吧。故事的主人公当然就是这位李斯先生,故事讲述的便是他终其一生追寻梦想、拼搏梦想、成就梦想的励志经历。他的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行动者的力量,最终成就了自己。读李斯,我读到了什么:
1、大凡成大事者都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并且夜以继日地提醒着自己要为这个梦想奋斗。整天所思考的也是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将这个伟大的梦想实现。李斯的梦想便是成天下之大一统。
2、大凡成大事者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学习力。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谁学习更重要。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试问今日之老师有几人做到了这几点。要学就学最好的,要做就做第一名,向行业之中的第一名学习,争取同他看齐。李斯的老师荀老夫子是也。
3、成功没有捷径,有的只是看不到终点的迷茫,与不断需要克服的障碍。研究障碍固然重要,然则必然会因为障碍而固步自封。成功的人则是不断地去实践,去找寻更好更快达成目标的方法。正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自手;持百谋而莫决,不如得一谋而急行”。
李斯如是说:“夫某事者,先虑败,后虑胜。”以此来直谏嬴政,要求他切莫投鼠忌器。
4、成功路上多的是岔路,有岔路便少不了选择,甚至是抉择。所以,选择大于努力。努力固然重要,但倘若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便南辕北辙,非但不能成功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李斯之败就败在了后期选择了错误的领导,站错了队伍(选择同什么样的人为伍也很重要),纵使他使出浑身解数,用再大的努力也无力扭转大秦帝国走向灭亡的悲哀。当然,我们不能将亡国的罪名完全归咎于李斯一人,这样对于李斯来说也着实太不公平了,当然他也担当不起,更伤不起。
5、成功的道路之上,除了那些客观存在的挫折,同样也少不了由主观臆想出来的恐惧。我们必须迫使自己摆脱恐惧者的心态,以及突破“如果······怎么办?”的思维定式。要知道人生路上没有如果,所有的恐惧都只是事先幻想出来吓唬自己的错觉。我也必须学着同恐惧做朋友,将这样的恐惧感转化成对人生改变的正面能动的力量,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些。李斯初见嬴政时就存在着恐惧,当然也是他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他最终克服了恐惧心理,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王,也从此踏出了成就梦想的第一步,同时也为嬴政绘出了他帝国伟业的宏伟蓝图。
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现代,不论是仕途也或是职场生涯,都有其一成不变的成功之道。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深谙成功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助使自己有能力打破禁锢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束缚自己的客观局限。
第二篇:流血的仕途——感悟李斯政治思想对秦帝国的影响
流血的仕途
感悟李斯政治思想对秦帝国的影响
【内容概要】:李斯是推动秦帝国建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对秦帝国的建立,发展,巩固乃至灭亡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他为秦国振兴与发展倾其一生,本文主要讲述李斯的思想及其实践对秦国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想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李斯。
【关键字】:
李斯
秦国
思想
实践
学习了李斯的思想之后,我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虽然后人并不怎么看好他,认为他是唯利是图,带有贬义色彩的大臣。阅读了大量有关他的文章,也发现大多数学者也是以一种鄙夷的眼光看待他。所写文章或研究也大都侧重对他政治活动的分析,亦或是对其人格的缺陷进行道德伦理的评价。而从他政治思想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他对秦国的影响的研究很少。其实,在我看来,一个能被称作“千古第一相”,并且协助秦王嬴政成就一番霸业的人,其才能不可小视。但是只因一些人格上的缺陷而抹杀了他为后人所带来的巨大功绩,实属不公平。今天,我想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的思想及其实践以及对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秦帝国建立前后的李斯
了解了李斯的生平之后,我感觉李斯之所以能成就千古第一丞相的地位。除了他本身具有的才学外,还有他年轻时不甘平庸的性格。
二十六岁的李斯,是楚国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粮囤附近有草苇围住的粪坑。李斯如厕时,见到枯瘦瑟缩又沾了粪的小耗子,他想:“人生如鼠啊,不在仓就在厕。”不禁长叹:“一辈子有无出息,全看为自己找一个什么位臵。”
就是在这个月夜,李斯决定,要换一种活法。于是他匆匆离开家乡,放弃了也算衣食无忧的职务,远赴皇城,这一走,终其一生没有再回来。他就这样踩踏着无数人的肩膀爬了上去,直到风云之颠。也许他不想做一只粪坑里的鼠,一定要择高枝而栖,每一个人,当他选择过另一种生活时,必定也同时有另一种结局在等他。其实这也也就是李斯贯穿一生的为人做事作风,他的一生对功名利禄的欲望是相当的强烈的。不管是他做学问还是上书甚至得倡导变法都存在保身的异己私利:从弃小吏而学帝王之术;从为避免遭驱逐而上《谏逐客书》;从妒才而杀同仁韩非;从为毁灭儒教而焚书;等等,都可以看出李斯舍身而取利、趋利避害的保身思想。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后来为秦皇积极献策,离间六国,向秦皇上呈《谏逐客书》,一步步得到秦皇的赏识和提拔。
其实,从《谏逐客书》就可以看出李斯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也体现出他敢于进谏的政治勇气。再奏疏中,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经过了十多年的残酷征战,秦王终于同一了天下。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李斯的政治思想也继续对秦国的巩固,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力,这也集中体现在秦国建立后的两次廷议上。
第一次,是在始皇二十六年的廷议上。当时任廷尉的李斯像皇帝极力劝谏废除传统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李斯清楚的看到建立后的秦国在新体制上必须与传统体制相区别,绝不能沿用周代的封建体制。只有改革创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才能使秦朝万世一系。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实行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李斯的思想充分体现坚持君主专制,崇尚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这在当时切实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更反映出他不同凡响的政治远见。
第二次,是在始皇三十四年的廷议上。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儒学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李斯的这种禁抑文化的主张对古代文化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浩劫,但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都是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李斯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另外,李斯对秦帝国的迅速灭亡也发挥了重要影响。据史实记载,李斯在“沙丘之变”中起重要作用,是重要推动者。由于秦始皇在巡游中突然病逝,他一面冷静的安排后事,不让侍卫泄露皇帝驾崩之事,任然每天派侍卫往皇帝寝宫送饭。这体现出了李斯遇事之时所表现的冷静与机智,果敢和谋略。但是为了保有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现实利益,他的利益之心被赵高所利用。与赵高沆瀣一气篡改始皇遗诏,伪诏胡亥为秦二世,这使已经危机四伏的秦国在政治阴谋中越发摇摇欲坠。而历史证明,“沙丘之变”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二世的暴政和胡作非为终于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最终葬送了秦朝。
二.李斯的政治思想及其特点 李斯在秦国建立过程中的实践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李斯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李斯主张通过兼并战争来消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离开荀子曾经说过:以秦国现在的实力,足以灭掉六国。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从这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局势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他已预见到秦国将来统一六国是必然之势,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他的这一思想也是为他日后在秦国的实践打下了一个根基,为此,他不遗余力的协助秦王统一六国,为的就是完成这一政治目的。第二.李斯认为要完成流过的统一,就必须重视网罗和使用各国人才。他认为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各国优秀人才的才能为秦国服务,这一思想在《谏逐客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立刻为秦王所采纳,后来证明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秦朝建立之后,李斯明确的主张抛弃传统的分封诸侯的做法,改为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虽然这一主张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最终得到了秦王认可。在他的建议下,秦王嬴政改称始皇帝,从此就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的统一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后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李斯从法家思想出发,主张禁绝私学,焚烧书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最坚定、最彻底的执行者之一。李斯在秦王朝建国之初,对法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基本采取兼收并用的宽容态度,但后来为了政治需要,提出了焚书、以吏为师和今绝百家三项具体措施,并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这种禁抑文化的思想根本上是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但却对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从以上思想可以看出,李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崇法尚刑,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他虽然师出儒家,却没在儒家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崇尚法家思想。他的一系列改革实践中无不透射出浓烈的法家气息,可以说是法家思想最坚定、最彻底的执行者。
(二)崇尚功利,具有极端的务实性。他从小出生低微,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又不甘平庸,对功名利禄有强烈的渴望。这从“仓鼠论“那段就可看的很清楚,这种对下层贫贱生活的强烈厌倦与鄙夷导致了他在日后政治实践中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性。
(三)重视思想、文化的统一,极力强调君主的专制权力。他很早就清晰地预见秦国统一是历史大势,所以当秦国统一后,他又主张在思想和文化上的统一。在思想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消灭思想言论自由,焚书坑儒。定法家学说于一尊,要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他看来,只有最大限度的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权利,才能使秦朝长治久安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虽然他为人做事都是其趋利避害的思想角度考虑的,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所作所为为中国历史发展和国家制度的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皇时期明法度、定律例、书同文、治宫殿、外巡守、攘外夷中都有他卓越的功绩。总而言之,李斯的政治思想是随着秦帝国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展开的。在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建立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说,他的思想也是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部分,他也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向后人展示出法家思想在现实政治中局限性和弊端,对后世在专制王朝的建立都起过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李斯》
1975年著
《李斯与秦帝国》
《李斯政治思想之解读》
《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李斯---中国古代思想分水岭》
散文百家
《论李斯的法律思想》
第三篇: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
有多少年没有写过读后感了?打上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羞愧啊,紧接着觉得自己很有装13的感觉啊,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不过这个是用来留念的,如果有人不幸进来看到了,拍砖什么的,我也不会反抗了,用力,用力......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在历史课本上对于李斯只是提了那么一点点,除了知道他是秦国丞相之外,我基本不认识这个人。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李斯师从荀子,跟韩非子是同学,而且两个人关系非常的好。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原来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时候你再能遇到一个跟你旗鼓相当的对手,那就更是很难得了,读后感《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在看后来,发现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也出自李斯之手,这真的是让我很惊奇了,由于我的无知,过去一直以为那个东西是武侠电视剧里面杜撰的,没想到还真有这么个东西,而且他居然跟中国历史上两个这么有名的人物有关!只可惜这宝贝在明朝的时候就消失了,以后再有出现也都是名副其实的赝品了。再看李斯从一个地方小吏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其政治手段实在是了不得,除了蒙毅蒙括等从小跟嬴政一起长大的寥寥数人之外,唯一一个屹立不倒的人也就只有他了。从吕不韦手下众多门人中脱颖而出,跟嬴政斗醪毐,在辅佐嬴政一统六国,这个人是在不简单。在看到今天的这部分才发现,原来焚书坑儒中的焚书就是这位老先生提出来的,但是跟我过去想的有点差别,过去一直以为焚书是把除了桑农养殖以及医术之外其他的书都烧掉了,当时心想,这真是罪人啊,太可悲了,现在在看,人家只是把老百姓手上的书都烧了,但是无论烧的是什么书,国家都有备份,要说焚书真正的罪过,那也得把这罪算到项羽头上,谁让他当年除了抢劫金银珠宝跟漂亮姑娘,其他的东西都不要,而且还把秦宫给烧了呢,想来,他才是真正的造孽啊。(未完)
第四篇:读《流血的仕途》有感
读《流血的仕途》有感
徐洋
李斯,子通古,生于公元前284年,卒于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李斯本是一介布衣,二十多岁,已有妻儿。按照常理来说,他的人生轨迹已经基本确定,无非安安稳稳、平平静静终老一生而已。但由于他内心一直有着不甘,有着抱负,更兼有想法和能力,所以在一次偶然际遇下,终于下定决心抛弃可见平常的人生轨迹,毅然决然背井离乡,前往荀子门下求学,并与韩非同窗数年。学成后,他入秦谋仕,历经磨难,几经波折,终于得到了秦王的肯定和信任。他助秦王杀嫪毐、逐吕氏、灭六国、称始皇,自己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丞相之位。古往今来,从布衣走向丞相位置的不在少数,为何李斯可以称为千古一相?
从他一生的成就来说,就无愧为千古一相。首先,他辅佐的是中国第一位始皇帝,诸多政令都是由他策划安排、由他具体执行的,大秦王朝的建立与他的殚精竭虑密不可分,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始皇帝之称。其次,他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成为立国之本。再次,在秦王朝建立起来后,他还审时度势地主张统一了度量衡、书法文字、货币、车轨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一项又一项重要举措,惠及了中国千年民生大计。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李斯一生也有许多颇具争议的地方。首先,他亲自下令毒死了自己的恩人——韩非。韩非是他的知己,也是他的恩人,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是韩非赠金与他上路,是韩非帮他照顾妻小,是韩非帮助他得以面见吕相,进而取得伴随秦王的机会。如果杀死韩非是他本人的意思,那么这件事就显示了他妒才妒能、不知报恩、自私自利的本质,即使他成就再高,功劳再大,也枉为“千古一相”的美赞。其次,他“蛊惑”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秦记以外的史书,包括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焚烧掉,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毁之一旦,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再次,他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不会丢掉“男二号”的巅峰权力,在秦始皇殡天之后,与宦官赵高共谋篡改了遗诏,拥立胡亥为秦二世,赐死长公子扶苏及大将蒙恬,这一步昏棋,也给自己最终被诛灭三族埋下了苦果。
回眸李斯的一生,我也有几点感受和思考。
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李斯在上蔡思考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同时也明确了目标和步骤。他没有第一时间盲目地混入仕途,而是选择了再入学堂,再次深造。当他学有所成、坚信自己已经具备能够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雄才时,心如磐石,坚定地离开了荀子门下前往秦国。由于他是一介布衣,人微言轻,且又心高气傲,不希望通过“捷径”投入吕相府中,因此初到秦国后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得到了面见吕不韦的机会,有了人生第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面对朝廷重臣,两人身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他却能够侃侃而谈、面不改色,就是因为他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安邦定国。但在见到秦王前,他在相府志不得伸,未能得到重用,忍气吞声的又等待了三年。在这期间,即使遭遇低谷,即便无事可做,李斯仍不断寻求机会,从未放弃,也未气馁。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受外界环境的纷扰,不会受短暂逆境的纠缠。最终,他得到了与秦王一谈的机会,也最终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重用,一步步走上了成功。
其次,精彩的人生应该勇于拼搏,敢于突破。如果李斯甘于平淡,甘于寂寞,就不会有千古一相,也不会有诸如统一度量衡等丰功伟绩,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就算我不能证明我可以,那也要证明我不可以。”李斯就是一个一直想证明自己可以的那个人,也是一直在努力尝试,努力拼搏,努力创造的勇敢的人。我们这一代恰恰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如果你一直在思考而不付诸于行动,那就将一事无成,一无所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再次,人生一定要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读书的时候老师和旁人总是在这样说。我想,李斯就是这样有准备的人。没有求学的准备,就没有以后腾飞的资本;没有游说的准备,就没有以后权力的巅峰;没有忧患的准备,就没有以后几经浮沉而不倒。人,一生要走很多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也许就只在于他们多走对了一两步路,多说对了一两句话,多交对了一两个人而已。就像李斯,走对了离开上蔡到荀子先生处求学这一步,认识了韩非、吕不韦、秦王政等几个重要的人,第一次面对吕不韦和秦王政游说时抓住了时势的要害,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也正因为思虑在前,把握住了机会,他把甘罗推出去当了替死鬼,把嫪毐推出去做了挡箭牌,才使得自己无恙,秦王掌权。
最后,我认为李斯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和卓识。在秦王、吕不韦和嫪毐三方争斗中,他能够看清本质,明晰王会胜利,没有倒向吕不韦和嫪毐任何一方,只忠于秦王政,才最终一展抱负,得偿所愿。
第五篇:我读《流血的仕途》
我读《流血的仕途》
从宝贝的口中听到《流血的仕途》,然后又从她手中拿到《流血的仕途》,她一直都给我说什么李斯,也许由于我的接触面太过于狭小,竟然不知有此人,看了以后,新体历史小说的确新颖,但总觉得哪儿不舒服,可能文章里有些话语太过于露骨,就像缪毒那块儿,用古文写出来确实委婉,众多事情可以让人体会,可能是我的思想过于保守了。
说说李斯吧!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前,我只知道有个秦始皇,吕不韦也听过,不过李斯,还真没什么印象。现实不论从古到今,都是适者生存的规则,现在有点好处就是人的命大家都重视了,放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有时连死的权利都没有。李斯从社会低层一直都到人生巅峰,以前他在小县城的时候,一次无意间发现粮库里的老鼠又胖又大,而厕所里的老鼠特别瘦也特别脏,然后他将两种老鼠对调了一下,令他惊讶的是两种老鼠很快就像以前的时候来了个大调整。这个时候他想到自己的仕途,乃至自己的人生:“是居安,还是要千古留名”“一个人有怎样的成就就关键在于他能处在什么位置。”
他清醒了,但知识是匮乏的,到了荀子那儿,结交了韩非,记不清呆了是七年还是十一年了,看到李斯这样的崛起,未免心里也有一丝感慨。他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思考的问题——“究竟怎么活?”他为了以后能更好的走,独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一呆就是那么久,那种毅力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李斯学成之后,从吕不韦的门客到最后大秦的丞相,中间的路是何其坎坷、何其惊险,真所谓官场如战场,勾心斗角,伤痕累累,李斯是聪明的,每次都可以成功化解危机。他的思维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他总是让自己走或者别人走自己规划好的路,乃至通向死亡的大道。我想现代的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仁慈了,保守了,中性化了,我不怎么喜欢刑加平凡人,刑加无辜人。一个人犯罪了,死是罪有应得的,诛连就不怎么好了,反过来看现在就很好嘛。李斯成功地将太多的人送上了黄泉路,里面有叛贼,也有太多的无辜,为了历史的发展,相比这些死过的无辜人也会明白的。令我惊讶的是,李斯年老时的下场确实令人感慨,虽然他比不上秦始皇,但说他是中国统一的规划者,幕后人并不过分夸大其辞,一代伟人在死时含冤,最可悲的是诛连了几千人。秦二世也真是的,赵高再好也不过一奸臣,忠臣全让你给杀了,秦不灭难以服众。回顾李斯的一声,决定外出闯闯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风雨兼程四十年,他走过来了,他应该是可以满足的,活着的时候到达了人生的巅峰。现实中,我想揣摩心里、随机应变已被看做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能让你游刃有余的本事。社会真是一个大熔炉,棱角被磨平的时候也将是堕落思想的开端。
现在我们可以说,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挥霍青春,过上二三十年,那时我们也只能说“现实啊!你把我也挥霍了吧!”我知道自己的目标,虽然很大,可是我会一直努力,永不放弃。想起一句话,人生无尽头,奔跑无极限。
亲爱的,美好的生活等待着我们,李斯悲惨的结局告诫我们不管你有多大能耐,死神不高兴了,就可以随时将你带走。我们一起好好努力,好好珍惜,加油,我们一定行的。
2010.4.10
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