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1912帝国的终结》有感
读《1912帝国的终结》有感 《1912帝国的终结》是通过讲述袁世凯,溥仪,章太炎,张謇,秋瑾,王国维的事迹来向读者展示‘1912年,旧王朝的背影正在缓缓的远去,一个新的共和国家正在大步走来’。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1912年中国历史的巨变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历史河流的一次转折,更是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结果之一。从旧王朝的败落到民国的建立期间,我们中华民族的几代人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知与旧影,传承与反叛,都在这一年里得到了最有力的展示。《1912帝国的终结》中所展示的一个个独特而又丰富的身影,他们矛盾与反复,激进与徘徊,痛苦与快乐,希望与绝望,不仅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对置身其中的个体复杂表现,更是形形色色的个体对历史与命运的不尽诉说。在历史上,大家喜欢称袁世凯是窃国贼,然而我却认为他是新旧之间的枭雄。虽然,他搞权术,出卖维新,推翻帝制而又妄图称帝。但是他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军事家,他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是近代中国的一名务实干练的能臣。他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新办各式新式教育。同时,他对中国民主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在晚清高举“立宪”的大旗,几乎孤军奋战的请求立宪,对晚清政宪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他的功始终是大于他的过的。时势造英雄。历史选中了袁世凯,让他成为新旧交替的宠儿,他曾经有成为一代伟人的好机会,结果却落得千古骂名。他不仅想处理好与革命党的关系,又想成为朝廷的忠臣。他从一介布衣爬到了大总统的位置,是一介枭雄;然而他又想把国家从共和硬生生的拉回帝制,说明他仍然是生活在旧世界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中,帝制传统源远流长。对于中国人来说消灭帝王制度难,消灭帝王思想更难。辛亥革命的成功只是对种族主义而言,其实政治革命的目的还尚未达到。推翻专制主义只是政治革命的第一步,关键是要建立共和政体,强调将民主政治体制放在中心位置。然而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又有溥仪的复辟,在此期间军阀混乱,民主共和制度有名无实,其成长十分艰难。
那么,晚清朝廷是否就是在等待革命党人或者袁世凯对自己消灭而无动于衷了?其实,在晚清朝廷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是想力挽狂澜,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的,那部分人的典型代表就是载沣。载沣是溥仪的生父,溥仪称帝后,载沣成为摄政王。载沣曾经向威廉亨利亲王请教统治之术。亨利亲王告诉他:“欲强皇室,须掌兵权;欲强国家,须修武备。” 载沣将此作为金科玉律牢记在心。载沣掌权后,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同时他也知道如果袁世凯再度得势,那么清王朝覆灭之日近矣,所以他一度想杀掉袁世凯,然而行动失败。载沣想重整国威的措施都被一些大臣以及隆裕太后反对,以至于载沣开始对政事冷落。他被革除摄政王之职后,袁世凯消灭大清朝的步伐加快了。其实载沣的出现并无法改变大清朝即将没落的事实。大清朝的没落是无法避免的。当初的闭关锁国,朝廷的腐败,无能人的统治已经预示了今天的没落。
然而清王朝没落也没有成全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章太炎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武昌起义后,清帝很快退位,革命者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却陶醉于这表面的胜利,以为大功告成,其他工作都是“小事”,结果却未能坚决以武力彻底推翻北方的反动势力,而采取了向袁世凯
妥协的态度,以致于将复辟势力保存了下来,“旧朝贪人恶吏”照旧掌权,终于让革命最终失败。历史上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彻底消灭旧的统治势力后,才巩固新政权的。
其实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也是有原因的。就经济原因来说,袁世凯有充足的资金,而革命政府刚刚成立,亟需军政各项费用。孙中山与黄兴只好求助于赞成共和的大实业家张謇。张謇认识到经济的命脉系于政治。张謇是一位被争议的立宪派领袖,他希望通过实业救国。在1912年前后的政治巨变中张謇实现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宪制的转变。然而张謇为革命筹得的资金有限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革命最终还是失败。政治失意后,张謇仍然继续他的实业救国的理想。然而“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1925年,他被迫将自己苦心经营三十年的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张謇用了这么几句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吁嗟吴与越,动受四面牵。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乎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辛亥革命有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将皇帝赶跑了,这是它胜利的地方。说他失败,是说辛亥革命仅仅只是将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翻地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他们甚至幻想以妥协的方式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与支持。辛亥革命不能充分的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便将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越轨行为”。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而在国共内战时取得最终胜利的。辛亥革命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与光复会的矛盾与斗争不断加深,章太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章太炎对同盟会的革命方式越来越不满,着两位革命的代表人物的分歧也导致了辛亥革命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而且武昌起义后,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仅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反而彼此冷淡了。同盟会内部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从秋瑾身上也可以体现革命党人不能充分的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与辛亥革命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秋瑾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但是她失败了。在她身上体现了传统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过分依靠个人主义而造成对民众力量的认识不足,草率的组织暴动而暗杀导致许多无所谓的牺牲与消耗;因为江湖心态而导致的对组织纪律的忽视,甚至造成革命者内部的彼此斗争,排挤和仇杀;这种种因素导致许多的革命者只知道“共和”“民主”等词汇,而不知道如何创造真正的民主共和体制。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来说,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即使辛亥革命有许多缺陷,但是它的功劳不可磨灭。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它将永载史册!
—— 公共管理学院28班易璐学号:201231162831
第二篇:读第六帝国有感
读《第六帝国》有感
我初中就读过一本叫做《万亿美元的神秘家族》了,当时只是看着好玩,也看到了书下方的小标题--揭秘全球最有钱的家族的兴衰史。我就深深地被它所吸引了,也决定了现在我所学习的专业(金融),那时的我读完它,就感觉到了金融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尤其是那个当时令我无比震撼的说法。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大的赢家不是拿破仑,也不是威灵顿,而是内森·罗斯柴尔德。经过了那场战争以后,他的财产就涨了20倍,我当时就被他的远见和那令无数人所诟病的“猥琐”深深折服,现在我知道了一个金融学的专业名词能很好的解释他的成功,那就是“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当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侯,我的崇拜之情就更加的无与伦比了。
而最近在图书馆里又看到讲他们的一本书《第六帝国》,怀着相同的崇拜之情,我毫不犹豫地借来又看了一遍。
上一本讲的是他们的发家史,从身无分文到富甲一方,再到颠沛流离,看完后只有崇拜和敬畏,在19世纪垄断当时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欧洲的经济。那时的欧洲有六大强国,分别是大英帝国,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奥匈帝国,法兰西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其实还有一个显赫的外号,就是第六帝国。(所以才有了这本叫做《第六帝国》的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其整个家族的财富总额即有60亿美元,按照每年百分之六的收益率,到今天即有50万亿美元,约为现在美国的GDP的1.5倍,这些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些数字,但是却说明了他们家族的智慧和成就。那时的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金融的乐趣和有远见的重要性。
而这本《第六帝国》看完后只有感伤,只为他们家族的没落和那令人发指的二战,他们家族的没落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但是主要就是其决策的失误和二战,他们由于发家于欧洲,又垄断了欧洲的金融和经济,有点过于满足现状,所以对新兴的美洲大陆没什么兴趣,认为其不会崛起,撤回了其在美洲大陆的多数银行,使其他新的财团和家族的崛起,像摩根家族和容克财团等等。而二战更是其没落的主要原因,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范围屠杀,直接导致了家族财产的流失,这段过于沉重,因此不详细展开了,老师也一定知道详情的。这次却只有感伤,中国人有句固话叫富不过三代,他们虽然富过了三代,但是还是逃不过没落的命运。我感叹世事的无常,也悲痛于战争的残酷。我学到了我要在天命中逆天而行,改变我能够改变的,安于我不能够改变的。
其实在这两本书之间我还读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其中也讲到过此家族,不过只有一个章节,并且也只是提到了那场闻名世界的滑铁卢战役作为例证,所以没有这两本那么的详细。
这是我看完三本书后,进行的一个举一反三,以及我所产生的不同的情感。
第三篇:读《大秦帝国》有感
鉴赏《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记叙了秦国自孝公到秦二世之间的历史,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倍受六国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国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开始了统一六合的准备。在法令方面,世人说秦法严厉,断足、割鼻等法令层出不穷。但却不知道,这样的法令适合于当时的秦国,适合于当时的时代。在有关断足法令颁布的近两百年间只有不到50人被判处这样的刑罚,且多半为王室贵族。当时的秦国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秦法对于王公贵族规定,王室中人要想获得爵位、官职等就必须参军杀敌立功,对于王公贵族利用关系而谋私利处以极刑。对于军队,进行军功制,取消了贵族特权。这大大激发了百姓从军与上阵杀敌的勇气,武器为流水线作业,且责任到个人,每个工匠做一把武器都刻上自己的名字。军队人人奋力杀敌、武器装备精良。再加上一连几代秦国国主都是明君,百姓也安居乐业。试问、这样的国家怎能不令他国闻风丧胆、怎能不统一华夏?
秦国在统一六合时,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防御异族趁此机会入侵我华夏大地。始皇设立30万九原大军,专门防御异族,使得在十年的统一大业中,异族人没能有机会侵扰我华夏大地。始皇在统一六国是说“我老秦人能统一华夏,那就必须担负起抵御外族入侵的重担”这使我们必须对秦国、对始皇有重新的认识秦国虽然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但其对于我华夏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车同轨、书同文、汉字的进步、以及延续至今的县治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以古论今,今天的我们大谈中国梦、大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使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秦国的优点相比较,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我们还有什么没做到位、还有什么没做、还有什么想都没想。
我们现在的法令是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想想看:中央高层官员的一句话就推翻了一个案子的宣判结果。想想看:贪官出狱,竟然各地官员夹道欢迎。想想看:“表哥”“雷政富”“刘志军”等,我国政府法律方面还须向秦国好好学学。
另外,我国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是否应该像秦国一样做到抵御外族入侵的同时保证祖国的统一。钓鱼岛、黄岩岛、南海主权、中印边界纠纷、台独、藏独等问题异常严峻,这些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必要时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华夏儿女愿为国捐躯,我当今华夏子孙有秦国人“轻兵”的决心。
老秦人有一句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体现在孝公断指写“国耻”、体现在六国合而谋秦、体现在百万人力修郑国渠、体现在长平大战。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们当代也是后代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现今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与发展期。我国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基础弱,经不起大风大浪。加上当今世界的我国周边环境不太稳定,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大国强国也多对我们不利。但我相信,我十几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终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秦国人的又一大长处。老秦人生活习惯不好,他们和山东六国学习,改正它。农耕、精铁冶炼、教育等都也不如山东六国。但老秦人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六国人反而向老秦人学习。这点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样,我国放宽政策吸引外资、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这些都一步一步壮大这我国的实力,从我国近年来所取的成绩就能看出来。
《大秦帝国》让我重新认识秦国的同时,也能让我学得一些强国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或许已人尽皆知,但我还是要说。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我们看历史小说应明白的事。实现“中国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而秦国的兴盛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能帮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儿女,我们在自己的“中国梦”道路上,什么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即使是会死也应该义无反顾的去。“中国梦”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在这100多年的道路上我中国人历尽艰辛无数革命先烈离我们而去,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必须去完成这个梦想。
秦史昭昭,为我们展现兴衰之事。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
1208010310
侯松涛
第四篇: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大争之势,实力为先,自秦穆公后,秦经历四代之乱,国力大弱,天下鄙秦。秦国可谓内外交困,几近亡国灭种之秋。然而乱世出英雄,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励精图治,又经四世,传至始皇帝,终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人用自己的血浇注了一座宏伟的大秦帝国。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大秦帝国历史,思企业发展之路,感慨良多。
秦之所以能灭六国而实现一统,与秦人的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的精神密不可分。商鞅改革前,秦国积贫积弱,一直被压制在函谷关外而进不得中原一步,面临着被中原诸国瓜分的危险。秦国此时虽弱,但秦人却个个血性十足,国内上下一心誓要卫秦,“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正是秦人以“共赴国难”的决心保卫国家,让中原诸国虽有分秦之心却始终难以越过函谷关。一个国家的精神是民族之魂,可以在危难之际迸发出无穷力量;一个企业的精神则是企业文化,也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不应只是企业为了面子而走走过场,而应该真正让企业员工感受到归属感,从而发自内心对企业产生深深的责任感,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产生认同感。只有使企业文化真正具有了向心力,员工才会像秦人“共赴国难”一样愿意为了企业无私奉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
厉经国难,秦孝公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国内王亲贵胄的激烈反对,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为了变法能够顺利进行,凡是不依变法者,秦孝公都严惩不贷,流放太子,判太傅以劓刑,孝公为变法“尽公而无私”,此等胸襟气度,令人钦佩。“士为知己者死”,商鞅得孝公信任,主持变法,虽万难而不悔,一生致力于变法、护法,历经多年,使秦人尽依法而行,并且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但是变法终于使秦国兵强马壮,为后世秦国灭六国而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做为企业,也要不断改革创新。面对困境之时,要破旧立新,寻求新途径新方法,让企业走出困境;企业快速发展时,要时时居安思危,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改革创新,不沉静于过去的辉煌,不拘泥于曾经的成功经验,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企业才能一直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被市场经济淘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商鞅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在秦国实行变法,以加强王权为轴心,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严刑峻法为手段,使秦国事无巨细,均有法可依。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到了今人所说“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商鞅变法改变了一直以来“刑不上大夫”的弊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制度就像地铁的铁轨一样,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按照制度办事,企业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才能正常运转,否者就会车毁人亡。此外,完善的制度也是抑制腐败的有效手段。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使公司大小事务都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继续深化制度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大秦帝国》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一个帝国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从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发现管理好一个企业的方法。
第五篇:读《厨房帝国》有感
读《厨房帝国》有感
六年级六班郭东来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赵菱的书,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性格不一。这本书就是《厨房帝国》。
《厨房帝国》讲了少女小棠跟随自己儿时的玩伴琥珀哥哥来到厨房帝国,用琥珀哥哥送给她的神奇汤勺往返帝国与现实生活之间,并解救男孩珍贵的故事。读完《厨房帝国》,我被小棠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她的勇气不是鲁莽,也不是一味的向前冲,而是那种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气和力量。看到小棠这样的勇气,我在佩服的同事,更多的是惭愧:我会像小棠那样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吗?如果换成我,恐怕我早就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厨房帝国来吧?以前,我和同学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时,我为了免受老师批评,把责任全部推到同学身上,自己逃之夭夭了。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好朋友闹翻了,她生病没来上学,找我问作业,我却冷冷的回敬她:“不知道。”我的心胸是多么狭窄啊!我不仅不能和同学一起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还推卸责任;我在同学有困难时却不帮助她!我连最起码的包容同学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了。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对同学冷漠无情,比如:当同学向我问作业时,我还是会把择业告诉他;英语班上,有同学应为迟到而错过了听写时,我会主动站出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他报听写。但是,我做的还不够好,尽管我会做这些,但一般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而小棠为了解救珍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以我还要多多向小棠学习“先天朋友忧而忧,后朋友之乐而乐”的精神。
《厨房帝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究,思考的好书,我要把它多读几遍,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你把它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