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斯列传有感
读李斯列传有感
李斯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读过《史记》后,我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
李斯从一个平民直到成为中国第一个皇朝的丞相,自有他过人之处。他有的他的人生哲学。他说: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他觉得一个人地位低又贫穷,是很悲哀的事。很多人视富贵如浮云,不是他真看不上富贵,而是他能力达不到而已。这话说得尖锐,也有部分道理。然而把人生目标仅设定在荣华富贵上,也是他最终结局凄惨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年轻的时候。他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作为还是没作为,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由此受到启发,来到秦国。没错,对于李斯来说,秦国的确是展示自我的一个超级平台,他努力提高自身阶级等级也不失为有志之举。不过正是他的老鼠哲学根本影响了他的人生。
首先,我认为他的部分思想是正确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使自己处在有利位置和环境,用现在的话说要有一个能发挥、能展现的平台。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石头,这就叫“势”。假如水在一处小坑里,那就是死水,是掀不起波浪来的。我们都应该受到启发,在干一番事业前,也要为自己造一个“势”;要想有吃有喝,你就要到粮仓去,而不是到厕所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穷山僻壤的农村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刻苦学习,高中榜首,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
然而在他的思想中,也有着过激的一面,那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害死韩非子,接受赵高的提议,帮助秦二世篡位。以至于后来受到赵高的陷害,被秦二世处死,腰斩并被夷三族,死得相当惨烈,这里固然有李斯本人的责任,后人为此有点鄙视李斯,说李斯是“以鼠为志”难免没好下场也是情理之中。这和当代的主流思想不谋而合。其实在浮躁的社会,大家的焦点都集中于富贵的光环上,很少关注为赢得富贵而付出的代价。如果一个人为了富贵丧失自己的人格和道德,那么他最终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富贵于我如浮云。重点在不义二字。如果不信,看看史书,繁花落寞之后,多少人求为普通人而不可得就知道了。
尽管他此前协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秦帝国,为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继续着,但是他却一直都没弄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在他看来,他做的这些只是他追求权贵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从他后来阿谀奉承秦二世的时候不难看出。
没错,一个有抱负的人应该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但是找到舞台之后能否有所作为才是人生的重中之重。人虽然是动物,但毕竟有别于动物;动物往往只会享受别人的恩赐,而人却可以为自然、为社会创造价值。更何况荣华富贵正如曹老先生在《红楼梦》中所说,荣誉自古周而复始,此非个人所能保常。与其等到物极必反陷入历史的洪流,还不如顺势而为,接受历史的选择——功成身退。否则,“粮仓”倾覆,“硕鼠”安在啊?
第二篇:读《史记·李斯列传》有感
读《李斯列传》有感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
(九)班 龚政铎
惜哉!李斯。有李斯之才而不以荣名终,皆因少时理想之狭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斯作为郡中一名小公务员,看到厕中、仓中鼠之生活天壤之别,于是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由此而得出“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遂一生为“重爵禄”所困。
昔者,李斯为秦强而西入秦事秦王,亦可谓识时务者,顺历史潮流而动。斯出计离间六国君臣,谏止由韩人郑国间秦而起的逐客令,广纳人才,尽忠王上,“二十馀年,竟并天下”。
国既定而斯力主废分封、立郡县,尊皇帝,夷郡县城,销其兵刃,遂定政制。国定而政制建,李斯又主张除百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创小篆、隶书;平斗斛度量,收铸币权于中央,便利经贸交流;筑驰道,沟通四方,加强联系。每一项都是功在当代而对后两千年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此,李斯已可谓千古功臣了,然而他并未功成身退,观其行,皆在“重爵禄”三字。
始皇崩,赵高说服胡亥篡位,又欲与丞相斯同谋。“汤武杀主”、“卫君杀父”这样的例子与赵高的行为并无共通之处,而李斯亦未动心。当赵高言及“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李斯就头脑发昏了,曲意顺从。忤逆之行就,已为不忠。胡亥登基,赵高掌权,李斯反欲谏。谏阻不成,反阿意上书,助胡亥为暴政,劝君王为“督责”,滥施严刑酷法,“税民深者为明吏”,“ 刑者相半于道”。知秦由暴政而亡,暴政由赵高挟持李斯,教胡亥不学无术、为所欲为而所共筑。掌废立,严督责,已为大不忠,却又上书昏主,欲谏而显忠,何可得哉?失大忠而得小忠,本末不分也。
将李斯比之陈平、商鞅,其功不在二人之下,然其既无明哲保身之术,又无忠贞不渝之行,阿意逢迎,为爵禄活而不得。悲夫!故知当于可为处为,不可为处退,有所守,方有所成。
又问三者皆有智谋,何为卒不同哉?窃以为少之志向定命运。鞅少好刑名之学,此后至死实践;平为社宰时曰:“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胸中亦有天下。而观斯少时之鼠说,真有英雄之才而不脱鼠辈之志矣。谨以此为戒。
第三篇:李斯列传读后感
紫竹儿子的原创
今天我读了《史记》当中《李斯列传》这一部分,我对李斯的人生经历深有感悟,李斯列传读后感。
李斯是楚国人,当时只是一个地方小官。有一次,李斯发现厕所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差;而粮仓里的老鼠,生活环境特别好,有着吃不完的粮食,于是李斯感慨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有才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平台。
于是,李斯就把官辞了,投奔了当时齐国一位大师,这位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子,李斯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也就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的道理,读后感《李斯列传读后感》。过了一段时间,李斯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应该找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去当时最强大的秦国。
李斯到了秦国之后,投奔到当时秦国最有权势的吕不韦门下,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就把他引荐给秦始皇,于是,李斯终于有了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在秦国消灭诸侯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觉得李斯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从老鼠哲学中受到启发,并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付诸行动,辞官投学,努力提升自我的能力,最终在秦国统一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人生好戏。
我感悟到:一个人首先有心存远大志向,然后付诸行动,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才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相反,如果一味好吃懒做,只能让理想变成梦想和空想。
第四篇: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罢李斯的《谏逐客书》,不禁拍案称绝。称绝者不仅因《谏逐客书》写得气势酣畅,音节铿锵,文采照人,而且更为作者立论之正确、论据之充分而折服。
《谏逐客书》大书特书“客”对秦国四君主的重大作用,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谓非客之力秦无以拓疆,非客之功秦无以致富。在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客卿于秦功不可没的基础上,李斯谏秦王赢政用才不应有地域之嫌。秦王虚心纳谏,罢“逐客令”,最终速成霸业,统一中国。
懂得人才重大作用的不特是李斯、秦王,比李斯早生百年的燕昭王曾“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国因此而强盛。
较李斯稍后的刘邦,为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特意筑台拜将,使韩信统帅三军,遂有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剧。
“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已向我们招手。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众多的人才,谁就能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
“文革”扼才的悲剧已不会重演,“武大郎开店”式的“却才”举措但愿成为历史的踪迹。
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思贤若渴,任用贤才。当然求才也不必求全责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秦国四君王对百里奚、商鞅、张仪等人,不问其出身贵贱,唯才是用。同时,用才如同“用器”,要量才录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给予合适的工作,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现代化建设才指日成功。掩卷三思,凑成一章,权当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点评:
“拍案称绝”是对所读之文的总评价。
概述《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和主要内容。例证一,燕昭王求才,燕国因此强盛。例证二,刘邦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很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明确指出:“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这是作者读后之最深感受。“却才”让它成为“历史的陈迹”。要求当前领导“任用贤才”、“量才录用”。结语简洁有力。
第五篇:读《货殖列传》有感
读《货殖列传》有感
起初,我刚听到老师推荐我们读《货殖列传》时,我很迷惘。第一次听到有《货殖列传》这本书,我对它有点陌生又有点好奇,然后便心里暗自问“《货殖列传》里究竟讲什么呢?”课后,我带着好奇心把《货殖列传》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自己深有所感!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记录经营农、牧、工、商诸业生殖货利及相关的人物传记,体现着司马迁的许多经济主张。这一书中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货值”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而在这一书中,司马迁也举了很多经营致富例子,介绍了许多古代著名商业家,他们利用他们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丰富的商业知识来寻求利益。致富是人民的本性,但也应要求利的技巧和头脑才能致富的,致富这并不仅仅是空想的,需要付出行动才能得之。一个国家想致富,那也应该有致富之道,理财之政。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满足人们物资的欲望,是货值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致富”的意义之一,书中还通过许多事例来充分展示了致富的意义,“上则富国,下则富民”,即国富民强,一国家想要发达起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地位也应致富。
从这一书中,更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沉思的是其致富的方法。从富国的角度而言,政府欲致富则需要重视财富赖以生产的农、工、商等行业。设置一定的经济部门;制定合适的物价,协调致富各业的均衡发展;国家统一,开通市场,开放资源。而若用今天的角度,这些富国的方法几乎属于经济的宏观政策,也值一国家借鉴其致富之道。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称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这一句完全展示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市场经济情形,分工理论在农牧工商四业中都具有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而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自然形成必然导致商业这一流通枢纽的出现,从而肯定了商业在调剂余缺,沟通有无,货币流通和积累财富方面的重要价值。除了分工论外,司马迁笔下的经济思想还有义利论、善因论、价格规律等,由于时代的局限,统治阶级不可能采用他的主张。但这是值得读者一读,值得专家教授研读的,也可使现在的经济学家从古代中国的商业社会发展吸取经验。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员,读《货殖列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