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闲情偶遇》有感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而非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人人皆追求乐,自然万物也追求乐。乐就是生命的昂扬奋发。由此意义上,李泽厚才提出,“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上具有本体的意义”。其实,求乐避苦当为人之常情,非中国人所独有。中国人所追求的乐,是此生之乐,此世之乐,这却是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异之处。从孔子的“暮春舞雩”之乐,到孟子的“人生三乐”,再到程子门前草不除,以观其活泼生意;朱熹提出“玩物适情”之说,再到王阳明明确指出“乐是心之本体”,至此,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乐,本质上是一种感性境界。儒家最追求乐,但以伦理纲常面孔出现的儒家思想也最易使人无乐。传统儒士那种道貌岸然的样子很难让人将其与乐联系在一起。至阳明心性之学以乐为心之本体,倡宇宙人生无非至乐之地;阳明以后明清纵乐适情风气大开,于此不无关系。明清是古代闲适文学极为发达的时代,有大量小说、小品文为证。与此相应的是社会风气的转变,游玩娱乐之风最为盛观。其原因盖有三:一是心性之学流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二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社会的膨胀,游玩纵乐需求旺盛;三是当时社会政治险恶,很多文人士大夫索性纵乐于游园珍玩之中,一则避祸,二来可以怡情养性。
李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可以说是明清社会闲适文化的一个缩影。书中对生活起居的事无巨细的描写,皆显露了当时以李渔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那种闲情逸致,也可以说是一种乐趣。在李渔的笔下,下至吃喝拉撒,上至园林辞章,无不乐趣横生,妙趣盎然。正如其所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其又曰:“若是则身非身也,蝶也,飞眠宿食尽在花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李渔的生活不愧为一艺术的生活、审美的生活。这种生活所追求的,也是最终体现出来的无非是一“乐境”。乐境之所乐,其实正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乐”的理解。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索、惊涛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李渔看到,此不足百年之人生,充满了困顿艰险;但其并不以此为真正的人生。他认为真正的人生是“追欢取乐”,是“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然而,人生到底是苦多乐少,苦之极致无过于死亡。李渔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去直面惨淡的人生。他认为死亡正可以使人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理。不知道“行乐”则不可以养生:
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之。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
何为“天地至仁之心”?李渔常称自己为儒生,儒家认为天地之心为仁,又曰心之体为乐。可见,乐在李渔这里也具有了人生本体意义的层面。
然而在现实社会,人生苦短,而又常常身为形役,人们往往越是想追求乐境越是深觉人生苦难,烦恼丛生。李渔则认为,人人可以行乐,无论贵贱凡圣。他在《闲情偶寄》中具体分析了贵人、富人、贫贱行乐的方法,也分析了家庭、道途行乐之法。其实不止这些,关于行乐的个中三昧可以说体现在这本书的始终。我们从中概括出李渔的行乐三途,即:为乐由心;顺情遂意;标异立新首先看“为乐由心”。李渔认为“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也就是说生活是苦还是乐,完全由心来决定。这显然是受了王阳明心性之学的影响。人之所以感到苦,是因为“万几在念,百务萦心”。在叔本华看来,人的各种欲望(即意志)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生命本质上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的原因则“大半不是实际的现在,而是抽象的思虑。这思虑才是常使我们
难于忍受的东西,才是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东西。” 所谓“抽象的思虑”在李渔这里无疑是指“万几”和“百念”,而“实际的现在”则可当指李渔所说的“此事”、“此得为之地”:凡我分所当行,推诿不去者,即当摒弃一切,悉视为苦,而专以此事为乐。又曰:为公卿将相、群辅百僚者,居心亦复如是,则不必于视朝听政、放衙理事、反躬行已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得为之地,便是行乐之场。
在自己职责、能力范围之内,做应当做而且能够量力而行的事,李渔认为这就是处于“乐境 ”了。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退一步法”,即“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应行之外,不多一事”。由此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辱不殆,至乐在其中矣”。
卢梭认为分内之事即自己的欲望与力量相符合。由此可见,李渔虽极力劝人行乐,但也并非让人纵欲,而是要让人知足常乐。所谓知足即控制欲望;而且要明智,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量力而行;通达此理,则事事皆乐为之,以此则无境不乐。
贵之人用退步之法,可以控制膨胀的欲望,由以取乐;穷困之人用退步之法,可有精神胜利法之功效,聊以自慰: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只有“退一步法”„„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其裨益有三:孽由己作,则可„„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
再来看顺情遂性。朱子认为心统性情,性体情用,情性一也。传统儒家并不抑制情性的抒发,只是情性的抒发要在理、道的规范下才行。至朱子提出“玩物适情”之说,也被笼罩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阴影之下。有明一代性情之维得到充分的张扬。先是阳明心学开其导,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更是对程朱理学以“理”抑“情”的理论进行了激烈抨击。这对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对情的讴歌,冯梦龙的《情史》以情立教等即可见一斑。而李渔的《闲情偶寄》更是把“情性”作为解脱人生苦难、困病的良药:
因思诸疾之萌蘖,无不始于七情,我有治情理性之药,彼乌能祟我哉!
李渔认为人之一生,必有“偏好偏嗜”之物、急需之物、契慕之人。这些人、物都是情之所钟,一往情深;得之则喜,不得则忧。要想人生至乐,并不是要绝情弃欲,而是要顺导。正所谓“人为情死,而不以情药之,岂人为饥死,而仍令戒勿食”。
天下之人,莫不有乐为之一事,或耽诗癖酒,或慕乐嗜棋,听其欲为,莫加禁止,亦是调理病人之一法。
正如冯梦龙所言“生在而情在焉。固人而无情,虽曰生人,吾直谓之死矣。” 人皆有情,情之所发必求满足。压抑情性必为人生至苦,至恼。顺情自然,满足之,导遂之,才能达到乐而不忧。
但是顺情不是穷奢极欲,也定要量力而行,否则过犹不及,反令情性折损枯竭,欲乐不得:5
昔未睹而今始睹,一钱所购,足抵千金。如必俟希世之珍,是索此辈于枯鱼之肆矣。最后再看为乐之法第三,标异立新。
李渔自称性不喜雷同,“好为矫异”,这当是其个性独立、自由的体现。然而追新求异,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无时不在追求生活的乐趣。所居、所见皆为雷同、守旧,则生活便没有活泼之生机,遑论快乐可有呢?
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李渔认为平日所见所触,都能陶冶心境。要想使心境活泼快乐,所见所触也要呈露活泼快乐生机。
标异立新其实就是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感觉:
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缟衣互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标异立新呢? 从《闲情偶寄》当中我们也试图总结出三点来,即挪移而新、活变而新、离合而新。
挪移而新是从位置上讲变异。“同一房也,以彼处门窗挪入此处,便觉耳目一新,有如房舍皆迁者„„房舍皆然,况器物乎?”
活变而新。李渔认为礼乐制度、“堂联斋匾,非有成规”,虽然不能尽变前贤之制,但贵在稍“损益于其间”。千篇一律未免太煞风景,也太呆板无趣。因此他希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小到家居什物歌词曲调,大到行为起居、礼乐制度,无不在《闲情偶寄》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不多举例。所谓离合而新,指自己离别一物很久,或平时常有,但忽视了;一朝突现眼前,便觉眼前一亮,觉其较前更加可爱。此盖历久弥新之道:
或一物别之既久,而使一旦相亲,或数物混处多时,而使忽然隔绝,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若有悲欢离合于其间者。
不但物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李渔讲过一个例子,说是一人厌烦家人而乐与远人相处,遂离家数年而复返,人问其故,他说:
非予不爱其亲,习久而生厌也。兹复厌所习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矣。
李渔又以兰花之香为例。认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知入不知出也,出而再入,则后来之香,倍乎前矣。”离开一段时间再入芝兰之室,香又会复得,这里也是一种以离合而得新鲜之法。
其实,人没有不喜新而厌旧的。处新则妙趣横生,处旧则苦闷无聊。如果我们能够从李渔的常新之道、取新之法里面得到一些启示,那么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的乐趣。
由此我们看来,自称“以孔子为师”的李渔,也一样将乐看作是人生之本体,其追求生活的艺术,并期以闲情逸致,最终意义上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获得乐趣。,我们可以认为,为乐之趣与闲适生活不相分离,相得益彰。现实生活中的碌碌众生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闲暇时,如果皆能寻到乐趣之所在,就能如梁启超所言“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而对于如何获得乐趣,李渔也在《闲情偶寄》当中给我们很丰富的答案,要之则乃:为乐由心、顺情遂性、标异立新。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时繁忙劳苦,空闲时间又常心烦意乱、无聊空虚,如果我们能在古人的思想中寻得一些生活的智慧,学得一些生活的艺术,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读《偶遇》有感1000字
读《偶遇》有感1000字
小强
从前年开始,自己每看完一本书都会写读后感。两年来,书没看多少,文笔还是那样烂,但是就是喜欢瞎写写。
对于这本书,我也是偶然得知陈鲁豫她出书了。是在我以前西西弗同事的朋友圈,知道她1月14日要在天津某家西西弗签售。我觉得鲁豫在主持界、文化界,都是有足足的气场及影响力。
我之前给很多书友都说过:看书,一定不能跟风。不要看到什么电影、电视剧版小说就要掏钱买书,也不要为了某个明星而傻傻的追求。我看到陈鲁豫出书,是有一点惊讶。但是,那种感觉不像是之前说的“是个人都可以出书”。因为我认为陈鲁豫在当今主持界的分量足够重。
或许我看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因为作者是陈鲁豫。主持界中的白岩松、杨澜、敬一丹、陈鲁豫等,就是这个行业的标杆。他们的思维逻辑、思考方式、敏锐的视角、稳健的台风,都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偶遇》这本书,是鲁豫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整合起来的。有七个大类,我现在看了六个大类,还剩最后一章节没看,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
每个小篇章都是,读者来信和鲁豫回信的方式写的。每封来信,都真实。每封回信,都经过鲁小胖的认真思索。。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产生了好多好多联想。感觉这本书,就像《解忧杂货店》内地版的电影一样,用书信方式贯穿全文。我有朋友也考了心理咨询师,但是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像咨询师。常常给朋友建议,给领导提想法,这些都是“心理”的作用。还有就是“会过去的”,这四个字。不管是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激励!“会过去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自我不断的警醒。因为每个人都不能保证现在的状况,可以一直持续。
虽然书中涉及到很多政界、商界、娱乐界的某些名人的事迹,但是我更多的关注都在鲁豫的回答中。她的回答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她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爱就是爱,不够爱就是不爱。爱憎分明、身边事例的体现,让我就觉得,陈鲁豫也是普通人。
或许我们都看到了鲁豫的成功、鲁豫有约的成功。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过凌晨4点的香港?又有多少人明白放弃比坚持更困难?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陈鲁豫知道,她不仅仅知道,她还付诸了行动。我前年,见过白岩松,他来重庆签售《白说》。我从白岩松身上看到了他努力的沧桑,也从《偶遇》的书中体会到了陈鲁豫行动的果敢。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失败。你们还记得“一万小时定律”吗?任何事业,只要努力坚持一万小时,就会有一个质的改变。但是这坚持的一万小时,首先要保证,你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小强
2018.2.21
第三篇:偶遇小学生春游活动有感
前两天,我和朋友去武汉,很不巧的是我俩买的火车票座位隔得有点远,正和朋友商量着找隔壁座位的调换一下,这时一个稚嫩而又坚定的声音响彻耳旁:“48号,你坐了我的座位!”抬头一看,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站在我俩面前。我立马微微一笑:“不好意思,小朋友,可以和你换一下座位吗?”哪知,他把车票横在我的眼前,笃定地看着我:“不行,我的座位就是48号,不能随意调换位置!”朋友双手一摊,无奈的对我说:“小朋友说得对,我先回我的79号了!下车见!”朋友走后,小学生放下书包,一屁股就坐在了我的旁边,他那稚气的脸庞,却又配上严肃的表情,不禁让我充满了兴趣。我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小朋友,几年级了?一个人坐火车吗?”他头也不抬,边说边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手册:“叔叔,我读小学二年级,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一起参加‘0元城市行’活动!”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通过义卖纸巾来筹集去武汉大学的活动经费。我对他竖起大拇指:“你真勇敢!”他摸摸头,脸上泛起了红晕,指着过道对面的一名中年男子,说:“这是我们老师,我们还有几个小伙伴一起来的,叔叔,你要买纸巾吗?”我哈哈一笑,心想现在的孩子真是胆大机灵,刚刚认识就开始“活动”了。我拿出自己包里的纸巾,有点戏虐的看着旁边的小朋友:“我已经有纸巾了,你要怎么说服我再买你的纸巾呢?”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正了正身子,抬起头深吸一口气,然后从书包了拿出一长条纸巾,边拆开边微笑着对我说:“叔叔,我们这次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一起参加这个活动,虽然这是我第一次,但是我勇敢,我有信心圆满完成这次任务,而且我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刚刚那位姐姐是你朋友吧,女生用纸比较多,多准备一点有好处,而且如果你买5包纸巾,我就和刚才坐你旁边那个姐姐换座位!”说完一脸胸有成足样子看着我。我一听,这小子还真是个机灵鬼,胆大心细!我点点头,拿出10块钱递给他:“小伙子,就冲你的自信,加上活动确实有意义,我买5包支持你们,座位就不用换了!”他忙接过我的钱,给我5包纸巾,高兴地嘻嘻一笑:“谢谢哥哥!好人有好报的哦!还要请哥哥帮个忙,帮我保管一下活动计划书,我先去别的地方卖纸巾了!”我翻着留下的小册子,里面的内容琳琅满目,包括人员分工,出发时间,地铁线路,步行线路,关卡任务,就餐地点等等,最后还有心得体会。“你觉得这个活动怎么样?”我扭头一看,原来是这些小学生的带队老师,高个,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能感觉到经验阅历的丰富,我想了想,笑着回答道:“活动方案很不错,详尽而富有意义,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长,非常有意义!这些孩子也很有自信和勇气,我很钦佩!”老师也点点头,看了看这些忙碌的孩子,说道:“这些孩子确实不错,很勇敢,充满自信,希望今天他们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我赞同的点了点头,看着这些孩子们满怀激情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实习时组长给我讲的他的亲身经历。当时他去参加由一个院士牵头的项目立项,参会的人都想把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成果加到这个项目里去,我们组长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牛人之中,我们组长属于最不起眼的一员,可是我们组长非常自信,在汇报的时候,不论是自己的专业还是并不擅长的领域,都言谈流利,自信满满,最后打动了院士,也获得了这个项目组提供的科研经费。组长告诫我,在汇报的那一刻,无论你准备的充分与否,你都要表现的非常自信,尤其是实力悬殊较大的情况下,自信可能是拯救你的唯一神器。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所以,保持自信,如果你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可以多看些演讲类的节目,比如当下很火的《我是演说家》等,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对着镜子练习大声讲话,观察自己有哪些小动作,加以改进。假以时日,你就可以练出自己的强大气场。
“我都卖出20包纸巾了,你怎么一包都没卖出去啊?”“我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的是分配任务和帮助你们解决困难,不是卖纸巾!”突如其来的争吵声将我的思绪带回了还在驰行的火车上,“你们先暂停一下,听老师说,你们都很棒,自信而且独立!但是你们是一个团队,团队讲求的是各司其责,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只有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团队才能争取最大的胜利!所以大家一定要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知道吗?”孩子们望着老师期盼的眼神点了点头。我回想着带队老师的话,陷入了沉思。我们在工作中何尝不是一样呢?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自己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必定能够事半功倍,为团队贡献更大的力量!此外,靠近那些比你优秀的人,因为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你的生活。意志坚定的人,大多是行走的鸡汤,你看着他坚定不移的样子,下意识就会忍不住想向他学习,期待变得和他一样强大。他们一般都有见解独到的思考,这是常年看书与实践的结果。当你人云亦云蜚短流长时,他选择沉默,因为他知道随意评价不确定的事是没有意义的;当你千篇一律的处理事情时,他会选择标新立异,创新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惊艳四座。这些时刻,你会慢慢被推着去反思自己,当你的才华还不足以撑起你的梦想,就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子曰:“三日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我们要看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尝试改变自己,相信终会有所收获!
火车到站了,我们也分开了,我却从这次偶遇学到了很多。现在的工作生活忙碌而充实,经历的事,遇到的人,机遇里隐藏的压力与挑战,团队里优秀的人与思维模式,这些都足以填满你的生活,并让你热爱起当下的自己。所以,加油吧,少年!保持自信,找准自己的定位,靠近那些优秀的人,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路就在脚下!
第四篇:闲情诗歌
点起一支香烟,孤独与寂寞相伴。眼睛在窗前交给大地,青春如水。思绪,游啊游,突然想起你——女人,爱情,或理想。
冬去春来,迎风怀笑。相信,生命的河流两岸,你也在等待。时间是一杯鸡尾酒,兌一杯日子,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心里。
心头,有一粒种子唤慈爱,生长使我虚脱,生长使我快乐。夜空里,明丽的星星,像你的眼睛,看着我,一声不语。今夜,我属于谁?
夜月,枝头的一轮温暖。风吹着酒气,上了脸,喜悦涛涛,那是什么颜色?忆起秋叶!悄落,离别枝梢,归入土地的怀抱。
单脚前行,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走在闹市里,彼此陌生。嘴唇间颤颤的温柔,生生错过耳朵殷勤的期待,错过那个不叫季节的季节,任风带走。
醒着又醉了的是什么?举起酒杯,对着你,我看的迷茫。月亮如灯,照过去,也照未来,今夜照的影子,又聚又散!
第五篇:读后感偶遇
偶遇《读者》
韩小华
前几天去图书室,本打算借一本小学生故事书,上品德课时给学生读,正巧看到一本《读者》躺在那里,我顺手牵过来。其实,因为眼花的原因,我已经很少读书了。今天也只不过一时兴起而已,至于读不读那是以后的事。
随手放在办公桌上,我继续着自己平凡而繁重的工作——上课、批改作业。难得有闲暇时间读书,今天课相对少一些,作业也不多。感觉身体还不错,顺手把桌角的《读者》拿过来,随手翻开,细细品读,觉得相见恨晚。
《低处的温暖》讲的是英国前王妃戴安娜做保姆期间和她的同是保姆的朋友马格丽丝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它告诉我们,幸福与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有关:有些人像流星,高居天宇,光耀尘世,可是他们只能瞬间划过,被别人观赏指点,没人懂得他们的凄凉和隐痛;有的人像普通的灯盏,蜗居某个屋檐下,却能温暖和照亮整个房间,被人珍视。世上不是有多数人像普通的灯盏吗?我为他们喝彩……
这里面的文章,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每篇故事都告我们一个哲理,让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