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镇“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思路
我镇“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思路
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我镇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和使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2009年我镇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我镇大学生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的通知,我镇在“留得住”上动脑筋、“管得活”上想办法、“用得好”上下功夫,从五个方面入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基层新岗位新环境,不断提高我镇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能力,积极促进大学生村官发挥才能、成长成才。
一、营造关怀环境,发挥帮带作用,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初到农村,对农村情况普遍不熟悉,再加上农村生活条件较艰苦,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不适应,难免产生疑惑和恐慌。隆化镇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待遇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妥善安排大学生村官的食宿。镇组工干部经常下村走访慰问,确保大大学生“村官”在关怀下扎根农村,安心工作。另外,建立“二加一”帮带培养模式,具体由一名村政指导员和一名村干部联系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定期开展谈心活动,把握思想动态,妥善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直接培养,为他们介绍风土人情,传授生活技能,为他们更好的适应农村生活环境创造便利条件。并做到开展工作带在身边,重要活动引导参与,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水平。
二、做好学习培训,让大学生“村官”储足能量。
采取集中学习、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一是乡党委安排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进行农村工作思路、方法和村务管理、村民纠纷处理、农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知识培训;二是安排大学生村官参加镇机关每周五的学习日活动,定期学习涉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特别是新农村建参加设方面的知识,并要求每月学习笔记不得少于三千字,为他们做好农村工作打牢政策理论基础。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
一是“压担子”。乡党委要求所在村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特长给他们安排具体的事务,大胆分配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促使他们在艰苦繁重的工作环境中增长才干。二是轮岗锻炼。为使他们全方位熟悉农村工作,乡党委结合每个阶段性的工作,根据他们的特长,分批安排他们参与乡镇各项中心工作。三是要求大学生村官每月走访一户困难家庭、一名老党员、一个致富能手,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盼,将工作形成总结,详细记入《民情日记》。探索研究适合村情的新农村建设新思路、新举措。
四、严格管理制度,督导大学生村官完成本职工作
镇党委建立了严格的跟踪管理制度,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期间到岗到位、工作开展、目标完成等情况,督导大学生村官“下的去”、“干得好”。一是请假销假制度。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要加强考勤,严格执行请假销假制度。二是工作日志制度。大学生村官要建立和完善到村任职工作日志,对每天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成效等详细记录,记入《工作日志》。三是述职评议制度。大学生村官每年撰写工作总结。年底结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年终述职,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评议和监督。四是谈心汇报制度。每月中下旬组宣部牵头分别由镇领导、各部门与大学生村官开展面对面谈心活动。大学生村官每季度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上报镇党委。镇党委结合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情况,形成汇报材料,报上级组织部门。
五、强化考核激励,树立竞争意识。
镇党委对大学生村官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实行季度和年度白分制双重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规定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在提拔任用、推荐荣誉等方面优先考虑,激励大学生村干部的竞争意识,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完善。
可以说,我镇在大学生村官教育管里上已取得了一定还需要在管理方式手段上不断创新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教育与管理工作总结
大学生村官教育与管理工作总结
近一段时间, 我镇引进了一批大学生村官,为了落实责任,提高其能力素质,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和管理,我镇采取“管、带、训、炼、考”方法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和水平。
一是突出管理体现一个“管”字。“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各村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从小事做起,在点滴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在与群众融洽相处的基础上展示良好形象。镇党委组织科和村支部书记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督促检查。我们采取三级管理模式,镇党委组织科主要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完成任务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蹲点的镇干部主要对“大学生村官”到岗考勤、工作日志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村党支部书记主要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所分配每项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 表现、工作实绩、服务态度和工作改进等方面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是落实责任体现一个“带”字。由于大学生村官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农村工作经验。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早日进入工作状态、进入角色,我镇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大学生村官培养帮带第一责任人,实施“传、帮、带”,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突出如何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熟悉村中的民风民情,多于群众沟通联系,打成一片,突出如何融入问题;开展工作时要求他们带在身边,身临其境,引导和参与一些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矛盾协调等重要活动,突出如何发现问题。
三是提高能力体现一个“训”字。我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一是邀请“土专家”专业培训。定期不定期集中培训班,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重点讲授上级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为“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打牢政策理论基础。二是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明确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干部,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现身说法,进行农村工作思路、方法和村务管理、村民纠纷处理、农业技术服务、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全面地熟悉掌握做好农村工作奠定实践基础。三是彰显大学生优势特长。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电脑特长,兼
任专职远程教育专业技术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办农村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增强村民致富的本领。
四是实践锻炼体现一个“炼”。按照“到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的工作思路和要求,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村里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计划生育、矛盾纠纷调处等急、难险、重工作,采取“一线工作法”,增强他们做群众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中干、干中学,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在进步。对能力突出的,表现较好的,结合所分配的工作,安排到镇对口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全镇工作情况,扩大工作接触面,提高“大学生村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促进镇村工作的协调开展,有序推进。
五是严格考核体现一个“考”。制定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每半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双结合”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半年考核相结合、村主要领导考核与村民评议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明确考核优劣的奖惩措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学生村官每月以书面形式向镇党委组织科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我镇还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工作体会,交流工作经验,汇报工作成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的难题。同时,对四名大学生村官开展“五比”竞赛活动,即“比工作质量、比工作实绩、比在全镇条线工作考核位次、比作用发挥、比在村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度”,通过竞赛使他们达到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我镇的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力量。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管理创新笔记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读书笔记
最近一段时间,听到最多的词是“社会管理创新”,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呢?读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村官一日》两本书后,我终于有了一点点了解,不过还是一知半解,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就大致的理解内容展示如下: 由来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目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这是一个我们不用去否认的事实。为何会如此?有人说这是部分党员干部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所导致的。固然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据此就把社会问题丛生的责任全部推给党员干部是不公平的。其实,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不同步导致的一种客观存在。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班上说 “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那么目前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些什么样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将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管理问题呢?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不仅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甚至直接的冲突都几乎没有。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像前段时间出现的农民工因讨薪而自焚跳楼、土地拆迁中的暴力争端等等社会性事件,背后其实都是阶层利益在冲突。
而且,伴随着阶层分化,社会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基本上都要属于一个“单位”,干部在机关、工人在工厂、农民在生产队。按单位管理,政府好管也省事。但现在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自由人,不再是“单位人”而成为了没进入麻袋的土豆。对于这些人,仅仅依靠单位模式是想管也管不住了,就算把他们吸纳为临时工,临时工已经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像“正式工”那样本分地听话了。
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
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传统的户籍管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就在坑里边,而人口流动,西边的萝卜跑到了东边,导致东边的一个坑里可能有几个乃至好几十个萝卜。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比如,农民工建设了城市,但却很难在城市中居住下来,只能像候鸟似的飞来飞去。如何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让流动人口不至于因心态失衡引发行为失控,已经成为了城市化发展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
人口流动好歹还能看得见,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开放与信息封闭状态下的社会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难度更是天壤之别。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捂住再慢慢应对。可是互联网让信息迅即甚至呈几何级数传播,往往“网下刚冒烟,网上已燃烧”。本来一个小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信息一传播到网上,马上情绪激愤。加之,互联网还有强大的组织功能,它可以把全世界各地看似一点联系也没有的人在不知不觉间组织在一起形成集体行动。
更近一步看,在信息化环境中,人的社会交往已经不仅仅是实体的交往,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往,而变成了网络的交往与沟通。一个人足不出户并不意味着孤立无为,闭门也能造车,网上也可以开店。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宅男宅女很可能是社会中交往关系最复杂、最广泛的群体之一,据说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超过4亿人。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又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的所作所为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崭新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但是,在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同时,对政府的意见也不断增多,群众与干部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为什么啊?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愿望在升级。我们党员干部在实现群众经济小康方面成就很巨大,但让群众精神小康方面准备不足。可是,准备不足,群众就会聚集起来和你要、和你闹。尤其是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为了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邓小平晚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之后,发展快了问题更多、更棘手、更复杂。后邓小平时代10余年后重温这句话,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伟人的高瞻远瞩。
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社会发展可以突变,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却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社会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既有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而一个社会只有存在共同的价值观才可能产生一致的行动。当出现价值真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都将无所顾忌,都将不可预期。有权的“官二代”信奉赢者通吃,自鸣得意而视法如无法;弱势群体则绝望无助,看不到过上好生活的希望便铤而走险非理性杀人。就算那些自诩为只是“打打酱油”的群体,在其貌似超然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与愤懑,这使得他们往往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肥沃土壤。当一切都不再相信、一切都不敢相信、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时候,谣言就会主宰社会,恐慌就会降临社会、动荡就会席卷社会。前些天的“盐慌”背后并不仅仅是经济投机,更多的是社会性的焦虑与迷茫。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我们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数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必由之路与不二法门。内容与路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创新管理实施方案
遂川县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方案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迅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工作,在农村基层扎住根,留住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遂川县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扎实安排,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成长快,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青春、建功立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家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路人、化解农村矛盾的贴心人,努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一是任前培训作动员。大学生村官到镇以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了干部职工会议,对大学生进行了任前培训,主要培训了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有关政策及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有关内容等。并对村官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勉励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大学里锻炼成长,更快地融入农村,更加地适应农村,更好地服务农村。同时,对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上进行关怀,入村后,乡镇及时落实办公地点、住宿等。二是帮带联系助成长。实行“4+1”帮带制度,以乡镇班子领导为“思想导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以组织委员为“理论导师”,传授工作经验及上级文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以村“两委”负责人为“实践导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及实践能力;以老大学生村官为“生活导师”,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促进。四位“导师”要从思想和能力上重点帮带,设置好帮带内容,讲究帮带实效。
三是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村官“一职双岗”程序,其程序为“党委设岗—个人选岗—意向商岗—党政定岗—定期督岗—年终评岗”。
四是完善机制促发展。明确镇、村两级党组织有关职责,镇党委指派专人负责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咨询、协调联系和宏观指导;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成长情况,并指定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成长情况;村党支部对“村官”平时的工作、作风、纪律等方面进行具体管理。同时,严格实行大学生村官“五个一”工作制度,即每天记好工作日志,每周写1篇工作心得,每月1次工作汇报,每季度1份调研报告,每半年1篇工作总结。严格在岗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电话抽查、实地调查、走访群众等方式督察在岗情况,严格请销假制度。
五是发挥特长推工作。镇党委针对每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及自身特长,发挥大学生村官懂电脑、有技术、理解接受知识较快等优势,安排他们协助村文书处理日常事务,起草工作文案,同时让他们兼任村团委书记、宣传委员等职务,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发展产业,服务群众。
五是强化考核重激励。把大学生村官考核纳入村两委干部考核范围,以平时测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大学生村官根据履
职情况进行自评,再由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测评,最后由镇考核领导小组进行总评上报县委组织部,在考核村官更加注重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工作实绩。
六是把大学生村官为民解忧室设立在村(居)委会。同时将大学生村官的职务、特长、联系电话等情况制成联系卡片,发放到村(居)民小组联系站点,通过预约联系,使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老百姓办事更为方便快捷,为大学生村官下发了《民情解忧工作日记》记录本,大学生村官对所开展工作实行日记录、周总结。所任职村的负责人和驻村干部每周查阅记录情况,在解忧民情日记本上签署意见,提出相关建议。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与教育工作总结
陶庄镇大学生村官教育与管理工作总结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知识,按照要求,积极选派大学毕业生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村任职并开展工作。从实践看,这一创新举措的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党大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勇于和善于改革创新后备人才群体的需要。实践证明,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战略举措,是优化党政干部来源结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远大计,是建立来自工农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选择。
广大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年的任职实践,我镇大学生“村官”工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也使这项全新的人才培养制度焕发出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为了落实责任,提高其能力素质,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和管理,我镇采取“管、带、训、炼、考”方法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和水平。
一是突出管理体现一个“管”字。“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各村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从小事做起,在点滴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在与群众融洽相处的基础上展示良好形象。镇党委组织科和村支部书记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督促检查。我们采取三级管理模式,镇党委主要领导主要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完成任务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蹲点的镇干部主要对“大学生村官”到岗考勤、日常工作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村党支部书记主要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所分配每项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 表现、工作实绩、服务态度和工作改进等方面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是落实责任体现一个“带”字。由于大学生村官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农村工作经验。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早日进入工作状态、进入角色,我镇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大学生村官培养帮带第一责任人,实施“传、帮、带”,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突出如何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熟悉村中的民风民情,多于群众沟通联系,打成一片,突出如何融入问题;开展工作时要求他们带在身边,身临其境,引导和参与一些土地征用、矛盾协调等重要活动,突出如何发现问题。
三是提高能力体现一个“训”字。我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一是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明确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干部,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现身说法,进行农村工作思路、方法和村务管理、村民纠纷处理、农业技术服务、土地征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全面地熟悉掌握做好农村工作奠定实践基础。二是彰显大学生优势特长。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电脑特长,兼任专职远程教育专业技术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办农村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增强村民致富的本领。三是大学生村官列席每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参与学习。
四是实践锻炼体现一个“炼”。按照“到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的工作思路和要求,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村里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计划生育、矛盾纠纷调处等急、难、险、重的工作,采取“一线工作法”,增强他们做群众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中干、干中学,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在进步。同时安排到镇各单位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全镇工作情况,扩大工作接触面,提高“大学生村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促进镇村工作的协调开展,有序推进。
五是严格考核体现一个“考”。制定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双结合”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考核相结合、村主要领导考核与村民评议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明确考核优劣的奖惩措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我镇还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工作体会,交流工作经验,汇报工作成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的难题,为我镇的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