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5:1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

第一篇: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

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及其良性互动

政府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而公民的权利则是通过宪法及其他法律确立并加以维护的。政府权力同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政府权力的扩大往往会以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而公民权利的切实维护与有效保障又需要法律权威性的社会认可。我们应理顺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为其良性互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社会管理的众多关系中,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一般来讲,政府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而公民的权利则是通过法律形式确立并加以维护的。政府权力的扩大往往会以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而公民权利的切实维护与有效保障又需要法律权威性的社会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切实维护和有效保障公民权利就必须维护宪法及相关法律的地位与尊严,而有效规制政府权力为其设定一定的权力边界也需要维护宪法及相关法律的地位与尊严。

“权利”与“权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讲,“权利”比“权力”的内容要广泛得多。权利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其内容则是有限的。其次“权利”是私权,是可以放弃的,然而,“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就不具备这么大的自由度。“权利”与“权力”的联系。首先,权力”来源于“权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完成,由此便产生了权力。其次,“权力”是为维护“权利”而产生的。出于对保护弱者和防止任意报复造成社会混乱的考虑,设计一种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公共权力就成为必须。通过公共权力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者,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切实得到维护。

在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上,公民的权利永远要优于政府的权力。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一切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既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也就理应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要自觉接受人民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监督。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主从关系不能颠倒。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公民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公众和大众媒体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应积极配合,自觉接受监督。这也要求一方面公众和各类大众媒体在行使新闻与言论自由以及舆论监督权利的时候,要力求真实、准确,切忌无中生有;另一方面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要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当公众或大众媒体的批评、指责出现偏差或与事实严重不符时,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向社会进行澄清。公众和大众媒体在对政府公权力行使中所进行的监督,并以此提出的各种批评即使有些与事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出入,政府也要充分理解并予以包容。与此同时,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明确政府相关部分的职能权限,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只有在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起真正为公众服务的好政府,公民的各项权利才不会被政府权力所侵占以至吞噬。

综上所述,对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要首先立足于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同时结合政治运行的规律来切实保障政府权力的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为其良性互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才能够为社会整体稳定和人们安居乐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二篇:权力运行机制与社会进步关系

权力运行机制与社会进步关系

摘 要:近年来权力运行机制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我国社会进步有着相当大作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推动权力机制的完善,科学,合理,高速运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键词:权力 运行机制 社会进步

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建立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继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的命题后,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促进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权力运作机制,必将对社会改革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社会的和谐进步使得权力运行机制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权力运行机制至少涉及四方面内容:宪政机制、政策机制、组织机制和规制机制。在这四大机制中,宪政机制是权力运行的基础性机制;政策机制是权力运行的功能性机制;组织机制是权力运行的载体性机制;规制机制是权力运行的行为性机制。本文列举几种具体的权力运行机制来描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求同存异,在长期团结合作中形成政治共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调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凝聚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各面利益协调的社会,是一个公平和正义、法律和诚信不断得到增强的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创造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需要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协调有序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制度、机制等保障。

二、社情民意表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影响社会进步的音符也同时存在,诸如干群关系紧张、领导决策失误、官僚主义盛行、群众集体上访问题等等,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经济矛盾突出、发展趋势复杂、对抗性不断增强等新特征。

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表达机制,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社会政通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种局面毫无疑问能使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人口顺畅流动

人口流动是一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现。构建人口顺畅流动机制,既是贯彻“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社会氛围的有力举措。

四、社会制约监督

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群众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特别反感,由此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在继续深入推进政务分开、厂务分开、财务分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发挥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依法行政,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为推进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五、社会救助安抚

社会救助安抚不仅使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与援助,进而获得恢复与调整的机会,获得激励与动力,使之在相对公平的起点上,以正常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而且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使那些在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获益较少或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得到一定的补偿,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否则,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产生对改革的抵触情绪,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六、社会利益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处于多发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或潜伏着诸多矛盾,贫富差距、腐败问题、新旧观念碰撞、道德滑坡现象等比比皆是,社会稳定受到了严重威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进和谐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即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诚实、合法的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其次要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即在社会成员参与初次分配之前,清除特权、身份、等级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一位成员都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再次要保证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后要从各个方面“兼顾公平”。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中的作用,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尽可能实现初次分配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进行调控性的再次分配,要建立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高低收入阶层与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实现公平与正义。

综述:以上的几种权力运行的机制的发展应用对社会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社会和谐的进步发展也利于权力机制的高效运行。参考文献: [1] 薛刚凌:《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2] 何克祥:《权力运行机制初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3] 孙柏瑛:《我国政府权力运行机制设计的初步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权力运行机制与社会进步关系

学院:电信学院

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班级:电信2010.1 姓名:王慧 学号:102080804146

第三篇:政府与市场关系

结合理论演变及我国现实情况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学院

2011 级

工商管理一班

摘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过程的剖析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并在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走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备受关注。各国实践表明,调整市

场与政府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探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剖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这对我国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建设民主、有效、服务的政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过程

在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性体制确立以后,西方学者在政府与市场领域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按照理论取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尽可能少的政府干预;二是主张全面广泛的政府干预;三是主张有选择的政府干预。从经济学说史与政府实践的历史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自由市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互补整合的演变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由主义时期 自由主义时期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自由经济,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功能,要求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翻开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见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听命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其结果是无意中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人类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亚当.斯密的“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基本观念。政府在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干涉极为有限,仅限于制定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提供最低限度的政府扶助,履行防御外敌和保卫公共安全等职责直到 20 世纪初, 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政府一直充当着“守夜人” 的角色。然而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打破了市场力量的神话,市场的种种缺陷都暴露出来,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国家主义时期 “市场失灵”之后,人们希望政府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政府取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政府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的广泛干预以及为缓解市场矛盾而逐渐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使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公共部门的数量和公共支出迅

速膨胀。然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像设计者们当初预想的那样完善,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人们开始正视政府干预失败的恶果。

3.新自由主义时期 面对国家主义的“政府缺陷”或“政府失灵”,人们开始重新怀念自由主义,从而开始了自由主义更高层次的回归,即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全面干预。新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然秩序,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配置资源。在实践中,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指引国家发展的主导理论,英、美等国政府也回到保守主义政策上来,进行了较大调整。其总体趋势是寻求市场与政府的平衡, 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肯定政府介入的必要性。

二、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

新中国建立之后, 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任何需求的满足基本上都有赖于政府的计划和管理, 政府的职能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何计划外的经济活动都被认为是不道德或非法的,如果说存在着所谓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也只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畸形市场。政府对经济实行超常规严密控制,完全否认和排斥市场的机制和作用。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干预,政府的职能也随之分化和扩张,政府的专业经济管理机构就急剧膨胀, 政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全能政府”。

在实践中, 传统的全能政府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已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政府因为干预经济而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政府以各种公共政策干预经济,但由于政府官员自身的经济人特性以及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使实施公共政策的结果与制订公共政策的意图大相径庭。其次,政府的全面干预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最后,全能政府会动摇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府统治基础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认同和信任。公共政策的低效率以及高昂的成本,必然导致经济的落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缓慢,必然会使人民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降低,从而引发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 80 年代以来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 1993 年开始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

到 200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经历了一个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与改革开放前截然不同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篇章。市场经济是一种承认市场主体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排除政府对市场行为、企业行为等进行干预的经济制度。它尤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的政治含义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其政治前提是政府不直接插手民间的事务。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它恰恰是通过限制政府的作用来创造市场经济所依托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要求政府的最为根本的职能是保障财产和经济自由,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 也不允许他人侵犯这种权利和自由。因此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不同,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再试图将国家的经济活动纳入政府计划的直接控制之下,因为政府确信只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市场将会是有效而公平的。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市场连带整个市民社会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这种现状也要求政府交还原本属于社会的权力,退出不应干预的领域,尊重市场、社会自身的力量,逐步培育市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应该是实现有限干预的“有限政府”。

目前,“有限政府”、“ 服务型政府”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其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采取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市场服务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会长期存在着把自己凌驾于一切社会要素, 包括市场之上的弊端,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动力的认识误区;同时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市场发育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又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及其管理体制虽然经过若干次改革,但是从总体上说, 仍然是与比较落后的产品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清。

三、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与展望

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可见我国在历史上一直是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新中国也植根于半殖民半封建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在历史上并未曾出现过所谓的市场经济,当然也不会有西方社会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场经济的蓬勃

发展和稍后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时,首先要明确, 我国市场经济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独立的、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资源使用效率还很低下,竞争尚未充分,市场仍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存在市场发育完善后带来的所谓“市场失灵”的危机。

那么中国是否也存在着西方社会曾经出现过的政府干预、政府失灵现象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事实上中国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首先,西方社会在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后实行的政府干预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为基础的,尽管“市场万能”的神话已经破灭,但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大发展、生产效率提高、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等。西方的政府干预是对市场缺陷的补充,它所面对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其次,西方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尽管是积极全面的,但相对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干预而言它的干预还是比较宏观的,方式也还是比较多样的,除行政手段外, 还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而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似乎也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导致社会经济几近崩溃、政府效能低下、社会全面停滞的所谓“政府失灵”状态,但笔者认为这种状态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曾经出现的“政府失灵”状态。我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出现的政府对社会的全面干预是沿袭苏联模式的结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实行的干预完全不同于西方“ 国家主义”阶段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它是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的全面干预。

中国政府与市场之间演变的历史是短暂而独特的,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失灵”,也没有在此基础上随后出现“政府失灵”,因此要解决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根据国情,借鉴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经验,寻找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

1.以市场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市场是社会的基础性的内容,而国家则是从社会产生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最终将会消亡,政府的行政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但只要国家政府存在,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围绕着市场优化,即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使

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2.立足社会及市场需要,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政府失灵导致的经济滞胀以后,普遍调整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90 年代以后,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政府效能,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了新一轮的行政制度改革,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实践与西方流行的现代行政学理论“新公共管理”不谋而合。所谓“新公共管理”概念具有这样的基本内涵,它提出政府行政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追求公共服务的绩效和结果,使政府的决策能够体现社会的反应,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接近公众的实际需求,使决策增加适应性,行政增加效益性。西方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行政实践为我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

(1)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的目的性 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公平和竞争,它需要的是政府的有限干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一切的观念,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政府的某些职能,使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目的更明确,从而提高政府效能。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 自由、平等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能够提高效率的重要原因。而在西方新一轮的行政改革中,竞争机制已经被引入政府运行过程。政府履行制定政策的职能,而政策的执行则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盈利部门共同承担, 这一机制既体现社会公正、防止政府垄断,又有效提高了政府的效能。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许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它们的出现为政府竞争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前提,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当然也包括面对市场的公共服务。

(3)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方式 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的消失,事实上政府正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服务的功能。我国政府以往干预经济的手段比较

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对经济实行全面直接的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培育市场,改直接的微观调控为间接的宏观调控,给市场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灵活多变的干预,使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政府效能的提高能够相互促进。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处于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因此寻找和确立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将是一个动态的艰难的过程,但无疑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我国政治改革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琦.市场与政府:当代中西方行政改革的基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3(5):28-31.[2]黄泰岩,谢瑞巧.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17-20.[3]曹文宏.论当代行政思维从“全能”到“有限”的转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1):94-95.[4]毛道根.论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 2000(6):3-8.

第四篇: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 伏向明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共同体依靠信息传播得以维持,而大众传媒作为人类传播信息的基本渠道对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影响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达到了空前程度。也正是因为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话语权,媒体通过这种权力影响大众,从而与政治产生割不断的联系。

法国的拿破仑曾认为一个报馆胜过三千支毛瑟枪,近代中国学者梁启超则说报纸可以生一切,可以灭一切,可以吐一切,可以纳一切。从这些不难看出媒体权力的影响。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指出:通过大众媒体摄取信息,获得休闲和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愈来愈大。随着依赖性的不断增大,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也将愈来愈大,这种可能性极大地扩大了媒介在政治中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受到媒体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他受到政治制约的程度、自身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而它的政治属性又影响着它的政治功能的发挥。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体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共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没体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而媒介政治功能包括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政治控制功能。

一、政治沟通功能

那什么是政治沟通功能?美国学者K.W伊奇在《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吧政治沟通看成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机制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分析和处理。政治沟通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或精英关于政策价值的传播,有效的传播能i够获得民众广泛的认同并的到他们的支持。政治沟通还表现为民意的上达。人们的深切愿望和不满情绪如果借由媒体宣泄表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权力监督功能

代表舆论行驶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大众媒体对于政府工作公正、透明的报道使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腐败。但是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法律,否则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三、政治控制功能

美国的学者罗斯认为社会控制 就是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做约束是个人和团体的利益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媒体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道德和文化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不道德现象进行曝光,利用社会舆论压力是行为者改错。媒介还传播有利于统治者自身有益的道德观、价值观,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媒介的政治控制功能在不同的国家,功能大小不同。

四、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指的大众媒体特意强调某些话题,引导大众去议论、关注这个话题,也就是大众传媒通过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能够决定什么内容可以讨论,什么内容被不可以讨论,什么成为热门话题,什么话题被排除话题之外。政治议程设置对于政治过程非常重要,谁能够确定议程。谁就能可以掌握主动。

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政治生活深远的影响,政治家无不重视对于他的控制。早在古希腊时政治学者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把信息传播作为塑造国民灵魂的工具,作为哲学家王进行统治的手段。其言外之意就是媒介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他还主张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由检查官对未发表的作品进行预先检查。为此还建立专门的检查规则,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见解。到了近代出现了分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媒体自由,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加强对媒介的控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媒体自由。在美国,新闻媒体依靠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权力,成为与政府、国会、最高法院配合行动的“政府的第四部门”,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政策乃至政治结构,它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美国是一个强调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新闻媒体也享有着宽松而广泛的自由。媒体可以把总统称为“骗子”,也可以将议员称为“猪”,他们可以窥探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政客的隐私,也可以将通过某种渠道所获得的政府机密公诸于世(“五角大楼文件案”)。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胆量,主要还是由于其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美国宪法和法律的直接保护。被称为美国第一部新闻法的是1791年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该法案的第一项就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它被誉为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在保障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威力。1966年美国又制定了《信息自由法》,随后出台了《阳光法案》《公开会议记录法》等法案,这些法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使得公民的知情权和媒介工作者的采访报道权有了可操作性。由此,美国媒体也被誉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部门”——监督政府、引导舆论、影响受众,充分发挥着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美国媒体的强大权力,1971年,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不能自拔,美国社会的反越战运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侵越战争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但是总统尼克松一意孤行继续进行战争,虽然减少了陆军人数,同时却加强空军和海军人数,还扩大战争。美国政府内部也就战争何去何从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分歧。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抗议声。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颇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透露给外界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被媒体揭露,联邦政府名誉扫地。为此,尼克松政府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艾尔斯伯格,以期挽回些面子,但顺应了民意的艾尔斯伯格最终在宪法保护下被法院判定无罪。这表明,三权分立的权力机制在重要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克松自己也绝未料到,作为位高权重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竟连一名普通的国防部官员也对付不了。在最高法院这个宪法守护神面前,尼克松政府败诉。这对帝王般的总统权力是个沉重打击。五角大楼文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令尼克松总统和他的政府信誉遭受了严重损害

在西方人们把新闻媒介视为社会共器,是全民意志的代表。随着批评学派的兴起,人们倾向于把大众媒介视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代表。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市民可以自由表达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公共领域的基本前提是市民应有相等的自由表达机会,并且能够自主地组织成公共团体,其讨论的主题应以批评公共事务为主,正是它提供了市民表达与沟通的平台。

在中国,国家坚持大众媒介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一定阶级的舆论工具。毛泽东曾指出,报纸“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20]。”江泽民也强调:“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21]。”也就是说,大众媒介总是代表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是阶级的舆论工具,而不是所谓的“社会公器”或“公共领域”。将媒介置于党和国家的行政管理之下,媒体没有相应的权利,成为政府的喉舌和工具。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起事后审读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

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了解报刊内容,掌握动态,对报刊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新闻出版总署曾就此下达多个通知。在报纸、期刊两个“管理规定”中,分别规定了报刊出版管理实行报纸、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各报刊的主管单位对其主管的报刊进行审读,定期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

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建立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新闻出版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阅、检查报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

要求审读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宣扬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和伪科学的;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的;违反报刊出版管理法规和规定的。

审读结果要出“审读简报“"。各省新闻出版局每月要向新闻出版总署报送一次本地区报刊审读的综合情况。对审读中发现的重大政治错误、重大版面事故以及易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等,各报刊社要立即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报告;各省新闻出版局要立即向新闻出版总署报告。不报或者迟报造成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报纸、期刊两个“管理规定”也规定了实行报纸、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近年来,新闻出版工作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移,质量问题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报刊质量包括政治质量、信息质量、文化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等。1995年新闻出版署制定了《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细则""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评估办法”。报纸出版质量标准,被分为六个方面,并以百分制进行评定,即办报方针、宗旨、舆论导向(30分),是否依法出版(20分),版面综合质量(包括真实性、稿件质量、版面容量、标题、栏目设置、文字校对、印刷质量,共30分),广告质量(10分),社会信誉质量(10分)。

在中国从没有批评政府的声音,更没有像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案”那样的事。

西方在法律上给与媒体绝对的自由,赋予媒体相应的权利,限制政府对他的控制,使之成为社会公器把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实现他的政治职能和权利。而中国政治控制了媒体,成为了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不能成为大众讨论公共事物的平台,也制约这媒体政治职能的发挥。媒体的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成为空话,媒介体制落后,媒介体系与政治体系一体化,行政权力对媒介的过多干预,限制了大众媒介活动的空间。所以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发展大众传播事业,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治权力应该与媒体权利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它与大众相近,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成为社会共器。

第五篇:政府采购办公室职责与权力

一、政府采购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省财政厅、市财政局有关规定执行我县政府采购规章、制度及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程序。

(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参与本级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批复;具体组织本级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及资金支付的审核等。

(三)政府采购目录调整。根据《政府采购法》、省级和市级政府采购目录或限额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对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门槛价、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限额标准做出适当调整,报本级政府批准执行,并报市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四)政府采购信息管理。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管理政府采购信息发布;统计、汇总、分析、上报政府采购信息。

(五)政府采购方式管理。审批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类采购的集中采购项目,以及因特殊情况需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和有特殊要求的分散采购项目。

(六)政府采购资格管理。对取得资格认证的采购代理机构实行备案管理;规定政府采购专员员专业岗位任职要求,负责其资格认证和业务培训;政府采购项目合同备案管理。

(七)政府采购投诉管理。受理和处理政府采购投诉;受理和处理下级财政部门的行政复议。

(八)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各单位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实施过程;监督政府采购法律、行政规章的执行情况;考核

督查政府采购内部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督查科室内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和违法违规行为。

(九)全县公务用车管理。负责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定编、审批、配置、调拨及管理工作,并对全县公务用车的新增、调入调出、报废实行动态管理。

(十)协调、指导全县各乡镇政府采购工作。

二、政府采购办公室权力清单

(一)编制和批准部门采购预算

采购程序的第一步是解决采购项目的确立问题。采购项目确立的方式是编制预算和批准预算。采购专员(部门或单位)在编制下一财政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编制部门采购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按规定程序统一上报、审核、汇总、批复。(年初部门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资金)

(二)填报采购计划、落实采购资金

采购专员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时,应填报《嘉荫县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计划表》(以下简称政府采购计划表),报主管业务科室审核并落实采购资金(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购项目是否列入部门采购预算;采购金额是否超过预算或追加预算和上级专项拨款,是否有分拆项目以

规避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的嫌疑),采购项目较多或配置、参数复杂的要附政府采购清单。

(三)采购方式审批及预算评审

落实资金后采购专员凭《政府采购计划表》、采购清单和资金来源证明等资料到政府采购办核准采购方式。财政投资工程的同时报送该项目批文及工程施工预算,并持施工图及工程预算交财政评审部门进行预算审核。为发挥集中采购优势,各学区及县直学校应于月底前上报主管部门次月的采购计划,由主管部门审核并连同本级采购计划一并汇总,于当月10日前持资金来源证明等资料到采购办核准采购方式后实行部门集中采购。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专员或采购代理机构拟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招标采购的,应向政府采购办提出申请,说明理由,经政府采购办审查后,报局长批准方可实施。

(四)采购代理选择

采购专员凭核准的《政府采购计划表》及工程预算审核结论书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认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采购。社会招投标代理机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省以上有关部门授予的招投标代理资质;二是获得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登记备案资格。社会招投标代理机构需向政府采购办公室出具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质并备案。采购办与采购代理机构签订《政府采购委托代理协议书》,依法确定委托代理的事

项,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本协议一式两份,采购代理机构、政府采购办各一份。

(五)采购招投标

1、招标代理机构接受委托后,根据采购专员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制招标文件,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后的招标文件要向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备案,采购办收到招标文件后如无异议,招标人方可发布招标公告

2、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或达到公开招标限额经批准采购非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招标采购单位必须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3、招投标程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开标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公开进行,在财政、监察、审计等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下邀请所有投标人、评标小组成员、采购单位代表参加。预中标结果产生后,招标代理机构要将预中标结果在政府指定的媒体上公示三日,三日内无异议,方可签发中标通知书。招标人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4、采用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自采购活动结束后5日内,向采购办备案谈判纪要、询价纪要及中标通知书等资料。

(六)采购合同签订

政府集中采购中心或代理机构确定中标人或供应商后,由采购专员或代理机构签定政府采购合同并报采购办备案,可调价格合同和重大投资公共工程的施工合同经政府审核同意后,方可正式签订。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专员应当将合同副本报采购办备案,工程项目还应同时将监理合同一并报送。

(七)采购合同履行

采购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必须严格按合同规定条款执行。合同履行中,因某些特殊情况需要终止合同的,采购专员应当将终止合同的理由以及相应的措施,及时书面报采购办。采购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增加采购资金时,按原预算程序审批,并报采购办备案。

(八)采购合同验收

供应商完成合同后,由采购专员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组织对供应商的履约验收,并签发《政府采购验收报告》,对于大型或者复杂的采购项目应请专业机构参加验收。工程项目完工后,施工单位应组织建设单位等进行验收或邀请国家认可的专业质量检测机构负责验收,验收合格各方均无异议后,填写验收报告;验收方应在验收书上签字,并对验收结果负责。

(十)采购项目备案及拨款

采购单位将采购项目资料在政府采购办备案齐全后凭《政府采购计划表》、验收报告、正式单据、合同等有关资料办理拨款手续。

(十一)采购档案管理

采购专员、采购代理机构对政府采购项目每项采购活动的采购文件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为从采购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十年。采购文件包括采购活动记录、采购预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定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质疑答复、投诉处理决定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等。

下载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郎咸平看到了政府低效,我看到了公民权利

    郎咸平看到了政府低效,我看到了公民权利 作者:郭宇宽 2010-8-19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当时风头甚健,而我几次近距离接触之后大掉眼镜的郎咸平。我和他观点的主要分歧......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科学园区为例 摘要: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代表产业,也是现今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高......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哈工大经济管理学院 鲁保才 摘要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

    政府关系经理

    政府关系经理 岗位职责: 1、维护公司与相关行业政府部门的关系,根据公司战略、管理需求,维护好政府关系网络; 2、负责与对政府部门的日常沟通交流,为公司项目运作提供政府公关支......

    权力与资本的博弈:透视政商关系(范文模版)

    权力与资本的博弈:透视政商关系 看世界:政商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权力,而权力的垄断或独大,对社会的均衡都很危险。欧美一些国家政商分离的背后,还是能看到资本对权力的渗透和影响,如......

    公民权利与人大代表专职化

    公民权利与人大代表专职化 王占阳 2010年第12期 炎黄春秋杂志 一 这次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两个引起很大争议的修法草案,一是经济犯罪免除死刑,二是代表法修订草案。讨论免除经济......

    《公民权利与义务》小抄参考答案(精选合集)

    《公民权利与义务》网络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自由 和平等 是人类两大基本价值。 E儿童权主要包括 户口权 ,受教育权 和健康权。 F法官的理想人格是__公正_。 D大众化司......

    论文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试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