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完善
试论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完善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0-02-21 13:36:00 ]阅读:20作者:陈应珍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完善
论文摘要: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是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村民 自治制度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民主选举的制度建设、候选人的提名、选举方式、罢免的条件与程序以及对选举的监督等面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完善作了初步探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关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它明确规定了村 民实行 直接 民主的 四个方面的基本 内容 :即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确立了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制度框架。进一步充实、完善这一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有关村级民主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活动的制度保证。其中。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对于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村民自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村民民主选举的制度建设及选举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作一简要探讨。
一、村民民主选举的制度建设
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明确指 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隅十多年之后.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这些论述极其鲜明、深刻地 阐明了制度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对于制度问题的这种深刻认识。我们才一直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改 变;也 正是基于这种深刻认识 .我国的法制建设才 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自村民自治实行以来。民主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行宪法第 111条规定 .农村按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选举产生。该规定奠定了村民民主选举制度的宪法基础。现行宪法颁布以后。各 地按照宪法的规定。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同时。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建立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截止到 1986年底,全国共建立村民委员会 86.6万个。@为了便
于开展工作,应运而生的 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不仅对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委员会 的任务、规模和机构设置进行了规范。而且在民主选举制度的设计方面也有所发展,其创造性规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三至一人组成。由村 民直接选举 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委员会成员。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三)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这些规定不难看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民主选举制度建设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法试行十年之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继承原有立法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选举实行无记 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等等。至此,普遍、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原则基本建立起来。
但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是一项程序要求严格、操作性强的工作,随着选举工作的全面展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性规定的不足日益暴露出来.制定具体 的选举实施办法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 的具体选举办法 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 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定。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没有对省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何种方式规定选举办法作出明确规定,使得这项授权性条款在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具体 的实现 方式 :(一)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将民主选举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加以规范:(二)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我们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民主选举作为一项法律性、程序性、操作性强的工作,其制度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其本身就是一个规范、严格、逻辑性强的有机蹩体.如果把这样一个制度放在另一个制度中作为其部分内容加以规定.难免会造成另一个制度的冗长和繁杂,而且也不利于其本身的规范化、系统化。
任何一个法律文件都是一个结构严谨的制度体系。我们认为,单行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一)总则。主要规定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及选举经费来源等问题。(二)选举工作机构。选举工作机构主要有乡镇政府成立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指导小组及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民选举委员会,重点应明确二者各自的职权范 围。(三)选民登记。选 民登记
即以选 民名册的形式将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登记人册。它是选举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程序。是保证享有选举权的村民不被剥夺选举权及防止没有选举权的村民参加选举的重要措施。村 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把好选民登记关。做到不错登、不漏登、不重登。(四)候选人的产生。明确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坚持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候选人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人名额的原则。(五)投票选举。投票选举是选举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选民行使选举权利的主要形式。它主要包括投票选举准备、选举大会程序、投票站投票、流动票箱投票、公布选举结果及当选人数不足三人时的另行选举等内容。(六)罢免、补选。主要应规范罢免的理由、程序及补选的条件、组织原则和程序。(七)处罚。应明确适用处罚的条件、享有处罚权的主体及具体的处罚形式。
二、候选人的提名
提名候选人是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关键环节。提名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候选人是否真正反映选民意愿。关系到村民委员会成员素质的高低及选举工作的成败。候选人提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候选人资格条件。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12条的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被选举权。可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采用的是列举的方式指出了不能限制选举权的九个方面,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给予了地方性 法规在设定被选举权 条件方面适度 的 自由空间。
因此,在不违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12条的情况下,设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既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提高选举质量和候选人素质,也是合法的;不仅有关选举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候选人条件,而且村民选举委员会在制定选举方案时。在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选举办法的前提下.也可以对候选人资格条件作出某些具体规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精神和农村实际,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是本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2)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3)廉洁奉公,作风正派;(4)办事公正、热心为村民服务;(5)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6)能经常性地组织村务工作。
2.享有候选人提名权的主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14条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根据该条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只能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指定。具体的提名方式根据农村的实际可分为两类:(1)在村民数量不多,召开村民会议方便的地方。召开村 民会议推选;(2)村民数量太多,不便集中召开村民会议的,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不论采 取哪种方式,都必须将“村民委员会候选人提名表 发到每一个选民手中,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提名候选人。实践中必须杜绝以下情形:(1)不召开村民会议而只召集村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投票提名,剥夺大多数村民的提名权的;(2)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推选候选人的情况下。不是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由每一个有选举权的村民投票提名。而是由村民小组长将提名表统一领回去,分别上门填写提名候选人,违背无记名投票原则的;(3)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提名候选人后,没有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持下,当众集中投票,而是由几个村干部统一计票,确定正式候选人,违背选举的公开性原则的。
三、选举方式的选择
选举方式的选择是关系到能否防止优秀人才落选的重大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选举所应采取的形式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实施该法的地方性法规中,关于选举形式的规定,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在提名时预先设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职数,然后在各自的范围内按差额选举原则分别投票选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第二种方式是在进行候选人的提名、正式候选人的确定和投票选举时,不按照职务分别确定职数,分别进行选举,而是把整个村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整体,先按照差额选举原则选出村民委员会,再在已选出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主任、副主任,其余为委员。具体做法是:在正式投票选举之前。弄清正式候选人有无放弃被选举权或放弃其中某一职务的被选举权的情形,然后在尊重候选人意愿的前提下。同时进行主任、副主任的选举,分别以各 自领域 内得票最多者当选。
第一种方式虽然体现了差额、直接选举的原则,但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容易发生主任正式候迭人落选后不能作为副主任候选人参加选举、副主任正式候选人落选后不能作 为委员候选人参加竞选 的情况,这势必造成优秀人才落选的问题。针对这一 问题,虽然采取三次投票的办法可以解决即先进行村主任候选人的提名、预选及正式选举工作.再依次进行副主任、委员候选人的提名、预选及正式选举工作。但这种办法花费时间太长,耗费的人力财力太大,不切合农村实际。
其次,还会发生主任正式候选人确定以后。有一位主任正式 候选人提出不愿做主任候选人,愿做 副主任候选人或者副主任候选人提出不愿做副主任候选人而愿做委员候选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接受请求人的请求。显然有悖于权利可以放弃的原则,同时也不符合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如接受其请求,叉不符合副主任候选人、委员候选人由选民直接提名选举产生的要求,且不符合主任候选人、副主任候选人差额选举的原则。其三,在候选人同时被提名 为两个职务候选人的情况下,在预选计票时将高层职务得票数同时计入低层职务得票数,这应该是防止优秀人才落选的较好的措施。但是.高层职务和低层职务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职务。选举人在投票选举时,必然有一个根据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的过程,如果将高层职务得票数同时计入低层职务得票数,这难免与部分选民的意志相悖。相比之下,第二种方式更为可取。这种投票选举方式既可以克服第一种方式存在的不足,也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差额、直接、无记名投票原则。四 罢免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是指在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届满之前,选民用以撤免其职务的行为。它是民主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及村民自治的重要体现。选民享有罢免权的理论基础在于:其一。从原则上讲,村民委员会成员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受选民委托行使职权,如果其失去了民意基础,得不到选民的继续信任 .选民理应行使罢免权,将其撤换为可信任之人;其二,就实际的利益而言,如果选民享有对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权。就会形成对其滥用权力的有效牵制,使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行动与意志不敢公然蔑视民意,其舞弊营私以及贪污专断的行为.也可减少。
由于罢免能产生重大的政治和法律后果,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因此,罢免必须遵守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以保证选民意愿的实现、避免罢免的随意性
1.关于罢免的条件。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必须经过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并提出罢免理由。才能启动罢免程序。有下列行为的,村民可以提出罢免要求:(1)违反党 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2)以权谋私、办事不公,在村民中造成较坏影响的;(3)玩忽职守,给村民生产或村集体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4)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的;(5)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评议中连续两次被评为不称职的。
2.关于罢免的程序。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1)提出罢免案。享有提案权的主体只能是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罢免要求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向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同时提出,写明罢免理由并签名。(2被提出罢免的人进行申辩。村民委员会接到罢免要求后。应将罢免理 由通知被提出罢免的人,但不得告知提出罢免要求的村民名单。被提出罢免要求的人应当向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提出申辩意见及申辩材料。(3)调查、核实罢免理由。乡镇政府接到村 民罢免要求后,应当在十日内派人到村调查核实罢免理由,审查申辩材料。如果罢免理由不成立的。由调查人员向提出罢免要求的村民通报调查核实情况,并向村民提出撤回罢免要求的建议。如果罢免建议未 被接受或者罢免理由成立,应指导村民委员会 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4)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会议应在接到罢免要求后的一个月内召开。罢免副主任、委员的会议,由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乡镇政府给予指导: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会议及村 民委员会在一个月内拒绝召开罢免会议的,由乡镇政府派人主持会议 罢免会议 由本村有选 举权 的村 民参加,罢免要求必须经全村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5)备案。罢免决议通过后,收回当选证书,报乡镇政府备案。村民委员会成员在任期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被劳动教养的.其职务自行终止,不再启动罢免程序,直接报乡镇政府备案。
五、选举监督
选举监督是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防止和克服选举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违法现象、保证村民选举工作依法进行和村民委员会选举质量的重要举措。按
照享有监督权的主体进行分类。选举监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县乡政权机关的监督
县乡政权机关的监督即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级人大主席团、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监督。主要途径有:(1)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县乡两级政府要组织由同级常委、人大、政府及民政部门等方面广泛参加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指)导小组,县级人大及其常委员、乡级人大及其主席团应根据选民的申诉、检举、控告或者根据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指)导小组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县乡两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或主席团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2)检查。即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结束后,两级政权机关应当派出工作组或者检查组。对选举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是否严格依 法执行进行的事后监督。(3)听取汇报和质询。县乡两级人大应听取同级政府关于村 民委员会选举 工作的汇报,对选举 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质询,两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到会予以回答。
2.选民监督
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选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选举的参与者,又是选举的监督者。作为参与者,直接参加投票选举。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监督者,应监督整个选举工作。监督选举工作机构和选举工作人员是否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无违法或舞弊行为。选民监督的主要方式有:(1)提出选民资格诉讼。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 国宪 法赋予公 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选举前,应当按选区进行选民登记,并在选举日前30日公布选民名单,发给选民证。公民对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民资格名单有不 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必须在3日内依法作出决定。申请人如果对申诉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以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的不同于普通诉讼程序的特别程序。《选举法》虽然不包括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但借鉴其中的相关规定对于保证广大农村村民选举权利的实现无疑是有益无害的。(2)对于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违法行为,向乡镇人大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3)对于乡镇政府的违法指导,向县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4)对于其他选民在选举中的违法行为,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或乡镇政府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或乡镇人大或人民政府反映。
当然。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所涉及的问题远不止上述这些,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更导致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在现实运作中的复杂性,本文仅就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O月第 2版,第333.
②邹恩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的说明.
③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89—190.
第二篇:党内完善选举制度
党内选举制度
为了进一步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党组织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党组织任期
党支部每届任期三年。
二、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
党委和党支部任期届满都应按期进行换届选举;根据我镇党组织情况,换届时应召开党员代表大会。
党党委、党支部的换届工作,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由党党委、党支部操作实施;党支部的换届工作由党党委操作实施。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延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应当报上级党委会批准。延长换届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三、换届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1、换届的请示报告
我镇党组织进行选举前,应召开全体委员会讨论,并用书面形式向上级党委请示报告,在得到上级党委批复后方可进行。我镇党组织换届请示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召开换届选举大会的指导思想、任务、时间、选举形式以及下届委员会委员的名额等。
2、制定换届的实施计划
上级党委批复同意换届选举后,我镇党支部必须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制定选举工作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当规定选举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目标,指定每一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员。本届委员会在选举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应在选举前经委员会集中讨论后起草,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3、确定换届选举的形式。
4、选举前对党员进行动员并组织学习
我镇党支部在换届选举前,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动员,对党员进行党性观念和民主集中制的教育,使党员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认真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
选举前我镇党组织应召开党的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本届委员会及个人任期内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对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应组织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
四、酝酿和确定候选人
1、我镇我镇党支部的委员会候选人,应当按照德才兼备和班子结构合理的原则提名。班子结构合理,是指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性别结构等,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
2、镇我镇党支部委员会候选人,一般由党组织负责人、党员行政负责人、群众组织党员负责人及其他党员构成。
3、我镇党支部应先提出候选人的名额和条件,在全体党员
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过自下而上推选,上下结合,反复酝酿,根据多数党员或多数党组织的意见,确定候选人。也可以先进行预选确定候选人。候选人名单须报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
4、我镇党支部的书记、副书记产生,由各支部全体党员投票选举候选人,报上级党委审查批准后,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全体党员充分酝酿,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委审查批准后,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选举。
5、党我镇党支部选举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委员候选人数应多于应选人数的20%。
差额选举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20%的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二是在正式选举前先进行预选,产生与应选人数相等的正式候选人,然后进行正式选举。预选必须差额,获得赞成票超过实际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一半,才能列为正式候选人。
我镇党支部无论采取何种具体形式进行选举,都应事先向上级党委请示同意后,并经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五、选举的实施
1、基层党组织选举应召开党员大会。党员大会由上届支部书记主持召开。
2、大会主持人向大会报告应参加大会党员人数和实参加大会的党员人数。
(1)到会的有选举权的党员达到应到会有选举权党员人数的五分之四,大会有效。党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大会的应会前请假。
(2)凡是党员组织关系在基层党组织的正式党员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预备党员和组织关公司不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在党员重新登记中未办理登记手续和缓登记的党员,均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党员,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党员人数内:
① 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表达本人意志的;
② 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和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③ 自费出国半年以上未归的;
④ 因工作调动、外出学习或工作半年以上未归的;⑤ 虽未受到留党查看以上处分但正在服刑的;⑥ 按规定应转走组织关公司而没有转走的;
⑦ 因各种原因被停止组织生活的;
3、基层党的委员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4、大会选举前,基层党组织应将候选人的情况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党员介绍,对选举人提出的询问应作出负责的答复。
5、推选(通过)监票人,宣布计票人。党员大会必须设总监票人和监票人,负责对选举全过程进行监督。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在不是候选人的党员中推选,经全体选举人表决通过。已提名
作为下一届委员会候选人的不得担任监票人。总监票人和监票人需经大会通过。大会计票工作人员由基层党组织指定。
6、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差额选举。选票上的候选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党员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或不赞成票,也可以投弃权票。投不赞成票者可另选他人;弃权的,不能另选他人。
因故未出席会议的党员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7、投票结束后,监、计票人清点选票,确认选举是否有效。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有效;收回的选票多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无效,应重新进行选举。
8、计票人在监票人监督下计票。每张选票上赞成人数不超过应选委员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委员数的,为无效票。划写选票时符号要准确,笔迹要清楚。完全书写模糊无法辨认的选票,全票无效;部分书写模糊无法辨认的选票,可辨认的部分为有效,无法辨认的部分为无效。
监票人、计票人应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作出记录,由监票人、计票人签字。
选举结束后,应当场封存选票,未经上级党组织同意,任何人不得启封、查阅、销毁。
9、进行正式选举时,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始得当选。
当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
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当选。
当选人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也可以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
10、大会主持人或总监票人以得票多少为序,向大会宣布选举结果。
11、选举结果应及时报上级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批准后,新一届的委员会即正式成立。
七、监督和纪律
1、我镇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由镇党委组织部负责监督实施。
2、党我镇党支部选举要严格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不得有违反党章和本细则行为的,若违反,必须严肃查处,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有关党组织、党员批评教育,直至给予组织处理。
第三篇:如何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范文
如何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一. 我国的选举制度
2004年四次修改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代表名额、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的提出、选举程序以及选民与代表的关系等方面对人大代表的选举做出了明确规定。总体来说,该法既反映了选举主权在人民的理念,基本上确保了我国公民的选举权的实现,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社会,不足和缺陷日益明显,因此,我国的选举制度需要作进一步改善……
二.当前我国选举制度的缺陷。
1.选举的平等,民主化没有完全实现。
根据我国现行选举法,虽然规定了一人一票制,每一票有相同的权利,但由于城乡人数差距,少数民族重视程度,各选民选举意识,人民的文化程度等都间接影响了选举制度的公平性。
2.直接选举范围不够广泛。
1979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对1953年选举法做了重大修改,其修改之一就是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但真正为人民服务,有权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官员还在县级以上,有必要让选民自己决定自己认为正确的代表。
3.差额选举导致各种假象。
差额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一定的竞争虽有利于候选人自身各项素质和责任心的提高,有助于选民全面了解候选人,为选民提供了更利于自己的选择余地。但是目前许多候选人为得到职位,过分宣扬自己,不择手段,导致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4.选民对候选人了解不多
由于地域,文化,知识的差异,加上选民对选举的不认真态度,许多选民对要选的代表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认真了解个候选人,使得选举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三.如何完善我国选举制度。
1.进一步完善选举权的平等性和民主化。宪法规定: 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作为早就18周岁的大学生,我却从来没有参加过选举,学校也很少提及关于选举的新闻。据我了解,农村大多村民也没有参加过选举。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很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选举的代表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而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却没有参
与自己当家作主的人的选举,仅这一方面,就说明选举的民主化并没有真正实现。此外,很多少数民族公民也很少参与选举。虽然这与我国选举制度实行有一定的联系,但我们也要从公民对选举的了解程度与关心程度上找问题。就拿当代大学生来说,虽然我们学过政治,了解选举权,但还是没有参加过选举。因此,我认为,我家应重视最基层选举的实施,有必要颁布一项法律来保护农民,学生,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选举权。同时,国家还应重视提高农民,学生的选举意识,大力宣传选举权,让每一个公民都正确了解选举权和民主选举与自身利益,让每一个公民都为了自己的权利而积极参加选举。
2应该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普遍、平等、直接的民主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虽然我们有权利参加直接选举,选出自己信任的当家人,但真正能为人民行使重大权利,保障人民最基本利益的往往还是县级以上的各级代表。从我国贪污腐败犯罪的案例来看,犯罪者大多是县级以上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官员。选举出的代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我国应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公民在更大范围内直接参政、议政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公民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愿望日趋强烈,因此,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以满足公民参政、议政的愿望,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层次已势在必行。
3.进一步规范差额选举。
差额选举可以为选举人提供选择余地,对被选举人形成竞争机制。但在一些地方的潜规则操作下,正式候选人为了达到目的,常常以各种方式进行拉票,呆滞腐败势力做代表,人民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同时,由于缺乏法治意识以及长期的民主训练与教育,在一些基层选举中出现了干扰选民投票、影响选举公正性的违法现象:一些参选人搞金钱交易、物质笼络;一些选民则把选票当赚钱途径,贪污受贿,不按自己意愿投票。此外,宗族势力干扰、村民拉帮结派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砸票箱、撕选票、殴打群众、破坏选举现场的情况。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国家应缩小差额人数。一方面,这样会加大候选人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真实能力参与竞争,而不是走很不保险的背后拉票途径。而且有利于候选人自身素质和责任心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打击选举受贿活动力度,并向选民宣传选举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身深刻了解自己的非法行为是在害己害人。还有,我觉得,国家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组织,去了解候选人各方面情况,然后反馈给选民,同时,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对话、提问、质询,了解,考核等环节,也应有这个组织为中介,并有组织检验各项信息是否正确。这样起到以事实为根据、预防弄虚作假、一视同仁的作用,减少了受贿等虚假行为。
4.加大选民与候选人的多面了解。
在农村,山区等一些偏远地方,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渠道很少,一些地方的选举没有设置选举人与候选人之间的对话、提问、质询等环节,导致选民或代表无法获知候选人参选的真实意愿、实际能力、工作设想,无法确定候选人的政治考虑是否与选民利益保持一致。只有简历式的介绍、没有候选人之间的辩论,也无法让选民或代表在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对候选人进行比较、分析,无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确定人选,选出自己认为可以代表人民基本权利的代表。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拓宽偏远地区选民了解候选人的途径。此外,在确定真实的情况下,候选人应多与选民接触,最好当面回答选民各种问题,让选民从各个方面了解候选人。确保候选人与选民之间信息充分交流。国家应设定一个统一格式,由选民提出各种问题,让候选人通过这种格式和选民交流,使选民更好对比分析选举人。更应重视交通不发达,信息交流不方便的地区。
5.提高选民选举意识
目前,选举日益脱离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代表代表人民,选举的结果与选民的利益直接关联,这是选举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代表性、关联性至少体现得不明显。许多农民,学生无视自己这项权利,不珍惜,更不知怎样珍惜。此外。各代表候选人产生的官方化,使得候选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是来源于人民,更难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二是大多数选民或代表对人大代表在人大中的履职情况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缺乏了解或不满意,使得选民对选举失去信心。
所以,应大力宣传选举权,让每个公民知道:自己行使的权利是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不要在盲目选举。
第四篇:浅谈人大选举制度的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核心。从1953年第一部《选举法》制定实施以来,我国人大选举制度在政府和政治领导人的产生以及赋予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代表民意、集中民意、表达民意,对当选者及其承诺政策实施预警监督,缓和社会矛盾、解除社会危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然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所显露出来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影响着这一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本文将在考察选举制度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人大选举制度所存在弊端的表现,提出如何解决这些弊端、完善我国人大选举制度的一些构想。
一、选举制度的历史演进
选举现象最早见于古希腊,全盛时期的雅典城邦中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的成员。现代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出现的。西方近代选举制度是伴随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同封建势力的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借鉴古代社会选举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逐步产生的。西方现代选举制度已较为发达和完善,其基本原则主要有普遍性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秘密选举原则、自由选举和任意选举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广大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政权本质,决定了现有人民代表选举制度。因为尽管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不可能直接地经常地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只能实行间接民主的人民代表制。
我们的民主选举可溯及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苏维埃政权的选举,但形成为一种制度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制定颁布过两部选举法。第一部选举法是1953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类型的选举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从而正式确定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
1997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二部选举法。该法对1953年通过的选举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积极性的增强,我国选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特别是又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三次重大修改,使我国的选举制度向民主化方向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为我国的民主选举提供了法律保障。今年我国对《选举法》又进行了第四次修改,引人注目。
二,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邓小平曾清醒地指出:我们“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在实行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十分有必要认真反思人大制度的利弊得失,并进行相应的重大改革,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人大制度的改革应借鉴议会制的经验,朝着更加科学、民主、有效的方向迈进。
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所显露出来的缺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表作用发挥有限,没有有效地发挥职责。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多数是兼职,精力有限,参加代表活动较少,活动质量不高。据报道,2000年,烟台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代表在人代会期间做审议发言并提出实质性建议的只占45.3%,人均提议案建议不足0.15件;其中,40.3%的代表受时间、精力、能力的限制,4%的代表不愿得罪人,4%的代表职责意识不强。《选举法》中加大了对破坏选举活动的制裁,规定了在选举过程中犯有违法行为的,当选无效。但对当选后无所作为又该如何处理呢?选举偏重的究竟是过程还是结果呢?目前的选举制度给人的感觉是要求代表们“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2、对人大代表资格条件的规定较为笼统。《选举法》中对代表应具备哪些条件缺乏具体要件,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就造成了部分代表素质不高。在肯定大部分代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部分的代表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理论水平也不高。对现代知识了解掌握“浅”“窄”“乏”的情况较为突出。这对提高立法素质,有效进行法律监督而言无疑是空中楼阁。更有甚者,一些人将人大代表仅仅当作一种荣誉称号或是自己的政治资本,在此掩盖下作出违反法律的事,极大损害了人大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3、缺少竞选环节。长期以来,信息不畅通、缺乏透明度,对于代表候选人“只知其名,不见其人”是选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修改后的《选举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了“选举委员会可以
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的内容,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法律采用的是“可以”。因此这一环节并不具有强制力。另外,被动地回答选民的问题而不是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其效果如何,两者相比,不言而喻。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和依托,其素质如何、作用发挥得怎样,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的水平。从人大工作的实际看,代表素质不高一直是
困扰人大工作“难以到位”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治本之策还得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加强对代表履职监督的同时,从源头上建立起代表竞选机制,通过竞争来吸纳优秀人才,提高代表的整体素质。
4、直接选举范围过小。《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有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的层次较多。由于间接选举并非选民亲自表达意愿,存在着不客观全面反映民意的情况;多层次间接选举削弱了选民与代表的联系,淡化了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模糊了选民与代表间的责任关系。
5、代表的活动缺乏有效保障。代表深入社区、企业调查研究,调查群众反映的焦点、热点问题等,缺乏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代表法等相关法律虽然规定了代表的活动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规定过于原则,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且缺少相应的责任条款。其次是缺少程序性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代表法》均未对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规定具体程序,如代表们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谁去组织?如何运作?有何责任?不履职怎么办?等等。
6、对代表缺乏必要的监督。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法律对不参加代表活动、不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代表如何监督,未作明确规定;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没有落到实处,其履职行权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很少行使对代表的监督权。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代表的监督难以实施;代表履行职责没有明确标准,选民和选举单位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督。
三、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具体措施的构想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是改革我国的选举制度。在此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我们有如下构要想:
1、减少代表名额,使之精简化。修改前的《选举法》第九条第一款曾规定“人口超过一亿的省,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千名。”修改后的《选举法》删除了“人口超过一亿的省”这一限制。但是我国人大代表的数额仍然是居高不下。现在,全国人大代表近3000名,是世界议会之最。我国人大代表人数之多,固然有它的必然性。但是,代议机构设置有它固有的要求和规律。代表机关要从事立法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人数太多不便于召开会议和讨论决定问题。所以,代表机关的人数是有限度的。代表机关的人数确定必须考虑下列两方面因素:一方面需要尽量多的代表,使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一方面代表不能太多,否则,不利于开会、讨论和决定问题。把两者结合考虑,才是决定代表机关人数的科学根据。
2、让一部分代表先专职起来。代表专职化是人大代表作为一种政治安排和国家职务确定后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人大代表队伍相当庞大,各级人大代表总数共有300多万之多。但是,绝大多数人大代表都是兼职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又担任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公职。代表专制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只可能让一部分代表先专职起来。一是适度减少代表人数,让人大代表“少”起来;二是减少公职人员所占份额,让人大代表“精”起来;三是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与常委会工作紧密衔接,或者说先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让人大代表“忙”起来。
3、实行竞选。虽然修改后的《选举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了“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这一内容,但是这和实行竞选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事物发展、人类社会进程的客观规律。关于“竞争机制”,我们应该作出与时俱进的理性判断:一是有序竞争并不是资本主义民主独有的法宝;二是有序竞争并不一定导致“金钱民主”和“阶层垄断”。《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在深圳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中,独立候选人,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海归硕士)王亮在其所在的29选区以1308票的高票,击败正式候选人。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直接参选胜出在全国还是首例,这样的例子意味着一个很好的开端。通过竞选,可以有利于选民加深对代表候选人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代表的责任感,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代表的素质。
4、提高直接选举程度。毫无疑问,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是更民主的选举。马克思主义认为,新型国家的人民代表机关比资本主义议会更民主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是真正直接选举产生的。而现在我国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只限制在县、乡两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多层间接选举产生的。这与当今世界各国议会普遍实行直接选举很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更充分直接地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就必须不断扩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
5、为人大活动提供相应保障。首先是设立专门的活动经费,代表的活动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量化的标准,明确代表的活动经费在预算中应占的比例,增强实际操作性。第二是设立闭会活动程序。包括界定代表的何种活动属于公务行为、明确活动内容、对代表活动内容要设置具体的操作规程等。如代表个人在哪些情况下可持证视察,视察及提出建议有何法律效力,代表能否进行个案监督,运作程序是什么,有何效力等。
6、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在选举制度中,选举权和监督罢免权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说,监督罢免权是选举权的延伸,是对选举权的一种保护。因此我国《选举法》第44、45条写明了对代表罢免的相关规定,这对鞭策、提醒人大代表切实履行职权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宪政建设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走向理所当然地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相信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将在新的时期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使人大代表更好地完成宪法与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篇: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情况报告
内容预览:……的研究,再由民主选举,报人事部门备案,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情况报告。二是在考核、干部考察,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1/
3、经组织考核认定不称职的,必须免除现任职务。
三、我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把握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制度,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反复研究,精心部署,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严密工作程序,对涉及人事问题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按程序和党章规定办事的原则,以提高素质、完善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注重实践……关于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情况报告……度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充分认识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重要意义 局党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党内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工作报告《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情况报告》。民主选举最能体现民主的实质,它是民主的核心。保证党员当家作主,保障党员的权利,应当由“为民做主”改变为“由民做主”;应当从改革完善选举制度开始,从落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利做起。
二、建立健全与党内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制度一是对中……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干部考察,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1/
3、经组织考核认定不称职的,必须免除现任职务。
三、我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把握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制度,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反复研究,精心部署,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严密工作程序,对涉及人事问题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按程序和党章规定办事的原则,以提高素质、完善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注重实践探索,稳妥把握创新性工作环节。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