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一例异性恐惧症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一例异性恐惧症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关键词〕社交焦虑;异性恐惧;心理治疗
一、引言
社交焦虑障碍(SAD,也叫社交恐怖),是指患者持续极端地恐惧社交情境或在他人注视下的行动,他们认为在这些情境中受到别人的监视或评价,因此感到窘迫或害羞(APA,2000)。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AD是最普遍的焦虑障碍,是美国第三常见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13%。社交焦虑障碍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期(13~24岁),平均在20岁左右,是一种慢性起病、严重损害社会功能、非经治疗自发缓解可能极小的精神障碍。
异性恐惧症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种,是指患者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着严重的焦虑情绪,于是表现出在异性面前感到异常紧张和恐惧的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妄想等心理症状。异性恐惧主要表现为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更不敢与异性交谈,即使交谈也会面红耳赤,言语不清,一看见异性向自己走来,则全身紧张、流汗。本文介绍了一例有异性恐惧的女生接受心理分析与治疗的过程,希望能够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们提供一个实践参考,也希望能够丰富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研究。
二、研究对象、心理测验及典型行为表现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小丽(化名),18岁,相貌普通,肤色稍黑,身材适中。最近半年多来,不敢与陌生男性交往,一遇到陌生男性就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浑身颤抖不自在,想要逃离交往情境。
2.来访者个人陈述
大约一年多前,来访者因为一个误打的电话而认识一个陌生男性,也就是来访者的前男友,一个远在南方打工的男孩。两人自此通过网络和手机进行交往,慢慢地双方产生了感情,虽然因为地域遥远从未在现实中谋面,但二人还是确立了恋爱关系。男友感情细腻,也很关心来访者,未分手前,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打一个电话,细心询问来访者的生活起居,来访者对男友也一往情深。父母知道情况后,觉得网络认识的人不可靠,坚决反对她与男友的交往。来访者因此多次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断言即使放弃与父母的关系,也要与男友在一起。说到这里,来访者很伤心,觉得愧对深爱自己的父母。
然而,就在半年前,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她与男友进行了视频聊天。视频后不久,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并说自己另有所爱。来访者为此痛苦万分,焦虑、失眠、愤怒,生了一场大病,且多次想到过自杀,在家休学一个月左右。失恋后,来访者一蹶不振,自尊心也受到严重伤害。
与男友分手后不久,来访者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害怕陌生的男性,只要一见到陌生男性,来访者就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并且浑身不自在,恐惧地想要逃离。自此,除了熟悉的校园外,来访者几乎不敢外出,担心遇到陌生男性。交往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来访者其他方面的发展,出现这种情况后,来访者情绪极度悲观消沉,人也非常懒散,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学习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状况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来访者陷入极度苦恼之中,前来寻求帮助。
3.来访者成长经历
来访者成长于苏北某个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忠厚、善良勤快的农民。家中有兄妹四人,来访者上面有两个已出嫁的姐姐,弟弟初中在读。母亲体弱多病,家中主要劳动力是父亲,母亲只能做些家务活,家庭除了种田无其他特别收入,再加上家庭人口多,有两个孩子读书,因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生活的贫困让好强的她感到自卑,但同时也造就了来访者隐忍、勤奋和不服输的个性。
此外,由于来访者手腕上生下来就有一大块白色的印迹,小时候常常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嘲笑和疏远,这也曾让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中。来访者说,小学时的一位老师为了消除周围同学对她的歧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亲热地拉着她的手,并告诉周围小朋友说这块印迹是不会传染的。来访者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也就是从那时起她逐渐学会磨炼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心。
入中学后,来访者努力读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来访者也慢慢地积累了一些自信。但是在内心深处,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造成的自卑还是常常萦绕在心底无法排解。尤其是当她回到老家,看到同龄的女孩有的结婚,有的外出打工并且经济上小有积蓄,而自己一无所有时,内心就会感到无比苦闷和自卑。
(二)心理测验与典型行为表现
1.心理测验
SCL-90:评分结果见第29页表1。SDS(标准分):56分,轻度抑郁。SAS(标准分):64分,中度焦虑。
2.典型行为表现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TR对社交恐惧或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社交焦虑有两个核心症状:一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的恐惧,当暴露于公共场合时感到极度焦虑;二是患者本人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龚银清等,2005)。社交焦虑患者在与自己认识的人相处时社交功能良好,但与陌生人交往或当他们处于自己认为会得到负面评价、会丢脸或困窘的场合中,就会引起社交恐惧;当他们遇到上述社交情境时,个体通常会发生惊恐或表现出惊恐的症状;社交恐怖症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当他们面对不能回避的社交场合时仍然感到极大的痛苦;回避及焦虑严重妨碍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社交活动,或存在明显的社交痛苦;该症状持续至少在6个月以上,不是直接由于物质(如药物滥用)或一般药物条件引起的,也不是由于另一种精神障碍引起的。小丽的行为表现符合DSM-Ⅳ-TR中的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且排除了其他焦虑障碍。
三、原因分析
Beidel、Turner及Morris等学者研究发现,高唤起情境适应的生物易感性、家庭因素、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如社交预期、无法控制、行为抑制、神经质和内倾)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可导致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李波等学者从对社交焦虑的多种因素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中发现,羞耻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等都对SAD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本案例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导致来访者社交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最重要和持久的环境,家庭不完整、经济状况差、父母教育水平低和不良养育方式,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的发展。父母的抚养方式,特别是不良的抚养方式与焦虑症状的出现有关。新精神分析论者霍妮认为父母不良的抚养方式,如管制、过分保护、威胁、冷漠、拒绝、溺爱等,容易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或者不受重视感,因而产生人际基本焦虑,使儿童无法形成一种归属感,无法形成“我们”这样的同在感,个体逐渐形成迎合、对抗与远离人群的应对方式。
来访者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其父母都是文化水平较低、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农民。由于家庭生活拮据,父母整天为生存而奔忙,疲惫不堪,无暇顾及子女的精神需求,更是少与子女沟通。在小丽的印象中,自己从小就处于被忽略状态,是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人,父母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渴了、饿了、害怕或难过都是一个人独自默默承担。
另外,心理学家证实,当一个人总是在心情愉快、积极交往的人群中出现时,这个人会逐步在与人群交往中感到安全,获得愉快的体验,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相反,如果一个
人经常与焦虑不安的人在一起,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他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贫困,小丽的妈妈自觉在别人面前矮人一等,整天围着家务活转,很少走出家门与别人交流沟通。焦虑的父母易培养出焦虑的子女,父母的不擅交往及与陌生人交往时常表现出的焦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丽的社交焦虑。
2.气质类型
国外的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88%的SAD患者具有这类人格特征:内向、害羞、胆怯、压抑、自我否定、易紧张、敏感多疑、被动退缩。经过观察访谈发现,小丽是典型的抑郁质,内心极为敏感、脆弱,常为一点小事而流泪伤心,做事小心谨慎,喜欢自我否定、自我贬低。
3.消极的自我评价
自尊对情绪情感有直接制约作用,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因素。自尊影响着个体在不同社会情景中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自我评价。低自尊个体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适时适度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作出合理反应,无法及时缓解生活中的基本焦虑,因此也就最终难以正常地融入社会生活。
来访者相貌普通,肤色较黑且脸上长有许多雀斑,童年时代周围的人总是戏称她为“小黑丫”或“小丑丫”,有时连小丽的家人也这样称呼小丽,亲人和周围人的负面评价导致小丽自尊心较脆弱,为此小丽较自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咨询过程中小丽也反复强调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及各方面都感到非常不满意。而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产生极大的危害,而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创伤性事件
研究发现,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痛苦的交往经历相联系。创伤性经历在当时能够使个体感到极度痛苦,也会影响个体将来的生活。童年时代来访者曾因手腕上一大块白色的胎记遭遇过小伙伴的嘲笑和疏远,那时的她内心充满了被排斥感和不安全感,整天独来独往,不敢与人交往。
升入高中后,与初恋男友交往的失败,让来访者再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对男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防备心理,觉得男性会因自己丑陋的外表而瞧不起自己。
5.消极的社交预期
SAD患者存在特殊的认知图式或偏见,即将事件看成是危险的、超出了个人应对能力的。由于将境遇或社交场合看成是一种威胁或危险,因而会使人产生情感、行为及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因此,对于社交焦虑患者来说是个体的想法而不是社交情境引起了焦虑,社交焦虑患者通常以假想的别人看待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但是他们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观念常常是扭曲的。在小丽的内心深处,总觉得男性都是一样的,都会以貌取人,自己外表丑陋,男性自然不会给自己什么好的评价。小丽头脑中这些消极的社交假设导致其在社交场合感受到不适并采取回避行为。
四、治疗过程和效果分析
1.心理教育
向来访者介绍社交焦虑的一般知识,强调自动想法、负性核心信念和对社交情境的回避在提高焦虑、维持焦虑上所起的作用,并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在治疗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调整来访者头脑中不合理的认知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SAD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认知模式,如负性的思维、负性的自我评价、公我意识与自我关注等,特别是负性思维与社交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头脑中有大量的自动想法,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自己的消极评价。而这些大量的自动想法来自于个体所具有的核心信念和潜在的假设,这些负性核心信念包括对自己的负面消极的评价,如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或者自己的表现缺乏吸引力,这些负性信念易引发患者在社交情境中的焦虑反应。
经过交流发现,小丽头脑中存在这样几个错误的不合理信念:一是外表决定一切,我的外表很丑,所以我一无是处,不被别人欢迎;二是因为自己外表长得丑,男友才和自己提出了分手;三是天下所有男人都是一样的,都会以貌取人,我的外表很丑,男人都会因自己外表丑而鄙视自己、伤害自己。
接着就小丽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主动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小丽和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小丽确信: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其心理品质,外表只是影响交往的浅层次的因素,随着交往的深入,人们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内心世界;男友提出分手,原因可能有许多,外表并不一定是主要原因;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为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是一样的,都会因为自己外表丑而不喜欢自己、伤害自己。为了继续强化对小丽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的调整,布置两项家庭作业:让小丽采访家人、朋友、老师、同学或QQ上的陌生人,了解在交往中人们更看重对方的外表还是人格品质;让小丽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RET自助量表,继续与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3.实施暴露练习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患者需要在社交情境中有更加真实和客观的体验,要求患者坚持待在所恐惧的情境中,同时注意真实的情境,以改变引发焦虑的不合理的想法。暴露疗法以三种方式破坏社交焦虑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网络。第一,让患者暴露于能引发其焦虑的社交情境中,并在这个情境中待足够长的时间,以使其体验到焦虑的自然缓解(习惯化)。第二,提供给患者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境中所需要的行为技巧。第三,暴露给他们另一种机会,来检验他们的非理性信念是否真实。
在实施暴露前,向小丽简要介绍回避行为的致病机理和进行暴露练习的重要性,并教会小丽使用情绪监控表,以便记录在暴露的练习中自己焦虑的情绪变化。暴露同时告诉小丽,人的焦虑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和永远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的,而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焦虑有下降趋势,因此无论如何焦虑都要坚持下去,直到焦虑自行缓解为止。暴露地点选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学校大草坪、餐厅或校外大型商场购物中心,每周2次,让小丽与陌生男性近距离接触并主动打开交往话题,期间每隔5分钟记录自己的主观焦虑水平。事后小丽说,刚开始接触异性时浑身颤抖、心跳加速,想要快速逃走,可是坚持下来后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可怕,交往的男性对自己都很客气,并能礼貌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焦虑水平在慢慢下降。
4.通过塑造良好的仪表形态和人格素养来提升来访者的人际吸引力
对于小丽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对外表的自卑是导致她对陌生男性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青春期的女孩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青春期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更低、更脆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学业成就外,女孩往往对外表和社交成功更加在意。虽然我们不赞同学生过分强调和关注外表,但是良好的仪表风度的确在社交中尤其是交往初期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当然相貌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着妆技巧提升个人的仪表风度。对于来访者来说,五官较端正,只是肤色稍黑,脸上雀斑较多,可以通过化些淡妆来掩盖;身材适中,只要在衣着上稍加注意,来访者在外形条件上还是不错的。
个人的能力素养也是塑造个人气质和形象、提升个体人际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来访者来说,学习态度认真踏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她个性上的优势,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以提升来访者的信心。
5.效果评估
经过每周2次,每次50分钟,共10次的认知行为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CL-90复测,SDS标准分为49;SAS标准分为46,SCL-90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没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小丽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已有所缓解,面对陌生男性时
不再有当初那种心慌、紧张、浑身不自在、想要逃离的感觉,能坦然自若地和他们正常交流。心情不再抑郁、低落,已给自己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参加了一个舞蹈兴趣小组,来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气质,睡眠状况也有所改善。
五、结论
对于小丽来说,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初步调整了其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消除了其对异性的恐惧心理。但是初恋的失败、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只是异性恐惧的一个诱因,在家庭环境、父母的个性特征及教养方式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自卑而敏感的个性特征才是小丽恐惧异性行为的一个根源,要想真正完善和改造小丽的个性特征,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加以引导和培养,这些都需要心理咨询师和小丽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3338.[2] 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7(1):5565.[3] 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9):35.[4]丁锦宏.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保护伦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5.[5](美)Elizabeth Reynolds Welfel著,高申春等译,心理咨询的过程——多元理论取向的整合探索[M].北京: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56-157.
第二篇: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内容提要]如今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谓是很重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出现。而有着良好异性交往的学生,可以在这种交往中,袒露心声,排解压力,获得鼓励、支持,焕发精神。他们最终会是学业、能力、健康多丰收!进入大学后,青少年的思想更活跃了,更需要交流的对象,与异性交流会获得新的视角和观点,使得大家更加珍惜这种异性友谊。本文主要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关材料]小张与小蔡同在一个班级,又同是班干部。男的小张是一班之长,女的小蔡是学习委员,特殊的角色给他俩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班长和学习委员平时工作相对于其他班干部要多些,相应的两人商讨班级工作的次数也多些。有段时间。
他们俩嫌教室嘈杂,商量班级工作时便到较僻静的学校小花园里,有时一商量就是一两个小时,谈的内容除了班级工作还是班级工作。平心而论,他俩对班级工作非常负责,配合得相当默契,工作搞得很有起色,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好评。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人赞扬说好,也会有人说三道四唱反调。在对小张、小蔡的赞扬声中,也不乏一些非议。说什么“两个人频繁接触,是早恋的苗头”,“常私下到小花园里,没准是在谈恋爱”,等等。有的调皮同学还对他俩挤眉弄眼。面对种种非议,他俩委屈极了。小蔡发狠心打算辞去学习委员不干,一心一意地读书,省得吃力不讨好;小张则想找那些无事生非的同学到班主任老师那儿评评理。
然而,他俩毕竟是品学兼优的同学,经过思考他们认识到,个别同学无中生有的非议固然不对,但是根源是这段时间两个人接触频繁且较私密,这难免引起个别同学的好奇与疑心。如果改变一下交往方式,少在小花园交谈,多在教室或在老师办公室商谈;少些两人单独接触,多些与其他同学交往,同学中的非议一定会减少。况且现在一听到同学议论就有情绪,更给同学的非议以口实。“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于是,他俩放下思想包袱,只当没听到同学的议论,一如既往地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俩人有什么工作要协商尽量在教室,实在不行就到老师办公室。同时,在工作上注意与其他班干部多沟通,集中大家的智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不仅,同学中的非议在他俩改变了交往方式后便销声匿迹了。通过这件事,小张和小蔡成熟了许多。
[关键词] 交往动机 障碍 解决方法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是什么导致人们更愿意与异性交往的呢?据分析,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两性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
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两性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便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然而,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少男少女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心理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与向往,希望自己能更多的与异性交往,有什么苦衷和心里话也愿意向异性朋友倾诉。这时,男女同学间相互吸引乃至发生早恋。但是,有些青少年不敢与异性交往,羞于谈异性,与异性说话时则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快,语言不连贯等,出现异性交往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1)更新观念,主动交往。青少年由于性的萌动,产生对异性的渴慕,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过分压抑对于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开放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放型的人际交往成了社交的主旋律,因此,不应将与异性交往神秘化。
(2)树立正气,创造环境。打破封闭式的生活环境,用全新的观念和热忱的态度,发展同性友谊和异性友谊。树立正气,创造合适的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己在交往时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抱杂念,对别人的交往不冷眼,不遏制,不捕风捉影,不制造流言。
(3)分清友谊与早恋的界限。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机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这时恋爱,难免会有较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友谊与恋情之间的尺度不易把握。因此,应尽可能增加群体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既能渲泄情感,满足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又可避免越轨行为。
(4)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要故作姿态,以免招来流言蜚语。少男少女们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异性的好感和青睐,这是正常的。但这种表现一定要掌握尺度,要自然大方,不可粗俗轻浮。
(5)要善于学习异性的优点。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性格和气质方面各有长处,男生坚毅、刚强、勇敢、独立;女生细腻、温柔、严谨。不同异性交往,少男少女们很难发现异性身上特有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又恰恰是其本身所缺少的,因此,男女生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有利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因此,正确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篇:心理辅导与治疗论文
心理辅导与治疗论文
中国的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之路
一、引言
心理辅导与治疗,乃现代行为科学中较强的一门学科,在中国人聚居的几个主要地方.也的确是一新兴的事业。在中国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约15年的历史。在香港约为25年。至于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亦只不过是40余年。各地发展的情况与步
伐有所不同。但发展到今天,可喜的是无论是参与工作的人员,还是政府当局与社会群体,都越来越重视这专业,因而亦对此专业产生更大的期望.故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朝着专业化方向作出改善、发展与开拓,以期有效并及时地回应时代带给我们的任务与挑战。
二、心理辅导的概念与功能
什么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的范围中.我们该如何给它定位?在香港,心理辅导的地位逐渐清晰。在台湾情况亦颇乐观。惟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内地,情况则较为复杂和混乱.除了偏重医疗与病态取向之外,还夹杂着与思政教育和德育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搞清楚心理辅导是什么之前,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聚焦于内地热门的争辩,我要首先说明,心理辅导不是思政教育.心理辅导亦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是在说教,却又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是仅仅进行逻辑分析,给与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往往会包括资料的提供,但单单提供资评,开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曾尝试为心理辅导下一个定义:“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拥有自尊自信,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林孟平,1998)
当我们将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辅导所作的定义作出整理时,会发现其中无例外地都包括有改变、发展和成长的含意.个人身心发展,传统上是心理辅导的核心(mytick,1987).remley(1991)曾指出.心理辅导专业已否定了在服务工作中的医疗和疾病取向的模式.论到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性,他认为诊断并不是人们接受心及辅导的必经步骤,并强调人人都可以透过心理辅导而得助益。他深信一个建基于发展取向、聚焦于预防和身心健康的信念.会让当事人达至明天会更好的人生。ivey(1991)等的看法与remley相同,他相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发展取向的(vanhes1eren&ivey,1990),不过,不同于remley的是,他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去促进人的发展。人生中免不了有问题发生,故此,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论到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定位,我很认同以上的信念。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其功能往往只是将人的病医治好。不像发展与成长取向的心理辅导,其功能是促进人整体上积极的改变与成长。我乐意委身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为我个人深信,它是一项优化国民素质的重要而庄严的专业。
三、研究与本土化
心理辅导的本土化,自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课题.杨国枢(1993)强调,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是一种学术运动。在此运动中,所有有志于此的心理学者应当同心协力地促进中国人本上心理学的发展.他建议内地、台湾及香港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在当地努力。同时也要不断分析与比较三地民众在各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异同.然后加以组织与统合。不过,在1994年,他又补充指出,过去40多年来,内地、台湾和香港的变化和发展很不同。结果是使三地的中国人在心理、行为及生活等方面各有特点。故此在心理学的探究上,他提醒大家,除了要留意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性外,一定不能忽略其独特性(杨国枢等,1994)。
杨中芳(1992)多年来对本土心理学努力不懈。她指出本土心理学致力于把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放人我们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架构中.至于如何将这个体系放入研究架构中,则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在探索的问题。令人遗憾与担忧的是,对于以上的问题,当大家仍然未有把握的时候,已有不少人在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有关课题上,作出了结论,其中包括“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方法,不适用于中国人”这样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受到重视,公众亦纷纷要求此专业提出研究的实证.为了能给当事人提供有信誉保证的优质服务,也为了发展高学术和专业水平的培训课程,使新的心理辅
第四篇:心理音乐治疗曲目
音乐治疗曲目
0 1.疲劳——
《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矫健的步伐》、维伐尔地的套曲《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大海》、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十五的月亮》、京剧《八月十五月光明》等。2.失眠——
《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孟德尔颂的《仲夏夜之梦》、莫札特的《催眠曲》、德布西《钢琴前奏曲》、《二泉映月》,《银河会》、《军港之夜》、《春思》。
3.躁狂——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鞑靼人的舞蹈》、《幽兰》、《塞上曲》、《空中鸟语》、《仙女牧羊》。
4.心绪不定——
《春江花月夜》、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塞上曲》、《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
5.精神忧郁——
《三六》、《步步高》、西贝柳斯的《芬兰颂》、莫札特的《第四十交响曲B小调》、盖希文《蓝色狂想曲》组曲、德布西的管弦乐组曲《海》、《黄莺吟》、《百鸟行》、现代京剧《蝶恋花》、《喜洋洋》、《江南好》、《春风得意》、《春天来了》、《啊,莫愁》、西柳贝斯的《悲怆圆舞曲》、莫扎特《D小调第十四交响曲》。
6.神经衰弱——
《喜洋洋》、《瑶族舞曲》、海顿的《G大调三重奏》。
7.食欲不佳——
《欢乐舞曲》、《花好月圆》、《嬉游曲》、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穆素尔斯基的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巴赫的音乐作品。
8.纾缓压力——
艾尔加《威风凛凛》、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9.振奋精神——
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博克里尼的大提琴《A大调查第六奏鸣曲》、《娱乐升平》、《步步高》、《狂欢》、《金蛇狂舞曲》。
荐
10.缓解悲伤——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
11.对老年人具有康复作用的歌曲——
可选择《浏阳河》、《茉莉花》、《八月桂花遍地开》、《南泥湾》、《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二泉映月》等。
12.通大便——
莫扎特《小步舞曲》、肖邦《马祖卡舞曲》。
13.降血压——
《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苏行》、《江南好》、小提琴协秦曲。
★解除忧郁的乐曲
《春天来了》、《喜洋洋》、《步步高》、《喜相逢》,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振奋精神的乐曲
《娱乐生平》、《狂欢》、《金蛇狂舞曲》等。★舒心理气的乐曲
Deuter的《未知的呼唤》、《江南好》等。★消除疲劳的乐曲
《假日的海滩》、《矫健的步伐》等。★镇静安神的乐曲
《班得瑞》系列、《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苏武牧羊》,贝多芬的奏鸣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等。★宁心催眠的乐曲
《二泉映月》、《军港之夜》、《宝贝》,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五音养身给你听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 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这一点,恰恰被中医利用了。
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
用乐如用药
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Tips:阴阳五行体系 五行--金 木水火土
五脏--肺 肝 肾 心 脾 五音--商 角 羽 徵 宫
五窍--鼻目耳舌口 为了适应读者的五行排序,本文以“金”打头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肝——五脏中的将军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最佳欣赏时间:19:00-23:00。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
伴茶:准备一杯绿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舒顺肝气的作用。
心——五脏中的君主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欣赏时间:21:00-23:00。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过早过晚听都不太合适。伴茶:准备一杯红茶,略加少量绿茶,可以补益心脏。
脾——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 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赏时间: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
伴茶:准备一杯黄茶,略加少量红茶,可以温和的调节脾胃功能。
肺——五脏中的宰相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肺常见不适: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属肺的音阶: 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肾——五脏中的作强之官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肾常见不适: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
属肺的音阶: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欣赏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
伴茶: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Tips:茶叶五行
绿茶:五行属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红茶:五行属火,代表茶有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 黄茶:五行属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白茶:五行属金,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属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第五篇:《易经》与“心理分析”
重访爱诺思——《易经》与“心理分析”
这是许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浏览网页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转贴过来这里。在这文章写后的10年中,也常去爱诺思访问。
2006年的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时,我也专门为纪念瑞策玛先生,在大会的报告讲述了与他的交往与其中的动人故事。
有一种安详能超越所有的理解;
存留于永恒者的心中。
有一种力量能使万物更新;
促发知心为一者的生动……
重获此文,放在这洗心岛和山木的博客,也是对瑞策玛先生的追思。
再过一周,将与易学家刘大钧先生和张文智先生等一起,访问瑞士荣格学院,并做有关“易经与心理分析”的报告。届时,也将重访“爱诺思”。
《易经》与“心理分析”——重访爱诺思
在瑞士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阿斯科纳,有一闻名遐迩的学术中心,爱诺思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前任主席瑞策玛(Rudolf Ritsema)博士,化其40余年的心血,完成了爱诺思的《易经》版本①。该版本正式出版后,随即便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并且即将被翻译为俄文、法文和日文等,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凡响。
“爱诺思”(Eranos)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30年代开始至今,爱诺思已经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促进东西方学者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会议”,是国际上研讨东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每年都出版的《爱诺思年鉴》,是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瑞策玛(R.Ritsema)博士,同时化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瑞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① 瑞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② 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爱诺思与易经,以及在爱诺思版本的易经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最初是通过理查·维尔海姆接触易经的。那是1923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Darmstadt),赫曼·科舍灵(Hermann Keyserling)所创立的“智慧学校”所在地;《易经》也一直是科舍灵“智慧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思想基础。当时维尔海姆已经完成了他的易经研究和翻译,正在准备出版他的《易经》德译本。卡普泰因夫人自己曾经这样来描述她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最初接触《易经》的刹那间,我便意识到在这中国的古书中,包含着一种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与超越性原型世界的方式与途径。”③
也是在达姆施塔特,卡普泰因还结识了荣格和奥图。荣格和奥图对于东方文化和东方的神秘主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也都对卡普泰因,以及后来的爱诺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荣格曾经一度成为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尽管当时荣格是以其对“原型”的研究和思考,来代替了对易经的具体的心理学分析(荣格对于《易经》的认识和体验,后来集中发表在他为维尔海姆《易经》英译本的前言中),但是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瑞策玛在1944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易经,是通过他自己的心理分析家冯·凯勒(Alwina von Keller)博士。其最初的印象与卡普泰因接触《易经》时的感受完全相似,那便是即刻意识到了《易经》对他的生活所将具有的深远意义,意识到了《易经》能够帮助他更为深入地体验其深层的自我。他从冯·凯勒博士那里借来了一本维尔海姆翻译的《易经》(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瑞士并不容易买到有关《易经》的书),化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利策玛自己把书全部抄了一遍。而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于对易经的研究。由于并不十分满足于维尔海姆的译本,利策玛开始学习汉语,希望能够对易经的中文原意进行更为深入地理解。
瑞策玛在1948年结识卡普泰因夫人,正是由于双方对于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共同兴趣与志向,建立与发展了深厚的友谊。1961前后,当卡普泰因邀请利策玛作为她的继承人,接管爱诺思基金会的工作时,利策玛曾一度面临难以取舍的境地。因为那时他在荷兰的一家以出版东方文化著作而闻名的出版公司工作,事业发展顺利;太太凯瑟琳是当地颇有影响的钢琴教师,有自己的许多学生,并且经常举办音乐会。按照利策玛的理解,当我们面临重大的决策,意识与理智难以决断的时候,则往往可以借助于无意识的力量,或者象荣格所描述的——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利策玛以他所面临的情境起了一卦,得到了“随”,其中第四爻变。
随卦有“元亨利贞无咎”之象征,其第四爻的爻辞为:“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所包含的意向与启迪,使得利策玛夫妇即刻作出了决择:辞去在荷
兰的工作,举家前往瑞士阿斯科纳的爱诺思。而接下来十余年的发展,正展现了“随”之第四爻的寓意。其中虽有收获,但也多有困难,多有曲折;但是“有孚在道,以明”,终归有今日爱诺思的成就与发展。瑞策玛也是把《易经》作为君子之道:即使有凶险,是为君子警戒;诚信利贞而无咎。
瑞策玛与斯提芬·卡赫(Stephen Karcher)合作,1989年以《爱诺思年鉴》的形式,发表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初形式,并且为其取名为:《周易:包罗万象的启迪》。接下来几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对该易经版本的研讨,国际间著名的易经学者,频频聚会于阿斯科纳,共同研究爱诺思的《易经》版本,共同探讨《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些研讨,通过一种集体性的工作,也大大地改进与完善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
注重对卦名,以及卦爻辞中的所有汉字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其象形与象征中的心理学意义的理解与分析,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不同于其它西文译本的显著特点。从汉字的象形与象征中,探寻《易经》中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本文的作者之一,受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启发,以《汉字原型效应研究》为主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受邀请要在下一届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与其博士论文研究有关的报告。
我们与瑞策玛和爱诺思的交往也有着一段故事。1993年,我们在美国进行访问研究的时候,通过美籍华人学者刘耀中(Edward Low)先生的介绍,结识了当时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的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和其名誉秘书长莫瑞·斯坦(Murray Stein)。1994年8月,由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颜泽贤教授邀请,科茨与斯坦等一行5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对中国进行正式的学术访问与交流。我们在华南师范大学组织了“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研讨会,科茨做了“荣格与道”的报告,斯坦则对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总结性的介绍。当时讨论的一个热点,集中到如何对荣格所使用的“Self”一词进行理解与翻译。他们回去后,斯坦在《国际分析心理学通讯》(1995年第11期)上撰文总结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访问,其中引用了我们写给他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解释我们把荣格的“Self”理解与翻译为“自性”的考虑。利策玛看到斯坦写的这篇文章后,即写信给我们,以进一步探讨有关“自性”的内涵;随着来往书信的交谈与交流,利策玛向我们发出了访问爱诺思的邀请。他建议让我们在爱诺思的圆桌研讨会上,专门来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的中文翻译问题。
我们第一次访问爱诺思,是在1995年的夏天。当时我们已经在瑞士的苏黎士,受托马斯·科茨的邀请参加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从苏黎士乘火车赶往阿斯科纳需要3个小时左右,一路上风景如画,有如乘车欣赏一个大公园。我们对于爱诺思的最初印象,也是其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色。十余栋木结构的古朴建筑坐落在山间,所面对的是连接瑞士和意大利的马乔列湖。湖光山色,优美幽静,简直是一处世外桃源。但是真正吸引我们的,是爱诺思基金会的中文图书室。在国外看到与自己国家和文化有关的东西,总是使人格外钟情。
1997年6月,我们作为主讲人再次参加爱诺思的圆桌会议,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关于易经和中国文化。我们所发言的题目是“Psychology of Heart”——“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已作为《爱诺思年鉴—1998》的内容,由美国Spring Pulication出版);用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所强调的是我们汉语“心理学”中所包含的“心”的意义,以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社会科学动态》1991,10)、“汉字中的心理学”(《心理科学》1993,6)、“沟通心理学的桥梁”(《读书》1996,6)、“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光明日报》1997,3,1)和“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报》1998,2)等文稿中,探讨了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以及我们汉字“心”的心理学内涵。它可以在生理、心理和灵性三种不同的层次上,表述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完整的或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正如一个“思”字,使心与脑浑然一体。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一句经典的话语,已经概括了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意义。宋代张载要用易“为天地立心”,在其《易说·复卦》中断言:“复言„天地之心‟,咸、恒、大壮言„天地之情‟。”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其以尽神。”(《易经·系辞上》)《易经·说卦传》中称圣人之作易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精辟的概括,更是尽情发挥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易传中所阐释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对于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的发挥。在易经的卦爻辞中,有“心”字的最初表达形式及其蕴涵;属于心部的汉字更是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同时,更有集中分析与阐释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卦象,如咸之感应,坎之心病,也都是我们在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中所探讨的内容。易经与心理分析,是我们的共同兴趣;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就形成了爱诺思版本《易经》的独特价值。
我们曾经就住在爱诺思图书馆楼上的客房中,宽大的阳台就象是行驶在水中的船头,能够让你尽情地欣赏与领受瑞士马乔列湖的神韵,以及对面意大利的山色与风景。傍晚绕着爱诺思山庄散步,也可以乘坐爱诺思的游艇去追逐夕阳留下的霞光,或者是投入那清澈的湖中去畅游一番。
我们以为我们对爱诺思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那里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那是一本我们刚刚打开不久的书。我们把“Eranos”翻译为“爱-诺-思”,是取“愛”与“思”中的象征性意义,所表达的是我们对于“Eranos”的一种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但“Eranos”的真正含义,却是去认识那些还不认识的事物,所包含的是一种追寻与探求未知的精神。
(原载《周易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