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基层村民自治情况调研报告
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在村民中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归纳分析,发现我省村民自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村民自治现状与问题
(一)村民选举普遍性低,公正性较差
调查表明,对选举持积极态度的样本仅占合格样本(指1299份村民样本,下同)的53%,参加过最近一次选举的村民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70.7%。更突出的问题是:投票方式是逐户收选票,使得这种低普遍性的村民选举带有“暗箱操作”的可能;认为选举前上级打招呼和村党支部指定候选人的样本占31.4%;认为私下做工作和贿选的样本占23.4%;认为宗族势力干扰村民选举的样本占5.1%。这些因素显然会影响村民选举的公正性,影响村民对选举的态度,从而导致村民选举的普遍性降低。
(二)村民民主监督意识不高,对村务公开的信任度低
民主监督是实行村民自治的保障,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唯一平台。调查显示,完全知道村务公开的样本仅占35.3%,知道一点的占39.3%,令人遗憾的是竟然还有25.4%的人不知道村务公开,这个比率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经常去看村务公开栏的被调查村民有362人,占27.9%;有34.6%的人根本不去看或根本不知道有村务公开栏。同时,被调查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理解比较狭隘,虽有65.6%的村民对村务公开感兴趣,但其中的70.3%仅对“村务账目”感兴趣。对村务公开内容完全相信的样本仅22.3%,有一点相信的36.9%。
(三)村民民主决策参与意识薄弱,决策者漠视民意
被调查村民只有不到50%愿向村干部反映自己的意见,72%认为村里的事情村民没有必要介入;仅有54.5%的村民认为村里的重要事情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调查表明,当村民意见和乡(镇)政府指示有矛盾时,有33.5%的村民样本和57.4%的村干部(村干部总样本204份,下同)认为应该按照乡(镇)政府的指示去做,74.9%的村民和78.4%的村干部样本都认为乡(镇)政府的指示应优先,而认为村民意见优先的村民样本和村干部分别只有27.6%和17.6%。另外有98.3%的村干部认为应把“完成乡政府布置的任务”放在首位,认为向乡(镇)政府反映村民意见非常重要的也只有30.4%。同时,有的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干预严重,无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随意撤换村委会干部。
二、改进我省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为改进我省的村民自治,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改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的操作者是村委会,到头来还是自己监督自己,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并不是最合理。为此,一方面要逐渐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切合农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制度的本义进行实际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村民自治改革的关联面很大,尤其会涉及到相关的经济制度的改革。所以,村民自治制度的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农村工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二)努力增强村民民主政治意识,完善村民委员会监督机制,我省村民对村务活动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政治意识薄弱,必须把提高村民民主政治意识,作为当前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省以村务公开为核心内容的监督并未达到应有效果。由抽样调查可知,其原因除了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不强外,最主要的是“村官”及少数乡镇的领导层漠视民意。真正的监督应该是主动的,因此,必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等监督机构,构建更为有效的监督平台。
(三)推行“组合竞选制”,真正实观“村官民选”。好的选举制度必须保证自由意志表达、低干预、高参与以及使选举行为与人们的利益建立联系。目前全国农村在若干年的实践中,创造了“海选”制、和我省的“组合竞选”制筹方法,“组合竞选”先由村民小组推荐村委会主任及委员候选人,主任候选人从委员候选人中自主组合村委会竞选班子,报村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然后再经全村选民两轮差额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及委员。抽样调查数据间接证明,“组合竞选”出来的村委员会是相对优化的村班子,而且村民参与率也会相对提高。所以我认为,“组合竞选”是一种较好的村民选举制度。这种制度能有效地排除制度外干扰,能使村民充分表达意志,更有利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四个实质问题的落实,使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强化。
第二篇:村民自治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2011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09级
班级:国英班
姓名:丁冠
学号:200900031008
实践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孙家村村委会
一. 实践目的: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自1988年在部分地区试行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直接选举已遍及全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的现代化离不了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实际进程,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来抓,以保证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重点,在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几年来,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济南郊区的孙家村,它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现状如何,有那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实践团队做了细致的社会调查,希望对广大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新的参考思想。
二. 实践内容:
调研团队以济阳曲堤镇孙家村为研究基地,通过调研前期准备、党支部书记访谈、生产基地参观、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农村地区基层民主自治与农村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络、书刊查阅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当地经济支柱、文娱活动、社会风气、政治生活等方面进行初步了解,为下一步的调查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团队积极联系当地村一级政府,争取当地支持,为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扫除障碍。
而在与党支部孙书记的访谈中,团队更详细了解到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生活情况。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娱的丰富多彩都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双方交流,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条件,并对村民自治成果感同身受。
同时,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入的了解经济发展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带着对当地发展的宏观把握,我们有针对性地参观了当地黄瓜生产基地。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当地黄瓜产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发展的历程,并分析黄瓜产业发展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该活动不仅使队员了解了黄瓜产业发展情况,更在其中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辛苦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经历不可多得。我们用了四天的时间,积极深入农村街道、住户,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村民对基层民主的看法。通过与村民们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当地民主自治发展良好,村民的问题能得到切实解决,其建议也能受到合理吸收。然而,其在民主监督等方面仍需加强管理,使农民能够真正行使其民主权利。
三. 实践总结: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基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新体制,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保证农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一般而言,基层民主建设可以分为两种:基层社会民主建设和基层国家民主建设,即由农民行使其民主自由与权利,对基层的社会管理事务等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形式上的管理。
该村通过建立村党委领导办公室将基层民主自治纳入管理条理,定期举行例会并鼓励村民旁听,同时还公开选举过程,有效做到领导班子人民选。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过于抽象,现行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村民在自治管理中对于自身日常具体事务缺乏管理权限,故而使得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过于抽象,不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村民自治的重点应当放在村务公开、村民议事上,要更多地让群众参与进来。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够,缺乏超前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基层民主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2.基层民主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在村民自治运行中,存在农村“两委”之间矛盾摩擦复杂化,造成村务决策、管理事项难以开展;村民委员会选举有关规定不完善,导致素质不高的村民竞选村委
委员易上难下;村务公开各个环节的监督主体不明,造成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基层民主的运行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寻根探源,妥善解决。
3.部分党员群众和农民的民主素养亟待提高,村民监督组织和监督机制有待强化。有些党员群众对基层民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着一些思想顾虑。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担心扩大基层民主会“失控”、“失位”,对基层民主不关心、不支持。部分农民缺乏主体意识,民主参与热情不高有些农民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民主权利,或不能认真和正确地行使好这些权利,有的甚至只想要权利,而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基层民主制度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部分干部群众对村监督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到位。同时,村监督人员能力和水平由于培训制度没有得到较好实施,未经过专业培训和系统业务学习,在监督工作中走过场,影响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从本次在孙家村的调研情况,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农民的民主要求来看,扩大基层民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
1.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政治民主建设建立支柱。集体经济力量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集体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村民自治组织享有较高威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见,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村民自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与集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集体经济与村民自治的运作有密切的相关性。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2.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执行力,建立有序的民主参与机制,真正做到让村民当家作主。
①对“民主决策六步法”的过程要坚决按程序运作。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层选举的程序和方式,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参加选举的范围,使选举更加重视和体现民意,选举过程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监督组织的成员必须由民主选举
产生。在自荐和党组织推荐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和规范直选选举;同时,要杜绝违规兼职现象。村各监督组织的重建和调整要与村委会选举同步展开,把真正热心于管事和有能力监督的村民吸纳到各监督组织。
②进一步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完善座谈会、听证会、协商会、公开征询意见、民意调查等形式,扩大群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的参与。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作为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民主制定有关民主管理制度,在规范干部群众的行为的同时,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各项事务的管理。村纪检组织要加强对所在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党纪法规情况的监督,并参与对党务、村务、财务等重要事项的监督。
3.加强民主观念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途径,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倾听农民的呼声,反映农民的意愿,集中农民的智慧和力量,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这既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也是扩大基层民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认真抓好民主观念教育这个基础,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等形式,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民主观念和民主意识,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充分珍惜、正确行使、积极维护民主权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讨
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讨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以来,村民自治在广大农村不断发展完善。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层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且给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村民自治”格局下进行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民主建设面临的困境也使“村民自治”格局遭受着诸多的质疑。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也在这一格局下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关键词: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Villager's autonomy and 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nquiry into
Student:Yang Binguides a teacher:Chai Mei
Abstract: China is a nation that the village population shares great majority, the agriculture, village and farmer problem have a prominent functio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From 1987 《the committee organic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illager 》practice, the villager autonomy continuously develops in the large village perfect.Also be subjected to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concern, it is supporting a village society stability and improve a parties dry cluster of relation and help 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to have aggressive meaning.Since the reform opened, along with grass-roots farmer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of continuously to build up, 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btained a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it not only supported the villag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but also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mocracy profound influence.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fulfillment that carries on under “villager's
autonomy” structure and form gave village social to bring unprecedented creativ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th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faces of the predicament also make “villager's autonomy” structure and form suffered to query manily.The grass-roots democrac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obtained very great achievement under this structure and form, in the meantime for set up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new village provided a firmness.Key words: Villager's autonomy;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The socialism new village constucts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我国农村有八亿人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局部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实施的艰难历程。但总体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
后,“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传统行政支配型的乡村关系逐步被“乡政村民自治”的治理格局所取代,在实践中,这种格局充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化与统一,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农村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保证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然而,在深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乡政村民自治”格局面临着乡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不顺畅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我本人就是在农村长大,对当今农村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状况了解颇多,感悟颇深,我认为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不仅来自于规范化制度的供给短缺,也与利益的分化、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以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密切相关。由于村民自治的实行一直伴随着诸多的疑虑,面对“乡政村民自治”格局中的困难,我们就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到这种格局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以制度创新去改善和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治格局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试图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历程,分析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够保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国内关于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事后诠释、论证、宣传上。改革开放以后,对农村政治的研究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研究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一批学者运用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分析模式和国家――公民社会的分析模式对中国社会治理变迁、中国民主治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对村民自治的研究较有影响的,俞可平教授是其中的代表。由他主编的中国民主治理案例研究丛书,将中国的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成果展示在世界同行的面前,推动了学界对中国基层民主治理模式的研究。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对村民自治的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论文、著作数量逐渐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纵观这些著作、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它的功能的设定、它的动力机制以及对农村治理机制的设想与具体对策,村民自治的绩效等方面。其研究的出发点主要体现在如何完善农村的政治管理民主化制度:如何提高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如何使乡镇政权的权力行使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我治理机制协调、顺畅地发展并发挥最大的政治效力,使广大村民得到最大实惠。其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和谐的政治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保证我国的政治基础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和调研报告逐步增多,国内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版了不少的译、编、著的有关专著。其代表性的论著有《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徐勇、项继权主编,2003)、《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2000)《村民选举观察》(李连江主编,2001)《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的调查报告》(范渝、贺雪峰著,2002)以及其他一些学术杂志上的相关文献,这些研究成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理论上研究村民自治的地位、价值意义及运行机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徐勇主编,1997)《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陈浙闽,2000)《中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王振耀,2000)、《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吴毅,2002)等。其中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一本国内少见的、比较系统研究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专著,值得关注当今中国村民自治的人士的重视。该著作注重从宏观上对村民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基本制度框架的把握,又从微观方面深入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使本书在国内同行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从法理学和具体法律制度上研究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状况。其代表性的论著有崔智友的博士论文《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和王禹的《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和《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崔智友的《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对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有关法理和具体法律制度进行了初步考察和分析,分别讨论了村民自治的定义、要素、原则和功能。王禹的《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将我国的村民选举纳入宪法学研究的范围,并以注释法律的形式阐述了村民选举的法律问题。其《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则运用宪法学原理,对村民自治实践中实现的各种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四)从村民自治发展史的角度,历史性地考察村民自治的发展、成就与问题代表性的论著有《村民自治通论》(赵秀玲、白刚主编,2004),《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张厚安、白益华,1992)《村民自治、农村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胡永佳,2000)等,这些理论成果对村民自治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学术界一直到90年代初期才开始观察分析改革时期中国乡村自治的变化,徐维恩和丹尼尔•凯利尔等学者认为,经济改革使农民阶级发生了分化,过去农村中建立在地方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社区利益保护机制被削弱了,其结果是农民更大程度地暴露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渗透和统治能力大大地加强了。戴慕珍和乔纳森•昂格尔等则认为,农村社区中存在着干部与干部间的庇护关系,这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在毛泽东时代曾削弱过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政策执行能力,使农村干部们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谋求自身利益结果出现一种新形式的庇护型政治关系。这些论断尽管各有其道理和解释力,却似乎忽视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现象,即一种国家倡导的、有限的、但却是真正的乡村自治组织在中国农村的逐渐兴起和扩散。近年来,乡村中国的这一新的政治发展开始吸引西方学者。一些人做了实地考察之后发表论文认为,这是一场真正的民主试验。应邀到中国观摩乡村地方选举的国际考察团也表示,这一基层民主实践是“整个国家向民主的政府迈进的重要的一步”。
结论: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国内外对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方面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对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对村民自治具体处境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关系及影响的研究仍值得学界进一步重视。中国农村的发展极不平衡,村民自治的发展,各地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因而一些理论假设常常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作为一个关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学生,自觉加入研究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队伍的行列之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本文中我将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农村民主政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理论分析,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地考察,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对村民自治情况与基层民主建设间的关系进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村民自治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以使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为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何泽中著.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范渝,贺雪峰.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的调查报告.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4]汤庭芬,基层民主与基层组织建设.人民出版,2001
[5]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1992
[6]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7]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初庆林.我国村民自治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9]段红红,阴洪池.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7):56-58.[10]胡永佳.村民自治、农村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0(2):21-23
[11]L.Baker: Doing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Inc.1998.51
[12]Harry Hearder, taly: A Sort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9
第四篇:村民自治推荐材料
龙角镇村民自治推荐材料
“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群众满意,才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和根本。”龙角镇龙堰村计划生育协会会长蒲东培这样说。
2011年龙角镇龙堰村成为重庆市首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之一,代表着该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得到上级计生部门的肯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一直是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龙堰村计生协会成立以来,坚持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做到了事事为群众着想。
“多亏了我们村里的计生协会,我今年才可以纳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部分奖励扶助对象呀”,龙堰村5组的村民谢长中这样说到。原来谢长中在2010年按照龙角镇移民政策后靠移民,户口由原来的农业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但是一直却没有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按照最新的重庆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部分奖励扶助政策,由于政策原因户口转非,并一直没有享受城镇居民社保的独生子女户或双女户家庭,可以界定为农业户口,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龙堰村计生协会了解到这件事情后,及时向镇计生办说明此事,并提交了申请,跑前跑后为谢长中完善了申报材料,并在截止日期之前通过了审批,成为2012年龙角镇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部分奖励扶助对象之一。
为群众服务的同时也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根据龙堰村村民自治规范,凡村内涉及违法生育的家庭一律必须先到相关部门接受处理,主动缴纳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龙堰村自成立计生协会以来一直坚持
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并对出现的违法生育现象严格如实上报。龙堰村1组村民余洋,2006高中毕业以后就随家人常年在外打工,去年和女朋友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生育小孩,但二人还没有达到结婚年龄,属于非婚生育,按照相关规定应该缴纳一定的社会抚养费。余洋却以不打算给小孩上户口为由一直不到镇计生办接受处理。村计生协会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派出协会会员对他们进行了半个月的宣传教育,终于说服这家人办理了相关手续。龙堰村一直都是龙角镇违法生育案例较少的村居,村民主动缴纳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的比例也居全镇之首。
龙角镇龙堰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以关注民生、维护民利,让群众满意为宗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经过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全村已初步形成了“阳光计生”管理服务新机制,使广大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大提高了群众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2012年龙堰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目标任务就是,组织和带领村民制定并落实本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完成镇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不断地促进村民婚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推动群众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第五篇:对村民自治问题的调研报告
创新精神已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成分。创新是报业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面前,地州党报中谁敢于大胆创新、不断创新,谁善于进行观念和管理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谁善于把握机遇、控制风险,谁就有可能捷足先登,掌握报业发展主动权。因此,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报业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
结果得到肯定。要以“不断创新”为目的,切实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扩大报纸影响力,增强报社竞争力,在确保党报权威性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最大化。
一、创新报业文化和报业制度
报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成功的报业必然得益于成功的文化。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力向上的心理环境和能够推动报业发展的报业文化,以提升报业整体品位,形成全体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能够产生最高利润的资源,善于经营人才的报业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因而报业文化建设就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要以报业文化和报业制度的和谐为前提,寻求报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设时间文化。时间是一种可与资本、技术、产品质量甚至创新平起平坐的战略武器,在时间反应上享有优势,可以为其它竞争差异提供基础,从而构成报业整体上的竞争强势。比如记者要“比警察更早到达新闻现场,取得同业采访不到的最初讯息”,就得靠在时间上抢占先机。
建设绩效文化。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体员工的创造活力。建立起一种绩效为重、任人唯贤的强大报业文化,以此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他们从专业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尊重,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得到奖励和擢升。如采编人员每天采编多少稿件就得多少绩效量化分,尝试实行“日结、周示、月奖”,实行“阳光操作”,让员工体会“快乐劳动”理念。
建设学习文化。报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而学习正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要清醒地认识到“有地州级的报纸,没有地州级的读者”;有从一而终的编者,没有从一而终的读者。地州报社相当数量的采编人员,由于长年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学习、工作、生活,眼界不够宽广,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要以“建立学习型报社,培养全能型员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适当调整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切实抓好全员政治理论学习和新闻业务及相关技能培训。
建设环境文化。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于报社来说,影响报业发展的环境主要有三个,即外部环境(亦即社会环境)、内部环境、员工心理环境。在环境的建设上,一要以创建报业文明为着力点,强调思想方式,体现柔性管理,在继续优化外部大环境、继续以适当的投入优化内部硬环境的同时,重点抓好内部软环境的建设,以“信任、团结、创新、出优、奉献”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员工的爱社情、同志情、友情为主要目标,突出人本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抓好员工心理环境建设;二要以健全报业制度为着力点,强调工作方式,体现刚性管理,以“廉洁从业,行风优良,奖罚得当,纪律严明”为主要内容,抓好制度和法纪环境建设,为报业健康发展提供法纪保证。
二、创新发行渠道和经营理念
竞争的终端在发行,发行的起点在头脑。发行既是实现编采价值的一个终端,又是编采过程的一个新的起点,是扩大报纸覆盖面和触及率、增加广告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报纸的发行和广告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要主动进行建设,要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发展市场。
建立社会发行网络。网络是社会财富,今后的报纸发行,谁赢得渠道谁就赢得未来的发行空间。有发行网络才会有竞争力,要尝试建立一支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以城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以发行报纸为主、兼顾其它物资配送的发行网络,以吸引稳定读者,增加城市发行密度。
精确掌握订户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发行应该将行政措施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把阅读当地党报的主要对象搞清楚,比如一个地区有多少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厅、处、科级党员干部分别有多少,普通党员有多少?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尤其是每年新增的经济组织有多少?平时自费订阅党报的读者有多少?自费订阅者的职业、年龄、文化、收入等如何?要对上述情况心中有数,宣传发动、征订投递才能准确无误。
力争双赢销售。媒体生产的是信息服务的特殊商品,而商品具有互换性。以企业订户为例,报社要依据企业所订报纸的数量分别给以不同形式的回报,如为企业组织社会活动、营销策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