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1.7关于三明市制造业的发展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调研报告
1.2.1.7
关于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
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调研报告
近些年来,机械产业的发展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机械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机械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高机械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机械电子系组织相关教师于2009年9月23日至2010年8月30日走访了三明市金沙工业园区和三明市其他经济开发区的部分机械产业企业,通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对当地机械产业企业发展的介绍和对企业有关人员的走访了解以及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对三明市机械产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和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本调研从技能型人才开发对提升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作用,分析了作为技能型人才开发主要途径的高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企业提出建议。
一、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三明市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持续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以冶金,化工,电力,机械,煤炭,纺织,建材,林产加工等为主的工业格局,特别是冶金延压和机械汽车产业已成为三明市的主导产业。
国务院《意见》通过后,三明市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目前仅金沙园区就有包括三重公司在内的6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3亿元,成为三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前沿。今年,三明市将重点建设三明机械装备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橡胶机械、筑路机械、数控机床、木材化工机械、锻造和输配电控制设备产业,将三明这个老工业城打造成海西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三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共有4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2009年在原有的冶金、林产加工两大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又崛起纺织和机械两大百亿产业。1
受益于技术创新的强劲动力,三明市机械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逆势飘红,总产值突破达到107亿元;
二、三明市机械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1、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遇到人才不足问题。
目前,我市的机械产业大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而成,其主要特点是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以获取外部效益为主,不少企业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甚至只能把低质低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生产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据调查统计,三明市5个职工中仅有1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工人仅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机械产业技术人才缺乏,我市“4+1”产业中有三个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尤以机械产业居多,导致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主要集中在与产品的生产、加工最紧密的技工类人才上,因此,机械产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问题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2、服务机械产业发展的人才层次不够高,高技能人才短缺,流失严重。据调查的企业反映: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操作型人才多,设计型人才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还是以中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培养的多数是操作型人才,而我市目前唯一一所由市政府主办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因成立时间短,存在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培养的人才离我市机械产业的发展提升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也侧重于服务“4+1”产业,师资队伍往往很难及时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存在分流、转向、再培训、提高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比例平均只有20%左右,难以适应“4+1”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市劳动部门2006年末统计,全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118435人,其中高级工5449人,技师1256人,高级技师仅有34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仅占5.69%。高技能人才流失一方面表现在部分企业因异地搬迁扩建造成人才流失,另一面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因机械产业中的部分企业待遇偏低、用工行为不规范,特别是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造成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区就业的比重平均不到总人数的20%。
3、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缺乏促进企业参与职
业教育的有效手段。
机械产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培养机械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然而我市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机制,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多数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和运行管理,也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教学设备和培训经费。
4、职业院校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专业设置与机械产业发展不适应,毕业生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要。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之间尚未建立起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相关组织或机构,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几乎包办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部过程,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评估等。其结果是职业院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专业建设缺乏基本的需求分析和整体规划,存在低水平的重复。
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和劳动组织发展的需要,造成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需要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即使是专业对口也需要重新接受培训。
三、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三明市机械产业所使用的机械装备大多引进了先进技术,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将从数量需求为主转向以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需求为主。
2、机械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低素质员工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同时,三明市机械产业的产业结构正逐渐从“轻化型”向“重化型”方向转变,要求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快机械、电子类专业的发展。
3、机械产业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产业延伸、产业集群是机械产业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机械产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专业外延,要求职业院校围绕一个专业从加工制造向产前物流、产后储运销和售后服务拓展。拓展专业
面要求职业院校不仅围绕主导产业生产环节设置专业,而且围绕整个产业链设置专业。
4、机械产业信息化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机械产业的信息化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比重,更新传统专业教育内容,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尤其是加大产教结合的力度,利用企业的先进制造设备培养人才。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政府要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纳入机械产业发展规划,培养企业需求。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院校布局纳入机械产业发展规划。一方面,可以完善机械产业构成,促进机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与产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在同一机械产业中,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共享教师和技术专家等人力资源,共享实验设备和实训条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企业需求与院校能力的对接,既给高职院校带来项目,又为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这将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找准定位,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政府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促进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64倍,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更高的教育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但目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财政预算内拨款政策却与此相反,普通教育拨款额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拨款额低。政府应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大投入,拓宽经费来源,努力营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扶持,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
政府和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大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条件得到改善。政府应加快三明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一是适应我市机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要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我市急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开展三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
力,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升实训教师的技能素质和教学水平;四是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实训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与机械产业相适应的专业群。
根据培育壮大机械产业的需要,职业院校认真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以精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扩大服务面,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水平。
5、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将高等职业教育引入园区。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职业院校有机融合于机械产业大生产之中并成为其重要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引入园区通过共享师资、共享课程、共享实验实训条件、形成集团化办学效应,提高园区职业院校的整体实力。在此基础上,探索通过项目合作将企业引入学校的运作机制,最终形成工学结合的最高形式--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6、职业院校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协作,共同服务于机械产业的发展。
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利用人才荟萃、交流广泛、信息灵通、交易成本较低,以及行业协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优势,整合全行业的资源,积极为政府、会员企业和社会服务。在推进机械产业的进行中,行业协会作为机械产业一个重要支撑机构,在促进机械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院校要积极通过行业协会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机械电子系
2010年9月17日
第二篇: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南京教育名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一、XX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XXXX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XXXX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XX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X万人,其中专任教师X万人。近年来,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南京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XX;小学XX;初中XX;高中XX。全市目前还有XXXX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XXXX人(在职XX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XXX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XXX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XX教育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1、XX教育发展目标:XX要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总体目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加快富民强市,推进“两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到XXXX年,全面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标,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XXXX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2、XX教育人才培养目标:XX教育培养目标要努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现代公民”的特征。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行为的现代公民。二是具有“国际通用”的特征。注重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为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一大批学生成为基础宽厚、素质全面、精通一个领域、兼备多种才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资源。
3、XX教育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领先全国。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XX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以上。
(2)、实施“教师兴校”、“人才强教”战略,彰显师德建设特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并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充满活力、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勤奋敬业,遵纪守法,爱岗爱生,为人师表。
(3)、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从XXXX年开始,中小学新进教师全面实现本科化。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大力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技能。
第三篇: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张金宝, 张晓亮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简要介绍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示码:A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成立于1999年6月,是在全国制造业复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短缺情况下,响应国务院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号召,为适应山东省潍坊地区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而设置的实用型专业。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共32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改造机电设备、工控装置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各种产品装配图及零件图、操作数控机床,具备安装、调试、使用普通、数控机床的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做法
1、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合计划 本专业教学计划于1999年6月制订,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英语能力模块,开设有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AutoCAD、CXCA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开设有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专业技术模块,开设有互换原理及技术测量、金切机床与数控机床、可编程控制器、机制工艺与夹具、伺服系统与电控、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原理及编程等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课程设计、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机电产品优化设计等。课程安排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的原则。八年来,该专业教学计划在探
索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创新设计等选修课程,以后将逐步增加人工智能控制、机器人等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尖端化和科学化。
2、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00年成立了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顾问成员由知名学者、企业高级工程师、机电技术专家和我院骨干教师组成,设置目的是为该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划、教学计划的论证和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导向。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为该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平台。
3、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凝聚力和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30%。同时,还从知名企业外聘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外聘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主要承担专业相关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院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的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这几年中,我院非常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深造、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如到山东
理工大学等高校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探论与交流;赴南京工程学院进行数控技术培训;参加中国海洋大学工程硕士培训班;参加山东省职业鉴定中心高级数控操作员培训;赴韩国参加中韩职业教育培训等。
4、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该专业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融合。本专业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学转变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已经制作了形象具体、结构系统的课件,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
该专业在校内现有机械制图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模拟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数字电子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先进的数控机床13台、普通车床26台、铣床8台、磨床2台、牛头刨1台;电气焊实训车间1个,内有交直流及氩弧电焊机40台、气焊设施10台套等等。该专业实习实训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下半年投资368万人民币引进多台数控车床。在优化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专业特点、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终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迄今为止,该专业校外固定实习基地主要有山东华源凯马集团、山东泰丰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万龙集团、山东墨龙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19余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优化专业育人机制提供了保障,今后几年将在现有实训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规模,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机电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外在支撑。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2、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可采用的教材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数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从培养特点上讲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不便。
2、技术尖端性不强
高职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能干活就行的错误认识。高职教育是一种伸缩性非常强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授予学生较尖端,较前沿的知识。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待努力。
三、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思考
1、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修改要求,加大电类以及计算机类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占的比重。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由于该专业课程现有教材不太合适,因此筹划组建机电一体化教材编写委员会,从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出发,联合著名高校和教育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专家齐心合力编写适合高职高专特点的专业教材以及与我院实验实训室设备想适应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3、加强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利用学院内实验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本专业专任教师学习、实践,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先进尖端技术的兴趣。
21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
需的优势学科方向。21世纪的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
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周衍庆
Enhancing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ity,and Training the High Quality Skill Talented PersonZHANG Jin—bao ,ZHANG Xiao—liang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houguang 262700,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speciality in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it has pointed out the existed question,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train the high quality skill talented person.Key word:Vocational college;Electrical engineering;Skill talented person.作者简介:张金宝(1969-),男,山东寿光人,山东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研究.收稿日期:2007/05/11
第四篇:我市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为了达到教育名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一、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1241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85.3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5万人。近年来,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我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96.84(比“九五”末高2.3个百分点);小学98.8(比“九五”末高2.2个百分点);初中95.5(比“九五”末高4.3个百分点);高中91.3(比“九五”末高12个百分点)。全市目前还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148人(在职81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113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114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着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我市教育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1、“十一五”我市教育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总体目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加快富民强市,推进“两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到2007年,全面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标,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2、“十一五”我市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培养目标要努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现代公民”的特征。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行为的现代公民。二是具有“国际通用”的特征。注重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为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一大批学生成为基础宽厚、素质全面、精通一个领域、兼备多种才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资源。
3、“十一五”我市教育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领先全国。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2007年达到65,2010年达到8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2007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2007年达到10,2010年达到1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2007年达到40,2010年达到50以上。
(2)、实施“教师兴校”、“人才强教”战略,彰显师德建设特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并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充满活力、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勤奋敬业,遵纪守法,爱岗爱生,为人师表。
(3)、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从2007年开始,中小学新进教师全面实现本科化。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大力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技能。
第五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钟祥荣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贸系,广东 广州510925)
【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二是职场应变能力;三是专业创新能力。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市场调查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外贸岗位需求为依托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实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能力;零距离就业
一、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它是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专业建设就是应着重解决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模拟生产性和生产性实训将“半成品” 培训成为成品,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高技能型,标准是高素质,其培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二、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定要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符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对国贸人才的需求,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基
本理论、具有较强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服务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中小型外经贸企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组织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验实训设备的选购、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都必须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依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
1.在充分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群。
2.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基本专业技能等。
3.针对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专业技能和专项技能等构成要素,确定分项专业能力要求,从而确定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
4.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首先选择专业课和实训课,根据专业课程对知识的需求选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5.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和学校资源情况(如实训设施、实训室等),编写专业教学计划表,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一)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外经贸企业岗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对能力与素质要求来优化课体系,同时考虑教育内在规律,正确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哪些课程先开,哪些课程后开,各门课程核心内容是什么?理论与实践学时如何安排?本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等。
(二)改革教学内容
大胆整合课程重复内容,按照方向来整合三年中开设的课程及内容。比如:将《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合并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外贸单证实务》与《进出口业务操作》合并成新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将《国际商务谈判》与《商务礼仪与谈判》整合。
选用高职精品教材,教育部高职院校规划教材。选定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能体现和有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这个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突出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定要改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师要调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的安排,尽量每门课程都做到对半分或更过倾向于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 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整周实训。正确确定本专业整周实训内容和要求。课堂实训与整周实训内容不能相矛盾,也不能相重复,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实训效果。
3.顶岗实习。加强顶岗实习。可采用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方式。
四、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调查反馈中,外经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 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有时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企业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育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五、加强职业资格考证和英语教学
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英语是重要的语言工具。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和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规定一年级一定要过AB级,从二年级开始重点冲击四六级。组织学生开设早读、晚读课、英语角,派得力教师指导。举办英语听力、演讲比赛。
2.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比重, 切实加强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英语总学分数应为6-8学分;课时数应该为120课时左右。
3.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六、加强校企合作 注重订单特色培养
订单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和突破。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外贸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建立培养计划、签订就业协议。同时,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参与教学,建立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按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培养员工的两种模式并行培养订单班的学生,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模式,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与学生“零距离就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桥集拉德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
„2‟ 杨龙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文化与教育技术,2011
„3‟ 文益民,周劲松,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丛森、支芬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5‟ 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