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躯体化形式障碍案例报告
躯体化障碍案例报告
东莞博远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刘建设□
1.0来访者基本信息
C某,女41岁,汉族高中文化自营公司财务主管出生在乡下小镇 有子女2人,大的男孩14岁,在京就学,小女2岁保姆看护。丈夫43岁 背部微驼 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2.0第一印象:客观描述与主观感觉
来访者苗条高挑,衣着光鲜,声音响亮,语速与动作反映都较快。看不出有什么抑郁的感觉,来访者主要反映自己只要一听到老公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就会情绪激动大吵大闹,大发脾气。情绪上来的时候就浑身尤其是手脚发凉,心口有着揪心的感觉,堵得慌,手脚都冰凉不说,腰还会刺刺的痛。情绪不好的时候总会想到死,感觉活着没有什么意思跳楼死了得了。咨询师的感觉是来访者快人快语,稍微有一些强势隐含在她是举动中。
最近接连几天心情不好,睡眠不好,腰感觉很痛,心理感觉很痛苦经朋友介绍来诊。3.0主诉:
我结婚15年了,大儿子14岁在北京读书,女孩2岁,我不怎样带孩子,是我们的保姆带女儿。我和我的老公对女都关心不够。
老公在公共场合从来不带我,说我太情绪化,我对老公管的也比较严,我就是担心老公撒谎,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只要我听说他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我就会发脾气,追问经过。我总想放手,可就是放不开,老公说他很在乎我,但我还是很怀疑他和别的女人有关系。我会整天想着他和别的女人的事情,我不敢离开家,担心会出什么事情,不敢去北京看儿子,我去北京的话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有腰痛的毛病,医生说是椎间盘突出症可是拍片检查也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问题,有10多年了,今年7月份我和老公去乡下一个村医那里看腰痛病,听说效果很好,老公也有同样的问题,说你先治疗,如果治好了我也治一下。我在乡下呆了十几天,只在医生那里住了一个晚上,还通宵没有合眼。其他都在我的哥哥家里住。天天打针吃药,连续五六天都没有睡好,不知道给我吃的什么药,浑身无力没劲,几天后路都走不成了,浑身瘫软感觉就快不行了,感觉是腰没有见好,反而是越治越差就回来了。到家吃安眠药也无法入睡。
回来后到医院开了帕罗西汀的吃了6天,也去中医院抓了中药,那时候眼都呆了;还是睡不着,不得已喝了麻醉药,才勉强睡了四五个小时。后来慢慢的就调剂好了;
上个月27号老公出差当天客户不在,他应该27号晚上开车到家,可是丈夫在28号中午才回来,很让我怀疑,回来不回家干什么去了?我查他的过路费,老公不承认我们吵了一架。
前些时,我发现我的一个手机卡不见了,我问老公,老公说给了他的司机,我不放心就打电话问司机落实,没有人接。直接找到司机,我问司机,司机说给了他,他放在家里了。我要证实是不是真的,跟着司机去司机的家去拿,老公拦着不让去说是有业务要让司机去,我坚持让司机找,司机找不出来。很让我恼火。我怀疑老公把卡给了别的女人了。
我们去新加坡旅游,回来无意中看到一条非常暧昧的信息,是发给一个女人的,那个女人我知道她在哪里上班,老公总是说那是客户,实际上不是客户,是有些业务上有求于她。信息说的是约到本市有名的浴池去桑拿。我看了后,当晚就没有睡好,连夜审他,他说没有,信息是开玩笑的。这几天就一直睡不好,喝了高丽参汤也不行。整个人燥得很,家里人带我去精神病院看了精神科,医生说我有些抑郁开了盐酸米安色林和佐必克隆。吃了盐酸米安色林。感觉记忆力下降了很多。口很干,胃口不好,有时候会想到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我的情况是只要听到或知道我的老公和女人有来往就会情绪激动,就会控制不住发脾气,胸会发闷,感觉揪心,手脚冰凉,腰也会痛。我也知道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家庭,我也不
想这样,可是控制不住。
4.0来访者与其丈夫成长经历
来访者陈诉其丈夫在其的家庭中兄弟4人中排行最小,丈夫小时候他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哥哥。那时丈夫常常会因别人嘲笑患病的哥哥和人打架。在老公10岁那年,他的哥哥从床上栽下来抢救无效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伤;丈夫小时候被人家看不起,就很努力想出人头地,让别人看的起自己。
来访者小时候,父母关系糟糕经常吵架,爸爸脾气很坏,喝了酒后超的更凶。妈妈的脾气好一些,妈妈没有工作是家属,只会忍气吞声。在6、7岁的记忆就是爸爸发脾气摔东西,很不安全的感觉。
来访者到19岁才开始谈恋爱,一直很不愿意谈恋爱。对婚姻没有什么感觉。后来有了婚姻是自己曾有过一个原来的男友看上自己追自己才谈的。原来的男友的父母是干部,家里条件很好。他告诉来访者说如歌和他谈恋爱,他的父母可以给她调一个好工作,到商业单位上班。那时来访者在集团单位上班。来访者想到事业单位上班,就和那位男友拿了登记结婚证也举行了婚礼。结婚后,男友的父母果然把她调到了事业单位上班。但是在邻近的一个城市。他们不在一个城市上班,城市虽然距离的很近但是不经常见面。原来的男友的父母想过一段时间在把她的男友调到一个城市里来。
不曾想,在新的单位,来访者认识了他现在的老公,她的老公对她很好,一来二去他们二人感觉很好就好上了。来访者告诉了她的原来的那位男友,男友的母亲听说后二话不说就让人到民政局把他们分手的手续办了,她自己一直觉得对不起那位男友的。向咨询师说是上头那位男友的心了。离婚后,(来访者用的是领了分手的证后的词语表达),来访者就跟了她现在的老公生活至今。
记得是十几年前的,97年那年来访者怀孕在乡下的老家,丈夫在城里上班。一天他偶然想和现在老公开一个玩笑,因为那时候电话好像没有来电显示,她就假装一个女孩的声音问她老公说你怎么还没有到呢?谁知道她老公回答是,他马上就到;她一听就马上就怀疑她的老公在会女人了。来访者情绪立刻就失控。结果大闹一场,老公不承认。来访者感觉她的的腰痛好像就是从哪个时期开始发作的,认为是老公带自己不好,坐月子的时候就感觉腰痛,她的情绪因此不好,月子里就闹过别扭,腰的感觉也是不好。他认为她的腰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痛的,她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不相信她老公的。
后来夫妻二人开始做生意,慢慢发家。在06年他们们在做生意的时候,丈夫曾经和他们的客户女经理来访者认为有很暧昧而被来访者辞退,每逢他们闹过一场,腰也会疼好一阵子。
她认为,老公在女人方面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她不能放心,她知道丈夫的几个好朋友都是包“二奶”的,有的还和“二奶”有了孩子,而他们的老婆还都不知道。她怀疑她的的老公会不会也这样,丈夫发誓说他不会,来访者不相信。来访者的身体不好,感觉很难受。
来访者和家庭姐妹的关系很好,经常来往。但是他们现在夫妻关系一般,性生活很少,每个月只有一到二次。来访者已在强调老公多次表白爱她,她也认为自己的丈夫是爱自己的,自己总是疑神疑鬼会影响家庭。
5.0 功能性行为分析
C某的疼痛、失眠和情绪失控,身体的反应等都是明显的。她的主要的刺激S是是对老公与女人的交往事件的发生。她的原始的S源表面上看源于她和老公的一次开玩笑的的电话引发,事实上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有了最早的认知。在他的S当中,老公和女人的相处时一种她不能够人手的刺激,当这个刺激发生时,她的反应R是胸闷,揪心浑身发凉和腰痛。其结果C是她会大发脾气,追踪老公下班后的去向,失眠和不断的腰痛。
——刺激“S”分析:
从刺激“S”的两个方面来分析,外在的环境刺激Se是她看到或者是听到老公与女人交往在起作用,她的内在的观念因素Si“老公是不是在外面有女人?在起作用不断的刺激来访者,——行为反应“R”分析
她的认知与观念Rcog反应是“他对我撒谎”“或者没有什么意思”,她的情绪Remot反应是激动,愤怒,控制不住情绪,她的身体生理变化Rphy反应是堵心,揪心手脚冰凉,腰痛。
5.1行为后果“C”分析
—Cs/:(短期)愤怒、担心;
—Cl:(长期)失眠,腰椎间盘疼痛;
Ci:(内在)变得敏感,多疑,不安全感;
Ce:(外在)跟踪和翻查丈夫通讯记录和影响夫妻关系。
6.0宏观行为分析垂直分析:
在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中有着父母关系糟糕,经常吵架的时间发生,在来访者6/7绥德记忆中对家庭是一种不安全的记忆。这使得来访者的人格已经带有不安全的烙印,她的人格当中的希望稳定愿望会非常的强烈。她的婚恋史本身也是一种不安全的强化经历。她本身对原来的婚姻的背叛被投射到现在的丈夫的行为之上。她原来就是一个违背婚姻与了一个男性结婚的人,她的行为会让他更多的联想到其他人也会像她一样与她的老公结合。她的不安全感由此产生,继而影响到她的睡眠和腰椎间盘的疼痛反应。
6.1个人的内在的计划与规则分析
1.“老公曾经和有婚姻的我结婚,还会和别的有婚姻的人结合”
2.“人有时候是不可靠的“
6.2社会与家庭的规则分析
1.爸爸脾气很坏,父母经常吵架,感觉很不安全;
6.3对于形成于发展的分析:重大的社会事件:
1.曾经结婚但是中途自己婚变;
2.97年打电话证明丈夫和别的女人有约会;
3.上个月发生老公出差有晚上回来没有回家的事件。
4.手机卡事件;
5.既体现新加坡旅游回来的短信事件。
7.0心理测量结果
做SCL-90心理测量,结果各项因子分,躯体化2.58 强迫1.8 人际关系1.67 抑郁1.69 焦虑2.0 敌对性 2.0恐怖1.14 偏执1.83精神病性2.0 其它2.43 ;显示来访者抑郁因子分值明显偏低,人际关系良好,工作正常,说明社会功能受损轻微。结合观察情况和主诉来看排除抑郁症,8.0初步诊断:DSM-IV(五轴诊断),ICD-10
根据C某自述、心理测量与症状对照调查,符合DSM-Ⅳ中 300.81“躯体化障碍”同时伴有焦虑情绪和强迫思维诊断;
符合DSM-Ⅳ中 300.81 中的A.C.D.符合ICD-10中F45.4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因为来访者突出的主诉是持续痛苦的情绪和身体的不适,这种疼痛不能用生理的和躯体障碍来解释,她的问题和情绪冲突和心理社会问题的方式有关,而且是主要的治病的原因; 来访者所说的是躯体的问题,焦虑和失眠与概念的困扰,但是打的是和老公之间关系的问题。
9.0治疗目标及治疗计划
1.首先是要降低焦虑,缓解睡眠情况让睡眠能够先得到正常。
2.能够不被哪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影响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好的心情
3.和丈夫的关系更融洽;
4.腰痛暂时不被列入解决的问题之中。
5.预先计划一个疗程(10个诊时)的治疗,收集资料的时间计算在总的治疗时间内;
6.每周1次的治疗,每次1小时左右;
10.0治疗过程
第一次是以建立信任关系,收集来访者信息为主,因为来访者时间问题,第一次没有谈及成长的重大事件;
在第二次诊疗中主要是深入了解了一些重大事件的细节,进一步建立关系,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第一步,通过交流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一些主要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成长期的问题、青春期的问题和婚姻的初期问题都在第二次的交流中被呈现出来。赵静问道看心理医生是否要停药的问题被咨询师提示要按照开药医生的要求服用和停药。
布置作业是在未来的几天里,用记录本记录情绪的变化,想到老公可能有女人的时候的想法有哪些情绪,情绪的分数大概是多少,什么样的想法在哪个时候出现等。用这样的做一个记录,找到核心认知和观念对她的影响。
第三次家庭作业交流较多,有了好一点的感觉,也有了想大哭一场的想法,原来从来没有想大哭一场的想法,见到了自己的姐姐,想哭,但是没有哭出来。记录出,在情绪出现时,依然还有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相似的念头流露出来后被自己否定掉了。
来访者说自己自行把那些盐酸米安色林和佐必克隆药停了,因为感觉副作用太大,口干 胃口不好很难受就自己停药了。
来访者开始做自我调整,领着女儿到歌厅K歌,感觉好了很多。虽然还会感到胸闷,还会偶尔在下午发脾气,但是感觉好了很多。
接下来应用认知行CBT做放松训练治疗,在想象放松的过程中让来访者找到与老公最为愉快的经历,让他将愉快的经历在发生状态下回顾和体验当时的感觉,将当时的场景,声音,感觉的触觉等都做一一的想象和体验,来访者找到了很好的感觉。此次来访者没有提及腰痛的问题。
第四次治疗安排五栏技术的应用;
11.0治疗总结与反思
首先,我注意到,来访者从没有把她原来的结婚说成结婚,只是说是领了证,办了酒席。就是没有说过前夫的字样,也不说自己是离婚等等。这些都说明她自己对自己的有些做法是不接受的。来访者说自己“伤透人家的心了”这样的词语来评价自己当时的举动,潜意识里她是否比较多的否定自己不得而知。
其次,来访者多次提到腰痛,失眠和有怀疑老公出轨的想法。但是事实上他在目标里并没有把治疗腰痛作为治疗目标,可以看出来访者对自己的腰痛与情绪和政府之间的刺激不认为有直接的关系;我虽然做了这个方面的提示,但是来访者确实感到了腰痛而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着说明在这个方面没有格式的时候,治疗是不是不需要达成一致的意见?
第三,我们在面临来访者自行停药的行为和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该如何更好的处理?这是一个我们治疗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生一些因停药产生的后果,对与心理咨询师将为大大的不利。
最后,此案例还没有结束,依然在治疗当中,
第二篇: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是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许多。上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紧张、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得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自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地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地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此事,害怕别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主要是担心、害怕。工作后上述症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的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就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00分)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5分)
(1)女性,31岁,14~15岁(初中时)起病,病程10余年。
(2)害怕与他人接触,尤其是异性(不敢目光注视、见人脸红,说不出话、手足无措等)
(3)紧张、恐惧。
(4)回避与他人交往。(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不敢交男朋友)
(5)自知力存在,十分痛苦,主动求治。
2、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5分)
通过谈话法、观察法、产品分析法了解下列资料:
(1)精神状态、(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性,人格完整性、稳定性)
(2)身体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近期体检报告)
(3)过去史(有无躯体疾病史)、家族史
(4)个人成长史
(5)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与同事及领导的关系
可选择下列心理测验:
(1)SCL-90(了解心理生理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
卷册三:专业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2)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寻找心理应激源)
(3)EPQ、16PF、防御方式问卷(DSQ)(了解人格及认知方面的原因)
(4)SAS、SDS(评定情绪状态)
(5)MMPI(可鉴别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了解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进行评估)
3、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5分)
使用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 求助者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良好,可除外精神分裂症。
根据CCMD-3的诊断标准,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社交恐惧症。
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5分)
(1)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
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童年性游戏)
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内向,听话,乖巧)
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自知力良好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2)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害怕与人接触、不敢目光对视、脸红,紧张、恐惧,有回避行为。
(3)回避社交情景症状突出
(4)自我评价低(个人耻感强烈)
(5)起病于少年,总病程10年余
(6)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恐惧症
5、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5分)
(1)躯体疾病
(2)精神分裂症
(3)神经症的其他类型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强迫症
神经衰弱
恐惧症的其他类型
(4)一般性心理问题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20分)
生物学原因:未发现
心理和认知因素:
1、对性存在错误的认知评价——“性” 不纯洁、不道德、肮脏
认为童年性游戏可耻、下流
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自己很坏
2、心理冲突:一方面对异性的爱慕、渴求,另一方面又有性压抑
3、个性弱点:内倾、懦弱
4、有心理发育停滞
社会性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从小父母严厉管制,不允许与男孩交往。
2、童年的性经历(性游戏被母亲责备)
3、社会文化道德因素:与性有关的道德、耻感
6、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和她商定咨询目标?(20分)
答:首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其主要问题为:
① 人际交往障碍(焦虑、恐惧、回避)
② 社会适应不良
我将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以及制定有效咨询目标的原则(即具体、有效、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社交情景②纠正对童年性经历的歪曲评价及对性道德的错误认知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求助者的个
性。
7、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35分)
我将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制定咨询方案如下:
(一)、明确咨询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咨询时间与收费:每周1次,共10次;每次50分钟,每次收费60元。
(三)、双方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
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行为
②纠正错误认知
(四)、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五)、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
① 心理诊断诊断阶段(3次)
建立咨询关系,调整求助动机
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测验,焦虑与回避行为的临床评估
心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实施方案
② 心理帮助阶段(5次)
A.第一、二次治疗:采用系统脱敏
第一步:放松训练
第二步:制定焦虑等级表(可分为10个等级)
第三步:脱敏治疗
B.第三、四、五次治疗:采用认知治疗
③ 结束与巩固阶段(2次)
巩固咨询效果
第三篇:案例报告(学校适应障碍)
案例报告范文--一例学校适应障碍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学校适应障碍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一个初中女生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以致不敢去学校。咨询师判断王××的问题是由于对自身要求过高引起的,因此运用认知疗法帮助王××调整错误的认知观念,并联合运用系统脱敏法改善王××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最终王××重新返校上学。
关键词:适应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一、一般资料
王××,女,16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王××是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她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4,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2.5,抑郁2.6,焦虑3.8,敌对1.3,恐怖1.3,偏执1.0,精神病性
1.7,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7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害怕上学两个月。
个人陈述:诉在两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厉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两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王××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学校适应障碍
诊断依据: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求助者病程两个月,排除神经症。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1)由明确的应激事件引起
(2)起病在应激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症状持续在两个月内,离开应激场景则症状明显好转。
(3)痛苦程度明显的与刺激不相称
(4)不得不中断去学校
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抑郁症相鉴别:王××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惊恐障碍鉴别:惊恐障碍的特征是:发作出现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不局限于已知的或可预测的情境。本例求助者仅对固定的与学校有关的场景反应,有惊恐发作的表现。
(4)与恐怖障碍鉴别:本例起病在应激事件后,持续在两个月以内。排除恐怖障碍。
五、咨询目标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王××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回避。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咨询方法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严重的焦虑情绪以及其导致的回避行为。因此适合运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erapy)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其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它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沃尔普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每次只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于是沃尔普以全身松弛代替食物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面前(imaginary exposure)代替实际暴露,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核心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目前的情绪和行为症状进行校正的同时,还需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一些歪曲的认知观念进行校正,增强求助者的适应能力。认知行为疗法的认为人们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人们
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象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些被称作“自动化思维”。这样,思维过程中心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以致于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因此,咨询师可以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
心理测验收费:SCL-90:50元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其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家庭作业:我的成功经历
2、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通过和来访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来访者的性格特点。教求助者放松技术,并练习。家庭作业:我曾经遭遇的挫折。
练习放松技术。
第三次咨询
目的: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20。
……
焦虑等级:
被老师提问:100
老师提问其他人:90
同学请教问题:80
同学和自己说话:70
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60
迈进校门走到教室门口:50
从公车站到学校门口: 40
收拾书包出门到车站:30
想到明天要上学:20
谈到上学的事:1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只练习前三个等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四至六次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3至4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求助者在经家长陪同,到学校后,发现仍然有焦虑,但能忍受。
家庭作业:放松训练 挫折日记
第七次咨询:
目的: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找到求助者的负性自动思维。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的极端思维“我必须是完美的,我不能失败,我已经完蛋了、同学们都在笑话我-------”
(2)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这些想法会怎样影响自己的情绪。
(3)寻找一些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和事实
(4)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换成更客观或更积极的想法。
(5)想象观念改变后,在一些场景中的情绪感受,并和过去对比。
家庭作业:再现事件,放松练习
第八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
过程:通过回顾治疗过程和家庭作业,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求助者承认她不可能事事比人强,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求助者自述“一说出来这一点,感觉好像松了一口气,也没那么紧张了。” 家庭作业:
①寻找班级其他同学的优点
②放松练习。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九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SCL-90,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她的成长。
家庭作业:坚持放松练习,记心理日记。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不怕上学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求助者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交往感觉更融洽了。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2分,总分130分、阳性项目数25,说明无阳性症状,减分率33.3%,说明咨询有效。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求助者的学校适应问题,求助者认识到了自己的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九、总结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为应激事件导致学校适应障碍并伴有惊恐发作,继而产生回避行为。咨询师较好的将系统脱敏疗法和认知治疗结合在一起。首先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处理了对来访者当前影响最大的焦虑情绪问题。继而通过认知疗法处理了求助者过度应激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纠正了其负性自动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为求助者以后的人格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第四篇:沟通障碍案例
沟通障碍案例
一、人物简介:
主人公1小窦:
一个典型的北方人,北京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他认为,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人际沟通技能,因此他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毅然只身去苏州求职。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反复投简历和面试,在权衡了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小窦最终选定了苏州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他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规模适中、发展速度很快,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如果加入他将是人力资源部的第一个人,因此他认为自己施展能力的空间很大。但是到公司实习一个星期后,他就陷入了困境中。原来该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中的关键职位基本上都由老板的亲属担任,其中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尤其是老板给小窦安排了他的大儿子做小窦的临时上级,而这个人主要负责公司研发工作,根本没有管理理念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他的眼里,只有技术最重要,公司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但是小窦认为越是这样就越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在到公司的第五天小窦拿着自己的建议书走向了直接上级的办公室。主人公2王经理:
老板的大儿子。
二、沟通中的对话:
“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小窦走到经理办公桌前说。
“来来来,小窦,本来早就应该和你谈谈了,只是最近一直扎在实验室里就把这件事忘了。”
“王经理,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来说,要持续企业的发展必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我来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据我目前对公司的了解,我认为公司主要的问题在于职责界定不清;雇员的自主权力太小致使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缺乏信任;员工薪酬结构和水平的制定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都较低。”小窦按照自己事先所列的提纲开始逐条向王经理叙述。
王经理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公司也确实存在,但是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公司在赢利这就说明我们公司目前实行的体制有它的合理性。” “可是,眼前的发展并不等于将来也可以发展,许多家族企业都是败在管理上。” “好了,那你有具体方案吗?”
“目前还没有,这些还只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但是如果得到了您的支持,我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先回去做方案,把你的材料放这儿,我先看看然后给你答复。”说完王经理的注意力又回到了研究报告上。
小窦此时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被认可的失落,他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第一次提建议的结局。
果然,小窦的建议书石沉大海,王经理好像完全不记得建议书的事。小窦陷入了困惑之中,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和上级沟通还是干脆放弃这份工作,另找一个发展空间。
第五篇: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交往障碍的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矫正过程,主要阐述了交往障碍发生的症状、原因,探索了运用精神分析、合理情绪、行为训练等矫正方法的实施,希望广大处于青年期的人能够很好的建立亲密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与人交往。
交往障碍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障碍,害怕社交场合,不敢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这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与性格有关,也与自卑的心理有关。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案例分析
1.来访者的一般情况
李波(化名),男,21岁,大专文化,目前无工作,未婚。
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意识清,仪表整齐,年貌相当,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求治欲望强烈,有自知力。
2.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来访者李波由于06年在广州某大学暗恋一女生,从未表白,内心压抑,在网络某论坛用真名把对此女生的爱及自己的感受发表出来,当时倍觉轻松,后来开始担心,怕别人看到他发的帖子,感觉同学们都因此在嘲笑他、讽刺他,认为他色、他贱。不能坚持学习,回家呆了半月,感心情有所好转,又去上学,害怕别人骂他的感觉加重,感觉所有人都在嘲笑他,情绪低落,焦虑、愤怒。毕业后,在某市打工,因有同学一块在那里工作,感觉同学会把他的“丑事”告诉其他人,觉同事都在讥笑他,不能坚持工作,后又换过几次工作,均不能坚持工作,症状泛化到害怕陌生人,感觉陌生人也在嘲笑他,讥讽他。内心痛苦、愤怒。
3.咨询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来访者1年前因感情问题,出现感觉有人说他坏话,担心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帖子,都会嘲笑他,感脑子乱,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愤怒,回家后稍有好转,回校后又加重。毕业后也不能坚持工作。夜眠差。2周前曾到省中医院求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做过四次心理咨询,并给予“利培酮2片/日”口服,症状未见缓解。今由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4.来访者背景资料
4.1 个人成长的自我描述
李波,兄弟二人,行一,小时候较听话,成绩优秀,父母并未怎样严加管束,母亲在家处于强势地位,比较权威,家中事务多由母亲说了算,父亲相对较弱势。与父亲关系一般,对母亲较依赖。大学前,生活一直很平静,未发生重大生活事件。上大学后,成绩平平,由优等生下落到普通学生的变化来访者无法接受,感觉自卑及愤怒。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交际,朋友很少,与异性基本没有交流。
4.2 一般现状的自我描述
近一年来,李波在山东、郑州等地工作过,每份工作都坚持不到2个月,最后一份工作是在某送水公司送水,感觉还可以,认为给人送水、送报纸之类的工作与同事接触少,与客户也不用交流,送到就好。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身体消瘦,无不良嗜好,偶有饮酒,社会交往不良。主动求治,求治欲望强烈,说“一定全力配合医生治疗,尽快治好”,自感非常痛苦,恳求医生帮助。目前人生目标就是治好自己的病,再大一些的目标就是以后好好工作,挣大钱报答父母,光耀门楣。
5.咨询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5.1 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归类及诊断
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开始曾怀疑有幻听,以为是凭空听到有人说他坏话,后经详细询问,来访者声称并未听到,只是感觉周围人可能会说自己坏话。心理活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未发现兴奋、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等怪异动作、行为,未发现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有自知力,自感痛苦,主动求治,对时间、地点、任务定向准确,因此排除精神障碍的可能。
5.2 心理问题的归类或诊断,诊断依据与鉴别
5.2.1 社会学分类层面
人际关系问题,该来访者属于严重的交往障碍。初看是恋爱问题,细看是更深层次的交往障碍,恋爱只是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而已。不敢与人交流,逃避与人交流的工作及场合。
5.2.2 心理学分类层面
认知问题,该来访者认知存在错误观念。认为喜欢一个人而不被喜欢是可耻的,见不得人的,认为爱一个人是色是贱的行为。
5.2.3医学分类层面
根据CCMD-3,不足以满足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5.3 严重程度
该来访者是由于恋爱不成以及在网上公开发表帖子等现实刺激为诱因引起的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内心冲突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情绪长期不好,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工作受到影响,经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症状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属于严重心理问题中的交往障碍。
6.咨询师对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6.1 生物层面
该来访者21岁,属于青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因而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恋爱和婚姻。另外,青年期开始参加工作,要学会职业适应。该来访者未能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也未很好的适应工作,亲密感建立不良。
6.2 心理层面
该来访者对异性的爱慕和好感的正常性心理严重化,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此做了“罪恶”、“可耻”的错误认知。且来访者性格内向、凡事追求完美,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表现不满意,对自己的恋爱也不满意,认为都不够完美。
6.3 社会层面
该来访者进入大学后,由原来的优等生变为普通学生的变化使其不能接受。且来访者家庭由三男一女组成,母亲在家又处于强势地位,对母亲比较依恋。生于农村家庭,比较传统封建,母亲对其恋爱观的不健康教育也很关键。
7.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7.1 咨询目标(包括具体目标与最终目标)
咨询目标的制定依据咨询师对咨询问题的归类和诊断,并且咨询目标得到来访者与其家长的同意。咨询师认为,对来访者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是消除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正确看待自己的恋爱经历,正确理解自己使用的不良、消极防御机制,改善当前人际关系,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终极目标与长期目标是: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家沟通方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7.2理论依据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我”以合理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得逞时,就必须改换以否认现实甚至歪曲事实的非理性方法表达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态度和行为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别的原因。投射分内投射和外投射,内投射是指将外界或他人不好的方面投射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不好,由此会产生自责、情绪低落、抑郁;外投射是指把自身不好不能接受的方面投射到外界或他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不好,由此产生焦虑和愤怒。
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的一种,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埃利斯在ABC理论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所以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的,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行为主义治疗方法在交往障碍中使用较为广泛,治疗的目的在于学会与人交流的技术。
7.3 应用的技术或疗法
引导来访者去领悟自己对周围人的感觉其实是自己对自我感觉的一种外投射,等其领悟后再详细解释精神分析的投射防御机制理论。让其明白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被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不得当,虽然感觉不到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但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这样了的,讲清楚不合理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向其介绍ABC理论。向来访者指出,他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他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应当负责任。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面的改变。最后从改变他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行为疗法是指咨询师主要采用正强化鼓励来访者多与人交流,从学会平静的在人群中呆着到与人交朋友,逐步学会与人交流。行为疗法有利于巩固咨询效果。
7.4 拟实施的步骤或程序
第一阶段:(第1、2次咨询)收集资料,评估与诊断,建立咨询关系;
第二阶段:(第3、4、5次咨询)识别不合理情绪与认识,引导来访者领悟“外投射”防御机制,行为训练;
第三阶段:(第6次咨询)巩固效果,结束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次:2008年7月15日
目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详细询问有关“听到”陌生人在骂他的具体情况,与精神病性症状“幻听”相鉴别;
(4)咨询分析:告知其为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要定期的心理治疗;
(5)布置咨询作业:讲解“孔子和鱼的故事”,要求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
第二次 2008年7月22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了解个人成长史,了解其家庭教养方式,探询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方法:摄入性会谈、治疗性会谈
过程:(1)倾听求助者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2)与来访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家庭教养方式。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4)就“孔子和鱼”的故事进行探讨,引导来访者明白外投射的防御机制。
(5)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
(5)布置咨询作业:仔细思考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自己如此评价,思考对自己看法的合理性,建议来访者下次咨询时自己前来,而不要父母陪同。
第三次 2008年7月29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识别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学会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行为训练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仍旧是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2)向来访者讲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介绍ABC理论。
(3)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4)放松训练。教会来访者简单的放松方法,肌肉放松法和深呼吸放松法。
(5)行为训练。与来访者一起走到大街上,当来访者感到紧张、焦虑时对其进行放松训练。
(6)布置咨询作业:每天都走出家门,在大街上或广场上呆一下,感到紧张焦虑时即做自我放松训练,下次来咨询一定要自己前来。
第四次 2008年8月5日
目的:学会合理评价,对焦虑、愤怒情绪的自我管理,继续与不合理信念相斗争,加强交往行为训练。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前来咨询途中的感觉,表示仍有些紧张,但不认为大家都在针对他议论他了。
(2)从改变来访者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来访者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3)与来访者一起出来,先示范买东西、问路等日常交际活动,然后让来访者模仿,紧张时即做放松训练。
(4)布置咨询作业:尽量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交际活动,如帮家里买日常用品等,继续放松训练。第五次 2008年8月12日
目的:继续学习合理的思维方式,行为训练,人际交往基本原则、技巧讲解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现在可以心平气和的从事那些简单的问路、买东西等活动了,不再认为陌生人对自己有敌意,自信心增强。
(2)与来访者一起寻找自身的优点,重新看待自我形象。
(3)与人交往需要把握四项基本原则:尊重、互助、坦诚、宽容。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如善解人意,体贴关心,乐于助人,克制忍让,顾全大局,不卑不亢,礼貌待人以及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赞扬别人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鼓励他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4)布置咨询作业:去寻找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意识的主动和同事交往。并向其解释由于初学人际关系方法,因此,会出现各种问题,最坏的结果就是交流失败,不要怕交往失败。这就象初学物理原理,由于掌握不熟练,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不怕出错,认真分析错误,坚持多做练习一定能掌握原理。第六次 2008年8月19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增强自信心,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在一家电子公司找到了一份配送货的工作,以前从未对同事朋友敞开心扉,现在开始试着与周围的人做朋友,目前与同事相处良好,不再感到焦虑,但还未交到知心朋友;
(2)积极鼓励来访者在尝试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勇气。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3)结束咨询。
7.5 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目标和相关的理论依据,使来访者对咨询理论有简单了解,制定咨询时间是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寻求来访者对咨询方案的支持和理解,说明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权益和义务,最终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方案上达成一致意见。
8.咨询效果评价
8.1来访者的主观感受
不再回避人多的场合,对陌生人没有了敌意和愤怒。开始参加工作,能够与同事、老板和平相处。生活步入正轨。
8.2父母的评价
没有再给妈妈打电话说工作不好,又要辞职之类的烦恼,开始关心家人,很让父母省心了。
8.3咨询师的评价
来访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觉得自己现在活的很轻松,再也没有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和烦恼,总体上,来访者的状况有很大进步,基本适应现在的生活。
9.总结
9.1需改进的方面
因资历以及咨询时间限制问题,精神分析做的不够到位,仅简单拙劣的应用了一下防御机制。终极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也未很好的达到。
9.2需肯定的方面
采用了三种心理咨询方法,分别针对来访者的情绪、认知和行为问题,而且三种方法在实施步骤上又做到统一结合,形成一个治疗体系。总的来说,这个治疗方案是科学合理的。
9.3经验总结
该案例是我接诊的病人中第一个如此鲜明的运用外投射这种防御机制的人,一般导致心理问题的通常的内投射,内投射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外投射则导致焦虑、愤怒。
10.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08
[3]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08
[4]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