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干部腐败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村干部腐败的现状及防治对策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推进,村级组织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随之而来,由村干部腐败问题引起的群众上访越来越频繁,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金额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村级党组织的清廉稳定,事关党的建设根基的牢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加强村干部腐败问题的监管和查处,已成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一、村干部腐败的现状
1、贪污侵占问题严重。一是贪污侵占案件数量增多。从竹山县近几年查处的各类违纪案件来看,村干部违纪案件每年都有10件以上,占全县查处的党员违纪案件的30%以上,而贪污、私分公款,侵占集体资金的案件占村干部违纪案件的70%以上。二是贪污侵占金额增大。村干部贪污、侵占金额从过去的几千元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万元以上大案增多。三是贪污资金的来源增多。村干部贪污的资金有向老百姓榨取的,有骗取国家和专项资金补助的,有虚列开支套取的,有收入不上帐截留的。
2、滥发补助现象突出。近几年,竹山县村干部年财政发放的工资人平已达6000元,而且一部分村干部还有副业,算起来收入远高于在当地的农民收入。但是一些村的村干部仍不满足,看到村集体还有钱,不是将钱留在村上用于公益事业或储存,而是寻找种种理由给村干部发放福利待遇。有的以奖金名义发放福利;有的以工作为由,发放专项工作加班费;有的以在家招待客人为由,发放生活补助;有的以协调事务为由,发放协调费;还有的高标准发放电话费、交通费、误工费等。
3、腐败现象手段增多。有的村干部挪用公款,用于自己做生意等经营性活动;有的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退耕还林款;有的利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等;有的违反财务规定,公
款私存或转借他人获取利息;还有的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吃喝玩乐,随意开支;有的拉拢乡镇干部一起私分钱物。
4、监督制约力量不足。一是干部任用上不严。有的乡镇明知村干部有问题,仍然带病使用;有的村干部年纪大且长期处于一个岗位,应该调整而未调整;有的村文书任职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只是充当票据保管员。二是财政的监督弱化。乡镇经管站和财政所合并后,受人员流动影响,一些乡镇财政所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的人员发生了流动,有的乡镇财政所以前从事农村财务的人员几乎全部调走,现有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的人员业务不精通,没有真正履行到监管的责任,对村级帐务审计不及时,有的只是充当了计财员,应付差事。三是群众监督无力。村级组织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不想让群众知道的不公开;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为村干部的亲戚家门或心腹,唯村干部意见是从,很少真心为村民考虑;有的村干部为地方一霸,村民不敢说实话,怕遭到打击报复。
5、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当前,乡镇纪委干部大多都分管有其他方面的工作,业务不精、变动频繁,把纪委的工作当成了“副业”,真正用在纪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当少,对村干部腐败调查处理的少,少数人不愿意甚至不敢去做村干部和村级财务的监管工作。而县纪委及县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部门受人力、事务、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每年查处的案件只有少数的几件,且有时重调查轻处理,很难达到震慑村官腐败的目的。
二、防治村干部腐败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一是要强化廉政教育。充分利用乡镇会议、各级党校的平台把廉政建设纳入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廉政教育,增强村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科技、财务、法律等知识培训,逐步提高“村官”的综合素质,着力改变目前村干部学历偏低、财务知识不懂、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三是强化警示教育。针对村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乡镇主要领导及纪检部门要对症下药,进行警示谈话,及时提醒,敲响警钟。
2、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严格村支部、村委会干部的管理,对带病的干部、到龄干部、不合条件干部坚决不予任用。二是制定出台村干部工资福利发放管理规定。由乡镇明确村干部的工资及交通费、通讯费标准,其它经济条件好的村发放其它补助需要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报乡镇审核后才能发放。对未按规定发放的补助坚决予以追缴,并给予一定的处罚。三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强化乡镇财政所对村级财务监管职能,严格村级财务收支报账程序、审计制度和票据管理规定。
3、加强组织监督。一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督促其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二是强化村干部考核。在年终考核中组织村干部述职、述廉,并组织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全面了解村干部履职情况,由乡镇纪委为每个村干部建立一套“廉政档案”,记录平时廉洁从政情况。三是强化乡镇财政所的村级财务监管职能。配齐配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和审计。四是要强化监督检查,及时组织涉农部门加强对惠农资金和项目资金的检查。
4、加强公开力度。一是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积极搭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件、电话等方式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二是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的作用。严格民主理财小组人选,加强对村级政务、财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三是强化党务、村务、事务公开,做到及时公开、真实公开,保障村民行使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加强惩治力度。一是狠抓乡镇办案。配齐配强乡镇纪委队伍,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强化业务培训,消灭办案空白乡镇。二是发挥纪委协调作用,协调公检法、财政、审计等部门,形成办案合力,重点查处涉及土地补偿、惠农资金、项目资金的案件。三是搞好机关自办案件。对重大疑难的案件,由县纪委抽调强兵强将,长期驻守,限时查结。
第二篇: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摘要:腐败,是指生物有机体受到外界有害菌体的危害侵蚀发生的腐烂变质现象。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则是整个社会丑恶现象在社会和政党团体内的集中表现。所谓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不 及时铲除,将会产生癌变,其后果,轻则贻害百姓,重则亡党亡国。因此,“反腐败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反腐败现已成为公众深切关注的事情。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重新审视,以期对症下药,彻底根治这一社会顽疾。
关键词: 腐败现象毒害反腐对策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腐败现状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1、道德观念淡薄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权力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
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4、国家福利制度未能跟上经济发展
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二)腐败问题的现状
1、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高、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3、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牵扯出260多名官员,一半以上的绥化县处级干部卷入其中;河北省原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一案,牵扯到县处级以上干部67名,其中有40多人是“一把手”。
4、“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腐败的危害
腐败现象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所以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对全社会而言,腐败却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只是将大量的社会财富从广大消费者转移到少数垄断生产者手中,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特殊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相关者,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危害,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大了,关系疏远了,也构成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威胁。
1、腐败使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流失
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材料显示,从1982年到1992年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5000亿。其中大约3300亿是官僚主义失职、贪脏枉法、管理混乱等造成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仍有5800万人口没有脱贫、城市职工大概有几百万人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分配不公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强调收入上要拉开档次,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有些人不是靠公平竞争,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逐步致富,而是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家财产,掠夺人民的血汗,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当有些人手中的财富集中到一定数额时,他们就要向共产党买官;当买官的“人”形成一定阶层时,他们必然向共产党摊牌,要与共产党“平起平坐”。社会贫富不均、不稳定、不和谐使社会基本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
2、社会主义党的风气受到损害
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正的,是代表大多数群众利益的。这正是社会主义事业党的正义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能够树立党的风气。但是,腐败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如果人民群众认为我们的社会是不公正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对党和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严重影响党的风气,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保持。
三、反腐对策
治理腐败,犹如中医治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物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反腐败重在治本抓源头,主要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下面针对腐败的原因分别做出举措。
(一)政治领域:重在树立正确地权力观,建立建全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机制。一,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是防止权力异化、避免腐败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只要我们坚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去做,就一定能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二,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使权力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防止
权力的异化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三,必须对监督的重点对象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述廉评廉考廉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制度化等。
(二)经济领域:重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健全防止违法和违背商业道德行为的有效机制。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其根本点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事业,这样才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权力的公共性,从根本上拒绝腐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三要建立健全权力的市场失灵机制。
(三)法律领域:
1、法制化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基本要求: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健全的廉政建设法律体系。
2、有一套依法建立的比较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制约。
3、建立健全有足够权能的执纪执法机构,并保障其保廉惩腐的职能不受随意干预。
4、能够及时揭露并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素质和公民依法监督的自觉性。
(四)文化与社会领域:重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群众观,建立健全崇廉鄙贪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一, 应积极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让廉洁现场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影响面、教育面,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应进一步端正从政理念,正确对待环境,努力从自己做起,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气节,展现出廉洁从政的崭新风貌。二,社会上,其着力点在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基础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干部服务群众、群众有效监督的有效机制。社会和谐是预防腐败的基础。健全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性,鼓励和支持群众揭发举报腐败问题。只要把干部的行为严格地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监督之下,就能够帮助干部有效地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田锡富《探讨腐败的历史根源,夺取反腐败的新胜利》(《社会科学动态》1997年第七期)
【2】曾凡《中国人的人生之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第95页
【3】李玉赋。关于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09,2:38~4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53
【5】邵道生。我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发展的四个阶段。廉政瞭望,2006年版,7:40~41
【6】王焕章。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79~80
第三篇:浅谈村干部反腐倡廉现状与对策
浅谈村干部反腐倡廉现状与对策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方针路线的重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社会管理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权威机构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现有乡镇3.9万多个,村民委员会20多万个, 作为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末梢神经‛的‚村官‛队伍多达100多万人。他们肩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不可低估。
一、当前村干部腐败的主要形式
一是巧立名目,集体贪污。重复列支,虚开项目,占有并侵吞集体财产,是少数村干部贪污的惯用手法。如夏秋粮油、田间管理、积肥造林、抗旱放水、劳务输出、看护林木、计划生育、防汛抗洪、治安值班、修桥垫路等等,本来均为村干部份内工作,按规定领取的工资和奖金已作为其应得报酬,然而一些村干部们却无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除违纪超额私发工资奖金外,又假借这些名义私分集体财物。
二是吃喝玩乐,大肆挥霍。现在,农村大多数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都不太雄厚,特别是贫困山区,集体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因此,有关部门对村一级的招待费用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但有些村干部却臵若罔闻,大搞超标准招待,大肆挥霍集体财产。极个别村干部甚至为了‚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大胆走出去,绕道‚考察学习‛,大肆挥霍集体资金。三是胆大妄为,挪分公款。国家下拨的扶贫、救济、救灾等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国家都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程序,因此被称为碰不得的‚高压线‛,但仍有一些村干部把贪婪的目光盯上这些救济款项,想方设法占为已有。特别是近年来减免农税后的退耕还林、打井窖等工程项目,也被部分乡村干部视为‚唐僧肉‛,甚至连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直补款、退耕还林款、农村低保款和‚母猪‛繁育补助费等也有村干部胆敢插手,中饱私囊,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二、村干部腐败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腐败犯罪认识上有误区。首先是对腐败犯罪的主体认识不清晰。这是产生腐败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根源。有些村干部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不深入,理解不全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简单地认为村干部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因而也就与贪污犯罪无缘,甚至还戏说‚我们想贪污还轮不上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由于对法律认识的模糊不清,在村干部会不会产生腐败的问题上,将自身臵之度外,这就为产生腐败犯罪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二是教育与管理的缺失。由于上级党委对村干部教育和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村干部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农村工作。有些贫困村,由于村干部感到工作难干,报酬又不高,个别村干部还易招致打击报复,撂挑子现象比较普遍。于是在乡镇这一边,不得不被动地以放松管理、容忍‚越轨‛来换取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而在村干部这一边,认为‚基层工作很辛苦,吃点占点不算啥,离‘高压线’远着呢‛,‚村官不是官,法律管不到,不捞白不捞‛。特别是村官特殊的‚农民‛身份,‚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惩戒措施对他们没有足够的震慑力。
三是法律监督不到位。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对村委会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我国司法界对村官的身份认定一直存在争议,《刑法》规定的一系列惩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对村官违法乱纪行为被认定为不适应。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村干部只有在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贪污、挪用、受贿行为,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围,至于在管理村里内部事务中产生的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司法机关往往很难介入。这样就造成对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打击不力,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村级财务监督乏力,村民知情权落不到实处。一些村的账目不清不楚,财务混乱,白条满天飞,有的村甚至连续几年不做账,堪称‚一把烂豆子‛、‚一本糊涂账‛。与过去高层反腐中‚刑不上大夫‛相对照的就是基层‚管不住村官‛的客观现实,导致了村官腐败现象的滋生及蔓延。
四是村民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在情感上普遍持有宽容心态。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腐败犯罪的法律规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认为村干部不会发生腐败犯罪,反腐败是领导干部的事,是国家机关的事,村官不是官,也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反腐败与农村和村干部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群众对村干部平时吃点喝点拿点这些现象普遍存在着宽容的心理,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这在客观上对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起到了纵容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腐败行为更加肆意蔓延,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大力推进村干部反腐倡廉建设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在教育的主体上,要扩大教育面。不仅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教育,也要加强对广大村民的廉政建设教育,使全体村干部和村民都懂得,加强廉政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把我们的干部教育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全面充实。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法纪教育,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还要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形成廉政建设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强典型示范,用模范的行为引导人。在教育的形式上,要丰富多样,实用管用。要充分发挥乡镇党校阵地和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培训、参观、报纸、电视、电台、短信、墙报、演出、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使反腐倡廉建设深入人心。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带有根本性、长远性,没有良好的制度是我们过去发生各种错误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廉政教育要形成制度化。要把廉政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不能紧一阵松一阵。其次是具体的工作制度要完善。已有的民主生活会、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村民理财等各项制度要坚持,不够健全的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制度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再次是建立健全事后处理制度。一旦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按照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严惩不贷,决不姑息。总之,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制度管人和制度管事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要加强监督控制。党组织、政府、纪检、村‚两委‛等各级各类组织,都是村干部廉政建设的监督机构,明确监督职责,完善监督机制,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监督和控制村干部的权力。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群众视角多方位、信息多渠道的优势,并运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手段,将村干部的权力运行臵于千万双眼睛的监督之下,促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时小心翼翼,真正做到权为民用。
四要不断创新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反腐倡廉新机制。
教育形式要有新‚突破‛。在充分利用村级党日活动、党员大会、村干部工作汇报日等时机,对广大村干部开展经常性党风廉政教育的同时,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村干部党风廉政现状,积极发挥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便捷、快速、高效的优势,及时制作对村干部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教育课件‛,广泛开展对村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开展结对帮困、访贫问苦等形式,加强村干部与困难群众的联系,达到‚联苦思甜保廉洁‛的功效。通过组织村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警示教育图片展,座谈讨论,开设村干部廉政论坛等形式,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使村干部时刻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通过组织村干部‚走出去‛,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等方法,拓宽村干部视野,增强村干,部发展经济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教育对象要有新‚突破‛。在坚持抓好村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的同时,通过在‚三八‛、‚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向村干部家属寄发相关党风廉政资料、组织村干部家属参加廉政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把村干部家属列入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倡导村干部家属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员、监督员、守门员与战斗员,此外,结合正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通过举办廉政文艺巡回演出,组织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印发党风廉政宣传手册、开展‚廉政文化书法比赛‛、举办‚廉政书画展‛、‚廉政漫画展‛、建立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村级民主管理示范点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廉政教育延伸到千家万户,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坎山镇工农村就充分利用村宗族祠堂的悠久历史,结合本村历史上的清官以及良好品德传统来开展农村廉政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也深受村民欢迎。
教育内容要有新‚突破‛。在认真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新农村建设等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组织广大村干部学习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二个《纲要》、三部《条例》等党纪条规知识,加强对《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等学习培训,同时结合本镇、本村实际开展教育,努力扩大村干部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和巩固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四篇:我国政府公务人员腐败现状、成因及对策
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巨。正如胡锦涛、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和反腐工作呈现出“三个并存”的总体态势:反腐成效明显和腐败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一些国家和政权兴衰更迭的事实说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担负着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更加充分地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常怀忧民之心、常思为民之责,着眼未来、立足全局,做一个敢于同腐败现象做坚决斗争的新青年。
(一)我国反腐败工作的主要成效
1.端正了党风政风,促进了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共十七大召开以来,我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尤其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从思想、作风、纪律上为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提供了有力保证。
②
②贺国强.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3版),2012-02-20
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同时,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有力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5.加大了反腐力度,震摄了贪腐分子。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保持查处腐败案件的高压态势,始终坚持预防和查处两手抓、两手硬。据统计,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审结违犯党纪政纪案件85.2万件,处分88.1万人。其中,处分地厅级以上干部2386人(不含军队),县处级干部29905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4718人。中央纪委监察部依纪依法查处了陈良宇、田凤山、韩桂芝、王怀忠、杜世成、郑筱萸、徐国健、陈同海等一批大案要案,以及重庆“12〃23”井喷特大事故、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社会关注的重大责任追究案件。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1345814件(次),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289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34人,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6.深化了体制改革,挤压了腐败空间。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腐败问题的滋生,主要是因为公权力所涉及的领域在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着某些政策法规缺陷、监督制约真空和寻租的机会。为此,我们坚持用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根据预防腐败的需要,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有效挤压了腐败滋生的空间。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 ③
③ 李章军.光荣的职责神圣的使命[N].人民日报(4版),2009-04-23
1.部分领域成为腐败高发区,“一把手”成腐败高发人群。尤其是在国土、财政、税务这些炙手可热的部门特别容易滋生腐败。“有土地便有腐败”几乎成了官场定律。2010年4月,《人民论坛》杂志做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受调查者认为“国土局长”风险最高,位居官场十大高危岗位第一位。辽宁省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在任职期间,利用掌管征地款、动迁补偿款等机会,贪污、受贿3000余万元,另有折合人民币3000余万元的财产无法说明来源。此外,河北省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顾旗章、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李江华、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海风、浙江省台州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刘长春、重庆市忠县国土资源局原副局长叶国英等国土官员,利用土地资源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被判刑。“全国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标兵”杨正超到河南省周口市纪委赴任后45个月内,查处县处级干部92人,多数与土地、财政、税务有染。周口市太康县连续三任国土局长前腐后继,此后该县国土局长一职空缺至今。此外,还有教育、交通系统等,也是腐败高发区。2008年以来,周口市10个县市区,有6个县市教育局长进了监狱,另有两名被撤职。同时,在这些腐败高发区内,“一把手”成为腐败高发人群。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查办的腐败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腐败分子以管理钱物的工作人员居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把手”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2.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涉案高官增多、金额巨大。湖南省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腐败案发后牵涉人员达160余人;“慕 ⑤
⑤ 周口纪检监察网.杨正超周口反腐[DB/OL].http://www.xiexiebang.com/news/view.asp?ID=2336,2012-07-25
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出逃。“裸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
4.腐败方式更加隐蔽,查处难度不断加大。当前一些腐败分子不直接涉及钱物,腐败形式和过程较为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用“改革代价”遮掩,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这些隐性腐败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三)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主要危害
1.腐败现象腐蚀了干部,破坏了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人民群众是从党的干部形象来认识党、信任党,跟着党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亿万民众将政治权力和信任赋予国家,国家就要有效地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使其免遭不劳而获者的掠夺。如果党员干部要求别人大公无私,自己却让铜臭玷污了灵魂,就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如果任其腐败横行,势必腐蚀党和国家的肌体,社会的肌体,从而导致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严重后果。
2.腐败现象败坏了改革开放的声誉,妨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一些腐败分子举改革开放之旗,行贪污腐化之实,利用政策“空子”,打所谓“擦边球”,很容易给一些群众造成错觉,认为腐败现象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进而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产
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侵占国家、集体利益和侵害职工群众权益,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基层执法不公,买官卖官和拉票贿选,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欺压群众、奢侈浪费等。与那些大案要案相比,这些隐形化的腐败现象常被人们忽略,甚至习以为常,其实它对社会风气尤其是道德水准的危害极大。解放后曾经绝迹的黄赌毒现象死灰复燃,诚信缺失、良知缺失、造假制假现象屡禁不止等社会现象均与腐败有很大关系。
二、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尽管腐败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都有相似的表现形式,但它滋生、蔓延的社会基础却有很大差异。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多角度透视、多层次分析。
(一)历史原因
中国曾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种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下,各级官吏由国家授权并代表国家索取地租。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官吏利用职务之便,强索他人财物,侵吞国家财物。清代巨贪和王申倒台之后,查出的家产富可敌国,比清政府的国库还要多。可以说,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贪腐之风绵延不断的历史。“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升官便能发财”,成了历代官场的金科玉律。当前,封建社会虽然早已灭亡,然而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封建意识并没有随封建制度的结束而消亡,至今仍然根深蒂固。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消灭的时候,它的死尸并没有装进棺材、埋入坟墓。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当前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腐
力,为设臵租金提供了方便,由投租到寻租产生了一个因果联系的恶性循环圈,即行政部门对经济的干预产生“租金”,人们为了寻求“租金”向官员行贿,从共同分享“租金”中得到官商既得利益,又力求保持原有租金制度并设臵新的租金制度。这就形成了投租寻租的“滚动效应”。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设立的办事审批程序较之以前更为复杂,需要经过更多的行政机关审批,原因是凡有权力参与审批的机关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由此可见,投租寻租的“滚动效应”不仅为深化改革制造障碍,而且还有吞噬掉已有改革成果的可能。
(三)机制原因
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新的体制不可能一下子完善起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又不能完全沿袭,这就在某些行为的约束和管理方面造成空档和漏洞,从而被一些人利用来打“擦边球”,搞权钱交易。因而,腐败现象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同这一时期特点相联系的特殊现象。
(四)主观原因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党员干部如果放松世界观改造,党性观念不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那么当正常的渠道难以得到所渴望的金钱时,他就有可能把政治权力
三、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把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努力做到预防更有效、监督更有力、体系更完善、惩处更坚决。
(一)健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个兴亡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时至今日,这黄钟大吕般的发问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干部拒绝监督,迟早要出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实行有效监督是确保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护身符”、“安全阀”,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对腐败易发、多发部位和领域实行重点监督。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构建全覆盖、无遗漏的监督体系。
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
系统。
要在法制建设上下功夫。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依靠法治,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贤明。要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行政和司法行为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减少权力行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堵塞各种漏洞,确保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合理运行。要建立健全干部定期轮换制度、任职回避制度、举荐责任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个人及其近亲属财产定期公布制度、存款凭身份证制度等,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抓制度建立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制度的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性。
要在廉政教育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蜕化和变质是腐败的主要根源。无正则无骨,无情则无肉,无理则无魂,无法则无度。一个人没有相应的道德水准,就不会有自觉遵纪守法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是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在党员干部中,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律、他律和律他的关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做到“脚正、腰硬、心热、脑冷”。要广泛开展公民权利和义务观教育,使公民明确认识到自己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应尽的各项义务;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
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抓好制度落实作为重点,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事前预防与事后惩治同样重要,事前预防的社会效果甚至要好于事后惩治。河南省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说,看到一个个贪官倒了下去,一个蛀虫挖了出来,自己没有丝毫成就感,相反却是揪心的痛感:为贪官心痛,为其家人心痛,为党组织肌体的健康心痛。今年6月份,周口市纪委在全国首家开展党员干部关爱教育活动,并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市级预防腐败局。该市在关爱教育活动中,坚持重在关爱、重在预防、重在帮助的原则,通过人文关怀、关口前移,运用“温情式”、“暖色调”、“人性化”的方式,及时掌握党员干部工作上的违纪苗头、思想上的不良倾向、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达到教育、保护和挽救干部的目的,被中纪委宣传教育室主任杨小平誉为创新之举、重情之举、预防之举。
总之,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近年来发生的许多案件充分说明,经受“四种考验”,抵御“四种危险”,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仍然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土壤,⑧
⑧ 刘琰 李凤霞.全市党员干部关爱教育工作启动[N].河南:周口日报,2012-06-04,头版
第五篇: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陈良春何允海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土地的管理已成为农村两大热点问题,直接影响村级政权建设,关系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就此,我们到公安机关、土地部门、部分乡(镇)对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进行调研,发现村干部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已成为当前村干部的主要问题。据调查,仅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全市查获的村干部土地违法违纪案件就达150件,处分党员55人(其中党员组织非法买卖土地28件,村干部利用土地管理权非法占有土地18件,党员受贿案件9件),有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另有18名乡(镇)干部因非法参与土地买卖受到党政纪处分。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土地资源的调控力度,土地价格将进一步攀升,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违法违纪行为的做法将有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死结。
一、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抓村集体经济收入,非法买卖土地。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土地资源的紧张及经济利益的高度驱动,一些村干部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利用集体土地和一些个人或单位进行非法交易、非法谋取暴利,形成了一股非法买卖土地的风气。一是借发展村集体经济之名,借地生财买卖土地。二是借新农村建设之名掩盖土地买卖,谋取暴利。三是采取非法手段毁田卖土卖沙、变相买卖土地。上述形式的非法买卖土地行为,因收入归村集体,村干部从中只起到协调和组织作用,易得到村民的支持。
2、村干部利用权势,直接非法占用土地。一是村干部利用权势,公开违章占地。村干部与当地一些地痞流氓勾结,以充当保护伞,或与乡(镇)干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乡(镇)干部权威出面打招呼、向供地单位或个人施压等方式干涉用地,或村干部借家族势力,强势欺压百姓,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以达到公开占用土地目的。二是村干部互相勾结,集体瓜分土地。个别村干部凭借手中握有的“村集体印章”,以村“两委”的名义占用土地。三是村干部借村民名义,骗取土地。较常见的是冒充村民,骗取宅基地。部分在周边农村建私房的城镇居民,所持有的证件,其姓名和住址都是假的。有的冒名顶替,有的改名换姓,其目的就是冒充村民,捞一块宅基地。
3、村干部利用土地管理权,收受好处。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借地谋财相当普遍。某些村干部利用手中持有出租土地和安排宅基地和土地开发管理的权力,围绕“管理”做文章,借权“索钱”,中饱私囊。其特点是赤裸裸的索贿。村干部凭村集体“商量权”和“决定权”,1
毫不掩饰向单位或个人索要钱物。
二、原因剖析
1、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一是土地法规和法律知识缺乏。据调查,在已立案处理的村干部违法用地案件中,绝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部分为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低决定其基本素质和法律法规的缺乏。如对土地买卖的亩数和土地性质、金额大小等犯罪情节的衡量尺度一问三不知。二是依法管理村务意识淡薄。村民被选上村干部后,往往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抛于脑后,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凌驾于村民之上,以官老爷自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称霸一方,对村民的正当的法律权利视而不见,在决定村里事务时,本应当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事项,由村委会直接给决定了,也不向村民告知。也有的村村内事务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少数人说了算,村“两委”形同虚设,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有的掌握实权的村干部为了中饱私囊,一个或几个人就决定应当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事情,为村民服务的意识荡然无存。
2、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村干部违法行为处罚上,执法机关间存在衔接难。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既不是国家一级行政机构,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司、企业等其他单位”,对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违法行为,就出现了不同性质的主体身份。根据不同的主体,分别由不同办案单位管辖。如挪用犯罪中,挪用的若是公款,那案件由检察院来办理,挪用的若是集体资金,那案件由公安机关来办理。但办案实践中,案件还没明了时,往往还不好分清是公款还是集体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衔接难的问题,有时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对村干部的违法行为打击不力。二是村务公开制度,还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村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经验也层出不穷,我市下发的“三个文本”也规定村内重大项目由村民代表和监督小组商量讨论。但这些制度虽然都有明文规定,但有些村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制度也是墙上挂挂而已。有些村务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重大土地审批用地项目不公开,没有开展土地招投标,以至于给这些村干部钻了空子,对不公开的行为处罚措施跟不上。三是土地管理法规条款,操作性不强。《土地管理法》规定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土地的建筑物,只能作没收,不能作拆除处理,然而对没收后的建筑物如何处置,又没有具体的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收的建筑物最后还是作价给违法者,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违法者最终还是实现了违法目的。我们为违法补办用地算了一笔帐,以塘下工业用地为例,一亩土地的市场价格平均已近百万元,正常审批情况下取得的价格不到50万元,而违法补办只比正常审批多出每亩2万元的罚款和6万元左右建筑物作价款,违法补办成功每亩土地还可净赚
40多万元。所以在土地执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土地违法者在实施土地违法完成后,非常乐意、非常主动地接受处理。这并不是违法者法律意识增强了,而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非法占用的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只能作没收建筑物和罚款的行政处罚,罚了以后才能补办。所以,他们不怕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最怕的是执法人员不依法行政,对违法建筑物直接实施拆除,最终实现不了违法的目的。
3、村务监督管理不到位。一是村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村干部目前实行了村级直选,但只选举了村民委员会主任,却没有一个相应的制衡机构。村委会缺乏监督机制是村干部发生非法买卖土地和土地交易过程中村干部收受好处的最根本原因。市、乡(镇)组织的监督以及村级自身监督体系的监督不到位。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级监督小组只是个空架子,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二是选用村干部环节上缺少监督机制。在有的地方,村民之所以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一般来说他们也是某些主要领导的意中人或推荐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你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因为领导注重的是结果。而有些地方只要在当地有势力、有财力的人,不管品德、能力如何,都选得上。这样无形放宽了村干部素质标准,给村级腐败打入了伏笔。
4、村干部经济利益驱动。一是兑现贿选付出的高额成本。根据我市村级换届选举实际,一些具有较高经济收入的村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村或中心镇强村,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多数采取贿选手段当选。部分村民把当选村委会成员作为以权谋私、或为家族、宗族、派别谋取利益的先决条件,为当选不惜采取请客送礼、贿选拉票、操纵选举等各种非常规手段。这些人当选村干部后,往往借村土地开发机会,千方百计向用地单位或个人索要钱财,以劳回所谓的成本,能在本届动工的工程就提前动工,能不留给下届的土地尽量本届买卖开发掉。二是兑现选前诺言。许多村干部在选举前向村民违法许愿,如当选后给村民优先下达农村私人建房指标,解决老人公寓,不缴水电费,不缴纳农业承包费等。三是村集体经济利益驱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用地需求急速增加,土地价值不断攀升,地皮价格达到“寸土寸金”的地步,村集体为了搞创收,采取违法买卖用地。四是村干部拉拢乡(镇)干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在非法买卖土地问题中,政府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的影子不断浮现。为了防止乡(镇)干部出面干涉,一些村干部往往将乡(镇)干部拉进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非法买卖土地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扼制。
三、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
1、加强法制法规培训。要从根本上杜绝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的违法等现象,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只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做到在村土地管理活动中公正、客观、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从农村实际工作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应当把提高“两委”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土地法规常识作为重点。通过对“两委”干部的政策法律和土地常识培训,既可以提高其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也可以改变其工作粗暴简单的陋习。随着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农村基层“两委”干部能否依法办事,会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要针对现阶段的情况,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下大力气培训好农村基层干部,并建立考核制度。
2、培养保护土地意识。针对村干部惜土意识淡薄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实际,应指定镇土地所定期进行以帮扶为重点的教育,重点掌握土地管理法规和村民自治条例,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解除私欲,营造廉洁奉公,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氛围。同时要有村民举报奖励机制,激发广大村民自觉保护土地意识。
3、构建警示教育平台。抓典型,以案说纪,以案说法,可以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功效,起到有效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充分发挥现有的一案一会一建议制度,更具针对性解决发案村庄在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堵塞漏洞,下不再犯;适时回访跟踪,及时疏导帮教,可发现发案规律,防止重蹈覆辙。利用新闻媒介或宣讲曝光典型案例,可以形成反腐倡廉的好风气,达到了追究一人、震撼和警示一片的目的。
(二)健全管理长效机制。
1、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一是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务公开。凡是土地使用,都要按制度规定,做到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公开形式、公开管理监督等五个方面的统一。加强督促和反馈,对不按时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应弄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所有土地使用严格按《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定。
2、统一使用招投标平台。根据我市实际,农村土地使用权出租等交易应进入招投标平台,土地交易实行按层级拍卖:村级涉及拍卖额在100万以上进入市招投标中心交易;村级涉及拍卖额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以下必须
进入镇招投标中心交易;村级涉及拍卖额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进入镇招投标中心实行简易招投标(这是为了考虑招标成本),但必须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3、探索建立村级干部管理模式。根据《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实行村民自治后,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被定位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在乡(镇)政府和党组织不能直接任命或罢免村委干部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和党组织如何有效管理村委会干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乡(镇)政府和党组织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村级干部管理形式。乡(镇)要通过对村干部的考核、审计和评比,强化村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进取意识和为民意识,规范村干部的自治行为。
(三)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1、建立村级事务监督机构。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涉及管理村务工作的主要有两个部门:一是村级政权建设由民政部门管理、监督,二是村级财务由农业部门管理、监督。这两个部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往往会存在各顾各的,造成管理、监督衔接不好、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为了加强对村级事务的监督管理,应成立领导小组,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农业部门参与,通过领导小组对村级事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确保村级组织健康有序运转,促进村级事务规范化建设。
2、加强基层土地所监督力度。基层土地所处于管理未端,是基层前哨,易于掌握到农村违法用地的第一手资料,便于监管违法用地,要授予其一定的执法检查权和处罚权。因此要重心下沉加强基层土地所建设,实现“四个重心下沉”:监察重心要下沉到所,提高发现能力;职责重心下沉到所,提高责任心;队伍重心下沉到所,充实一线力量;服务重心下沉到所,提高服务水平。
3、健全乡(镇)纪检监察网络。乡(镇)纪检监察组织要主动介入村级事务。对村级土地资源处置等重大事务要派人参与监督;要定期对村级土地使用进行清查;要认真调查群众对村干部的举报问题,并按党纪法规严肃处理。同时,要把乡(镇)纪检监察网络向村级延伸,建立村级纪检监察队伍。村支部设立1名纪检委员(由书记、主任以外村委干部兼任)。协助村支部、村委会抓党风廉政建设。村纪检委员有权对村务公开、工程建设、土地资源处置、土地征用等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权查阅村务管理活动的一切资料。
(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为了查处到位,避免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现象,纪检监察部门要与土地部门、房管部门、公安部门及当地乡(镇)政府协作沟通,形成办案合力。同时,利用全市乡(镇)联查联审制度加强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形成公正办案,防止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产生,对于
增加案件透明度,提高执纪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和威慑力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违章、违法成本,对违章或违法的建筑物能拆除的,一律拆除,对土地能复垦的要强制复垦。对乡(镇)干部等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土地买卖和干扰正常用地审批程序的失职渎职案件进行严厉查处,坚决纠正“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
2007年7月1日
作者:瑞安市纪委常委陈良春
瑞安市纪委纪检监察室何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