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5:3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篇: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1区域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临淄区现有村庄 433 个(5 个街道办的纯社区除外),其中规划建成区之外的村庄共有 379 个。目前,在区域现有村庄中,1000 人以上的大村有 151 个,500 人— 1000 人的中等村有 190 个,500 以下的小村有 92 个。村庄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临淄区村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临淄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临淄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临淄区地下水含量丰富,西部有化学工业区和齐鲁石化公司,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1.1.4村庄内部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临淄区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临淄区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农村规划。但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

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加之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农民对就近建房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导致上层与农村基层之间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严重脱节,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1.3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在临淄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四大主要制约因素:(1)土地政策制约。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这对跨户、跨组调地造成很大难度,村级组织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又相当差,往往遇到此类问题就束手无策。还有农民放弃旧宅基地,到新安排的位置建房,如占用耕地,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价高外,还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占用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外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以原有居民点为主布置,布点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而新农村规划布点少,规模相对较大,两者差异比较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调整,农房审批时两个规划依据时常发生矛盾。加之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调控,使农村用地紧缺,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影响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2)规划制约。目前,在全区 433 个行政村中,虽然有一部分村庄曾做过村庄规划,但未予以实施,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未做过规划,仍属规划空白点。村民对规划意识比较淡薄,一说到新农村建设,就想着要盖新房,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得到明确。(3)财力制约。临淄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4)思想制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2对策措施

2.1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尽快实现临淄全区 668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区、东部齐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一城四片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2)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

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应先行,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合理编制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布局规划,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进和完善村镇供地结构,合理利用土地,开展土地整理,将闲置土地加以利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处理好村镇

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控制占用面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弃耕、抛荒者,由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2.2.2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2.3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结合临淄区实际情况,为优化临淄区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1)城市郊区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 + 旅游” , 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态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如稷下街道办事处,位于临淄城区北部,辖 33 个行政村,1 个社区居委会(纯社区)。利用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004 年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8 个,占地 133.33 万平方米,1000 个蔬菜大棚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下一步应从本身特色出发,发展相关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如梧台镇,南部有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2001 年 7 月,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靠济青高速路,北依张皇路,东靠辛河路,西至博临路,规划面积 1000 公顷。设有新技术试验示

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 4 个功能区。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为 “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如皇城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建成列入省三 O 工程的蔬菜新品种科技示范园一处,市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6 处。全镇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大棚 5000 余个,全镇瓜菜种植面积 4300 万平方米,总产量 459885 吨。此外全镇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此类村庄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树立发展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村。二是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主要产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如边河乡,地处临淄区南部、沂蒙山区的北缘,位置偏远。规划应以“整村推进”的理念,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3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第二篇: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黄光启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水城县现状,分析了水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优势和存在问题,从四个方面对水城县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关 键 词〕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作者介绍〕水城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一、基本情况

水城县辖33个乡镇37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20个,温饱村138个,小康村14个。全县总面积3584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农业人口71.3万,占96%;境内有汉、苗、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万人,占43.2%;耕地面积80万亩,人均耕地1.1亩,其中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4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城县委、县政府根据“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三种类型明确了39个建制村为全县试点示范村(其中省级试点村2个,县级试点村4个,乡级试点村33个),建立了副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明确了25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抓39个试点示范村工作,在全县支农专项经费中明确了1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抽调了26人组建了两个规划组,目前,已完成蟠龙乡沙坡村、纸厂乡前进村等两个省级试点村规划工作。

二、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优势

(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水城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促进了水城县以煤炭为主体的资源建设开发,使水城县进一步明晰了以煤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构建“四个工业组团”的发展战略。目前,随着发耳电厂、发耳煤业、玉舍煤业等一批重型工业的相继启动,水城县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和创收后劲不断扩大和增强,实现以工补农将成为可能。二是“珠防、长治”工程有力地推进了水城县的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环城绿化、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为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五”期间,水城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切实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农村变化形势喜人,农民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一是农村交通有了新变化。围绕“两纵两横”公路网络骨架,加强了东接六枝、安顺,南接盘县、普安,西接宣威、威宁,北接赫章、纳雍等大通道的改造,新改建通乡公路112公里,提高了公路质量,实现了乡乡通公路,22个乡镇通油路。二是山、水、林、田治理有了新举措。累计完成坡改梯7.36万亩,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0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1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7%,比“九五”末提高了7.5个百分点。三是扶贫攻坚有了新突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1亿元,解决149个村、13.37万人、5.51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完成移民搬迁和民政安居工程5942户23768人,使4.09万人越过温饱线,净减少低收入人口11.73万人。四是人居环境有了新改观。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随着茅草屋改建工程、沼气工程及“五改”(改厕、改路、改灶、改橱、改圈)、“三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户的居住质量。五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民主法制等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两基”提前一年通过省验收,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2.8%,村民自治逐步推进,社会稳定,安居乐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9元,比2000年增长42.7%,年均递增7.4%;以种子工程为龙头的“两杂”良种种植普及力度加大,粮食总产量达24.29万吨,比2000年增加2.41万吨;烤烟、马铃薯、茶叶、生姜、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到28.4%提高到38.1%(90价),提高9.7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百车河无公害蔬菜已经省专家认定,基地规模达5000余亩,覆盖蟠龙、阿戛等5个乡10个村,受益农户达2000余户;发耳、米箩的科技杨梅、猴场的猕猴桃等基地已初具规模,开始产生示范效应。姜业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茶叶公司、奔牛食品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了兴隆养鸡场、隆华食品厂、荷城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功能明显增强。

农民增收的渠道逐步拓宽。一是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逐步提高。农民从事农村工业和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增收空间逐步拓宽。二是外出就业收入逐步提高。2005年输转

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亿余元。三是从产业化经营中实现的收入逐步提高。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一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环节的“零税赋”。2005年,全县农业税减免总额达866.7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农业生产“三补贴”政策。近两年,兑现补贴资金497.7262万元。三是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累计粮食兑现面积47.3万亩,兑现粮食1418万斤,现金兑现面积12.6万亩,兑现现金2893.7万元。四是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去年,全县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9052万元,22.9万名贫困学生受益。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信心鼓足了动力。

农村旅游经济初显成效。成功申报国家级玉舍森林公园、南开省级风景名胜区及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新建了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天生湖旅游区、罗米期度假区、阿勒河风景区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15.5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2000余万元,旅游服务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水城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一是乡村公路等级低。11个乡未通油路;村级公路质量差,维护投入不足,均属季节路。二是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未普遍解决。三是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脏乱差问题突出。以“改院、改水、改橱、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未得以有效治理,人畜混杂、污水乱倒、柴草乱垛、垃圾乱堆的现象非常普遍。四是农村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公共设施缺口大,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于需要。

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缓慢。一是农业特色化、规模化程度低,产品不特,效率不优,规模不大,种植零星分散,增收缓慢。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耕作方式粗放,传统农业、季节性农业比重大,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提高增收水平。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条未形成,生产、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相互脱节,造成利益分割,收效微薄,以至种植、养殖示范项目基地辐射功能不强,发挥不了龙头作用。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驾驭市场能力不强。全县农村种植、养殖协会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走势不能客观把握,以至生产的产品不能与市场需求形成合理科学的效益对接,季节性产品多,反季节性产品少,卖不出钱,增收慢。贫困面广量大,扶贫工作难度大。全县现有220个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8.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1.86%。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担子重。

发展不平衡。全县372个村由于区域分布和能源分布不同,发展不平衡。毗邻城区的城郊村、位于交通主干沿线的一线村、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心村、有煤炭企业入驻的煤炭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这类村占全县村数量的20%;地处边远的纯农业村,发展相对缓慢。

农村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全县农村人口占96%,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8.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6%。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很低,劳动力水平低、综合素质差,思想观念守旧,严重影响收入的增长。农村基层组织造血功能低。一是村两委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相当一部分村两委负责人年龄在48岁以上,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3%,一部分还是小学文化;三是两委班子“双带”能力不强,许多村干部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工资报酬低,后备力量薄弱,特别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纯农业村,无人愿当村干部。因此,存在“不愿干事”、“不能干事”“无人干事”的问题。

四、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前提,管理民主是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又系统的工程。水城县地域广,山区多,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建设社会义新农村,需要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分步推进。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五大产业”(种植、养殖、采掘、加工、旅游),抓好“三个提高”、“三个突出”。一是提高“两杂”良种种植面积,突出烟、姜、茶、果、蔬、药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二是提高草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突出品畜良种在养殖业中的发展;三是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突出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立足特色农业,加快“四个调整”。结合各乡镇村的实际,利用资源优势,抓好“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规划与布局,加快“四个调整”。一要把规模“调”大。通过基地示范、组织牵引、协会带动,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实现经济规模化。二要把产业层次“调”高。通过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小额信贷支农资金,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实现产品结构向深加工转变。三要把产品“调”优、“调”特。在名、优、新、特上狠下功夫,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四要把土地“调”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立足市场导向,解决“五个问题”。据市场抽样调查,市区的农产品消费源于水城县的不足20%,水城县农产品大部分是自产自销,坐地消费。要壮大本地农业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需要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农业信息化问题。要尽快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充分使用好农村远程教育、农经网站等网络信息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决定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取向。二是农业的市场化问题。要引导农业与市场对接,按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按市场变化趋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三是解决生产的专业化问题。要整合一切支农资金,鼓励农民多渠道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加工等薄弱环节上下工夫,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及利润率。四是解决农民的组织化问题。要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作用,提高本地农业产品销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五是解决产品的品牌化问题。以百车河无公害蔬菜基地载体,着力在反季节、贮藏、加工、包装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造好“凉都”蔬菜系列品牌;以姜业公司、茶叶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做强“凉都”茶叶系列品牌;以科技杨梅、猕猴桃为带动,进一步树起 “凉都”水果系列品牌。

立足现代农业走势,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农户”、“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一要尽快通过解决基层组织中“不愿干事”、“不能干事”、“无人干事”的问题,提高支部的战斗力,引导好农业协会发展,把协会建在农民最需要的项目上,建在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的项目上,建在农民最能增收增效的项目上。二要通过协会来集聚生产要素,推进农民组织化、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实现“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联体模式,协会通过拓展融资渠道,招商引资,组建农业公司,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对等模式,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三是抓好农技服务

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力量,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二)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提升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着力“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和信息化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通乡油路改造,实现村村通公路,提高通村公路的纵深通达率;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电视、电话、广播等网络信息的覆盖率。二是加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建设。结合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和小流域治理,加强对中低产农田的改造;结合病险水库固堤加修、排灌及小水窖工程,进一步完善人畜饮水设施。三是加强环保节能建设。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立足点,大力实施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村寨绿化“三化”工程和茅草屋改造工程,加大整脏治乱力度,整治“脏、乱、差”现象,营造良好、和谐的人居环境;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推进“畜-沼-种-养”的循环配套工程;推广节能技术,加大节能灶的普及力度,确保农户增效节支。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两基”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好村卫生室及配套建设,提高村卫生员的业务素质,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救助、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贫困人口救济等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的公共福利水平。在城郊村镇和省2个、县4个试点村,要率先在最低保障、养老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突破。

实施“三项工程”。一是扶贫攻坚工程。一要整村推进,重点突出,把重点放在220个贫困村,放在少、边、穷村寨。二要创新思路,做到“四个结合”:与治懒扶愚、育人扶志相结合,克服等、要、靠的观念;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从根本上打破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改变生存方式;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帮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提高生存能力;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帮助他们寻门路,找出路,发挥作用,提高生存本领。三要城乡联动,上下联动,部门要从项目、信息上扶,乡镇要从政策、机制上引。四要持续增加扶贫攻坚的后劲,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从根本上改变重点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努力提高贫困村寨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效遏止返贫。二是民用煤供应工程。在煤炭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和不准私挖乱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妥善处理好民用煤的供应,加大投入,完善补给供应机制,真正从源头上予以解决。三是移民搬迁工程。要制定移民规划,落实移民安置政策,妥善解决因地质灾害影响或生存环境恶劣的村寨农户的搬迁安置工作,做好安置区耕地户口转移、生产地日常管理等服务工作,力争使生态移民“走得出、留得住、过得好”。

(三)以素质为关键,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

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重点培训。组建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开辟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农经网站下载课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完善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队伍,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一批农产品营销队伍,一批能工巧匠队伍。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认真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广大群众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我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二是结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诚信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四)以强化工作措施保障,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畅通渠道,建立三种机制:一是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立足“四个工业组团”的发展思路,加快水城煤-电-化、煤-气-化的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二是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立足双水新城区和玉舍、发耳小城镇规划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断增强城市支持、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三是建立增加投入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格局。

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在扎实搞好省两个、县四个试点村的工作的同时,要尽快制定全县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具体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毗邻城区的滥坝、双戛及百车河一线等的乡镇村,应以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实施“菜篮子”工程为基础,着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打造蔬菜品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型新农村,同时,打造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及生态农业型新农村。在交通便捷及商品传统聚集的乡政府驻地村,建立流通贸易型新农村;在林草荒山多、生态植被好的偏远山区乡镇村,建立禽畜养殖新农村或中药材新农村;在北盘江、发耳、猴场等低热河谷一带的乡镇村,建立水产、水果型新农村;在旅游资源潜力大、民族风情浓厚的乡镇村,建立旅游观光型新农村。

注意“五个”防止。一要防止搞简单化。不能把建设新农村简单理解为建几个新村、修几条马路、盖几处新房。二要防止急功近利,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根本,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只有使农民得到实惠,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得到持久的动力支持,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不求长远发展,短期内集中财力刻意推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三要防止搞包办。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传统风俗习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不要行政指令,一揽包干。四要防止盲目性。建设新农村,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揠苗助长,尤其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五要防止一刀切。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人文历史差异很大,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的调查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方面,发展前景看好。从战略角度讲,中央连续四年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2006年和2007年专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七次党代会,准确把握这一形势和趋势,超前性地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政领导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臵,进一步确立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政策方面说,“三个继续高于”及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还相应地制订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的配套优惠政策等。从发展基础看,已具备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率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服务、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此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法制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制约因素明显。一是“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意识形态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量相对匮乏;同时,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社会化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力,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出现断层,种子管理体制和国家农场的服务功能弱化,改革工作亟需进行,农业综合执法还没有实现县级全覆盖,这就造成涉农公益性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三是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枢纽,功能相对还不完善。在联动创建、资金投入和引导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运行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现象,也没有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应消除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但应该注意防治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越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对这项工作不能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过度推动,出现拔苗助长,超越正确立场上的应抓范围;二是“错位”。一味图政绩,丢掉基础工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偏离方向,甚至用简单的新房舍、新村街等代表代替新农村;三是“虚位”。部门行为不规范,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政治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不付诸实践。 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庄建设。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按照这一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经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搞好新村庄建设,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等于新农村建设。目前,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片面认识,以至出现了不顾现实情况、不分轻重缓急、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而大拆大建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

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攀比。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总体上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决非易事,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建设新农村的难度更大。因此,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的思想,树立长期奋斗、稳步推进的意识,防止出现热情很高但思路不清、口号很响但行动不力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真正能够不断取得进展。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等原则和思路,允许各地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方式有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和模式化。各地应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路子,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扶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要上项目、搞建设、打基础,这就需要大量投入。解决投入问题,不能有“等靠要”思想,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扶持,而应拓宽思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比如,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公益性项目,应主要由政府来投入;对于种地、建房等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应主要靠农民群众来投入;而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应由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一起办。

制定科学规划,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没有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就会事倍功半。制定规划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未来发展。当前,应着力加强水、电、气、路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群众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积聚后劲。

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自己致富的能力,更要有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的能力。农村党的建设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足进步,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建设沿海强省的重大课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城市化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一方面,从农业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京津、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通过推行企业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做大瓜菜产业,做强粮油产业,培育优势作物产业带,建设多类型农产品专业基地。另一方面,从农村经济发展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支持涉农工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建立和壮大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革新资源利用方式,切实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依据自身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起步,一是从科技应用入手,大力普及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二是从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着眼,加大普及推广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生产规模,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战略任务来抓,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是把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强,把地方性特色产品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竞争力强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科学利用外资

以项目促发展,以科技促增效,在投入中加大科学指导成分,积极用市场为投资定位。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突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生态文明村建设及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作重点,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大力引进域外资金。与此同时,在投资硬环境上,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供电及生态环保等条件,为开放引资、争取项目,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在投资软环境上,努力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高效行政管理体制。

(五)加强人才培养

尽快在广大农村实现深层次的劳动力变革。一方面,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人才到农村、搞农业。要通过吸引和培养农村精英,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者、农业经营者的人才结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具体讲,一是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三是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强化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六)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10-8-9 浏览次数:9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内容说明中,将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纳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为此,民盟福建省委组织盟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这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困难,深入各地农村实地调研,就如何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新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更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角。

广义上来讲,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还应包括新农村的产业规划,当地政府要有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之配套,规划要充分用好、用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县(市、区)专门抽调一批不同专业的高层技术人才分赴乡镇,协助乡镇基层干部与各村农民朋友共同完成产业规划,做到既结合基层的产业特点,又高瞻远瞩,真正为农村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上,要尽可能与当地农民的种养习惯、技术特长、经济地理条件相结合。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目标。

2、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

有关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几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二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体制改革,还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农村规划应当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统筹安排,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于生活的新农村。规划应布局合理,功能区切块清晰。生活住宅区、公共福利设施区、办公区、农田区、村办企业区、林木绿化区等定位合理,各得其所。要让农村逐步朝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目标迈进。特别是,猪、牛、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要考虑防疫、环保、厩肥就近到田等因素,选址应离开居民住宅区。同时,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可推行“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圈、改厕、改厨),提倡农户对门前、院落实行“四包”(包硬化、包绿化、包净化、包文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方面,新农村规划中规定的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要划出“红线”,不能随便改变,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外,原来的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群落、繁衍的飞禽走兽要严加保护。不准随便开荒、挖坑取土、伐砍树木,尽力保护山川自然的原生态。对于农村原有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要予以保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四合院、店铺及祠堂、庙宇等,要予以有选择的保留。对确有价值的、标志性的古居群、名人居、老宅要整体保留,新农村同样要给历史留下记忆与参照。要特别注意防止“大拆大建、在破坏中建设、在建设中破坏”现象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节约目标。许多地方扩建新村,中间旧村尚未改造,四周新村却不断向外扩展。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审批和使用,村办厂(场)占地和村民用地都要精打细算,集约使用土地。农村建筑一定要推广和应用节材、节能、节水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应用上要逐步推广使用非粘土空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外墙建筑要有隔音、保温、隔热设计,节约土地、木材等短缺资源。改造旧房或新建住宅时,要在朝向、结构、用材、燃料、照明、保温等方面全面推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我省新农村建设在推广沼气工程的同时,要增加抗震性能的设计、生活污水处理的设施,要争取在推广节能住宅、环保型住宅等节约户型的设计上有新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要在文体、卫生、娱乐的设施建设上有所突破,改变农村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现状。要从村建规划上入手,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首先要建好一村要建一座甲级卫生所,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建好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或文化夜校,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条件的村要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敬老院、篮球场、舞台以及健身房等,并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要使百姓逐步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使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

首先,要从程序上、制度上解决“权比法大,村官权利比规划还大”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依程序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支委、村委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以后,由村民大会通过,报乡人大批准,报县(市、区)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这样的规划既不能随便弃之不用,也不能任意更改;需要修编时还应按原制订程序进行。并参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做法,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其次,要做好村两委换届衔接工作,实现村支部、村委换届不换规划。第三,要按照“规划先行、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的原则,立足长远,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长期规划,分期实施。第四,要认真抓好村镇的整体建设规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

二)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

加强对农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全省各县(市、区)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1、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提高各县(市、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为此,可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宏观谋划、驾驭市场、统筹协调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照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推行“优差排位法”,通过“两推一选”择优配齐配强乡、村领导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扎实抓好先进村的巩固提高和后进村的集中整建,努力把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一些未配套领导机构的市、县应尽快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新农村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县工作的考核目标,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整体推进。

2、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可在全省各县(市、区)农村党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星、遵纪守法星、履行义务星、勤劳致富星、先锋模范星“五星”党员之类的评比活动,激励他们争先创优,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继续深化党建“三级联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对50岁以下的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人掌握1门到2门实用技术。从乡镇机关和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选派一批名科技人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帮扶,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要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创新村务管理机制,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各县(市、区)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并完善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完善相关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最终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阶段,要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各地要立足本土实际,区别发展。对沿海经济基础好、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农村,要大力整合现有产业,争取做大、做优、做强,逐步形成规模;对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抓第一产业,要从农业内部挖潜,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抓好市场流通环节,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通过培训引导,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巧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大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要以“工”促“农”,留住青年农民精英。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英人才流入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大面积“失血”,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我省相当地方的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打造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容易形成以“工”促“农”的局面。对我省多数农产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发展“涉农产业”,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钱袋子满起来,腰包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民精英,尤其是青年农民精英。

(四)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1、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培养新型农民是我省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1)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青少年必须接受初中、高中文化教育或职专、职高、技校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要接受扫盲教育,做到青壮年人人达初中生,老百姓家家有高中生,新农村村村有大学生,整个村没有文盲,没有失学生。

(2)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各种形式,既要加快培训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训农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可把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省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3)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农户、信用等级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创建活动;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要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林业、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我省农情、省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2、对于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乡村干部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今后几年,省委省政府要考虑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列入预算,地方各级财政要逐年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此外,还要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落实新农村规划和村级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土地、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金融单位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内应简化办证审批程序,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国债等国家现有的扶持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切实把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研究落到实处。建议我省在“十一五”期间,适当增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扶持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口部门的责任,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都负有责任。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建立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此外,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因此,省委、省政府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与农村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适当放宽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六)新农村建设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乡村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每个农民自身的事,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业。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有“等上面拨款、等上级立项”才干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党中央的政策,依靠好的领导班子,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体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富民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经济实力,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在工作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舆论氛围;要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大量违规占用耕地和农保田盖房、侵占子孙利益的现象发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更不能患幼稚病,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如一些不适合集中搞新村建设的山村,不强调“屋成列,树成行”,事实上,白墙黛瓦与绿树错落有致也是新农村的一景。

(七)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农村,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驻**村禁毒防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在基层农村的明显标志何归宿定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何总体规划部署。**村“两委”和县驻村工作队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分析当前新农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实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对鲁洛村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基本情况

**村隶属**乡,位于**乡南部,村委会驻地海拔1040米,地势西高东低,距离县城64公里,距乡政府4公里。海拔1040米,年无霜期220~250天,平均气温13.5℃,平均降雨量2000~2500毫米,平均日照2390小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时有干旱、冰寒、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户数370户,1573人,其中景颇族8个自然村,129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2.33%;汉族1 个自然村,27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7.67%。总面积1425公顷,现 1

有耕地面积5783亩,其中水田面积1252亩,旱地面积4531亩。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甘蔗、茶叶、草果等;养殖主要有牛、羊、猪、禽类;林业有杉木、西南桦、红木等。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和林业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2156元。

二、社会经济现状

1、产业发展情况:**村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阶段,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种植业以蔬菜、茶叶为主,养殖业以农户散养子猪和土鸡为主。农业结构主要由草果、核桃、茶叶、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构成。2010年末全村大小春播种面积3050亩,其中,水稻1860亩,马铃薯25亩,蔬菜51亩,油菜20亩;茶叶594亩,可采摘面积有412亩,草果1355亩,核桃1024亩,龙竹311亩;养殖黄牛371头,仔猪489头。

2、经济状况: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15.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5万元,占总产值94.6%;第二产业产值10.5万元,占总产值3.1%;第三产业产值10万元,占总产值2.2%。人均收入2156元,是**县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3、社会状况:**村骨干产业支撑不明显;农村闲置劳动力多,非农收入少;畜牧业生产管理水平较低,形不成规模;农业技术和设备比较低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村庄布局散、建设乱、规模小;农村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村庄内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等“脏、乱、差”问题突出;广播电视、通讯整体覆盖率

不高;群众文化生活空白,崇善迷信、赌博等现象仍然存在;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村务公开流于形成;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突出。

4、基础设施状况:**村由于地处偏僻,现阶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道路建设严重落后,路况较差;6个自然村虽然建盖了文化活动室,但器材设备配置还不够全面;自来水的供应已基本满足人畜饮水需要,通电率100%,电视入户率92%,通电话率(移动电话)达91%;能源建设较薄弱,沼气和太阳能普及率还比较低,燃料主要是木柴。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滞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新科技掌握过程相对较长,群众经济发展意识不强,资本信用意识淡薄,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2、**村是个半山半坝的农业村,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共涉及到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任务繁重,在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群众自筹资金数额非常有限,上级扶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建设进度缓慢。

3、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把新农村建

设当作自己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最终受益的是他们自己。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房建设、新产业发展等项目的投入上,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乏主动投入和参与意识。

四、开展新农村建设措施

1、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切实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将群众拥护的、赞成的、认可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民致富的平台抓紧、抓好、抓落实。同时,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家扶持与自身努力的关系,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增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工作。

2、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建设主体,没有农民群众的高素质,就不可能有农村的新风貌。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强化成人文化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二是要强化法制教育,巩固普法成果。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尽快地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四是要强化政策宣传,使广

大农民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3、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保证农民持续增加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规范经营模式。从鲁洛村的实际出发,重点发展水稻、甘蔗、核桃、茶叶、咖啡,养猪、养牛、养羊等产业。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带动作用。建设新农村要充分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发动、宣传、带头作用。要搞好村民自治,正确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做到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充分发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

5、结合村情、民意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粮食业、养殖业和经济林果业的短、中、长期规划相结合,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训力度,做到稳产增收。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下载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淄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我是生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为了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结合村上共5个伙伴构成调查小组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其现状总......

    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李昊 引 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将加强农村文......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对于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已经成为了全民关注的问题,同样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 您好! 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请您与我们共同完成这项研究课题,谢谢。本次调查我们是想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困难,我们知道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武功县,布王村、曹家村部分村民调查时间:10月24日方式:对自己所在的村子通过走访、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来进行。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