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要审清材料的思想性
·议论文要审清材料的思想性作文题目是看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根据材料自拟文题;或者规定文题;或者要求围绕一定的中心作文;这就叫做看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不同,看材料作文是由必须使用的材料和作文要求两部分构成的。因此,认真读懂材料,审清材料含意,是把握作文要求,写好看材料作文的关键。如果说,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包含了作文的条件和限制,那么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既是给作文创造的条件,也是对作文进行的限制,只是和命题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不同而已。看材料作文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就材料的范围来说,有名人轶事、格言警句、故事寓言、书信漫画、人物对话、社会生活概述、自然现象介绍等;就作文的形式来说,有读后感、评论、书信、看图作文等。顾名思义,看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看材料。材料没有看懂,或是看错了意思,也就是审题不清;如果下笔作文,必然离题、偏题。要想审清材料的含义,首先,就要审清材料的思想性。
1980年高考作文题的一段材料是这样的: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这则材料的思想性并不难明白,但是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却这样立论:画蛋是很难的,但只要学会了画蛋,就能成为大艺术家。显然,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没有抓住材料中体现观点的关键语句。材料中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这一句,只是用来说明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这一观点的;而达.芬奇能成为大艺术家,根本原因是用心学习素描,而不是只学会了画蛋。有的考生由于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就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思想性,由此生发感想,也就不是生拼硬凑或无的放矢了。下面这篇读后感,由材料引出论题,对关键语名的理解十分准确,一起笔就把握了题意: 达·芬奇这一名字,我很熟悉,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曾经创作了象《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不朽的名作。可是,只有当我读了《画蛋》一文后,才了解到这位艺术大师的绘画生涯是从画蛋开始的。
粗一看,画蛋和创作《最后的晚餐》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谁都可以提起笔来画上一个圆不溜秋的蛋,形状和真蛋似乎也差不离。但芬奇的老师,名画家佛罗基奥却别具眼光,他对芬奇的第一次训练,就是画蛋。佛罗基奥曾告诫芬奇说:不要以为画蛋是容易的事,要真正在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是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大厦能矗立云天,就在于它根底深厚,基础坚实。不是吗?如果达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巴格尼尼如果没有拉提斯代的严格基本训练,又怎会成为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在表演艺术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句话,他们都曾经画过蛋,都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为万丈高楼的建造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文章由点出达.芬奇的不朽名作和画蛋的关系入题,用语简练。宕开一笔,欲扬先抑,但字转折,笔法多姿。强调第一次训练,就是画蛋,然后有目的地引录材料,点明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后,提出论题。用反问句形式,提出三个事例作论据,紧扣材料,又紧扣论题。
以一句话,他们都曾经画过蛋一句收住,进一步点出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的重要,紧扣万丈高楼和打地基,深化论题。有的材料没有关键语句来揭示思想性,例如一个故事、一则事例、一种现象、一段对话、一幅漫画等,那就要挖掘材料蕴含的本质意义,透过字面,概括出材料的内涵,来把握材料的思想性。例如下面这个故事: 我国足球明星柳海光,在参加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期间,他的父亲病重住院,柳海光无法照看父亲。这时有12个青年球迷自动组织起来,轮流照顾他的父亲。医院的护士不知内情,看他们细心照料的情景,对人说:这位老人的儿子们真孝顺!有的同学看到故事中照顾老人的表面现象,便把这则材料概括为尊老,这并没有把握材料蕴含的本质意义;应该想一想:12个青年球迷为什么要照顾这位老人?因为他是足球明星柳海光的父亲。如果换成别人家的父亲,恐怕是不会这么孝顺的。所以单纯理解为尊老,是不符合材料的思想性的。他们照顾柳海光的父亲,从本质上说是出于对柳海光的热爱,希望柳海光能安心踢球,使中国足球能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这也体现了12个青年球迷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如果要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议论文,下面几个标题才能准确地体现材料的思想性:
(1)没有参赛的足球功臣
(2)军功章上也有你们的一半--评上海12球迷的故事
(3)同样能为国争光理解有些材料的思想性,不能被自己头脑中的传统看法所束缚,要跳出一些流行观点的框框,善于反思。
例如下面一则事例: 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十分紧张,她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在专业上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歌舞团不得不决定调她到文化馆工作,用团长的话说是专业退休。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有的同学读了这则材料,可能会批评这位演员练功的方法不对头,或者指责歌舞团长不该调动她的工作,甚至认为她不应忍痛离开舞台,要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从传统观念出发的想当然,是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我们头脑里的传统观念是:凡有志者,经过苦练,必能成功。
事实上,事业上的成功固然要靠主观努力,但也离不开许多客观条件,有时候客观条件和个人的素质不具备,那么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获得预想的效果的;所以,和流行的有志者事竟成的说法相反,这则材料蕴含的思想内涵是:有志者事未必成。主观努力并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正如这位演员选中了从事舞台艺术这个专业,可是这个专业却没有选中她。因此,读了这则材料,应当获得这样的启示:当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能实现时,及时地调整志向,选择更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专业,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才能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我们只从有志者事竟成出发去理解材料,不通过审视材料本身来对一些流行的观点进行思辨,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这段材料蕴含的思想性了。
第二篇:·审清材料议论文的隐喻义
·审清材料议论文的隐喻义上一讲,我们谈到看材料议论文应审清材料的思想性,这一讲,我们要谈及如何审清材料的隐喻义。有些材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如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森林气候》等,这类材料较多的是故事、寓言、格言和自然现象介绍,下面分别择例说明。故事材料: 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词前有一则引言,说的是有位擅长做镜子的工匠,制作了十面铜镜出卖,其中一面平整光洁,其余九面朦胧履昏暗。有人指责他做工太粗糙,工匠却笑着回答:因为买镜子的人要求不一样,那面明镜皎洁无比,在它面前半点瑕疵也无法隐藏,这只有长得很美的人才会用,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过十分之一。所以我在十面镜子里,只做一面这样的镜子。
这个故事的隐喻性,显然体现在工匠巧妙的答话中。工匠这番话,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人们喜欢照怎样的镜子?确实,在他看来,多数人照镜子是要欣赏自己的美貌,而不愿照见自己的缺陷,因而要多造些昏镜,投其所好。这违背常情的做法暗示我们:工匠的这番话不是谈的人们生活中照镜子的问题,而是隐含针眨时弊的深意。而镜子的特点可以照人,那么,我们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比喻:如果把镜子比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同志害怕批评,讳疾忌医,喜欢照昏镜而不愿照明镜的。可见,透过材料表面的荒涎夸张来审视材料的隐喻义,把握材料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明确材料的隐喻义,便不会就事论事、言不及题了。
寓言材料: 有个船夫在急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要渡河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学家: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股巨浪扑来,击翻了小船,哲学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是马克思给他女儿讲过的一个阿拉伯寓言。这个寓言的隐喻义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比喻那些有了知识就盛气凌人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也有人说,这是比喻那些表面上有知识而实际上没有知识的人最终没有好结果;还有人这样认为,这个寓言比喻了生活中没有知识的人比有知识的人更吃香;等等。我们说,这几种说法都不符合材料蕴含的寓意。因为哲学家并没有盛气凌人,也不能武断地说他就是那种表面上有知识而实际上没有知识的人,而更吃香的看法更是脱离了材料的实际,据此类推,那么,一个不会游泳的读书人,偶尔失足溺水,就能得出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仔细想一想:寓言中关于生命的三段话,实际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最后船夫讲的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一句,是关键语句,它的隐喻义就是:你知识再多,如果不能解决眼前溺水的问题,又有什么用呢!明白了这一点,就可用来比喻说明任何科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都是无用的科学,由此提出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的命题,就十分自然贴切了。可见,明确关键语句的隐喻义,有时可成为理解整段材料隐喻义的一把钥匙。格言材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格言的语句总是简炼。概括,富有哲理的,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隐喻义。如句①中的磨砺和苦寒,就隐喻了勤于磨炼和乐于吃苦。实践出智慧和苦学长才干等意义;句②中的羡鱼和结网,就隐喻了良好愿望和实践行动的含意。整句的格言就告诫人们:光有愿望和决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坚实的行动。特别是结网一词更是落笔议论的重点,结字隐喻了勤奋、恒心、毅力、干劲;一句话,结网越努力,鱼捕得越多。这其中的比喻义也就非常明显了。自然现象材料: 从地下冒出来的清泉,或是在山涧流淌的清水,开始不过是涓涓细流。但经过了无数九曲十八湾,汇合了许多细流之后,不管遇到怎样险峻的悬崖陡壁,怪石狰狞,悬岩峭立,它都决不停止前进,它冲击岩石,发出震耳的轰鸣。它有时被摔得粉碎,可是又在山岩下聚合起来,继续滚滚向前。这则材料和《清流与活源》的隐喻义不同,它不是表明流水和源头的关系,而是表明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从概括全篇材料的意思着眼的。从关键语句和句式来看,那么材料中的决不停止向前的流水形象,不是象征着永远朝着一个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吗?材料中的细流、汇合、冲击、聚合、滚滚这些词语,不是象征着集体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吗?而不管……都这个句式包含的内容,不是象征着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可贵品格吗?所以,对有的材料要综合审视,既要概括全篇中心,又要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隐喻义。
一般来说,用含有隐喻义的材料写议论文,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展开联想,去思考相似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包含相似道理的一些事物;同时就能理解:写这类议论文不能光停留在对材料隐喻义的挖掘上,要引申开去,着重论述所联想的事物或现象;而准确揭示材料的隐喻义,找准两者的相似点,立论的第一步就不会偏离题意了。如果看的不是一段材料,而是几段材料,那么,应按照上述方法理解每一段材料的含义,然后根据作要求,领悟各段材料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发表议论。例如下面三段材料:
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个独持的习惯,这就是凡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长年累月地广泛读书,细水长流地做读书摘录,使黑格尔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作文题:谈读书习惯 上述三段材料分别介绍了黑格尔、毛泽东、儒勒·凡尔纳的读书习惯,而且都说明了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材料的共同点;材料的不同点是什么呢?那就是:黑格尔、凡尔纳是学者、作家,毛泽东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他在学生时代每次去图书馆总不忘带地图,正说明他关心国家大事;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能使自己成为掌握丰富知识的大学问家,而且也是革命者从事革命事业的武器。拿今天来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审清几段材料的共同点,是使文章中心明确、议论不脱离材料的前提;理解几段材料的不同点,可从材料的比较分析中活跃思路,挖掘新的角度,使议论趋向深入。
上面提到的1997年上海试卷作文题,提供的三段材料中,后两段材料实际上和首段材料提及的考分压力有关,而又分别从家长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暗示考生要分析原因,同时应抓住不同的侧面进行议论。所以,就提供几段材料写议论文来说,对材料的析同审异工作必须特别仔细。而对我们来说,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审清一段材料含义的基本技巧,那么,即使多看几段材料,根据作文要求来审清它们的含义,也是并不困难的事了。
第三篇:清审流程
清审流程
一、审核准备 :
1、学校基本情况调查 1)学校概况
2)学校主要建筑物基本信息(其中包括近三年有无节能改造情况)3)学校近三年办公原辅料购买情况
4)电子废弃物(近三年):如有危险废弃物,需要回收或者处理协议以及转运联单 5)食堂
食堂原辅料消耗 每日就餐人数 食堂耗能设备信息 食堂烟气检测报告
有无厨房烟气手机净化装置 6)实验室
近三年易耗试验品用量统计 实验室设备清单
学校化学基本实验易制毒化学品购买清单
近三年危险化学品处理方式、处理协议和转运联单 有无实验室废水、废气收集和处理装置 有无实验室药品登记台账 有无易制毒药品登记台账
有无大功率、高能耗实验室设备台账
实验室有无列入工信部基电设备淘汰目录的设备
7)学校主要用能设备清单
变配电系统 电梯、中央空调 供热(锅炉房、换热站、茶炉) 食堂 实验室 8)锅炉烟气监测报告 9)学校用水量明细
10)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检测报告 11)清审合理化建议表
12)学校关于清洁生产审核的通知文件
2、组建清审小组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所以要求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小组组长由学校副校长或者校长助理担任,副组长及成员由各处室及各院系领导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则由主管后勤工作的后勤处长担任。
3、宣贯会
1)宣贯、培训和现场考察相关照片 2)宣贯会签到表
二、预审核 1.主要用能设备 2.原辅料消耗分析:
实验原辅料 办公室原辅料 食堂原辅料
3.水耗分析:流向分析、消耗情况分析、节水情况 4.能源分析:流向分析、消耗情况分析、节水情况 5.产污和排污现状分析
食堂 校医院 实验室 生活垃圾和污水 电子垃圾 锅炉产污排污 噪声 6.过程控制与管理
1)过程控制 自动控制 计量控制 2)管理方面
管理制度 员工素质
7.清洁生产现状分析 8.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 9.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10.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预审核阶段方案
三、审核
1、重点审核区域平衡建立 1)电平衡 2)水平衡 3)热平衡 4)物料平衡
2、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施方案的产生与筛选
1、整理汇总前几个阶段产生的方案:
包括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 方案的产生途径: 1)广泛采集
2)根据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针对废物产生原因分析产生方案 3)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 4)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咨询 5)全面系统的产生方案
原辅材料和能源代替 技术工艺改造 设备维护和更新 过程优化控制 设备改进
废物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 加强管理
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性的激励
2、方案筛选
筛选依据: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环境效益、可操作性
五、实施方案的确定
1、无低费方案的确定
2、中高费方案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环境效益、可操作性
六、方案的实施
1、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效益
实施率、实施计划、经济与环境效益
2、方案实施后成果与近期目标的比较
七、持续清洁生产 1.建立清洁生产组织
1)明确任务
2)成立专项清洁生产办公室 3)确定专人负责 2.健全清洁生产管理制度 1)把审核成果纳入组织的日常管理 2)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激励机制 3)保证稳定的清洁生产资金来源 3.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1)本轮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 2)下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展望 3)组织职工的清洁生产培训计划
八、结伦
1.本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总结 2.本轮清洁生产绩效汇总
3.学校清洁生产水平及产排污现状评价 4.清洁生产目标完成情况 5.今后清洁生产工作建议
附件:
1.学校关于清审红头文件
2.学校与咨询公司签订的技术合作合同 3.咨询机构资质证书 4.审核专家资质证明 5.清洁生产审核登记表扫描件 6.近三年污水检测报告 7.锅炉烟气监测报告 8.厨房烟气监测报告
9.危险废弃物处理协议、转运联单、处理机构资质证明 10.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处理协议和转运联单 11.合理化建议表 12.宣贯会签到表
13.学校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14.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协议和转运联单(联单需要最近三次就行)15.本轮清洁生产审核(节能减排)绩效统计
16.各类证书(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节能认证证书、环境标志认证证书、节水单位等)
17.持续清洁生产文件(如:成立清洁生产管理机构、制定持续清洁生产管理计划、后续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等证明文件)
第四篇:审清题目修饰语
要审清题干的修饰语
例:09广州一模:
境与象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
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
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
文有删改)
14.(4分)
【要点归纳/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
4分。]】
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分)
【内容归纳/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4分。答对“借助„„的意象”1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分,能分清主次1分。]】
第五篇:汇报材料要清
汇报材料要清、重、实
写汇报材料,是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下情,或请求上级帮助下级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汇报材料可以是口头汇报的脚本,也可以是供上级阅读的书面材料。汇报材料写得好不好,不仅会影响领导的决策,也会影响到上级对下级的帮助。要提高写作“汇报材料”的质量,需要注意“清、重、实”三点要求。
一、清
“清”就是思路清晰。汇报材料不管是供书面交流还是供口头交流,上级组织或领导在看或听汇报材料的时候,也在思索材料所讲述的事实、所分析的问题,同样存在一个思维过程。如果汇报材料写得不符合思维习惯,就会让人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摸不着头脑。因此,汇报必须理清思路。理清思路,首先就是要理清汇报的顺序。《周易》说:“言有序。”所谓“序”,就是思路有条理而不紊乱。在汇报材料中的表现,就是谋篇布局,安排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呼应等合理有序。汇报顺序既有常规顺序,也有非常规顺序。英国文学家约翰〃巴洛兹说:“一颗宝石跟一块普通石头的区别并不在本质,而在于分子的排列——结晶的方式。木炭和金刚钻是一样的,但在外观上和效用上,它们的差别可多远啊!珍珠所含的成分,没有一种是不能在最粗糙的蚌壳中找到的。”这就告诉我们:说同样一件事情,如果顺序安排不同,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常规思维习惯来说,在叙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在时空立体 打造专属自己的淘宝旺铺装修店
铺优化商品推广网站客服工作物流发货上展开。汇报的顺序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开端——发展——结局;介绍某个空间对象的时候,常常是按照由外到里(由里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等;介绍某个人物的时候,常常是由过去到现在,或者由现在追溯到过去;介绍某个单位事迹的时候,常常要把事迹分成几个方面,在划分事迹类型的时候,常常是先政治,后业务 …… ;论说某个道理常常是在事理的平面展开的,比如,整体与部分、属性与关系、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因果与条件、必然与或然等等。对非常规思维习惯来说,汇报材料如果要按照非常规的思维过程写,那就需要注意两点:一要了解阅读汇报材料者的思维习惯;二要注意按这种非常规思维习惯来说,是否能够取得更好的汇报效果。比如,向领导汇报某件事情的做法,既可以按通常习惯,先介绍干这件事情的经过,再介绍干这件事情的结果(效果);也可以按反常的思维习惯,先介绍结果(效果)再介绍取得这样效果的做法。两者比较,后者的效果更好——能先声夺人,吸引看材料的人认真读下去。如果拿着汇报材料向领导作口头汇报,用后一种思维习惯介绍,还会有试探作用——试探领导对其是否感兴趣。其次,要注意材料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等等。如果汇报材料能够把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述清楚,那就能够帮助阅读汇报材料者扫清阅读的思路障碍,准确把握汇报材料所要传达的有关信息。如何理清思路?最常用的办法是反复推敲,列出提纲。列提纲要由大到小,一级标题下要有二级标题,二级标题下面要有三
级标题……提纲列得越详细,汇报起来思路就会越清晰。列出不同级别的提纲,一定要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上下级别的提纲是推论关系的,还要考虑它们是否具有推出的必然性。在同级标题之间还要注意它们是否具有不相容的关系,如果出现了全同、交差、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就表明提纲之间存在着逻辑混乱,必须修改,不然就会把思路搞乱。如果前后内容存在一定跨度,在内容转换的时候,一定要使用过渡句,使内容衔接自然,反之,则容易使听汇报的人觉得突兀,跟不上汇报者的思路。
二、重
“重”就是重点突出。一般来说,汇报材料的内容通常包括: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打算等几个方面,但面面俱到往往事倍功半。汇报材料要突出重点,就要做到有“点”有“面”。“点”就是重点,应当展开讲、深入讲;“面”是非重点,在汇报材料里,只是起辅助性说明性的作用,应该适当浓缩。写汇报材料应当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汇报重点呢?一般情况下,以下两条可以作为确定重点的依据。
第一,凡是符合上级领导听汇报意图的,就是汇报材料的重点。任何工作均有轻重缓急,上级领导听取下级的汇报,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对汇报内容、汇报时间、汇报形式、汇报范围等,都会有明确要求。撰写者必须深刻领悟上级意图,仔细揣摩这些要求,必要时还可通过其他信息渠道,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上级领导近来重点关注的是 什么、重点抓的工作是什么。这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到上级不关注的不
汇报,上级已经了解的不汇报。
第二,凡是能够突出自我特色的,就是汇报材料的重点。如果汇报材料没有特色,丧失自我或少了自我,汇报也就没有个性,自然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要突出特色就要做到常规性的内容不讲,与别人相同的内容不讲。只有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选取有特色的工作,挖掘有特色的效果,才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效果。“特色”不仅指工作成绩、成功经验,也包括在工作中发现或出现的新矛盾,以及对问题的新思考。这种新思考,可以过对特定问题所选取的汇报角度或站位的高度来体现。
汇报材料如何做到重点突出? 一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或论证。汇报材料要有思想、有见解,才能够给人以启发,使人听了豁然开朗产生兴趣。汇报材料的思想性,体现在材料、事例和阐述的道理之中。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要有深度,不要做肤浅的表面文章。汇报材料涉及的事例,可以量化的一定要量化,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一定要把有关数据写清楚。数字虽然枯燥,但能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在说明问题上,具有用文字叙述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字,有时还必须采用折算的方法,让数字变得具体可感。比如,有人在介绍黄河时说:“黄河每年带起的泥沙16亿吨。”“16亿吨泥沙”到底是一个多大的数字,许多人心中不一定有概念。为了让听者理解这个数字,如果改成:“黄河每年带起的泥沙16亿吨。若用这些泥沙来修建一条高一米、宽一米的防 护堤,那这条防护堤便可以环绕地球27圈。”这样一折算,抽象的数量“16亿吨泥沙”,刹那间就变得那
样的具体可感了,汇报的亮点也就能为之一闪。
二要把握重点抓住要害和实质。抓住本质,就要少讲过程性的东西,多讲实质性的东西。要杜绝简单的材料堆砌,防止表面化,要把深层次的东西写出来。比如某人在汇报某单位思想状况时说:“……有人玩名,有人玩命,有人玩狗,其实最终都是在玩自己。”这种说法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能使人为之一振。三要详略得当。汇报材料的线索要单一,情节要简单。如果串起材料的线索太多、谈及内容的情节太复杂,听汇报的人不但不容易理出头绪,反而会越听越糊涂。因此,要把多余的线索和过细的情节统统删去。领导听汇报最关心的是工作重点以及处理的结果,汇报要遵循“事不过三”原则,每谈重点,关键事项最好只谈一件,通常不要超过三件——这是许多人的经验之谈。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结果也表明,主要论点多于三到五个时,人们便不容易领会。这倒不是说讲完三个论点就坐下完事,而是把复杂的想法归纳成三到五个方面以抓住事物本质。在语言运用上,叙述要简明,切忌冗长啰嗦,千万不要从文件、报纸上大段地抄录引用,这样容易把有用的东西淹没在废话、套话之中。用词要做到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不要使用生僻的语词,要多用大众语汇,尽量口语化。这样汇报起来显得自然、流畅。在句式上,要多用短句。用短句既便于说,又便于听,而且干脆有力,节奏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