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和《上海科技年鉴》
《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和《上海科技年鉴》
撰写要求
一、撰写要求
(一)选题原则
按照“全面、真实、准确”的方针,遵循“大事不漏、小事不收”的基本原则,从各领域、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纵观全市,对2007年发生的事件、活动和成果等进行全面的估量和平衡,从中选出在全国、全市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意义;体现最新知识和最高水平的事件、科技成果、科技人物作为年鉴的选题。单项事件列条目,标准从严,避免工作总结式文稿。
(二)撰写文章、条目的一般要求
1.各类条目、文章都应标有题目。部分中、长条目,根据需要,可在文中标出分层小题目。标题要简明扼要。
2.条目要求直陈其事,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所选用的材料在具备准确性、稳定性、权威性和资料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材科的新、广、精。要避免偏狭,不以各人好恶决定材料的取舍,也不以各人的观点对所述人、事、物作任意褒贬和评论。
3.条目和文章的撰写应该采用说明、记叙文体,述而不作。文句要精炼通顺,合乎逻辑,认真执行《汉语语法》。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易读易懂,不啰嗦重复。注意文字叙述的生动和通俗。材料须翔实,应以事实说话,不作空泛议论,删除空话、套话、华而不实及形容词过多的内容。提倡写三五百字的短条目。
4.在撰写条目时,为有助于说明问题,可配以图表(示意图、表格)和照片,但必须同时配有图注。若配备图表有困难,可由撰稿人提供线索,由编辑部收集和约请专人绘制。图表和照片要求正确、直观、清晰。
5.撰稿中所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或术语、重要会议名称和组织机构名称,一律用全称。有关外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称、专用学术名词,一般都应译成中文。
6.《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截稿时间为2007年12月31日。《上海科技年鉴》截稿时间为2008年1月31日。
7.撰稿人(或单位)必须通过网上填报系统提交材料或稿件,正式提交后的材料需下载打印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寄至编辑部。作者(或单位)对已送交编辑部的稿件,如有修改,应及时通知编辑部。编辑部对不合要求的来稿有权要求修改或不予刊登。
(三)条目撰写的具体要求
1.概况性条目:全面而概括地记述2007年各行业、部门、学科的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重要发展。不要面面俱到,避免与其他单列条目重复。应把重点放在自身的特点和突出的变化上。
2.综合性条目:对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加工而成,力求全面并突出重点。主要收入各行业、部门和学科的基本情况和数据指标,重要成果,年度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情况,年内采取的主要措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加作者评论。
3.典型性条目:(1)会议条目除了介绍会议的时间、地点、组织单位外,着重介绍会议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学术性会议必须介绍会议的中心议题及主要观点。具体发言、会议气氛和场景均不必写。(2)新发现、新成果条目除了扼要介绍背景材料,着重讲清“新”的意义,说明具体提供的新内容及今后影响。介绍科技成果的内容时,只需通俗叙述原理,不需论证、推导大量公式。(3)人物条目:一般先写生卒年、国籍、活动领域(职业),然后介绍
.2.学历、经历、贡献和科技成就。
二、投稿要求
1.登陆“上海科技”网站(http://】热心网友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中科网(全名:中国科技信息网)国内首家公益性科研技术人才求职招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汇集全国各大高校专家助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难题的突破。
第二篇:上海统计年鉴(连接!) 2010
1.第一篇——综合 2010上海统计年鉴
表1.1 行政区划(2009)表1.2 主要气象指标(2009)表1.3 各月主要气象指标(2009)表1.4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表1.5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发展速度 表1.6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指标 表1.7 各时期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表1.8 各时期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平均增长率 表1.9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上年增长(1978~2009)表1.10 上海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2009)表1.11 主要年份人大情况 表1.12 主要年份政协情况 表2.1 主要年份常住人口 表2.2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 表2.3 主要年份外来人口 表2.4 户数、人口、人口密度和平均期望寿命(1978~2009)表2.5 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2009)表2.6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表2.7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迁移 表2.8 各区、县户籍人口迁移(2009)表2.9 各区、县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09)表2.10 各区、县户籍老年人口年龄构成(2009)表2.11 各区、县计划生育基本情况(2009)表2.12 主要年份婚姻情况 表2.13 主要年份涉外婚姻情况 表2.14 主要年份在沪外国常住人口 表2.15 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2007~2009)表2.16 各行业职工人数(2009)表2.17 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09)表2.18 各行业在岗女职工人数(2009)表2.19 主要年份城镇新就业人数 表2.20 主要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表2.21 主要年份新增就业岗位 表2.22 主要年份离休、退休及退职职工人数 表2.23 在岗职工人数变动(2009)表2.24 主要年份离岗职工人数 表2.25 主要年份职业介绍所 表3.1 上海市生产总值(1978~2009)表3.2 上海市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100,1978~2009)2.第二篇——人口和劳动力 3.第三篇——国民经济核算
表3.3 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978~2009)表3.4 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1978~2009)表3.5 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978~2009)表3.6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按三次产业分)表3.7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指数(按三次产业分)(以上年为100)表3.8 上海市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1978~2009)表3.9 上海市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构成(1978~2009)表3.10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按所有制分)表3.11 主要年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按产业分)表3.12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分配 表3.13 上海市生产总值(支出法)(1978~2009)表3.14 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1978~2009)表3.15 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1978~2009)表3.16 资本形成总额和指数(1978~2009)表3.17 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 表3.18 主要年份旅游产业增加值 表3.19 主要年份信息产业增加值 表3.20 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价年末数(1978~2009)表3.21 存货年末数(1978~2009)表3.22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资产总额(1978~2009)表3.23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固定资产(1978~2009)表3.24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存货(1978~2009)表3.25 全员劳动生产率(1978~2009)表4.1 财政收支(1978~2009)表4.2 主要年份地方财政收入 表4.3 主要年份各区县级财政收支 表4.4 主要年份地方财政支出 表4.5 全市税收收入 表5.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管理渠道分)(1978~2009)表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经济类型分)(1978~2009)表5.3 主要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 表5.4 建设改造投资主要指标(2009)表5.5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2007~2009)表5.6 工业各行业建设改造投资主要指标(2009)表5.7 主要年份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009)表5.8 主要年份新增固定资产 表5.9 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4.第四篇——财政收支 5.第五篇——固定资产投资
6.第六篇——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7.第七篇——价格水平
8.第八篇——人民生活
9.第九篇——城市建设
10.第十篇——农业
11.第十一篇——工业
12.第十二篇——建筑业
13.第十三篇——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
14.第十四篇——批发和零售
15.第十五篇——金融业
16.第十六篇——房地产业
表16.1 全社会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1985~2009)表16.2 住宅投资和竣工建筑面积(1978~2009)表16.3 主要年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经营情况 表16.4 主要年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 表16.5 主要年份商品房销售和出租情况 表16.6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房屋产权构成(2007~2009)表16.7 房屋拆迁情况(1995~2009)表16.8 各区房屋拆迁情况(2009)表16.9 主要年份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 表16.10 存量房交易情况(1994~2009)
17.第十七篇——科学技术
18.第十八篇——环境保护治理
19.第十九篇——教育
20.第二十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表20.1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1978~2009)表20.2 各类卫生机构、床位及人员数(2009)表20.3 各区、县卫生机构基本情况(2009)表20.4 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情况(2009)表20.5 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2009)表20.6 前十位疾病死亡原因和构成(2009)表20.7 婴儿前五位疾病死亡原因和构成(2009)表20.8 主要年份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 表20.9 主要年份防病工作情况 表20.10 家庭病床情况(2009)表20.11 主要年份妇幼卫生工作情况 表20.12 主要年份公民献血、用血情况 表20.13 主要年份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表20.14 主要年份社会保障标准 表20.15 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医院和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情况(1980~2009)表20.16 主要年份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数和职工人数 表20.17 主要年份民间组织情况 表20.18 主要年份养老服务 表20.19 主要年份老年医疗服务 表20.20 主要年份红十字会基本情况
21.第二十一篇——文化和体育
22.第二十二篇——法律、公证和其他
第三篇: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精选)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发布
发布时间:2016-12-19
12月16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正式发布。据悉,该指数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及30个二级指标,根据测算,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值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12.9%,2015年指数值为183.3,年增长率14.7%,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2014年5月24日,总书记给上海提出了要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战略要求。2015年5月25日,市委做出了全球科创中心的意见。两年多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如何研判上海地位定位,2014年5月24日,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要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战略要求。2015年5月25日,市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两年多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关工作持续推进。为进一步研判上海科创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进程、把握科创中心框架体系和基本功能,为相关工作推进提供量化参考,2015年以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组织全市相关专家开展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国际接轨、纵向可比、动态开放的指标体系,并以2010年为基期(基准值100),逐年测算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一、科技创新指数具有的重要特征。
专家解读认为,把握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发展规律,构建“五个力”指标体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对全球创新资源具有较高的集聚力,拥有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顶尖事业平台;二是能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涌现出有影响力的机构和人物;三是要有创新友好的营商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四是能持续累积和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实现更多的引领型发展,促进新兴产业涌现和壮大;五是对周边区域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关键节点和枢纽角色,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的竞争合作。
报告以创新生态视角解析测度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力“五个力”,构建包括5项一级指标,共计3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应用国际通行测度方法,对标国际公认科创中心城市。参考国际通行的创新评价方法,选取众多具国际可比性的指标进行测度。如在资源集聚力中重视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及结构的测度;在创新友好的营商环境方面,以新设立企业数占比、以及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为主要表征;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表征城市的高质量就业;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来比较国际大都市城市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可感知速率、财富500强企业、PCT专利特征分析、企业对外投资金额等则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
凸显科创中心战略定位,体现创新生态优势禀赋。这是一个凸显“长板优势”、厚植基因禀赋的时代,对标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50%的指标来源于国家及上海“十三五”规划及各项重点专项规划,侧重以功能型与过程型指标测度“四梁八柱”重点任务的进展与成效。既突出对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服务国家战略的测度;又重视对外资研发中心众多、创新主体类型丰富等彰显“综合性、开放型”创新生态禀赋的深度刻画。
专家认为,上海创新资源集聚更为丰裕、各类主体共振交流更为紧密,成果产出支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指标提升速度亮眼,2015年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指数达到199.2,表明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累积更快更多、更加显著,创新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凝聚。
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指标自2014年以来也加速提升趋势明显,2013-201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0%和17.9%,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向外溢出效应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具体指标分析,既表现出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科技服务业发展亮眼、全社会创新资本加速集聚、高科技对外投资抢眼等亮点,同时,也存在企业研发投入亟待加强、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尚需提升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亮点
在发展新动能、主体连接、要素集聚、环境优化、开放辐射方面表现为十大亮点。
1、全社会创新资本加快集聚。2015年上海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36.1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3%。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资源集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上海吸引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总额达到965.84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54.3%。截至2016年9月,“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达到79家,已实现融资3.6亿元,资本市场助推效应开始显现。
2、产业竞争能级持续提升。2015年,上海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体现了显著的人力资本优势。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该指标达到20.5%左右,全市每5个就业人口就有1人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15年,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0年的13.0万元/人,年均增长超过7.3%,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31万元提升到2.63万元,年均增长约2.6%。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达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3倍多,充分体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转变。
3、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一批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加速成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业正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2015年,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上升至32%,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33家增长到719家。2015年上海科技服务业总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为17.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2.2%。其中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等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增加值的增速达到13.20%,科技金融服务12.05%。
4、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0.85%增加到2015年的1.39%,是全国平均水平(0.9%)的1.54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129家上升到2015年的6071家。上海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资金中,来自企业的经费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在2010-2015年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企业已达450余家。
5、功能型平台成为引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15家增长到2015年的146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推进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作用持续发挥。微技术工研院在“超越摩尔”和物联网领域形成全球化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形成国内外技术转移渠道123个;张江建成了覆盖创新药物研制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
6、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著。2015年,人才20条、人才30条新政实施以来,上海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支持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海外引才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底,符合“人才20条”条件的市场化认定的18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成功领取永久居留证。截至2016年11月底,符合条件的147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领取了5年期人才类居留许可推荐函和人才签证(R字签证)推荐函。2015年下半年试点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以来,有 81名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就业。国内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这“五类人才”绿色通道落户目前126人。
7、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2015年,上海国际科技论文收录数和10年累计被引数指标在全国各地区中均居第2 位。2015年,上海科学家分别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18篇、23篇,分别占全国的21.6%、25.8%,在基因组学、蛋白质、脑科学、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5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中,有12位上海科学家名列其中。2015年共有5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公民科学素养全国居首。据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8.71%,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4%。
9、创新政策成效显著。2015年,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两项减免税额相当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从2010年的60%上升到2015年的97%。“多予”不如“少取”,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有效破解。2015年,上海落实推进《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快修订。全市共计11所高校、科研院所已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初步取得一批成功案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成功试点“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的成果转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
10、高新技术对外投资趋势明显。五年来,上海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境外投资新设和并购累计金额超过60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近1/4,境外投资整合境外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主流。过去五年,希望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产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而希望获取技术、知识产权或生产能力、进入当地市场以及收购品牌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民营企业成为高科技领域对外投资的绝对主力。2010-2014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高科技项目和金额分别占全市高科技投资项目和金额总数的71%和82%,2015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370.99亿美元,占全年项目投资总额的64.72%。
三、科创中心发展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专家认为,从指标分析来看,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仍有几个方面亟待重视、仍需加强。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亟待加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支出比例呈较明显下降特征。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比重为60.8%,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是近10年来首次降到60%左右(2006年为68.4%、2010年为66.7%)。分析其主要原因,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从“十二五”初期的23%下降到2015年的4%,而同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支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4-2015年,上海R&D经费总量增长了74亿元,企业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占到31%,而全国层面,企业对R&D经费总量增长的贡献达到71%。
二是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偏低。PCT专利是表征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2004年至2015年8月国际科创城市的PCT专利申请量,上海有近1.3万件,而东京、首尔和巴黎分别是上海的17倍、4倍和3倍。2015年上海PCT专利申请量1060件,仅占到全国3.05万件的3.4%,而北京和深圳分别有4490和13308件。相比全国2015年PCT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的16.7%,上海同比增长仅为2.1%。《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PCT专利申请量要比2015年翻一番,上海应在这一领域有所快速提升。
三是作为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尚需提升。具备丰厚创新资源和强大研发实力的科创中心城市应在区域技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作为衡量中心城市对周边技术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指标,技术输出到其他省市以及国外技术交易的成交金额占比应较高,北京这一指标已达到80%。上海这一指标在2013年首次超过50%,2015年升至53.3 %,其中,输出到国外的技术合同金额占比仅为22%,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推动技术转移与要素流动,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上海应发挥更重要作用。【来源】科学网
第四篇:上海魔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魔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魔镜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上海魔镜科技有限公司(Mirror science以下简称魔镜科技),总部坐落在上海市核心商务区,“三维视觉重建”基地在上海青浦区,共有员工60名。公司立足于立体行业,为市场提供3D视觉重建方案,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大陆以及全球的数字视觉产业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以数字化三维技术为核心,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全方位3D立体影像数字视觉服务。
关于魔镜科技
魔镜科技(Mirror Science & Techonology Co., Ltd)成立于2010年9月,专注于视觉艺术、空间设计、技术创新的多维跨界整合策略研究,业务涵盖“3D摄影、摄像,影视、动漫、广告、领域内的3D视觉重建,虚拟现实演示、3D医疗成像、3D立体印刷”五大核心领域。为演示汇报、在线三维展示、科普教育、影视制作及城市数字化建设等多个行业提供一站式的互动体验与创意整合解决方案,打造中国3D行业品牌!
魔镜科技主营产品
魔镜科技目前由上海魔镜科技有限公司和凸影数码科技工作室所组成。
(一)3D视觉重建:
3D影视、动漫、医疗成像、多媒体展示等。
3D立影像重建由魔镜科技引用欧美高新成像领域的技术,经我司开发和研制,采用和多个软件组合形成了一个视觉重建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将一般的2D素材进行三维立体影像视觉重建,逼真度可达2.99D。可广泛应用于影视片的2D转3D制作,广告片(包括电影贴片)、风光片的制作,经典老片的3D视觉重建等。制作水准、服务质量,得到多家企业的首肯,从而使魔镜科技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上海、北京、广东中山、等地开设分公司,该业务主要由上海魔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
(二)3D影像实拍
除了3D视觉重建技术,我司还有3D影像实拍业务,承接电影、电视、企业介绍、风光片、广告片的摄制,后期制作等。
(三)三维立体印刷
商务运用:3D广告,3D包装、3D礼品、3D灯箱、3D促销品等。
凸影数码科技工作室采用国内专业的立体光栅材料自主设计生产,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屈指可数的立体图像制品供货商。
(四)虚拟现实
全息投影,幻影成像,虚拟仿真,虚拟世界,web3D,数字表演等2000年前后虚拟市场快速拓展,3D虚拟环境的大众化应用到现在开始进入主流化增长。对于使用3D环境,在3D环境下从事创造,分享,社交和交流,门槛已经逐步降低了。虚拟世界正在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以上业务由凸影数码科技工作室负责。
魔镜科技的成就展示
立体电影类:
虚拟现实(参与制作)
《生化危机4》 2010年 科幻 修正实拍3D的部分不足
影视制作:
《生化危机5》3D预告片
《柏合丽》3D电影片头
《巫妖王》3D预告片
《通缉令》部分3D制作
《画皮2》部分3D制作
《钢铁侠》部分3D制作
《天书奇谭》动画片3D制作
《拳霸》部分3D制作
《碟中碟4》部分3D制作
3D医疗成像:
全球最先进的3D医疗成像系统SRI
魔镜科技3D医疗成像SRI详情: 拥有阿凡达视觉效果的的医疗展示技术何时能够走进我们的生活,身临其境的感觉,360度SRI能够把任何一种生物医疗机器中的数据集立体地展示,生成三维和四维的立体图像,并对此进行分析,用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
应用领域:MRI、PET、CT扫描等医学影像成像数据转化成有色彩的立体动态图像环境,任何角度,任何部位,360度全空间立体展示。真实生动
3的展现出病人的病理结构,更清晰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普及医学常识。
应用范围:SRI便携式立体成像机器,可以在医院、研究机构、医学院、保健机构等领域得到应用。
SRI系统组成:高分辨率3D立体显示设备+立体眼镜+专业服务器设备。专利技术能够生成多字节、多通道的数据集,可以实现实时3D/4D图像信息操作和交互展示,并具备真实意义上的4D功能,加入时间轴概念,世界专利科技。
3D立体印刷:
万宝路3D立体广告
神州数码3D立体印刷品
惠氏奶粉立体商标
路虎3D灯箱广告等
企业优势
设备:全套高端图像工作站设备,影视3D视觉重建操作平台、专业输出设备。
团队:核心团队参与过数十个三维立体影像制作项目。从2009年至今,已经经历了2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3D立体制作经验。从三维动画的立体制作到真人电影的立体制作,从15米电影屏幕,50寸立体电视、大屏幕裸眼3D电视等不同终端显示设备,均有大量实际制作经验,4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两年时间里,公司制作了多部国内、外的立体电影的片断。
制作技术:方案策划、2D转换3D、后期特效、程序匹配、外部设备等系统完整。我公司对于3D立体制作有严格的流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公司采用了权限管理系统及流程控制机制,在文件的归档管理、制作步骤监督、流程控制、保密机制等方面均严格把关,使每个项目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第五篇:2009上海科技报告 - 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2009上海科技报告
—成果类项目介绍—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技术】 为解决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提高治疗效果等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贾伟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从遗传、代谢、病理生理等多个层面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技术进行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新发现:1.建立及优化了糖尿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系列诊治技术:①在国内外建立了中国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核磁共振诊断腹型肥胖的标准是腹内脂肪面积≥80cm,以及相应的腰围切点是男性>90cm,女性>85cm);②首次阐明了中国人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③构建了适宜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检测技术,确定了我国社区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现状,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早发现、早诊断的序贯诊治体系,提高了糖尿病的预测及诊断效能。2.创立了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新技术:①首次在国内建立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精确方法--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并构建了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系列适宜技术。②通过前瞻性研究,创立了以胰岛功能分类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新技术,并揭示了遗传学及代谢组学与疗效的关系,提高了血糖控制的效率;3.揭示了新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生中的机制:①首次发现了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腹内脂肪积聚的关系,揭示了非诺贝特可通过调节RBP4而改善体重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新机制;②首次揭示了巨噬细胞在肥胖个体的脂肪组织中的全新作用机制,即巨噬细胞可直接通过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PDGF)促使脂肪组织血管新生。4.发现GK、PPARD、MMP-
9、PAI-1和MnSOD等基因变异参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作用。该项目的适宜技术已被卫生部列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并向全国推广。200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非常棘手和疑难的问题之一。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率领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克服临床治疗的疑难问题为出发点,进行了室间隔缺损应用解剖学、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封堵材料组织相容性、系列封堵器及输送装置的研制,临床介入治疗技术与方法的探索等一系列研究,创新性地研制成功四种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其输送装置,创建了膜周部室缺介入封堵治疗的新技术和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应用细腰型、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特殊形态的室间隔缺损,率先提出术前超声“三切面”法,界定了封堵治疗的筛选指标,替代了食道超声监测,缩短了操作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率先提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左心室造影“象形”分类法,为封堵器的形状设计和封堵器的个体化选择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发表SCI论文10篇。拓宽了介入治疗适应症,提高了安全性和成功率,使膜周部室缺的介入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减少了室缺介入治疗的盲目性,使介入治疗成功率达96%以上。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通过评审)。
【肝癌转移的分子基础与分子预测】 癌转移是影响肿瘤病人生存的首要因素,是本世纪生命科学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攻克肝癌的重要关键。研究转移发生机制将为转移防治提供预测指标和防治靶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钦伦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 通过采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基因组中多个染色体异常与转移有关,而第8对染色体短臂(8p)是重点,尤其是8p11.2和8p23部位。克隆鉴定新的肝癌转移抑制基因HTPAP,经证实可抑制肝癌转移。临床研究证实病人外周血DNA中染色体8p缺失可用于转2移预测。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肝癌组织基因表达谱,发现转移基因改变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并建立一个含153个基因的转移预测模型,可较准确预测肝癌转移,其中的骨桥蛋白可用于肝癌转移的临床预测。并发现癌周微环境免疫反应状态是肝癌转移的重要方面,可用于预测肝癌转移。该课题研究结果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获得同行的认可。2009年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通过评审)。
【白血病细胞分化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及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白血病是我国十种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诊治手段,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童建华教授领衔的课题组, 通过运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cAMP/PKA、干扰素、维甲酸和氧化砷等多条与白血病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开展研究,并对这些信号途径所涉及的某些关键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发现。如在国际上率先报道cAMP/PKA信号途径具有介导低剂量氧化砷诱导APL细胞分化的能力,不仅为阐明临床上使用氧化砷诱导缓解治疗APL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对于构想新的更加有效的诱导分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维甲酸能够使细胞内的cAMP水平快速上升,有力地证明了cAMP/PKA信号途径与维甲酸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首次提出cAMP/PKA信号途径的异常会直接影响髓系白血病细胞对维甲酸的敏感性,拓展了白血病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开始系统地对维甲酸调控基因进行筛选、克隆和功能研究,发现RIG-G基因可以通过提高细胞内周期抑制蛋白p27和p21的水平抑制细胞生长,是介导维甲酸和干扰素协同抗增殖作用的一个重要信号分子。该课题研究结果在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00。2009年荣获上海市科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通过评审)。【介入腔内重建术及其覆膜支架的研究和应用】 介入腔内重建术是利用介入放射学微创的方法,借助某些腔内器械(如支架或弹簧圈等),在影像监视下将人体病变的管腔进行重新构建使其完全或部分恢复原有功能的一种新的技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明华教授领衔的课题组, 采用介入微创的技术,对部分管腔疾病如颅内动脉瘤、食管狭窄及食管支气管瘘等进行腔内重建术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覆膜支架的研究。腔内重建技术较外科手术的治疗理念更加科学,项目组微创治疗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自行研制的多种覆膜支架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为国际首创;项目组关于经血管重建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均优于国外报告,关于颅内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在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上独家系列报道;项目组自行研制的蘑菇状覆膜内支架、气管-主支气管分支状覆膜内支架、气管倒Y型一体化支架及输送系统等的临床应用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优于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报道。介入腔内重建技术治疗管腔疾病的实践和理念,已在全国27家三级医院推广;并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受理1项。2009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通过评审)。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因此,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目标。上海长征医院谢渭芬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在基因、蛋白、细胞以及实验动物模型等不同层面,利用核酶技术、小干扰RNA(siRNA)技术和肝星状细胞(HSC)靶向腺病毒载体技术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恶性黑色素瘤抑制蛋白(MIA/CD-RAP)、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β亚单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其抑制剂(PAI-1)等重要信号蛋白和功能基因的调控作用;明确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对肝纤维化进程中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肝肿瘤细胞及胚胎干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丰富了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并为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靶点;全新认识了肝星状细胞(HSC)在肝脏损伤及修复中的双向调节作用;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在慢性肝病的临床研究中,系统分析了其重要致病因素的协同作用,形成并确立了肝纤维化、肝硬化协同干预的新策略及个体化诊治方案。上述研究集中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领域,既有分子调控、基因治疗的基础工作,又紧密结合临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价值。2009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通过评审)。
【低温脑保护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有关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指证、疗效、最佳方案(有效时间窗、温度、时程、复温速度)和关键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开展低温脑保护技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十分必要。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领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参加的课题组。通过建立液压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和脑梗塞缺血模型,判断亚低温治疗技术对脑损伤动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问题。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87例重型颅脑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亚低温组(n=43)接受5天32~35℃长时程低温治疗,常温组(n=44)维持36~37℃常温对照。低温组病人入院后立即采用肌松剂(阿曲库铵或万可罗宁)+冬眠合剂+降温毯持续降温+呼吸机辅助的方法降温,大约3~4小时病人温度降至32~35℃,维持亚低温5天,采用自然复温方法缓慢复温(>10小时)。平均12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亚低温治疗患者死亡率为25.58%(11/43), 对照组为45.45%(20/44), 亚低温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6.5%(20/43), 对照组为27.4%(12/44)(P<0.05), 说明采用33~35℃长时程亚低温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病人的预后。该研究发表论著69篇,其中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SCI)28篇,影响因子为75.601分,被引证411次。主编出版专著6本。2009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通过评审)。
【神经导航外科的创新与应用】 该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教授领衔,项目组在国外新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造,有计划地开展了神经导航外科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工作:
1、完成各类神经导航外科手术2000余例,显著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改善了临床疗效;
2、开展功能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运动区脑胶质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显著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和功能保留率;
3、从微导管定位技术、术中实时影像技术和计算模型校正技术三个方面研究神经导航术中的脑移位误差校正技术,提高了精确度;
4、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化虚拟手术平台,促进其在神经外科手术模拟演示、形象化教学与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5、研发了国产神经导航系统及相关技术。其主要创新点有:
1、提出功能神经导航技术新理念;
2、在亚洲率先开展基于低场强i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技术;
3、自主研发动态脑移位校正计算模型-薄板样条算法数学模型,并实现了基于低场强iMRI的实时功能神经导航手术;
4、自主研发动态脑移位校正计算模型-线弹性物理模型,并编写了脑变形校正软件;
5、国内外首创“微导管定位法”用于术中监测脑移位。该研究已获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神经导航外科学》专著。2009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领衔的课题组。17年来,揭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高患病率,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DR社区防盲模式,从而实现DR的早期防治。创新点
1、完成DR流行病学研究:采用整群抽样,完成上海市首个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城市人群中DR的患病率已达到27.3%。
2、建立起DR社区防盲模式:施行行政结合医疗双线管理, 建立并完善国内首个DR社区三级防治网络,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规划, 施行个体化规范管理,糖尿病眼病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7%。通过筛查和干预,有效延缓患者视力损伤,干预4年后,盲率仅为未干预社区的56%。
3、建立国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参数。
4、揭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是DR早期发生发展的一个上游启动因子,并据此发现ACEI可用于伴有或不伴高血压的DR患者,是一种理想的DR早期干预药物。
5、优化传统的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显著提高严重DR手术成功率,视力稳定和提高率。发明膨胀性气体小包装,在全国推广。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学情报所情报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