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不仅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近,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组成专门调查组,深入全区7个乡镇和14个村居,就去年税费改革后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展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现状及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尽管区、乡镇、村居三级在落实村级干部工资待遇上克服了许多困难,倾注了不少心血,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 问题:
1、执行标准不一。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各乡镇对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确定依据、标准、考核形式和发放方式也不尽相同。护城乡村级干部年工资待遇总额为8000元至11000元,东郊乡为6500元至8000元,南坪岗乡为7500元至8000元,河伏镇为4500元至5500元,东江乡为6000元至7000元,丹洲乡为5000元至6000元,芦山乡为3500元至5000元。村居内干部工资待遇一般分三个等次,每一等次月差额为20至30元不等。
2、来源渠道不一。工资待遇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村级集体企业收入以及招商引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集体资产租赁等其他收入。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相对较多的村,工资待遇发放资金比较宽松,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薄弱的村则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的村级组织补助资金解决。如护城乡高车村,每年企业收入、厂房租赁收入、门面租金、征地补偿等村级集体收入20至40万元,工资待遇主要从这中间解决。而芦山乡大部分村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微乎其微甚至近乎空白,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发放则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
3、到位程度不一。各乡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实际到位程度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标准相对较低的远郊村拖欠村干部工资待遇严重,标准相对较高的近郊村反而能及时足额发放。据统计,全区88个村居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的村仅26个,占29.5%。截止去年年底,全区累计拖欠村级干部工资397万元。发放较好的乡镇仅有护城乡和东郊乡。护城乡除聚宝村拖欠19个月工资外,其余均已足额发放。东郊乡除和平村、赵家昏村拖欠44520元工资外,其余也均已发放到位。南坪岗乡13个村中仅有7个村发放到位,还有6个村拖欠。河伏镇自2000年起至今累计拖欠工资53.4万元,落实比例仅41%。丹洲乡、东江乡、芦山乡无一个村完全落实工资待遇,拖欠时间长的达26个月,数额大的村达12.4万元。东江乡靳家湾村去年年终还是向乡财政借款5000元发的工资,芦山乡芦山村支部书记去年全年仅领取工资889元,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18.2%。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标准的悬殊和实际到位程度上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方面挫伤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有的村干部因一年忙到头未领到几个工资,家人埋怨,邻里嘲讽,朋友调侃,因而不想干的心迹多有流露。拖欠数额大、拖欠时间长的有些村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原因分析对拖欠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税费征缴有缺口,转移支付“打折扣”。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虽然大幅度减轻了,但上缴税费的积极性仍然没有提高,以致很大一部分村居无法将农业税费及时足额征缴到位。如芦山乡税费总额为286万元,去年实际从农户中征缴112万元,欠税61 %,21个村平均税费征缴缺口8.3万元。有些村对上没有完成任务,乡镇只好用一部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抵缴税费任务。有些村居虽然对上完成了任务,但也不是直接从农户手中全额收取的,而是用村级集体收入填补了任务缺口或由村干部借款垫交税费。如东郊乡皇木关村去年税费缺口2万多元,由集体收入垫支完成任务。河伏镇青林村去年实收3万元,缺口4万多元,由村干部借款完成任务。税费征缴缺口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一是税费征缴环境差,对欠税户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二是部分村民间债务结零“明结实未结”,存在以债抵减税费现象;三是极少数特殊困难群体上缴税费有难度,影响整体征缴进度;四是到户的计税面积与上级核定计税面积不符以及抛荒影响,出现“有税无田或有田无税”的情况。
2、村级经济负担重,致使“入不敷出”。目前,农村基层工作线长面广,管理费用面宽额重,村级运转如履薄冰。一是组干部和退休干部工资开支。各个村都设有组长,部分村还设有妇女组长、党小组长,村居需要向这些人员支付一定的工资。如东郊乡黄金阁村,每年的组干部开支就达4万多元。有的乡镇退休村干部工资也需要村级负担。东江乡8个村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退休村干部就有70多人,按照每人200元/年的标准,需要资金14万元。二是报刊杂志订阅费用。一般村居每年用于订阅各类报刊杂志的费用都在1500元以上。三是五保户供养开支。一个五保户一年的吃饭、穿衣和就医开支最低在700元以上,转移支付中五保户供养每人每年406元的标准不足,其余部分由乡镇和村居贴补。四是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汛抢险、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其它中心工作经费开支。护城乡聚宝村今年用于防汛、防非典和先教活动的开支就达2万多元。繁重的村级组织管理费用致使有限的可支配村级财力显得捉襟见肘。
3、超职数配备,造成“僧多粥少”。目前,各乡镇普遍存在超职数配备村级干部的情况。去年农村税费改革中,转移支付体制核定的全区村级干部总数是294人,而目前实际在岗人数为439人,超职数配备145人。超职数配备村级干部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上,大多数村居认为上级核定的干部职数太少,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忙不过来,村里愿意超职数配备干部。对此,乡镇党委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客观上,村级干
第二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
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不仅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近,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组成专门调查组,深入全区7个乡镇和14个村居,就去年税费改革后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展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尽管区、乡镇、村
居三级在落实村级干部工资待遇上克服了许多困难,倾注了不少心血,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执行标准不一。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各乡镇对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确定依据、标准、考核形式和发放方式也不尽相同。护城乡村级干部年工资待遇总额为8000元至11000元,东郊乡为6500元至8000元,南坪岗乡为7500元至8000元,河伏镇为4500元至5500元,东江乡为6000元至7000元,丹洲乡为5000元至6000元,芦山乡为3500元至5000元。村居内干部工资待遇一般分三个等次,每一等次月差额为20至30元不等。
2、来源渠道不一。工资待遇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村级集体企业收入以及招商引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集体资产租赁等其他收入。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相对较多的村,工资待遇发放资金比较宽松,集
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薄弱的村则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的村级组织补助资金解决。如护城乡高车村,每年企业收入、厂房租赁收入、门面租金、征地补偿等村级集体收入20至40万元,工资待遇主要从这中间解决。而芦山乡大部分村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微乎其微甚至近乎空白,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发放则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
3、到位程度不一。各乡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实际到位程度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标准相对较低的远郊村拖欠村干部工资待遇严重,标准相对较高的近郊村反而能及时足额发放。据统计,全区88个村居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的村仅26个,占%。截止去年年底,全区累计拖欠村级干部工资397万元。发放较好的乡镇仅有护城乡和东郊乡。护城乡除聚宝村拖欠19个月工资外,其余均已足额发放。东郊乡除和平村、赵家昏村拖欠44520元工资外,其余也均已发放到位。南坪岗乡13个村中仅有7个村发
放到位,还有6个村拖欠。河伏镇自起至今累计拖欠工资万元,落实比例仅41%。丹洲乡、东江乡、芦山乡无一个村完全落实工资待遇,拖欠时间长的达26个月,数额大的村达万元。东江乡靳家湾村去年年终还是向乡财政借款5000元发的工资,芦山乡芦山村支部书记去年全年仅领取工资889元,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标准的悬殊和实际到位程度上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方面挫伤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有的村干部因一年忙到头未领到几个工资,家人埋怨,邻里嘲讽,朋友调侃,因而不想干的心迹多有流露。拖欠数额大、拖欠时间长的有些村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原因分析
对拖欠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问题
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税费征缴有缺口,转移支付“打折扣”。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虽然大幅度减轻了,但上缴税费的积极性仍然没有提高,以致很大一部分村居无法将农业税费及时足额征缴到位。如芦山乡税费总额为286万元,去年实际从农户中征缴112万元,欠税61%,21个村平均税费征缴缺口万元。有些村对上没有完成任务,乡镇只好用一部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抵缴税费任务。有些村居虽然对上完成了任务,但也不是直接从农户手中全额收取的,而是用村级集体收入填补了任务缺口或由村干部借款垫交税费。如东郊乡皇木关村去年税费缺口2万多元,由集体收入垫支完成任务。河伏镇青林村去年实收3万元,缺口4万多元,由村干部借款完成任务。税费征缴缺口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一是税费征缴环境差,对欠税户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二是部分村民间债务结
零“明结实未结”,存在以债抵减税费现象;三是极少数特殊困难群体上缴税费有难度,影响整体征缴进度;四是到户的计税面积与上级核定计税面积不符以及抛荒影响,出现“有税无田或有田无税”的情况。
2、村级经济负担重,致使“入不敷出”。目前,农村基层工作线长面广,管理费用面宽额重,村级运转如履薄冰。一是组干部和退休干部工资开支。各个村都设有组长,部分村还设有妇女组长、党小组长,村居需要向这些人员支付一定的工资。如东郊乡黄金阁村,每年的组干部开支就达4万多元。有的乡镇退休村干部工资也需要村级负担。东江乡8个村工作年限在以上的退休村干部就有70多人,按照每人200元/年的标准,需要资金14万元。二是报刊杂志订阅费用。一般村居每年用于订阅各类报刊杂志的费用都在1500元以上。三是五保户供养开支。一个五保户一年的吃饭、穿衣和就医开支最低在700元以上,转移支付
中五保户供养每人每年406元的标准不足,其余部分由乡镇和村居贴补。四是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汛抢险、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其它中心工作经费开支。护城乡聚宝村今年用于防汛、防非典和先教活动的开支就达2万多元。繁重的村级组织管理费用致使有限的可支配村级财力显得捉襟见肘。
3、超职数配备,造成“僧多粥少”。目前,各乡镇普遍存在超职数配备村级干部的情况。去年农村税费改革中,转移支付体制核定的全区村级干部总数是294人,而目前实际在岗人数为439人,超职数配备145人。超职数配备村级干部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上,大多数村居认为上级核定的干部职数太少,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忙不过来,村里愿意超职数配备干部。对此,乡镇党委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客观上,村级干部是经过支村两委换届选举依法产生的,选举的不确定性无法实现上级核定的职数要求,且支村两委换
届选举与税费改革不是同步进行,而是在税费改革之前,税费改革时,支村两委已经依法选举产生,故无法以税费改革的要求指导村级干部职数配备。
4、集体经济脆弱,“自补能力”较差。从目前已经落实干部工资待遇的村居来看,虽然也存在着税费收缴缺口大、包袱重、职数超等情况,但集体经济收入比较充裕,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不足部分主要靠集体经济收入来补充。如南坪岗乡东风村,村集体纯收入46万元,支出38万元,其中村组干部和退休干部工资支出就有15万元,年终结余资金8万元。而集体收入来源少或近乎空壳的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了个别村借助外力增强“造血功能”外,有些村则只能依靠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维持正常运转,若如特殊情况,正常运转便难以保障。如芦山乡芦山村,税费任务仅完成总额1/3,转移支付资金仅拿回4398元,占核定指标的%。而该村其他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日常工作运转
只好由村干部垫支维持,村干部全年人均领取工资不足500元。
对策建议
加强和规范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管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当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极为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以充分调动和维护好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区农村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切实规范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标准。针对目前各乡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标准不一的实际,有必要建立统一规范、切合实情的执行标准。首先是定类别。根据各个村居区位、人口、面积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特点,划分出一、二、三种类型。在划分类别过程中,经济基础是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年集体经济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一般不得定为一类村居,5万元以下的一般不得定为二类村居。其次是定标准。一类村居一名干部年工资待遇总额不得突破1万元,二类
不得突破8000元,三类不得突破5000元。工资待遇可以由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和奖励工资三部分构成。固定工资根据村居的类别分别为450、400、350元/月。村居内主职与一般支村委干部的月工资差额不得超过30元。浮动工资总额不得超过固定工资总额的60%。奖金根据村居的经济状况和工作完成情况自行组织发放,乡镇纪委和财经所共同审核把关,无资金来源的村居不得赤字发放奖金。再次是定职数。采取多种渠道精简现有村级干部职数,尽量与农村税费改革核定职数相符。最后是定考核。各乡镇根据村居实际,制定严格的村级干部岗位责任制,年终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与村级干部浮动工资和奖励工资挂钩。
2、完善村级组织转移支付办法。一方面合理调配转移支付资金。在不增加全区对村级组织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情况下,合理调配村居之间转移支付资金,缩小村居之间差距。调配方法是:
在计算村居转移支付资金系数时,提高农业计税面积因素的权重,把计税面积的大小作为转移支付资金多少的重要计算依据。另一方面完善税费征收考核机制。税费改革后,农税员是征收农业税费的主体,乡、村两级主要承担协税护税职责,而目前农业税费征缴工作的考核主体却是乡、村两级,很大程度造成农业税费征缴工作在责、权、利上的失衡。对此,乡、村两级反映强烈。我们建议将农税员作为考核税费任务征缴的主体,科学合理制定乡、村两级协税护税职责的考核机制,实现责、权、利对等,保证村级组织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到位。
3、实行工资“保底”制度。区、乡两级对特困村居的状况要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千方百计落实村级干部的工资待遇,满足村级干部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我们建议实行村级干部工资“保底”制度,即在确定的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总额内,由区、乡两级
共同负责调度资金,核算到人头,建立专帐,设立专户,明确专人,根据资金调度情况及时向村级干部发放保底工资,标准为200元/月。区、乡两级各承担保底工资的50%,“保底”工资抵减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总额,年终从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中扣除。
4、开源节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开源节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是保证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治本之策。一是加大税费征缴力度。加强税法宣传,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增强农民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改善1 2 下一页
第三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不仅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近,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组成专门调查组,深入全区7个乡镇和14个村居,就去年税费改革后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展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尽管区、乡镇、村居三级在落实村级干部工资待遇上克服了许多困难,倾注了不少心血,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执行标准不一。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各乡镇对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确定依据、标准、考核形式和发放方式也不尽相同。护城乡村级干部年工资待遇总额为8000元至11000元,东郊乡为6500元至8000元,南坪岗乡为7500元至8000元,河伏镇为4500元至5500元,东江乡为6000元至7000元,丹洲乡为5000元至6000元,芦山乡为3500元至5000元。村居内干部工资待遇一般分三个等次,每一等次月差额为20至30元不等。
2、来源渠道不一。工资待遇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村级集体企业收入以及招商引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集体资产租赁等其他收入。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相对较多的村,工资待遇发放资金比较宽松,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薄弱的村则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的村级组织补助资金解决。如护城乡高车村,每年企业收入、厂房租赁收入、门面租金、征地补偿等村级集体收入20至40万元,工资待遇主要从这中间解决。而芦山乡大部分村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微乎其微甚至近乎空白,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发放则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
3、到位程度不一。各乡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实际到位程度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标准相对较低的远郊村拖欠村干部工资待遇严重,标准相对较高的近郊村反而能及时足额发放。据统计,全区88个村居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的村仅26个,占29.5%。截止去年年底,全区累计拖欠村级干部工资397万元。发放较好的乡镇仅有护城乡和东郊乡。护城乡除聚宝村拖欠19个月工资外,其余均已足额发放。东郊乡除和平村、赵家昏村拖欠44520元工资外,其余也均已发放到位。南坪岗乡13个村中仅有7个村发放到位,还有6个村拖欠。河伏镇自2000年起至今累计拖欠工资53.4万元,落实比例仅41。丹洲乡、东江乡、芦山乡无一个村完全落实工资待遇,拖欠时间长的达26个月,数额大的村达12.4万元。东江乡靳家湾村去年年终还是向乡财政借款5000元发的工资,芦山乡芦山村支部书记去年全年仅领取工资889元,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18.2%。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标准的悬殊和实际到位程度上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方面挫伤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有的村干部因一年忙到头未领到几个工资,家人埋怨,邻里嘲讽,朋友调侃,因而不想干的心迹多有流露。拖欠数额大、拖欠时间长的有些村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原因分析对拖欠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税费征缴有缺口,转移支付“打折扣”。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虽然大幅度减轻了,但上缴税费的积极性仍然没有提高,以致很大一部分村居无法将农业税费及时足额征缴到位。如芦山乡税费总额为286万元,去年实际从农户中征缴112万元,欠税61,21个村平均税费征缴缺口8.3万元。有些村对上没有完成任务,乡镇只好用一部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抵缴税费任务。有些村居虽然对上完成了任务,但也不是直接从农户手中全额收取的,而是用村级集体收入填补了任务缺口或由村干部借款垫交税费。如东郊乡皇木关村去年税费缺口2万多元,由集体收入垫支完成任务。河伏镇青林村去年实收3万元,缺口4万多元,由村干部借款完成任务。税费征缴缺口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一是税费征缴环境差,对欠税户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二是部分村民间债务结零“明结实未结”,存在以债抵减税费现象;三是极少数特殊困难群体上缴税费有难度,影响整体征缴进度;四是到户的计税面积与上级核定计税面积不符以及抛荒影响,出现“有税无田或有田无税”的情况。
2、村级经济负担重,致使“入不敷出”。目前,农村基层工作线长面广,管理费用面宽额重,村级运转如履薄冰。一是组干部和退休干部工资开支。各个村都设有组长,部分村还设有妇女组长、党小组长,村居需要向这些人员支付一定的工资。如东郊乡黄金阁村,每年的组干部开支就达4万多元。有的乡镇退休村干部工资也需要村级负担。东江乡8个村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退休村干部就有70多人,按照每人200元/年的标准,需要资金14万元。二是报刊杂志订
第四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不仅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近,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组成专门调查组,深入全区7个乡镇和14个村居,就去年税费改革后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展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尽管区、乡镇、村居三级在落实村级干部工资待遇上克服了许多困难,倾注了不少心血,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执行标准不一。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各乡镇对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确定依据、标准、考核形式和发放方式也不尽相同。护城乡村级干部年工资待遇总额为8000元至11000元,东郊乡为6500元至8000元,南坪岗乡为7500元至8000元,河伏镇为4500元至5500元,东江乡为6000元至7000元,丹洲乡为5000元至6000元,芦山乡为3500元至5000元。村居内干部工资待遇一般分三个等次,每一等次月差额为20至30元不等。
2、来源渠道不一。工资待遇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村级集体企业收入以及招商引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集体资产租赁等其他收入。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相对较多的村,工资待遇发放资金比较宽松,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薄弱的村则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的村级组织补助资金解决。如护城乡高车村,每年企业收入、厂房租赁收入、门面租金、征地补偿等村级集体收入20至40万元,工资待遇主要从这中间解决。而芦山乡大部分村集体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微乎其微甚至近乎空白,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发放则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
3、到位程度不一。各乡镇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实际到位程度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标准相对较低的远郊村拖欠村干部工资待遇严重,标准相对较高的近郊村反而能及时足额发放。据统计,全区88个村居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的村仅26个,占29.5%。截止去年年底,全区累计拖欠村级干部工资397万元。发放较好的乡镇仅有护城乡和东郊乡。护城乡除聚宝村拖欠19个月工资外,其余均已足额发放。东郊乡除和平村、赵家昏村拖欠44520元工资外,其余也均已发放到位。南坪岗乡13个村中仅有7个村发放到位,还有6个村拖欠。河伏镇自2000年起至今累计拖欠工资53.4万元,落实比例仅41%。丹洲乡、东江乡、芦山乡无一个村完全落实工资待遇,拖欠时间长的达26个月,数额大的村达12.4万元。东江乡靳家湾村去年年终还是向乡财政借款5000元发的工资,芦山乡芦山村支部书记去年全年仅领取工资889元,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18.2%。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标准的悬殊和实际到位程度上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方面挫伤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有的村干部因一年忙到头未领到几个工资,家人埋怨,邻里嘲讽,朋友调侃,因而不想干的心迹多有流露。拖欠数额大、拖欠时间长的有些村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原因分析
对拖欠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税费征缴有缺口,转移支付“打折扣”。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虽然大幅度减轻了,但上缴税费的积极性仍然没有提高,以致很大一部分村居无法将农业税费及时足额征缴到位。如芦山乡税费总额为286万元,去年实际从农户中征缴112万元,欠税61%,21个村平均税费征缴缺口8.3万元。有些村对上没有完成任务,乡镇只好用一部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抵缴税费任务。有些村居虽然对上完成了任务,但也不是直接从农户手中全额收取的,而是用村级集体收入填补了任务缺口或由村干部借款垫交税费。如东郊乡皇木关村去年税费缺口2万多元,由集体收入垫支完成任务。河伏镇青林村去年实收3万元,缺口4万多元,由村干部借款完成任务。税费征缴缺口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一是税费征缴环境差,对欠税户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二是部分村民间债务结零“明结实未结”,存在以债抵减税费现象;三是极少数特殊困
第五篇:干部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干部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为了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设一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最近,我们采取书面问卷、抽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的干部队伍素质状况及培训需求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就今后我市干部队伍培训需求状况及应对措施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培训需求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业务能力尚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更新步伐不快,抢抓机遇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影响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步伐。因此,准确把握干部培训需求方向,已成为当前干部培训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我市干部培训需求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三个“多样化”的特点:
第一,培训内容需求上的多样化。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⑴党建创新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学习党十六大报告和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才能运用这些创新理论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⑵世贸组织知识。随着WTO规则在我国的逐步实施,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益显现,广大干部只有深入掌握世贸组织知识,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在经济建设的舞台上扬长避短,发挥优势。⑶法律法规知识。当前,乡镇、农村干部尤其是基层执法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依法行政不够的问题,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干群关系。因此,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他们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成为当前维护农村稳定中的重要手段。⑷信息化技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市15个乡镇(区)和100多个市直单位已全部实现网络互联,从而为全市经济“外向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在调查中发现,全市仅有21%的领导干部参加过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培训,精通信息技术的更是廖廖无几,加强对他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已势在必行。⑸经济管理知识。在调查中,82%的经济管理干部认为,要实现国有企业转制、民营企业“跨跃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加强管理知识更新,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推动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⑹实用科技知识。目前,我市畜牧、农业、林业等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单位仅有20%的人员在基层农村工作,受人事管理机制的制约,这种状况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有加强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的实用科学技术培训,造就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实用人才,是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的基本途径。
第二,培训形式需求上的多样化。近年来,工学矛盾一直是干部培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干部队伍亟待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填充和更新,另一方面在职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工作繁忙,参加集中培训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在调查中,干部普遍反映,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以增强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归纳起来,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政治、科技发展、经济动态等时效性较强的知识,应利用节假日或八小时以外的时间,采取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会等“短、平、快”的培训形式,达到“所学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目的;二是对经济管理知识等需要脱产学习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市党校在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具备,应采取与省内外大中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等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干部;三是对我市紧缺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采取异地培训的形式,学习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培训管理模式需求上的多样化。多年来,我市在干部培训工作中一直沿用上级点名调训、下级被动参训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在参训人员上具有强制性;在培训时间上具有固定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统一性。虽然这种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干部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需求,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参训人员针对性较差、时间约束性强、难以达到按需培训的目的。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虽然这种培训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放宽培训的自主权,逐步探索宏观调控、个人自主的按需培训模式,即市场培训模式。实现传统培训模式与市场培训模式的同向并存、相互补充,既能满足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的脱产学习、不断更新,又能达到干部自身急需知识、必备知识及对口业务知识自主选择、及时学习的目的。
适应干部培训需求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干部培训需求,结合我市干部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今后,干部培训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三个强化”。首先是强化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的理论知识培训。我市从今年11月开始,计划利用1年时间,采取“送上去、坐下来、走出去”的方式,完成对全市干部四中全会精神的教育培训。截止目前,全市已举办乡局级干部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班2期,培训203人,明年春季再举办3期,培训370人,实现全市乡局级干部轮训一遍的目标。其次是强化以世贸组织知识、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岗位知识培训。从我市实际看,要充分发挥市公务员培训中心、市职教中心的专业培训职能作用,力争在2--3年内,使我市广大干部党员掌握这两种现代知识和技术,为我市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第三是强化以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实用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更新。我市计划明年举办三期培训班,即:基层执法干部法律法规培训班、企业管理干部现代经济管理培训班和乡镇农村干部实用科技培训班,利用1--3个月的时间,对这些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驾驭经济工作、行使职务权力的能力和水平。
二、在培训形式上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在培训时间上做到长短结合。在坚持对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等内容进行中长期脱产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不定期举办“短、平、快”式的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促进广大干部知识结构的全方位更新;二是在培训地点上做到内外结合。在充分发挥好党校理论培训主阵地作用,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市计算机培训基地、公务员培训中心等专业知识培训基地的同时,加大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的力度,进一步拓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管理知识学习基地,为提高我市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提供保障;三是在培训方式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继续坚持课堂教学、在职自学等传统培训模式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步扩大和探索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趣味,增强学习效果;四是在培训师资上做到专兼结合。进一步完善专兼职教师档案库,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分专业将教授、专家的联系方式、素质水平纳入其中,推动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培训管理模式上强化“四个职能”。干部培训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逐步建立一套市场化培训管理机制,着重强化四个职能:一是强化决策职能。包括对培训工作方针的确立、战略目标的选择和远景规划的制定等。我市制定的《干部教育培训“十五”规划》就是从五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对各级各类岗位所需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科学地确立了一个量化的统一标准和达标要求,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强化服务职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发布培训指导性计划及中长期培训信息,调控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基地之间的关系,做好培训基地与培训对象的合理分工。同时,做好培训市场的培育,为培训市场发展提供保障,达到逐步由“组织总揽型”到“组织服务型”过渡的目的。三是强化监督职能。加强培训机构的质量监督,对培训办班实行申报审批制度,杜绝乱办班、重复办班、乱收费问题发生;建立培训机构办学资格和教学质量评审机制,组织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立培训机构的取舍,督促有关部门搞好培训。四是强化考核职能。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库,主要包括全市干部参加培训、在职自学、学历教育等内容,并按照干部的职级和岗位特点确立相应的知识标准,一类是公共知识标准,如外语、计算机等,一类是专业知识标准,包括应具备的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凡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下岗、待岗、转岗或降级使用,新提拔干部必须经过任职资格考试,后备干部不获得任职资格不得晋升和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