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构建乡土人才使用机制
积极构建乡土人才使用机制
认真做好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工作,构建了选拔任用乡土人才“识才用才、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
一、大范围选拔。狠抓“三个一批”工程,即选择一批优秀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和在各村挂职锻炼的机关干部,一并纳入村级“一把手”后备干部人才库;实行优先使用。培养了一批既有知识和才能、又愿意立足农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选育村级“一把手”;提拔一批年纪轻、文化高、懂经营、善管理、群众公认的乡土人才作为村级“一把手”。打破行业、身份界限,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扩大选人视野,广招“贤能”、广纳“贤才”,在全县范围内选拔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优秀青年进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库。
二、多渠道培训。以县、乡镇党校为培训主阵地,每年集中时间举办培训班,除规定的教学课程外,还聘请工作经验丰富、水平高、能力强的村干部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学习成绩记入后备干部档案,确保培训效果。同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增长见识和才干。今年县委党校共举办富民型村干部、发展型村干部和村级财务管理3期短训班,共训1238人。今年各级党组织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又选派了32名农业产业化人才,到华中农业大学进行特色产业等培训班,形成了以政治理论教育为重点,岗位职务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相配套的培训格局。
三、多层次管理。依据中央《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汇编下发了村级各项管理制度范本,帮助各村进一步完善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实行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各村以乡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两委”班子和成员个人的年度工作目标。目标任务制定后,通过多种形式征求群众意见,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备案,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严格年度实绩考核,奖罚兑现。通过推行村党干部末位诫勉、末位淘汰制,增强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危机感。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健全教育、激励、监督机制,每年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考察,重点掌握其工作、生活情况,载入管理档案,实行优胜劣汰。建立村级后备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帮助生产生活有困难的群众,目前全县所有村级后备干部均建立了各自的联系户。
三、多岗位使用。坚持把能力强、头脑活、思路新的干部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2009年以来,先后选拔了132名优秀年轻后备村干部担任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另一部分担任了村文书、治保主任等职,选拔使用的后备干部都能够发挥作用,在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上受到好评。
第二篇:正阳:建机制开发乡土人才
正阳:建机制开发乡土人才
近年,正阳县把乡土人才作为资源开发的增长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让乡土人才真正“香”起来。目前,该县已培养乡土人才4760人,其中省级乡土拔尖人才3人、市级80人、县级640人,先后带动5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正阳县把凡是市场认可,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贡献,能够兴业、创业的人,不论是干部,还是工人、农民都视为乡土人才,并建立一系列灵活的机制,吸纳、培养乡土人才。一是建立流转机制。在工作中,取消乡土人才在身份、户口、岗位和单位性质等方面的限制,建立畅通的人才流转、引进机制,为乡土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目前,该县先后引进农业人才205人。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该县对那些素质较高、专业特长突出、贡献较大的乡土人才,在财力、进修学习、技术交流、考察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县级以上乡土拔尖人才,一次性发津贴300元。三是建立培养机制。该县通过送乡土人才到乡镇夜校或选送乡土人才到大中专院校深造等形式,不断充实乡土人才的市场经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知识。现今,该县已先后选送408名乡土人才到大中专院校学习。
第三篇:(网上搜集)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 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湖北省谷城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探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有益做法,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实施、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财政予以扶持的乡土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和服务机制。先后有近10万人次农民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有近3万名农民掌握了2门以上种养加工技术,4036人被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这一举措不仅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致富技能,而且使“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综合效应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显现。
一、完善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素质
一是高校深造,培养领军人才。县委县政府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班的方式,围绕茶叶、花椒、食用菌、家禽家畜养殖等特色产业,选派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到高校分别进行1个月短期班和2年学历班培训,并全额补贴学杂费、教材资料费和住宿费。截至目前,已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举办2个短期班和2个长期班,近200人接受培训,并在产业发展中显示出效益。第一批华中农业大学长期班毕业学员中,有14位到村任主任助理。庙滩镇郭峪村主任助理李庆国利用所学技术,指导全村喂养土鸡9000多只,当地牛杂交配种十余头,在本村已基本形成牛羊杂交舍饲,鸡放养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他本人也利用微贮饲料科学喂养肉牛6头、良种肉羊80多只,创造效益2万多元。冷集镇磨盘山村主任助理贾文浩,针对村里水塘面积较多的实际,在 该村试行虾藕混养新技术,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000多元。
二是打工锻炼,培养经营人才。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需要,挑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在特色产业种植、加工等方面有经验、有基地的产业带头人,到重庆四面山花椒集团、山东寿光、正大集团、希望公司等企业打工锻炼。同时,对外出打工锻炼人员每人每月补贴200元。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派出近千人接受打工锻炼,这批农民已成为谷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骨干力量。
三是专题讲座,培养实用人才。发挥涉农部门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县职业教育中心、县劳动技校等培训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农业技术、家畜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色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培训农民10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职业教育,培养后备人才。近年来,为了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在乡镇初中推行“3+1”办学模式,即在初中三年的基础上,再加一年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一做法已在紫金镇、南河镇、赵湾乡等地试行,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二、完善使用机制,搭建工作平台
一是实施“百名新型村官”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拔使用优秀乡土管理人才。一方面,对技术素质较高、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乡土人才,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石花镇小坦山村“经济能人”孙远举当上村支书后,带领全村老百姓通过为周边县市区和高速路建设提供绿化产品服务,塑造了石花镇苗木花卉的品牌,带领大家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坚持华农大培训和党校其他学历培训相结合,大力实施“百名新型村官”和“一村一名大学 生”计划。去年培训了100名大学生村官。县委要求到村任职大学生要负责理清所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项目,向群众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植科技示范户。
二是围绕“一乡一品”发展特色经济,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大量乡土技术人才。县委县政府通过引导和督促各单位围绕各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使用乡土人才。对粮食主产区,重点使用掌握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加工生产及营销知识的乡土人才;对城镇郊区和山区丘陵乡镇,重点使用熟悉蔬菜、茶叶、食用菌、花椒、药材、苗木花卉等栽培和加工技术及营销管理知识的乡土人才;对平原乡镇,重点使用在猪、鸡、鸭、牛羊等家畜家禽养殖和加工技术上有丰富经验的乡土人才。目前,10个乡镇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集群和人才小区。
三是以农副产品的加工、运输、营销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使用大批乡土经营人才。县农业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联合各乡镇共同引导农户自发组建花椒、蔬菜、花卉、茶叶、肉猪、蛋鸡等加工生产和销售专业合作协会近40个。推选在行业中产业规模大、有威信的专业大户担任协会会长。组织协会会员开展生产、管理和信息交流,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发展。冷集镇汉江村的贾元清被推选为蔬菜加工销售协会会长后,通过兴办蔬菜酱品加工厂,带动辐射周边6个村,200多户村民与他签定种植合同。这就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是大力实施“回乡创业召唤计划”,使用一批回乡创业人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开辟了谷城籍人才回乡创业的绿色通道,对全县各部门对打工人才回乡创业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收费制度进行了规范,不 断完善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树立宣传百名创业明星典型,印发《回乡创业人才倡议书》,激励打工人才回家乡创业。五山镇黄峪铺村村民肖娟回乡投资500万元,创办了新知电子有限公司,安臵就业人员250多人。目前,他们计划再投资200万美元,组建“宇之光”集团公司,就业岗位可达1000多个。
三、完善服务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优惠政策驱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培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乡土人才培训十一五规划》、《乡土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选拔管理乡土拔尖人才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好用活农村乡土人才的政策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规范管理推动。县委县政府在成立乡土人才相关管理机构的同时,通过会议分解任务、例会总结工作、整体协同配合、严格督促检查,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开展了对乡土人才的统计、选拔、培训、管理、服务等工作。先后制定了乡土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了乡土人才政策制定、培养管理、作用发挥和环境改善等任务完成情况的目标考核。通过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较好地发挥了联系点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掌握了全县信息动态情况。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机制和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加强了乡土人才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力度,推进了乡土人才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部门服务促动。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谷城”要求,各乡镇规定乡土人才在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土地、山林等资源承包权方面有优先权。涉农部门通过建立统一开放式的农 技推广服务协作新机制,为乡土人才提供一站式和全程式服务。金融部门通过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加大对乡土人才的信贷投放。近年来,投放各种农业项目贷款近千万元。税务、工商、电力、城建等部门也通过实行服务承诺积极履行部门职能,进一步优化了乡土人才创业环境。
四是典型示范带动。近年来,全县开展了“评选十大优秀乡土人才”、“乡土人才事迹报告会”、“农业科研成果展览会”等大型表彰交流活动6次,表彰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显著效益的乡土人才70余人次,培植树立了乡土人才典型150多名。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特色农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加800多个,从业人员增加到9400多人,其中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0多人。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四篇:乌鲁木齐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机制
乌鲁木齐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机制
一是制定政策引才。根据乌昌地区“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了《乌鲁木齐市“十一五”人才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乌鲁木齐市引进和稳定优秀人才办法(试行)》、《关于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人才绿卡”制度、“人才建档”制度、安家补贴制度和生活津贴制度,逐步形成了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
二是搭建舞台用才。我市与新疆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的新疆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新疆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下,上海新疆科技合作基地、天津新疆科技合作园也先后落户我市。截至目前,我市从事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机构已达360多家。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我市共有省部共建开放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初步建立起了用于设计制造、药品研发、化工工程及新材料研发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助各类高层次人才搭建起了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三是营造环境留才。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上给予信任,充分发挥他们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对符合任职条件的适时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对机关事业单位引进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每月分别发给特殊津贴;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设立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表彰项目,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在全疆实施了职称评审 “八个打破”的新机制,打破申报数额限制、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系列界限、学历界限、资历界限、地域界限和离退休人员不能申报评审任职资格的限制,有效地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重点行业紧缺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了紧缺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在项目申报、经费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
我市多措并举构建人才集聚机制中国东营”政府门户网站
近年来,我市着眼于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优化环境,构建人才队伍壮大的集聚机制。
一是制定政策引才。坚持政策先导,按照系统配套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东营市引进人才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在人才引进的方式、手段、渠道上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措施,初步形成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二是搭建舞台用才。在全市骨干企业中实施产学研“四个一”工程(每家至少与一处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联建一所科研开发机构,聘请一名高科技人才,转化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先后与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聘用各类高层次人才323名,联建科研开发机构30家。先后与17个国家的18个专家组织、12个国外培训机构及7个国际知名的猎头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聘请外国专家129人次进行技术指导,选派各类人才164人次到国外对口挂职或培训,建成国家级农业引智示范园1处,省级农业引智示范园3处。三是营造良好环境留才。目前,在管理期内的37名市级拔尖人才中,有6人担任了县区和市直单位班子正职,8人担任了单位班子副职,8人担任了县区直单位领导。目前,全市共评选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8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62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80名,青年科技奖40名。(王乃军赵绍青)
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着力建立人才集聚机制
一是创建“海纳百川”人才引进机制。提前介入招商,举办“东南人力资源招聘会”,组织落户企业赴外省市人才市场和高校定点招聘,鼓励进驻企业“项目”带才,通过母公司输送或“猎头”公司招聘等方式招聘高级人才。二是创建“量体裁衣”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联系,为企业量身订制招聘计划,协助企业落实脱产培训,开展委托“订单式”
培训,依托东南人才培训基地和外资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优先培训落户企业关键岗位员工和紧缺人才。三是创建“筑巢引凤”人才容纳机制。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启动“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高新企业孵化基地”四大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外引渠道”,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内联渠道”。四是创建“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政策体系和贴心服务机制,积极为人才发挥才干创造条件,及时帮助外来人才解决创业创新后顾之忧。
宁德晚报消息(记者 缪洪通 吴道锷)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用“环三”发展事业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凝聚人才,引导人才向“环三”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集聚,采取挖、引、联、挂等多种方式,盘活人才存量,引进和集聚大批急需急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专业化、创新型人才。
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吸引大批“候鸟型”人才,采取咨询、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为我所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选派更多的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服务团前来挂职锻炼。
建奖励人才机制。抓“十佳人才”和“双百人才”的表彰和宣传,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第五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与较量中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已成为搞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
一、识才尊贤——完善人才使用的环境机制
良好的环境机制所渲染出的环境氛围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达到科学用人目标的必备条件。人才的使用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要创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营造“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的舆论氛围,通过引入人力资源观念和理论,逐步在全社会输入、确立这种观念,并在实践中采取种种措施、手段加以强化,使其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人才兴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人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增强人才兴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人才意识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充分激发人民的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和创造胆气,这是经济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区在认真贯彻无锡市委、市政府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决策部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经济社会转型,深入推进人才优先战略,紧紧抓住“无锡千人计划”实施的有利契机,确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区”主战略,通过创新政策体系,大力实施“锡山百人计划”,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让人才创新的智慧充分涌流。
二、用养并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人才使用应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一味讲贡献,否则可能会使人才精力、体力、智力透支严重。为了使人才保持并不断增加其工作能量,人才使用应该有后蓄补充,遵循边开发使用边培养提高的原则,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不断地给人才蓄量储能,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人才的活力, 而且能使人才积聚更多的使用潜力,永远保持最佳产出状态,形成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因此,领导者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养并重,重视人才的才能输入,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人才的知识继承和积累,忽视知识创新和能力开发的做法。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针对不同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除了有计划地组织人才进行系统的进修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和锻炼,构筑人才终身教育机制,不断地增强其适应形势发展的创新能力。反之,若只用不养,那无异于竭泽而渔。
三、公平至上——建立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将人才的积极性与潜力充分调动与发挥出来,必须将公平公正的精神贯彻到更深层次的“使用”之中。用好人才,必须努力优化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有效地保护与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与激情,这有助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注重物质激励,就要认可人才的价值,使人才的能力、贡献与报酬相匹配,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从而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真正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强调精神激励可以从需要的更高层次入手,因为人才的作用在于运用他们独特的智慧为社会做贡献,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得自尊。领导对人才的表扬是对人才的一种激励,给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拓宽发展空间亦能激发人才的干劲,给人才一个适宜的文化环境更能让人才释放创造力。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激励手段都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不是唯一的。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