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读后感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在我过去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当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路只有一条时,也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只能勇往之前。虽然看上去有点无可奈何,换个角度看也许是件幸运的事。
当年没办法和命运抗衡,仍是死皮赖脸的待在电影圈的李安,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去,如此而已。
现在看来有点轻描淡写,但六年多的等待,心碎无数,以至于以为没有转机的时候,怀疑是否老天爷开的玩笑时,写的剧本《推手》《喜宴》在台湾获了奖,也因此得到拍电影的机会。从父亲三部曲开始,到《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一路走来,开始时没有退路,只有向前,到对自己梦想的坚持,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每部电影的全心投入,当然有时也需要冒险,但所有的一切都注满了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样执着追寻的电影梦,他说得很平凡,只是因为自己真的除了作导演拿手外,什么都做不好的。
看上去那么温和,始终带着有点腼腆微笑的李安,让人无法想象他微笑后面的力量。有时柔软并不意味着软弱,甚至可能体现的更为坚强。中国有以柔克刚的功夫,像太极里推手的要诀就是圆柔应对,不硬顶硬丢,调和、穷磨至“我顺人背”时方发劲,注重的是平衡协调。追溯根源,李安的柔软的根本或许因为他总是把自己放在很底的位置,所以不容易被打击,即便有所挫折,也不容易一蹶不振。自己觉得最倒霉的时候,会想也许自己就是来传宗接代的。也因为放得很低,所以可以勇于冒险。因此有人找他拍《理智与情感》时,也不因为没有拍过西片而退缩,接拍的原因都有点戏剧性,因为彼时恰巧看过一部好莱坞烂片,心想那些人都可以拍大制作,自己为什么不行?
“学校毕业以后才碰到真枪实弹,还没被打死的话就学些经验,继续往前走。”
每个人都会说理想是什么,但很多时候说归说,在现实面前,我们习惯迁就,习惯先找个凑合一下,然后再找机会改变,殊不知许多时候一脚迈进就无法迈出。想做导演的可以先迁就做编剧,也许就是一辈子的编剧了,„„ 我们在迁就中渐渐失去那天真的理想,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把理想放在嘴边有点矫情和假气。成长的过程也是天真丧失的过程,然而有时还不能诚实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变化,因而我们焦虑不安,停顿不前。“人面对痛苦要深怀敬意,并向其学习”,其实告诉我们的不过是坦然面对它,只有去面对接纳,才可能从中找到原因,找到经验,甚至发现改变的契机。
人生要体验,以这个角度看,任何经历值得经历,好的、坏的,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我们还应更加珍惜那些失败的体验。李安形容自己拍电影的一番话很值得回味“在整个过程,我要去体验,得承担后果、但不管我体验到什么,后果并不会因为我的认知而改变。每次都是拼命做,尽最大的努力,毫无保留。总觉得唯有个人的奋斗到位,才对得起大家。我才能够坦然。至于之后受什么评议,也不要不服气,事情本是如此。”
勇敢、柔软、坚持。学着以体验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这是他的电影梦告诉我们的事。
——12文管:许宏运
第二篇:十年一觉电影梦纪实故事
我是一个心智与身体都比较晚熟的人,个性比较温和、压抑。因为晚熟,所以我很多的童心玩性、青少年的叛逆、成年对浪漫的追求,以及我的提早老化,其实是一起来的。就在自觉比较成熟时,我年轻时该发生又没发生的事,突然在我中年危机、身体状况开始往下掉的时候,就这样都冲撞上来。打从《卧虎藏龙》起直到现在,我都在经历这些。
“我想当导演”
当年刚考上台南一中时,父亲就拿了份大学志愿表回来,他大概想知道我会是块什么料,好提早安排最佳师资阵容吧!我知道自己不是学理、工、医、农的料,可是文科的外交、新闻、外文、法商等科目,又觉得都没啥意思。当时我就对父亲说:“我都不喜欢,我想当导演。”大家听了,一笑置之。可是我讲的是实话,当时也不知道导演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是导演把电影拍出来的。
天天补习,还是落榜。
第一年考大学,我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因为紧张,考数学时我腹痛头胀,豆大的冷汗直滴,一个字都看不清楚,复选加上倒扣,考了个0.67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放榜时,我正好独自在家,就一个人跑了出去。
他们回来一看我失踪了,急得不得了,只有弟弟李岗猜到我可能去了哪里,于是骑着脚踏车,奔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海边,果然看见了我的脚踏车。他走到沙滩上仍没见着老哥的踪影,心里也开始忐忑不安,直到看见我低着头走近,兄弟俩什么话也没说,默默穿过沙滩,摸黑骑着单车回家。
二度落榜在我们家犹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那天我是去海边散心,回家后,没人敢惹我,李岗则奉母命盯着我,怕我出事。放榜两天后,我准备专科考试,考得不错,进了艺专影剧科。
我学戏剧、美术,爸爸虽然答应支持我,但他内心一直很矛盾。在父亲的印象里,我的学业和小时候我们看的军中康乐队没两样,他很伤心,一心指望能光宗耀祖的我没考上大学,居然沦落为给人逗乐子的康乐队队员,所以他一直催促我留学,希望我能够拿到学位,成为戏剧系教授。直到现在,我格局比较大了,但心理障碍依旧存在。我一回台湾就紧张,搞戏剧,我是跑得越远能力越强,人也越开心。一临家门,紧张压力就迎面而来。
蜗居的六年
留学纽约大学期间,我拍了五部电影,二年级拍的《荫凉湖畔》曾获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及学校的奖学金。我受到了肯定,再接再励,用尽手边一切资源,筹拍了《分界线》。为了这部毕业作品,我自己打工、父母资助、太太惠嘉赞助,一共花了100多万台币。
记得拍摄到最后阶段,还差8000多美金,我就从太太惠嘉的账户里直接提出来用。那时她在伊利诺伊大学当助教,因为要交税,所以存折放在我这里。奇怪的是,我一点愧疚感都没有。事后我跟她说起这件事,她也仅只哦地应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1985年2月,我把所有东西打包成8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被运往港口的前一晚,我的毕业作《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得了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个奖,当晚美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的经纪人当场要与我签约,说我在美国极有发展,要我留下来试试。
当时太太惠嘉还在伊利诺伊念博士,带着一岁不到的阿猫(李涵),学位还差半年就拿到了。我想:孩子还小,太太学位还没拿到,也好,在美国再待一阵子陪陪他们,也试试运气。经纪人当时极力捧我,捧到我没有抵抗力。
1986年1月,惠嘉毕业后找到工作,从伊利诺伊搬来纽约郊区同住。刚开始的半年,她真的很难过,都不想活了,但后来她好像也想开了,家里只要过得去就好。
那段时期,每隔一阵子就有人说,看到我的学生片,很棒,我们来谈谈怎么合作吧。就这样,一个计划不成,另一个计划又来了,总有几个在进行,所以不老又不死心,人像是悬在半空中。
直到1990年暑假完全绝望,计划全部死光,锐气磨尽,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回台湾?老是举棋不定,台湾电影那时也不景气。当时真是一筹莫展。有时惠嘉看到我精神上有点吃不消,就会带我出去吃个饭,那时最奢侈的就是去吃肯德基,老大阿猫就说:“我们去吃老公公炸鸡。”
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却一直怀着希望。刚开始还能谈理想,三四年后,人往四十岁走,依旧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于是开始有些自闭。
1990年暑假,老二石头(李淳)出生时是我最消沉的时候,丈母娘与岳父来美帮忙,一下飞机,惠嘉就叮嘱他们千万别提拍片的事,怕我受不了。我每天做好饭菜给他们吃,他们就直说:“好吃,好吃。”我就是为了封他们的嘴。有一天,丈母娘忍不住很正经地提议:“李安,你这么会烧菜,我来投资给你开馆子好不好?”
当时我有个想法:要不就是老天爷在开我玩笑,我就是来传宗接代的,说不定我的儿子是个天才;或者机运未到,就连叫花子都有三年好运。要是时机来了,我抓不到的话,这辈子就很窝囊。就这样一路熬着苦等时机,当机会快来时,我已经濒临谷底,快要不行了。就在计划全部泡汤的几个月后,《推手》、《喜宴》的剧本在台湾得奖,整个运势从谷底翻扬上来。
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心情郁闷时期。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
令父亲失望
父亲对我影响很大,直到今天,我们逢年过节回家都还行磕头仪式。身为长子的父亲背负了很大的传统家族责任,而他对我这个长子又给予了最大的期望。在家里,他最钟爱的是我,打得最多的也是我。在台南一中,他是校长,我却不成材,考大学落第。我学戏剧、电影,他勉强接受,但心中老觉得闷气。当我以《喜宴》拿下金熊奖时,他还希望我改行,就像杨德昌得了奖,他的妈妈还说:“你今年几岁啦?拍了几部电影,可以找些正经事做啦!”爸爸那时也这样想,直到《理性与感性》拍完时,他还说:“小安,等你拍到五十岁,应该可以得奥斯卡,到时候就退休去教书吧!”
第三篇:十年一觉青春梦
2014年7月16日,沉寂十年的朴树,发布为韩寒新片制作的新歌《平凡之路》,12小时后,周迅发布和男友高圣远结婚的消息。
如乐圈很大也很小。拨开历史,你会发现原来朴树的前女友是周迅,周迅的前男友是李亚鹏,李亚鹏的前妻是王菲,王菲的前男友是谢霆锋。至于韩寒和朴树,因为惺惺相惜,在合作一个电影。
2003年,朴树推出《生如夏花》,所有人都在期待演唱会的时候他消失了。抑郁症、江郎才尽、家庭不和说不绝,不过,这太符合朴树的风格,从《白桦林》到《那些花儿》,从《NEW BOY》到《活着》,不管他说“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还是《我去2000年》里的“这个操蛋的年代”,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达,其实都是孤僻忧郁的朴树。
朴树消失的时候,韩寒作为80后作家已初露峥嵘,而在香港的谢霆锋,正在项包案的负面漩涡里挣扎。朴树,韩寒和谢霆锋,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年齡不同,可他们身上的符号,却最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青春所有的关键词:脆弱、忧伤、自闭、桀骜、流浪、叛逆。
从2003迈入2014,这其中的日子,长得足够让婴儿坠地到选择学区房,而对于他们,也翻天覆地――朴树剪短了头发,居然也会笑了,他的妻子说他开始讲究养生,晒太阳是最大的运动;韩寒经历了作家车手公知杂志主编的身份转变,最终当了国发岳父和导演;谢霆锋现在自己做节目,经历了艳照门**成为两个孩子的爹,离婚后将做菜伙为出口的男人他说:“我已经34了,不能再像青春期因为年轻而那么骄傲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至于朴树的那些花儿,不能不提周迅。2000年周迅接受采访说:“我的目的是找个好丈夫,夏天的傍晚,吃过饭后,手拉手逛马路,买个西瓜回来,一人一半用勺子挖着吃,然后一年拍一两部好戏。”据说,刚出道时的周迅跟外界打交道的能力为0,接受记者采访大多是李少红在一边写好,她再慢慢读出来。她身边的经纪人,从黄烽到陈辉虹,都是强大能保护她的类型。朴树,显然不是这一类。显然不能理解,朴树选择了吴晓敏,她是周迅翻版却朴实得像邻家女孩,而给周迅买西瓜的人,变成了高圣远。40岁的周迅说:“当下的爱情,不再那么看重才华。”
朴树和周迅,是两个太有灵气的同类。同类,只适合在云端进行心灵对话,却不合适在世间的烟火中行走,所以,在同一天,当他推出自己的新歌,她也终于穿上了婚纱,这也许是志没有预约的巧哈合,我倒宁愿理解成:这是一次隔空送去的大礼,只为相遇于年少,迷恋过你的笑。
青春这个词,一直烂大街,却从来被误解。并不是仅存在于18岁冒着傻气的花样年华和满脸的胶原蛋白里,也不是存在于矫情的文艺腔和做作的失恋醉酒里,它和年纪无关,和你的心有关。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圆融两个字,从来没有获得过差评。男人就该功成身就,以最快速度进入上升通道,女人本该贤良淑德,结婚生子最后炼成绝望的主妇。这条代代相传并且获得一致点赞的主流程序里,唯一被提醒注意的是:尽快成长,不要走心。太走心,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为了成熟两个字,我们狠心丢掉了青春。隐忍终于战胜了冲动,自律终于战胜了放纵,理性终于战胜了感性,谦虚终于战胜了轻狂。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平凡着。”在高架开车,给孩子做饭,跟领导碰杯,陪父母散步时,很多人听到它时,被猛地击中内心——朴树的歌还在,这该死的青春,就还在。尽管它像一只不断升级却怎么也补不全的漏洞;尽管它,有点儿长;尽管它,最后都会变成人人都必须踏上的那条平凡之路。
十年前,生如夏花一样绚烂;十年后,平凡才是唯一答案,我们终于用前半生惊涛骇浪,换来后半生正大仙容。朴树完成少年蜕变,步入人到中年,周迅刚刚完婚,踏入柴米油盐。这是朴树和周迅的故事,是韩寒和谢霆锋的故事,是所有老男孩和老女孩的故事,是用我们的青春与他们彼此见证的故事。
第四篇:北大自主招生自荐信——十年一觉燕园梦
十年一觉燕园梦
1未名湖上,心之所向
六岁时,我曾到北京城游玩,而最令我徜徉的水景不是塔色空濛湖光潋滟的北海,也不是悠然八百年的护城河,而是西北四环外角落里的未名湖。
爸爸告诉我,想生活在这一湾湖水旁边,要么就去做个清洁工在这里工作
要么就好好读书,考取中国最高学府,在这里学习。
而我选择了后者。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座灯塔的指引下奋斗不止
对于我来说,北大不仅仅是一所创办于1898年,立校于国颓族衰之际,兴校于风雷激荡之间,百余年来弦歌不绝的京师大学堂,也不光是名动亚太,誉满中华的国际名校,还不只是大师辈出,泰斗交辉的人文渊薮,它更是一种叫做爱国团结的精神
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对真理的永恒探索
它更是一种叫做创新的不懈追求
是一种对于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责任
所以,十几年来,我一直渴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个机会
能够让自己在这样一所学校当中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完成人生的涅槃
2品味高考,收获不少
一个人的独特,不在于他有多么出众的外表,而在于他经历的磨难的多少,2011年的高考,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与我的象牙塔失之交臂
我曾经懊恼,我曾经失意,我曾经自责,我曾经哭泣
但当我踏上高四的征程时,我发觉
这仅仅是一种磨难,是让我成熟的一道关隘
我曾经想过放弃,去我选择的二本院校就读
但我最终没有
因为我懂得了,只有理想永不熄灭,人生的火炬才能永放光芒
3回首高中,亦美亦丰
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我,高中阶段一有闲暇时间就会看一些相关书籍
在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情况下,获得了某某某某奖
虽然成绩不甚理想,但也算是对我兴趣的一种鼓励,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
我刚高中的时候时是在普通班级
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北大,我必须考入实验班
于是我自己暗下决心,默默努力
最后考入了实验班,朝着我的理想又迈进了一步
4重整帅旗,所向披靡
走回当年我徜徉过的校园,坐进当年挥洒过汗水的教室
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段高考的经历,还有一份从容与成熟
我知道我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年的时光,还有一份懦弱和懒惰
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便能更好地把握自我见过更多的景致,就可以更好地规划人生的蓝图。
今日,我再度启程,朝着我心中的灯塔扬帆
我希望未名湖畔能成为我今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十年一觉迷考据——读《红楼梦魇》有感
十年一觉迷考据
——读《红楼梦魇》有感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老师出版的唯一一部论著,张爱玲老师晚年定居美国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这本书正是其多年研究的结晶。
《红楼梦》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著作,原著前前后后也大概读了两遍,但是当我第一次翻开《红楼梦魇》这本书时,我只有一个感觉——读不懂!书中所提到的“脂本”、“抄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等红学界的专有词我一个都不知道,于是在读完开头的自序之后我果断放弃了这本书。两年之后再次翻开,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把这本书读完。
《红楼梦魇》这本书的结构相当简单,除了自序之外只收录了七篇文章,分别是红楼未完、红楼梦插曲之
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七篇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用于比较论述《红楼梦》各脂本、程本、抄本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以及前后的矛盾,从中张爱玲老师尝试着还给我们读者一部真正的《红楼梦》。
红楼梦未完
“一恨鲥鱼无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老师在文章的开头如是说。
读第三恨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将停顿放在“楼”与“梦”之间,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这本书喜欢用梦境这一虚无缥缈的意象来预示人物未来的命运,也给整本书带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美感,以至于我读完它就像是做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梦,梦醒的时候只觉得遗憾。
红楼梦未完主要是在分析现在流传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就是高鹗一个人续的,读完这首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所谓的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前后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修改过,甚至还有可能包含了曹雪芹残稿的内容。不仅如此,就连前八十回也不能说完完全全由曹雪芹著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乃是经过数遍抄写,又根据脂批不断完善后的结果。所以说虽然有名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际上对《红楼梦》的编撰又何止“十载”、“五次”。
总的来说,张爱玲老师对后四十回是不甚满意的,在文中,她列举了数个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矛盾或者语焉不详之处,有的是时间上的错乱,有的是满汉礼节的混淆,有的是情节上的前言不搭后语。张爱玲老师对《红楼梦》的研究之深刻,熟读各个版本,“稍微有些眼生的字自己就会跳出来”,令人惊叹。
红楼梦插曲之一
——高鹗、袭人与婉君
红楼梦插曲之一是《红楼梦魇》中收录的七篇文章中,分析对比各抄本的内容最少的一篇文章。在红楼梦插曲之一中,张爱玲老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高鹗与婉君的故事,一个爱爱的不够深,放又放 的不够彻底的故事。
之所以要专门用篇文章来写高鹗与婉君的爱情故事,是因为张爱玲老师发现“高鹗对袭人特别注目,从甲本到乙本,一改再改,锲而不舍”,于是联想到了高鹗生平的这段情怨纠葛。
不少人对袭人是存着恨意的,许是怨她最后改嫁给了蒋雨涵,感情上没有从一而终,许是怨她太过奴性化。高鹗也是个恨袭人的,但张爱玲老师认为他对袭人的恨大多源自于对自己曾经的小妾婉君的感情,在高鹗看来,袭人舍得为父母卖身、是个势利的下堂妾、又在丈夫中举后斩断姻缘,等等,这与婉君是相似的,可高鹗不愿相信自己的婉君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将这种种的怨恨转嫁到了对袭人的挞伐上来。
再来说说我对袭人的看法的吧,“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想到这个名字,我就对这个人儿恨不起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我觉得袭人是可悲的,读者不应该怨恨她改嫁,因为这也是一个女子的无奈,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必须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烈为心爱之人而死。有人说袭人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女子典型,特别是最后她几次三番想要寻死但都由于各种礼节的原因而作罢,最后又由于不忍而从了蒋雨涵,更让持这样想法的人从心里厌恶袭人,但在我看来,这类人又何尝不是被现代所谓的自由开放的思想所束缚着呢?我并不觉得袭人做错了什么,相反,从这最后的情节中,我更 能感受到袭人的善良本心。所以,无论各路学者对袭人的评价如何,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可怜又可爱的人物的。
三详红楼梦
——是创作不是自传
刚读到三详红楼梦的副标题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乾隆皇帝在读《红楼梦》时说的一句话:“此乃明珠家事也。”暗自揣摩本文是不是要从这个角度分析呢,细细读下去发现似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这篇文章里,张爱玲老师引用了大量不同版本《红楼梦》里的文字,来证明《红楼梦》是一部创作性的作品而非自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再一次被张爱玲老师对《红楼梦》的研读之细、思虑之深所震撼,比如下面这一段:
“庚本回前附页总批有三张没有书名,款式自成一家,内容显系现批这三回的最初定稿——第十七、十八合回、第七十五回;另一总批横跨第四十七、四十八回,二回可视作一个单位。”
在如此细致的分析下,张爱玲老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文中有一些纪实的细节和作者的亲生经历,但绝大部分的故事内容都是虚构的。故而“《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性小说”。
四详红楼梦
——改写与遗稿
这篇文章开篇花大力气写了一个小人物——林红玉。林红玉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由于名字犯了“宝玉”的“玉”字,所以改名叫小红,她的故事其实挺简单的,无非就是以前一直不起眼的一个小丫鬟,之后因为一些小因缘而走到了台面上。张爱玲老师花这么大的篇幅来描写这么一个并没有多少曲折情节的人物当然不是就这个人物写这个人物,而是诸多《红楼梦》抄本对这一段情节的描写在很多细节方面各不相同,于是张爱玲老师从这些存疑的细节入手,开始分析各抄本的年代先后,试图细笔勾勒出曹雪芹想要呈现给我们读者的情节。文中的各种细节分析,比如林之孝家的所说的“老太太太太的人”究竟是指的哪些人,比如第四十九回在芦雪亭平儿为了烤鹿肉而褪下的手镯到底是哪个丫鬟拿了去,等等,最终在文章的最后张爱玲老师如是说:
“流行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未完,不免引起种种猜测,以为后文写抄家有碍语,不能面世。其实加抄家前后的两条路线都安全,症结在有一点上二者无法妥协,不然这部书也不会未完”
五详红楼梦
——旧时真本
“众中最小最轻盈,真率天成讵解情”,《红楼梦》一众儿女子中,史湘云的呼声当数最高。这个天真直率的姑娘在当时推崇女子“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封建时代显得格外可人,让读者眼前一亮。张爱玲老师在文中说道,《红楼梦》的要角中偏偏没有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传说中的‘旧时真本’内宝玉最后与湘云结合”,张 爱玲老师原是觉得这是读者们的刻意撮合,但在《四详红楼梦》后她觉得也许最初的结局本就是史湘云和袭人一同嫁给宝玉,但是后来由于结局的改变,而导致诸多伏笔的删去,连带着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也删去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看判词也是个苦命的女儿家,出生不幸,结局也不幸,童年凄惨,之后又守了寡。只能说“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细细读完《红楼梦魇》,大部分的感觉还是茫然的,显然这是本应该也值得细细咀嚼的著作。《红楼梦魇》作为张爱玲老师出版的唯一一部论著,耗费十年时间研究著成,的确是一部难得的红学界的佳作。
读这本书,像是在解密,又像是在走迷宫,看似简单的逻辑推理背后,是张爱玲老师十年来积累与坚持,我才疏学浅,还不能将这谜底看透,将这迷宫走尽。《红楼梦魇》这样的作品,仅仅一遍的阅读是完全不能体味其中深意的,迷迷糊糊写了这篇文章,也不知原作的内涵理解了几分,《红楼梦魇》还是应该反反复复的品一品,方能解其中深意吧。
正如张爱玲老师自己所说: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