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下大学生村官作用机制
浅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下大学生村官作用机制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大学生村官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及智力保障,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探析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大学生村官”制度,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派驻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制度安排。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和谐社会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及意义
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出了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政策,这一政策正是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重申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已经有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这些重大决策及现实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几乎成为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当代的大学生学有所长,他们一方面能够在技术、信息、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最现实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广大农村寻求到发挥自己才干和智慧的舞台。但是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似乎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通向农村的人才桥梁,在为农村输入管理型人才的同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奇缺的问题,这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而且对缓解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优化城乡人才配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开辟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8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从2003年的212万猛增至559万,而实际需要就业大学生(即历年未就业人数累计)人数更达到703万,2009年高校计划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19万,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加增大。不仅如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锐减。同时,在全国1.4亿外出农民工中有2000万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这一系列复杂因素胶合在一起,都将相互挤占经济发展所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有限就业机会和市场。“大学生村官”制度也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据2009年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60万个村委会,如按照平均每个村至少配置1名大学生计算,还有约50万大学生可实现就业,这将大大缓解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具体实践
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3月23日,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将此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旨在为农村提供高素质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并由此缓解就业困难造成的社会矛盾及其政治风险。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的总数13万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现有60万个村委会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还有近50万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这无疑将是一个相当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工作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不仅将对农村基层工作及社会政治有重大影响,对于大学生下基层的国家战略、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都将起到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某市2002年4月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7月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目前,该市共有1289名“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组织,使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39%,从而弥补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偏旧、能力偏弱的缺陷。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截至目前,该市超过58%的“大学生村官”有致富项目。在750名有致富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中,148人资产超过100万元,42人超过500万元,22人超过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810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个,年产值12.6亿元,带动9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民主意识强,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某市“大学生村官”参与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标准化卫生室240个、图书室133个,组建文艺宣传队105个,创办农民技校56所、关爱留守儿童学校16所。该市“大学生村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4个农村社工服务站,组织1300名社会义工为群众提供帮扶救济。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某市128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22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农村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突破了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为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五)“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大学生村官”计划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目前,全国共有在岗“大学生村官”20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60.4万个村委会。按照中央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全国将至少选配60多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办的项目也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
3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毋庸讳言,从全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一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政策措施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是择业者而不是志愿者待遇如何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受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在当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编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编制也很难落实。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正式编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村级组织一名岗位特设的“合同工”,对于合同期满后的出路,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到前途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大学生村官”是党委组织部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吃的是“皇粮”,有别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但他们又没有被纳入公务员体系,不同于在岗在编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他们既不是学生,又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法律地位极不明确,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三)“大学生村官”地位尴尬,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局限于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好各项工作,基本上成了村支书、村主任的“秘书”,工作范围和权力十分有限,甚至属于村级组织的“边缘人”,无缘决策层,没有话语权,在其位但难谋其政。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村官”名不副实,长期被“借调”在乡镇机关,农村“村官”变成了乡镇“干事”,难以对农村发展产生实际效果。
(四)“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储备与“三农”工作差距较大,学非所用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各异,很多专业和“三农”相去甚远,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农学类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仅有4%。“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不仅增加了他们融入农村的难度,而且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五)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缺乏在农村建功立业的长远打算。
为了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主要是冲着优惠政策去的,目的是通过曲线方式获得今后自身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考录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高达83.2%,选择留任村干部的仅为10.1%。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在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等方面制定科学办法,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二)要明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问题。要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设置专项编制,并上升为全国统一执行的政策,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保障社会化。要根据各地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也应享有和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的权益。“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应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相关费用要纳入财政范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一定的比例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北京市为2010年合同期满的3000名“大学生村官”定向提供300个基层公务员招考名额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三)要搭建平台,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要鼓励“大学生村官”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村官”多接触村里事务,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强应对村里事务的能力。要注重调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让他们独立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营造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拓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渠道。
(四)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要对拟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任前培训,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农村、融入农民。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加强岗位培训和跟踪
培养,将其知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还要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专题集中培训,加大农村实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确保“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五)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程序,尽量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本土化。成长于农村的大学生,不但热爱农村,而且熟悉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是他们开展农村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保证。实践证明,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来看,本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更能发挥作用,选拔本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应成为首选。实在不能做到本村任职的,也要尽可能选择近的村任职。这样做,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生活和“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
(六)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实现出口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并不是要把某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辈子拴在农村。2009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有人离开村官岗位寻求新的发展是正常现象。要从制度上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退出机制,有效缓解出口堵塞,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确保农村村级组织能够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参考文献
[1] 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的制度安排[J],中州学刊,2011,2
(1):10-12
[2] 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3-37
[3] 郭淑敏.北京大学生村官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40-50
[4] 河南新乡5000多名大学生角逐400个“村官”岗位.[5] 张键.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海.2010(5):1-8
[6] 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3-377
[7] 马葆青.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探讨与实践[M].鹤壁:中共鹤壁市委组织部编.2005,12-20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广大农村,大有作为。”农村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工作能力,也能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学生村官,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实践者、带头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应顺应形势,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努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能够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等特点,选拔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能够有效弥补现有村干部的不足之处,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能够发挥专长,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跃的思维以及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农村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网络、农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村两委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能够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大学生是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和
行为。大学生村官通过自身的言行,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逐步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大学生村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广大农村去干事创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责任重大而艰巨。“村官”要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祖国赋予的使命、人民赋予的重托,不仅需要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新农村,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整合资源建设新农村。因为“村官”所任职的村都是省级贫困村,建设需求大、建设任务重,而“村官”多是刚出校门就踏上农村这片土地的大学生,虽然拥有敢闯、敢试、敢干的热情和信心,但拥有的资金、项目和社会资源有限,建设新农村的力量单薄,导致了“村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村官发挥空间有限。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处理村务上,并没有真正实际权力,没有能够真正参与到所在村涉及的重要的村务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即便参与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很多大学生村官都在从事一些琐碎的一般性事务工作。其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时间是2—3年,时间不长,部分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早晚都要离开的,流动性强,不是长期能为所在村的发展服务的,帮不了村里有真正的发展。因此,不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心胸狭窄,担心大学生村官有学识、有见解,能够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担心会在这些优势方面将村干部比下去,使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失去“面子”,自己会被淘汰,因此压制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不支持、不给“村官”机会。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村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需要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另一方面,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一定程度上与农村脱离,而且大学生与农民思想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三、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和其他后备人才。但怎样才能让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们干得好,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解决“村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建议。建议中央、省、市、区各级整合发改、交通、建设、水利、农业、民政、土地、团委、人事、林业等部门涉及“三农”方面的政策以及部分的项目和资金,成立“村官项目库和新农村建设基金库”,再根据“村官”上报拟建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轻重缓急程度以及各村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项目和资金,针对农村“民生”工程和“三农”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协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使“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
工作热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使“村官”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村官”能够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祖国赋予的使命、人民赋予的重托。
(二)承担具体事务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第一,乡镇和村两委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完成换届选举、项目建设、邻里纠纷等急难险重的任务,让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第二,要敢于让大学生村官独立承担具体工作任务,让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得到锻炼,以提高其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树立在基层工作的信心。第三,乡镇可以结合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和所服务村镇的实际,帮助选择合适的生产项目,并在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和技术培训等提供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到村后能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办成几件实事、好事,坚定其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同时,为促进大学生村官全面成长打好基础,也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能力。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和熟练的农村工作方法,应该树立学习意识,向乡镇干部、村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了解村情、民情,在新农村建设中理论联系实际,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去认真感悟、细心体会,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能力。
(四)加强培训,注重培养。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加强培训,注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定期开展一个地区中大学生村官的交流活动。让大学生村官们集中起来,交流各自工作经验,谈谈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促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思想上的沟通,也尤为重要。从城市到农村的环境变化,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都会让大学生村官感到迷茫,需要对其做好思想工作。二是各级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要充分信任、关心并给予热情鼓励,对“村官”工作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在思想上把大学生村官当做后备干部来对待,在工作上当做培养人才来培养,积极帮助、指导、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乡镇党委和政府还要切实负责好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做好传、帮、带工作,并为他们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加强理论培训。以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有关农村工作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培训帮助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进行心理引导,拉近其与农村工作环境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四是驻村考察培训。集中或分批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开拓思路,零距离接触先进村,激发大学生村官的斗志,增强信心。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规划。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健全后续保障政策。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就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工作的良好局面,让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让其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学生村官。只要国家、社会、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健全各种保障制度、激励措施,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大学生村官一定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创新机制 建设新农村
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创新机制 建设新农村
一、基本情况
金堂县官仓镇始建于东汉年间,位于县城赵镇以北10公里处,以境内历代设官府粮仓而得名,是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镇幅员面积37.25平方公里,人口2.4万,辖7个村1个社区。沱江支流-北河穿境而过,省级重点水利工程-红旗水库坐落在官仓镇红旗村,滋养了这方热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全镇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官仓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采取 “政府引动、政策调动、科技驱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措施狠抓蔬菜产业的发展。截止2006年,全镇粮经比例达到1:9,蔬菜复种面积达2.4万亩,年产量在15万吨以上,有黄瓜、豇豆、茄子、萝卜、二金条辣椒、黄豆荚、四季豆等50余个品种,主要销往成都、重庆、武汉、陕西、青海、西藏等地,初步形成了“品种繁多、四季有鲜、均衡上市、安全营养”的产业特色。从总体上看,我镇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省级重点水库--红旗水库蓄水能力达1127万立方米,其配套渠系呈放射状覆盖全镇7个村1个社区;平坝地区机电提灌站及其配套渠系完善,丘陵地区全面实施“微水治旱工程”,种植条件明显改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镇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50余个品种。在引导农户选择品种中,我镇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加强与四川种都种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其中黄瓜、豇豆、豆角等部分品种已在成都、重庆地区形成了明显品牌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我镇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竹架、塑料大棚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6万余亩;竹架菜4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镇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镇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02年我镇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同时,建立了官仓镇蔬菜产业协会,发展会员667名,通过协会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投入运营的官仓镇综合(果蔬)市场是我镇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该市场占地20.6亩,累计总投资200万元,蔬菜交易高峰期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同时,我镇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成都市锦江区辖区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直销配送中心,的从而使我镇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思路
(一)立足优势,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在编制镇村两级新农村发展规划的框架基础上,重点围绕产业优势,制定了万亩蔬菜核心发展区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规划;丘区万亩干果及工业原料用林基地规划;以产地果蔬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冷贮及精深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物流规划;万头生猪及规模奶牛养殖基地规划;以白马涌泉为核心结合场镇开发及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建设的“白马泉”生态城建设规划。
(二)以项目为载体,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三个集中”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为载体,引进四川省菜特投资有限公司、成都市朝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现代设施农业。建3000亩有机转化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大棚生产基地,建2000平方米现代农业展示大厅及1000米生态观光科普走廊。在积极推广示范大棚生产,无土载培,节能灌溉,生物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并做好生产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的试验示范。
二是以森林健康项目、干果及工业原料等基地项目为载体,引进业主对荒山荒坡规模流转经营。按有机循环原则,在中日友好柑桔园建年出栏1万头的生猪养殖场1个,在柿子树村建奶牛规模养殖场1个。
三是以官仓白马涌泉开发建设项目为载体,由四川中达置业有限公司实施“白马泉”生态城建设项目,分期建设现代农业体验区,温泉旅游渡假区,滨河生态湿地公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及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以现代农业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有力促进特色场镇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和比较充分就业目标。
四是以“锦·金”合作项目为载体,以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对2006年建成的投资300万元占地20亩的批发市场完善功能,建成了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引进了检测检验设备。培养并稳定了一批市场管理人员,农副产品批发商,仓储运销经营户。搭建了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年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2亿元以上,在调节市场规范交易,保护菜农利益助农增收方面效果明显。同时引进果蔬保鲜冷藏和粗深加工企业,以市场为核心,以“锦·金”合作为契机,建立健全“初、中、高”三级物流网络平台。“初”即产地大宗批发,解决广大菜农卖菜问题;“中”即面向中端消费市场营销。通过朝晖公司在锦江区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开直销店,初深加工农副产品进住宅小区、超市、学校。现已成为家乐福超市永久供应商,每天供货15吨;“高”即面向高端消费市场营销,通过莱特公司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建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有机转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品牌拓展营销空间,增加附加值。
(三)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的培养
一是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寿光专家合作,进行产业规划,制订科技试验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在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生产力转化水平。
二是与四川广丰农副产品进出口公司、山东寿光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合作,打造农产品出口基地。
三是以蔬菜产业协会,产销合作社为桥梁纽带,发挥蔬菜示范党支部的作用,创新土地规模流转模式,探索有尝出让经营权路子。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充分发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变松散合作为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多层面增收,多方式转变身份。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同时,培养一大批本土技术能人和农民技术工人;创新土地规模流流转模式,探索有偿出让土地经营权路子,组建农民资本互助社,变松散合作为紧密合作。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加大红旗水库平坝末端渠系整治工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核心区建设、机电提灌站改造、微水治旱、沼气池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对上争取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组织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业主,促进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引导民间资金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一,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二,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乡镇和村委会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
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第四,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段深入,大学生村官必将在农村有所建树,是实现我国“三农“目标的坚定力量。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林学院园林101安定
20100347251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现状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选举方面,80%的农村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举,但是个别村庄存在贿选问题,一些村干部利用在村里面的势力,再加上一些金钱的诱惑,使村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动,村民的选举权受到了极大地侵害。在民主管理方面,一些村干部独断专行,目无政策法律。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臵,监督体系不健全,使部分村干部自行其是,盲目蛮干,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25%的村没有认真落实村务定期公开制度,只是上级监督一阵子,下面公开一下子,不监督不公开,不反映不公开。在一些村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越来越高,表达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机制体制的制度上,未能建立起充分表达这一愿望的平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逐步市场化,农业发展节奏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基层干部成了土地稀缺资源供应的决策者,有权发包、限制、出售或重新发包这些稀缺资源。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发挥作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在工作方面与村委会不够融合。到农村服务,面临工作着难以深入的问题,如感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二)没有引起村委会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其“发配”到村小学代课
去,不参与对村里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不能和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大学生从大学校园出来后直接步入社会,在社会经验方面略有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心应手。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大学生的加入使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会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打破了农村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者和处理者。这就要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由此导致工作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和突破,而大学生村官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四、村官在促进新农村民主建设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路径分析
(一)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大学生村干部初涉社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坚持原则,明辨是非;认真学习农村政策法规,熟练掌握村级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农村实用技能,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村民服务。同时,要虚心向老同志、老党员学习,向群众学习,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二)转变角色,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基础。大学生村官要转变角色,真正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员,而不是村“官”,扎根农村、敢于吃苦、甘于奉献;要放下架子,从心理上走进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耐心听取村民的诉求,有针对性的化解矛盾和处理事情,真正把群众要求的事情办实办好。
(三)发挥专长,推进农村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村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到村任职后就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文明新风;要充分利用学习的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及时向群众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产业,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