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权力阳光运行着力打造阳光政府
推进权力阳光运行着力打造阳光政府
——张家港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探索与实践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纵观国内外行政管理现状,凡是先进、文明、法治的政府,都必须是公开、透明的政府。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对于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促进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切实转变作风,进而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种认识,去年以来,我们以国务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为契机,决定在全市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启动这项工作一年多来,我们围绕扩大权力公开范围、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创新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初步营造了更加规范有序、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2006年9月,江苏省在张家港市召开政务公开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广我市政务公开的经验。今年7月23日至24日,国务院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我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翔出席会议并代表市政府以《建立公开透明机制 推动权力阳光操作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营造良好政务环境》为题,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今年9月,我市被授予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示范点。今年10月12日,全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何权副省长称赞我市依法行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扩大权力透明范围,实现权力全面公开
推行权力阳光操作,关键环节是界定工作范围、明确工作步骤、建立公开平台。我们从张家港实际出发,决定把工作范围扩大到全市各级权力机关,并对照法律法规,严格甄别、界定职责和权限。着重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清理各类权力,编制公开职权目录。建设阳光政府,必须实行权力全面公开。为此,我们将全市党务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团组织、乡镇和园区等9类100个单位列入了职权清理范围。坚持“职
权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人、财、物、事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权力,从依据到决策、执行、结果实行全过程公开。
2006年以来,对包括行政执法权、行政事业性收费权、重大事项决策权、组织人事
权、财物处置权、其他依法实施的权力等6大类职权依法进行了全面清理,累计清
理出职权总数4508项,逐项登记,编制职权目录,并进行公开。
二是明确职权清理步骤,严格界定职责权限。权力公开的前提必须是权力清,职责明。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职权清理和职责界定工作。在清理中,我们采取“上
下互相印证、领导集体研究、法制部门审核把关”三个步骤,努力做到“四个准确”,即权力项目准确、名称表述准确、类别划分准确、实施依据准确。针对一些部门职
权依据不明、权力归属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本着“以最高级别为准、以最新颁
布为准、以主体明确为准”的原则,严格依法界定。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职权一
律取消,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职权,重新明确分工,做到各负其责。全市各级权力机
关共清理出各类职权8071项,依法确认7879项,核减192项。
三是打造便捷的公开平台,降低权力信息获取成本。权力公开的目的是更好地
为民服务,这同样要体现在方便群众获取权力信息上。我们按照低成本、零距离、多形式的总体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信息公开平台。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一
方面采用公开栏、电子触摸屏、办事指南、政务刊物等传统公开模式,使群众及时、方便、充分地获取各类政务信息。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开载体,建立政府工作情
况通报会制度、开设“政务访谈”电视专栏、建立“张家港政务信息公开网”、开通
“政风行风热线”,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搭起了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通过主动公开权
力运行信息、受理解答市民咨询投诉、听取采纳群众意见建议等,各级政府部门民
本意识明显增强。
二、再造权力运行流程,约束规范政府行为
界定职权后对权力运行的程序和方式加以固化,使权力运行不以执行人的变换
或执行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们对每项职权
都认真制订运行流程图,实现权力运行的程序化、规范化。
一是规范权力流程。依法正确使用权力,必须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我们运用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以“内容合法、程序规范、形式简明、操作方便”为标准绘
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凡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依照法定程序制作流程图,法律法
规没有规定程序的,依照工作程序编制固定工作流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标明承办
岗位、办理时限、职责要求、相对人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共编制流程图
2695个。以政府采购工作为例,根据作业流程建立了决策、操作、监管三分离的操
作模式,在“发标环节”全方位发布信息,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参与竞标,使每个标
段形成充分有效的竞争;在选择评标专家环节,开标前半小时通过计算机从专家库
中随机抽取评标专家,严格保密,杜绝人为影响;在评标环节,通过手机屏蔽系统
和电子监控系统,防止泄露信息,避免场内场外串通干扰,保证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平、规范、高效。
二是严格过程控制。要规范权力的实际运行程序,就要对整个过程实行监控。
在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基础上,我们运用过程控制方法对权力行使进行规范和监督。
每个环节都规定了“谁来办”、“如何办”、“什么时间办结”,防止工作人员“不作为”
或“乱作为”。如行政服务中心在线安装了行政监察“电子眼”,实时收集、分析、反馈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情况,临近办结时限时系统会自动亮“黄灯”,提醒项目
经办人及时办理,超过办结时限时系统亮“红灯”,自动记录经办人工作失误。办事
过程的严格控制,强化了“无程序即无行政”、“程序违法,行政无效”等依法行政
理念,加强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三是积极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借鉴国际先进的过程管理和控制经验,我们以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手段,对行政权力运行实施流程再造,使之更
为科学、合理、规范。第一阶段,全市包括市监察局、张家港国检局、质监局在内的15个部门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市水利局根据ISO9001国际质量
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将行政审批事项、审批依据、办事流程、收费标准、办理时限
等内容全部公开,明确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流程、工作
标准,所有水利政务活动都达到了有效监控和完整记录的质量管理目标。2006年该
系统政风行风综合满意度达100%。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7月16日开始第二阶段全
面推进工作,我们召开了全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动员大会上,在全市行政
机关全面推广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三、积极创新公开方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我们及时将推行权力阳光操作的做法、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
比较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为保持工作的长效性,我们建立并严格执行
权力动态运行及其结果公开制度。每项权力行使后,要求职能部门和人员即时填写
《权力动态运行情况登记表》,按承办科室、办理人员、分管领导、批准主管领导、受理日期、规定办结日期、实际办结日期、办理结果、办理情况说明等9项内容进
行登记,每月汇总后报本单位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复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
开。制订《张家港市依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办法》,明确公众有权向党政部门申请查询
权力运行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外,受理部门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向当事
人答复并公开所申请事项。截至2006年底,社会公众累计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提出
申请3272件,受理部门实际公开3076件,公开率达94%。
二是建立工作创新激励机制。激励能使工作保持经常的活力。从2006年开始,我市设立了首届政府工作创新奖,鼓励各部门勇于冲破体制机制束缚,探索提高经
济社会管理效率的新模式。去年以来,我市在全省成立首家建筑工务处,实行政府
投资工程“代建制”,在全省成立首家管办分离的招投标采购交易服务中心,在全省
开设首家网上中招市场,率先设计开发拆迁工作网络公开平台,率先建立环境信息
公示制度。通过这些在权力相对集中的领域改革创新权力运行方式,既提高了政府
工作效率,也扩大了工作透明度,有效遏止了腐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是强化督查问责制度。为提高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成效,我们制订出台
《关于强化公开服务质量督查实施意见》,建立公开服务质量暗访督查制度,每季度
抽调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以拍摄暗访录像形式对责任单位应公开而不公开,公开
不全面、不及时、不真实,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进行抽查。并
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去年以来,共有6个
单位8人次被公开曝光,8个单位12人次因权力阳光操作不到位受到责任追究。
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既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将这项工作与改革
发展稳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其他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和谐社会
建设。
一是要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
行,是关于行政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和创新,其对各项重要行政权力的清理规范和
监督制约,与行政审批制度、财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投资体制等项改革紧密相
联,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要注意与这些改革相结合,同步深化、同步推进。
二是要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相协调。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工作
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努力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是要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做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相结合。把推进权力公开
透明运行,同贯彻落实构建惩防体系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紧密结合,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
益;同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等项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以推进权力公开诱明运行带动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反腐倡廉的各项工
作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政治保证和纪律保证。
第二篇: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近些年来,贪官污吏落马事件屡见报端,这些贪官“贪”的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且难于查处,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稳定,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某些干部官员思想不过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强劲。因此,为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打造廉洁、阳光政府形象,我国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机统一体系,多管齐下推进廉政建设。
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廉政思想防线。政府各个部门机构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座谈会、先进报告团等多种形式,督促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领导队伍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思想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推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我国人大要针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新趋势,将新型贿赂形式、收受非物质利益纳入到刑法所管辖范围,对量刑标准、赃物价值认定、惩罚措施等制订严格且详细的规定,使我国反腐工作有法可依;要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保证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证作用。
以监督为关键,构筑反腐倡廉的立体防范网络。我国政府要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并赋予其强大的能力,对政府工作中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进行实时、有效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积极创建反腐举报热线、反腐网站等多种形式,明示安全举报的有效途径,并对反腐斗士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使广大人民群众敢于且能够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营造一个监督无处不在的良好环境。
推进廉政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关涉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虽然我国的反腐工作极为复杂、任务相当艰巨,但只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劲的监督力量,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建设网络,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一定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创新社会管理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1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5.13亿,新浪微博用户突破3亿,腾讯微博用户过 3.1亿,搜狐、网易微博用户过 1亿。而截至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户也突破了1亿(不是实际用户,因为一个人可能有几个“马甲”),网络正呈爆炸式增长。这些公众,畅游在这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信息广场,享受着不受羁绊的话语狂欢和无限放大视野的盛宴,也行使着社会参与、社会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腐败无处藏身、道德失范者被无情地扯下遮羞布、舆情民意得以畅通表达。网络尽管确实存在许多垃圾和问题,但总体来看,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正以它特有的张力、无与伦比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生活,改变着政治生态。
透明的网络空间,向领导干部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新挑战。内外兼修,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素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日记门”、“开房门”到“****门”,从“官二代”、“萝卜招聘”到“拆迁冲突”,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自律,行为失范,在网络核裂变式的传播之下,出尽了洋相,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损害了党的公信力。“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这句本来描述中医“望诊”的话,用在这些领导干部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五脏六腑的病变必然会“形诸于外”,他们的这些表现绝非偶然,与平时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懈、不注重学习密切相关。这些人,不注意内在修为,放松了对内心世界的清扫和梳理,丧失了自我修复的能力,出了问题不检讨反省,还把它归咎于网络的放大、发酵和跟风,以至于愈更陷入被动、出乖露丑,为公众所唾弃,甚至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全面提升素质,才能防微杜渐,不为腐败所侵蚀,不被网络所诟病,才能在老百姓面前保持执政党的公信力。
在网络时代要具有较强的领导力,领导干部必须熟悉网络。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知水平,掌握“网言网语”。一个不认识“菜鸟”(新手)和“大虾”(高手),不接受“灌水”和“拍砖”的领导干部,同网民沟通肯定有困难。同样,如果不知道微博(MicroBlog)是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之上、拥有关系资源“背书”、能够以“点对面”的即时传播,它会产生核裂变式的规模效应;不了解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表达功能的缺失,提升了整个社会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和多元化,建构了对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促进了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发展等特点,你就不懂怎么去应用、引导和管理它。而熟悉了微博,你就会发现微博其实是个好东西,就不会再去做简单的“封、盖、堵”的傻事,反之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它、引导它。当我们以平等的身份与网民良性互动时,网络就不再是洪水猛兽,而变成执政为民的新平台,变成帮助开阔视野、畅通民意的“贤内助”,变成引导我们服务群众、治国理政的方向标。云南的孟连事件、广东的乌坎事件,就是信息高度透明、政府正面引导,复杂的问题和谐处理的典型案例,而且保持了后续跟踪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长效机制。政府的公开应对和有错即纠的政治勇气、善于担当的政治智慧、娴熟的信息捕捉和网络沟通能力,使得“谣言止于知者”,使得舆情由不利转向理性,政府逐步在信息传播中把握了主动权,成了“粉丝”们自愿接受的“意见领袖”,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这两大事件带来的舆论影响远超一般群体性
事件,对未来地方舆情格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正视网络及其作用是今天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依然有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充满误解,往往以网络上的一些乱象为口实,忽视网络的监督威力,忽视网络对于提高执政水平、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才出现了“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的雷人雷语,才出现了“僵尸微博”、“千日一面”、“该页无法显示”等互联上的面子工程。没有互动就无法沟通,更得不到认同,自然谈不上引导舆情,为我所用,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这些人便陷入了被动和尴尬。
为此,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在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时,要特别注意提高网络素质。充分利用网络所赋予的参与和知情平台,打造开放开明的政府门户网站,营造宽松和谐的网络氛围,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情操,引领“守法”、“公正”的网络风尚,提升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信息安全意识。唯如此,才能永立时代的潮头,获得“意见领袖”认同,担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大虾”。
【背景材料】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题目】
请围绕“社会管理”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范文】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不相适应;第二,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成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三,群众利益维护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很多缺陷;第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薄弱,制约性措施欠缺;第五,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单一,不善于运用柔性、平等对话的方式和经济行政法律综合手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第一,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第二,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
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第四,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第三篇: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近些年来,贪官污吏落马事件屡见报端,这些贪官“贪”的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且难于查处,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稳定,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某些干部官员思想不过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强劲。因此,为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打造廉洁、阳光政府形象,我国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机统一体系,多管齐下推进廉政建设。
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廉政思想防线。政府各个部门机构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座谈会、先进报告团等多种形式,督促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领导队伍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思想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推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我国人大要针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新趋势,将新型贿赂形式、收受非物质利益纳入到刑法所管辖范围,对量刑标准、赃物价值认定、惩罚措施等制订严格且详细的规定,使我国反腐工作有法可依;要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保证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证作用。
以监督为关键,构筑反腐倡廉的立体防范网络。我国政府要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并赋予其强大的能力,对政府工作中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进行实时、有效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积极创建反腐举报热线、反腐网站等多种形式,明示安全举报的有效途径,并对反腐斗士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使广大人民群众敢于且能够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营造一个监督无处不在的良好环境。
推进廉政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关涉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虽然我国的反腐工作极为复杂、任务相当艰巨,但只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劲的监督力量,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建设网络,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一定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推进基层自治,保障人民权利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则是这一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基层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是各方面政治诉求和利益关系得到合理保障的机制,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在基层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范围
基层民主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是对代表制度民主的补充。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要把代表制民主和基层直接民主结合起来。在基层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城乡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由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直接当家作主办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有了全面的巩固的群众基础。
二、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协调好党组织的领导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 法,组织开展基层社会工作。加快乡镇职能转变。乡镇党委政府职能要尽快从根本上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解决农民的困难与问题作为己任,把如何加快发展、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如何改变农村面貌作为第一要务,把怎样让农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责任与任务,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为经济 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经济、抓服务、抓稳定上来。
着眼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必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相辅相成,只有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群众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工作的成效体现在为群众服务,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上,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打造服务型政府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浅谈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近年来,医疗卫生单位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和行风建设力度,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行业作风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服从大局、恪尽职守、敬业奉献,战斗在抗击非典最前沿,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群众称颂的“白衣战士”之歌,为夺取非典防治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和部分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等,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相当突出,群众反应强烈。它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医疗卫生行业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声誉,损害了医患关系。为此,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行业作风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行业新形象,我们向全省各医疗单位发出如下倡议:
一、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充分认识行业作风和纠风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切实改变思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不断增添便民措施,为广大群众提供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切实维护病人利益。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顾全大局,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正确对待各种利益的调整,切实从维护病人的利益出发,严格规范医疗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医疗价格收费标准,严禁乱收费,严禁大处方,严禁开单提成。
三、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敬业爱岗,钻研技术,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优质规范的医疗服务、精益求精的医疗质量,树立新时期医疗卫生行业的崭新形象。
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培养职工自尊、自爱的良好品德,坚决杜绝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对违犯医德医风的人和事,发现一例查处一例,绝不姑息迁就,以良好的行业作风取信于民,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
五、建立健全民主评议行风制度。加大医疗服务透明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病人选医生、选医院、住院费用清单制、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和查询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发挥好行风评议在卫生行风建设方面的监督、评价、激励、促进作用。
住房改革攸关执政基础
一、问题
目前我国住房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住房改革进程以及市场发育水平的集中反映,也与当前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社会反响强烈、争议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新建的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育缓慢;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二是住房保障覆盖面小,措施不到位,有些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此产生的一些“寻租”和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
三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困难重重,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二、原因
我国住房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婚龄人口大幅增加、部分居民的超前消费观念、居民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叠加,促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住房领域各种矛盾凸显。
二是我国住房市场发育时间短、水平低,市场机制和规则尚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同时,对政府在住房领域职责的认识尚不清晰,也影响了政府住房保障措施的实施。
三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因素加大等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诸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住房市场的矛盾。
三、对策
针对我国住房市场的现状,政府当前应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治理和规范住房市场秩序三个方面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以廉租住房制度为核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在强化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和明确保障标准的前提下,具体保障方式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强化各级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使住房保障的主体、责任、实施方式、保障标准等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围绕调控房价和调节供给结构的近期目标,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在住房市场调控方面的协调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调控的职能分工,统筹协调各种调控政策,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和政策措施相互矛盾的情况,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应尽快着手研究和起草《住宅法》,对我国住房市场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予以法律规定,作为规范市场的基础法律。政府各职能部门还应明确各自的市场监管职责。
基于住房在社会经济、政治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与住房改革相关联的话题颇为重要。如,由住房改革衍生出的住房公平问题、通过房改拉动内需问题、住房改革中政府行政执法问题、职能转变问题、“以房管人”户籍改革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等等。
缓解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科
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
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
第四篇: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近些年来,贪官污吏落马事件屡见报端,这些贪官“贪”的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且难于查处,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稳定,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某些干部官员思想不过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强劲。因此,为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打造廉洁、阳光政府形象,我国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机统一体系,多管齐下推进廉政建设。
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廉政思想防线。政府各个部门机构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座谈会、先进报告团等多种形式,督促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领导队伍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思想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推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我国人大要针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新趋势,将新型贿赂形式、收受非物质利益纳入到刑法所管辖范围,对量刑标准、赃物价值认定、惩罚措施等制订严格且详细的规定,使我国反腐工作有法可依;要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保证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证作用。以监督为关键,构筑反腐倡廉的立体防范网络。我国政府要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并赋予其强大的能力,对政府工作中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进行实时、有效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积极创建反腐举报热线、反腐网站等多种形式,明示安全举报的有效途径,并对反腐斗士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使广大人民群众敢于且能够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营造一个监督无处不在的良好环境。
推进廉政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关涉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虽然我国的反腐工作极为复杂、任务相当艰巨,但只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劲的监督力量,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建设网络,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一定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五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通过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利用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并以平台为枢纽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政务内、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立起一套保证电子政务运行的管理、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反应快捷的电子政务系统,促进行政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一)积极稳妥地建设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贯通县级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主干网络,实现政务部门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有效遏止重复建设。通过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建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二)大力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及信息资源库建设。组织编制重点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并根据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启动建设。根据政府机构设置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推进业务整合和跨部门互联,促进资源共享。依托政务网,实现与公安、消防、水利、气象、地震、卫生等应急指挥系统的有效连接,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府值班与应急指挥系统。(三)切实加强政务网络的安全保密体系建设。根据系统安全保密需要,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利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建立保密安全屏障,并形成完整体系,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安全和保密。(四)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一切先进技术,要发挥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人。结合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