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无锡市重点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
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基本上类似于上新课,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复习的时候特别注重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众所周知,高三历史的复习一般分为一轮和二轮,二轮复习通常是按照通史的模式来进行的,但是自从五严规定以来,我们历史学科的地位逐渐下降,留给二轮复习的时间也进一步减少,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把二轮的一些精神渗透在一轮复习之中。我们在进行基础复习的同时,适当穿插另外两本必修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此外,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时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让每个学生都编写一份糅合三本教材的时间表,相信这些可以为后面比较紧张的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非常注重练习的落实,尤其是课堂训练。按照教研员调研时给出的意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上课开始5分钟做10个选择题,然后花5—10分钟的时间讲评上一节课做的选择题,然后再开始本节课内容的复习。下一节课继续如此。这样我们每个星期5节课就做了50个选择题,如此反复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双休日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对于练习的批改,我们始终坚持主要批改材料分析题,并且做到按点给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了解什么地方是关键之处,相信很多老师也都是这样做的。
二:考试答题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过关。
2.能力不过关
①审题能力不强。如40(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德才观的变化,却有很多考生简单理解为秦、唐两个朝代,而未答汉朝、曹魏时期及西魏北周等时期。其次没有理解变化的真正含义:变化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②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差。如T40(1)其实材料中就有具体阐述,学生却因看不懂而不知利用。
③答题习惯与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部分考生表达十分随意,答案不能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没有条理,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写一些闲话。
④技巧运用能力差。如答40(2)、41时,要学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结果多数考生基本观点或基本知识不能与材料有机结合,出现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比如T41题,有些学生把评与述截然分开乃至截然对立。
阅卷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速度贼快是高考阅卷的显著特点,快5-6秒,慢8-9秒一份试卷实属正常速度。在如此政治气候下,练就一些特殊本领实属十分必要。
1.侧重平时的养成习惯教育
如审题习惯教育:划记关键点,圈中核心眼,摸准时空度。准确把脉好是根据材料呢,还是既要根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概括,评述,题目设问考察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还是影响等。
如答题习惯教育: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清晰化,不求美观科学,但求得分点清楚,入眼;不求精彩纷呈,但求试卷卷面整洁、干净,没有黑团团,没有大叉叉,没有指示标“老师,这里不要,请往下看”;最好是简洁文字+规范序号的答题模式,有梯度有层次(如T40
(1)变化①②③,原因①②③等,起风向标引路灯作用;最好根据分值权衡一下答题知识点,如8分一般是4个答题点,多用短句,少用复杂句型。最好是把选择题答案写在题号旁,而不写在后面括号内,便于准确转涂答案卡,从习惯上确保不错涂,不漏涂。
2.侧重夯实历史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
多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网上搜索资料,多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等;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今年原因类、影响类、图片类、材料理解类、开放性、比较分析类型题目都有涉及,难度都不低。原因之一在于文字阅读量非常大,每题都是许多原始材料,且都是一些比较、综合概括方面的试题。如24题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25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的比较;26题与黄宗羲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观点;30题“公车上书”“五四运动”其规模和影响差别甚大的主要原因;35题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其理论的共同之处。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提高解读地图和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3.侧重引领提升考生的开放思维
41题独立成题,既发扬了2010年命题的思路,又一定是未来历史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基本方向。一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精神。在此题实际阅卷操作中,将教育部评分参考点、论述内容、整体评价等三部分有机融合,采取SOLO评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的办法,即从表达论述与能力思维两个方面综合计分。“西方崛起的观点评述”,材料虽然有一些观点,但要学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则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平时在训练时注意多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的方法,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从现场阅卷信息反馈来看,得分偏低只有5分,阅卷人数最少结束最早,阅卷老师的灵活性很大。怎样来规避风险?我的思考是最好采用分段式答法:提出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观点,然后总结提升,采用总—分—总或分—总等模式,一定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无病呻吟,不能空发议论,不能整段抄袭材料。高考小论文必是高考的趋势,我们要强化针对高考小论文的有效训练。
高考并不回避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周年、次周年大事的历史教学。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太平天国运动、巴黎公社、辛亥革命、中共成立等重大周年纪念大事都有所涉及。2012年复习历史时就要注意11、12、13年的周年纪念大事。另外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从阅卷现场来看,选选修1成为诸多学校的明智选择,不仅得分普遍较高(平均得分有9分)而且利于考生自信心的培养。因为选修3表面看来易懂,其实政治意图不易揣摩,不好表达,不易出彩,且如在考场上主意不定,反复对比,会耽误考试时间。我的想法是精讲一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教材当做史料,切实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高三二轮复习导学案的改进策略
1、始终重视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一模三个必修的主观题,均体现主干知识的考查,第21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第22题罗斯福新政,第23题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二轮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基础知识的梳理仍然必不可少,不过知识梳理要突出主干知识,做到基本史实力求细致、精确、全面和深刻;基本观点和结论明确;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清晰,并认识规律(宏观把握)。
2、重视历史新材料、新观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一模暴露出学生提炼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是高考应试的薄弱环节,导学案的设计要加强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材料处理要重点关注:①不仅能做到提取信息,更要做到提炼信息。提取只是材料信息的罗列,提炼则是要在发现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后进行归纳总结。②作出回答,必须找准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既要有自己对教材、材料的理解,又有材料的引述。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
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更多运用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重新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历史。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进之中。同时还应特别关注“从世界的整体化趋势视角出发的整体史观”等。
4、重视历年高考题的评析。
将近三年高考题插入导学案中来训练和讲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提高应试能力。现在不少试题考查跳出了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习惯,而是更多关注中间态。
譬如,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选择第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虽然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有利于寒素子弟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土族子弟比一般读书人占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在科举考试中仍更有优势。通过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深刻性。
第二篇:2013中考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
——研讨会发言稿
一、学情分析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抓好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复习效率,最终打好中考这一仗,特制定复习计划。
目前我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工作量很大,是一种挑战。每班都有好多个尾巴生,不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表现在听课不很认真,课后从来不复习。
二、总体安排及主要措施:
(一)中考历史复习,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结合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时间大约在2月下旬到4月底。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几个专题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同时配有相关的综合训练,目的是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时间大约在5月初到5月下旬。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实战演练。并根据每次测试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
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借此进行查漏补缺。时间大约在5月底到中考前。
(二)主要措施:
1.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
由于历史中考分值较少(即便提高到45分),我们不太可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只能淋漓尽致地向45分钟要质量。
第一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上的“考点填空”,在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上将知识要点划下来,一边划一边记忆,用时约15分钟;教师结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形成总体印象,用时约8分钟;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经典例题”和“自主检测”,用时约15分钟;最后课堂完成一份小练习,以填空题为主,闭卷完成,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力争当堂反馈。
复习方式:先理清单元线索,后点出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的重难点,结合《考试说明与备考指导》做相应的测试题。
第二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先结合复习教学案上的“专题知识网络”,帮学生理清线索,搞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要求学生填好上面的空格(重要知识点),用时约25分钟;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记忆;接着进行课堂检测,检测题为与专题有关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并当堂讲评。
第三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前30分钟让学生完成中考模拟试卷,后
15分钟进行讲评,重点讲评材料题和问答题,加强对主观题审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下课后,将试卷收上来,了解薄弱学生的答题情况,再个别解决。
2.如何抓学生的记忆和背诵
第一阶段:对于课堂巩固练习错的特别多的学生,要及时找其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端正态度,提高听课效率和练习的正确率;对于不够自觉的少数学生,可让一些成绩好并有责任心的同学督促其记忆背诵;对个别特殊学生,教师如有精力,也可以亲自抓一抓。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历史知识进行过关检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提前将过关检测安排表贴在教室,告知学生,第二天早晨进行测试,以填空题为主,测试完之后,及时批改,将不过关的学生名单通知班主任和学生本人,当天放学后,留下来进行补测,补测内容有所调整。第一轮补测不过关的留下来继续进行补测,知道过关为止,必要时请家长过来协助督促。
三、自身教学业务提高
1、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规范复习课的教学,保证复习课的密度和质量。
2、科学设计训练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要求,使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4、正面激励学生,力争目标实现。定期检测,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复习方法,盯准目标,确保目标实现。
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方法却万万不能!中考历史学科可用的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这要求我们复习时得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计划性,以提高复习效率。如果能让学生做到轻车熟路那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各位老师的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一定能打好中考这一仗。
2013-3-3
第三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心得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心得袁家任2014.32014年3月18日——19日,我们高三历史组全体成员赴兰山参加临沂市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收获颇多,现汇报如下:
一、熟悉高三历史讲评课模式
试卷讲评课既要“讲”,也要“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答题思路,解题策略。“评”——既要评“不足”、评“误解”;又要评“优势”,要评出信心,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
1、要统计
认真批改试卷,是上好习题讲评课的前提。阅卷不是简单地打“勾”、“叉”就完了,一方面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另一方面还要按人、按题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教师要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把出现的问题归类、找失误的集中点,分析出错原因和知识的遗漏欠缺,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评,不能不分主次,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2、要备课
在统计的基础上,要认真备好讲评课。需要讲什么,哪些不需要讲,要重点讲什么,重点内容怎么讲,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只有对这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评时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扩展和提高,使讲评成为一次知识的巩固、一次知识的更新、一次知识的收获。
3、要三讲:
(1)讲思路。教师首先要讲清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和目标要求。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解答问题所必备的知识,认清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讲评中,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答题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讲拓展。讲评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而且重在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伸,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
(3)讲规范。即答题行文的规范,要对学生在审题的准确性、层次性,答题的逻辑性、严密性,书写的清晰性、规范性,卷面的整洁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4、要落实:
(1)落实好知识消化。学生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大可能一次讲评后他们就完全掌握。因此,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对错题加以订正,做好错误记录,建立错误档案,并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在下次考试前有的放矢,及时复习。
(2)落实好知识巩固。选出试卷中出错率较高的问题和知识点,通过变换角度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巩固性练习,有意识地放在下一次考试中,增加知识点再现率,通过反复强化,巩固讲评效果,以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
(3)落实好个别辅导。因为课堂上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课后,老师很有必要进一步给予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彻底弄清没有弄懂的问题,强化讲评效果,全面提高成绩。
二、熟悉高三历史复习课模式
1、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控功能。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2、自主复习
通过导学提纲让学生自学教材,对有关内容作全面回顾。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和寻找自我知识缺陷,确定复习的侧重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选择相应学法。通过自学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加深对知识的再认。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巡回指导,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课教学策略。
3、精讲导学
将教学内容,按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分为若干小单元,这些小单元构成一个连续渐进、层次各异的“知识链”。教师要教给学生复习方法,通过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思路,引导学生将某一知识放到“知识链”中去理解、记忆、迁移、联系和运用,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通过吸取、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则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多讨论,多沟通,多合作,多竞争,尽力提高自我学习积极性、能动性。
4、精练巩固
(1)在练习题的选择或设计上,选题要有典型性,以历年高考题为主,抓好训练点,注意综合性。要题型多样,单选题、材料题、问答题兼具,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以低起点,小坡度,目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成功体验。
(2)练要规范、准确和熟练,三者一体,从严要求。练,要定量限时,提高练习速度,增大思维密度,培养应考能力。
(3)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练习和反馈,发现“教与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要突出思维方法、审题与解题方法的培养。教师在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传授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
三、熟悉2013年山东历史试题特点、命题趋势的新变化与备考策略1、2013年山东历史试题特点:
(1)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考查。
(3)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价值感与能力有机结合。
(4)体现导向性,实现了有利于中学教学和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2、命题趋势新变化:
(1)试题难度明显增加,达到新高度。
(2)历史思维能力和学啃老考查向纵深发展有了新突破。
(3)更加注重和突出学科性,问题设计与呈现方式出现回归传统本真的新动向。
(4)中外史结合将成为试题立意和命制新方向。
3、备考策略:
(1)依据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特点与命题趋势,对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科学定位。
(2)高度重视单元总结、单元梳理和单元整合。
(3)高度重视史料教学。
(4)课堂训练落实到位。
第四篇: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受高三年级组的邀请,要我就上届高三历史复习作点经验介绍。前面有许多老师就本学科复习谈了很多经验和具体做法。我想当时我们都是在同一年级组中,多数做法是年级组统一进行,具有共性,所以我在此就不重复。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的目的就是交流新课程实施后高三如何备考。现在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纵观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虽然许多试题表面看来是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背后真正隐含却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所以如何在高考复习中真正贯彻新课程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是关系到高三历史复习是否有效的大事。因此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在高三教学中的思考与观察,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说的合理,就权且当做你们的借鉴。
一、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
这里说自己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根深蒂固
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自己往往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课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是老师替代了学生,一直抱着学生赛跑,一旦撒手让学生跑,学生就不知所措。这违背教学的本质要求。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教学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我们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二是缺乏课程意识。具有课程意识,能使我们站在宏观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学。但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应该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历史意识,历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自己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自己缺乏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其实老师自己就是课程,因为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你要把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高考复习中就明白该要把哪些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死抱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课程意识,思想难以真正解放,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改革了,我想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是自己的专业知识陈旧、窄化。现在的新高考实际是考老师,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写入教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考试的重点。如今年高考文综卷中的第41题欧洲的崛起,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中国崛起了一种思考,还有去年高考中的江苏卷的曹操墓考古问题、上海卷中的世博问题,都是与社会热点有关。这说明我们要时刻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去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关注史学研究的理论前沿,这对我们文科类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自己才能从更高层去驾驭教材、挖掘资源,从而很好地去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
二、教材处理低层次化,致使复习体现不出新课改精神。
我想我们在高三复习的备课中,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大概有高低不同的三个层
次:第一层次是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完全抛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满足于对教材的简单归纳。这种教材处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第二个层次是依据课标来使用教材,老师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依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第三层次是依据课改精神来整合教材,老师在正确把握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这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我认为自己依然还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为教材是我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就是《圣经》,教“教材”观念根深蒂固,缺乏用“教材”教的意识与勇气,所以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讲的没到位,这与自己在备课时处理教材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要高效,老师就必须认真地去钻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努力使自己的备课贴近新课程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
三、教学重课堂预设,轻课堂生成,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现在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生是否具备学科能力,决定了学生成绩的高低。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大题,要学生结合史论,评论材料中所给出的两种观点,没有固定答案,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论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生成过程。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高考复习课的重要内容,在坐的老师都是教过多轮高三,注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我的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就会出现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思维,老师生硬给出结论等现象,不注重过程,不注重知识的生成,没有意识到知识生成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不善于去思考问题,不敢去对某些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没有掌握思考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例如,对于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我们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史料教学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去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从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但是,有时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而且给出史料后硬是要学生得出老师预设的结论,更有甚者是老师直接给出结论,没有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史料教学只是一种摆设而已。长此以往,学生能力怎能得到培养呢。这样的复习课是有生命力的课吗?这样的课是有效的课吗?
四、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虚化。
在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的第26、27、28、30、33题和材料题的40、41题,真正要检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就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贯彻新课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备课中,虽然设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课堂授课中往往忽视三维目标的落实,只重视知识传授过,轻学生情感体验,致使三维目标虚化,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五、平时训练试题没有与高考试题“对路”
训练不能只追求月考、周考的数量,更要追求试题的质量,否则忙忙碌碌,劳而无功。现在高三老师有一句话,教高三是体力活,跟智力无关,一般都是拿别人的试卷,押着学生一套一套的做,一套一套的改,很少自己命题。所以有一种现象,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在班级、年级的名次很靠前,但一到高考就不行,平时试题不对路可能是一个原因。有一句古老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模仿这句诗,可以说,我们已经考得太多,但忘记了为什么考。我认为好的做法是:一是多训练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二是自己命题。
六、模拟考试中智慧含金量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任何历史试题,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立意、情景、设问,而其中立意是关键,立意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呈现方式。就现阶段来讲,主要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科素养立意也在探讨当中,在今年高考当中也可见它初露端倪。总之一点,单纯考历史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将是考试重点,引用专家的观点,也即试题的智慧含金量。
我们在平常的考试中,往往忽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成绩的智慧含金量。你考80分,他考90分,可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呢?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还是靠自己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获得?有些老师为了获得本学科分数,拼命挤占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存。学生怎能不痛苦呢?这种代价太大了。
第二:试题智慧含金量。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是智慧性的试题,还是知识性试题;是学生只要凭知识技能就会解答的问题,还是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高考试题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题,是一道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解答的试题,在平常模拟考试中,建议你们多训练一点开放性试题,评分方法不妨采纳分类评价方法(即SoLo理论)。这对备考很有益处。
本人学识浅薄,教学历练有限,谈不出深奥观点,所讲的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如有不当,请勿采纳。
第五篇:历史研讨会发言稿
实干加巧干,共创新佳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衷心的感谢区教研室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来探讨历史会考复习方面的问题。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实干加巧干,共创新佳绩》。
上一学期,在教研室张主任的指导下,我校在寒假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绩的取得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与鞭策,借着这份收获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不敢说介绍经验,只是跟大家交流一下初三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初三历史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会考,老师们都知道,初三历史两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和时间都非常的紧张,会考成绩的好与差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成为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实施。
一、转变学生思想,引起学生的重视 从接手初三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向学生摆出了初三历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考试科目上来说,初三考试的科目最多,不仅有新增加的物理、化学,更重要的是有三门会考的科目,因此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从学习内容上来看,上学期,要学完《世界历史》的上下册,还要有计划的复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下学期要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五本书的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会考模拟等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这一工作使学生认识到了会考的重要性与时间的紧迫性,从思想上能够重视历史的学习。
二、钻研课程标准和会考说明,把握中考导向。
中考的考试依据是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很好地来熟悉这两份材料的内容,从而知道会考的考试范围,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目标要求,特别是会考说明里面的考试内容及目标要求,可以让我们了解会考的考点范围,这对于我们老师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南。我们不能只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和考试说明的深入了解。同时,我们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将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及时调整教学角度,更准确的把握重难点,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学习。
三、做好做实教学常规工作,保证教学的各个阶段扎实有效
1、加强集体教研,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集体教研是发挥教师群体优势,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更是统一思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时间,讨论确定重点、难点、考点与现实结合点。同时,我们也坚持“课前一聚”、“课后会诊”、随时协商的做法,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互相启迪、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组内教师备考能力的快速提高。
总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坚持备课组协同作战,及时交流中考信息,分工制定训练材料,做到资源源共享、分工协作、即时交流。集体教研缩小了班级之间的差距,整体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2、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落实“堂堂清”“日日清”
老师们都知道,学生不重视我们这样的科目,即便他们知道会考很重要,但是在课下,他们愿意做一个数学题却不愿意背诵一个历史知识点,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基于这种情况,课堂就成为了我们历史提高成绩的主阵地。因此每一节课上,我们首先立足基础,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依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每节课所要熟记的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并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小组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最后教师再结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达标训练题”。从上学期开始,我校开展“四清”活动,每节课下课前要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堂堂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的“堂堂清”有两种形式:一是默写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二是做本节课的课堂练习。课下,老师要在第一时间内将学生的堂堂清批阅完成,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要根据批阅的情况及时进行“日日清”,“日日清”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的口头提问,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二次默写。不管怎样的形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为下一步训练,提高能力做铺垫。
3、精编精讲精练,用好“周周清”“月月清”,注重能力培养。
基础知识很重要,但是缺乏了练习,学生的能力同样得不到提高。历史这样的科目不能布置课下作业,我们的练习时间只能靠课上和周末“周周清”的时间。我校规定,历史周周清不能超过30分钟 的时间,因为时间太少,我们的练习尽量保证少而精,还要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此我们的周周清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延伸三个层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检测自己掌握的情况,并能从练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己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我校的“月月清”已经坚持了几年的时间了,这是一个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最好的时机,每次月月清,我们在试题的选择上都要下一番功夫,精心研究全国各地的会考题,尤其是我们莱芜市每一年的会考题,之后联系我们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力求选择的每一个习题都能够真正起到既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
四、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和材料分析是历史会考的基本题型,相对来说,材料分析题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会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会学生读题,读懂材料。认真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明确材料的来源,文献的名称、事件名称、时间,地点、作者等关键词。然后联系课本内容,还原历史。这是解好材料题的关键,它基本上锁定了答案的来源。
其次,审清题目,弄清意图。这一环节就是要结合所设置的问题,看清有几问,再回到材料,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出题人考查意图,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去分析,这样就会避免答非所问。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第三、提炼答案,准确下笔。弄清了题意,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结合材料提炼答案,这是考察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急于下笔,要仔细想全面,提炼好答案,一气呵成,不能想一点答一点。另外,材料题一般是按点得分,所以要求学生的答案一定要做到条理化、序号化、规范化,言简意赅,史论结合。
本学期,我们历史复习的时间更加紧张,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在继续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制定了以下复习计划。
本学期,我们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复习:
第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地夯实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在这轮复习时,我们主要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依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所要熟记的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并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时间从开学到4月底。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将五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会考的具体要求,选择专题进行归纳、整理、提高,结合社会热点,配以相关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时间大约在5月初到5月下旬。
第三阶段是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会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会考。时间大约在5月下旬到中考前。
当然制定计划,但不惟计划,要与时俱进,根据复习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复习方法,盯准目标,确保目标实现。
老师们,时间紧、任务重,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但是,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就一定能打好历史会考这一仗。相信在张主任的指导下,我们莱城区的历史会考一定能书写出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