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的快乐——读《枞树》有感
真正的快乐——读《枞树》有感
最近,我读了《安徒生童话》一书,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枞树》这个故事。
故事讲一棵小枞树认为最美好最快乐的事就是在圣诞节时被拿去当圣诞树。它最盼望的事是长大。终于它被拉到城里的一户人家里做圣诞树了,它被装饰的艳丽无比,当孩子们抢空它身上的装饰礼物时,它就变得暗淡无光,而且被放进了废品屋里。有一天,这家人要搬走了,打开了黑黑的废品屋门,搬走了可以卖钱的东西,还把老枞树送给别人当烧炉子的柴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小枞树小时应该寻找的快乐是与同伴们玩耍,童年是会很快过去的,将来长大了是要分开的,就不能在一起自由的玩耍了。干嘛整天想着长大后要变成圣诞树,再美丽,再快乐呢?珍惜眼前的快乐时光,离别后记住自己美丽的形象,在化成灰之前回忆自己与小伙伴玩耍时的情景,在灯光下成为圣诞树时回想这一切的美好,才是真正的快乐!而枞树总想走另一条快乐之路,在生命终结的尽头,等待它的只有悔与恨!
也许很多人都会做后悔的事,可是只怕悔的是一生的过错,恨的是不早点儿觉悟!所以,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迷迷糊糊地去做后悔事,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啊!如果事情错的无法挽回,那么,不要后悔,也不要怨恨,再去做一件能够永远快乐的事吧!做一件能够高兴一生的事吧!做一件能把悔恨忘记的事吧!如果这也做不了,那么无法挽救了!
在可以快乐玩耍,自由飞翔的时候,要尽情的享受,等到不能做这些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小枞树就是不知道在可以自由自在玩耍时,快乐玩耍,而在马上要告别世界的时候后悔——这样的一生有什么一生呀?不如做一棵死树,永远不活过来。如果有计划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把玩和等待分开,玩耍是为了快乐可以不停止,可以永久的享受,等待是漫无目的的等,这两种事怎么能混在一起呢?
我如果是那棵枞树,我会在做圣诞树之前好好享受快乐,在做了光彩夺目的圣诞树之后,等待死亡也不后悔。所以,我要在我的生活中做一棵有计划的不后悔的“枞树”!
六年级:王雅仪
第二篇:读《真正的幸福》有感
感受真正的幸福
——读《真正的幸福》有感
幸福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还有我们是否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就用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就像其他自助心理学书籍那样教给我们“要宽容别人的错误”、“要积极地看问题”、“要注重心灵的修养”这种简单、枯燥的教条。读完却发觉不是,《真实的幸福》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而是生活实践中的幸福体验。塞利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和物质结合,提出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只有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时,你才会觉得幸福。书的内容很丰富而且有许多心理测试题,我就简单把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幸福的定义
关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他认为,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
二、幸福的公式
如果说幸福可以衡量的话,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幸福公式,就是
H=S+C+V
。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们越幸福。
三、获得幸福的方法
(1)用设计情绪练习提升幸福感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以及怎样使用两种情绪。
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研究表明,遗传偏向于消极情绪,那些能感受到最强烈消极情绪的祖先,一定是争斗中的最佳幸存者。
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也有它的目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和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
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就像“这里有危险”的警报系统,而积极情绪像一盏“这里有成长”的霓虹灯,它使你在社交上、知识的吸收上和身体健康上更成功,获得更多的收益。
了解了两种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情绪,并根据要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消极情绪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校对编辑、在竞争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做决策。如果你在下雨天,坐在安静无声的房间内做上面这些事时,不安的、悲伤的情绪对你不但没有妨碍,反而可能使你的决策更敏锐。
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例如,设计销售方案、想办法增加生活乐趣、考虑一项新事业、进行创意写作等就需要积极情绪的配合了。你应该找一个会提升你积极情绪的地方来做这些事,比如,空气清新的户外或是咖啡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有时还可以听着悦耳的音乐。
了解了两种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使你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脱离消极的思考方式。所以作者强调,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要乐观,相信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
(2)突出优势练习提升幸福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你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优势包括哪些?作者说,像好奇心、洞察力、判断力、创造力、热爱学习、勇气毅力、仁慈与爱、领导力、幽默、谦虚谨慎等等,这些品质如果发挥得当,都会成为优势,也会成为你获得幸福感的武器。
总的来说,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作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幸福最严肃的思考。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或者物质富足已经不能使你高兴。那么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幸福来源于精神层次的提升。真正的幸福在于能够愉悦、满意、专注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要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并感受幸福,终极幸福的真谛是在应用突出品格优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篇:读《快乐》有感
读《快乐》有感
人们对“快乐”并不陌生,快乐就是反映人的言行、生活舒畅、愉快。而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描写“快乐”的文章。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爱画画,父亲问他,你为什么爱画画?作者答,因为长大想要当个画家。父亲提醒他,不是每一个爱画画的人最后都能成为画家,你画画时觉得快乐吗?作者答,快乐!有快乐就够了!父亲笑道。长大后,作者仍保持画画的习惯,但目的再也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画家,而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去领略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这篇文章很短,也很生动。我读后感慨万千。作者在画画中领略快乐,把画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要是某个人做某事不觉得快乐,那他做那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快乐在人们眼中很平常,但我认为它很重要,一个快乐的人和一个不快乐的人的命运完全不一致,前者就算将要死去,也会安祥地闭上双眼,从没有什么抱怨;而后者就算腰缠万贯,他活着就像一个傀儡,没有意义。在我身边就有个例子。
我大舅喜爱钓鱼,大约一个星期就去私人的小池塘钓一次,早上出去,钓到晚上才回家。一次我在大舅家做客,正巧他去钓鱼了,等他回来时,我发现鱼桶里一条鱼也没有,但大舅脸上却很愉快。我疑惑地问:舅舅,您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还这么高兴?大舅听后说,我虽然没钓到鱼,但我钓到了一天的快乐!
生活中人们所做的事情,虽没有什么收获,但只要他们快乐过,就足够了。我近几天从网上查到一个资料,它应该也能说明快乐的重要性。这个资料是关于冰岛的。
冰岛位地寒冷的北大西洋,约13%的土地为冰雪覆盖,也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国家之一,堪称“水深火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着的冰岛人,却是世界人均寿命之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多数冰岛都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世人们称他们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这个例子说明,能使人长寿的最好的药,就是“快乐”!所以,有了快乐就有了幸福,有了快乐就有了阳光。快去做一个快乐的人,让生命开出一朵快乐的花!
第四篇: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违禁品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
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
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五篇: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在学教育基础学时,刚开课,徐老师就推荐了五本书让我们都阅读一下,选择其中一本来写写自己读完后的感想。我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阅读后的小小感想。
在阅读之前首先要对作者有简单的了解。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真真的是获益匪浅。这本著作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在他写的书里,写了许多他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例子。这些例子让读者在阅读时很好的就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读完后会对教育工作者重新有了很大的感触、想法。支撑着我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文章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每一个都使人印象深刻,感触良多。作者指出: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
我是一个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3-6岁个性差异、性格迥异、可爱天真的孩子,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们,都是一个个温室里的花骨朵。他们还没有感受到外界、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都是美丽而又脆弱的。又都是独生子女,时刻受到大人们无私的宠爱和过度的保护,因此这些小小“花
朵“们就会普遍出现不会表达“爱”、不会相处交往、不和群、孤僻骄傲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解决,将直接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作为一位幼儿教师瞬间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恰恰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爱的教育”要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融合在每一天与孩子的活动中去,教师要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到这些道理,比如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儿歌、动画等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会关爱他人。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真心的关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人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虽然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们还是会在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中学会“有爱”。教育幼儿园的孩子,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时刻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更好的使幼儿了解、学习、模仿。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怎样更好的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回想以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有的处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写的各种例子,真是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很伟大的人,他把“爱”时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扬或是批评孩子都没有离开这个“爱”字。他对“道德”的教育更是摆在了最前面。这是要让孩子从很小时就开始培养,孩子从小对‘道德’的认知很少很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正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育中很多的建议,每一条都提示着我怎样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并要将它们铭记在心。他说:育人先育心。要像爱护最宝
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要记住,你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是你最大的快乐。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而老师就是把点滴的优点发掘出来并放大。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个校园,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天底下最光辉的老师们用自己力量去大胆的,无私的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相信终会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让你的学生成为大爱,博爱的人,让你的学生因内心善良而快乐,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吗?
2013级 53号 马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