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6:5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

第一篇: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

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

为期一天半的“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务虚会于7月29日、30日在湖南株洲市委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打造升级版”。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着力推进株洲发展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是株洲发展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首要任务就是要抓紧做好城市发展顶层设计:谋划新格局。我对株洲城市发展顶层设计的3个目标作了6点思考,以供决策参考。”

“紧扣以现代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定位,确定‘四城四基地一经济带’的产业定位,突出产业升级,企业升档,园区升温,服务升格‘四大工程’,确保实现总量、质量、均量‘三量提升’。”

“要大力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长株潭大气联防联控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株洲库区防治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升级将为全市打造发展升级版提供一个强大支撑。”„„

与会的全体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均准备了书面发言材料,但都没有念稿子。大家的发言直奔主题,简明扼要,没有空话套话,肯定成绩实在,分析问题客观,更多的是提建议,气氛热烈而轻松。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株洲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当前要贯彻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结合株洲实际,坚定信心,科学谋划下半年的工作,相信株洲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局面。

“加快转型升级,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着力推进株洲发展转型升级。”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强调,要着力增强加快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准确把握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以“四大攻坚战”为战略任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切实强化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贺安杰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株洲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站稳全省发展的第一方阵,加快转型升级是必然要求。贺安杰要求,要以“三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统揽全局,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园区提质、全民创业”5个突破为抓手,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示范”4大攻坚战,努力实现株洲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是顺应规律、顺应大势、明确目标、找准路径;是完成国家和省里赋予株洲重大使命的必然选择;是保持区域竞争模式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对于如何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毛腾飞指出,就是要做到“一个主题、三个目标、四个取向、五大工程”。其中,一个主题即打造升级版建设新株洲;三个目标,是指提升“三量”(总量、均量、质量)、实现“三梦”(崛起梦、小康梦、“两型”梦);四个取向,则包括在发展空间上坚持南下发展、发展重点上要建设工业主道、发展策略上要坚持产权互动、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创新驱动。五大工程涵盖工业振兴工程、服务业工程、城镇带动工程、县域崛起工程、民生改善工程。

【露灬珈】

第二篇:赣州 集中力量打好六大攻坚战(范文)

赣州 集中力量打好六大攻坚战

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攻工业——举全市之力“跳起来摘到桃子”

长期以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一大短板。去年9月,赣州市委审时度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作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新决策。

决策出,部署上。计划到2018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明显提升;在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

3年左右,不跳起来摘到桃子实现不了“两个翻番、三个提升、四个突破”。目前,制定实施主攻工业3年推进计划、精准帮扶企业实施意见和考评方案,出台服务工业发展的七个方面综合配套政策文件。成立主攻工业领导小组和10个产业推进小组。

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5家,总数达1179家,列全省第二位。家具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稀土钨之后第二个千亿元产业。为做大做优做强工业,打造若干个千亿元支柱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计划在3年内,规划建设“稀金谷”“新能源汽车科技城”“互联网+”协同制造等新兴产业。

同时,赣州将以瑞金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各省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建立完善投融资、研发、物流、电商、信息等服务平台,推进产城融合。

精准扶贫——不让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近年来,赣州市牢记习总书记“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2014年底,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预计减少34.8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约4.3个百分点,省定贫困村由1119个减少至932个。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赣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赣州努力探索有赣州特色的精准脱贫新路子,将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六大工程”,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让赣南老区贫困人口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在脱贫攻坚的推进中,赣州还将通过产业发展扶持解决30.56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解决15万人脱贫、用三年时间完成15万人易地搬迁脱贫、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最低保障标准兜底解决44.5万人脱贫等举措,确保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新型城镇化——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坚持规划引领,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建立赣南城镇体系。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完善新城区,加快水东和水西组团的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蓉江新城,着力打造成休闲旅游健身的好去处。

结合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特色示范镇和中心镇。构建中心城区“四纵三横”快速路网,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力争使城内交通顺畅高效。新建一批小游园、小广场、文化体育场所、公共停车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目前,赣州正在加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下大气力提升赣州的城市品位。比如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力争完成棚户区改造2.9万户;加快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一批社区蔬菜便利店,新(改、扩)建一批老旧农贸市场,解决买菜难、买菜贵问题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当前的赣州市,有农业人口761万人,占总人口的79.8%。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粮食总产285.35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

在新一轮发展中,赣州将加快培育脐橙、油茶、蔬菜等优势农业产业,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和改造提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支持农超对接、连锁经营、专卖直销等农产品流通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融合,破解农民“卖难”与居民“买难”的矛盾。同时,围绕农产品后减损、提档增效、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健康养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赣州市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与现实需要的差距不小。为此,赣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旨在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赣州城市发展,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推进赣南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组建赣州金融机构,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融资。

按照“一核三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区,以上犹、崇义、大余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以龙南、定南、全南为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区。

依托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形成大物流网络。依托综合保税区、进境木材监管区、公路口岸作业区等平台,建设新型内陆口岸;推行“赣粤港”直通车等通关模式。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

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建立稀有金属、家具、脐橙等电子交易平台,建设赣南特色商品馆,促进生产、销售、消费跨界融合。开发建设家政、健康医疗等综合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群众生活便利度。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1月13日,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宁都到南昌从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昌宁高速的通车是赣州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的一大成果。

在新的起点上,赣州将统筹高铁、普铁、高速公路、国省道、航空、水运建设,构建立体化现代交通体系。完成赣州黄金机场升级改造,建设瑞金支线机场,发展通用航空,规划建设通勤机场,拓展赣州至国内主要城市、港澳台的航空通达能力。建设赣江航道和客运码头,实现三级通航,基本建成赣州港。统筹推进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太阳能利用,基本实现电力能源自给。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等支撑性电源点和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建赣州东、赣州西500千伏环网供电工程等一批电网工程。加快成品油管道建设,推进省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和天然气终端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油气供保能力。

促进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融合发展,推进居民上网提速降费,实现全市重点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高效物流、便捷交通等重大工程,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篇: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扶贫成本高,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在目前国家划定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我省有58个县区分别被纳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四省藏区的扶持范围,涉及扶贫开发重点乡733个、重点村8347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6.3%、95%;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有扶贫对象837.万人,贫困发生率40%。

一、我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以定西为代表的“三西”农业建设开创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先河,先后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经济林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十二字(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方针”等开发路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精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立足省情,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强力推动,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始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降低贫困面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056元增加到2010年的2599元,年均增长11.5% ;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504 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10万人(按1274元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14.85%,下降了9.4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坚持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水、电、路、田、林、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省贫困地区梯田面积达到216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71万亩;整修村组道路2.27万公里,解决了521万人、4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6万户,易地搬迁6.99万户、35.32万人,劳务移民11.4万人,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贫困农户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撑农牧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省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2万亩,经济林果349万亩,发展优质瓜菜258万亩,中药材202万亩;贫困地区肉牛存栏202万头,肉羊存栏679万只,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科技扶贫步伐加快,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引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200多项,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6.1万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17万人次,完成“两后生”培训10.5万人。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党的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通过培训,新成长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区域开发有序推进,贫困地区社会和谐稳定。5年实施整村推进3008个,“三个确保”整村推进任务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初见成效,“两州一市”、庆阳革命老区等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步伐加快,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东西协作、社会帮扶成效明显。贫困地区农牧民对党的惠民政策十分感激,对现有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表示肯定,生产生活积极性普遍高涨。各级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明确、态度积极、责任感强,对打好扶贫攻坚战信心十足。

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和多年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之路;坚持抓主抓重,重点突破,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发展中的迫切问题;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两手抓,同步推进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改善和特色增收产业发展;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两后生”转移培训等多措并举,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相互促进,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整合资金,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注重调动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二、连片特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具体表现为:

一是自然灾害多,返贫率高。我省农村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0%,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更恶劣的民族地区、极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和偏远山区,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极高,因灾返贫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截止2010年,连片特困地区58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7.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虽然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其标准低、底子薄,一遇灾害极易返贫。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以上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灾、因病、因子女上高中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是导致返贫的主要方面。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相当一部分地方不宜人类生存,更不适于开发。以甘南州为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处于青藏高原地震带东段,地质结构复杂,属地震高烈度区域和泥石流、滑坡高发区,农业生产受光热限制严重,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通讯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至今尚有17024户牧民仍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仅定西市就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临夏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3%。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欠帐大,部分行政村仍然不通农用车,不通电,没有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尤其是陇南市道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质量差,村与村之间,村与乡、县与县之间的连接道路尚不发达,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连接道路数量少、质量差,成为制约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是农牧业产业规模小,农牧民增收困难。连片特困地区基本是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农牧业生产单一,贫困农牧民发展项目选择面小,有些产业尽管有特色,但有优无势。有带动辐射力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联合与合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经营的水平与收入,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户收益流失的问题相当突出。绝大多数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技能,主要以干苦力活为主,且输入地和职业都很不稳定,经济收入偏低。2010年,连片特困地区58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8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其中: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8%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5%;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375元,相当于片区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0%;定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0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6%;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9%。

四是扶贫成本高,投入标准低。由于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特困地区的扶贫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实施同一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成本高一倍以上。以2009年甘南州为例,牧区发展生产成本高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生活消费支出数额高出农区1886.09元,高出半农半牧区1963.71元;在生产性支出方面,牧区比农区在支出所占比重和数额上分别高于67.45个百分点和387.85元。如每块砖的产地价为0.50元,到项目实施地单价高达1.20元以上,钢材、水泥、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费用更高。在扶贫投入标准上,整村推进、基础条件项目和易地搬迁等与其他地区同等对待,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困难,对扶贫投入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直接影响扶贫开发的状态效益。资金投入量较大的整村推进任务依然艰巨,陇南市、天水市各完成31%,平凉市完成42%,定西市完成47%,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进度。

五是社会事业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连片特困地区大部分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农牧民受教育、培训意识单薄,积极性不高。甘南州农牧区人均受教育年限4.2年,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2.3年和4.3年,低收入人口中藏族文盲率高达26.8%。加之农牧民受语言限制,外出就业创业能力差,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虽然劳务输出工作普遍得到重视,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劳务输出层次过低的现象在贫困乡村仍相当普遍。不少乡村各类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的主要对策

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是新时期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是甘肃今后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指导,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以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为突破口,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实现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基本收入明显增加、基本生活明显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益有效保障,为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习贯彻《纲要》精神,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意识。连片特困地区是我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区。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问题事关全省工作的大局,没有连片特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式发展,没有连片特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要以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现贫困地区小康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真正使新时期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一致,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相符合,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呼应,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特困地区更应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今后十的扶贫攻坚的工作责任和使命,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今后十年《扶贫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我省已全面启动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及四省藏区三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具体规划将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的发展目标和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结合甘肃实际,以县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攻坚目标、重点项目、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好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非常差的特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坚持抓主抓重,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基础设施始终是决定和影响甘肃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更加重视生活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坚持不懈地加强道路交通、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交通问题要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60%以上的贫困村通油路,自然村基本通砂石路。抓住国家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贫困乡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利用率,扩大覆盖面,力争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1亩水地。抓好特困片带的人饮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切实抓好梯田建设,凡是适宜于修建梯田的地方,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高标准梯田化。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稳定基本口粮田,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2、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培育和壮大草食畜牧、马铃薯、林果、瓜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和油橄榄、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走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围绕发展主导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特色产业产品竞争力,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衔接,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专门的扶持措施,使其做大做强,帮助当地群众稳定脱贫。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兴办“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开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培育贫困地区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多措并举,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经济实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3、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科技扶贫作为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环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和推广,强化贫困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坚持走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发展路子。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着力解决贫困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努力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按照市场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服务能力,降低多发病、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支持贫困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和村计生服务室建设,不断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和优生优育,提高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优先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及时落实扶贫政策和农村低保政策,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4、加强劳务输转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把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贫困地区的一项战略任务,围绕扶贫攻坚和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认真组织实施“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两后生”等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健全“两后生”教育培训集团和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广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增加劳务收入,提高稳定就业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一半以上劳务人员有一技之长,推动劳务产业良性发展。

(四)加大支持力度,打好扶贫攻坚战

1、加快构建“大扶贫”格局。根据新扶贫纲要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项职责、任务的定位,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下,以扶贫开发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多形式联动,促进“三位一体”大扶贫机制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2、突出项目支撑。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理念,紧紧围绕国家扶贫战略,认真开展扶贫项目的调研、论证、储备工作,在连片特困地区集中实施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扶贫效益显著的好项目。优先在连片特困地区安排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劳动力输转培训、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社会帮扶及扶贫贷款贴息、互助发展资金、雨露计划等项目,特别是要逐步提高整村推进投资标准,把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规模扶贫效益。同时,积极调研论证并实施西汉水流域扶贫综合开发攻坚、庆阳“长环线”扶贫攻坚、沿洮河流域综合扶贫开发、沿大夏河流域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等重大项目,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扶贫攻坚的瓶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实际到位,导致扶贫资金缺口更大。要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关于加大庆阳革命老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甘肃省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持资金整合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与发改、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联系,共同研究项目规划、申报和实施工作,做到区域开发“一盘棋”。探索建立以县为基础的资金整合平台,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等环节层层把关,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提高扶贫攻坚成效。

4、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指导、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总结经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制度。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办法,在连片特困地区资金分配中增加重点区域、扶贫成本等要素,增加资金总量。强化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坚持把扶贫规划和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州、县区扶贫部门及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将扶贫工作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考核机制,严格奖优罚劣。制定出台《甘肃省扶贫开发条例》,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和调研工作,积极反映扶贫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成绩和经验,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供稿:计划统计处 李志峰)

第四篇:全力以赴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

全力以赴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组织机构,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于盈利。利润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意义,可以说不为了获利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市场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面对居高不下的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给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致使企业在低利润下生存。试想:企业无利润谈何发展?企业无利润,大家工资从哪里来?为此,加强节能降耗也迫在眉睫,只有加强内部管理,眼睛向内自加压力,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全厂达成共识,把心思集中在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作风体现在快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节能降耗上,以公司经济效益为己任,求实、务实、抓落实,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忠诚企业。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是一项细小又繁琐,看起来又是一个大不了的问题。但日积月累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很大的惊人的数字,仅使用饮水机喝水一项,产生费用就达4万多元(水、电)。所以节能降耗必须从点滴抓起、从点滴做起,增强“创收有效益,节约更有效益”的思想观念,把“以厂为家、点滴做起”的认识变为每个人自觉的行动。

四、严格制度管理,向精细化要效益。各分厂、各部门一要建立月度节能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制度。每月初定期对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先进值比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对指标管理工作不利的部门,按制度规定进行考核;二是建立非生产用能管理制度,推进“强化管理、提高效益”活动;三是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在全厂扎实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在强化经营管理上狠下功夫,在挖潜降耗、节能增效上做到“斤斤计较”;四是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节能降耗分析会,实行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强能源消耗分析工作,做到“一天一算帐、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分析”。

五、节能降耗,精细管理提效益。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创收提效的又一举措。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大不放小,既捡“西瓜”,也捡“芝麻”,注重营造“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创效益”的良好氛围,每个部门都结合实际制订降低费用、提高效益的计划和措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节能降耗、节约增效环节。节能与耗能同在,存在于每台设备、每个过程、每一项操作。各主管领导、副总经理、分厂厂长应在管理上“抠”细节,在过程中降能源,形成了一个特有的节约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领导、明晰责任、完善机制、过程控制、结果评估五大节能工作体系,实现节约管理网络覆盖。

六、在降低费用方面,公司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各部门一把手应严格把关,减少或杜绝计划外支出,确保各项费用的降低。一是在完成生产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大力压缩并降低非生产性开支;二是在确保资金链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加强有效的资金运作,三是加大可控费用控制力度,对办公费、差旅费、车辆费等费用实行包干使用,严格考核,确保可控费用不超支。

七、节能降耗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一项管理工作。全员参与是抓好节能降耗的根本,抓住节能降耗必须依靠全员参与,一要在员工中大力宣传节约思想,树立节约意识,开展节约活动,培育员工从小处入手的节约精神;二要通过板报、条幅、内部通讯、班前班后会议等宣传形式,在员工中贯彻“利润永远是加法,成本永远是减法”、“工作重于泰山,指标重于生命”的理念;三要开展 “革新、改造、挖潜、降耗、增效合理化建议活动”,使广大员工围绕生产、设备、工艺、质量、台时效率、修旧利废、管理等15个方面寻找节能降耗的途径,献计献策;四要加强动能现场巡检,杜绝能源浪费现象,提高能源和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与管理水平,形成“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率、高产出”的节能增长方式和节能管理模式,向科技和管理进步要节能、要效益;五要提高认识。提高认识是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的动力。有认识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抓好节能工作,提高员工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能降耗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八、节能降耗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节能降耗无时不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之中。要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必须从制度入手,健全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做到规范管理。将节能的目标和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和完善节能考核评价机制与工作责任机制,从而形成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的长效机制。并要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就是要加大节能管理力度,纳入企业管理重要议事日程,强力推进。小——就是要深入细致,做到“滴水不漏”精细化管理,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把小节能变成大节约。

九、明确目标成本任务,全员分解指标。从采购、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源头降本,降低可控费用支出,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从每个岗位算起,逐级汇总,“横到边、纵到底”,实行量化考核,不留死角。

第五篇:上下一心打好四季度攻坚战

上下一心打好四季度攻坚战

进入11月份,2015年也进入了最后60天的倒计时。集团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周峰在四季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最后两个月的工作成效,关系到今年各项工作能不能收好尾,关系到明年各项工作能不能起好步,至关重要。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肖拥军也在讲话中指出:四季度,是关系全年工作的关键之季。各项工作将千头万绪,按照公司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找差补缺,创新举措,以决战的态势、创出新业绩、取得新成效,确保全面完成年内各项目标。

这些讲话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坚定打胜四季度攻坚战。

决战四季度,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煤炭行业持续低靡,处于低谷煎熬期,10月上旬煤炭开始新一轮降价,神华集团10月份动力煤降价10-15元/吨,煤炭行业真正的“寒冬”正悄悄来临,预计今后市场下行的速度将会加快。受全球煤炭形势影响,全球范围内煤机装备制造业巨头的产销量也出现了大幅滑坡,煤机市场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处于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煤炭市场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我们市场空间压缩、市场开拓受阻、货款回收困难,经营压力增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完成全年预算指标的压力还很大。为此,我们要增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树立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思想,树立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信念,树立锐意进取、勇创一流的精神,树立雷厉风行、执行到位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决战四季度,确保全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决战四季度,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公司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决战四季度、实现全年各项奋斗目标”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四季度的目标即:1.杜绝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机电设备责任事故;亿元产值轻伤率控制在0.2以内。2.杜绝一切质量事故,客户满意度100%。3.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润5000万元。4.年末“四项资金”占用比年初下降10%。5.实现和谐稳定。并明确了考核办法和保障措施。决战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公司今年的完美收官、明年的顺利开局,也关系着职工工资发放能否实现和员工福祉的提升。各单位、各部门要牢牢咬定这一目标不动摇,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找准突破口与着力点,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重点、攻难点、拓增点,推进各项指标的落实。

决战四季度,必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任何目标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全年目标,按照集团公司四季度工作会议提出的“三个强化”、“两个确保”和“一个抓好”,强化指标考核、强化亏损治理、强化财务管理,确保工资发放、确保安全稳定,抓好对外合作等重点工作的落实;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到在其位、司其职、谋其政、尽其责,工作求深入、管理求严细、落实求高效。

马不扬鞭自奋蹄,进入2015最后两个月,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咬定目标,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攻克困难,赢得全年工作的最终胜利。

下载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株洲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等4大攻坚战(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力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

    全力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 张长云 实施职教攻坚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整体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

    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陕县张茅乡初级中学 2012.3. 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在县局和政府及中心校的关怀和支持下,张茅乡中的办......

    坚决打好三打攻坚战心得体会

    坚决打好三打攻坚战心得体会一、深入学习,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紧迫感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篇1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五里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身心投入......

    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精选五篇)

    主要观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为如期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持续......

    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战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blog/39.html)提供此文 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战 ——四部委负责人答记者问------------------ 2011年3月9日来......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自查报告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水西镇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精准有效管控污染物排放,形成了党委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