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好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新华社评论员:打好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30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形势,全面部署了未来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标。党和政府始终把扶贫减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少贫困人口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就,这一成就将彪炳史册。
近10年来,我国政府几次提高扶贫标准,扩大扶贫覆盖面,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畜饮用水问题大面积解决,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比例达到90%左右,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扶贫开发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看到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问题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在我国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推进科学发展攻坚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从新的起点出发,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将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扶贫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在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水平,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在编制专项扶贫开
发规划分年实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特点,积极促进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还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定点扶贫、东西部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等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坚持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转移支付、部门建设项目、社会各界捐助、引进利用外资等途径,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探索参与式整村推进、小额贷款、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多种扶贫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实现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更大决心、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将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顺利推进,造福全国各族人民,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位一体”战略构建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 林晖、于文静)在已经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后,扶贫开发也逐步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其中,专项扶贫主要指国家安排专门投入、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通过既定项目,直接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行业扶贫主要指各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承担着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任务;社会扶贫主要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从不同角度扩大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在《纲要》中,我国未来十年“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逐渐清晰:
——专项扶贫。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
——行业扶贫。包括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
——社会扶贫。包括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门的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等。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了国家扶贫战略的完整体系,互为支撑,相互呼应,将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于文军:提高扶贫标准意味着什么? 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新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更多低收入人口将被纳入扶贫范围。
邓小平曾指出,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就该考虑共同富裕问题,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如今,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而大多数人未富,更让人揪心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人饱受贫困的煎熬。虽然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也是严重存在的,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低于国际标准,这将拖我们奔小康的后腿,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次中央将扶贫标准一次提高将近一倍,我国的贫困线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了,国内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增加,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将由2010年的2688万人增加至1.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外)的近1/10,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穷人被纳入扶贫范围,会有更多的穷人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表明了中央自加压力,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现在政府有钱了,既应该也有能力加大扶贫力度了。需要看到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基本平衡——不平衡——新的基本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运行的,出现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异都是正常的,即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也会出现这类问题,也仍有具有相对意义上的贫
困人口,问题在于,我们解决还是不解决?如何解决?这次中央将扶贫标准再次提高,表明中央从动态的角度来思量扶贫标准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政府财力进一步增强,扶贫标准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提高扶贫标准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用得有效率,让真正的贫困百姓得到实惠,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政府部门要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杜绝铺张浪费,降低包括“三公消费”。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能把扶贫资金吃光、喝光、消费光,要利用好扶贫资金培育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授人以渔”。中央确定贫困线标准是保底性质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再提高,因地制宜,将本地的低收入人群列入扶贫范围,把扶贫之火烧得旺旺的。
第二篇:打好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新华社评论员:打好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30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形势,全面部署了未来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标。党和政府始终把扶贫减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少贫困人口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就,这一成就将彪炳史册。
近10年来,我国政府几次提高扶贫标准,扩大扶贫覆盖面,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畜饮用水问题大面积解决,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比例达到90%左右,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扶贫开发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看到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问题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在我国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推进科学发展攻坚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从新的起点出发,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将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扶贫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在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水平,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在编制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特点,积极促进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还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定点扶贫、东西部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等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坚持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转移支付、部门建设项目、社会各界捐助、引进利用外资等途径,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探索参与式整村推进、小额贷款、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多种扶贫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实现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更大决心、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将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顺利推进,造福全国各族人民,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位一体”战略构建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 林晖、于文静)在已经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后,扶贫开发也逐步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其中,专项扶贫主要指国家安排专门投入、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通过既定项目,直接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行业扶贫主要指各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承担着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任务;社会扶贫主要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从不同角度扩大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在《纲要》中,我国未来十年“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逐渐清晰:
——专项扶贫。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行业扶贫。包括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
——社会扶贫。包括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门的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等。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了国家扶贫战略的完整体系,互为支撑,相互呼应,将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于文军:提高扶贫标准意味着什么?
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新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更多低收入人口将被纳入扶贫范围。
邓小平曾指出,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就该考虑共同富裕问题,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如今,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而大多数人未富,更让人揪心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人饱受贫困的煎熬。虽然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也是严重存在的,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低于国际标准,这将拖我们奔小康的后腿,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次中央将扶贫标准一次提高将近一倍,我国的贫困线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了,国内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增加,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将由2010年的2688万人增加至1.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外)的近1/10,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穷人被纳入扶贫范围,会有更多的穷人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表明了中央自加压力,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现在政府有钱了,既应该也有能力加大扶贫力度了。需要看到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基本平衡——不平衡——新的基本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运行的,出现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异都是正常的,即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也会出现这类问题,也仍有具有相对意义上的贫困人口,问题在于,我们解决还是不解决?如何解决?这次中央将扶贫标准再次提高,表明中央从动态的角度来思量扶贫标准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政府财力进一步增强,扶贫标准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提高扶贫标准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用得有效率,让真正的贫困百姓得到实惠,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政府部门要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杜绝铺张浪费,降低包括“三公消费”。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能把扶贫资金吃光、喝光、消费光,要利用好扶贫资金培育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授人以渔”。中央确定贫困线标准是保底性质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再提高,因地制宜,将本地的低收入人群列入扶贫范围,把扶贫之火烧得旺旺的。
第三篇: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冯世民 伍克珍 陈量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近期,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形成粗浅看法,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确保如期完成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目标任务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扶贫开发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一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认真落实扶贫纲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安居温饱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坚持从治本入手,治穷先治愚;坚持项目进村入户,集中力量抓突破;坚持全社会发动,形成扶贫攻坚的整体合力,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贫困人口减少逐步加快。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继续改善。
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4、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扶贫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1、全面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2、较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
3、全力推进重点工作。
4、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5、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6、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四是扶贫队伍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着力在五个方面工作得到提高。一是坚持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二是坚持振奋精神、奋发有为。三是坚持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四是坚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五是坚持廉洁从政、秉公用权。造就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扶贫队伍。但是扶贫开发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庞大。根据各地统计,建档立卡实际需要扶持的工作对象在14.9万人左右。消除贫困的难度加大。
1、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
2、劳动力素质偏低。
3、贫困农户家计薄弱。而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家庭如遇到灾害、市场风险和家庭变故时就会返贫,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现。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
2、致贫返贫因素仍然较大。
3、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4、在新的发展阶段,贫困的流动性问题需引起关注。
5、人民群众对新阶段的新期盼。三是连片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全县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高寒山区,尤其是三区、四区、五区的乡镇最为突出。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
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及资源开发困难,脱贫解困艰难等。因此,解决好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是解决全县贫困问题的重要内容。四是片区以外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1、基础设施较差,经济结构单一。
2、农业抗灾能力弱。
3、发展能力较慢。
4、致贫原因复杂。
5、农民素质欠缺。
6、城乡发展差距大。
7、经济文化落后。
二、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呈现的新特点
(一)工作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贫困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扶贫开发的任务以由过去解决温饱为主转变为稳定解决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逐步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扶贫开发以特困人口为重点,今后扶贫对象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转换由此带来数量的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
(二)工作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步入了开发扶贫与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地开发式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开发有成,现在专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更要强调瞄准贫困户。
(三)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是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而现在是23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对象。特别是扶贫对象的分布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县的贫困县绝大部分是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汀坪乡、五团镇、白毛坪乡、丹口镇、兰蓉乡等,基本呈现集中分布的状态。
1、生态脆弱型集中连片贫困乡镇。
2、生存条件待改善型连片贫困乡镇。
(四)工作重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央明确要求,要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我县主要集中于高寒山区。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宏观环境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二是适应拉动内需政策,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三是利用良好金融环境,为贫困地区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四是努力增加贫困农户受益的机会。要结合整村推进、移民扶贫、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五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实行整体推进和县经济工作六个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三、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的新举措
针对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必须因时而异,及时调整扶贫思路的对策,统筹扶贫开发全力抓好片区、重点贫困村的基础、产业、劳务、组织和扶贫对象户等帮扶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础建设突出抓好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施,全面完成新十年扶贫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突出重点,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目前既是扶贫开发工作形势最好的时期,也是对扶贫工作要求高,任务更重的时期。一是认真摸清底数,找准致贫原因。
1、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返贫面临新的压力。
2、发展严重不平衡,连片特困地区的矛盾更加突出。
3、自然灾害威胁严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
4、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
5、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欠缺,贫困人口比例大。二是全面理清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经验交流。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要把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并纳入扶贫开发的工作范畴,以便整合政府现有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做实新十年扶贫规划。
1、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启动新十年整村推进。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3、组织开展扶贫培训,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4、做好集中连片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5、做实“两项制度衔接,积极探索扶贫到户。
6、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快发展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千万百计在产业开发,人才开发,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支持。
7、围绕“两个提高”(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七大任务”(整村推进、移民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连片开发、保障扶贫、建设扶贫),有效破解了“一个难题”(“一体化”同步推进),实现“两个目标”(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围绕城步扶贫规划,要千方百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项目、技术扶贫投入上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支持。三是出台特殊政策,扶持区域发展。
1、研究制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配套法规政策的保障机制。
2、制定特殊的教育优惠政策。
3、完善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政策。
4、出台提高特困民族县发展资金额度政策。
5、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和补助标准等。
(二)全面统筹,认真抓好片区以外重点县和面上贫困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片区以外贫困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要纳入总体规划。主要在改善生产条件: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二要落实扶持政策。
1、落实配套资金减免政策。
2、落实倾斜扶持发展政策。
3、落实帮助培养人才政策。
4、落实财政转移支付特殊扶持政策。三是安排专项资金。主要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特殊困难群体、集中集中连片开发、易地搬迁。
(三)科学部署,以整村推进为平台重点抓好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一是加快以“三个确保”为主的整村推进步伐。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贫困村要全部安排。财政扶贫资金要继续向“三个确保”贫困村倾斜。二是发展防灾避灾产业。打破贫困地区传统农业,适当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比例,同时,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化组织程度,三是加大“雨露计划”力度,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解决一些返乡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五是开展贫困村综合治理试点。六是突出抓好组织保障,着力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
(四)扶贫到户,努力提高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入户率。一是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为载体,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对象户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定衔接,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二是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使各强农惠农政策向扶贫对象户倾斜。
1、强化特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2、实施板块开发,集中解决特殊连片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3、突出素质建设,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4、重视产业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建立稳定收入来源。
5、实行异地开发,帮助贫困群众告别恶劣生存环境。
6、围绕城乡统筹,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机制。三是以瞄准对象为核心,集中帮助扶贫对象户实施一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结合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认真做好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奶业、菜业、竹木业、养殖业,果蔬种植、苗圊培育、优质稻种植等产业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五)创新机制,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一是要整合政策扶贫力量。要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基本投向不变,统筹捆绑使用”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和发改、水利、农业、交通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捆绑,按计划和规划集中投入到农民脱贫奔小康大业上来,切实解决好农村现实而紧迫的民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整合企业扶贫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扶贫作用,搞好政策对接和信息沟通,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纳企业资本投资扶贫开发,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三是要整合社会扶贫力量。通过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等办法,大力发动社会力量投身扶贫开发,充分利用扶贫的政策优势,实施银企互动、企农互动,构建“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的全方面扶贫新格局,同时专项扶贫要重点扶持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收入水平;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要重点解决贫困乡村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使贫困人口生产有基础,生活有保障,发展有潜力,实现统筹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实际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坚决打好连片特困地区城步扶贫攻坚战,让苗乡贫困群众早日步入全面小康。
第四篇: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五篇:整合资源连片推进努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整合资源 连片推进 努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共洋县县委 洋县人民政府
洋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8亿元,建设扶贫重点村160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831户,累计脱贫11.32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55元增长到2300元,年均增长12.6%。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我县阳光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
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抓手,上升到党政“一把手”工程和“帽子”工程,建立了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推进制,围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目标,坚持“三优先、两整合、三同步”,积极推进板块化开发。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强农惠农政策优先向扶贫重点村投放。近年来,我们累计在160个扶贫重点村新建改造道路1200公里,实施安全饮水项目134个、一建三改7650户,危房改造3340户,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建成以设施蔬菜、生猪养殖、食用菌生产、烤烟种植、“农家乐”为主“一村一品”示范村105个,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带22个,打牢了脱贫致富的基础。二是突出项目、资金整合。组建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公室,年初根据扶贫重点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整合所有涉农项目,直接切块下达到村,统一组织实施,十年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7亿元,投放扶贫贴息贷款3.2亿元,形成了集中力量扶贫攻坚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基础条件改善、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和致富产业扶持同步实施。既“输血”,又“造血”,开展全方位扶贫,不仅改善了贫困村的环境面貌,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培育并壮大了一批带动农民增收快的特色产业,全县没有出现整体返贫现象。
《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是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中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出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集结号和动员令,我县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项目县。我们一定严格按照中省市的要求和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提早精心谋划,聚合各种资源,创新推进机制,力求“四个突破”,争取早日脱贫摘帽。
一、在构筑“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举措上求突破。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把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方向,坚持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两轮驱动”,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以项目支撑和产业开发,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以移民搬迁、创业技能培训等途径,推动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拓宽贫困人口在非农领域的增收空间。
二、在贫困地区新村建设上求突破。紧抓陕南移民搬迁契机,采取集镇集中安置、建设移民新村、旧村庄改造等多种途径和“统规统建”的方式,加紧规划建设一批移民新村,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小集镇发展,确保每年至少实现千户万人搬迁目标。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庭院绿化、沼气池及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站点等人居环境配套建设,推进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社会事业、商业网点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抓好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推进老区连片开发。
三、在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求突破。我们将围绕脱贫增收这个核心,按照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投放、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产业布局向贫困村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标准化示范园,增强贫困村解困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扶贫到村到户机制,采取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财政直补、建立互助资金等方式,坚持“一户一策”和定向帮扶,大力实施“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家庭自我造血功能。
四、在扶贫资源整合上求突破。建立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落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扶贫开发,拓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渠道,完善集中投放机制,确保各类资源向最困难的区域、最困难的人群倾斜,使贫困群体优先受益。最大程度调动群众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力量办成群众受益的事。进一步抓好“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及“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协调服务,深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村扶贫工作,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加快脱贫步伐。
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全面深入贯彻中、省新十年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虚心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努力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