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标语是否应该卖萌
谢谢主席,大家好。
感谢正方辩友的慷慨激昂陈词,但我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我们觉得:最后,我们试想一下,当小学生们每天都走在充斥着“亲”,“有木有”的街道上上学放学,他理所当然的把它们用于以后的生活中,他理所当然交通警示标语不应该卖萌。
首先,交通警示标语,顾名思义,其目的在于提示安全信息,宣传交通法律法规,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因此,一定要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萌可以简单理解为可爱,再加一个“卖”字,就是说刻意做出萌的样子来讨好人们。这可能会让部分人觉得耳目一新,但是在警示标语这种正规场合,严肃才会让人们觉得心存敬意。就好像你发现车上的罚单写着:亲,恭喜你被贴罚单哦,要Hold住哦~~请问对方辩友,你还Hold住吗?各种卖萌体的出现迎合了青年人对娱乐的需要,但是如果其出现在理应严谨、严肃的政府口中,就会变成哗众取宠。
其次,交通警示标语是应该面向所有人的,而卖萌的词儿却不是所有人都懂的。举个例子,“亲,不要超速,不然我要给差评哦!”,这样的语言如果被年轻人看到会觉得很好玩,有意思。但是,这以淘宝体为代表的卖萌语句一般都出自于网络,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本身就反对我当网虫,自己更是不怎么接触网络,不怎么接触网络语言。那你让他们怎么理解“亲”“有木有”“Hold住”这些词语呢?退一步讲,谁又能保证所有接触过卖萌体的人都会喜欢呢?面向所有人的交通警示标语又怎能只迎合部分人的喜好呢?
地认为它是一种正规的语言,这是不是就会对他们接受真正规范的语言造成负面影响呢?如果有一种严谨而不失温暖,传统而不失灵巧的令人舒心的标语不是更好吗?开车回家,归心似箭,看到一条“车好,路好,平安最好”,你是不是非常舒坦?朋友聚会,觥筹交错,看到一条“醉酒驾车,易成罪人”,你会不会警钟长鸣?这样的语言既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又不会产生不良的文化导向,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交通警示标语不应该卖萌。
第二篇:另类交通标语是否值得推崇(学习材料)
另类交通标语是否值得推崇
事件背景:
“酒后驾车你有木有,打的吧!咱不差钱!”
“我最讨厌无证驾驶哟,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国庆期间,不少乐山市民和游客发现,在乐山中心城区的红绿灯路口的电子显示屏上,都滚动播放着一条条引人注目的另类交通宣传标语。一些市民认为,这样的标语看起来很幽默很温馨,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不够严肃。乐山交警部门表示,这些宣传语诙谐幽默,既能起到警醒作用,相信市民也易于接受。
支持
幽默一下又何妨,在这个观点相对自由的年代,但凡新生事物的出现,相伴而生的褒贬态度亦如雨后春笋,可是这些热热闹闹的公婆之争有什么意义呢?显然乏善可陈,要知道不管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还是应景式的炒冷饭,都需要通过时间这块试金石的验证。
记得鲁迅说过“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其实很多新鲜创意或者新生事物,都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尝试的结果,面对乐山交警大胆引用网络语言,为宣传口号注入幽默成分的行为,我们又为何不能取下有色眼镜呢?
其实,很多时候当一种行政行为或者宣传方式习惯成自然后,一些人的思维模式也会随之进入一种衡定状态,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愿再去打破已经约定俗成的状态,于是不管新生事物成效如何?皆持一票否定的态度。通过新闻当中那些表示质疑的声音,我们不难看出在反对者言之凿凿的背后,掩藏的无非是一些空洞和乏力,因为我们看到诸多的宣传标语,其目的都不过是警示和宣传一种行为的可行与否,其答案也只有“是”与“非”两个选项,如果一味地雕琢语法或者追求面面俱到,这恐怕已经超出了宣传标语的范畴,甚至有些吹毛求疵的味道。
评判
严格执法是关键,宣传标语是一本正经,还是幽默诙谐,这其实是个伪问题。现在是网络时代,许多网络用语已经被公众所接受,在宣传标语上“借用”一下,自然能够更加引起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赞成交警的宣传标语与时俱进,诙谐幽默。不过,最好的宣传标语并不在于写得多么棒,而在于交警的严格执法。
交警挂宣传标语的目的就是让公众遵守交通规则,要敬畏法律,不要拿生命开玩笑,但达到这个目的,显然不是靠宣传标语,宣传标语只不过是一种宣传载体。至于它的效果如何,恐怕我们无法测算。不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宣传标语上,以为宣传标语写好了,就能够达到宣传目的,就能够让大家遵守交通法规,肯定是弄错了。
司机违反交通法规,并不是他们不懂法规,而在于心存侥幸,还有就是对法律的不尊重,以为自己会被网开一面,如果法律能够保持公正,如果交警能够严格执法,司机就没有侥幸可言,交警的行为,也就成为最好的宣传标语。
第三篇:(交通标语(推荐)
每一片新叶都弹奏快乐的音符
粗壮的树干支撑季节的天空
生命是一棵绿色的大树
有时也显得十分脆弱
事故的飓风一旦袭来
就被摧毁 走向死亡的归宿
生命是一棵绿色的大树
快快筑起安全的防风林带
让生命尽情享受
春风,阳光和雨露
人让车,让出一片温情,让出一片秩序;车让人,让出一片安全,让出一片理解。在这个世
界上,只有人与车互相谦让,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死亡的人数,珍爱宝
贵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注意交通安全,而鲁莽行事,司机驾驶着汽车一跃而过,在那飞奔的过程中,留下了什么,只留下了飘扬的尘埃吗?你是否看到身后隐藏着莫大的恐惧
与伤感;喝醉的司机在“晨曦”的朦胧中颠着,昏昏沉沉中,没有任何思想的你,怎能冒如此
险。
在一次次恶剧不断重演之时,我们是否有所体会,在黑暗中,那哀叹永不停息。也许,他们在告诫我们:应该注意交通安全,珍惜拥有。这是他们唯一的话语,这是他们一生中最
为精典的佳话。他们已深深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它取决于你对它的珍惜。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吧,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遵守交通
安全、交通法规,让幸福永远伴随着我们,在那时候,你将会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与对于
生命的垄断,为了一切,让我们共同为交通事业而努力、共同欢呼、共同为祖国取下最为灿
烂的一页,让那交通的泪痕永不渗出,在那张白净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珍惜生命 安全出行
遵守交通,注意交通安全,这是全人类的呼唤,大家没有理由,只有责任,有为全人类生活美满幸福的责任,这便是大家唯一的准则。
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的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要想生命得到保障,那就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同学们: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人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交通,时时刻刻在交通之间徘徊,也许,一刹那的疏忽,会给你带来终身的遗憾。因此,为了朋友,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我们应该遵守交通,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第四篇:交通标语
1、文明交通你我他,平安出行迎新春。
2、交警温馨提示:亲人盼你平安回家,请你谨慎驾驶车辆!
3、交警温馨提示:亲人翘首望,盼你平安归!
4、交警大队、驾协祝您新春吉祥,出行平安!
5、保障春运道路交通安全,营造平安祥和节日氛围!
6、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全力确保春运交通安全有序!
7、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确保春运路畅民安。
8、遵守交通法规 维护交通秩序 构建和谐交通 打造平安上虞
9、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 从我做起 从您做起
10、做文明人,开文明车,行文明路。
11、遵守交通法规,平安与您同在。
12、文明出行 文明走路 保护生命平安出行
13、安全牢记心中,平安才能回家。
14、金贵银贵生命最贵,千好万好平安最好。
15、带一份小心上路,携一团温馨回家。
16、规范行车秩序,严查交通违法,确保春运安全!
17、从严查处违法行为,确保春运交通安全。
18、全力投入春运交通安全竞赛活动,打胜新年交通安全第一仗!
19、强化春运客运管理,提高春运服务质量!
20、春运安全连万家,出行平安你我他!
22、和谐春运,平安上虞。
23、春运保安全,真情满人间!
24、春节回家团圆,莫忘交通安全。
25、安全是最好的效益,平安是全家的福气!
26、守法规路路平安,慎驾驶家家团圆!
27、春运交通安全从我做起,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28、驾车不违法,拥有幸福家。
29、一车生命握在手,安全驾驶记心头!
30、走安全路牢记宁慢勿快,开文明车不忘礼让三先。
31、十次肇事九次快,摩托车族当自爱。
32、严禁“病车”上路,不准客车超员!
33、不超速,不超员,不酒后驾驶,不疲劳驾驶!
34、请勿超速、超员、酒后、无证和疲劳驾驶车辆!
35、驾车莫贪杯中酒,平安幸福到永久。
36、开车不饮酒,酒后不开车!
37、为了大家都安全,酒后别握方向盘。
38、对行人多一秒等待,对生命多一分关爱!
39、雨雪雾,限车速
40、关爱生命,不坐超员车,不坐报废车,不坐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
41、关爱他人生命,莫开“超员车”;关注自身安全,不乘“超员车”!
42、高高兴兴出行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第五篇:《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
如果是我们生命垂危、意识模糊,医生要对我们进行安乐死,我们的亲人会愿意吗?将心比心,只要还有一线生机,谁都不能放弃!
17岁的少年子尤,胸腔穿刺数次,大小手术无数,承受着极大痛苦的他没有选择安乐死,而是笑着离开。子尤从未放弃微笑,那我们呢?
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很多人选择安乐死,就是因为感到现实的绝望。然而,只要我心不死,生命就终会有所转机。
4很少听说有人在战场上自杀,也许正是因为战士们见多了生命的毁灭,比谁都更懂得珍惜。在选择安乐死之前,请想想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否真的比战场还残酷!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谁忍心让白发苍苍的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逝去?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投入全部力量努力活下来,为了咱爸咱妈。
植物人也好,绝症加身也好,只要还有一丝呼吸,就让身边的人感到希望的存在,就像黑暗中微弱的烛光一样。别熄灭我们心中的烛光。
街上有多少乞丐连四肢都没有!有多少人和癌症抗争了大半生!我不言败,不去想如何死亡,只想如何走好漫漫人生路。
张国荣的纵身一跳和安乐死带给周围人的心灵之痛是一样的。人们可以接受自然的裁判,却无法忍受自我的了断。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放弃生存的权利。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心灵死亡的人,才是最可悲的。
选择安乐死,是死亡战胜了勇气;选择坚强面对,是勇气战胜了死亡。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死亡这一自然法则的心理轨迹,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升华和对生命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从它一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这场争议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已进入了我国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本文以此为宗旨,对安乐死的实质、安乐死的立法理由及立法步聚、内容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安乐死在我国早日立法。
一、安乐死问题的实质
2、我国对生命保护法律体系欠佳的现实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的工具,是应社会的要求产生的。就死亡过程而言,只要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则法律就应该认真对待,尊重社会的要求。而安乐死之所以在我国作为一个问题出现,就在于它已成为社会需求的强烈表现。但是,出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其进行规范,从而导致了对生命保护的不力。尽管在目前司法实践中将安乐死作为犯罪来处理,以此防止因实施安乐死而导致的各种弊端。但是这种“一杆打死”的做法并不符合社会要求,从而也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而只是导致人们对其规避。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半公开的或隐蔽的对病人采用类似安乐死的做法虽然比比皆是,但法律由于自身的不完善,各种制度还没有建立,故对此却显得无能为力。例如,我国大多数医院公开规定拒收晚期癌症病人,放弃对其救治,这实际就是一种不作为的安乐死方式。我国卫生部关于对晚期癌症病人一再放宽使用麻醉药物限度的规定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安乐死变相的认可。另外,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医院因缺乏必要的昂贵医用器械或药品而停止对病人积极地救治而导致其死亡,或者病人家属因费用太高而根本不送病人入院治疗而放任其死亡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些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关注不够,法律规范和监督不力,人们往往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议,至于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就更不用提了。这种因立法空白导致的社会实际操作上对生命处置的放任不利于对人们生命的保护。因此,在我国制定一部有关安乐死的法律,完善对生命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保护的力度,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可能性
安乐死问题研究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是在80年代中期因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引发的。但随着社会对其越来越关注,国内理论界对安乐死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这有利于人们真正认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并推动安乐死立法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目钱我国要将安乐死合法化,理论上要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必须论证安乐死非罪化;第二是须证明安乐死合理化,即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与人道主义原则。这两个问题奠定了安乐死立法的道德基础。
1、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安乐死非罪化是安乐死合法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先解决它,才能帮助司法机关正确断案,不被形式上的假象所蒙蔽,以避免公民(主要是医生)因对病人实施人道的安乐死而被错误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公民人权的保护。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或类似行为是犯罪,因此将其作为犯罪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其次,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规定,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性。这三个特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
这种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有人不同意让绝症患者选择死亡方式,不同意他们借助安乐死寻求解脱。这种观念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合理吗?不!因为现代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一个人不但有生的权利,也应当有死的权利。人们渴望“优生”,也需要“优死”。当一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病人在病痛难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为其缓解痛苦。我们必须从病人利益出发,不应该为所谓的“社会公益和医学进步”而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发现救命良方,从而忽视病人万分痛苦的客观现实。当一个理智的绝症患者为了不再忍受病痛折磨,选择了以安静方式离开人世,从而保持其人格尊严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反对这样做呢?毕竟,这种做法比那种靠人工方式维持生命从而延长病人痛苦的历程更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和人道主义啊。其次,受传统封建道德思想束缚,许多病人的子女迫于社会压力,在眼看着自己父母倍受病痛折磨时也不支持父母实施安乐死。因为怕被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或“不肖子孙”。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毫无效果的救治,在给自己带来巨大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在浪费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这种做法符合现代伦理道德吗?显然不!现代的道德观念认为生与死的社会价值也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之一。具有社会价值的死亡是符合道德,反之则否。将有限的资源耗费在不能治好的人身上,从而使其他更多的能够被挽救的人失去治疗的机会,这不但违背了公正原则,也不符合社会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安乐死,从而一方面可以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宝贵的医疗资源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到有价值的地方,这种做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最后,传统的医德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对垂危病人要想方设法抢救,这样医生才尽到职责。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忽视了患者本身的需要,忽视了患者倍受病痛折磨的现实,这真是合乎医德吗?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医生“救死扶伤”时不但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同时也要重视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死”的概念是指尽可能挽救可以挽救的生命,而非指挽救死亡。对那些倍受痛苦折磨而在现阶段又拿不出有效救治手段加以解决的绝症病人,要顾及其根本利益及当前利益。道德的做法是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采取徒劳无功的办法去增加病人的痛苦。传统的医德只讲义务,而现代医德则更注重价值,注重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当我们以逐步形成的新的道德规范去审视安乐死问题时,不难发现,安乐死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因此安乐死合法化有其自身的道德基础,也能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普通接受。
三、安乐死在中国立法的几项建议
(一)进行安乐死的宣传教育
实施安乐死因为涉及人命,必须慎重行事免出偏差。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在立法前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从而为立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宣传的内容包括:
1、安乐死本质的宣传
安乐死不是对生命的处置,并不解决生死问题,它实质是对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是对死亡方式进行优化的行为。它是死亡过程的文明化。
2、安乐死目的的宣传
是人民的意志,对安乐死立法,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更多的让人民参与到立法中来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宋功德提出,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做到这点有点不现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有专家认为:宪法这一条款,仅仅体现了国家有帮助公民延续生命的责任,但这一点既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强制公民延续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着国家不能帮助公民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安乐死在法律上非犯罪性
1、安乐死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否定犯罪的社会政治评价,而安乐死只是改变了患者继续遭受因患病产生的无法忍受而又无谓的痛苦的命运,人为地将濒危的病人无法挽回的,由疾病导致的必死的结局,稍稍提前一点,而并未改变患者将死的命运。因而是一种仁慈的行为,是对患者选择死亡方式和时间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对病人本身来说,有利无害;对病人家属来说,能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对医生来说,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更有生命意义和生存可能的病人身上;对社会来说,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药物消耗,将其用于急需的地方,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安乐死不具备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是安乐死区别于故意杀人行为的最本质的特征。
2、安乐死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犯罪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首先,我国刑法并未对安乐死作出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因而安乐死不具备刑事违法性。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它表明了国家对于具备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应有立场和态度。既然安乐死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当然谈不上应受刑罚惩罚性。而且我国刑罚适用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从特殊预防的角度讲,适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改造罪犯,从一般预防角度来讲,适用刑罚的意义在于教育他人,防止类似主观恶性的滋生乃至犯罪,因此,要适用刑罚,必须有需要改造的主观恶性。而医护人员实施安乐死,是基于痛苦难忍的患者的同情,怜悯,主观上并无害人及危害社会的恶性,不具有预防性的威慑力。[3]相反,如果对施予安乐死的医护人员定罪量刑,事实上也就是对于医护人员这种对于患者的同情与怜悯进行惩罚,这是与道义背道而驰的,它所导致的结果只会是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疾苦不予理会,只是为了延续患者充斥着疼痛的
看到和感受到的也只是这种无尽的痛苦与煎熬,也是“欲罢而不能”,而我们早期唯物主义者培根曾说过:“医生的职责是不但要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会有利于他健康的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而安乐死正是帮助解除病患痛苦的最佳方法,也是医生职责的所在之处,不对安乐死予以肯定和认可,这对于患者和家属是多大的一种残忍。
患者在忍受自身痛苦的同时,还要花费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在承受精神痛苦的同时,将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家属对家庭成员有照料的义务,但是为了一个无意义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命,是过分的要求,对于上述种类的病人(指脑死或不可逆昏迷或死亡不可避免的病人)家属已承受极大的感情和经济压力,他们处于十分为难的处境。安乐死或把他们从这种压力和为难境下解脱出来。”[7]
3、安乐死对于社会的价值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今天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正一天天减少,而维持人类社会的可待续发展,因此,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有挽救价值的病人身上才合适且合理,对本应适用安乐死的病人却不惜一切代价去赌资源,这首先就违背了社会发展必须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的原则。何所谓资源的有效性,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起到了暂时的效用。有限的资源在绝症患者身上的效用也只是延续一段并不长久的却充斥着痛苦的生命。然而,在中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常常有人因病得不到良好的治疗而死亡或者造成残疾,这些有限的资源,对于这样地区的人们意义又是多么重大。因而,从社会效益角度而言,将大量的医学资源用来勉强延长一个生命意义丧失,不可避免要死亡的患者的生命,是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因此,无论是从刑法本身出发,还是从我们社会的仁义道德出发,从情理出发,安乐死本身都在不违法的同时又能对病人本身以及其家属,以及社会资源配置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有学者认为我国将安乐死合法化还不具备基础和条件,认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与福利保健体系不健全”“医疗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死亡标准和安乐死判断难以确定”“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民众观念需要转变”[8]等一系列的问题,然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通过实践本身,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再配以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介于我国医疗科技的发展也为安乐死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我们应尽快将其安乐死合法化,笔者认为可以将安乐死放置在排除犯罪事由的被害人承诺部分,再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使其进一步完善化。
安乐死是个久盛不衰的问题,它只所以不衰是因为久久不将其合法化,而致使争论双方经久不息的辩驳。然而,理论上再长久的争论也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我们立法者则应该密切审视一下,希望尽快给予安乐死一个定论,让安乐死在法律上能够真正的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