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和防范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
风险和防范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是国际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现代化的趋势综合柜员制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在分析综合柜员制存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柜员制度,有效防范风险的具体建议
一实行柜员制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柜员能力风险
银行是全社会的现金出纳中心,现金出入频繁,特别是对公业务,常常单笔金额较大,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因是单人临柜,柜员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差错,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
(二)监控设施及出纳机具存在的问题
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另外,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这样,在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硬件监督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数字监控效果达不到要求,丧失了监控的取证价值,而且售后服务一般,维护很不及时,经常出现故障
(三)业务授权风险
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而且,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再有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柜员道德风险
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专人复核,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现象就有发生的可能如果柜员本身素质不过关,道德水准偏低,视规章制度于不顾,更可能利用内控管理存在的漏洞自我作案或与客户联手作案
(五)应用程序风险
综合柜员制业务的应用程序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综合柜员需要受理会计出纳储蓄中间代收等种类繁多的业务综合处理的需要综合柜员制是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进步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必然产物在实行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计算机电算化水平的高低,科技力量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容易给柜员造成风险
二完善综合柜员制的意见
(一)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
首先,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进行的实时监督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稽核监督,强化内部控制
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完善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稽核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一是建立起柜员岗位制约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二是全面落实财会监管员监督中心坐班主任“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内部监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审查监管,落实检查责任,严肃处罚,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柜员轮休短期离岗,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工作交接应在监交人员监督下进行,交接双方要认真核对账款有价证券
重要空白凭证及有关事项,核对相符后登记交接登记簿并盖章备查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应建立系统的长期的出纳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以人为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在柜员中形成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的自律行为
第二篇: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近年来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会计电子化在银行业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由复核柜员制向综合柜员制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水平。同时,由于综合柜员制业务综合程度还不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给商业银行电子化会计核算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
一、综合柜员制的实施情况
目前商业银行实行的综合柜员制有其自身特点。商业银行根据业务量、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将业务分为现金区和非现金区;柜员设置也根据业务的性质,设为单项柜员、多项柜员和综合柜员三种柜员模式。实际上各家银行推行的综合柜员制,虽定义为综合柜员制,但综合业务有限,只是单个柜员办理业务范围和操作权限内的本外币储蓄、对公等业务;对联行、票据交换、内部往来等风险较高的业务仍沿用传统的复核制操作;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对印、押、证的管理的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同时,为了保证业务的安全,强化了事后监督,完善了授权机制,设立了监控中心,加强了监督检查,积极防范
风险。
二、综合柜员制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制度引发的操作风险。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这种制度本身就决定了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调查表明,对业务的实时监督和重要物品的管理是主要操作风险点。如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综合柜员制下的复核员只是对柜员处理过的凭证要素进行复核,其实质属于事后监督,与传统意义的复核有本质不同。通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各行在积极探索、逐步改进和完善,但目前仍未找到比复核制更为有效的实时
监督和重要凭证管理办法。
(二)投入引发的操作风险。实施综合柜员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设计、网络平台的搭建、应用系统的开发、监控设备的购置、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等多方面,既有物的因素,更有人的因素。综合柜员制的目的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做为以效益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对投入产出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实施综合柜员制会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初期成本很高,而且该类投入不可逆。另一方面,效益的产生不但有赖于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带来的收益增加,关键是通过员工的优化组合,减员分流使人员支出大大减少,而因人员分
流举措失当形成的问题并不少见。因此,投入带来的操作风险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人员配置引发的操作风险。一是人员配备和组合带来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对实施综合柜员制的条件都从制度上予以了限定,规定涉及人员配备、柜员设置、员工素质、科技水平、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另外,对综合柜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重要凭证的管理,授权等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其细致程度不亚于复核制。但问题在于,综合柜员制实施的有效标志之一就是减员增效,在基层网点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要全面按照制度设计落实和操作,意味着人员至少不会减少,这样的综合柜员制只是表现在形式上,没有实际意义。反之,如果强调减员增效,制度难以落实,风险会处于不可控状态。调查发现,在业务授权方面的操作风险尤为突出。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二是柜员素质带来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劳动强度也大大增加,是对柜员综合素质的考验。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会因疏忽大意发生差错,给客户或自己造成损失,甚至与客户产生纠纷,损坏银行形象。另外,一些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技术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运用处理各种银行柜面业务的专用软件系统来实现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安全、系统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应急计划和措施的实施等风险,以上风险的控制依赖于科技人员合理配备。二是出纳机具风险和监控设备操作风险。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钞票造假技术也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监控设施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五)道德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其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柜员与客户联手形成的操作风险。“一对一”的经办模式,无疑使内外联合作案的可乘之机大大增加,可以说是综合柜员制下最大的风险,对此不容回避。二是主管人员道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三是柜员道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换人复核,对柜员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的防范难度加大。四是客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与银行开办的其它金融业务一样,综合柜员制下同样会存在客户风险,由于“一对一”的服务,如果客户违背道德,很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责任不易辩清。与此相关,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分配制度上的欠缺不容忽视。综合柜员制下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种机制产生的效益也主要是由柜员提供优质服务产生的,因此,分配制度应向一线倾斜。但现有分配制度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型,权、责、利不匹配,这
种不合理增加了柜员道德沦丧的风险。
三、完善综合柜员制的意见
(一)加强实行综合柜员制的可行性调查。综合柜员制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状况、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密切相关。实行综合柜员制需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可行性
论证,这是规避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对讲求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是必须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金融风险与金融机构“相伴终生”,任何模式下都有风险存在。制度设计者的责任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制度漏洞,把趋于完善做为终极目标。首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的实时监督,笔者认为以柜员“唱收唱付”为启示,完善客户确认机制,对大宗业务采
取电话或传真方式由客户单位再确认机制,客户确认要具备可视性和记录功能。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形成向一线倾斜、向贡献突出人员倾斜的劳动工资分配体系。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人人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
境和氛围。
(三)加强内控建设,完善防范机制。一是要加强内部监督。首先,将柜员岗位制约做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其次,全面落实总会计、坐班主任、业务监管员制度,筑牢“三位一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加强事后监督,并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二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综合柜员制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柜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综合柜员制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柜员培训制度,制定中长期和短期柜员培训计划,加强对柜员业务规程、计算机操作,点钞技能的培训,强化对柜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
意识,在柜员中形成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的自律行为。
第三篇: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湖中分理处
董开雄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问题一:片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我国一些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片面认识,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一般来说,银行很看重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严厉的事后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发生,而对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关注较少。
二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从以往发生的案例中我们得知很多操作风险事件之间存在共同之处或密切联系。但是,一些银行往往“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案件屡屡发生。
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人员管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即重视对基层人员的管理,而轻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操作风险的可能。大的商业银行都是由总行到省行到市分行再到县级支行和分理处五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导致总行管理半径过长以及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利过大,无法对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掌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现实中,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与外部人员进行内外勾结,对银行造成的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问题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人员因素涉及到运营管理部,个人金融部等业务部门及内部审计等后台部门。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少协调性,这种分散的管理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看清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处在管理“盲区”,无人过问。
二是对银行的业务活动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评估过程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过程,即风险暴露是什么,银行如何监测和控制风险;潜在的缺陷是什么,应在什么地方进行改善;每项行动的负责人是谁,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评估是一个对风险定性的过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较为欠缺。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权威性。我国很多银行将内部审计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不直接隶属监事会,而是与其他部门平行设置,这就造成其权威性不够。往往是对分支机构的稽查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同时,一些银行内部审计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银行机构风险的风险程度相适应。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在经营与管理决策中,首先,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和队伍管理。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员工的幸福感,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幸福指数,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将操作风险管理和防范纳入到银行风险防范范围内。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使员工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银行要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一批吃苦耐劳、职业操守好、业绩贡献突出的正面典型,通过典型人物宣传、巡回演讲等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向上。其次,内控与法律合规部门要加强合规教育,让员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对违规事件进行分类整理,编写案例,抓反面教材,通过违规责任人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等方式强化对违规问题的认识,起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最后完善激励分配制度,通过建立一整套细化完善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纳入员工绩效管理和绩效分配框架,做到奖惩分明。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工作预警预报制度。推行动态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让管理部门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和减少风险。将操作风险防范工作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不断提高细分领域的风险监测水平,开发出诸如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个人贷款风险预警平台、运营监管系统等先进的预警预报系统,利用先进信息手段增强银行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拓宽风险监测渠道,有条件的银行应积极探索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如可以开通手机短信举报电话,设立专供员工举报的电子邮箱等。
(三)强化监督检查,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首先,明确派驻基层营业机构风险经理的组织体系,受派机构的一切业务经营指标不得与派驻风险经理经济利益挂钩,充分发挥派驻风险经理对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指导作用,完善各个部门风险经理等级管理,持续提高风险队伍素质,修订个部门风险经理管理办法,完善准入标准、等级序列、评定流程和考评方法,不断提高各部门风险管理实务水平,发挥各部门风险经理对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作用。第三,强化审计稽核管理体制和内控合规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审计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有效发挥稽核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风险管理部门要抓紧风险治理体系的建设,抓紧完善风险经理队伍建设,出台风险经理管理办法,重点规范各部门风险经理的职责和管理,加强对各部门风险自评的指导。
第四篇: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近些年,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在银行系统的广泛应用,客户不再满足以前单一的银行业务,促使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应对客户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随之而来银行柜台业务操作也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防范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柜台业务操作风险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现状
一是从思想上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有不少柜台业务人员交易业务熟练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由于自身风险意识的淡薄导致在办理业务时发生错报或漏报现象,造成个人和单位不必要的损失。根据统计,商业银行因为柜台操作风险发生的案件和纠纷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20%。可见由于自身风险意识的淡薄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占比较高。
二是未能弄清不同业务的重点注意事项。在办理业务时未能准确辨别,有条不紊。如对公业务的主要注意方面有:对每天收取的票据的真伪性的对比,对比所收取的票据与进账单或者电汇单的收汇款人和金额是否保持一致,客户票据印章与预留在银行印章是否相符等;一些柜台业务操作人员未能及时注意到这些,盲目办理业务,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个人业务的主要注意方面有替客户代签代写单据、违规查询、泄露客户信息等。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如何正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需要特别注意和遵守的注意事项,并做到时时防范,是远比快速熟练掌握交易技能更重要的。
三是执行银行的各项柜台业务操作流程不严格。银行的每一项业务操作流程都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实践操作和不断检验才形成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为防范风险而设置的,有很深刻的风险防范措施贯穿其中,不能轻易打破。实际工作当中,有时为了办理方便未能严格按照业务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办理业务,这样既是对客户的一种不负责,也是对于自身和银行的一种不负责。
二、柜台操作主要风险点
有些柜台业务人员普遍上存在着对业务风险的麻痹大意、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思想。不少人认为柜台业务是“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种”,对于柜台业务操作来讲,柜台的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客户每笔业务的完成,中间连接的是客户多种多样的资金供求和业务联系。柜台操作的一个很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于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账户开立是客户与银行建立业务关系的起点,也是发生资金往来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不法分子伪造变造各类开户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银行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虚假开户的情况时有发生。虚假开户作为账户开立环节的重要风险点,自然而然也成为风险防范的源头。
支付环节是直接涉及资金管控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同时也是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节点。伪造、变造票据和银行卡,盗取客户密码的情况层出不穷。如何提供安全的支付环境成了各家商业银行不断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具体风险防范措施
总的来说,应当加强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柜台业务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的“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它直接面对广大客户,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总体素质的体现;同时,通过对账户开立和支付两大环节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操作风险主要是由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者系统漏洞等产生的,所以应该从人员管理、系统建设和制度完善等方面着手进行风险的防范。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在业务理论知识及柜面操作流程方面加强对柜台员工的培训,做到全面了解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好新进员工上岗前的岗前全面培训工作,同时对产生的新生业务和新生流程及时进行培训和解读,在熟悉业务流程的过程中掌握办理业务时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风险点。同时,应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采取案例分析等警示教育,逐步巩固会计人员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
(2)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机制。商业银行高管层应按照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要求,规范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指导分支机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在绩效考评中,要坚持以风险为本,增加风险类指标权重;不得层层加码,不切实际提高考核要求。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大员工的晋升空间,使员工从本质上规范自身行为。
(3)加强系统建设,共创安全操作环境。随着科技时代到来,电子系统日新月异发展,与此同时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显著,加强系统建设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部门应在支付环境安全性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在现代信息系统逐步升级,电子设备对人工操作的替代率逐步提高的大环境下,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4)不断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健全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岗位分工,完善AB角制度,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人员的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在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授权、对账等几大方面加强会计内控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内外部的内控制度、流程和方法,成立专门内部检查监督部门,对各类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最终实现内部控制与合规风险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和工作机制。
总之,柜台业务操作风险作为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如何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零差错,零违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柜台业务人员积极主动的去认识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防范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金融论坛,2005.4.[2]李万里.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9.5.[3]程普.浅谈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青海金融,2008.9.(1)明确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法律地位
制定储备法是各国实施矿产资源储备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矿产资源储备战略的重要保障。国外矿产资源储备立法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综合储备立法。其主要特征是储备对象比较广泛,重要战略物资和关键物资都包括在内,矿产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行业储备立法。其特征是国家制定的与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法中规定了矿产资源储备的内容,不同种类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规定相应地分散在有关的行业和产业法中。其优势在于储备与产业相结合,便于实施和操作。三是战略矿产单独立法。它是针对重要的战略矿产制定专门的储备法律。
(2)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并存
国外矿产资源储备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储备;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开始将民间储备作为储备的主体,然后逐步增加政府储备比重,实现政府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美国储备模式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日本模式需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明确的法律规定,现阶段我国还都不具备。
(3)稳定的储备经费来源
建立矿产资源储备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由政府通过征收石油税的方式予以保证,民间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其纳入产品成本之中筹措的。
(4)权责分明的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施矿产资源储备的国家,大多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储备的管理,并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储备的运行,努力降低储备成本。日本矿产资源储备的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清晰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并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规定各层次的职责,运行机制也相对完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进行日常运行的管理。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储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5)允许勘查但不得开发
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制度中明确表示,在为国家目的而保留的含矿土地内,允许勘查,但除非紧急情况发生,否则不得开发。勘查主要是由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来开展,一般是一些基础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大比例尺物化探测量,有时也包括矿产普查,一般不会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这种一般性的勘查工作完成以后,基本上可以查明该基地内资源远景甚至可以确定资源量,以后在非常状况发生时,稍加补充工作,即可开采。勘查工作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专门预算。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负责执行这些预算并完成相应工作。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可以委托公司开展相应工作。
(6)赋予矿产资源储备以生态环保的内涵
国际上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将储备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矿产资源储备过程中可借鉴这一制度。同时,出于遏制我国优势矿产的过度开发,也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来实施优势矿产生产总量的宏观调控。
(7)我国石油储备管理
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了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2003年5月,负责建设和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开始运作。
2005年国家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成立。2007年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其运作模式类似国储粮、国储棉,即受国务院委托以国有独资的方式进行国家储备的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规划三期,储量大致安排是第一期1000―1200万吨,第二期是2800万吨,第三期是2800万吨。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基地已在浙江镇海、山东黄岛、浙江岱山和辽宁大连四地建成。首批基地储备规模能形成中国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能超过30天。
可以说,我国已基本搭建起石油储备的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初步形成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分离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很不完善,各机构的职能、相互关系也不明确,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五篇:如何防范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如何防范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广泛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如何防范和应对操作风险,是农村信用社进行案件专项治理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防范和应对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
一、强化人本教育,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核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核心内容。因此,抓员工教育培训,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
(一)抓员工入口关。把好入口就把好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源头关。一是招聘员工市场化。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按工种和岗位从社会人才市场上择优选录员工,确保招聘员工渠道的多样化。二是招聘员工多元化。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商品的特殊性,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就要求员工应当是通才。三是招聘员工高标化。农村信用社员工招聘定位要高、起点要高,不能因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等束缚人事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二)抓业务培训关。一是对新入社员工,根据不同文化层次扎实搞好岗前业务技能培训,不能留空档和盲区。二是对现有员工,企业也要根据工种、岗位、文化结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搞好在岗培训。经过培训,员工要能清晰地知道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农村信用社内控规章对风险的控制和对违规操作出现风险的惩处,从而增强操作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约束力。
(三)抓职业操守关。一是加强职业操守教育,让员工清楚地懂得农村信用社的职业操守行为准则,知道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二是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行为准则观,增强其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和自觉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根本。
(一)及时梳理修订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已有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很多,但缺乏有效的整理修订。农村信用社应将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含各种执行登记簿)分门别类地进行全面清理,汇编成册,分发到各个层面的管理者、执行者、操作者。并迅速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以杜绝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盲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准确把握制度制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一是制度制定要统一规划,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具体明确,确保执行效果。二是制度制定要科学严密,以形成固有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权限,有效控制风险环节。三是制度制定针对性要强,并要进行周期性的论证、评价、修订,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保持制度持续有效和管理的连续性以及风险的可控性。
三、强化稽核监察,抓操作风险防范的保障。
(一)加强稽核监察队伍建设。一是有效整合稽核监察机构设置,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内审稽核部门的职能作用,达到齐心协力,齐抓共治,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和员工个人行为。二是配齐人员。农村信用社应按机构网点、员工经营管理水平合理配备稽核监察人员,以全面监控防范各网点机构的操作风险。三是加强稽核监察人员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加大稽核监察审计力度。一是扎实搞好常规稽核检查,加大稽核频率,增强稽核深度和广度,提高稽核效率和质量。二是积极有效实施专项稽核和重点稽核。要加强对案件高发单位和易发部位及可疑人员经办的业务的专项、重点稽核检查,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延伸检查,直至查清为止,达到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三是实行月度稽核会审制、季度稽核例会制。
(三)加大处罚力度。俗话说:“十案九违规。”违规就是风险。为防止风险案件发生,要务必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稽核监察查出的问题,就要按农村信用社内部规章严肃处罚,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姑息迁就,养奸为患。
四、强化风险管理,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组建操作风险管理专门科室,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二是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诸如建立信贷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卫、人事管理等操作风险预警系统。三是建立操作风险暴露机制,防止有操作风险不暴露,或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四是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农村信用社要结合银监会制定的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制定操作风险报告细则,对发生的操作风险第一时间向决策层、管理层报告,同时报告控制操作风险损失的补救措施以及查处的进展情况等。五是建立操作风险分析通报机制。
(二)有效利用操作风险管理资源。一是积极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二是积极运用银监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自主研究开发的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组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数据库,及时预防、控制操作风险的产生。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利用农村信用社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柜业务操作系统软件,对所有网点机构实行实时监控管理,控制操作风险。
(三)全面实行社务公开,严防操作风险。社务公开是一项“阳光”工程,它涵盖了业务经营的各个领域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有内部的强力约束,又有外部的有效监督。农村信用社要不断丰富社务公开的内涵,积极发挥其监督制约作用,全方位、全流程地监控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