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长专业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大全]
校长专业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主讲人:魏志春
课程简介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需求经历了从普及性向选择性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相对独立的专业性组织,作为该组织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的校长要想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需具有以专业品质为内涵,体现为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在内的专业素养。
个人素养指校长领导现代中小学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与价值追求,这是实现校长专业化的前提。职业素养指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校长专业化的进程,围绕校长工作的核心目标所构建,必须充分反映校长角色所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即校长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和协调公共关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须保持全面、实效、控制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合理,教师应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体,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课程提纲
一、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框架
1.基础教育需求的转变
2.中小学专业性组织管理的目标与职能
3.中小学校长岗位的专业性
4.中小学校长考核的依据
5.四个层面看中小学校长的职责
6.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框架”
二、校长专业化与教育质量保障
1.规划学校发展
2.保障德育实施
3.领导课程教学
4.引领教师成长
5.提升组织效能
6.协调公共关系
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与构成1.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则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第二篇:浅谈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浅谈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职韭教育 质量保障 经验
【论文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一圊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它涵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大到法律体系.小到教学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国外许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正是依靠其在各个领域的高质量管理,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如通过立法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建立标准化的课程和职业资格开发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分权式运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的灵活性等。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达到质量目标”。国外很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虽然这些国家国情有差异,在具体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宏观上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共同点。
一、通过立法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对质量管理十分注重,如同德国人严谨细致的作风,德国在该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非常完备和细致,如《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劳动促进法》等,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保障。
日本的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晚于欧美,但是凭借着踏实和细致的立法,使得本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l兰大的成就。日本1872年出台《学制令》,将职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1880年出台《改正教育令》明确了文部省对职业教育的统一领导权。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法律上的地位;1883年和t884年通过《农业学校通则》和《商业学校通则》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之后通过I889年和1903年的两个法令最终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很快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2.注重立法的及时性,将法律作为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尤为突出。战后,为恢复经济、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日本于1947年I1月及时制定并颁布了《职业安定法》,使大基的复员军人、战争受害者等许多失业者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劳动力。在市场得到恢复,企业得到初步发展后,日本在1949年又对《职业安定法》进行了部分修改,要求对生产现场的监督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企业对生产监督人员的需要。为了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955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改革了原来的职业训练制度,把“培养技术人员制度”和“职业辅导制度”发展性地结合起来,确立了现代化的职业训练制度,之后为了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融合,这部法律经过1969、1978年两次修订,明确公共职业训练和企业内职业训练的分工,奠定了终身职业训练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建立标准化的课程和职业资格开发制度
随着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各国的职业教育在课程、专业等方面的管理日益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各国在职业资格框架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方面加大了投入,建立各式各样的制度,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英国的NVQ职业资格体系、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等等。这些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并不断更新,从制度上确保了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澳大利亚采用的培训包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学法规,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培训包的开发工作由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提供资助,委托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领导各州,领地的行业技能
委员会共同开发,或者南行业技能委员会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相关的行业组织和企业并联系职业院校实施开发,最终得到国家质量委员会(NQC)的批准并颁布。“培训包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更新和维护过程,原则上大约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
三、通过教师准入的制度化确保教育质量
以德国为例,依据德国1973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职教教师分成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两类;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职前)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大学师范教育阶段(9-10个学期),学习一个职业教育主修专业,选修一个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考试或硕士结业考试。第二个阶段是为期4个学期的见习期,受训者一方面参加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教学法等方面的研讨,另一方面还要到职业学校见习从事每周l0课时的教学以及咨询、辅导、“学校构建”等。见习期结束,参加国家考试,主要内容是撰写论文、上公开教学实验课,还有相关专业教学法、教育法、学校法的口试。考试通过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有资格成为职业院校教师。
四、分权式运作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施行分工合作的制度,总体来说其特点呵以概括为权责明晰、专业特点突出、相关利益者参与,这使得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障了各个管理环节的质量。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最高机构是国家质量委员会,它独立于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培训部,负责整个职业教育技能标准的颁布和课程开发的原则制定,负责职业教育的宏观质量监控。州和领地的注册,课程认证机构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执行机构,这级机构在职业教育办学的行政管理、财政拨款和经费落实等方面对联邦政府负责,并代表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具体负责管理包括质量培训框架的执行,包括对学校办学条件的审核、专业的申报、招生过程的规范、5年一度的办学水平评估的具体组织,以及办学质量投诉问题的答复和处理等。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机构。院校一般配备有内部评估人员,负责学校内部评估,监督教学系部的课程资源是否到位。针对每一门课还有相关的质量保障工作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职业院校,负责审核专业教学材料和鉴定的安排。行业是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丰体。国家质量委员会的20个成员中,代表行业的组织和企业的就占了5名。职业院校层而的学院(校)董事会成员中一般行业代表要占一半左右。”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五、在管理中坚持相关者参与的组织原则职业教育管理,不仅涉及到学校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而且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企业的利益,国外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在职业教育的学校管理中将各个相关者纳入管理过程,以切实体现他们的利益,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保障决策的公平性。例如,在英国,资格与课程署(QCA)是维护和开发国家课程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CCSE、A—Levels、NVQ的各种考试。它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学校课程与评估委员会合并而成的,下设QCA委员会,由教育专家、培训机构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其中企业代表有较大的权力。在QCA中,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参与构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组织学校考试。
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实施中的管理非常灵活,这种灵活性的实现一方面决定于其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使之具备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各种新颖的技术手段做保障,使之具备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例如在学分制的管理方而,学生相关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经考核也可以被承认并转换为学分,这种通过对能力的灵活认证从基础上保障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另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坚持开放的入学政策、开放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用户选择政策、职业教育券
政策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和自由,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例如“用户选择”政策允许参加新学徒计划的雇主和学徒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机构、方式、时间和教师,政府的培训资助费拨到受培训者所选择的学校和企业。如果雇主和受训者对学校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可以转校,经费也随之转到新的机构。这种政策一方面有利于经费的有效使用,另一方而适应了职业教育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变化,使用户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加速教育成果的形成,将教育的质量和管理的质撼很好地结合起来。
七、严格、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过程
这一点在德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德国职业院校入学资格相对宽松,但教学过程是很严格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通过中间考试、毕业考试、师傅考试和进修考试,学生很少按期毕业,淘汰率在30%左右,高等专科学校的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学生需要l0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这种“宽进严出”教学评价有效地保了德国高职教育的质螬。
八、采用各种手段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类型,它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更新速度要比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快很多,数也更大,而如何确保这些投资的使用效率是各国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其中将学校实际报到人数和经费直接挂钩的方法是很多国家目前采用的一种先进手段,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费的使用,使经费的投入更易统计和控制。
例如,英国将经费拨付分为鼍部分:核心拨款、边际拨款和“代金券”。核心拨款是指财政根据学校人数拨付的资金,这部分款项每年还根据通货膨胀牢的预测做出的相应调整,而边际拨款则指的是对学生人数的增加部分拨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代金券”这种拨款形式是将学费以代金券的形式发给学生。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这意味着学校的吸引力决定了其能否获得经费,客舰__促进了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类似的如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2007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券”政策,该政策针对25岁以上普通教育未获得高中以一卜文凭、职业教育未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劳动力,以加强这个群体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
第三篇: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前言
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企业以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设置必要的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质量保障体系也就是质量管理网。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从组织上保证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关键。它把分散在企业各有关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纳入一个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把企业各单位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系统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则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各方面进行的一系列保证措施,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包括质量评估、财政激励、问责等方面。
学前教育既是一项公共教育事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民主文明的进步;又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步为社会所认识,但其发展出境和现状却不容乐观。政府责任缺失、师范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冲击、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不足是使得学前教育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尽快建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经之途。关键词 中国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质量 质量保障体系
正文
主体责任方
一、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有效管理,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政府主导的教育
(一)政府要加快学前教育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立法,规范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保障学前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完整核心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以前学前教育通常都是归纳在基础教育的部分,一些规定都不具体,不充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健全立法,依法治教。制定这些法律法规应该包括学前教育办学资格与条件标准,学前教育目标与评价标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标准,学前教师资格标准等;加强有关幼儿园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完善幼儿教育的法律体系。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我国幼儿教育在社会中和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制定《学前教育法》势在必行。该法要确定幼儿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规定政府教育部门、编制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妇联儿童部门、文化部门,甚至街道社区、农村的村委会等各方而对幼儿教育应负的责任。另外,对幼儿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也要有更细致的规定,如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制、职称评定、工资与福利、编制与人事关系、幼儿园开办的审批程序与规范、盈利等问题都需要相关法规的解答。健全的学前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可以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有章可循;
(二)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事业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和有效管理,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
通过建立省市级、县级各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结局学前教育事业中的热点难点;教育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常规性的、管覆盖的督导评估制度将各类幼儿园纳入教育督导体系;
(三)政府应该将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学前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并且在未来三年内要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稳妥的进行幼儿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与服务机构,大力融合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农村幼教发展;实施补偿性援助,为贫困、残疾、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提供津贴,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对每笔资金的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学前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
1、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与小学教师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尽管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学历差异不大,但职称差异却极为显著。2005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中未评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54.4%。从2001年到2005年,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的比例还在逐年增长。
2、教师编制缩小。在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幼儿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地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却在逐渐压缩。有的地方在教师定员定编时,将幼儿园教师的编制一举撤下,“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减编中的难题。
3、教师薪酬较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收入在当地基本属中低层。曾有项调查表明了某市35所示范园和一级园教师的薪酬。这些幼儿园基本属于公办幼儿园,但其经费已不完全来自国家财政。且仍有16.5%的合同制或临时代课教师年总收入在4000元到8000元之间。而该市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450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为1.3万元,居民人均月消费性支出为605元。
在社会地位与待遇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内部歧视与分配不公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办与非公办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姑且不说,即使同在公办幼儿园中工作,因身份不同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和专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也极为严重。据调查得知,公办园中编外的合同制教师收入仅仅为编内教师(即公办教师)的一半。临时代课教师的待遇就更不用谈,而不少公办幼儿园在扩大规模举办“分园”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招收大批编外教师。这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如何调动这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值得考虑。
4、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是幼儿园教师普遍的反映。根据教育部公报数据,我国幼儿园的生师比显然大大高于小学。班额大、师生比低是带给教师巨大压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有关文件对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经济利益面前形同虚设。管理部门在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验收和平时的监管中,往往对此问题采取默认或回避的态度。繁重的工作和较低的回报使不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职业责任感倦怠明显。
(一)严格教师入职标准,对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具体的要求。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至少有专业学前教育的教育经历,必须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具备教授核心课程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城市学前教师还应加强能进行教与学科学研究的知识;在课堂中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技术的知识;与其他教育工作合作以及评估学生学习的能力等。已入职的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定期参与政府出资的国培计划,加深自身的专业能力,了解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知识。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由政府出面,将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上升到法律层面,设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并规定每个幼儿教师每年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以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基础。建立相对严格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
(三)建立有利于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劳动人事制度。可试行人事代理制,即在当地的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档案、工龄、教龄、职称评定等。要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制定一系列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如《劳动法》、《教师法》、《失业保险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必须贯彻落实才能使幼儿园教师舒心工作,实现专业成长。
(四)规范幼儿园教师聘任制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一是制约园长的聘任权。应成立以园长为首的,教职工、幼儿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共同参与的幼儿园教师聘任委员会,该委员会要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或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对人员构成的相关规定。聘任委员会订立本园的聘任方案,报请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合法和合理等方面的审核,最后再由聘任委员会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工作。二是规范聘任活动。聘任过程要符合《劳动法》的要求,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应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合理组合的原则。聘任制不是临时工制。幼儿园教师的聘任要尽可能地保持教师的人心安定和队伍的相对稳定,从提高保教质量出发,从幼儿和教师的成长出发考虑幼儿园教师的聘用问题。要健全幼儿园教师申诉和仲裁制度。三是完善教师考评制度。考评制度是教师聘任制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结合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目前,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支撑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大半江山。保障他们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教师的尊严,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为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在幼儿园申请开办之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合理的幼儿教师聘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应列为必备条件,提高幼儿园审批的准入门槛,以防备财力不足的开办者侵犯教师的基本权益,在教师身上节约成本。在幼儿园的审查和评级中,教师的权益状况应列为审查内容,将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同幼儿园的命运联系起来,以引起幼儿园的开办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六)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监管机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权益维护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教师任何权益的维护与实现都要依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因而,完善幼儿教育的监管机构,发挥中介组织的管理作用迫在眉睫。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评估体系
1、评价方式:(1)幼儿学校自评,包括园领导评价幼儿教师;教师互评;幼儿评价教师等;评价时间可按年、学期、月、周等按具体情况而定;(2)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评估,每三年评估一次
2、学前机构自我评估流程 A、拟定评估计划
·按照表现指标四个范畴作全面检视 ·决定资料收集方法,如访谈、会议、观课等 ·设计评估工具,如问卷、观课表、检核表等 B、进行评估/ 检视
·按已设定的工作时间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作出判断 ·于每学年终结时完成学校自评,撰写学校报告 C、撰写「周年学校计划」 ·按自评结果订定工作项目及优次 ·设定资源投放 ·编订具体的工作 D、推行周年学校计划 ·检视进度及成效 ·克服困难 ·检查资源的运用 ·修订工作项目
评价内容:师生比;班级规模;教师入职资格;教学内容
3、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价要具体量化客观,把儿童学习和综合发展的目标设定为五大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一领域又分为若干个具体量化可操作的小目标,制定具体的指标。
(二)财政补贴激励体系
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对那些在课程、师生比、教师工资、教学内容、教师培训和资格要求等方面都突出的幼儿园支付较高标准的幼儿服务补贴。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各方评估结果对各个幼儿园进行财政补助,积极干预学前教育的发展。根据评估结果的优劣将幼儿园划分等级,根据等级不同对各个幼儿园给予不同份额的财政补助,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幼儿园如贫困偏远地区的给予特殊帮助,可进行“结对子”,先进地区的幼儿园对贫困地幼儿园进行技术、知识、观念、设施等方面的帮助。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园用不同的标准,且要按当地实际状况进行评估。
(三)问责体系 从问责体系来看,建立问责体系为确保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政府将问责制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市级问责、镇级问责、学习问责、班级问责。问责的内容包括财务问责、学术问责、学校监护问责、幼儿发展问责等。问责的手段主要是惩罚与奖励,对于表现好的幼教机构,政府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差的幼教机构,政府对整个镇级施以惩罚,或镇级对个别学校施以惩罚。惩罚方式有警告、干预、协助等。对未能达标的学校将受到惩罚。问责体系不仅体现在对失败学校的惩罚,还体现在对进步较大的学校和学区的奖励。问责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结论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组认为建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必须担起主体责任方的职责,强化政府责任是重中之重。在建设中,政府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并且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在教师方面,要建立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无可替代的。因此,要对教师的学历提出明确的要求,健全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此外,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此外,建立质量评估体系、财政补贴激励体系、问责体系也是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 虞永平)《幼儿园工作规程》 1996 《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代价基础》 余雅风
后记
何咪咪 组长 分配任务,拟定大纲,确定思路。组织安排讨论会,最后修改PPT和论文,做最后的修改并上台讲解 表现认真 得分 90 张秀 组员 参与PPT和论文制作讨论给出意见,主要的论文制作者 表现认真 得分 87 郭余娇 组员 搜集关于政府作用的资料 参与PPT和论文制作讨论 表现认真 得分 85 向思靓 组员 搜集教师方面的资料 参与讨论并制作PPT 表现认真 得分 85 赵艳艳 组员 搜集外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优秀经验 参与各项讨论并修改PPT 表现良好 得分 83 熊玉娥 组员 搜集我国目前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参与PPT和论文制作的讨论 表现认真 得分86 彭丹莹 组员 搜集关于我国目前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已取得的成就 参与各项讨论 表现良好 得分82
第四篇:提升教育质量校长发言稿
提升教育质量校长发言稿
学校课程常规管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抓好各学科教学常规管理、开齐开足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依法执教,开齐开足课程
1、提高认识,加大课程管理力度。实施新课改,首要任务就是要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以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坚持课程标准,按课表上课,是依法执教最基本要求,不能把课表当摆设,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对于课程计划中的课程,任何时候都不得任意减删,不能有随意的轻重和主次之分,因为课程的设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的开足开齐对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完整、身心发展和谐、个性训练充分、素质培养全面。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好各门课程,使所有学科成为相辅相成的一体,共同起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思维境界、丰富学生思想宝库作用。
2、开齐开足课程不仅校长要转变思想,还要教师和家长转变思想,让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增强主体道德意识,从国家使命和国家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开足开齐课程的重要意义。
(2)充分认识开足开齐各门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3)学生有接受全面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履行职责,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4)新课程方案,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诚信立教,上好各门课程
(一)打造高素质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齐开各种课程不是目的,而开好课程,提高质量才是真正的目的。学校着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努力做到以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
1、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培养好各学科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专家引领促进提高。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课,并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名校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邀请教培中心教研员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随堂听课、指导。通过这些活动,有效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水平。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教研活动已制度化、经常化和系列化,认真做好全员优质课和说课活动,同时开展科研课题研讨课、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这一系列教研活动,严格按计划,不走形式,注重实效,加大评价权重。
(3)自我反思加强提高。在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做好自我反思,要求课后必有反思,让教师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前的设想与教学设计、在课中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及时发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教训。
2、实现教科研一体化。以科研促教研,以教师专业发展,保课堂教学质量。
(二)加强自我监管,规范办学行为
1、建立健全规章,进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开设阳光体育活动,并在执行国家课程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校内教学管理。为确保教师能按要求上好课,坚决杜绝随意缩减课程和增减课时的行为,从制度上加大制约,过程中加强监测,坚决把过程与结果挂钩。对教师上课,主要采取三种办法进行监管:一是教导处做好经常性的巡课检查,对每个班级的上课情况随机抽查,杜绝教师随意串课、调课、私离课堂的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进行课程计划落实情况的调查,督促教师严格遵守教学常规,切实上好每一节课;二是阶段性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教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做好转变工作;三是通过设监督电话、校长信箱来获取家长反馈,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3、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是突出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常规上,对每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节与流程,追求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工作,均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侧重点。教导处关注常规课教学,随机听课,并进行课后随堂检测,向常规课教学要质量。二是规范集体备课、教研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是加大检查落实力度,将定期通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并做好详实的记录,做到处处讲规范,事事有落实、有反馈。四是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目标,对新调入教师要求“快适应”、一般教师要求“上水平”,骨干教师“做引领”。
4、利用多种途径的监督与反馈,促使教师树立执行课程计划自觉性。严格按课表上课,不抢占学生时间,不擅自增删课节,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这已成为我校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与行为。
(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探索高效教学模式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这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推进素质教育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要真正确立学生这一主体,把课堂变学堂,变重“教”为重“学”,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以鼓舞激励为方法,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愿学、能学、会学、乐学,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1、加深课标研究,提高备课能力。面对现在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新课程,按课标要求指导教学行为。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甚至备教师自己。通过反复钻研,感悟教材潜在的东西,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加重老师备课负担,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提高课堂40分钟效益,较好地完成新课程三维目标任务及要求。发挥集体力量提搞备课质量。备课抓好个人预备、教研组集体研备及个人重备三个层次,以追求最佳备课效果。
2、积极探讨学科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各学科教学都提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求。比如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主要采取“小组探究式”,学生依据教材的内容先选择主题,再由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子课题,教师指导把关。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小组成员查找相关资料,在小组进行汇总,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展示。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及收集、梳理、汇总信息的能力。
3、进行有效课堂评价,激励教师上好课。对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突出一个 “学”字,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要体现“六度”:⑴学生主体的参与度;⑵学生心理的调适度;⑶学生思维的有效度;⑷学生情感的内化度;⑸学生语言的鲜活度;⑹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三、丰富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一)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花草树木美化校园,让语言文字净化校园,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和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文明、健康、科学、高雅的气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1、积极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要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自编的教材中,以经典诵读研究为主要内容,让国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诵读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化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极大地鼓舞学生创作热情与审美情趣,引领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享受成功的体验。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设有绘画、篮球、田径、舞蹈、科技、美术、手工制作等活动小组,活动开展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检查,突出活动育人功能,彰显办学特色。
落实课程常规管理,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学校课程管理长效机制不是一躇而蹴的,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巩固。我们要把常规管理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每个环节上,实现学校教育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第五篇:构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咏春
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加强和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坚持以优化过程为重点,加强过程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根本,完善评价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开创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导向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依据,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2、科学有效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3、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局层面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有序展开的方法,在保持各项工作常态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运用。不盲目否定,不一蹴而就,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
4、全面发展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既突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既加大薄弱学校的有效帮扶力度,又加强优质资源培植利用,坚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举措
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和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的目标,建立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保障机制系统,并形成相对固化的模式,使保障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促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更有法度、更有力度、更有效度。
一、更新观念,自觉转型,加强和完善素质教育推进机制
(一)、把握政策导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规划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举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路径策略
1、基本路径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严格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紧扣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要求,构建课堂教学有效范式,夯实学生基本品德和基本行为习惯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扎实抓好体艺“2+1”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注重家校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2、基本策略
学校层面:每天围绕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开展“双值导”;每天放学后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或静校教研;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阅读;每周开展一次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周点评”;每月(中学双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教育和节日活动;每月开办一次家长学校,每月出一期家教小报;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体检和体质监测;每学年作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每学年对教师素质教育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与奖励。
教育局层面:每月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一次“飞检”,每月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典型调研与工作视导;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检查;每学期确立一个主题召开一次素质教育推进会;每学年举办一次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每学年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
(三)、推进评价改革,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小学实行等级制评价,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和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制度。
(四)、强化奖惩激励
教育局和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工作评先评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素质教育业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力和违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并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强化教师提升体系,建立教师快速成长机制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修德强能争一流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效,通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加以完善固化、传承创新,促进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岗履职、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以一把手局长为组长,人事、初教、中教、职教、教研、发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全县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人事科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考评。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责任到人、条线管理、分工协作、有序推进。
(三)、工作策略
1、确立目标
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形式,局和学校分别制定出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年规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学校坚持为教师绘制专业成长路线图,指导各人确立个人发展愿景,三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确保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追求。
2、开展活动
①经典诵读。学校按给教师推荐经典书目,明确读书任务,定期组织交流,以书怡情,以书益智。在此基础上,教师每年自主阅读1~2部教育理论专著,每月学习1~2期学科专业期刊,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季度撰写1篇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②教育引导。抓住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正常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结合庆祝教师节等契机,每年评推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同时突出对热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及时通报曝光,树好正反两面镜子。
③公开承诺。围绕教好书、育好人,组织教师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教育行为。④学历提升。局和学校每年制定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教师个人自考、函授与局办学历班、提高班相结合的形式,促使教师获取高一级学历。
⑤学科培训。局逐年按学科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有序开办各种学科班,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⑥岗位培训。针对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部分后勤岗位人员,分别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⑦结对帮扶。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县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对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部署。教师结对帮扶的主要形式是:带教。遴选师德师风好、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分学段和学科组建结对支援组,每位骨干教师对口结对农村相应片区内一至两名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送教。各结对支援组、城区学校以及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分别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支教。局和城区学校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青年 3
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每次支教时间从一周至一年不等,五年内累计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限。
⑧名师工程。从县局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制定计划,举办名师班、专家班,重点培养。
3、搭建平台
①基本功竞赛。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以“三字一话”为重点内容,逐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②优质课竞赛。以有效课堂展示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逐年组织竞赛。
③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逐年组织竞赛。
④论文比赛。面向全县教育工作者,组织参与国、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4、考评奖惩
①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宝应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除加大查处、曝光外,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对相关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
②组织两大评比。评比优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指导规模较大、青年教师比较集中的中学办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并统一组织评比;评比校本培训先进校。逐年按类别开展“校本培训先进校”评比活动。
③实施三项考核。队伍建设工作考核。局每年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织一次综合考评。“强基工程”专项考核。每年通过举行封闭式考试,对各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专项测试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按照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要求,对各学校青年教师个人及学校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5、人事改革。
制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人事工作的意见》,鲜明政策导向,加大优胜劣汰,促进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干部交流,落实干部、教师岗位聘任,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管理权限对干部、教师实施绩效考评,结合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对爱岗敬业、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给予物质及精神激励,对因能力不强、工作不力、实绩较差或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干部、教师实行诫勉、问责、转岗或免职。
三、打造高效课堂,建立有效教学探究机制
1、着力抓好三个引领
理念引领――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县局利用暑假进行“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员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平时静校教研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示范引领――建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制度。学校层面,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县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校内有效教学示范课。县层面,每学年举办 4
一次校级领导干部示范课展示与评比活动;举办一次以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为主体、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宝应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举办一次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课例研究活动。
指导引领――建立教研室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制度。教研室组织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教研员每学年有计划地对全县所有的中心学校进行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为主旨的“问题诊断式”听课指导;每年培植1-2所在市县有影响的学科基地;培养一支有学科思想的教研团队;每学年开展1-2次有质量的学科教研活动。
2、致力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以“静校教研”为主体的教研平台。静校教研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有效教学探究为中心。确保两个参与率,一是教师全员参与率;二是学校领导到相关年级、相关学科全程参与率。注重“三个立足”:立足课堂,建立同课异构,同课重构、同课再构的研课制度;立足体验,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制度;立足反思,建立领导干部的周点评课制度。实现“四有”:有详实的计划,有实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有物化的成果。二是搭建以“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围绕基于有效教学、基于问题、基于实用、基于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将本校本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每人围绕一个小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三是搭建以“学科基地”为主体的辐射平台。进一步明确学科基地职责。学科基地专人负责,制订基地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根据县教研部门的要求,规划确立研究项目,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教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学科基地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公开课及研讨活动,学科基地的课堂全程向全县开放。四是搭建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网络平台。以学科基地为主阵地构建学科网络平台,认真抓好学科学习网站和资源库建设。网站开设新课程研究、名师讲座、课题研讨等栏目,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活动案例等教学资源。学科指导组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全县每校每学科每年级上传一篇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包,供全县教师共享。
3、协力做好三项督查
一是开展“静校教研”过程督查。在学校,组织好“四查四看”活动,查各学科、各年级组静校教研活动计划与主题,看是否围绕有效教学探究;查教师和学校领导参与率、静校教研形式,看是否体现合作意识、校本意识;查静校教研重点,看是否立足课堂、立足学习、立足反思;看静校教研成效,看每一次静校教研是否形成物化材料。认真建立督查台帐,及时反馈督查结果。在教育局,相关科室每学年对各校静校教研进行定性评估:查过程,看制度落实、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推门听课、督查反馈等;重成效,评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有效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践等。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过程督查。围绕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与有效教学结合度等进行全面督查。三是开展“学科基地”作用发挥的过程督查。每学年,局组织专人对学科基地活动情况进行考评,通过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对学科基地学科研究、示范辐射、网站建设及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评估。坚持将各类检查纳入部 5
门和个人绩效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终绩效挂钩。
4、努力组织好三项评选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先学后教,紧扣“基础性、主体性、有效性”,每学年组织好三项评选:其一,有效教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其二,包括课堂模式、资源包、课件等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其三,有效教学研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并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工作督查机制
为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过程管理,追求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常态,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保持质量稳定,现对学校工作督导的思路、举措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机制,以供传承。
(一)、督导内容:
1.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2.着眼精细高效,强化常规管理情况;3.注重修德强能,加强队伍建设情况;4.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科研支撑情况;5.打造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效益情况; 6.做大亮点品牌,学校特色彰显情况; 7.聚焦品位厚重,营造校园文化情况;8.保障正常秩序,维护安全稳定情况; 9.围绕上级部署,完成交办工作情况;
(二)、督导原则
1.遵循督导依据,增强合法性; 2.明确督导内容,提高针对性;3.配强督导力量,树立权威性;4.丰富督导方式,注重随机性;5.规范督导程序,增强科学性; 6.用好督导结果,确保实效性。
(三)、督导方式
1.综合督导:依据专门方案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 2.专项督导:根据需要就某一或几方面工作对学校进行督导;
3.“月度调研”:根据安排,每月组织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或专项深入调研解剖; 4.“飞检”:不定时间、不打招呼,对学校进行以常规管理为主的突击督查。
(四)、督导程序
1.确定主题:根据需要确定督导的主题及内容;
2.选择路径:根据督导的内容及要求选择适当方式,确定督导基本流程,并形成方案; 3.方案报批:局党政对督导方案进行审核批准; 4.抽选人员:根据工作量情况抽选督导人员; 5.组织实施:对督导活动组织实施,经比较形成结论;
6.反馈结果:督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至被督导对象,根据需要也可报送上级或通报全县,并纳入学校综合考评。
(五)、组织领导
由县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共同抓,相关科室负责巡查督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协调。
五、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学规范约束
在教育局,根据新课程理念、规范化导向和《扬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完善《宝应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备、教、批、练、评各个环节管理常规。
在基层学校,立足校本,细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具体要求和检查办法,促使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二)、抓实教学过程监控
务实细节、优化流程,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规范的全面落实。在教育局,落实好两制度、开展好两活动:
两制度,一是教学视导、月度调研、常规“飞检”制度;二是过程监控检查结果量化通报考核制度。
两活动,一是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钻研教材及教学设计检测活动、“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二是组织静校教研常态化检查和终结性绩效考核活动。
在基层学校,执行好四项常态化监控制度,坚持结果量化,记入过程考核档案。一是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每两周对教师导学案编制、集体备课教案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一致性情况至少检查1次。
二是有效课堂监控制度。学校课堂质量评估小组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评估一节自荐课、一节随堂课。
三是练习达成度检测制度。每学期两次,从本周学生做过的练习中抽取部分原题,再抽取少部分题目适当变式进行达成度检测。
四是学校领导周点评课制度。利用行政例会,交流干部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校长或分管教学校长汇总行政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分主要成绩、存在问题、近期措施或要求三部分整理成校长点评的文字材料,在全校集中静校教研时间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延伸到备课、上课、作业及批改等教学常规的督查情况,又结合校本模式和县局提出的“三性”要求形成评课案。
(三)、做好教学质量监测
在学校层面,建立随机监测制度,抓好阶段性质量成效的监控,定期分析质量状况,排查质量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的思路、策略,保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在发展集群层面,强化内部协调,建立不定期抽测制度。
在教育局层面,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制度。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按照省、市质量监测模式,进行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和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梳理问题,作为对学校考核和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思路的依据。每学期学段抽取与市监测学段错开进行。
配合省市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着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四)、密切家校联系沟通
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长短信平台,开好各种主题家长会,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增加家访、校访的频率,全程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加强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建构科学考评体系
在学校,完善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全校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以年级主任为龙头的年级质量责任制、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骨干的学科质量责任制、以班主任为主干的班级质量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建立“以学评教”制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变单向评价为教与学双向评价,形成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机制。
在教育局,将过程监控量化的结果与质量监测结果结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县教育局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各相关职能科室,要以质量为为根本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要在组织领导、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质量监测、考试评价管理、队伍管理、教研支撑、督查监控、小班化教学的推进等方面,把质量提升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全县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质量保障方面的主体地位。本意见坚持顶层设计,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各学校一要积极配合,加强专项学习和宣传,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转型。二要高效实施。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一主题,坚持“抓内涵发展,促质量提升”;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规范办学,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