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造就教育家型校长
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造就教育家型校长
周冬祥*
“促进校长专业化”,“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教育人才资源建设战略新举措,在国内各界引起了广泛的积极反响。究其原因在于,即使是再完美的教育发展蓝图,也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家型校长落实到办学实际中,否则,“纲要”就等同于“空话”。从教育家办学的人才资源来看,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奠基工程。而大力推进校长专业化,是造就教育家型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必由之路。然而,推进校长专业化,造就教育家,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高端人才发展战略工程,在我国还是处于规划构想阶段,尚未真正起步。我个人认为,在启动阶段,做好以下三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一、制定校长专业标准,确立教育家型校长的理想目标
“纲要”提出要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深入分析就会不难发现,这四项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是校长专业化的标准依据,提高管理水平是校长专业化的核心任务,推行校长职级制是校长专业化的保障激励制度。从造就教育家型校长的专业高度上看,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仅仅是规范校长任职的资格条件,并非反映教育家型校长应当具备的高层次专业理想目标要求。为此,有必要制定全面界定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专业化水平的国家标准。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既可以为校长成为教育家提供专业发展目标,又可以明确校长职业的专业属性,彻底与“行政官员”划清界限,同时也明确了校长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门槛,革除“不懂教育者办学”的行政化弊端,纯洁教育家办学的基础队伍。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要明晰校长专业素质结构,全面界定教育家型校长的思想政治、师德品质、专业学识、领导能力、经验修炼、绩效声誉、学术研究等各方面专业素养发展水平,充分体现校长应当具备的专业品位。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所需要最合适的教育服务,分别制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专业标准,以提高校长专业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要针对校长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明确规定校长入职前的专业准备、入职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合格校长、优秀校长、杰出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等不同发展阶段校长的专业评价标准,为校长提供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
二、改革校长管理制度,营造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良好环境
校长管理制度是能否促进校长专业化,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关键因素。现行校长管理制度视校长为“干部”,纳入上级组织部门管理范围,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选任和考核。校长(甚至包括教师)的管理也是参照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年度考核,不符合学校工作以学年为阶段实施人事管理的特点。*作者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室主任
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改变“校长官员化”管理模式,实行校长专业化管理。要把校长的管理从实际上存在的“准公务员”范围内剥离出来,按照学校教育的学年制度和校长专业标准,由学校主办方组织实施人事管理。政府主办学校的校长管理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负责,非政府主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校长管理由学校的主办方负责,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或学校主办方协商,委托合法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依据教育法规要求对校长进行专业考核评估,提出评估意见,为学校主办方选任校长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改革校长选任制度,建立专业化遴选制度。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办学规律和校长专业要求,对拟任校长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专业遴选,合约聘任、聘期考核,允许续聘。要改变单一由非专业组织部门负责遴选校长模式,吸收教育专家、人大代表、家长代表以及社区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进行校长遴选和聘任工作。要通过实行专业遴选校长制度,把好校长入口关,促进校长努力成为地方教育专家,致力于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要通过大力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落实学校法人地位和校长法人代表的职责权利,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家长与社区人士协作、上级领导和专家参与指导”的学校教育协商管理体制机制。在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基础上,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要尊重办学规律,依法行政,简政放权,赋予学校具有真正的人事自主聘用权、经费自主使用权和学校资源调配权,为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开放自由发展的空间。唯有如此,校长才能在自主办学的实践探索中,一步一步成长为教育家。
三、变革校长培训方式,构建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成长历程,并没有哪一位是通过有意培养而成为教育家的。虽然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教育家所特有的素质是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不断加强和改进校长培养内容和培训方式,对于提高校长专业素质,促进校长快递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校长培训工作,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长培训活动。客观地总结反思近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体感觉是有所收效,但与预期相差较大。以湖北省为例,近年来校长培训主要是采用集中听报告、外出参观考察等培训方式,辅以提交论文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这种远离校长办学实际的异地培训方式,超越了校长办学所依存的省情、市情、县情和校情,让校长感觉到“听起来觉得头头是道,看起来觉得如花似锦,做起来觉得难上加难”。一位参加过N次校长培训的省级示范中学校长认为,这几年我省校长培训热衷于外出“拜佛取经”,但其结果是付出了高昂学费,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精力,得到了收获是微乎其微。一小部分校长试图学以致用,但因外地办学经验产生于外地教育环境,用于本校就会出现“水土不服”;而大部分校长则受制于本地教育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滞后,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而无动于衷。这种“劳民伤财、收效甚微”的异地校长培训方式,解决不了本地校长面临的办学问题,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
变革校长培训方式,创建新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要以“实践出真知,锻炼长才干”为指导思想,遵循校长专业化发展规律,坚持校长集中培训与个人校本
研修相结合,重视研究和解决校长办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加强“校本实践研修”,加强 “区域互动交流”,加强“省级高端研发”,加强“专家引领提升”,构建新型的“四加强”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加强“校本实践研修”。就要遵循教育家的成长规律,针对教育家型校长的自主性、实践性、独创性的特点,指导和帮助校长立足办学实践,带着问题学习运用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制定教育改革措施,开展实践探索研究,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独特的教育经验和办学思想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水平,有所进步,有所建树,逐步提升教育家型校长所特有的专业素质。
加强“区域互动交流”。就是要把校长作为校长专业化的资源,促进校长群体的“自我教育”,实现校长办学智慧资源共享。传统的校长培训只是把校长作为培训对象,忽视了校长之间的“同伴互助”,不利于校际之间的办学经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办学水平的两极分化。加强校长“区域互动交流”,就是要把同一区域内的校长组成“校长专业发展研修共同体”,运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策略,搭建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校长与学校共同成长,促进校长队伍专业素质同步提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强化“省级高端研发”。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需要高层次“智慧熔炉”的冶炼。要想一个省的校长队伍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教育家型校长脱颖而出、持续发展的高端教育人才研发机制。教育系统要像高新技术产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那样,重视教育型校长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智力开发。以省为主,建立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基地,集中省内资源优势,开展高端教育人才资源的研究开发,对于提升全省教育人才资源品位,催生教育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教育家型校长队伍的研发应当整合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基层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以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为载体,以专项经费和专家资源为支撑,采用科学方法遴选一批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校长主持重大项目,研究和解决办学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此为途径造就教育家型校长,逐步实现教育家办学。
加强“专家引领提升”。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造就教育家型校长,离不开专家引领。校长立足本校开展校本研修,需要专家与校长一道开展“临床”研究,科学观察办学过程中的真实情景,发现问题,研拟对策,付诸实践,检测成效,归纳总结,提炼经验,提升能力,形成成果。区域校长互动研讨交流,需要专家参与互动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发现新举措,归纳新经验,达成新共识,构建新理论。在“省级高端研发”中,更需要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要对每个“准教育家型校长”配备一个专家团队,全程跟踪培养校长的项目研究、办学实践和专业成长历程,既有利于把握校长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有利于提高校长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成效,还可以为专家研究高端教育人才资源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离不开高素质校长队伍的办学改革实践。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纲要的需要,也是造就一批教育家,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前提。只要我们明确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发展标准,营造良好的校长专业发展环境,构建新型的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培养一大批教育家型校长,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家办学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第二篇: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奠基
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奠基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邢台市,2009年5月经竞聘任县教育局局长。两年多来,我们宁晋县顺应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以干部人事管理改革为抓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客观地说,还是浅层次的和初步的,同邯郸、石家庄、衡水、唐山等的先进县市相比,差距还很大。非常感谢院领导给我的这次与各位同仁交流工作的机会。下面,我把两年来宁晋教育干部人事改革探索和实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诚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辖十镇、四乡、一个省级产业聚集区、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2005年被省政府更为首批22个扩权县之一,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12.1亿元,是邢台市第一人口大县,经济第二强县。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30所,在校生约7万人,在编教师5947人,但是教育却滞后经济发展,是教育欠发达县。2009年以前,宁晋教育一直徘徊不前,高考二本上线率一直位于邢台市中下游,生源外流现象突出,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从小学一年级就外流,主要流向石家庄、衡水(冀州、武邑、枣强)等地,2009年,新一任县委领导班子成立后,召开第一次县级老干部座谈会,征求老干部对宁晋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会上,老干部反映最多、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是教育问题。座谈会变成了对教育的声讨会。在全县民主评议中,教育连续八年被评为倒数第一,网络贴吧反映教育问题的帖子十分集中。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09年5月,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局长后,对整个宁晋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冷静分析。造成宁晋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硬件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干部的问题。要想扭转教育落后面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就是校长,校长是一个县域教育大厦的骨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校长的选拨、培养和历练。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当时的校长队伍人心涣散,普遍存在教育理想缺失、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五多五少:机械执行多,创造性开展工作少(不求上进,四平八稳,守摊思想严重,既不钻研教育理论,也不深入教学实际,学校办得没活力);关心自己职位前途多,关心工作少(心浮气躁,不抓教学和学校管理,只关心自己的仕途,跑腾、折腾);热衷社会应酬多,潜心研究教学少(走读,不能盯在学校,中午喝酒,下午打牌,言谈举止不注意形象,社会上反映强烈);追求物质利益多,考虑精神修养少(干第二职业,有的校长甚至去触碰乱收费的“高压线”);强调客观困难多,反思主观原因少(只强调政府投入不足,不去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教育管理理论指出:一名校长要成长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校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要成为专业化人才,具备作为校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二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独到的建树,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跻身名师、名校长行列;三是在辐射影响教师、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乃至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中,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专家。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突破传统培养模式,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培训、活动和机制为载体,通过打造三个平台,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创造条件。
一、打造选才用人的平台,让优秀人才任校长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选好一个贤才,就能带出一支队伍,树立一面旗帜,干成一项事业。我们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的校长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公平竞争,实施“赛场赛马”。“伯乐相马”的历史典故,体现了慧眼识才的重要性。但善用人才、用好人才比发现人才更重要。我们着眼于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重点推行了公开竞争和述职评议两项制度,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改“领导点将”为“比武选将”,竞争择优,在全县上下产生了良好反响。第一,实施公开竞选。在投资7500万元的全县第一所标准化初中--第六中学,实施了校长公开竞聘,局班子成员、全体校长民主推荐四名候选人,组织了公开竞聘大会,通过施政演讲、答辩、组织考察等程序,选出了校长人选。今年,我们还拿出了11个乡镇学前教育副校长岗位,进行公开选拔,目前正在实施。第二,实施公开述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校长要到老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我们以此为指导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每年一次校长述职评议汇报内容就三条,一是今年听了几节课;二是住了几天校;三是为教师、学生做了几件实事。同一类述职内容,增强了校长之间的对比性,谁干得好、谁干得差,一目了然。同时,我们还组织校长业务能力考试,不仅考知识,还组织听同一节课,校长进行书面点评课,作为其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考核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挂职交流,多渠道锻炼干部。多岗位锻炼是一个干部成长的必要途径,进行多岗位的挂职锻炼、合理交流,不仅有利于丰富其工作阅历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克服思想惰性、净化干事创业环境、激发队伍整体活力。近年来,我们在挂职交流方面实施了“四挂”机制,即上挂、下挂、横挂、外挂机制。“上挂”,选出了12名优秀副校长到教育局机关挂职锻炼,“下挂”,选派了10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学校挂职,“横挂”,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共互派27名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外挂”,选派了13名校长、骨干教师到邯郸名校挂职学习,7名副校长到石家庄、正定挂职学习,挂职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主要目的是对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工作经历单一,但素质好、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交流使用,多交任务、多压担子,放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放到艰苦环境挂职锻炼、放到关键岗位交流任职,使大批年轻干部迅速成长成才。两年来,挂职干部中有12名提拔为正职校长,4名得到重用负责乡镇中心幼儿园工作。
三是形成梯队,在一线培养干部。我们坚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学一线,形成来自一线的校长干部选拔培养链。我们出台了《学校中层干部备案办法》,明确规定了学校中层干部职数、任职条件和提拔程序,中层干部必须备案,一般在骨干教师中产生,每所学校中层干部至少有一名竞争上岗产生,提倡学校所有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后备干部从中层干部中产生,促进各层次人才健康成长,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同时,出台了《校长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校长教师每人建立一个综合业务档案,将其作风、业务、业绩等情况作为档案管理内容,实施过程性管理,作为其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二、打造学习培训的平台,促进校长专业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于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校长的眼界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境界,校长的高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而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可概括为学习内化--形成思想--完善升华--指导实践等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对此,两年来,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四种培训。
一是系统培训。基层校长特别是农村基层校长不缺实践经验,最缺乏的是系统的理论指导。理论的价值在于给校长以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自2009年起,我们每年暑假都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进行集中封闭学习,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讲座授课。2009年,我们走进邢台西部山区,邀请了省教育厅基教处刘殿波处长、刘月桥院长和邢台市六中、十中、马路街小学等名校长作报告;2010年,我们走进北师大,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乾、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曹志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人大附中副校长翟小宁、北京光明小学原校长刘永胜等知名专家学者,就学校管理、曾国藩做人做事、校园文化建设、校长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培训;2011年,我们走进西柏坡,刘院长为我们联系了张家口、保定等省内知名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同时,每年暑假还对全县的小学校长、主管业务校长进行集中封闭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丰富校长的理论素养,提升校长的文化内涵,使校长用更宽广的视野思考教育,用更开放的思维谋划发展,用更新的理念指导管理。
二是考察培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创造机会让中小学校长与全国优秀校长进行交流,先后组织校长参加了中国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走进江苏名校”、“走进上海名校”高级培训班,到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宁夏一中、二中等名校考察学习,每年至少给正职校长提供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名校,了解名校长个人成长经历,反思自我,找准差距,发展自我。
三是对标培训。我们从09年开始,在全县推行“对标管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性质、潜力等因素,一平台学校在全省范围内找目标,二、三平台在本县内找目标。比如,一中对标正定中学,六中对标石家庄市43中,一小对标邯郸市曙光小学,一幼对标藁城通安幼儿园等,先后选派20名干部教师到邯郸、石家庄等地对标学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跟班学习,先后组织20次1000余人次到邯郸、石家庄、山东、上海等教育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课堂教学改革做法,提升了校长队伍的办学理念和治校能力。
四是常态培训。读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实际上就是与一位大师对话。我们实施了笔记本管理制度,教育局统一印制三个笔记本,校长学习笔记本、工作笔记本、听课记录本,发放到各学校并定期调阅,每月一次,局长调阅副局长的笔记本,各分管局长调阅股长和分包学校校长的笔记本。每学期为校长、教师赠送一本书,要求每位校长自订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同时,在《宁晋日报》创办了《教育周刊》,通过“校长论坛”等专栏,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开设了“周六大讲堂”,每周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轮训,每次培训要求校长必须参加,使校长在真实的课堂、直接的交流中,提升了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三、打造展现才华的平台,为教育家型校长奠基 让优秀校长脱颖而出,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一环。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只有坚定不移地支持保护干事者,多关注那些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干部,为校长创造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宽松环境,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校长,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是保护,让校长无干扰。教育本来是弱势群体,特别是在教育落后地区,环境比较复杂,社会的关注,群众的责难,部门的检查等等,每时每刻都会想到。对此,我们明确提出,学校的事校长负责,学校外的干扰,比如说,各种外部门检查、罚款等难以处理的事,教育局处理解决,力争为学校创造一个“零干扰”的环境,只要是不违反政策和法纪,校长都可以放开手脚去干;在系统内部还明确了“三个禁止”和“三个凡是”,减轻基层学校负担;同时,我们还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出台了《财务管理办法》,坚持预算管理,学校将财务开支列成预算,其中日常工作经费占50%,学校校长签字即可到支付中心支付,不再需要局领导签字,进一步为学校放权减负,让校长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管理、思考教学。
二是考核,让校长有压力。完备的考核体系,是科学客观地评价校长,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我们修改完善了对学区学校和领导班子考核办法,设置“共性+个性”目标,分平台分序列实施考核,注重增量的考核,让好校和差校都有压力。位次比去年上升6个位次,就奖;如果下降6个位次,就黄牌警告,考核结果和干部任用直接挂钩,我们明确提出了“三不一用”的用人原则,即不用跑、不用送、不用找,凭实绩用干部,根据考核情况提拔、重用干部,对考核最后一名校长予以转岗、离岗培训,避免了校长跑腾拆腾,把精力用在管理学校出成绩上。根据这一制度,我们将成绩突出的原普通高中校长王瑞中破格提拔为一中校长,挂任教育局副局长。王瑞中上任后以校为家,苦干实干拼命干,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本二上线人数两年翻了一番(由300人增加到600多人)。
三是奖励,让校长有动力。激励是管理工作中调动积极性的必要手段,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每两年评选一次名校长、名教师,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进行奖励:物质上,对评选出的名校长每人奖励1万元;精神上,一是表彰宣传。在教师节大会上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并通过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提高名校长、名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提升价值。对于县域教育而言,既需要各级专家的理论指导和外出考察,但更需要本土名校长的培养。举办“名校长讲座”,今年暑假,给评选出的4名县级名校长定任务,每人至少到基层单位举办5次专题讲座。同时,我们要求校长在集中研修、外出考察之后,将其所学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反思,在本单位内上校本培训课,教育局组织评选优秀报告,给予奖励,并辑印成册,交流共享。校本培训和名校长报告的讲座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使原始的经验在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去伪存真,提炼升华,上升为一种自己的、特色的系统理论,催化校长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转变。
两年多来,通过抓活校长队伍,树立了正气,点燃了激情,取得了突破,2009年,被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进步奖”;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今年高考实现了名牌大学和二本上线人数的双突破,董云飞位列邢台市理科第2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宁晋25年来第一名非国防生清华生;本二上线人数突破了600人,上线率进入邢台市第一平台。学生外流得到有效遏制,今年全县初中毕业优秀生82%留在我县就读,小升初96%留在我县初中就读。同时,学生出现了大规模回流,两年来,回流学生1200余人。今年教师节前,我县校长王瑞中、李喜中被评为邢台市名校长(全市仅20名)。教育局在民主评议中被评为经济社会管理类中上游(第7名,共16个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我们从邢台、邯郸、石家庄等地学到的先进经验。我们仅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伴随着全省和兄弟县市教育大发展的东风,伴随着宁晋教育走向振兴的步伐,更多的教育家型的校长将脱颖而出。
最后,真诚地感谢省教育干部培训学院提供这次学习机会,真诚地期望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真诚邀请各位领导宁晋做客,视察指导工作,真诚地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第三篇:校长专业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校长专业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主讲人:魏志春
课程简介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需求经历了从普及性向选择性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相对独立的专业性组织,作为该组织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的校长要想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需具有以专业品质为内涵,体现为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在内的专业素养。
个人素养指校长领导现代中小学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与价值追求,这是实现校长专业化的前提。职业素养指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校长专业化的进程,围绕校长工作的核心目标所构建,必须充分反映校长角色所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即校长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和协调公共关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须保持全面、实效、控制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合理,教师应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体,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课程提纲
一、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框架
1.基础教育需求的转变
2.中小学专业性组织管理的目标与职能
3.中小学校长岗位的专业性
4.中小学校长考核的依据
5.四个层面看中小学校长的职责
6.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框架”
二、校长专业化与教育质量保障
1.规划学校发展
2.保障德育实施
3.领导课程教学
4.引领教师成长
5.提升组织效能
6.协调公共关系
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与构成1.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则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第四篇:立足实践造就教育家型教师
立足实践造就教育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定位。“教育家型教师”恰好能够在“好教师”与“教育家”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师很难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努力产生,其成长必须以学校文化为沃土。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专业发展,同时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
■叶延武
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实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是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首要任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始建于2004年9月,在建校5年基本实现外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文化引领发展,内涵提升品质”的发展战略。文化引领的关键在人,内涵提升的根本在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定位。时代呼唤教育家,社会期盼好教师。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育家”有些高不可攀,“好教师”又显得激励作用不足。“教育家型教师”恰好能够在“好教师”与“教育家”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师是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教师发展境界,其根本特征是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以及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家型教师很难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努力产生,其成长必须以学校文化为沃土。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家文化”,设计“教育家办学”的实践框架,着力建设以“方向、激情、专业、品位”为核心的管理文化,以“课程整合、思维课堂、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文化,以“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学用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文化,以“班级文化、家校社共建文化、教研文化、教育家型教师文化”为主体的环境文化。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专业发展,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
明确成长参照:制定“四力四梯”专业标准
制定明确的标准,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发展方向,认清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及存在的差距,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前提。
学校根据教育家的价值导向,倡导“专业发展在课堂,专业成功在学生”的建设理念,确立了教育家型教师的“四力”专业标准:一是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有教师的文化自觉,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把教育家作为自己职业的终身追求,自觉以教育家的理想要求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动。能够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而教、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如何教。二是科学系统的思想力。有专业的学术素养,形成成熟的、有体系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能在实践中创新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观念。三是富于成效的行动力,有高效的教育实践,能全身心地提升每一个行动的教育教学效果,把每一个教育行动当作案例研究。四是影响广泛的辐射力。有丰硕的教育成果,把实践及研究的成果在校内及区域内外通过论坛、示范课、讲学等方式与同行分享;在学生、家长、同事中,教育教学态度和能力获得普遍认可,满意率较高;在区域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针对教师成长过程,设计了“四个梯级”:入职型、经验型、行家型、教育家型。
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力四梯”专业标准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学校出台了简化而富于亲和力的“五个一”标准:“上好一节课,做好一名班主任,带好一门校本课程(社团),开好一场教育论坛,记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铭记:一节好课就是一本《教学法》,一名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集体的心灵导师,一门好的校本课程就是一部“课程设计”,一场好的教育论坛就是一个成果推介会,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教育史。另一方面,坚持“增值”性评价。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坚持诊断改进与促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设计成长路径:构建“双线引领式”成长模型
设计合适的成长路径,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保证。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成长路径是:深刻洞察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敏锐体验爱之真谛,持续增强爱的情感;潜心不受外部诱惑,不懈践行教育理想;执着守护教育信仰,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在此认识基础上,学校构建并实施“双线引领式”教师成长模型,从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两条线进行专业引领,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电子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从入职型、经验型教师向行家型迈进,最终实现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根据其起点、自身素质的不同,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展示舞台,满足其合理需求,促进其尽快成长。学校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校本专家的引领作用,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举办“明天教育家论坛”,以课程整合研究为载体,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计划”,为教育家型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提供成长支撑: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创新课程与课堂文化,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学校通过课程整合与思维课堂的文化创新,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着力建设课程文化,建立“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学生未来”的课程价值观,确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的课程理念,把“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表”作为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与学生共同设计课程。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为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壁垒,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边界,设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程,设置有生活气息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基。
通过课程整合,激发教师的文化自觉,在创新与实践中自主成长,培养理性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智慧。比如一名教师自觉寻求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开设“成语中的物理原理”课程,在杯弓蛇影、刻舟求剑、扬汤止沸等成语中,通过平面成像与光的折射、相对运动与参照物、水的蒸发与温度变化等物理知识,分析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让语文与科学互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灵动而充满趣味。
学校提出建设“思维课堂”,其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学,深度思考”,主要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文化特质是“鼓励挑战和创新,包容错误和失败,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质疑探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激励思维的独特性,强调反思的深刻性”。在思维课堂建设中,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重视教师对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通过思维课堂增效减负,并作为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精化作业、分层设计作业,加强集体备课,切实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思维课堂建设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抓住教学的本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志性特点。
把握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必须寻找并把握合适的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引领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学校立足思维课堂建设,创新教研文化,开展对话教研。学校引领教师聚焦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专业研讨,确立了“问题中心,数据支撑,逻辑推演,形成结论”的专业听评课流程,形成了导学者与观课者、不同观课者之间对话的教研范式。
为了让教师更加容易掌握对话教研的实质和流程,学校专门开发了“课堂观察记录”,确立了3个维度、11个观察视角以及22个观察点,强化教师把握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自觉落实新课程理念。所谓3个维度,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思维课堂核心内涵;11个视角即以上3个维度的具体分解,包括自主、导学、评价、问题、讨论、生成、资源、环节、合作、展示和目标达成等;22个观察点,即通过问题的表述方式对观察视角进一步分解,比如“问题的思维容量是否恰当”,这也是教师的研究主题。
通过对话教研,教师自己确定研究主题,进行集体交流,有理有据地总结和发表观点,围绕教学实践的教育研究变得容易、自然而深入,有效地促进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方向迈进。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
第五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之路
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家型校长的必由之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天津市汇森中学
孙方
看到我发言的题目,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课程建设和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追寻我心中的教育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在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成果时,我发现,凡是教育大家,在其教育思想的实践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观和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例如,夸美纽斯的“泛智”课程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及孔子为了实现培养君子之教育目的,形成的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等等。很显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的发展要求校长要像教育家那样办学。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课程。一个学校的特色,应该反映在这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风格的课程建设上。校长要逐渐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就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天津市汇森中学是由原先以天津二中为依托的民办公助学校“天慈中学”改制成为的一所优质民办学校。我们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给每一个青春生命注入成功的密码,让每一个青春生命绽放灿烂的光彩”,我们的人才观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公民精神的未来社会的成功者。具体来说,就是以“求真、至善、尚美”为育人原则,以多元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元生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达成汇森学生品性纯洁、品位高雅、品行自励的教育理想,实现汇森教育的高附加值。“生命教育”是这两天论坛中出现的高频词,很多学校都在实施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课堂的模式。我们汇森中学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把我们的多元生命教育理解和定义为一种“全人教育”。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使学生珍惜和敬畏生命,学会生存和生活,进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这是第一个层次;更高层次,我们通过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和发展个体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与幸福,实现生命价值。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元素,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彰显教育的活力;坚持为课程融入斑斓的“多元”成分,让创新的课程建设凸显生命的魅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致力于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着力个体生命习惯的改变,让汇森中学的“生命教育”保持发展的动力。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我们构建了包括国学教育、艺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科技教育、安全教育、慈善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十大教育群落,对应达成智慧生命、修习生命、美丽生命、多元生命、创意生命等在内的十大教育目标,形成了汇森中学独具特色的多元生命课程体系。
汇森中学的多元生命课程体系,由“基础系列”、“拓展系列”和“成功系列”三大系列构成。
基础系列课程由“智慧生命”、“尊重生命”、“陶养生命”、“润泽生命”和“护航生命”五个模块构成。主要包含国家课程以及涉及到安全教育、国学教育、道德与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校本课程。基础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具备生存、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拓展系列课程由“美丽生命”、“创意生命”和“绽放生命”三个模块构成。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科技课程”、“机器人课程”、“注意力训练课程”、“思维拓展训练”等内容。拓展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成功系列课程由“经营生命”和“多元生命”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包括“领导力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智能课程”等内容。通过多元的课程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形成多元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在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幸福。
叶澜教授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使我感受很深:“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教育家“神秘化”,也不能只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才当做是“教育家”。只要为人师者能把自己的一方水土耕耘好,办学办出声色,让孩子们能够很好地成长、发展,他就可算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用心解读教育,用爱实践教育、用情体验教育、用智创造教育。我想这是我,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在通向未来教育家成长道路上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希望能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