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造绿色秀美新大通
再造绿色秀美新大通
——大通县林业局党委先进事迹
走进大通,就像进入了绿色的海洋,处处荡漾着生机与活力。大通县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重点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和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6个退耕还林(草)实施示范县之一,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科技支撑项目点。现有林业用地230.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6%,全县森林覆盖率38.1%,森林总蓄积量166.36万立方米。近年来,大通县林业局党委以“绿化山川、美化家园、为民兴林、造福子孙”为己任,秉承“情系绿荫共建高原现代林业”的品牌理念,紧紧围绕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过全体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大通林业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多次获国家、部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2006年大通县被国家绿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2007年大通县被中央宣传部等四部委命名为“全国绿色小康县”,2008年县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等三部委命名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示范点”,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评为“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2009年,大通县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林木良种基地(青海云杉)”,“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
强化自身建设,力创“五型”机关
林业局党委以“学赶先进、争当先锋,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秀美山川”为载体,围绕创建“五型”机关,引导全系统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和实际,在“比、学、赶、超”中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创建“学习型”机关。开展“二评比二观摩一建言”活动,即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中层领导干部学习笔记集中评比活动,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林学会学会小组学术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开展一次中层领导干部造林绿化成果观摩活动,开展一次林学会小组
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基层单位“一把手”和科室长向局党委集中建言献策活动。
——创建“文明型”机关。着力打造机关文化“四大板块”,即着力打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力文化建设板块,推动林业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全县林业工作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创建“服务型”机关。实施“一二三四五六”工程,即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创先争优活动;开通“两个征求意见渠道”,即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投诉意见箱;完善“三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亮明“四块牌子”,即部门标志牌、工作职责牌、人员身份牌、人员去向牌;做好“五个一”,即说好每一句话、接好每一个电话、办好每一件事、接待好每一位服务对象、做好每一天工作;规范“六个公开”,即公开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权限、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理结果、公开收费依据和标准。通过实施“一二三四五六”工程,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
——创建“廉洁型”机关。以开展“对党忠诚”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唱红歌”、“游红地”等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使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提高党员的忠诚履职意识;在总结“十佳”机关服务品牌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全系统各单位探索开展“机关星级党组织”争创活动;进一步规范单位管理和工作纪律,树立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机关形象。
——创建“和谐型”机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主要是加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深入开展专业技能大练兵活动,为干部职工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林业局党委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完善班子成员议事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政务公开,讲政治,守原则,顾大局,保证班子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步调,党委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发挥党员作用,构筑精品工程
在林业工作中,县林业局党委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推动林业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体党员干部在全县生态建设中始终充当排头兵和主力军。
林业三大工程稳步推进。将林业重点工程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强大动力,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共完成成片造林7.28万亩,封山育林17.12万亩。
全民义务植树和城镇绿化深入开展。年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05万人次,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9处,面积266公顷,营造了环保林、民兵林等纪念林,不断丰富了全民义务植树的形式。城镇绿化工作本着“增绿量,出精品,上档次”的原则,以绿廊通道建设为主线,兼顾广场绿化、街道绿化改造,共投资1421万元,先后完成县城3个广场和11条街道绿化、北川河河道绿化治理,黑水河景区改造、宁张公路13—33公里通道绿化、高速公路出口广场等绿化项目。
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共储备林业项目194项,争取专项资金9947.34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682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5.4万元,完成林业生产总值2264万元。重点开展生态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科技支撑及以工代赈造林示范基地建设等54个项目,为林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林业“三防”体系建设扎实有效。先后开展了绿盾行动、护绿专项整治、规范野生动物制品市场的“飞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巡山检查的“岩羊7号”等活动,共受理各类案件583起,查处各类案件546起,为国家挽回损失170万元,有效打击了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嚣张气焰。
集体林权制度全面开展。从2008年6月起,大通县分别在景阳镇寺沟村和长宁镇康家村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在年底顺利完成了两村344农户的确权工作,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向化乡和长宁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大通县林业局党委的凝聚力,开拓创新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林业局党委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认真贯彻执
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县委决策决议时态度坚决,不打折扣,局领导身先士卒,不怕吃苦,夜以继日,放弃休息日,深入到生产一线,抓质量、抓进度、抓安全,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而推动了林业工作的快速发展。
在各项工作中,县林业局党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秉公办事,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了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务林人精神,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管理,夯实党建基础
县林业局党委始终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生产一线为重点”的原则,严把入口关,加大局属各单位生产一线工人、妇女、技术人员党员的发展力度,近年来,共发展新党员35名,举办党员培训班6期,完成培训600多人次,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壮大了林业系统党员队伍。结合实际建立了机关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并完成了党建示范点、贫困党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和支部书记等信息表册建档工作,丰富了党建信息库。同时,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每年年初,局党委均与各党支部签订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十多项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并制定下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计划》、《党风廉政宣传工作计划》等安排意见,通过职工座谈、办学习园地、观看电教片等形式丰富党员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林业局党委将活动的开展做为促进林业工作发展的有力抓手,先后开展了庆“七一”爬山和林业生产观摩、专项资金争取评比、绿篱修剪评比、苗圃育苗观摩、厂区和庭院绿化观摩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和林业工作实际,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佳绩,在“比、学、赶、超”中争当先锋。同时,在林业生产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亮点,在桥头镇安门滩村、下庙村,景阳镇哈门村、岗冲村、兰冲村和黄家寨镇大哈门兴太等村实施了2010年高标准重点公益林工程,成为今年林业工作的精品工程和样板工程,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成为兄弟单位学赶先进和学习交流的重点。
大通全体林业党员干部职工挥洒在山川大地中的心血和汗水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从当初一弯弯荒凉的山坡变成了如今一片片葱绿的山川,全体林业人的工作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好评和肯定。
第二篇:再造绿色秀美新三元
再造绿色秀美新三元
——记优秀中共三元区林业局党委先进事迹
走进三元,就像进入了绿色的海洋,处处荡漾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三元区林业局党委以“绿化山川、美化家园、为民兴林、造福子孙”为己任,秉承“情系绿荫共建高原现代林业”的品牌理念,紧紧围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过全体林业人的不懈努力,三元区林业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多次获国家、部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201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18.9100亿元,同比增长16.2%。三元区林业局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在全省率先实现连续23年无森林火灾目标,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来,1人荣获全市林业工作先进个人,1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积极推动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确保实现三元林业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强化自身建设,力创“新型”机关
三元区林业局党委以“学赶先进、争当先锋,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秀美山川”为载体,全力抓好林业各项工作,谋求林业更好更快发展,尤阿生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通过“承诺、践诺、评诺”制度建立,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动力,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文明所站”活动,率先推行“准二十四小时”服务;首先推行“一站式”服务;主动推行“第一时间”服务,提高了林业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受到了林农业主的赞誉,优质服务已成为三元林业的一张“名片”。
2010年12月底,三元区林权登记发证面积83.6601万亩,发证率85.08%,共办理林权变更登记19个宗地,发放林权证17本,面积1314亩。共接木材运输证、植物检疫证、林地征占用报批等共4812件,办结件4812件,办结率达100%。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7个,拥有会员10604人,辐射带动农户13234户。有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解决广大林农贷款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区已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18笔,抵押林木面积6084亩,涉及贷款金额1308万元。
全区实施“一卡通”兑付现已完成31个村,占有改革任务村的100%,按照要求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任务。今年已发放护林员管护费、村级监管费71万元,其中护林员管护费54万元,村级监管费17万元,全区生态公益林个人所有者补偿费共127万元。
区林业局投资50多万元在莘口镇高山村增设毛竹示范基地350亩,进一步扩大示范成果;继续坚持示范基地适当补助相当于50元的肥料,新建竹山蓄水池补助1000元/个等鼓励措施。
据统计,2010年提前70天完成全年竹业总产值2.7亿元,竹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新建“两高一优”丰产竹林5336亩,占任务的106.7%,竹林质量明显提高;新建竹山道路建设65.5公里、竹山水池502立方米,分别占任务的109.2%和100.4%。
2010年,区森林公安分局全力组织开展了“春季行动”、“2010严打整治行动”和“攻势3号”等5次专项行动,高频度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共受理各类林业案件183起,收缴非法木材1232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134.31万元。
去年向社会发出调查问卷60份,就林业系统在依法公正执法、廉政勤政、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几方面的情况征求社会和群众意见, 收回调查问卷59份,收回意见和建议1条,群众满意率达100%。
坚持每季度定期召开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例会和每月15日局领导接访制度,对排查出来的信访突出问题和重大矛盾纠纷。一年来,严格按照新出台的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的要求,共受理信访件10件,办结率100%。
发挥队伍作用,构筑精品工程
在林业工作中,县林业局党委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推动林业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区林业建设中始终充当排头兵和主力军。
为了壮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区林业局党委非常重视引导先锋木业、盛隆木业等23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争创品牌,争取新增省级名牌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1件;充分发挥林博会等招商平台,实现林业工业规模以上产值13亿元。
草珊瑚系列产品开发项目作为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的招商引资重点,积极出台政策对来三元投资草珊瑚产业的企业予以更多的税收、用地等优惠;在
开展专项招商的同时,利用好辖区内汇天药业、三真药业等技术资源优势,继续探讨与厦门中药厂的后续合作,进行草珊瑚茶、饮料系列保健产品开发及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问题。
目前,三元区林业局正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组织申报材料,争取明年完成国家级“三元草珊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继续抓好草珊瑚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宣传推广的模式,动员和鼓励各乡镇和广大林农积极参与,扩大种植规模,力争2~3年内协助厦门中药厂申请国家GAP认证并成为全国首个人工草珊瑚GAP基地。
2011年计划新增草珊瑚种植面积3000亩,全区辐射推广种植草珊瑚面积已达到19200亩;建设苗木培育基地300亩,年培育苗木1000多万株,可供人工种植草珊瑚面积10000亩;并启动了国家级“三元草珊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
去年,投资1300多万元的曹源隧道口至格氏栲景区道路按二级公路标准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动工,预计2011年底可基本竣工。森林旅游环境正在优化,投入70多万元,对格氏栲景区部分游步道进行木栈化改造,对现有两座旅游公厕按三星级标准进行提升改造,并全面更新、规范景区内部道路、景点标识系统;海峡两岸林业博览园建设项目现已完成一期280亩征地任务。
2010年5月,三元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曾永东同志被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白叶坑林业国有采育场半专业扑火队被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突出文明成果共享,完成2个采育场生活用水改造的办实事项目;慰问生活困难职工67人;支助特困大学生2名;组织干部职工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2330元,为三明特大洪灾捐款1164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三元区林业局党委的凝聚力,开拓创新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林业局党委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推动了林业工作的快速发展。
加强党员管理,夯实党建基础
三元区林业局党委及所属12个党支部253名党员参加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党建168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建立了机关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并完成了党建示范点、贫困党员、优秀党支部和
支部书记等信息表册建档工作。
大力推进学习党组织建设,以争创“党员先锋岗”、“推广168党建工作机制 开展亮岗履职”和“创先争优”等活动为载体,在2010年组织实施的“168”党建工作机制中,实行全员履职,设置了森林资源培育岗、林业管理服务岗、森林资源保护岗等9个岗位,签订“亮岗履职承诺书”79份。
据统计,2010年,新入学参加硕士学历教育7人,原在校参加学历教育15人。今年8月,局党委选派2名选手参加演讲比赛,1人获一等奖,1人获优秀奖。局领导班子及基层单位、股室主要负责人53人已缴纳党风廉政建设保证金 17900 元。共发展新党员35名,举办党员培训班6期,完成培训600多人次。
2010年.区林业局积极响应三元区委提出的“联一帮二带三”主题实践活动,投入人力、物力,协助做好挂点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结合实际在忠山村指定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组建工作班子联系忠山村党支部工作,帮助争创“五好党支部”和“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区林业局机关党支部主动与忠山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每3位党员帮扶1户生活困难党员,明确了结对对象、联系党员、帮扶措施和完成时限等,采取慰问、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等形式,帮助他们尽早脱离贫困。
建立区楼源国有林业采育场和忠山村“场村”共建关系,培育发展毛竹丰产示范片100亩,辐射带动忠山村2000多亩竹山;区吉口国有林业采育场扶持资金1万元,协助推介忠山十八寨古民居旅游宣传;帮助红印山社区改善办公设备和部分基础设施。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林业局党委将活动的开展做为促进林业工作发展的有力抓手,先后开展了庆“七一”爬山和林业生产观摩、苗圃育苗观摩、厂区和庭院绿化观摩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和林业工作实际,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佳绩,在“比、学、赶、超”中争当先锋。
今年7月,还表彰了三元区楼源国有林业采育场党支部等4个先进党支部,三元区吉口国有林业采育场党支部等4个开展“三元要发展 党员应先行”和“争当模范党员 建设温馨支部”双主题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黄亮等38名优秀共产党员,张莉等1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在党的建设方面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元全体林业党员干部职工挥洒在山川大地中的心血和汗水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从当初一弯弯荒凉的山坡变成了如今一片片葱绿的山川,全体林业人的工作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好评和肯定。
第三篇:创建特色绿色秀美家园申报材料
创建特色绿色秀美家园申报材料
***市**区***街道***社区位于民安步行街南侧,占地面积98,33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现有常住户1235户,3788人,驻社区单位4个,商业网点87个,是**区老城区的文化、商贸中心。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创建绿色社区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区居民的满意,被葫芦岛市政府评为“绿色社区”。社区还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和谐社区、三八社区示范岗、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先进单位、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区十星级标兵社区、先进党总支、学习型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无刑事案件社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被**省评为“二十佳社区工作者”。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营造创建氛围
几年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将其作为传播绿色文明、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载体。社区成立了以居委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居民积极分子参加的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的要求和目标,组织学习创建标准,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分析重点难点问题,讨论解决整治措施。每年都印发宣传单1000多份,使辖区内的居民住户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一个创建绿色社区的氛围。
二、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促进绿色环境建设
在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中,社区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植绿护绿、认养绿地活动。植绿护绿岗的党员刘素珍、杨万春同志主动认养绿地500平方米,他们自己投资买来花籽和树苗,将自己的大部分心血都倾吐到花园里,几年来他们早出晚归,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种植了云霞灿烂般的四季名花,供居民观赏,人们称他们的花园是“百花园”。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的3000平方米绿地都被党员和居民认养,使社区内呈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真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三、大力开展科普宣传 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在绿色社区的创建过程中,社区特别注重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一是常年开展大型科普讲座活动和图版展览,具体活动有环保、医疗知识、节约用水、用电、禁毒、计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等知识讲座。二是利用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党员、居民、志愿者、青少年进行学雷锋为民服务和护绿爱绿环境大整治活动,清理绿化带废弃物、垃圾、拔草、剪技、清理乱张贴、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等。三是每年坚持开展邻居节活动,以“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创文明”为主题,面向居民广泛征集“金点子”,并向居民发放了“公民道德册”以及邻里之间通讯录,并组织开展奉献日活动,清理小区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和谐、美好”的新型邻里关系,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彻底改善小区环境 积极创建绿色社区
在绿色社区的创建过程中,社区始终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从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使居民是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几年来,社区先后解决了开发公司遗留下来的下水井堵塞、电子门受损等问题;将育新院内近300平方米的路修好,铺上了崭新的方砖,并且在路的两侧安上了路灯;针对佳成、实验、教委楼附近道路不平,地面露土等情况,协调老城区改造指挥部将道路修好并铺上5200平方米的步道方砖,在教委和佳成楼中间又修建了铁桩,解决了噪音扰民和人身安全问题。几年来,社区在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工作中,共协调资金17万元,使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的脸上露出温馨的笑容。
几年来,社区通过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居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都在不断的提高,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社区内营造了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邻里关系和睦,人们安居乐业,充满生机活力的良好氛围,把我们社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居住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加快建设绿色社区的步伐,促进生态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造绿色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第四篇:5年再造一个新南昌
[江西日报] 南昌重擂发展战鼓:5年再造一个新南昌
稿源:江西日报
2011-09-06 07:23:00
中 小】 【浏览字号选择:大
城建:形成双核三圈五组团——红谷滩是“心脏”
交通:打造城市干线十横十纵——总里程571公里
民生:完善各项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办实事工程
9月5日,记者从南昌市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获悉,南昌市生产总值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即从2005年的1008亿元到2010年的2207.1亿元;未来五年,经济总量则“再造一个新南昌”。同时,南昌将在城市功能、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让市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红谷滩打造成标志性区域
随着南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建实施,瑶湖、昌南、梅岭、乐化、九龙湖五大组团规划建设逐步展开。目前,南昌城镇化率达65.7%,森林覆盖率达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生态优势日益成为南昌的城市品牌和发展后劲。
作为南昌的“心脏”——红谷滩新区发展再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把红谷滩新区建设成为集居住、工作、生活于一体的现代新城,使之成为代表南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性区域。加快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建设,统筹提升老城区服务业态,着力打造城中、城东、城南区域性特色商圈。从而形成“双核三圈五组团”,构建大南昌。
都说老城区“挤”,南昌将对老城区“动手术”,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交通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主要措施是美化湖泊、活化水系、优化交通,加大动拆迁力度,完善分区规划、启动单元规划,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十横十纵”布局城市干线
构筑大都市过程中,南昌突出交通先行,加快快速路网、城际高铁、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以此带动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落实到具体工程是推动南昌高铁西客站、火车站东广场、南外环高速公路、南昌新港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区域交通运输体系。
与此同时,南昌推进以“十横十纵”、“井”字型为骨架的方格网状城市干线道路规划建设。据了解,规划“五横三纵”城市快速路,总里程254公里;规划“五横七纵”干线性主干道,总里程317公里。由此,城市干线道路网总体呈“十横十纵”布局,总里程571公里。
公共交通成为众多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法宝”,南昌市将建立智能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努力做到公交优先、公交优惠,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快速道路交通体系。并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号、2号线建设。
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
截至2010年底,南昌市共有41家世界500强、46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大企业给南昌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从而增强了南昌实力。过去五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实现四年翻一番,2010年达322.3亿元。财力增长的同时,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每年实施6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未来五年,南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安排,继续为民办实事工程,努力实现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
着力扩大就业,鼓励自主择业、全民创业,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切实帮扶城市困难群体,特别是要通过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多途径、多举措减少城乡贫困人口。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免费保健体检、15分钟医疗服务圈。
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力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低保综合质量,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施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第五篇:转型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
文/赵发中 蒋科峰
多少年来,拖着煤炭这辆全国能源供应列车,山西经济“前行易转向难”。喊了多年,提了多年,山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对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山西,转型已成为事关山西未来,事关人民福祉的不二选择。正如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所说,转型发展是山西的命运、前途之所在。
山西因煤而兴,又为煤所困。山西作为全国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不论GDP增长还是财政增收,靠的就是煤焦冶电单一化的支柱产业,这种严重依靠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经济面临共同的难题,丢开资源不行,依赖资源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到依托资源但又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
山西发展转型的出路唯有改革,目前推进改革的尚方宝剑,就是掌握并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和移植推广国外经验的优先权。改革就是要闯出一条路,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只要符合综改试验的方向和目标,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煤炭大省的酸楚与无奈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的产煤量在120亿吨以上,其中的3/4贡献给了全国各地。“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一列,可以绕地球三圈”。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山西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煤炭的印记。
这也使得山西的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个产业就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而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还造成了山西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目前,在山西全省有2万平方公里因采煤形成采空区,相当于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8。山西的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山西每采一吨煤就要破坏
2.48吨水。
因此,山西省上上下下早有这样的共识:当前山西的经济发展已经难以持续了。
而与之相比更显无奈和酸涩的是,山西居民并没有因采煤而致富,一掷千金的煤老板绝对不是山西的代表——目前山西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
这被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崔满红称之为资源诅咒的怪圈在作怪:从全球经济历史的视角考察,资源充足时该地区表面的经济繁荣会在资源枯竭时荡然无存;就总体而言,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落后于其他地区的——这种趋势,全世界都没有改变过。
随着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不断被挖掘生产,资源诅咒的怪圈已经开始套在了山西老百姓的头上——在山西,不少“以煤立市”的城市其实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其经济已经面临着后继发展乏力的难题。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官员、学者专家,还是普通大众,每一个山西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不久,在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的讲话中,列举出了的一组让山西人不能不深刻反省的数据:“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排全国第21位,先后被广西、内蒙古、陕西、江西、天津超过,四年后退五位。从人均看,2005年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排全国第15位,2009年为85.5%,下降3.5个百分点,后退两位。从增速看,“十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3.3%,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l0.5%,在中部和周边均排末位。
转型跨越是“华山之路”
山西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越来越少,一些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路子难以为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形势,原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曾说:“对山西来说,转型发展是痛定思痛之举,是改革创新之举,是跨越发展之举!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
路子不能再走了,必须转变,越早越主动,只有在转型中发展,才能为发展赢得空间。”2010年9月,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拜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专栏),就资源型经济转型进行了会谈。会谈中袁纯清表示,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不转型将难以为继。
转型跨越是摆在山西面前的“华山之路”。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虽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己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人,在2010年各项经济统计指标中,山西在中部六省排名靠后,所以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
转型发展要做好两件事: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型产业。转型并不是放弃煤炭,而是要提升改造煤炭工业。煤炭工业的提升,就是要借助煤炭资源整合的成果和“综改区”的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大力发展煤电、煤焦、煤气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虽然转型任务艰巨,但山西转型的基础条件还是不错的,例如“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综改区的设立,更是给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山西的资源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优势不突出、资源面临枯竭的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抓住国家支持建设综改区的多项优惠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转型。要在现有常规能源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转变单一煤炭开采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新能源。
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目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思路基本明确,即利用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巩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并实现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定位是,以构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
“既然叫„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应该为中国资源地区、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介绍,山西属于中部地区,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因此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曾撰文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今后必须要走循环经济的路线,才能摆脱目前过度依赖煤炭的困境。
“煤炭对全国、全省而言,不会存在枯竭的问题,但对某一个地方则会。所以,对一个县、一个市来说,为煤炭产业寻求替代产业的问题必须考虑。”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专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山西在寻求煤炭替代产业上应先行先试,做好煤炭主业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帮助煤炭主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非煤产业,并使其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也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必须面对的课题。
袁纯清表示,顺着循环经济的路径走下去,可以有效激发废弃物资源化的潜能和特质,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一种资源优势放大和扩展成几种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突破自我才会拥有未来
山西的转型发展是要“闯”出来的,所谓的“闯”,主要是指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突破自我的束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要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转型发展的理念,把握转型发展的规律。
首先,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制定规划,确立转型发展的方向;通过强化载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狠抓项目,搭起经济转型的框架;通过提供服务,推动各项转型任务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也不能丢。尤其是经济发展处于关口的时候,政府综合运用政策、税收、行政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的走向,刺激和疏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转型发展的主体。要把各类企业和全省人民推到转型发展的最前沿,形成全民促转型的社会氛围。没有国有、民营企业家的自主创业,没有广大干部、全省人民的参与和推动,就没有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资源的基础作用。山西因资源而兴盛,也因资源而衰退,但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投鼠忌器。不能放弃资源找资源、脱离优势找优势,而应把煤炭资源作为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依托煤炭资源固有的能源地位、煤炭开采完成的资金积累、煤炭销售形成的人脉网络,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山西集中。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这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四,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方式由依靠自然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大技术改造、素质培养、质量建设、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的力度,靠科技和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实践证明,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经济转型的步伐就会更快、成效就会更明显。第五,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节能减排的尺度作用。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检验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坚持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不立项,未通过环评和节能评估的不开工,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不投产;国家产业政策明令关停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坚决淘汰;全面推广节水、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未来的实践会证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将实现山西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转型之路,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十二五”期间,山西将以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扩展阅读
山西省省长王君谈转型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对山西3400万人民的关怀。我们要紧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实用好这一重要平台,大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山西以挖煤为主,煤焦冶电占工业的80%以上,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不健康的。我们不仅要搞煤焦冶电,还要搞新兴产业,搞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
其次,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将着眼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再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乡二元结
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为此,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巩固提升已实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的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改善。
第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和民生欠账较多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民生全面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做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解决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