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学_稳态与环境
生物学<稳态与环境>王金帆9/9/2013
1.生长激素:促进茎,抑制侧芽,产生向光性
细胞分类素类:促进细胞生长分裂
赤霉素类:促进种子萌芽,茎、叶生长,开花结果
脱落酸:抑制生长,休眠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2.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3.外正内负-极化;兴奋:外负内正-反极化
极化-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极化:复极化
4.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联系
6.下丘脑:某某释放激素
垂体: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促进重吸收>,催产素<刺激子宫收缩>
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和分泌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的生成和分泌
促卵泡激素:促进精子、卵子生成、成熟
黄体生成素:卵巢、睾丸间隙细胞促进卵泡成熟
生长激素:全部组织<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
黑色细胞刺激素:上皮色素细胞<增加黑色素的合成与扩散,变黑>
甲状腺激素:生长发育,能量代谢,促进骨骼成熟,发育与代谢<缺乏呆小病>
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生命;盐皮质:调节电解质,水分,保持稳态
胰岛素:<蛋白质>,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心肌收缩
肾上腺髓质:紧急情况,血糖浓度升高
7.细胞免疫<细胞内的感染,T主要无B>:抗原
8.体液免疫<细胞外体液感染,B主要T辅助>:抗原
9.HIV攻击辅助T,逆转录酶病毒
10.种群:同一物种
群落: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及非生物群落<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1.种间关系:竞争,寄生<一利一害>,捕食,共生<共利>
种内关系:斗争,互助
12.陆生生长型:乔木<最高>、灌木<第二>、藤本、草本<最矮>、附生、地表
13.(P)生产者:自养<硝化细菌>
(C)消费者:异样
(D)分解者:异样、腐生
14.能量金字塔无倒置
15.NH3-硝酸盐:硝化
含N有机物-硝酸盐:氨化作用
硝酸盐-N2:反硝化
16.负反馈:维持稳定
正反馈:破坏稳定
第二篇: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 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
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18.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19.无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所引起的的生物学变化一般是可逆的,当停止接触化学物后,不能检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不能使机体对其他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影响的易感性增强。20.损害作用:生物体接触外来化学物期间或停止接触后(1)机体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是不可逆的(2)对某些环境因素不利易感性增强(3)代谢速度降低和酶系的相对活力发生异常改变。
21.效应:表示接触到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22.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23.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24.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25.危害性:有毒物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26.致死剂量:表示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27.绝对致死剂量:表示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8.半数致死剂量: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2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中仅有个别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0.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1.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32.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合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33.最高容许浓度MAC: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34.最小有作用剂量: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35.急性毒性作用=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36.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鱼类,水蚤类和藻类。
37.亚慢性毒性试验: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38.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39.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有害生物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做的强制性的法规。
40.环境质量调查:了解环境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41.环境质量预测:对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做的推断,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环境法规,对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以及规划区域性人口资源、生产布局的重要的基础性依据。
42.环境质量调控:应包括狭义及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调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调节和控制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和不超出允许的容纳量。广义的调控:采取人工手段,使环境要素变化不超过或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43.浮游生物:具有很少或没有克服水流的能力,随波逐流的生活于广阔水域或大洋的微型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长期以来就被用作水质的指示生物,有些种类对有机污染或化学污染非常敏感 44.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栖息在水底或附着在水中植物和石块上肉眼可见的,大小不能通过孔眼为0.595mm(淡水)或。。(海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包括水生昆虫、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圆形动物、扁形动物以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微型生物: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常用的方法是PFU法 45.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6.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数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47.受污染的水质自然的恢复原样的现象称为自净作用1.重大的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有毒物质的污染.5.生态环境破坏。
2.环境问题类型和实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环境生态的破坏。实质: 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3.环境生物学的发展:(1)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环境生物学的开端。(2)以后的毒理学级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主流。国内70年代末农药的毒理学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遗传毒理学。(3)认为胁迫下环境多样性的保护。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三个对象(1)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省区效应和生态效应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级适应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2)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和应用。(3)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及生物修复。5.环境生物学的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2)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3)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6.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和实验(2)实验室实验(3)模拟研究
7.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毒理学的研究2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4保护生物学8.我国在本学科中存在的主要优先领域有哪些方面(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其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食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9.环境污染的概念、类型、含义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的类型: 1)按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 3)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4)按污染产生的原因: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 5)按污染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污染。环境污染的含义: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各种变化所衍生的环境效应。10.污染源类型: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11.三致作用,优先污染物的含义、种类。三致作用: 致畸 致癌 致突变。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12.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迁移方式及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2)物理化学迁移3)生物迁移。影响迁移的因素:内因: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外因: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3.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及内容,转化结果: 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内容:污染物的物理转化是指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的转化。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是指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吸收和代谢作用发生的转化。解毒和激活作用统称为生物转化
转化的结果:可是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降低,甚至转化为无毒物质或形成易降解的结构,以增加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使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的结构
14.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
特点: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特殊转运,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与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胞饮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生物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15.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及其意义
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意义:1)研究环境污染物生物转化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有助于阐明污染物对生物机体作用机理。3)解释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4)判断或评价环境中外源性五指对机体的危害程度,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概念及其的异同点;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的浓度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 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异同:生物放大是针对食物链关系而言,污染物浓度的比较:高营养级和低营养级生物;生物浓缩对象: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污染物浓度的比较:生物个体和环境; 生物积累:随着生长发育,浓度系数不断增大。
17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后果:
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现象。后果:①水体外观呈色,变浊。②水中散发出不良气味。③溶解氧含量下降。④水生生物死亡。⑤产生藻毒素。⑥污染饮用水源。
18.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不同水平机理;
大量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对生物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映出来。(1)污染物在生物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2.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2)生物体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对细胞的影响2.对组织器官的影响(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的变化。(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1.对生物种群的影响2.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19.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酶活性的诱导:1.混合功能的氧化酶(MFO)2.抗氧化酶防御系统酶3.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20.DNA修复类型;(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复制后修复
21.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对生物体影响类型
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
22.联合作用及其类型;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称为联合作用。根据生物学效应差异,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23.生物测试、主要类型及其含义
生物测试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类型:根据生物测试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测试方法、中期测试方法和长期测试方法。根据实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分为静止式生物测试和流动式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生物测试、多物种生物测试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DNA损伤试验等等。
24.蓄积毒性类型;物质蓄积;功能蓄积;如何判断蓄积作用;生物半衰期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蓄积分类①物质蓄积②功能蓄积。物质蓄积:环境污染物不断进入机体内,其吸收量大于排出量,使其在体内的量逐渐积累增多。功能蓄积不断进入机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反复作用机体,引起机体一定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并逐渐累积加重,最后导致出现损害作用。评价: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是引起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的基础。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5.突变及其类型;Ames试验的原理;细胞遗传学试验方法(微核试验);DNA损伤实验; 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称为突变.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Ames试验:利用一种突变型微生物菌株与被检化学物质接触,如该化学物具有致突变型,则可使突变性微生物发生回复突变,重新成为野生型微生物。细胞遗传学试验;(1)染色体畸变试验(2)微核试验①动物体内细胞微核率检测试验②细胞培养微核试验人淋巴细胞、中国地鼠卵巢或肺成纤维细胞。③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DNA损伤试验:(1)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2)DNA修复合成试验(3)单细胞凝胶电泳
26.致畸作用及其特点: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特点:1胚胎与致畸物发生作用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敏感性,2毒性作用带小: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27.致癌作用及其特点:细胞癌变学说;癌变过程机理;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包括有机、无机、天然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一次效应较大;从机理看,一般都和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或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过程机理:⑴引发阶段:是致癌物引起的变化成为永久性变化,是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此种引发过程需时较短,一般为不可逆过程。⑵促长阶段:促长是经过引发的癌细胞不断增值直至形成一个临床上可被检出肿块的过程,是癌的增值阶段,促进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一般为可逆过程。⑶浸润和转移阶段已形成的癌肿不断发展,逐渐侵害周围的正常组织,并扩散到较远的部位。28.微宇宙法及其试验方法种类:微宇宙法;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试验方法:自然微宇宙、人工微宇宙、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室外水生微宇宙、土壤核心微宇宙、模拟农田生态系统。29.生物监测及其特点、优点缺点: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论据。优点:①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②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③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④监测灵敏度高⑤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⑥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⑦可以在大面积及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有布点进行检测。(易于大范围作业)缺点:①不能像理化检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速度较慢)②不能想仪器那样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精度较低)30.指示植物、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常见大气污染指示植物举例、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
指示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称为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它包括指示植物和指示动物两大类。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①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②生长期长,能不断萌发新叶;③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④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常用大气污染指示植物:①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地衣、苔藓;②氟化物污染指示植物:郁金香、唐菖蒲、玉簪等;③臭氧污染指示植物:洋葱、萝卜;④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指示植物:矮牵牛、早熟禾、繁缕等;⑤乙烯污染指示植物:芝麻、番茄⑥氯气污染指示植物:大白菜、萝卜⑦二氧化氮污染指示植物:向日葵、番茄、秋海棠。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①现场比较评比法②栽培比较试验法③人工熏气法
31.主要大气污染对植物伤害症状特征、调查方法、注意: 特征:①二氧化硫: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点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变化。幼叶不易受害。②氟化氢:伤斑多半分布在叶尖和叶缘,在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少数为脉间伤斑,幼叶受伤害。伤斑的分布于叶片的厚薄、叶脉的粗细和走向也有一定的关系,通常侧脉不明显或细弱的叶片受害斑多连成整块,位置也不固定。侧脉明显的叶片伤斑多分散在脉间;平行脉叶片的受害部位常在叶尖或叶片的隆起部位;叶质厚硬的叶片伤斑常分布在主脉两侧和隆起部位或叶缘;大而薄的叶片伤斑多分布在边缘,常练成大片。③氯气:大多为脉间点状块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模糊。重时全叶失绿漂白甚至脱落。④氨气:大多为脉间点状块伤疤,伤疤褐色或褐黑色,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的快。⑤二氧化氮:大多为叶脉间不规则形伤斑,呈白色、黄褐色或棕色,有时出现全叶点状斑。⑥臭氧:大多为叶面散布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黄褐色,少数为脉间块斑。⑦过氧乙酰硝酸酯:叶片背面变为银白色、棕色、古铜色或玻璃状,不呈点、块状伤斑,有时在叶片的先端、中部或基部出现坏死带。⑧乙烯:叶片发生不正常的偏上生长(叶片下垂),或失绿黄化,并常常发生落叶、落花、落果肌结实不正常的现象。⑨酸雾(硫酸、盐酸、硝酸等)叶上出现细密、近圆形坏死斑。调查方法:⑴现场调查法⑵植物群落检测法⑶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⑷地衣、苔藓监测法⑸微核技术的应用⑹污染量指数法⑺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注意问题:⑴区分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与其他因素对植物的伤害⑵有害气体会使植物受害⑶冻害、病虫害、肥料不足、农药药害等也可使植物受害,并且有时它们所产生的危害症状十分相似,容易混淆。
32.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污水生物系统及其对水体污染的评价:
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有七种方法。1.)一般描述对比法2.)指示生物法3.)污水生物系统4.)生物指数5.)种的多样性指数6.)生产力7.)残留量指数I及富集系数K
污水生态系统:由于受污染河流的自净过程而导致自上游至下游形成一系列在污染程度上逐渐减轻的连续带,每一代都生存有大体上能表示这一带特征的动物和植物。根据一条河流中一定区域内所发现区系的动物和植物区系来鉴别该区域内有机污染程度。河流按其污染程度划分为以下三带: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
污水生物系统法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①主要应用对象是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水域,在重金属和其他工业污水引起的污染水域的应用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②注重单纯以某种生物评价水污染,一定程度上可靠性受影响,且没有定量关系;③需要较熟练的生物分类知识,对于非生物专业工作者很困难,同时工作量大,费时间。
33.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
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⑴Beck生物指数 ⑵硅藻生物指数 ⑶颤蚓类与全部底栖动物相比的生物指数 ⑷水生昆虫与寡毛类湿重的比值 ⑸特伦特生物指数 ⑹钱勒计分系统 ⑺污染评价均值 ⑻污染生物指数。多样性是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的比值。生产力是反映一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个指标。
34.生物标志的概念、类型、特异性、应具备的原则、在监测评价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在任何生物学水平上用于测定污染物暴露和效应的指标,包括亚个体、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类型:生物标志物种类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⑴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差异很大 ⑵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生物在化学品危害的监测和危害中都有应用价值 ⑶乙酰胆碱酯酶特异性受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抑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基本原则:⑴一般指示性 ⑵相对敏感性 ⑶生物特异性 ⑷化学特异性 ⑸反映的时间效应 ⑹固有的变化性 ⑺与高级生物学水平上的效应关系 ⑻野外应用价值灵敏性高、响应快、检测较为方便、特异性高
35.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概念、研究内容、研究原则.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作用物、环境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患病人群与环境中某些因子有无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找出剂量-----反应关系,从而从复杂的综合因素中推导出病因的假设,确定病因。研究内容:⑴调查不同地区特异性疾病的人群分布(包括年龄、遗传特性、性别),地区分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时间动态(包括变化、季节变化、短期变化)⑵调查致病因子的环境分布 ⑶分析调查结果,评价影响,提出卫生标准⑷综合实验结果,提出和验证病因假说。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原则:⑴选择样本要有代表性 ⑵调查设计要有对比性
36噪声、城市噪声的来源、噪声污染的特点、环境噪声标 噪声: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既不需要的声音。城市环境噪声来源:⑴交通噪声 ⑵工业噪声⑶施工噪声⑷社会生活噪声环境噪声污染特点:⑴环境噪声是能量污染,发生源停止发声,污染及自行消失⑵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要考虑受害者的审理和心理状态。⑶环境噪声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环境噪声标准:环境噪声标准的制定是以保护人的听力、睡眠、休息、交谈、思考为依据,按照不同的地点和人的行为状态制定适宜的标准 37.大气气态污染物的类型、固体废物的类型
常见的五大类:1一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2以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4碳氧化合物5卤素化合物等。对于气态污染物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固态废物的类型:1)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2)按其危害性状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3)按其形状可分为固体的(颗粒状、粉状、块状)和泥状的。固体废物分类:1)矿业固体废物:来自矿物开采和矿物选洗过程;2)工业固体废物:来自冶金、煤炭、店里、化工、交通、食品、轻工、石油等行业的生产和加工过程;3)城市垃圾:主要来自市镇居民的消费、市政建设和维护、商业活动;4)农业废弃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禽畜饲养过程:;5)放射性废物:主要来自核工业和核电的生产、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医疗和有关科学研究活动等。38.废水处理方法类型及其种类;基本要求
类型:物理法:1沉淀法(或重力分离法)2过滤法3离心分离法4浮选法(气浮法)5吸附法6萃取法7吹脱法8蒸发结晶法9反渗透法
化学法:1化学凝聚法2中和法3氧化还原法4离子交换法 生物处理方法的四个要求:1要求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得到透明的处理水。2尽量去除N、P等营养盐类。3尽可能减少生产的污泥量4尽可能将有用的物质作为资源加以回收。39.大气污染物净化方法的类型及种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1重力沉降2旋风除尘3静电除尘4过滤式除尘
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和净化1气体吸收法2气体吸附法 生物处理法1生物吸收法2生物洗涤法3生物过滤法 50.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特点,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1)土著微生物:自然训化2)外来微生物:竞争,存活,优势种。广谱、极端微生物3)基因工程菌(GEM)
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1)微生物营养盐2)电子受体3)共代谢基质4)污染现场和土壤的特性5)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40.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
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1)物理和化学方法:废矿石和尾矿;覆盖石头泥土高炉渣和煤灰渣;水泥原料(2)生物方法:植物修复 动物修复
城垃圾的处理和利用1填埋法2堆肥法3制取沼气4焚烧 41.废水污染的指标种类:
1)生物化学需氧量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2)化学需氧量它是度量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常用水质指标。3)总需氧量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4)总有机碳的测定方法类似于TOD5)固体物质6)含氮化合物:废水中的氮主要以四种化学形态存在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7)pH值8)生物污染指标一般以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这两个指标来检测水体遭受生物污染的程度,特殊情况需进行病原体的检测。
42.BOD的含义、机理、BOD曲线、种类;COD含义及其与BOD的关系;TOD、TOC及其与BOD及COD的关系 BOD: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典型的BOD曲线分七个阶段:(1)微生物增殖的迟缓期(2)细菌的对数生长期(3)耗氧平缓期(4)原生动物耗氧峰(5)耗氧再次平缓阶段(6)硝化细菌耗氧峰(7)微生物都在继续减少化学需氧量(COD):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关系:COD一般表示沸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量的98% BOD反映的是微生物能够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的数量。COD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耗氧量,写作CODNB。BODu=1/3CODB的原因(1)微生物通过导化作用氧化分解1/3的有机物(2)2/3营养基质通过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同化)转化为细胞物质BODu=1/3CODB+2/3CODB0.8=0.87CODB
BOD5=2/3BODu=2/3×0.87CODB=0,58CODB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无能全部被生物降解,也即假定COD=CODB
BOD5/COD的MAX为0。58。COD=a×BOD5+b总需氧量TOC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TOC、BOD、COD之间的关系是BOD5/TOC=1,38CODCr/TOC=3.13~3.45各项有机污染物指标之间的关系,TOC>CODCr>BOD5。
43.水中固体污染物的种类及含义:(1)总固体(TS)指单位体积的水样在103℃~105℃蒸发干后的残留物质总量;(2)悬浮固体(SS)与溶解性固体(DS)被滤器截留的固体称为悬浮固体SS通过滤器进入滤液中的固体成为溶解性固体DSTS=SS+DS(3)挥发性固体(VS)与非挥发性固体(FS)把水样中的固体物,经550℃灼烧1h,固体中的有机物即被气化挥发,此即为挥发性固体VS;残剩的固体为非挥发性固体FS,它主要是有砂、石、无机盐等组成的灰分。水质的生物学指标: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这两个指标。
44.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微生物能合成各种降解酶,没具有专一性,又有诱导性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6)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的方式:矿化作用和共代谢作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途径: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1)光降解2)化学降解3)生物降解(1、氧化作用
2、还原作用
3、脱羧作用
4、脱氨基作用
5、水解作用
6、酯化作用
7、脱水作用
8、缩合作用
9、氨化反应
10、乙酰化作用
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2)微生物的的适应性3)化合物结构4)环境因素 45.生物可降解性: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使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学性能改变能达到的程 六种评价方法:1)测量生物氧化率2)测呼吸线3)测定相对耗氧速度曲线4)测定BOD5与CODCr之比5)测COD30培养法
如何利用呼吸线及相对耗氧速度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
1)生化呼吸级位于内呼吸线上,说明该有机物或废水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有机物或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越好。反之亦然。2)生化呼吸线与内呼吸线基本重合,表明该有机物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氧化分解,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3)生化呼吸线位于内呼吸线下,说明该有机物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生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则抑制作用越大。相对耗氧速率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a表明底物无毒,但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利用。b.底物无毒无害,可被活性污泥微生物降解,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耗氧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c.表明底物有毒,但在低浓度时可被生物降解,并随底物浓度的增加相对耗氧速率可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相对耗氧速率逐渐降低,说明生物降解逐渐受到抑制。当相对耗氧速率降到100时,表明已达到活性污泥微生物忍受的临界浓度,这时,对外源底物的生物降解已完全被抑制。d.表明底物有毒,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47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物理作用:河流自身的稀释作用和有机颗粒的下沉等。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等。生物作用:即生物有机体对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
48.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
按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可把微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兼性处理。2)按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存在的状态,可把微生物处理法分为悬浮生长系统和固定膜系统。3)按反应器的形式分类:分为完全混合式生化反应器、间歇式反应器、完全推流式反应器、固定填充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
49.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优缺点)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原理:主要利用生物(天然的或接种的),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
特点:优点:1)与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相比,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投资费用省 2)对环境影响小3)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4)适用于在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位于建筑物或公路下受污染土壤 5)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6)可在现场进行原位修复
缺点:1)不是所有污染物都可以使用,有些污染物不能使用2)有些污染物转化产物毒性和迁移性增强 3)地点特异性强 4)工程前期投入高 5)需增加生物检测项目 51植物修复:是更经济,更适于现场操作的去除环境污染物的技术。
优点:1)植物具有庞大的叶冠和根系,在水体或土壤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在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植物修复逐渐成为生物修复中的一个研究热点。3)在土壤修复中利用适当的植物种类能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放射元素4)植物修复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位点。植物对重金属的适应:在生物进化中,生长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的植物产生了适应重金属胁迫的能力,适应重金属胁迫的植物有三种情况:①不吸收或少吸收重金属 ②将吸收的重金属钝化在植物地下部分,使其不能向地上的部分转移 ③大量吸收重金属元素植物仍能正常生长。植物对环境中有机物的降解与去除的三种机理:1植物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2植物释放分泌物和酶,刺激根区微生物的活化和生物转化作用 3植物增强根区的矿化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对策: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第三篇:环境生物学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交叉的新型学科,是研究环境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人为逆境:是一门研究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2、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3、生物多样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种类、种类的遗传变异与生存环境。
4、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降解、富聚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6、逆境(胁迫):生物生长和生殖降到基因型潜能一下的任何一个因素。
7、超积累植物:指一些重金属具有超强吸收和积累的植物。
8、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9、生物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
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0、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做的反应可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11、活性污泥:是由微生物、微生物所分
泌的粘性物质以及吸附的污水中杂质所构成絮凝团。
12、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某些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未经利用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形式存在的物质。
14、共代谢:某些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单
独存在不能被降解,但若有另一可做碳源或能源的辅助基质存在,这些合成的有机物可能被降解
15、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性):化学污染
物通过食物链的各营养级生物成员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物浓度的过程。
16、异生素:存在于外界环境,可能与机
体接触,并且以某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可以以各种方式被吸收,并在体内发生生物转换。
17、半致死量:规定时间内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化学物质的浓度。
18、半致死时间:规定浓度下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时间。
1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
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20、污泥龄:指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21、慢性毒理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已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22、生物防治:令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及至消灭,使农业生物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方法。
23、持续农业:人类能更多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并同环境保持平衡从而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其他大多数生物种的农业。
24、矿化: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和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25、吸收:异生物通过各种途径经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体液的过程。
26、急性毒理试验: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为96小时,或更短的时间,能引起试验动物死
亡或剧烈损伤的一种实验方法。
5、自然逆境: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长的环境状况和因素。
6、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7、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物灭绝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科学。
8、毒理学:一门研究化学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效应的科学。
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10、生物圈:生态系统在全球尺度上的组织结构水平。包括各种层次的生命过程规律及系统特征的总和。
12、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降解或富集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13、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种植具有耐受、吸附和超积累重金属的植物,借助植物的生长吸附、积累重金属,通过植物的收获带走重金属从而消除污染的技术。
14、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的含N、P等营养元素的物质进入水体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繁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使水体失去正常功能的现象。
18.生物学富集:生物体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19.生物富集: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各营养级生物成员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物浓度的过程。
29、天敌:弄构调节和控制乃至消灭有害生物的有益的昆虫鸟类和菌类。30、有害生物:对农作物进行或产生危害的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害虫,害鸟,害兽,杂草,微生物等。
31、简单扩散:物质从浓的较高一侧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一侧扩散。
32、堆肥化:在有控制条件下,使有机废弃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矿化,并同时使有机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33、气溶胶态污染物:是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34、TSP(总悬浮颗粒):大气中粒径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35、气态污染物:包括CHx,CO2,NOx,含硫化合物,卤素等造成污染的气态物质。
36、电离辐射污染:无论哪一类射线,凡具有足够的能量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称为电离辐射,由电离辐射造成的污染称为电离辐射污染。
37、电波辐射污染(非电离辐射):当电磁波的辐射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对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
38、噪声污染:环境中不协调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
39、热污染:大量的废热(含热废水、废气及热辐射)不断进入环境,使其环境升高,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与生存。40、病原体传播:指环境中来自于生物体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在空气,水体,土壤中的传播。
4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42、过度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开发量大大超过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量。
44、生态农业: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营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极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
45、生化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少或细胞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简答
第一章
1、当今全球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④生物多样性减少⑤土壤荒漠化⑥淡水资源危机⑦海洋环境污染⑧固体废弃物污染⑨有毒难降解化学品污染;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①水资源紧缺并污染严重②农业环境形势严峻③生态环境状况恶化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答:①生态毒理学研究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④保护生态学
3、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即①人为胁迫因子对生物关系的效应②生物系统对人类的影响。
41、环境生物学分支学科有哪些及意义?
答:分支学科有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保护生态学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意义?
第二章
1、水体的化学性污染类型及污染源是什么?答:㈠水体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包括耗氧有机物:BOD5,CODmn,CODcr和有毒有机物:有机农药;无机污染物包括有毒无机物:重金属和无毒无机物:水中的酸碱化合物。㈡污染源主要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生物污水、农业废水、此外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由大气沉降进入水体,固废物中可溶性物质经,直接倾倒入水体的固体废弃物。
2、土壤的化学性污染类型和污染源有哪
些?各有何特点?
答:㈠污染类型:①有机物污染②重金属污染③污染及化学废料的污染㈡来源:工矿来源、农业来源㈢特点:①主要有杀虫剂、除草剂及工业“三废”中的有机物。②主要有Hg、Cd、Pb、As、Ni、Cu、Zn等以农药及工业“三废”的途径进入土壤残留期长。③包括各种类型的N肥、P肥,当过量施用时,造成土壤中N、P过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第三章
1、何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多少层次类型?
生物多样性型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类、种类遗传变异和他们所生存环境的总称
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和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与世界各国的,而主要分布于具有热带森林 的国家。
3、我国生物多样性有何特点?其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特点:①物种丰富 ②特有属、种繁多 ③区系起源古老 ④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 ⑤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价值:①直接价值:生物资源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等体现出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价值 ③潜在价值:目前尚未表现且又有潜在功能的价值
作用:①是人类的食物来源 ②是人类药物的主要原材料 ③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工业和日用品原料 ④在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简述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有机种类型?
它们各有何作用?
答:㈠①土壤中的微生物②水体中的微生物③空气中的微生物④极端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a嗜热微生物b嗜冷微生物c嗜酸味生物d嗜碱味生物e嗜盐为生物f嗜压微生物㈡作用:①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②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③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作用④是生态系统中的初始生产者⑤是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
5、简述植物多样性有几种类型?各有何
特点和作用?
答:类型: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a藻类b苔藓c蕨类d种子植物②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③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作用:①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生产者②为其它生物创造和维持生态环境③植物也是有机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④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⑤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之一。
第四章
1、异生素的主要吸收途径(哺乳动物)有哪些?
答:①消化道(最主要)简单扩散,极少数为主动转运②呼吸道:大气中得以胜诉,肺泡上及细胞,非脂溶性,水溶性,颗粒物均可透过,其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③皮肤:表皮细胞(多数),皮脂腺细胞,汗腺细胞。
2、影响外来物质在消化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胃肠运动的变化②胃酸、肠消化液,肠细菌丛复合物③胃肠道中的食物④血流量增加,促进吸收⑤外来物质的物理性状。
3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一定范围内,土温升高,吸收升高②根系通气状况,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升高,吸收升高③钙升高,吸收升高(一定范围)④Ph值下降,溶解度升高,吸收升高⑤离子拮抗P促As。
4、外来物质在动物体内运输途径是什么?
答:①消化道吸收---肝门静脉---肝脏②呼吸道吸收---肺---循环系统③口腔直肠---血液循环④皮肤---毛细管网/淋巴网。
5、影响外来物质在不同器官组织中分布的因素?
答:①通透性②脂溶性③亲和性
6、简述动物界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①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被动转运)、肾小管主动转运(主动排泄)②随胆汁排泄 ③有呼吸道排出
④其他排泄途径:胃肠道排泄、乳汁排泄、随汗液和唾液排出、经毛发和指甲排出
7、生物转化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I相反应):外来物质的分子引入极性基团,氧化,还原反应或水解;第二阶段(II相反应)经水解,氧化还原的外来物质与内源性物质合成,生成易溶于水的代谢生物排除体外。
第五章
1、平衡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主要来源于?①自然因素 ②人为因素
2、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有哪些?
答:①污染生态系统中出现结构性失衡②污染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往往减少③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④信息网络系统遭受缺损和破坏。
3、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基因和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影响?
答:①引发生物体的基因突变②改变生物体的生化反应,甚至代谢途径。
4、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答:①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生长和繁殖的影响②导致动物的行为改变③直接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
5、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效应有那些? 答:①明显改变水域生物结构组成②引发鱼类、贝类窒息或中毒死亡。
7、土壤污染后的生物效应有哪些?答:① 对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②对农药、除草剂污染的生物效应 ③对重金属的生物效应。
8、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①都市热岛效应 ②城市化对水资源的超量使用和严重污染:a、城市地下水抽用多,补充少
b、城市对地面水域的污染日趋严重 ③城市成为了固体垃圾废物的集中产生地 ④城市大气污染远比农村严重
9、城市化对环境生物有何影响?
答:①城市中生物失去多样性:城市中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很小,甚至相当单一,而且无论是动物生态结构还是植物生态结构,都比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态结构更为简单,脆弱,是一个失衡的生态②城市成为人类疾病传播集散中心,许多疾病,其初病原并不是来自城市或本市,但往往在城市中得以大规模爆发③居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④其他污染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城市噪声白天使人相互交谈不易,长期生活于高分贝噪声中,听力减退,声音变调,夜晚难以良好入睡,噩梦不断,心里疲乏⑤城市固体污染的主要生物效应:破坏卫生 噪声污染 传播疾病 第六章
1、生物监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优点:①综合效应性:能较好的综合反应环境质量状况 ②连续监测性:能反映出某地区受污染或生态破坏后累积结果的历史状况 ③多功能性: 通过指示生物的不同反应症状,分别检测多种干扰效应 ④高灵敏性: 能真实而全面地反应外干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局限性:①反应相对迟钝: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测量结果、做出判断
②很难定性和定量化:只反映环
境中各污染物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生物毒性水平
③影响因素多:外界各种因子容
易影响生物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技能
2、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具有灵敏性 ②具有代表性 ③具有小的差异性 ④具有多功能性
3、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一般指示性②相对敏感性③生物特异性④化学特异性⑤反应的时间效应⑥固有的变化性⑦预告及生物学水平上效应的关系⑧野外应用价值。
4、大气指标生物应具备何种条件?
答:①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②生长七长,能不断萌发新芽③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④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
5、土壤污染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重金属的污染②农药的污染③放射性污染④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6、如何进行土壤微生物监测?
答: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采样时所采用的工具、塑料袋或其它的土壤取样器皿必须事先灭菌处理,再根据取样保持通气的要求,决定采用透气或密闭的容器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方法:常采用的无菌培养方法是:充氮厌氧培养法、焦性没食子酸吸收氧气法、专性厌氧菌分离法等。
第七章
1、有机物水的可生化性如何测定与判别?
答:①直接检测污染物降解率:降解率越高,说明污水的可生化性越好②测定BOD/COD比值:比值越大,污水可生化性越好,反之,比值越低,可生化性越低③测呼吸率:以时间为横坐标,耗氧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成为可生化呼吸线。耗氧量与培养时间呈直线关系,这条曲线称内源呼吸性。A: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上,可生化性越好B: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下,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移到内源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污水对微生物有一定毒性C: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基本重合,说明污水对微生物无毒,且污水中有机污染物不可降解D: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下方,说明污水对污泥中微生物有不可适应的毒性,两线之间距离越大说明污水毒性越大。
2、简述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经物化预处理后与二沉池回流淤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搅拌作用,使污泥呈现悬浮态并和污水完全混合。污水重的悬浮固体和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并降解或同化。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剩余污泥,污水因而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污水和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分离后,上清液溢流排放,活性污泥一部风自流到曝气池以保持曝气池中一定的污泥浓度,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排放。
3、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能依靠污水中的有机物或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生长繁殖②能适应曝气池环境条件③能耐受污水中有毒物质毒性而生存④能与活性污泥中存在的其它微生物共存。
4、活性污泥如何驯化与形成?
答:在反应器中加入一部分待处理污水,同时加入适量的过滤后粪便水,曝气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会变浑浊,镜检混合液可以看到大量的游离性细菌和原生动物等,表明这时混合液中微生物生长代谢旺盛,活动强,能量高,运动频繁,相互间不易凝聚。继续曝气,使反应器中BOD5下降到很低,混合液中营养开始缺乏,这是微生物便由增长期进入稳定期或内源呼吸期,其活性降低,运动性减缓,微生物相互接触后就会因缺乏足够的能量以排斥相互间的引力而不再分离,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污泥絮凝体开始形成。将污泥絮凝体沉降,排去上清液,再加污水闷曝,如此循环5~6次,反应器中污泥浓度可以逐渐增加到5%(体积比)左右,而且在驯化过程中,污泥絮凝体不断增大,混合液中游离微生物数量随着原生动物特别是固着性原生动物如钟虫,盖纤虫的出现不断减少,出水变清,以后则低负荷进水连续运行,并视污泥驯化情况逐步增加负荷,直到达到反应器设计负荷后开始稳定运行。
5、试述造成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如何控制污泥膨胀? 影响因素: ⑴污水水质:
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污水容易发生,含蛋白质或氨基酸等有机物的污水不易发生
②含大量可溶盐有机物的污水易发生,以不溶性有机物为住的污水不易发生
③活性污泥法处理陈腐污水易产生膨胀,而处理新鲜污水不易发生 ④厌氧处理后,将处理后上清液直接用活性污泥法处理,而导致污泥膨胀
⑵有机负荷:在低负荷或高负荷条件下,都易发生污泥膨胀 ⑶营养配方:微生物正常生长需要一定的c:n:P 的比例,当c:n或c:p的比过高时,n,p相对含量不足时,易导致污泥膨胀。⑷溶解氧:生化池中供氧不足时易发生污泥膨胀,一般单DO小于1.0mg/L时易引起污泥膨胀,当DO在8-9mg/L时,若有机负荷极高也易发生 ⑸温度:夏季温度高,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冬天温度低,易发生非丝状菌膨胀
⑹PH: 活性污泥是以的PH为6-8,低于6-8时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 ⑺冲击负荷:指流入曝气池内的河水量或污水水质发生突然,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
⑻地型和流态: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易导致污泥膨胀,推流式曝气池在正常条件下不易发生
控制方法:
①投加适量的凝聚剂,增加活性污泥的比重②投加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 ③改变工艺条件 ④调整水质条件
6、何谓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有何特点?
答:微生物附着在特定的载体表面上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体结构并以固着方式生长时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叫生物膜法。特点:①生物膜抗水质变化,冲击能力较强②生物相多样化③可以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
7、如何形成生物膜?
答:当污水流经填料时有部分微生物会附着在填料上,并在填料表面大量繁殖逐渐形成一层滑腻的粘液状膜,这层膜不断曾参加厚,产生分层现象,表层中的微生物主要为好氧微生物,内层处于厌氧状态,其微生物组成主要为厌氧微生物,这就是成熟的微生物膜。
8、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是什么?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在厌氧条件下,兼氧和厌氧微生物群体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因素:①接种物②污泥浓度③温度④Ph⑤抑制物质⑥原料的C:N比值和其它营养物质⑦氧还电位⑧搅拌⑨压力
9、氮素污染的危害及生物脱氮的原理是什么?
答:危害:①氨氮浓度高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鱼类和家畜安全②氨氮在硝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③氨氮会与自来水中用于消毒的余氧反应生成氯胺,消耗水体余氯,使自来水水质得不到保证④氮化合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原理:在生物处理过程中使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经氨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氮,再由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硝酸根离子,最后硝酸根离子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氮气而从液相中释放到空气中。
10、生物除磷的生物学机理及影响生物除磷的因素是什么?
答:生物除磷的生理基础是污泥中存在一类聚磷菌,聚磷菌有在好氧条件下其细胞内积累磷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的能力。目前对聚磷菌积累磷机理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过度积累和贪婪吸收。①过度积累是指微生物暂时处于磷缺乏状态后,转移到含有丰富的磷素和合适营养条件下能大量快速吸收磷并以多聚磷酸的形式积累在细胞内②贪婪吸收指系统中必需营养元素的等受限制,而磷不受限制条件下,如果细菌还有足够的能量时则从外界吸收磷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细胞内,作为能源储存物质。影响因素:①溶解氧DO②PH③温度④有机物
11、什么是稳定塘及其原理是什么?
答:稳定塘是通过自然的理化和生物过程来处理有机污水的池塘,又叫氧化塘。原理是:污水在塘内经长时间的停留,通过理化反应和各种微生物、动物、植物的代谢与分解活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达到稳定化的目的。影响氧化塘处理技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温度、养料及有毒物质含量。
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这一陆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控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及一些工业污水,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来实现污水资源化和无害化。
13、有机污水生物资源化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是利用污水中营养物质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或菌体蛋白。
第八章
1、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①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②污染土壤③污染水体④污染空气
2、城市垃圾的危害有哪些?
答:①破坏环境景观②干扰破坏环境功能③污染环境④生物性污染⑤易引起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5、影响堆肥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有机质的含量②通风量和通风频率③水分④CN比⑤Ph
评价体现在:①去除率%=原-现-现
3、垃圾填埋发电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A*100%②次生增加率%=现-原/原*100%答:优点:①简单易行,可以利用垃③毒性下降率%=原毒水平-现毒水平/原圾沼气发电②投资少,成本低③管理方毒水平
便,技术成熟;缺点:①占地多,存在渗4.2、水体富营养化如何控制?常见的有滤液污染水体问题,防渗层难做好②垃圾效修复方法有几种?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主要是CH4,CO2,污染答:消除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问题还大气,阻碍植被生长破坏臭氧层,CH4为在于削减湖泊水体的氮磷以及底泥有机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发碳和氮磷的负荷,消除水体中藻类疯长的生爆炸。
基础,达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提高
4、如何利用蚯蚓处理垃圾?
水体透明度的目的。修复方法有:①除磷答:先要对垃圾进行分选,去除石块,脱氮削减有机碳②破坏分层现象③化学砖瓦和玻璃等无机成分,然后接种蚯蚓。除藻④生物法除藻⑤源头控制 蚯蚓以有机垃圾为食料,把其转变为蚓类-----一种优质的腐殖酸类肥料(除含养分
39、环境与逆境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方外还含有植物生长刺激物质)和蚓体蛋面?
白。答:包括三个方面:大气、水体、土
6、固体废弃物生物能源化-----酒精发酵的壤方面的污染。
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水解:由于参与酒精发酵的主要微生物----酵母,只能转化糖为酒精,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和纤维素原料转化成酒精。因此,含纤维素类有机废弃物制备第一步,是必须把不能被酵母直接利用的淀粉和纤维素等非糖原料通过各种方法如酸水解和酶水解的方法转化成糖,第二步是由酵母菌发酵成酒精对糖质原料则可以不经转换而直接利用。
7、如何利用生物去除固体废弃物的重金属?
答:微生物淋滤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嗜酸性硫杆菌的生物氧化作用以及其产生的低Ph环境,使难溶性形态存在的重金属进入液相,再通过固液分离而去除。生物淋滤法:共分五步
①污泥预酸化至PH4左右 ② 添加能量物,如元素硫等 ③回流污泥以添加接种物搅拌并在好气的条件下培养数天至数周 ④污泥压滤脱水 ⑤脱水污泥的石灰中和。滤液重的重金属通过石灰沉淀去除。
第九章
1、简述生物修复的基本内容及类型?
答:㈠生物扩增-----接种或种植具有降解或富集功能的植物或微生物;㈡生物刺激-----添加生物活性基质,刺激土著微生物的作用。类型有:①农田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②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2、简述生物修复的技术和方法有哪些?
答:㈠原位生物修复技术:①投加活菌法②培养法③生物通气法④生物翻耕法⑤植物修改法㈡异位生物修复技术:①生物反应器法②预制床法③堆制法④生物堆层修复技术㈢原位----异位联合修复技术:①冲洗----生物反应器法②土壤通气----堆制法
7、简述农业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①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②美化环境③可回收再利用④多次收割,地表长期稳定
缺点:
①针对性太强②对环境条件要求高③植株小,生物量低 ④残枝落叶重返土壤生成污染。
7、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的技术主要有几种?各有何特征?
答:①植物萃取(吸收)技术②植物固化
技术。
①的特征:a:即使在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也有较高的积累速率b:能在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c:能同时积累及重金属d:植物在野外条件下生长速率快,生长周期短,生物量高,个体高大,向上垂直生长以利于机械化作业等e:植物对农业措施如施肥等能产生积极的反应。
②的特征:a:植物修复的成本低b:有较高的环境美学价值c:植物修复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d:植物固化技术能使地表长期稳定e:能回收一定量的重金属f:可用作制成微肥的原材料g:能永久性解决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h:植物修复有两个特点:⑴是植物既可以从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中萃取重金属,也可以从轻度污染的土壤中吸取重金属;⑵是植物吸收具有选择性,它能够直接针对目标污染物进行吸收i:植物修复技术通过萃取和浓集作用可极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体积j:适用植物修复的污染物范围很广。
4.1、修复技术的设计和效果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设计体现在:①收集资料②试验设计的可行性③修复方案要有根据;效果
第四篇:环境生物学实习报告
环境生物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实习地点:莱阳肥料试验田
实验过程:参观莱阳肥料试验田,并听老师讲述试验田的历史、特色及试验田中的试验项目等。
实验内容:
一、参观试验田
我们于六月二日上午参观莱阳校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站,定位试验得到的结果准确可靠。定位试验是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洛桑,定位试验已在英国实验站研究了160多年。
定位试验的特点包括两点:间上的长期性和气候上的重复性。定位试验的这两个特点能够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利用这种试验可以进行的试验项目有:施肥对土壤质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施肥对水土保持的影响等等。研究土壤可以从土壤自身包括它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养分特点及其中酶的特点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放线菌、蚯蚓螨类等动物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本校莱阳校区长期定位试验站占地50多亩。种植有玉米、花生、大豆、小麦。试验田一共12块,36个小区,12种处理。其中9个处理是从1978年开始,另外3个处理是1984年新增的。我们重点观察的是小麦试验田,主要是研究施肥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小麦试验田占地3亩,共12块,每块田分为三部分,顺序排列,试验田在同一地片上种植同一品种,施肥不同,效果就不同,在植物成长过程中浇水除草全部统一,下雨也不例外。试验田中从长期不施肥完全靠土壤养分供给植物生长到只施氮肥、施有机肥、施无机肥、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的不同情况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田上所种植的植物(小麦)的生长情况及其产量进行研究。
长期不施肥完全靠土壤养分供给的小麦试验田明显比其他试验田长得矮,产量低,产量在40-80公斤左右。只施氮肥(无机肥尿素)的试验田长得比较青,产量在100-200公斤。平衡N、P、K的有机肥熟的比较晚,产量只比不施肥的多一点。施有机氮肥的小麦田产量与施无机氮肥的小麦田虽然同是施氮肥,但是效果有差别,施有机氮肥的小麦田涨势也比较好,品质好,果实白,在施肥之后的产量是“前少后多”的,根据老师的解释,有机肥对小麦作用的过程存在矿化率,矿化率就是植物将有机肥中的物质矿化吸收,我们能看到的矿化率在小麦中的表现就是小麦产量上的“前少后多”,效果不如无机肥起效快。而化肥中氮是以尿素的形式存在,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相对无机氮,效果明显。最好的施肥方式是有机肥和化肥合施,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
在我们参观试验田的时候刚好因为地片中的一部分因受干热风影响发生倒伏,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一下,尽管保持试验田小麦除施肥之外的条件一致,但是由于小麦生长过程中一些天气情况无法认为控制,所以采取对每块试验田取样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就不会因为一部分造成破坏而无法继续进行试验,防止试验失败。
长期定位试验站这次做的是施肥对地下影响从而引起对地上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站可以进行的研究方向有很多,从植物营养方面有以下几个:宏观调控、微观机理、从性状到质量、植物营养遗传性(植物育种)等等,还有环境科学和
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如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等等。还有土壤肥力、施肥对地上品质、土壤质量、土壤环境方面的研究。
二、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站的历史意义
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是应用基础研究,早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它采用既”长期”又”定位”的独特研究方法,解决土壤肥料上一些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具有短期常规试验无可比拟的优点。该项试验,在”长期”“定位”的特殊研究条件下,研究:长期使用化肥对地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作物高产条件下如何定量施肥与肥料配合;土壤肥力长期演变规律;施肥、土壤与作物间的循环定量关系;气象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长期施用有机肥的贡献等。
世界上最早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英国洛桑试验站从1843年开始布置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至今已持续160多年。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是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1978年在烟台莱阳潮土上由姚源喜教授开始的试验。信息量丰富,准确可靠,解释能力强,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所以它具有常规试验不可比拟的优点,所得试验数据较常规试验可靠,对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正所谓“寸金难买寸土”,我校莱阳校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站进行了三十年的试验,这是宝贵的资源,有助于我们对土壤对植物生长及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资源,为以后的研究做努力。
三、我能在试验站设计的试验
1、试验题目:施肥对土壤是否会造成污染
2、试验目的:为了知道我们在施肥过程中是否会对土壤造成一些无法恢复、而又影响人类的生存的污染,我设计了这个试验。因为我认为肥料虽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它们毕竟不是来自土壤自身的,会影响土壤的元素结构等,从而造成污染,无形中影响植物的生长,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3、试验原理:土壤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生长于土壤的植物,最主要的就是粮食,土壤通过输送养分给植物,来供给人类的生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我们要研究土壤是否在施肥过程中被污染,就要研究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是否被污染。这里的污染可以是有毒物质,也可是某种元素的含量超过其应含的量而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
4、试验方法:在环境一致、除施肥外生长条件一致的四种土壤:长期为施肥的土壤、正常施农家肥的土壤、正常施无机肥的土壤、施肥不均衡过多或过少的土壤上分别种植小麦和玉米两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这四种土壤上去一株小麦和一株玉米,并进行分析其植物体内的、元素组成和生长情况,与同一生长期内正常生长的小麦和玉米进行比较,并从结果中找出最后得到的小麦和玉米是否会对人体有不好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
5、注意:
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对土壤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以免影响长期定位实验站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以上只是我的想法,有些细节需要细化和完善,需要查找资料进行验证方法是否可行。
四、实习心得
关于此次实习,感触很多。我还有很多需长期定位试验站上做的试验,但还未成型。长期定位实验站是宝贵的实验资源,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珍惜,同时要保证实验必须有意义,不能浪费资源,因为定位实验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我认为它最适合做一些植物方向的实验研究,污染方面在做的时候要十分小心以免造成无法恢复的损害,破坏试验站。同时要做试验必须对试验基础知识掌握清楚,这是很重要的,对我们试验的设计有重要作用,要想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设计好试验,所以学习过程中要熟练掌握。主要是因为平常学习时有些问题还没弄透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我的以后打基础。
第五篇:生物学③必修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以 “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板书〕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社会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
-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一→H+ HC03(1)(双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结合成H2C03,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
-+
+
+
+
-+
--+
-+
+
-+
-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