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所属党支部:会计分院第二党支部班级:08审计1班姓名:何玉婷学员编号:0229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党的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党的先进性,并结合工作实际,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深入研究和解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所有问题。
关键字:和谐社会;意义;问题;目标
一、引言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重要丰富和发展,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又一次升华。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在国家这一高速发展的时候,果断地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它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历史性目标。它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最适合我国的实践道路,然后坚定不移地坚持实践道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教育问题、腐败问题等,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就业问题。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也不例外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我国,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又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要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工的生存,因而我国贫富悬殊的差距就更大了。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将就业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化。长期下去,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要是就业问题不及时地解决,我国将如何实现发展的经济目标,而社会又谈何“稳定”和“和谐”?
(二)贫富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由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导致中西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因个人收入差异的逐步扩大,使城乡人民的贫富差距也大大增加。贫富差距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因而政府应该在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上更加关注些。
(三)教育问题。
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是学到科学技术的唯一途径,是为振兴民族大业而为之的一项基本工作。然而如今教育问题也被人们越来越关注了,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今教育收费过高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导致这一结果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政府放开了教育机构的收费限制,使得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市场化。由此使得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的教育差距较大。不少贫困学生无法上学,造成了上学难问题。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教育完全是一项福利,其费用全都是由国家政府承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在我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是教育本应该不分贫富贵贱,但现如今农民工却要时时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上学难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四)贪污腐败贿赂问题
现在我们时不时就可以看到某某地方高官贪污受贿的新闻,可见贪污腐败贿赂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对以权谋私,通过各种腐败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国家必须坚决没收非法所得,加强打击力度。尤其是在政党内部也存在着这一现象。以为共产党员应该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怎么可以在人民头上贪污呢。我们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一旦发现这一现象,应该对当事人实施严厉的惩罚。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胡锦涛表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国家基本国情,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
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地总结我国的发展与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与统筹兼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篇:和谐社会党执政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治理国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建设。执政党建设是一个趋于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前人的、老生常谈的、普遍一般的道理,更加依赖于自身不断获得的对自身、对世界的新认识,最终达到自强、富足、智慧、博大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转型期;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和经济接轨阶段,我们的执政党处在意气风发、并不断自我否定、反省、日趋成熟的时期。本文力图对我国执政能力建设尝试初步探讨。
一、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在复杂环境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正确应对挑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党应对经济上的挑战,而且必须具备抵抗政治、文化、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反侵略能力,真正起到典范、领袖作用。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妥善处理利益格局调整中宏观微观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执政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向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增强全党拒腐防变能力、坚持立党为公、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高度严肃地对待权利运用和权利监督问题,认清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
二、当前形式下执政党须具备的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表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我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工作可融入到以下层面。
(一)遵循明治原则、时刻明确任务、采取明智方法,实现民治、法治、理治,树立开明仁德威严的“大家长”风范
依照明治原则。“明”是透明,“治”是治理。执政党的职责、工作做到党自身和群众都清楚,党的职能范围、工作程序、效率成果等等各个环节透明,做到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民众监督都落到实处,不给形式主义留空子。
时刻明确任务,是要执政党头脑清晰,时刻清楚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该做到怎样为止,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采取明智方法,既要灵巧机动,又要实心实意、实打实干。“虚浮”这个物质文明的衍生品必须剔除,不可任其蒙蔽眼睛、恣意生长,须知任何虚的都不长久,任何浮的都站立不住,克服投机取巧,克服所谓浮夸捷径。
民治,即“民”的治理。要做到使人民群众树立其坚定的信仰、勤奋淳朴的民风、文明优秀的道德素质。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不是苛刻的严刑律条,而是以人为本、合情合理,符合公众、社会道德常情要求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修补完善的通过约束少数来为大众服务的有效的强制工具。
理治,即以理治国。“理”不是简单的道理,它要党对社会运行、历史发展的法理、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实施政策、方针、路线,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手段、得力的做法达到民信、民服、民主,实现全民积极参与、全民治国为国。
(二)富国、富民、强兵,对外树立开拓、强大、和平的“大智慧”风范
“富国”即使国家富裕。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资源环境的合理优化、外交往来的独立平等等等。
“富民”即使人民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强兵”即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要拥有不断进步的现代武器和领先技术,而且要加大尖端人才投入。中国壮大军事力量,出发点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勇于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使命,不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危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假和平”。
(三)海纳百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我们党放在世界政党的参照系里加以比较和审视,借鉴国外其他政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党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在对比中看到优长,弥补不足,大大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风党纪面临的挑战
当前,党内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上。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再度摆到面前,一些问题的消极后果不可低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会继续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我党执政根基。
(二)全面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我党精确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这个大局,当前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对党的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全面实践和强化的机会,但机会多,挑战也多。
1、经济建设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企现状不乐观,国企民企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贸易壁垒有待打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城市虚假繁荣等问题。看似简单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难以根除的顽疾,经济建设是强国之本,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首抓的问题。怎样搞好经济建设,怎样协调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对当前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最严峻考验。
2、农业改革中的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更是资源丰富,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强的革命力量、最朴实忠诚的信念,党的工作是否有成效首先得看农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好转。当前党把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见证了我党的日趋成熟,体现出我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和实干魄力。首先,中央特别强调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农改中,农村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获得许多切实利益,但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娱乐设施缺乏、信息不畅等等大大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视野。其次,怎样完善农村监督机制也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民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仅对党的工作起到有效督促作用,而且能增多党群沟通、加快农改步伐。再次,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土地流失严重的局面必须扭转。我国人口多,国情复杂,农产品经济收益相对微薄。那些在家没有致富机会和技能的农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剩余,他们宁愿涌进城市打工挣钱。这样,土地流失随之而来,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另外,城市扩建、企业用地、住房建设、滥伐林木等也是造成土地流失的一个方面。最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待加深、科学种田意识的深入不容忽视。经济水平的限制、客观条件的缺乏等等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使部分农民满足于温饱或小康现状,科学种田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3、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建国以来,通过经济改革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告别了温饱阶段大步迈向小康年代,成就卓著,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缓慢,而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种种努力都是步履维艰。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入、攻坚阶段,作为领导者群体里新鲜血液、改革中革命因素的新任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具体工作来树立领导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怎样将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会是一定时期内的严峻考验。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
我党应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反映,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党建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保证,体制构建是关键。
不断提高党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在思想建设上做好以下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以防微杜渐;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纯洁社交圈和生活圈;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保我党生命力和先进性。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器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法制体系很多方面存在纰漏,时代迅速发展等客观条件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有法律的步伐及时跟进,而达到逐步的补充和完善。
精简干部队伍、强化检查监督体系。必须改革我国行政部门用人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解决当前行政效率偏低、成本过高等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使全社会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相处的良性运行阶段。
总之,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反腐倡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源头根治腐败,使我党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才大有希望,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2、陈士杰,陈策,严鸿华等.党建新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邵正平.基层党务实用手册——党务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吴养民.防线[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刘宗洪.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执政党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6、李宏民.当前职务犯罪呈现十大特点[N].检察日报,2007-03-28.
第三篇: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调研中,陈仕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央要求和我市实际,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提高“5种能力”,增强“5种意识”,做到“6个善于”和“6个抓”。“5种能力”是: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5种意识”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6个善于”是:善于激发社会创造力、善于管理社会事务、善于协调利益关系、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维护社会稳定。“6个抓”是:抓班子合理配置、抓班子能力建设、抓思想作风建设、抓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抓班子廉政建设、抓监督激励制度建设。
连日来,调研组一行分别前往惠城区、惠阳区和市直工委、市交通局、市公路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惠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现状、构建和谐惠州需要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如何结合惠州实际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第四篇:专题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时政背景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
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
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二、典型问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3)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4)这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5)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2.结合我国国情,运用所学知识从三个方面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
然要求;(2)我国的人口众多,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3)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还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
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迫切
3.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但它们又密切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对“全面小康”的坚
持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
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它们共同统一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谈谈你的看法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
力。(2)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3)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6)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扶持弱势群体、逐步消除城乡
差别,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5.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简述其理由。
(1)最根本的是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这是因为: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
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
己的发展。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⑤社会主义初级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
点。
6.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建设之中。
7. 国家还存在着哪些不和谐的因素?(至少说出三个方面)
(1)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2)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
(3)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5)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
(6)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力多,城镇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突出。
(7)人口增长速度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等等。
8.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哪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请为消除这些
不和谐的现象献计献策。
(1)一些人诚信缺失,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②社会风气颓
废,各种赌博行为泛滥。③道德素质不高,精神空虚,封建迷信活动屡见
不鲜。④法制观念淡漠,违法犯罪现象普遍存在。⑤腐败现象屡禁一止,部门腐败和行业腐败依然存在。
(2)对上述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必须: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国家;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③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使全体人民懂得依法
律已;⑤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8. 举三个事例,说明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各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2)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
续发展道路;(3)我国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
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4)我国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的稳定。(5)我国正在花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城镇“低保”
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9、青少年学生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1)要树立崇高理想,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
(3)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4)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作斗争。
三、探究与实践
例题一: 为配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某校初三年同学开展了一次社会实
践活动。
(1)假如你要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一份与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
相关的“提案”,你打算选择关于老百姓的哪些热点问题?答:看病贵,读书难,住房问题难解决。
(2)通过调查与观察,你认为当今社会上还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3)针对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你准备提出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例题二: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各
地各单位纷纷行动,落实到实处。某学校提出构建“和谐校园”。
(1)请你为该校构建“和谐校园”征集活动形式。(演讲比赛、主题班会,黑板
报、宣传画报,调查报告)
(2)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你所在的班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召开主题
班会,请你为班会设计一个主题。(构建和谐校园,从我做起)
(3)为了这次班会,班主任请你对校园不和谐现象进行做一次调查,你调查到
哪些不和谐因素?
(4)针对所调查到的不和谐现象,请你向学校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例题三:料一: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
材料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创建平安校
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重大和现实的意义。
(1)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校园安全建设?
答:(1)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意外
事故和不良行为的侵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校园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答:社会: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加
强立法和执法,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严禁打架
斗殴。同时,完善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开展逃生、救护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家庭:父母对未成年人要尽到保护的义务,用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
人,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安全意识的教育。
自身: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积累生活经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3)围绕上述材料,以你所在班为单位,以“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将我校创建成一所优质文明的学校,提高我们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克服和纠正学习、生活中的不文明言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特提出如下倡议:
①、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文明学生。
③、积极参与“创文明学校,做文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④、增强道德和纪律观念,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不给他人起绰号,不乱扔垃圾。⑤、做到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作业,积极举报各种不文明行为。
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投入到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做一个举止文明的中学生。
XX中学XX班XXX
XX年XX月XX日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两个不同的战略思想,具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单项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任务。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在“人”,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在“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互相不可取代,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阶段。
在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这两个概念。正确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工业化,使GDP在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将新世纪初的“总体小康”水平,变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阶段性反映,与在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努力方向上都是完全一致的。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第一,时限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单纯是党和国家在至2020年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是一项更长期的战略任务,它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第二,重点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兼顾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建设。注意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矛盾。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主要任务是在兼顾加
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建设,努力完成所规定的经济计划指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的关系还表现在: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把全面小康的目标简要概括为“六个更加”,其中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并且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原则。但总的说来,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党的十六大还未能将就如何进行“社会建设”做一个专题来系统、全面地加以阐述。此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和总书记胡锦涛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和完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和需要,针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有利于党和国家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方面的发展与经济方面的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主要是:资源能源紧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了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新问题,等等。只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全力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新的杰出贡献。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完成此项历史任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