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校长报告主持词
丁校长报告主持词
尊敬的丁校长、李校长、市局姚主任,各位与会的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
为了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我县与南京市金陵中学的教育交流,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金陵中学的名师、大家丁强教授。丁校长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是南京市金陵中学原校长,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原校长,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专家组成员,江苏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参加过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5人教育座谈会。发表过多本教育专著,主持过多项育科学研究并获奖。是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是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被南京市政府评为南京“十五”教育发展先进个人,曾获得过第二届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称号。
和丁校长同来为我们讲座的还有原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校长、现任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先生。丁校长师很忙,社会活动多,教学负担重。无论到哪里开会,他总是争分夺秒地工作。他学识渊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教书、读书、研究与写作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遣激情于三尺讲台,一腔热忱于教育舞台,其背后蕴涵着他对 1
社会、对基础教育深深的思考。下面就让我们用最热情的掌声请丁校长为我们做报告。
„„
各位领导,丁校长热情洋溢的报告,让我们领略到了他的激情与理性。在这1小时左右的讲座中,丁校长幽默生动的语言,敏捷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解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让我们深切地感受了专家的风采。他智慧的语言,形象的表述,深刻的思考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同时,更多的是语言和精神的享受。丁校长的讲座犹如一缕春风,犹如甘露,将槮入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丁校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带来了这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 同时也感谢市、县教育局对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多学习、多思考,将我们的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育得以提升,使我们的专业得以发展。我建议,让我们用掌声再次对丁校长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谢谢!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第二篇:丁校长论文
突 破 自 我 禁 锢
——浅谈我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东王明德小学 丁光荣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并且收到一定效益。然而城乡学校的差异,尤其是教师素质的差异仍十分明显。尽管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发展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学习研究 敬业 【正 文】
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然要求,如何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成为当前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并且收到一定效益。然而城乡学校的差异,尤其是教师素质的差异仍十分明显,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健所在。
当前,我认为我县农村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我县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是民办转正和过去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毕业的学生,之后通过进修虽也获得了专(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农村学校由于学术文化氛围滞后,与外界交流较少,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往往不求进取,固步自封。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工作,教师参加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少,校本教研中又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教师敬业精神弱化。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极少部分教师迷失了方向,追名逐利,不思进取严重玷污了教师形象,教育形象。
尽管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发展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本人从近几年的管理中,认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形成学习型教师团队。
在一个新思想、新技术、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仅仅依赖以往的经验“惯性”运作是没有前途的。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持续性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企业如此,学校更是如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对于教师具有深远的影响。⑴ ①加强教师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同传统教育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带来的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这对所有的教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能不能接受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且用之于实践,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学校要集中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让学校的办学思想成为全员的共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固定的学习时间以及寒、暑假时间集中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当代教育理论学习,让教师了解当代教育的最新发展状况,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要通过学习和探索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把教学的重点转到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并逐步形成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例如上海一些知名教师创造的以“教师激疑”“学生求疑”为特点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综合式”教学法。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②建设“学习型校园”,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水平。
提高教师的学习质量,引导教师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努力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提倡创新性学习(即预期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以先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去引导人、激励人,鼓励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同时要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学历层次。以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平,为“学习型校园”增加发展的后劲。③调动教师参加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凝聚力工程,用目标凝聚人,用感情和事业吸引人,用良好的待遇留住人。在管理工作中,要确立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凝聚人的工作原则,并通过“十个工作途径”去实践这一原则:用先进理念武装人,用理想信念激励人,用共同远景鼓舞人,用民主管理尊重人,用师德教育塑造人,用考核评价规范人,用先进典型引导人,用办好实事温暖人,用助人发展提高人,用良好氛围陶冶人。重视精神动力、信息动力和物质动力的优化组合,既以满足精神与物质需要来激发动机,又不断提高需求的层次,激发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作为校领导要知人善任,不仅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而且要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和长处,能够将他们放到最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立足校本培训,造就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精选教研课题,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大力开展实用性课题的研究和实验。
①构建学校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体系。
课程改革的形势为教师队伍培训带来了教、研、训一体化的新思路。因为教育教学任务为教师提供的是问题的环境、教学实践的环境和行动研究的环境,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基地。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教师自主培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专业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不断的循环,教师不断的得到提高。立足于任职学校,教师自主地将教、研、训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不仅可促进自身的发展,也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要设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级课题,例如:《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研究,这是实施教、研、训一体化培训的重要载体,旨在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业务素养、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可以决定教师发展的高度。
② 建立学习加激励的校本培训动力机制 要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制、体制来加以保证。因此,社会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对教育和教师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通过学习来树立新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掌握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把握新的潮流、动态和趋势。学校要在自培中通过听报告、看录像、读书报等形式,为教师们创造学习的条件;通过写心得、写论文等形式促使教师进一步思考;再通过讨论会、座谈会、交流会等来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促进。
常言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虽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教师们学以致用。要学以致用,则必定要改原来的习惯、模式和方法。改变一个人的习惯,这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痛苦的过程。因此仅仅强调自觉地学习,则极可能流于形式。例如:上海某小学为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推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建立了“读(读书或听报告)——写(写体会)——展(全校展示)——评(评等第)——交(各级交流)——奖(专项或期末奖励)”的运作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现代教学技能的学习,过去是学校组织学习班,教师自愿参加,但没学多久,就因种种原因人越来越少。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提出目标——组织辅导——自学为主——年终考核——分析奖励——明年运用”的运作模式。对于达不到学习要求者,不仅拿不到技能学习专项奖,还将影响到当年和今后的考评奖励,形成积极、自愿自主、高效的学习风气。由于要求明确,组织落实、考核、奖励等措施到位,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学习。有的教师开始时还有轻视甚至放弃的思想,但当他看到,不学习不仅影响到今天的专项考评奖励,还要影响今后的综合考核奖励,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明天的工作要求,今天不学,明天也得学,与其晚学不如早学,晚学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等等,便逐渐地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③采取丰富多样的校本技能培训形式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体现在他的学科知识上,还体现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提高方面,因而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实际需要开设各类培训班,有层次、有侧重的提高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三、加强师德教育,建立有修养的敬业型教师团队。
教师道德修养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应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人格、爱心、责任感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师德与业务并重、教育与教学兼顾、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注重自觉地加强政治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便于了解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有助于在继承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改造和诠释,从而丰富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有助于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而以他们真才实学和高尚人格来影响和教育青少年学生,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同时要通过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教育教实践中自觉地加以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是教师自觉自律的过程,学校也要加以引导和指导。其次是要注重弘扬传统教师道德。继承和发展优秀教师传统道德,是全面推进师德建设工程的迫切需要。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意识到教师应具有的高尚人格力量,他认为“君子怀德”,做老师的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孟子认为教师人格应表现为浩然正气等。另外古人指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的观点等也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是向先进人物学习。在当代,教师工作的着力点应定位在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上,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广大教师要以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为典型,真正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第四是学校层面要更加注重师德培训和评价。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强化培训、监督、考核机制和个人自律相结合,使师德建设道义风范最终达到超越规范的崇高境界。学校要在岗位师德培训的同时建立师德评估体系,对教学的各环节要有明确的考核检查规定。要发动学生家长和社会一起对教师师道进行评价和监督。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校还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师德修养”的进修使教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明确教育的政治方向,爱生敬业。教研组要成为师德自我教育的基地,要按照“师德修养公约”和学校制订的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每年学校进行一次师德修养的评优活动,表彰师德修养突出的教师。
总之,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加快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农村教师队伍,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促进我县教育的快速发展。【注释】
⑴《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郭继东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整理自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
⑴王中立《名校名师论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⑵芮秀军《做最出色的校长》,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第三篇:校长总结发言 丁家中(本站推荐)
刘井小学表彰总结大会发言稿
丁家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转眼间半个学期已过去,期中考试顺利结束。今天,学校决定召开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为的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促进同学们抓紧学习,更快地提高成绩,争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有新的新突破。
在这次考试中,许多同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期中测试既是对每位同学半学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总结,也是对各位同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的检查和总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体教师辛勤教学是分不开的,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与大部分同学勤奋刻苦分不开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热烈地祝贺!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同学们的不足。有的同学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进步的幅度较小;有些同学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每天待在学校里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无所事事,不知道珍惜时间,毫无进取之心;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不能认真听讲,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还有的同学打架骂人,违返校纪班规,给学校、给班级、给老师、给同学带来负面影响,让自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绊脚石。
两个月来,全体老师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大家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配合学校完成了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完成了上级给我们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时忙得透不过气来,有的老师带病还坚持工作,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任劳任怨,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诠释。
同学们,紧张的期中考试已落下了帷幕,优异的成绩见证了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也见证了老师们辛勤的工作。正所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面对考试成绩,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一次考试的成功,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也许你还有许多弱点和缺点没有暴露,每份试卷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考试失利的同学,我觉得也未必是坏事,俗话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一支清醒剂,是不断成功的动力,即使我们一百次跌倒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爬起。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永远不要后悔自己曾经的努力。”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作准备。
最后,我想在这次大会上向全体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
第一、学习要刻苦。人的先天智力没有多大的区别,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靠后天努力。如果你成绩不理想,不是你的智力有问题,而是你刻苦学习不够,在习惯养成上不如别人,刻苦精神不如他们强。
第二、学习要讲究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基石。一名优秀的学生,总是以课堂为中心,努力做好预习和复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核心,课堂听课是最重要的,聪明的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总是非常集中,他们的思维总是围绕在教师活动的周围,通常他们在课堂上就把问题解决了。上课应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
第三、要时刻用目标激励自己,要相信自己能行。目标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学习目标,一位哲学家说“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力量”,这些话语都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远大的理想,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目标去鼓励自己,鞭策自己这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远大的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化到平时的日常行动上,具体地说就是制订好学习计划,合理地分配好学习时间,该休息的一定休息,该玩的时候一定玩,调节自己的大脑。将远大的目标落实为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那么重点中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清华北大离我们也不遥远。对于短期目标我们也要正确对待,受到挫折时要看得开,要能作到胜不骄、败不馁,应该总结经验,迎接以后的考试。我们只有做好了一点一滴、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四、我们后一阶段的目标。下一阶段等待我们的是期末质量检测。我们的任务是上好新课,完成好常规学习任务,搞好后期的复习备考。我们的目标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再创佳绩,我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同学们,你给生活多少懒惰,生活就会回敬你多少苦涩;你为生活付出几分耕耘,生活就会回馈你几分收获。最后,我希望大家借期中考试的东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争创佳绩!祝全体师生下半学期各方面都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第四篇:述职报告丁
述职报告
述职人:丁海东
本人于2011.7.6来到北纬41度监理项目部工作.负责一标20#、21#(大连丰顺队伍)22#、23#、24#、25#、26#、35#(大别山队伍)栋号。我向资深监理认真学习规范、图集经过二个月的学习实践现已能独立管理工地.在工作中, 我按照监理工作制度监理人员职业道德与纪律严格要求自己 , 每天做好监理工作写好监理日记编好日报表.对于现场,我所负责标段进度最慢,工程质量控制较差,管理人员管理思路不清晰,在实际的工作中,我积极配合现场甲方代表,狠抓工程质量,协调其进度落实情况及平行施工,到目前为止,一标已经快赶上整体施工进度,对外业的已经能独立管理,现在我正学对内业(资料)的整理编写。对总监安排的工作及时完成 , 对于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能够严格要求施工方按照规范图集施工.对施工技术不懂处求教资深监理虚心向他们学习.每天对各个栋号巡视检查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让质量安全可控范围内达到更好.请给领导放心 , 在北纬41度这工程项目部中 , 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管理好所属标段 , 服从领导安排 , 团结同志 , 将北纬41度工程顺利完成.
第五篇:报告:硕士学位申报工作学习研讨会材料-丁校长报告(2013版)
硕士学位申报工作学习研讨会
深刻领会专业学位特点
精心规划专业学位申报
2013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意见》明确指出:在研究生培养层次类型上,确定了‚基本稳定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原则;在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面,要求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二是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三是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四是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转变为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并重;在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核心要求是建立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机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科教结合和多学科交叉培养,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职业需求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与有关职业资格考试有机衔接,建立与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适时启动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项目。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重要指标。为确保在新一轮硕士(专业)学位申报工作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申报工作,各申报单位须成立申报专班,组织协调申报工作。通过学习、调研、思考,深刻领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理清申报思路,从申报文本布局撰写、到支撑材料收集整理,从校内具备的能力条件、到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按申报要求逐项组织落实,提前完成申报所需各项材料。
下面主要谈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和对硕士专业学位申报的具体 要求。
一、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关系
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
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培养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学术创新,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科技越发达、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实践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旺盛。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原则
1、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进一步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色。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充分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要着眼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勇于探索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3、优化结构布局,着力完善体系。按照科学、合理、适时原则,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类别,不断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推进更多地方院校、特色高等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4、完善保障机制,注重提高质量。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学位授权、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培养单位、教育主管 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试点(1984 - 1989年)1981 年,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条例共包括二十条,对设立目的、申请者的条件、学位授予的主体和标准以及违纪处理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一般认为,该条例开启了我国教育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之路。然而,该条例没有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呈现明显的‚学术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开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试点。1984 年,《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正式提交,这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试点的标志。原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司批转了该建议。随后我国在医学、金融学等领域进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1986 年,《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三部门联合下达。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试点工作为我国正式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形成(1990 - 1995年)其标志是 199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召开。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工作,在我国是否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成为议事日程。这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 4 个文件,其中《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对于设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必要性、名称问题以及试点学校的条件等进行了规定。该意见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从此,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启动。
第三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规范化(1996 -2010)其标志是《专业学位审批暂行办法》的颁布。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学位问题开始摆在人们的面前。按学科门类授予还是按专业学位类别授予,多数人主张后者。为了明确这一问题,1996 年,《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正式颁布,该办法的颁布对于规范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随着我国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种类越来越繁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为此,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9 年召开了全国首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应充分认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2010年颁发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对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提出了总体发展战略。截止到2010年,专业学位类别已经达到39大类。
第四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径(2011——)2011年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有特色的、产学研做的好的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为我们这类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打开了希望之门。
四、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等诸环节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综合。
(一)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之区别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不仅是培养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归宿。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具体而言,是在‚品德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范畴的不同,要求两类不同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1、从品德和素质结构方面来讲,学术性研究生主要是养成科学家素养,专业性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实干家精神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中,提出‚既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也要培养应用部门的高层次人才‛。
学术性学位是指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方向的学位,此类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科学接班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学术性学位获得者的主要职业,所以在品德和素质结构方面,他们除了要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优良品行等一般教育所共有的思想品德外,关键在于养成科学家的素养,培养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甘于寂寞的科学家精神。
专业学位是指以实践为方向的学位,毕业后研究生主要是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这种特定职业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职业,而是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技脑结合的职业,它需要经过较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特定职业的专业人士所应具有的品德和素质结构,强调的是养成实干家精神,即培养实干家所具有的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高度的职业道德以及忘我的职业奉献精神。
2、从知识结构方面讲,学术性研究生要开展基础性研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开展应用性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硕士和博士学位标准的规定是,硕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强调‚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从学位条例来看,无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都要求培养‚学‛和‚术‛两类不同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他们以认识客观世界、探究科学规律、丰富人类知识为己任,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
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为主。
如果说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的问题;那么专业性学位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开发研究,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侧重回 答‚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等问题,后者主要通过利用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创造和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体现知识的再创新价值,研究成果具有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之区别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范畴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也体现出差异性。
1、学术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讲究学科式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讲究模块式体系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学科专家为旨趣,培养这类研究生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学科式课程体系可促进研究生学科知识结构纵向层面上的累积达到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渐进式发展的效果,对科学研究的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模块式‛体系对培养这类研究生非常有利。
模块式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多学科课程的综合。一个模块可以由若干学科的内容组成,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联系,把不同学科之间并无直接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增减,并不断引人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引人最佳技能,使课程体系的变动具有相对灵活性。
2、学术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讲究递进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 设置讲究综合性
著名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曾说过:‚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就是说,科学创新是一个长期知识累积的结果。学术性学位承担着科学创新的责任,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对本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而言,呈现梯形结构,即本科生处于梯形底部,基础课程设置最宽广、厚实,博士生处于梯顶,基础课程设置逐渐缩小,深度逐渐加大;而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而言,呈倒梯形结构,博士生在梯形底部,学科专业知识最宽厚,是在硕士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硕士生在中间,是在本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纵向累积和层层深人,拓展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表现出多元综合的特性。
首先,课程数量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授课和实践训练为主,科学研究为辅助,课程数量往往多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课程量。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克斯(C.W.Case)等人认为:‚一个专业首先具有为他人服务的利他主义特点。‛’专业较之普通职业的成熟性和先进性,在于专业人士具有比普通职业人员更高度的自律性、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和忘我的职业精神,这是社会对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专业人士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性质所在。专业的这一特征要求专业学位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关注的是‚教人做事‛,要求研究生掌握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人文教育更关注‚做人‛的基本准则,它是一种伦理文化,注重人的道德品质、高尚情操、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标准所应具有的特性,要求专业学位课程设置除了重视科学教育,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格养成的人文教育。从而使之能成为领导别人干活的人。
(三)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指导之区别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 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源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规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的组建和导师指导方式上的差别。总体而言,形成学科导师组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除了担负传递高深学问的历史重任外,主要承担着创新知识和发展学科的责任,后者是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保证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就需要建立起不同学科组建而成的学科导师组,通过导师组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学科的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要边学习边实践。研究生除了在校集中上课外,大部分时间需用于工作实践。对这类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所谓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指有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职业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功底,有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各职业部门的具体实际问题、特殊背景等并非十分熟悉,所以他们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本部门的技术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之区别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如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所区别一样,两类人才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
1、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接班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科学研究,并创造出‚原创性‛科研成果,这种成果是对前人的超越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努力为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尽管都属于同一层次,但学术性学位论文要求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而专业学位论文则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从创新程度而言,其学位论文不必像学术性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研究,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2、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论文与科普读物、实验报告、科技情报等文章有所区别,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学位论文属于议论文本,即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解释和回答问题。学术性学位论文既要注重理性思维的高度概括与抽象,也要对研究结论进行填密的理性论证,学位论文充分体现理论色彩。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数据采集准确,论证严密,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优秀的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而且能为实践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区别
研究生教育是高度专门化的专业教育,是为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因此,学位论文是进行专业领域专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学术性学位论文要求对本学科发展作出贡献,表现在专业理论精深、专业内容深邃、专业术语抽象,专业概念深奥,对业外人士显示出‚高深学问‛的效应。学术性学位论文正是通过对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探索与深人研究,促进本学科知识的逐渐创新与发展。
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体现研究生层次和专业学位的特性,并不强调一定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但也不能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要体现作者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工程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工程是 关于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以及关于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有创造力的专业。‛该定义揭示了工程的实践本质,即两个‚开发应用‛(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和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专业使命(满足社会需要),这表明专业学位论文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关注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
五、申报硕士专业学位重点把握的几项工作
1、确定申报领域
确定申报领域即是明确办学特色。只有特色的领域才符合不可替代性,才具有竞争优势。专家不再对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只重点关注申报的专业学位领域,能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申报单位必须通过调研,对开设有同类别甚至是同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的单位进行分析,尤其是省内还未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单位可能申报的类别或领域要摸清楚,总结我们具有的优势在哪里,避免盲目申报。
2、分析社会需求
每个申报单位要结合确定的申报领域,分析是否符合国家、省、市的发展战略,特别是非常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需求,更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更了解地方行业的需求,更方便与地方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分析过程既要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又要有详细的数据支撑,切忌泛泛而谈,一定要围绕申报领域把需求分析透彻。这需要我们到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了解信息,收集第一手资料,让专家感觉真实可信。
3、做实产学合作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如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产学合作是唯一途径。产学合作就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践实习紧密的结合、与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关键是把产学基地建设工作做好做实:一是行业导师队伍建设,二是实践平台建设,三是基地规范管理建设,四是基地教学实践及科研活动成效建设。这是几乎所有申报材料的软肋:一是只有协议少有投入落实,行业导师队伍都是申报时临时拼凑,二是产学研活动只有老师参与,却没有 学生的身影,事实上更强调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主的科研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行业需求。这几年,本科教学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关键是把这方面的材料做好做实,专家才会相信我们是有这方面基础和能力而且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执行好。这方面的支撑材料整理还需要下大力气。
4、明确办学定位
一是服务面向定位。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服务哪一个行业需求。二是培养规格定位。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规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是培养路径定位。明确培养主体、培养途径、导师配备、课程内容、学业评价等诸方面的要求。
上述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得到具体体现。
5、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与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核心要求是建立符合不同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的研究生成长成才机制。
一是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改革:采用什么办法选拔有职业培养潜力的学生?
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如课程如何设置、实践教学比重有多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节点如何安排与交替、课程考核与有关职业资格考试有机衔接等;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四是指导方式的创新:实施‚双导师制‛。关键是在培养、调动和发挥双导师作用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五是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在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综合素质、产学研结合、论文质量等方面,有哪些新机制?
6、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制度和机制:制定联合培养企业遴选办法、建立校企‚双导师‛培养管理办法、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沟通协 调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包括教学规划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与运行管理、实验实践教学管理、学位论文、学籍学位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包括招生、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助学贷、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校企联合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实践环节评审制度、成立校企联合以企业为主的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建立毕业论文评审及答辩双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