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与局限性
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与局限性
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
(1)能完整反映可提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总量。
(2)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3)可用于分析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发展速度。
(4)便于国际间的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
任何一项统计指标,都有其确定的使用范围,夸大其使用范围和过分地强调它的作用,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了解GDP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局限性。
首先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GDP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比如,采伐树木,作为林业生产,GDP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没有计算相应的代价。
其次,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目前,经济学将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本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测算的厂房、办公用房、居民住房、道路、桥梁、码头等建筑物和运输、通讯等机器设备在某一个时点上的价值总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固定资本的变化量等于当期固定资本价值的增加量,减去当期固定资本价值的减少量。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属于其中的固定资本价值的增加量,而以前时期形成的固定资本,由于质量等方面问题无法正常使用而进行处理,所损失的价值属于其中的固定资本价值的减少量。可见,一个国家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质量不好,所形成的固定资本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许都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国民财富。
再次,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如未付酬的自有家庭服务,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等。按照国际标准,GDP不反映这些活动。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工作多是雇佣保姆来承担,雇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相应的活动就反映在GDP中。因此,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GDP并不完全可比。
再有GDP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的状况,人们的福利状况会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平均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也许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或者增加得较少,因此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从人均GDP就看不出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
因此,要全面客观地看待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在强调它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在看到它的不足时,同样不能苛求它,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而贬低它的作用,而应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
什么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其主要核算内容是什么?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称为“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SEREA)”。是联合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SEEA)》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
与联合国SEEA不同,我国所称“环境”是狭义的概念,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另外,考虑到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我国将经济放在首位,资源、环境并列显示在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核算、环境核算、经济与资源环境综合核算。
其中:自然资源核算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及其它生物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的核算。
环境核算包括陆生生态环境、水生生态环境、城市大气环境的核算经济与资源环境综合核算包括GeGDP、EDP及资产负债、国民财富的核算。
什么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泛指在现有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余额。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最终成果。其中,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由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包括资源的经济使用和其他物量耗减。由于资源性质的不同,资源耗减成本又分为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和资本型资源耗减成本,每种成本又分为实际耗减成本和虚拟耗减成本。
环境降级成本是它指在核算期内由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功能性、生态效能性”服务的价值,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和生态建设成本。“绿色GDP”不是主张将一种东西计入GDP,而是主张将“另一种东西”从GDP中剔除。而这“另一种东西”就是“生态成本”。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篇:浅析法律监督的作用及局限性
浅析法律监督的作用及局限性
黄龙明
法律监督作为一个法律专门术语,是指专门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察、督促并能产生法定效力的专门工作。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其监督具有国家性、专门性、对象特定性和效果法定性的特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主要包括对职务犯罪进行立案侦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监督,对法院的诉讼监督等。本文仅对法律监督作用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法律监督的作用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实现和维护法治,配置国家权力结构时,都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创设检察机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防范滥用权力,其作用就是节制约束警察滥权,监督审判权以防范法官恣意,保障民权,维护司法公正。
(一)节制警察滥权
当犯罪嫌疑人面对被害人时,他是强有力的侵犯者;当他被怀疑有罪之后,面临的是更为强大的国家机器。代表国家行使侦查职能的公安机关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收集他有罪的证据,如果面对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警察,这个过程将更加的粗糙和失控。在一个无辜善良的人误入刑事诉讼的流程,成为被追究的对象时,这种貌似合法的伤害将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基于对警察权的忧虑和不信任,创设检察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以受严格法律训练和法律约束的客观公正的官署,控制警察活动的合法性,摆脱警察国家的梦魇。我们把世界两大法系中的检警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主导型。检察机关主导整个刑事案件的侦查,行使侦查指挥,侦查监督权,调动侦查机关根据控诉犯罪的需要收集证据证明犯罪;第二种是指导参与型。在检察机关的指导、参与下,主要由侦查机关侦查取证。第三种是协助型。侦查机关负责侦查犯罪,收集证据,检察机关只是出于控诉犯罪的需要从旁协助。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检法分别行使不同的职能,公安机关行使侦查职能,检察机关行使控诉职能,法官行使审判职能,三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刑事诉讼的三道程序,等于是一个司法流水线。检察机关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有立案监督权、批捕权、提起公诉权,从表面上看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实际上对公安机关侦查的监督很难落到实处,案件质量及能否诉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早接触刑事案件的公安机关所作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提升案件质量势必要承认检察官在侦查程序中的主导地位,让检察官来引导侦查,对侦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提高追诉效能,保证刑事控诉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对法官裁判来说,检察官主导侦查,具有“筛漏”的功能,将不可能定为有罪的案件过滤,省却司法资源。
(二)防范法官恣意
考察检察官形成的历史,大陆法系在刑事诉讼程序引入检察官的目的,首要在于破除中古时期由纠问法官一手包办刑事追诉与审判的诟病。在我国权力一元分立的权利架构中,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但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势必需要设置某一机关经最高权力机关授权,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监督,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这就是检察机关的另一价值功能所在。可以说检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制约审判权,防止法官司法专横而产生。创设检察官制度后,基于“控诉原则”,由检察官担任控方,无控方的起诉,就无法官裁判,即不告不理。在这样控审分立的模式中,检察官成了法官裁判的把关者,从入口层面过滤掉法官滥权的机会。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官不仅是公诉人,还是对审判负有监督职责的监督者,这样会不会削弱审判权,冒犯审判权威?以较早建立起以检察机关为主体的诉讼监督体的大陆法系为例,实践证明,它非但没有成为法院权威的破坏性因素,相反,法院、法官的权力却因此得到扩大,地位也随着提高。英美法系则通过陪审制、当事人制度等进行审判监督,同样,这种诉讼监督也没有对法院权威造成威胁。在我国,审判监督行为施行的对象是不自持的法官,只要法官依法公正地进行审判活动,监督法律关系不会被“激活”,法官也不必有任何心理压力。而法官一旦违反职业操守及法定程序,法律监督也当仁不让的启动程序,以还原被破坏的司法权威与公正。法律监督存在的合理性不在于法官暂时性素质不高的空档,而在于审判权确实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因此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法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须看到,现阶段诉讼监督与法官所支配的庞大权力相比不是很强,而是很弱。它的“弱”可以从目前法院、法官的最终裁判权而导致权力过大的现实中得到反证,也可以从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的不满中得到反证。
(三)保障民权
基于上述分析,检察官制度自创设以来,一直担负着对侦查权、审判权进行双重规制的使命,既要保护犯罪嫌疑人免于警察的恣意,又要保护其免于法官的专断。即使在追求当事人主义的英美法系,检察官的兴趣也不仅在于胜诉,而是要把全部事实提交陪审团,务必引导陪审团注意法律并将法律运用于事实,通过自己的诉讼活动来维护法律,保障民权,维护司法公正。检察官一方面要追诉犯罪,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更要收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保护被告人诉讼上应有的权利。因为检察机关不仅是公诉机关,还是法律监督机关,杜绝有罪的人逃脱法律制裁,获得不正当利益;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免遭司法的不法加害,保护无辜的人不受司法侵害,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机能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以实现社会公正。一言以蔽之,检察官要成为忠实的“法律守护人”。守护法律,使客观的法意旨贯通整个刑事诉讼程序,而所谓的客观法意旨,除了追诉犯罪以外,更重要的是保障民权。
目前,我国社会的法律活动尚未全面实现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历史形成的对个人权利的淡漠以及公民自身对权力的敬畏,使得公民保护个人权利的意识十分淡薄,而且缺乏法律知识,面对司法的无妄之灾,往往无力招架,逆来顺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责要求检察官执行职务时,不仅要不枉不纵,追求实体事实与实体正义,更要将纠正司法不公、保障民权的过程,规范透明地展示出来,培养民众理性的精神,引导民众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抗争。所以,人权保障的功能是更高要求的价值倾向,这也是目前轰轰烈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更为深层的原因。
(四)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民的一种理想信念和积极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必然是秩序良好的社会,它要求社会按照众所周知的规则有序运行,民众进行有预期的生活安排。有秩序的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有合理的消化渠道,就像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样,而不会引起肌体全身不畅。和谐法秩序的形成离不开司法机关,也离不开检察机关功能的有效发挥。从检察机关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检察机关是国家政体与社会格局中存在的一条救济权利、保障安全,稳定秩序的制度通道,人们的法律要求可以进入这条通道获得救济,各种冲突也可以融入其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这条通道越畅通,规范化程度越高,各种反社会行为所受的压力就越大,社会的和谐秩序就越稳定。
在法律赋予的检察职能中,围绕法律监督权,形成了由立案监督权、职务犯罪侦查权、批捕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执行监督权等构成的权力体系。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必然随着法治社会的进程,检察机关越来越广泛的介入社会生活,成为公民合法权益更坚强的守护
者。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至少可以发挥以下能动作用:
1.促进司法公正
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社会,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不公挑战的是民众对社会信任,对法律信仰的最后寄托。而公正正是法律监督的生命线,法律监督就是要公正无私且不怀偏见地纠正已经或即将脱轨的司法走上正途。
2.以权力制约权力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现代法治国家都要对国家权力做出合理预设,限制权力扩张。检察机关基于权力制约权力而产生,在监督政府权力、官员操守,尤其是监督侦查权、审判权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权能和天然的程序预设。
3.保障功能
在履行监督权的进程中,保障犯罪人受到公正处理,恢复被破坏的法秩序,抚平受害人的创伤,对监督中发现的隐患以检察建议的形式查缺补漏,引导社会公众来信仰法律,实现长久的社会和谐。
二、法律监督的局限性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法律监督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一)法律监督的对象及范围是有限的除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以外,还有党的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察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其他形式的监督,构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各种监督各不相同,互相补充,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不能越俎代庖,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监督的作用。
(二)法律监督效力的被动性
法律监督职能中,除了极小一部分消极处分权(如不起诉)以外,一般不具有实质性的处分权,基本上是一种建议和启动程序权,不具有终局性裁决的作用。这种程序性监督主要依靠启动程序或作出程序性决定来发挥监督作用,监督效果有赖于违法机关自我纠正的自觉性。
(三)法律监督者也需要监督
拥有法律监督权的检察官也是人,同样有滥权的可能。在我国宪政模式中,对检察官的监督制衡,有内部监督也有外部制衡。一方面,在立法上进行制度设置。如保留自诉的最重要目的,不在于解除国家的追诉义务,而在于防范检察官滥用不起诉权力;另一方面,实现外部制衡。如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是属于平行的国家机关,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法院监督的全部效力在于它有最终的裁定权,足以令检察官审慎恪守法定义务,以期通过所有努力获得回报。
纵观我国的法律监督模式,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符合宪政体制并富有特色。但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实现中又绝非指日可就,我国的法律监督在摸索中成长又未强大到足以与公安、法院的权力相抗衡,并足以遏制两者的滥用、越权及腐败。我国的法律监督模式受到社会发展更新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必然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目前,法律监督的缺陷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发展中需要反思的问题。总之,坚定对我国法律监督的信心更有益于法治的进步。
第三篇:略论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及局限性
不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外部相关的工作人员,都需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结果中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情况以及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多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措施。随着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化发展以及我国财务报表系统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获得了进步。而且因为财务报表中的计量基础,再加上自身因素的限制,过分注重“量”而不考虑“质”,同时又受到不完善指标系统自己披露的财务报表不完整等因素的阻碍,财务报表在理论研究方面明显的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财务报表中的主要概念
(一)对利润表的概念明确
就企业而言,利润表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对其所得利润与发展情况的总结与展示。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能够实现对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关系明确,同时,通过对各项支出成本的计算与整合能够实现对收入利益的确定,进而实现而对企业发展情况的整体分析与归纳,为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创造可能与帮助。就企业的利润表制作形式来说,主要分为单步形式的以及多步形式的这两种类型。在我国,根据相关的发展需求规定,企业在对利润表进行制作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制作多步式的利润表,其内容主要包括了正文内容与补充材料两个部分,就两个部分来说。其组成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1.对主营业务的盈利因素进行分析。主营业务的盈利因素分析,需要对主营业务的成本进行计算,即在对主营业务所获得总收入中将其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成本与应交税金等部分进行减去之后的盈利情况分析;2.对促进营业利润得以实现的因素进行分析。就一个企业来说,除了主营业务之外,还存在其它的盈利项目,这些项目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因此,在对企业的营业利润提高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也需要对这部分的营业活动的资金收入与支出部分进行分析;3.对企业整体发展活动营业情况进行分析。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利润的有效形成,因此,对企业的整体营业活动的分析,是对企业整体发展情况的有效了解与掌握,能够充分实现企业的发展;4.对影响利润获得因素进行分析。就企业来说影响其利润获得因素,主要是指自身的生产成本、企业的所得税支出以及市场其它企业的竞争影响等。
(二)对负债表的概念明确
就企业来说,负债表指的即为企业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内的财务情况体现。这是对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详细分析,也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发展情况监督。这样的开展模式,使得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净资产可以在一个相对而言较为透明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所进行的资产债务表制作主要是采用账户式的结构,其形式主要是将报表按照左右两边来进行信息的填充,其左边内容即是对资产的各个项目的分析,是对资产分布情况的明确;其右边的内容主要是对负债情况的明确,在这部分内容中既需要对负债的数额进行明确,同时,也要对债权人的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资产情况与信息进行计算与整理,最后实现对企业资产情况的明确。其计算的模式主要指的是:
资产数额=负债数额+所有者的所得利益
在这个计算公式的左边指的是企业本身所拥有的经济资产总和,这些资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其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是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开展以及其开展的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对这部分经济资产的有效使用,进而实现对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公式的右边,其主要内容即为现金,主要包括了债权人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体现。股东利益是这两个等式的总和:1.股东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所进行的资金投资,即融入资本;2.企业在经济活动开展中,对所得利润的合理分配情况的体现,这既是对企业的收益利润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债权情况造成影响。
(三)对现金使用情况的表格制作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将现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收集与制作,即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会计进行经济计算活动来实现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明确。在这个计算报表中的现金使用情况和企业中的库存现金有很大的区别,它所代表的是企业中的库存金额可以及时的运用在银行结算以及其它货币结算的活动之中。再者,现金等价物指的是企业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对现金进行转化来实现对自身运转的发展,并且价值转化和风险问题都比较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先进地位等价物品,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到期或是可以转化为现金的短期债券投资。先进流量主要是指在有效的会计期间内企业资金的流进和流出的总量和筹集的活动所带来的资金流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内容既可以是对劳力资源也可以是工资、以及广告费用与税收等。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一般是由财会专业人员进行公司的财务管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人员也懂得了如何利用财务报表更加快速的获得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会计信息,从而更好的对管理人员的决策进行正确的判断。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分析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描述。主要是对指标的发展情况进行明确;再者是分析活动,即对指标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是判断活动,即对其未来的发展情况与发展动力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明确,再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判断。
(一)利润表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重要影响
利润表是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有活动成果的总结,是两个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财务总结。
它能够有效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获利状况,从而更好的表现企业的价值。利润表展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利润表来反映收入和费用的使用等状况,能够有效的表现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益和成本损耗状况,更好的表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并且,利用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间的比较数字(本年累计数、上年数、本月数),都能够有效的反映企业将来的利润情况和发展状况。理解和掌握这些精确有效的数据资料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本期的收入情况、产品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情况,了解总利润的形式和构造,制定更好的经营策略。
(二)资产负债表对企业自身管理活动开展的影响
就资产负债表来说,对企业自身管理活动影响,主要指的是对其经济活动影响。在资产负债表的制作过程中,会对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资金债务以及债权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地计算与整理。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动的有效监督,使得企业可以再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受到相关管理阶层的约束,进而实现企业的积极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对管理阶层的发展前景与模式的分析明确,使得企业无论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好,还是进行相关的资金融合投入,都能实现对准确性的提高,最终,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发展。其中,就融资活动来说,主要是对资产的负责情况进行分析后,实现对债务情况的明确,使得整个融资活动开展的资金需求能够更好地实现,进而实现对企业利润的扩大化。企业所开展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了对资产的购买以及对其它企业的资金投入,企业既需要对自身的资金情况进行明确,同时,也要对这部分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明确,进而实现对融资活动的有效掌握。融资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实现对资产负债表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影响明确,属于企业的融资方式,企业利用资金的融通来更好的投资所需的资金,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主要是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历史成本汇编的报表转化成为现实的价值。因此,资产负债表分析能够有效的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对某个时期内的各种资产和负债状况、数量和构造等因素进行及时的掌握,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三)现金使用情况对企业管理活动影响 现金使用情况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的影响,就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明确之后,所进行的较为及时地管理活动,进而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有效促进。通过对企业的现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掌握能够实现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地内在保障。同时,也可以使得管理阶层明确企业内部的人员生产活动开展情况,进而及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进行调整,再者,借助于这样的方式还能实现对企业的融资活动进行规划与调整,使得企业的债务情况能够实现有效地转变,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缺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财务报表的有效使用,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切实开展。
(一)财务报表的自身缺陷
财务报表自身的缺陷是使得财务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报表的数据缺乏真实性。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会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对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选择以及偏重的判断,这样的制表方式也就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存在不足。其中,企业在进行上市活动的时候,为了实现对发行股票的正式发放或者更好地获得银行的贷款,会夸大自身的资产,进而完成相关活动,这样使得财务报表的制作准确性难以达到要求。
信息的传播滞后。依据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企业需要将自身的财务报表在进行核算工作之后的4个月内进行披露。这也使得这样的披露信息,一方面,存在信息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真实性出现质疑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企业通过这样的滞后手段来完成对企业税收的规避亦或者对资产的不合理处理等。
制作方式的不正确。根据我国的财务会计工作原则来说,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的时候,需要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真实地处理,但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一些非财务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制作,这些信息的存在既是较难处理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样的因素存在,也就使得财务报表本身的制作缺陷不可避免地存在了。
(二)财务报表所采取的分析方式不足
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分析的方式方法与指标进行处理,这些因素的不正确处理将会带来报表的不足出现。就其中的不足导致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对指标的收集与分析缺陷存在。在进行杜邦财务分析活动的时候,就企业的净资产而言,其在不同的环节的分解能力不同,这也就使得财务处理活动开展,受到各个环节的制约性较强,同时,杜邦分析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里的缺陷,一方面,指的是在对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其主要是在事后才进行的,其应发挥的作用无法有效实现;另一方面,这一分析系统过于强调对资产收益情况的把控二与股东所希望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相违背。同时,该分析系统在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其选择的难度与变化性较强,也就使得财务报表本身的缺陷愈加明显。
分析的方式存在不足。无论是对概率进行分析还是通过比较分析,亦或者采用趋势情况的分析,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体现,一方面,是对自身严谨性的需求难以达到,如比率分析;另一方面,是自身分析方式的开展模式无法实现对相关基础数据 的有效处理而带来的计算结果失真,如比较分析。再者,趋势分析的方式,是需要对过往的财务数据进行处理与收集的,这也使得财务活动的开展面临着较大的开展困境与阻碍,其阻碍性也就不言而喻。
四、结语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销售部门十分关键,销售量可以通过销售部分的报表进行反映,但是销售量所产生的利润却只能通过财务部分的利润表进行反映,所以,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是决定者如果不能掌握相关的财务知识,就不能及时的获得财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
第四篇:仲裁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仲裁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具有自愿性。
2、公正性;仲裁遵循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仲裁依法独立进行,没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仲裁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保证裁决的公正公平。
3、及时性;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旦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仲裁程序比较灵活、简便,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程序,避免繁琐环节,及时解决争议。
4、经济性;仲裁可以及时地解决争议,减少当事人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从而节省费用。
5、保密性;仲裁不公开进行,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商业信誉。
6、强制性;仲裁裁决一旦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仲裁裁决,否则权利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局限性:
1、申请仲裁必须要有有效的仲裁协议存在。如果没有仲裁协议,当事人将不能申请仲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仲裁的管辖范围。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仲裁意思表示的当事人将无法申请仲裁。
2、当事人有权选择仲裁员的权利,则可能造成仲裁员偏袒选定他的一方当事人,进而影响该仲裁员在仲裁中的公正性。同样的道理,首席仲裁员也可能有其主观倾向性。
3、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虽然满足了解决纠纷的经济高效的要求,但一旦裁决实体发生错误将难以得到纠正,这是仲裁的风险所在。
4、由于仲裁的保密性,仲裁活动受社会监督的程度大大减弱,裁决的透明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仲裁机构与行政机关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仲裁机构相互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仲裁机构的这种民间性和独立性虽然是仲裁的一种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性,即仲裁员在仲裁过程中的自由度过高,权力过大而制约有限。
6、我国《仲裁法》没有关于第三人的规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仲裁不能及于仲裁协议以外的第三人。因此这不利于第三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分析
[日期:2011-08-03] 来源:会计论文网 作者:
会计论文网发布整理
(一)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1)财务报告未披露企业的全部信息
(2)已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会计估计误差,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准确计量
(3)管理层的各项会计政策的选择,可能使财务报表扭曲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问题
常见的危险信号:
(1)财务报告的形式不规范
(2)要注意分析数据的反常现象
(3)要注意大额的关联方交易
(4)要注意大额资本利得
(5)要注意异常的审计报告
(三)财务指标的经济假设问题
需先消除不同企业或不同时期的规模差异再进行比较。
(四)比较基础问题
本公司数据、同业数据、计划预算数据。
浅论现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日期:2006-09-28] 来源:会计论文网 作
者:
会计论文网发布整理
摘 要:财务分析的基本依据是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表及附注说明,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也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在分析报表时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财务报表局限性的具体表现,谨供大家探讨。关键词: 财务报表;局限性;财务报告模式
分析财务报表是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途径,尽管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遵循客观、公允、公正的原则,但有时还是很难达到报表使用者的要求。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使得财务报表在诸如及时性、客观性和重要性等方面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一、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只是财务性的信息
即用货币计量的定量性、货币性信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产品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管理、企业家的能力和责任心、员工的合作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综合竞
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尽管这些信息都是观察和评价一个企业时的重要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列示。那么,对于一个投资者或者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就无法通过财务报表上的信息了解企业的真是情况,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
(二)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
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为主的财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目前,除上市公司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要求在报表中反映对将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信息。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事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决不能等同于代表将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展示着过去辉煌的业绩,但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此时投资者也往往受财务报表的蒙蔽而遭受损失。这个现象说明,在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
(三)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存在个人判断的差异性
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有一些内容并不是通过很精确的计算得出来的,例如坏账的估计、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和在产品完工程度的估计、损失的处理等,一般同一事项也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处理方法的选择,这些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估计出来的,其结果常常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此时,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精确的理论依据,一般都是近似值。换句话说,在会计上绝对精确的数据是不存在的。
(四)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缺乏可比性的信息
财务报表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会计主体,而不同的会计主体均可以在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可能导致相同报表里信息内涵各不相同,例如,坏账损失核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方法、对外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等。即使在同一母公司下的子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也有所不同,使用的会计估计方法也有所不同,这样,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往往不可比,这妨碍了潜在投资者挑选投资对象,潜在债权人挑选放贷对象,妨碍了现有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做出公允评价,缺乏可比性也成为会计走向国际化的障碍。
(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滞后性的信息
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人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按照会计期间假设,财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对外披露的。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定,中期财务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前六个月结束后的两个月内编制完成并对外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并对外披露。然而,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社会,这么长的时间间隔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发生怎样大的变化呢?最典型的例子是巴林银行,1994年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500多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清算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
(六)财务报表的技术性弱化其信息的有用性
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汇总和排列,原本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其沟通职能,让报表使用者理解明白,然而他们逐渐演变成纯技术,以至于只有精通会计与报表规则的使用者才能理解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同时,许多会计数据正是在分类、汇总、确认和计量过程中丧失了其本身涵义,从而弱化了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七)财务报表的通用性与个体需求差异性的矛盾
现行财务报表是通用的,它假定能够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不同使用者的具体决策及其模式是不相同的,必然决定他们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通用财务报表显然不能
同时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或者企业管理当局的原因产生的缺陷。比如,企业管理当局更多地注重企业短期利益,尽量减少成本,追逐近期的最大化利润,人为粉饰报表;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账务的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职业判断,可能给企业管理当局留下可操作的空间等。无论是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自由操纵,都会导致财务报表的不真实性,给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局限性,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二、改进设想
对于以上提到的各种的局限性,已经受到的人们的广泛注意。长期以来,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仅仅按照现行的财务报表编制要求提供的报表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此,必须改进报表编制方法,提供更符合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报表。
(一)多种计量基础并用
改变过去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计量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的采用市场价值计量,使得会计信息更贴近于现行价值,但并不是放弃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
(二)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舆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三)编制预测财务报表
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要求编制预测财务报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暮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用户决策与评价相关性,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丰富财务报表附表及附注说明
由于报表内容日益复杂化,表内已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内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又难以理解。因此,增加报表附表及表外附注说明将成为更好的理解报表信息的解决途径。这些附表及附注说明可能反映的信息包括: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信息等。
(五)反映企业环境信息
一是环境本身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如资源的稀缺性等;二是因环境而引起社会原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如环境污染等。
(六)改进财务报告模式
改进现行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引入事项会计和数据库会计。具体运用原则:一是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重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二是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部变量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赵华.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2] 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3] 姚正海.关于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披露.[J].财务与会计,2002,(4).[4] 王杰.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J].上海会计,2002,(1).[5] 周建华,丁亚猛.关于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上海会计,2002,(11).作者:王茂盛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